接受《時代論壇》訪問,講講催淚彈對公共衛生及公眾健康的潛在禍害。作為大學學者,我們不能夠草率及不負責任地因為外國文獻說最典型的催淚彈成份CS對健康無長期的影響便說在香港密集放題式發射的中國製催淚彈對公眾健康沒有任何影響,尤其催淚彈是一種會藏在衣襪、大廈與交通工具的空調系統等的aerosol。
//無法估計對社會的長遠危害
事實上,在過去幾個月,香港警察已發射逾一萬枚催淚彈,有統計推算全港已有88%市民受到催淚氣體影響,其中十一月十二日警方在強攻香港中文大學行動中單日已發射過千枚,恐怕造成嚴重的化學污染。對於催淚氣體殘留於社區的影響,市民人心惶惶,亦有不同有關催淚彈帶來人體長期危害的謠言流傳。香港中文大學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助理教授鍾一諾博士認為,現階段無法估計警方大規模發放催淚彈對社會的實際長遠危害,但他認為政府有責任盡快向市民公佈有關處理催淚氣體的健康指引,及制定社區大範圍受影響的修復措施。
鍾一諾在接受本報訪問期間不斷咳嗽,他解釋自己前一天於車上,嗅到隔一條街飄過來的催淚氣體,為時約十五秒,當日即不斷咳嗽,手腳等皮膚亦痕癢不止,出現嚴重的過敏反應。「我只是路過嘗到催淚氣體也是如此嚴重,真無法想像被催淚彈直接擊中的人會如何辛苦。」他指催淚彈本身是一種煙霧氣體,是一種刺激劑,目的是要刺激人體身上所有的黏膜,使中彈者的眼睛、鼻腔、氣管等即時感到呼吸困難,亦能引發皮膚敏感,哮喘患者更會被誘發病情。
鍾一諾解釋,催淚彈中最常見的活性成份是CS,學名是「鄰——氯代苯亞甲基丙二腈」(2-chlorobenzalmalononitrile),而因CS含有苯環,以共價鍵連接一個氯原子,而含氯有機化合物經高溫燃燒會產生類二噁英的化合物。他指現時無法估計催淚氣體對社區的長遠危害,因有關警方使用的催淚彈槍的成份屬軍事機密,坊間無法知道他們的催淚彈除了使用最原始成份CS外,還有沒有加入其他材料,如近月便有示威者認為警方施放的催淚彈比之前的更刺鼻。
政府有責任制定社區修復措施
鍾一諾認為,催淚彈雖然是各國常會用來驅散人群的工具,但本質上亦是一種化學武器,國際社會早已在一九四九年主張人道精神的《日內瓦公約》中,加入許多對催淚彈的批判與限制。他反指如今香港警方不單用來驅散群眾,更是無差別地發放,甚至射上民居。他認為這點可能違反有關的醫學倫理,和生物及生命倫理,相關原則仍值得商榷。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助理院長(外務)陳英凝教授日前聯同多名學者,在權威醫學期刊《刺針》(The Lancet)發文,引述研究指催淚氣體及胡椒噴霧可以導致死亡及永久殘障。文章批評,港府未有帶頭清潔催淚彈遺留的污染物,亦沒有提供官方指引及建議,幫助市民應付催淚彈的副作用。在香港炎熱潮濕的環境之下,警方在港鐵站等密閉空間使用催淚彈,可令人長時間暴露於高濃度催淚氣體之中。此外警方亦在高密度住宅區及老人社區放催淚彈,受影響的社區場所眾多,民眾只能夠自己找方法清潔。鍾一諾認同陳英凝的研究,指催淚氣體容易殘留在衣服、接觸物件等不同縫隙當中,當催淚氣體進入民居時,會造成極大的清潔問題。而催淚氣體會殘留在社區設施當中時,如商廈、交通工具的冷氣槽等,他批判政府沒有想過這是需要很多措施去處理,「政府長遠有沒有想過應如何善後,包括更換這些社會設施?這又牽涉巨大的經濟問題。」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在十月中反駁陳英凝的觀點,指衞生署一直有監察相關情況,並有發指引給食環署人員及有關外判承辦商指示應如何清洗。不過她亦指若是涉及私人地方,有關人士則有責任自己清洗;同時她在十一月初承認政府對警方目前使用的催淚氣體成份資料了解「有限」,衞生防護中心提出的建議,是建基於以往有關催淚彈的文獻及研究而制定。鍾一諾指政府有責任盡快向市民發出指引,告知應如何處理催淚氣體的清潔及善後方法,並長遠制定相關社區修復措施。//
https://www.christiantimes.org.hk/…/Read…/News/ShowNews.jsp…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Untyped 對啊我是工程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文組轉職軟體工程師的心路歷程 ft. Badu (GitLab DevRel) 這次邀請到現任GitLab DevRel (開發者行銷) 的Badu來和我們分享轉職的種種!影片中聊到了她如何以半自學的方式學習程式設計,如何加速學習轉職成為前端軟體工程師,轉職過程中的困難艱辛,未來對職涯的規劃。相信...
cs醫學中文 在 Roger Chung 鍾一諾 Facebook 八卦
接受《時代論壇》訪問,講講催淚彈對公共衛生及公眾健康的潛在禍害。作為大學學者,我們不能夠草率及不負責任地因為外國文獻說最典型的催淚彈成份CS對健康無長期的影響便說在香港密集放題式發射的中國製催淚彈對公眾健康沒有任何影響,尤其催淚彈是一種會藏在衣襪、大廈與交通工具的空調系統等的aerosol。
//無法估計對社會的長遠危害
事實上,在過去幾個月,香港警察已發射逾一萬枚催淚彈,有統計推算全港已有88%市民受到催淚氣體影響,其中十一月十二日警方在強攻香港中文大學行動中單日已發射過千枚,恐怕造成嚴重的化學污染。對於催淚氣體殘留於社區的影響,市民人心惶惶,亦有不同有關催淚彈帶來人體長期危害的謠言流傳。香港中文大學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助理教授鍾一諾博士認為,現階段無法估計警方大規模發放催淚彈對社會的實際長遠危害,但他認為政府有責任盡快向市民公佈有關處理催淚氣體的健康指引,及制定社區大範圍受影響的修復措施。
鍾一諾在接受本報訪問期間不斷咳嗽,他解釋自己前一天於車上,嗅到隔一條街飄過來的催淚氣體,為時約十五秒,當日即不斷咳嗽,手腳等皮膚亦痕癢不止,出現嚴重的過敏反應。「我只是路過嘗到催淚氣體也是如此嚴重,真無法想像被催淚彈直接擊中的人會如何辛苦。」他指催淚彈本身是一種煙霧氣體,是一種刺激劑,目的是要刺激人體身上所有的黏膜,使中彈者的眼睛、鼻腔、氣管等即時感到呼吸困難,亦能引發皮膚敏感,哮喘患者更會被誘發病情。
鍾一諾解釋,催淚彈中最常見的活性成份是CS,學名是「鄰——氯代苯亞甲基丙二腈」(2-chlorobenzalmalononitrile),而因CS含有苯環,以共價鍵連接一個氯原子,而含氯有機化合物經高溫燃燒會產生類二噁英的化合物。他指現時無法估計催淚氣體對社區的長遠危害,因有關警方使用的催淚彈槍的成份屬軍事機密,坊間無法知道他們的催淚彈除了使用最原始成份CS外,還有沒有加入其他材料,如近月便有示威者認為警方施放的催淚彈比之前的更刺鼻。
政府有責任制定社區修復措施
鍾一諾認為,催淚彈雖然是各國常會用來驅散人群的工具,但本質上亦是一種化學武器,國際社會早已在一九四九年主張人道精神的《日內瓦公約》中,加入許多對催淚彈的批判與限制。他反指如今香港警方不單用來驅散群眾,更是無差別地發放,甚至射上民居。他認為這點可能違反有關的醫學倫理,和生物及生命倫理,相關原則仍值得商榷。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助理院長(外務)陳英凝教授日前聯同多名學者,在權威醫學期刊《刺針》(The Lancet)發文,引述研究指催淚氣體及胡椒噴霧可以導致死亡及永久殘障。文章批評,港府未有帶頭清潔催淚彈遺留的污染物,亦沒有提供官方指引及建議,幫助市民應付催淚彈的副作用。在香港炎熱潮濕的環境之下,警方在港鐵站等密閉空間使用催淚彈,可令人長時間暴露於高濃度催淚氣體之中。此外警方亦在高密度住宅區及老人社區放催淚彈,受影響的社區場所眾多,民眾只能夠自己找方法清潔。鍾一諾認同陳英凝的研究,指催淚氣體容易殘留在衣服、接觸物件等不同縫隙當中,當催淚氣體進入民居時,會造成極大的清潔問題。而催淚氣體會殘留在社區設施當中時,如商廈、交通工具的冷氣槽等,他批判政府沒有想過這是需要很多措施去處理,「政府長遠有沒有想過應如何善後,包括更換這些社會設施?這又牽涉巨大的經濟問題。」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在十月中反駁陳英凝的觀點,指衞生署一直有監察相關情況,並有發指引給食環署人員及有關外判承辦商指示應如何清洗。不過她亦指若是涉及私人地方,有關人士則有責任自己清洗;同時她在十一月初承認政府對警方目前使用的催淚氣體成份資料了解「有限」,衞生防護中心提出的建議,是建基於以往有關催淚彈的文獻及研究而制定。鍾一諾指政府有責任盡快向市民發出指引,告知應如何處理催淚氣體的清潔及善後方法,並長遠制定相關社區修復措施。//
https://www.christiantimes.org.hk/Common/Reader/News/ShowNews.jsp?Nid=160342&Pid=102&Version=0&Cid=2140&Charset=big5_hkscs
cs醫學中文 在 美國小兒科醫師 Peddy Facebook 八卦
<<美國醫師之路>>
轉眼間,又到了這個時刻。對參加美國住院醫師申請的人來說,3月12跟 3月17號(前後)是兩個非常重要的日子。身為一個外國醫學系畢業者(IMG, international medical graduate,意即非美國醫學系畢業的申請者),多年的努力就看這兩天的結果了。即便對美國醫學生來說,這天也是個重大的日子。在這天,美國的準畢業生們會盛裝打扮出席系方辦的party。系主任會在party上面唱名,一一公布每個人錄取的醫院跟科別。台下的人都是期待又怕受傷害,跟戴分類帽一樣地刺激。
究竟,對一個外國醫生而言,通往美國醫師的道路是怎麼樣子呢?
首先,想在美國執業一定要先當住院醫師,只有通過執照考試是不行的。問題是住院醫師的名額有限,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被錄取,如何搶到住院醫師的位置便成為關鍵。這跟台灣很不一樣。第一、台灣住院醫師容額大於畢業人數。第二、台灣醫師通過執照考試即可執業(只是沒有專科很難看健保項目)。第三、台灣醫師國考雖然跟美國一樣也是分三個階段,但每一個考試都只要通過都好,成績高低並不重要。記得當初班上大多數人都是考前一個月才開始準備。考試也以背誦為主,只要考古題有看過就能答對。問題….
USMLE(US Medical License Exam,美國醫師執照考試) 不是這樣子的遊戲啊!! (抱頭):
第一、就算台大醫科畢業的學生也都同意USMLE是他們考過最難的考試,沒有融會貫通去考穩死。第二、這個考試的成績會大大影響錄取機會,且一旦考過即不能再考。所以不管是聰明絕頂的印度人還是對考試在行的中國人,全職準備好幾個月都不見得敢去考,因為「一生只有一次機會」,每個人都不只求過還要求高分。指考托福考差還可以重讀再來,USMLE…well,一旦考差美國路可能就此停止。而USMLE又只是這條路的第一步而已。
拿我參加的2017年來說,有3萬多人角逐2萬多名住院醫師的位置。乍聽之下似乎不難約有77%的錄取率。問題是美國醫學系畢業的醫師(American Medical Graduate, AMG) 幾乎全數錄取,錄取率高達95%。IMG卻只有50%。在IMG裡面又有部分是美國公民但因種種因素(大部分是考不上美國醫學院或是覺得美國醫學院太貴)選擇去加勒比海或是墨西哥讀書的,稱為US-IMG。這些人本來就是美國人,醫學系最後一年又幾乎都在美國醫院臨床學習,比我們這些真正的IMG(non US-IMG)更有優勢。在真正的IMG中,又以印度巴基斯坦的考生佔多數,要跟他們競爭需要相當程度的努力。第一他們分數都高的可怕。很多醫學生都以到美國行醫為志向,很早就開始準備。第二他們英文即使有口音但普遍流利,醫學院上課是全英語教學,與美國接軌問題較小。台灣只有教科書用原文,上課還是用中文解釋,口說很差。第三他們在美國當醫師的人數眾多,關係(connection)強大。每個醫學系每年平均10+個人到美國行醫,菁英的醫學系更是超過90%都過來美國。台灣則是全部醫學系加起來一年不到10個。一路在台灣長大讀書的台灣囝仔如我,自覺素質不會比較差。但比賽跟限量一樣都是殘酷的。知道自己不差卻無法證明實力,也沒有人會同情你。如何在強敵環伺之下脫穎而出成為最大的考驗。首先,一定要有一個好的成績,也就是之前提到的USMLE分數。成績是客觀的評量,在沒有背景支持下,是最容易了解一位申請者實力的工具。USMLE總共有四個考試,IMG必須要通過step 1, step 2 CK(clinical knowledge), step 2 CS(clinical skill)拿到ECFMG的證書之後才能參加住院醫師的申請。最後一關step3可以留到申請上再考。
Step 1總共有7個block,每個block各一個小時包含40道題目。7個小時內只有45分鐘的休息時間包括吃中餐。在台大語文中心考的時候可能左邊在考托福,右邊在考GRE,考到下午大家都走了就剩你一個人還在考。科目的話跟台灣的國考一試差不多,有病理生化藥理等基礎醫學科目。Step 1雖然是考基礎醫學,但題目設計幾乎都是用臨床題呈現。看完題目要先判斷在講甚麼疾病,再去想背後的生理藥理生化機制才能選出答案。選項的數目沒有上限,可以從A一直到Z。每個題目作答時間平均1.5分鐘,花看題目可能就要花45秒。不要說是檢查了,連答題時間都快沒有。
第二階段Step 2 CK(clinical knowledge),考臨床知識。比step1多了一個block,考試時間8個小時,一樣只有45分鐘的休息時間。
第三階段step 2 CS(clinical skill)考驗臨床技巧,跟台灣的OSCE一樣,但過程比台灣嚴謹,除了問診之外還加考病例書寫以及診斷。考試有12關,也就是有12個標準病人(standard patient,經過訓練的假病人)呈現12種不同疾病。考生每關停留15分鐘問診,10分鐘寫病歷。評分則看三個項目: 問診技巧 Communication and Interpersonal Skills (CIS), 英文口說能力Spoken English Proficiency (SEP), 以及綜合能力Integrated Clinical Encounter (ICE),每個項目都必須要達到一定水準才能通過。這個階段最有趣的部分就是上網找練習對象。我的練習對象遍及世界各地,包過泰國、奈及利亞、尼泊爾、瓜地馬拉及中國等。練習的時候一個人當標準病人,一個人當醫師相互練習。
這三個考試通過後會拿到一個ECFMG(Educational Commission for Foreign Medical Graduates)證書,承認了你跟美國畢業的醫師同等學歷後便有資格參加住院醫師申請。拿到這個證書本身沒甚麼難的,要合格只要贏過10%的人就行,重點是成績高低成績高低成績高低(很重要所以講三遍!),一般IMG的目標都是要至少考個高於美國醫學生AMG平均的成績,這樣才有說服力要求別人收你。再來影響錄取率另外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 美國臨床經驗(US clinical experience, USCE)/推薦信,簡單來講就是人脈。
我們常常講「有關係就沒關係」,還以為靠關係是華人社會的專利,殊不知美國更講求人脈,很多工作都必須有推薦才進得去。linkedin會紅不無道理,畢竟大家都怕收到怪人。IMG原生國家醫師的推薦信幾乎起不了作用,美國人只相信美國醫師的推薦(不一定要是美國人,但一定要在美國有位置)。這個要求對有背景的人(譬如爸爸就是醫師)來說相對簡單,但我們這些沒權沒勢的人,要怎樣讓人家願意推薦? 最好的方法就是申請醫院見習,並且在這段時間好好表現拿推薦信。醫學中心教授的推薦信很有份量,一封來自知名醫院的強力推薦信跟一張川普卡(Trump card)一樣,一出手對方完全無法招架。但見習期間壓力很大,跟美國名校醫學生一起run不僅英文要好,臨床知識還要比他們豐富才行,若沒有特殊表現教授怎麼會注意到你?
申請每年九月正式開始。申請者將資料統一上傳到一個叫做ERAS ( Electronic Residency Application Service)的系統,報名喜歡的醫院,接下來就是等待面試了。這個過程也是大有學問,每個醫院喜歡的申請者不盡相同,有的喜歡剛畢業的,有的喜歡成績高的,有的喜歡有經驗的,申請者必須在眾多醫院的項目中找出最有可能錄取的去投,每投一家報名費就多26塊美金。光內科一科就有400多個項目(program),全部報名的話費用超過一萬美金(30萬台幣)所以不可能全投。一般人都是投100至200家,但在這個大紅海時代投200家以上的IMG也大有人在。
為什麼我們需要報名這麼多醫院呢?絕對不是錢太多,而是因為拿到面試(interview,簡稱IV)的數目跟錄取的機率成正比。粗略的統計是每拿到1個IV便增加10%的錄取機會。競爭力高的申請者可能每投5家就拿到1個IV,弱的申請者投了200家也拿不到一家,但平均來講投10中1就算是很不錯的成績。一個醫院是否發你面試是看你的書面資料,但最後決定要把你排在第幾名就是看你的面試技巧。有很多人即使拿到了不少面試最後還是沒上,也有只拿到一個就上的,每一步都不能鬆懈。最後我總共拿到了22個面試,去了17家,在10月到1月份這三個月內去了美國各地十幾個不同城市,相當花錢又花力。
面試季大約在1月底結束,申請者此時會將所有去過的面試排序(rank),每個program也會將面試者排名。有去參加面試不表示最後program會rank你(將你排在名單上)。有些醫院發100個面試,最後排名50位,錄取18位。有的醫院發300個面試,最後排名200位,錄取30位。同樣的,面試者也不見得要將每個面試的醫院都放在志願表上。面試之後發現自己不適合就千萬不要填,一旦放上去就有錄取這家的可能。兩造將排序表/志願表交到NRMP(national resident matching program)後,系統會用一套極為精密的演算決定每位申請者最終去處。這套演算法曾經得過諾貝爾經濟學獎,詳細的步驟極為機密,沒有人知道步驟確實是如何進行的。
當上美國住院醫師的過程就是這麼耗時又耗力,花一兩年準備是跑不掉的。除了要有實力之外,花的錢更是難以估計: 1. USMLE考試報名費 : 3000+ USD 2. 去醫院見習學費: 1000+ USD 3. 報名醫院費用: 3000+USD 4.文件準備、面試準備: 1000+USD 5. 面試的機票食宿費用: 每去一家粗估300塊USD,10家保守估計3000美金。其他的還不算面試季待在美國的費用以及其他林林總總的加起來,台幣30萬絕對跑不掉,很多人更不只花了這個費用。Well,如果你問我當美國醫師這麼困難,你覺得值得嗎? 我的答案是肯定的。台灣的醫療水準其實很高,醫師的薪水在台灣也可以過得不錯。但在美國當住院醫師最吸引我的地方是他們提供了一個跟全世界菁英競爭的舞台。在這裡每天我都會察覺自己的不足,藉由努力讓自己更好更進步。無論最後我是否會一直待在美國執業,這整個過程都幫助了我成為一個更好的醫師以及更強壯的人。凡走過必留下痕跡,時間花在哪裡,成就就在哪裡。汗水灌溉的果實總是特別地甘甜,我期許自己能夠不斷努力 :)
cs醫學中文 在 Untyped 對啊我是工程師 Youtube 的評價
文組轉職軟體工程師的心路歷程 ft. Badu (GitLab DevRel)
這次邀請到現任GitLab DevRel (開發者行銷) 的Badu來和我們分享轉職的種種!影片中聊到了她如何以半自學的方式學習程式設計,如何加速學習轉職成為前端軟體工程師,轉職過程中的困難艱辛,未來對職涯的規劃。相信對於想嘗試寫程式,有轉職軟體工程念頭的人,一定會非常有幫助!
Overview 💬
🔹為什麼想換到軟體工程 2:50
🔹程式設計自學加速方法 4:30
🔹轉職過程中的汗與淚水 5:48
🔹轉職後出乎意料的事情 7:43
🔹性別比例不平衡的影響 8:55
🔹喜歡CS嗎?後悔想改變? 10:36
🔹推薦大家嘗試寫程式嗎 12:53
🔹轉職後的未來職涯規劃 15:16
Badu 也有經營一個Podcast頻道「冒牌者症候群の下班時間」。頻道中聊到了許多職涯發展的相關議題,非常推薦在職場上常常會有一種覺得自己不適任,很怕自己的能力不夠被拆穿,這些有冒牌者症候群(Imposter Syndrome)的人趕快去訂閱收聽!
快來聽聽凱心琳和Badu一起錄製的👇🏻👇🏻👇🏻
「#7 不念醫學系的那個決定 — 對啊我是工程師」
🔗 Anchor 🔗
https://anchor.fm/anniescript/episodes/7-efv9lo
🔗 Spotify 🔗
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15PN6xq4fSfQ2k4qKkKyqt?si=aGKgdWIETVKf31TzXv386g
🔗 SoundOn 🔗
https://player.soundon.fm/embed?podcast=0f1486df-fd4a-4298-a970-b6049bab710b&episode=6d3b48f6-5334-4c8e-93d8-4ee8cf08ef73
1111人力銀行 邀約合作,提供「職點」專欄文章供大家參考
連結為此:https://www.1111.com.tw/position/software-engineer/ 〈靠這招轉職軟體工程師!百萬年薪不是夢〉
#WomenInTech #轉職工程師 #會寫程式不一定要當軟體工程師
一定要看到影片最後面並且在「YouTube影片下方」按讚留言訂閱分享唷!
-
歡迎留言告訴我你的想法,或是你想認識的程式語言唷!
每(隔週)週四晚上9點更新,請記得開啟YouTube🔔通知!
-
【愛屋及烏】
Facebook 臉書粉專 👉 https://www.facebook.com/untyped/
Instagram 👉 https://www.instagram.com/untypedcoding/
合作邀約 👉 untypedcoding@gmail.com
-
Untyped 對啊我是工程師 - There are so many data types in the world of computer science, so are the people who write the code. We aim to UNTYPE the stereotype of engineers and of how coding is only for a certain type of people.
凱心琳: 一個喜歡電腦科學邏輯推理,在科技圈努力為性別平等奮鬥的工程師。
-
圖片影片音效:[giphy.com] [bensound]
cs醫學中文 在 閒聊)各科的簡寫- 看板CSMU-MED91 的八卦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和我一樣的感覺,就是醫院的人很喜歡用簡稱,
如:「這個問題要consult GU和是否要做double J...」
總之會中英夾雜,在彰化還會再夾些台語。所以我簡略做了個各
分科的英文簡寫,大家幫我看一下有沒有寫錯!
------------
神經內科Neuro
腸胃內科GI
一般內科GM
胸腔內科CM
心臟血管內科CV
皮膚科Derma
免疫風濕AIR
感染科INF
血液腫瘤科Hema Onco
新陳代謝Meta
一般外科GS
神經外科NS
整型外科PS
直肛外科CRS
泌尿外科GU
心外CVS
胸外CS
耳鼻喉科ENT
眼科Oph
骨科Ortho
婦產科O&G
小兒科Ped
家醫科FM
麻醉科Anes
身心科Psych
急診醫學科ED or ER
復健科Reh
放射診斷RD
核醫NM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29.82.162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