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貳. 談談電吉他相關 }}_04
兩週前聊到了我在早期錄音室工作時,刻意選用了具備『箱體模擬技術 ( Cabinet Simulation )』的器材,其中提到的『ADA MicroCab』這個早在八〇年代就存在的硬體產品;如果仔細思考一下,在那個年代,每個吉他英雄都是野得要命的長髮飄逸、音箱音量都大得爆炸的畫面之下,為什麼還要搞出這種完全與『音量』反其道而行的器材呢?反正所有的聲音都在那些傳奇的錄音室裡、用我們可能一輩子都碰不到的傳奇麥克風來收音,不是最理想嗎?
那是因為所有的吉他英雄都在那些傳奇錄音室、用傳奇麥克風收那些對現在來說都是傳奇逸品的傳奇音箱所發出的傳奇音色,然後 … 在同一個時代裡,這些結果就沒那麼傳奇了。
為什麼所有的吉他手,不分年代、不分國籍,永遠都覺得自己少了一種破音 (也許是效果器,也許是音箱或音箱頭組合) ?然後我們就一直不斷地在尋找那個只有在幻想中纔會存在的完美音色,的同時!不斷燒錢在添購器材 ……
因為,『音色』--- 或者說『聲音』這件事,對於我們這些非線性、非理性的耳朵聽覺來說,很容易因為長期聆聽而失去了『刺激感』,因而產生了『不滿足』的幻覺。因此,即便有著那些傳奇器材的音樂工作者,還是會想在那些我們聽起來已經夠厲害的音色上『加一點什麼』,而那個『加一點什麼』,就會帶有非常強烈的實驗精神,通常體現出來的效應是:只問結果、不論過程。
以木吉他的收音為例:如果你有一把很好的木吉他,在一個很棒的錄音室,請到了一位技術卓越的錄音師,用了超夢幻的麥克風來完成錄音,應該是最理想的了?但如果同一個條件,讓你錄了兩百首以上不同的曲子,你是不是還會覺得那樣收音的木吉他音色『夠好』呢?你會不會想試試看『如果我加上一組 Magnetic 式拾音器,來混合現有的麥克風收音』呢?因為你知道,單純只用 Magnetic 拾音器來放大的木吉他音色會有一種『電電的、鐵鐵的』扁平感,但它的觸弦反應非常敏銳,會帶來很不一樣的高頻反應,將它與已有的麥克風收音所能有的豐富泛音結合起來、適當調整相互的比例,絕對會比單純的麥克風收音來得『更具特色』。
許多的木吉他指彈名家就是用這種『混合式』的收音概念與技巧來完成他們各自超凡的音色追求;至少,我從 2003 年起,在開始編製王菲的『旋木』之後,就用這種方式工作了好些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NCMRku79I
回到八〇年代的 ADA MicroCab,它被研發出來的主要功能,就是在原本的麥克風收音的本質之上『加一點什麼』,來讓本來已經聽得習慣的音色因為混入了不同的頻率特性而增加一點『刺激感』。不過,因為這種箱體模擬的聲響效果確實非常優異,因此,在後來其他機材的發展過程中,間或地被引用到機體本身;甚至因為時空環境的變遷,這種原本是『調色』為主的技術,漸漸地形成了一種『獨立』的主流,時至今日,它甚至已經能與原本的主角 --- 音箱本體,形成分庭抗禮的局面。
[二. 電吉他相關器材研討]_02
二十一世紀的今日,箱體模擬技術已經從傳統的類比電路進化為數位運算的『取樣』技術。在此,請先閱讀兩篇專業網站『樂手巢』所撰寫的文章:
不接Cab是種時尚—Cab Simulator (1) ~
https://ysolife.com/cab-simulator1/
不接Cab是種時尚—Cab Simulator(2) ~
https://ysolife.com/cab-simulator2/
文章中所介紹到的器材,如果不是類比邏輯設計的,幾乎都應用到近年最熱門的模擬核心技術:『IR (Impulse response) – 脈沖響應』。這個『IR』技術究竟有多麼神奇呢?先來看一下我們應該都看不懂的專業陳述: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6%B2%E6%BF%80%E5%93%8D%E5%BA%94 ,然後來看兩篇我們比較能理解的白話文:
1. Balanced Audio Lab 平衡音訊實驗室 – 雕塑更真實貼切的空間取樣關鍵:
http://a85115230.pixnet.net/blog/post/390104224-%E9%9B%95%E5%A1%91%E6%9B%B4%E7%9C%9F%E5%AF%A6%E8%B2%BC%E5%88%87%E7%9A%84%E7%A9%BA%E9%96%93%E5%8F%96%E6%A8%A3%E9%97%9C%E9%8D%B5%EF%BC%8Dimpulse-respons
2. Monk Custom Enterprise Company - IR Impulse Response 與 NUX Solid Studio:
http://monkcustom.blogspot.com/2018/05/ir-impulse-response-nux-solid-studio.html
這兩篇文章都對於『IR』技術做出了平易近人的解釋。在第一篇文章中用『照相』的觀念比喻了 IR 用於『捕捉』聲音的樣貌;而第二篇文章中特別說明了如果希望得到『夠好的聲音照片』,在器材的需求上,會更需要高效能的 CPU 來做到複雜的運算;這其實充分解釋了為何這樣的數位技術會在近年以大爆發的態勢,不斷推陳出新地開發出體積越來越小、功能越來越強的工業產品 --- 看看你的智慧型手機現在能同時多工為你完成多少工作上、生活中的大小事務,應該就不難理解,當科技進化的同時,器材的技術革新絕對是理所當然的結果。
在實際應用的認知上,我們只需要先獲得一個概念:拜科技之賜,有越來越多的『載體』可以容許搭載第三方所研製的『IR』檔案,讓我們在硬體的選擇上,可以擺脫傳統音箱箱體的『物理限制』--- 包括笨重的體積與所需要的巨大音量。而且,各類型第三方 IR 檔案,將可以讓你更靠近那些你可能永遠也接觸不到的傳奇實體器材 --- 而你所需要的花費,是如此驚人的低廉。
不過,有兩件事情是必須要特別注意的:
A. 許多篤信類比實體器材才是王道的音箱信徒,會非常鄙視『數位』所『製造』出來的聲音;單以箱體模擬技術來說,不論用了多好的檔案、是用多厲害的 CPU 來計算,他們還是會覺得那樣的聲音『就是少了一點什麼』。
我無意引戰,但我有幾點想提出來一起思考:
1. 類比技術在近三、四十年幾乎已經停滯不前,我們似乎無法預期類比技術在往後的十年可以有什麼突破性的發展;反過來說,如果觀察近十年來數位模擬技術的發展曲線,我們其實更難想像什麼會是這種數位技術的極限。
2. 單就 IR 技術來說,如果你理解這個技術的生成方式,你應該就可以理解:這些 IR 檔案是在『模擬麥克風所收到的音箱箱體的頻率反應』。如果真的要判別這些檔案『像不像真的』,你可能必須在取樣的音量下,把『耳朵』放在像是麥克風收音的那種位置去聽到箱體所發出的聲音 --- 以我粗淺的經驗判斷,很少會有人,不管是演奏者或聽眾,會用那種姿勢去聆聽電吉他的聲音吧?
3. 承 2,我也很難斷定,當這個樂器在與其他樂器合奏時,或是在音樂製作過程中經過了仔細的混音之後,會有多少人真的能分辨出這中間的差距。而這些因為實驗性而逐漸成熟的技術,本來就是『只問結果、不論過程』的,如果在最後的成果,它的確提供了音樂中所需要的能量、功能,我應該不會刻意去問:這是類比還是數位的 --- 因為,你所聆聽的音樂,在今時今日,好像全都是數位的?
4. 如果類比硬體製造商,譬如音箱箱體中最重要的喇叭單體公司,自己都在研製 IR 檔案,說實話,我覺得已經沒必要討論『像不像真的』這種觀點了: https://www.celestionplus.com/products/two-notes/
5. 承 1,就某種角度來說,我算是『士郎正宗』這位大師的信徒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3%AB%E9%83%8E%E6%AD%A3%E5%AE%97 ),他在『攻殼機動隊』(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4%BB%E6%AE%BC%E6%A9%9F%E5%8B%95%E9%9A%8A ,當然是元始的漫畫版或後來的動畫版、而不是真人電影版!) 中所提出來的哲學:『當資訊巨大到一定的規模,它將有可能產生自己的意識 --- 靈魂』,如果引用到數位模擬的未來環境,也許,目前『好像還少了些什麼』的音色頻率,會在某一個時間點開始,反而有了『聲音的靈魂』?
B. 雖然我很不願意承認,但我不得不說:近年來,中國在數位模擬技術所投注的研發熱情以及所取得的具體成果,別說臺灣已經完全無力與之競爭,放眼全世界的品牌戰爭中,他們也已經佔有一席之地!曾幾何時,許多具有高度公信力的器材評測 Youtuber 們,在這兩、三年間,也都紛紛開始評測來自中國的各類型機材,而且所給予的評價、或說我們以閱聽人的角度所看到的實際結果,恐怕都是非常發人深省的 ……
在此,我特別想請你關注這些中國品牌:除了前文引用的 NUX (http://www.nuxefx.com/ ),另外還有 Mooer (http://www.mooeraudio.com/ ),以及 Hotone (http://www.hotoneaudio.com/index.html )。我的看法是:如果我們在硬體技術上已經無法與他們硬碰硬地競爭,那我們就更得瞭解這些中國品牌的硬體優勢,借用這些優勢來讓我們的軟體實力更有自己的特色!
畢竟,這些技術的開發,還是要回來服務『音樂』的核心啊!
音樂,才是王道。
這一週主要想討論現今主流的技術核心,之後,我們才好依循著這些概念,慢慢分析市場上實際應用這些核心技術的器材,彼此之間的短長、差異,來讓我們在選擇上,能有所依據。
註:圖片取自 https://www.prosoundweb.com/channels/live-sound/what_is_an_impulse_response/ 與網路。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7萬的網紅真電玩宅速配,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Xbox的次世代主機終於公開真面目了,在台灣時間5月22日凌晨由微軟舉辦的發表會中,正式發表新一代家用主機「Xbox One」。這個外觀正方,活像一台錄放影機的叉盒子,搭載8核心CPU,8GB系統記憶體,500GB硬碟機和藍光光碟機,內建無線網路並支援Wi-Fi Direct和手把連動。Xbox O...
cpu時脈調整 在 Z9 的看板 Facebook 八卦
到了這種地步, Intel高層有任何選擇嗎? 開放到TSMC下單是不得已而為之的最後解決方法. Intel身為一家上市公司, 對股東有盈利的義務, 但盈利不代表一定要靠自己生產晶片, 就像Jordan打籃球再神也不能只靠自己得分, 有時候關鍵時刻也要分球給Steve Kerr (結果多年後金州勇士隊就在他的教導下崛起了).
Part 2
Intel為什麼會找上台積電代工? 這不是一個突然的決定, 一切都是有跡可循的,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要先說清楚, 找台積電代工有兩種情況, 一種是當初買進來的單位(像英飛凌無線部門) 本來就有一些採用較舊的台積電28nm製程的RF電路, 這種純粹屬於計畫需要, 沒有必要為了轉單而轉單.
而另外一種情況才是Intel本身造成的問題. 要知道產能的規劃是長期的, 環環相扣, 一個環節出問題就會對未來造成影響 - 建廠, 備料, 培訓人員, 調整機台, 等T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把製程配方調出來了, 開始小量試產, 一邊調整良率, 另一方面design team提早一兩年開始設計, 最後在雙方約定好的時間, 設計團隊把藍圖交給晶圓廠, 開始一層一層的光罩慢慢做, 幾週後生產, 封裝, 測試, 然後交貨.
理想的狀況下, Intel 10nm製程開發順暢, 14nm廠一邊量產, 10nm廠一邊慢慢熱身準備就緒, 等到良率達標, 可以開始接大單了, design team在10nm上也差不多設計好了, 然後10nm大門一開, 誰先上? GT先上, 因為GT (Graphic) 圖形處理的架構比較一致, 設計週期比較短, 可以比較快擠出設計藍圖. 然後CPU老大, Server老二陸續進去, 然後10nm產量持續增加, 14nm慢慢騰出產能. 接下來呢?
要知道 Intel 10萬大軍扣掉TMG/CPU/Server, 還有很多鬆散的外圍組織也需要晶片. 這些單位很多都是前CEO BK揮霍老本買進來的敗家收藏, 像是原本還算有點名氣但逐漸被人遺忘的FPGA公司Altera (改名PSG), 為了重返手機市場榮耀買進來的英飛凌無線部門(改名iCDG), 趕流行被當冤大頭買貴了的人工智慧Nervana(改名AIPG), 自動駕駛Mobileye. 扣掉這些大型裝飾, 還有一些基礎IP, IO, 記憶體, 還有小號CPU Atom. 最後就是一些量不大, 一台公車(MPW Shuttle)就可以打發的單位, 像是純做研究/發paper/出新聞稿的Intel Labs, 幫TMG做測試晶片的AD (Advanced Design). 總之, 山頭林立, 無奇不有.
更有甚者, 還有一些不知什麼原因默默地在Intel裡載浮載沉討生活的浪人group, 我認識的一位業內老前輩統稱這些group是後娘養的, 沒人疼的孩子. 這些浪人group其實曾經也是有頭有臉隸屬於正規組織的, 但是這些正規組織被解散了 (像英特爾一時興起的晶圓代工, Intel Custom Foundry), 設計部門的頭目為了手下武士的生計, 只好在Intel裡面幫人打工, 譬如Server部門要做什麼記憶體控制IC, 人手不夠, 就暫時讓浪人group來接這個活. 如果面臨太多競爭, 像是遇到印度班加洛用人海戰術又愛誇口一切沒問題把活搶走了, 或是遇到馬來西亞濱城幹起活來不要命的華人工程師, 那只能摸摸鼻子, 去接一些別人撿剩的朝不保夕的活, 像是幫大陸的廠商做chip, 每天看著川普的臉色等著project被cancel. 看過動物星球頻道的就知道飢餓的時候是沒有選擇的餘地的. Intel內部就是這樣一個弱肉強食的世界.
總之, 這些各式各樣的單位, 就按照對公司的獲利貢獻的重要程度, 來決定要不要排進去10nm或繼續用14nm的多餘產能.
結果世事難料, 10nm delay, Fab空轉, 最重要的CPU/Server/GT怎麼辦? 只好繼續佔用14nm的產能. 最慘的情況來了, TD本來就處在工程師過勞的極限狀態, 以前14nm弄好了, 主力就移師10nm, 留下一小批人力維護14nm, 然後再分出一小隊精銳先鋒去7nm. 現在14nm要繼續搞, 還要搞14nm+, 14nm++, 14nm+++(所謂的擠牙膏), 那分給10nm人數就少了, 7nm就更少了. 硬生生地就讓自己越陷越深.
現在14nm產能都給了公司的命脈CPU/Server, 那其他剩下的單位怎麼辦? 日子還是要過, IC還是要出貨, 為了求生路, 大家就紛紛發難, 勢力相對大一點的iCDG就跳出來說, 我們在英飛凌時代就是用台積電, 合作愉快, 讓我們繼續用吧. AIPG說我們的AI chip不能等, 有多少的data等著我們train, Nvidia都甩過我們好幾條街了, 所以我們一定要用最好的製程, 沒有Intel 10nm就給我TSMC 7nm. 竟然連一些幫Server系統做周邊chip的小咖說話都大聲起來, 不給我們出去, Server也出不了貨, 大家要死一起死!
到了這種地步, Intel高層有任何選擇嗎? 開放到TSMC下單是不得已而為之的最後解決方法. Intel身為一家上市公司, 對股東有盈利的義務, 但盈利不代表一定要靠自己生產晶片.
cpu時脈調整 在 Eddie Tam 譚新強 Facebook 八卦
譚新強:半導體既是投資亮點 亦是中美關係最關鍵一環
3年前我曾寫了多篇關於半導體的文章,提出了不少當時尚算頗新鮮和具爭議性的觀點,亦因此帶來頗大迴響。到了今天,雖不可說我的觀察和預測全中,但大部分都確兌現了,更幾乎成為了中國高科技發展藍圖。
核心觀點是世界正從以石油為中心的年代(Age of Oil),逐漸轉移到以AI+5G為中心的數據年代(Age of Data)。這個改變當然極具顛覆性,對全球經濟以至地緣政治都有非常巨大和深遠的影響。石油生產的中心點是中東,加上因頁岩油/氣革命而再次冒起的美國,在新的數據年代,中東的地緣政治重要性可能將有所降低,起而代之的可能將是生產全球大部分晶片的東北亞,包括韓國、台灣和日本,當然美國亦擁有不少核心半導體技術和知識產權。這轉變既可是推動經濟發展的好事,但當然亦可是帶來更多地緣政治紛爭的壞事。
3年前我大膽提出了有關高科技發展的4個不等號,假如我是對的,不單止對投資決定有重要性,對中國發展方向,以至中美關係,都有巨大影響。現在正是好時機來重溫一次,印證我的預測是否正確。
1) 硬件>軟件。3年前大膽提出這個不等號,簡直有點大逆不道。在之前的10年,誰不知道是軟件的天下,美國出現了FAAM/NG等科技龍頭,中國則產生了BAT,到了今天,當然更出現了字節跳動(抖音),拼多多和美團(3690)等厲害公司。
我的觀點是前瞻性的,原因是如要推動AI+5G革命,首先需要很多新種類的晶片和硬件,數量上亦需要大大提升。例如到了今天,很多人都知道5G需要比4G多6至10倍的蜂窩和基站數量,當然對各種晶片、線路板和天線等零件,也必有相應的需求增長。物聯網(IoT)發展亦將需要大量不同種類的感應器(Sensors)。
新的硬件基建完成後,當然會有很多不同的應用發展出來,但就未必是4G年代消費者主導的應用如遊戲和電商等。反而極有可能,最重要(或最早)的應用將由國家和大企業層面主導,包括監控、國防和工業物聯網等。
台積電 唯一掌控EUV光刻技術供應商
除AI+5G需要推動新一代的硬件發展,摩爾定律逐漸走至盡頭,也令到如何繼續推動硬件技術發展更重要,經濟學上的供求情况亦起了重要改變。每一代晶片技術的發展必定更難,需時更長,以及投資成本必更高。
從7nm起,光刻技術必須改用EUV,最主要設備供應商不再是Applied Material,而是荷蘭的ASML。到現時為止,全球唯一能成功掌控EUV製造技巧,只有台積電。三星都只在努力中,英特爾(Intel)連10nm都仍未做好。台積電更已開始邁向發展5nm技術,真厲害!
近日台積電的股價勢如破竹,不斷創新高,帶動台灣加權指數逼近30年前創下的12,400歷史高位。近日三星股價也非常不錯,設備商如ASML和Applied Material等也經常創新高(中國在搶購)。
其實今年代表美國半導體企業的SMH指數表現非常好,升了52%,猶遠勝代表龍頭軟件公司的FANG+指數的27%升幅(圖見《明報》財經網)。
2) GPU>CPU。3年前提出此點時,AI概念如日方中,炒得最熱的股票是Nvidia,股價在3年內升了8倍。當時股價才100美元出頭,後來升至280美元,才出現大幅調整,腰斬一半跌回到140美元,但今年又再重新出發,逐漸升至210美元。
無人駕駛發展遜預期 需更複雜晶片
任何重要新技術發展都一樣,開頭大家過度興奮,對成效預期太早,但對長遠影響又往往估計太低。AI也一樣,3年前,很多人以為各種應用如無人駕駛、機器人家傭和AI醫生等,都在三兩年內就可實現。結果當然有點失望,最重要的延後是無人駕駛,大家逐漸發現仍有很多未解決的棘手問題,包括技術、法律和道德各方面。前天剛跟一家全球領先的AI公司開會,他們也承認無人駕駛的發展,最少比原來預期推遲5年以上。更重要的是那位公司高層的個人意見,是同意我的長期觀點,無人駕駛是一個AGI(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通用人工智慧)問題,而並非一個較簡單的ANI(Artificial Narrow Intelligence,弱人工智能)問題!如屬實,就極可能不可單獨倚靠GPU進行以大量數據為基礎的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AGI的定義仍未準確掌握好,似乎必須擁有人類的所謂常識(Common Sense),即包含人類的本能、生活經驗、意欲,甚至偏見等,非常困難,且可能需要比現時技術更複雜100倍以上的全新晶片。
過去3年亦令我明白除GPU仍非常重要外,在AI+5G年代,很多其他晶片類型亦很重要,包括靈活的FPGA,各種專門的ASIC,和模擬(analog)晶片等等。
3年前最重要的GPU生產商為Nvidia,最重要的CPU生產商為Intel,現在都仍是,但AMD在7nm的GPU和CPU技術都領先全球,逐漸增加在兩個市場的佔有率,股價表現亦更佳。中國也開始設計自己的GPU,以華為旗下的海思為最領先。但Nvidia,AMD和海思都有一個共通點,他們都做設計,然後都交由台積電做代工。
另一需要留意的發展是量子計算(Quantum Computing)。早前Google宣布第一次成功達到「量子霸權」( Quantum Supremacy),他們的54-qubit Sycamore處理器,只需200秒時間就解答了一個傳統超級電腦需時1萬年運算的數學難題!IBM馬上跳出來說,他們的傳統超級電腦可能只需2.5日來解答此問題,並非1萬年。我不知道誰是誰非,但不太重要,Google的新聞是一個里程碑,但無論如何,距離有實際用途仍非常遠,據我理解,最少需要120-qubit以上。很多人討論的RSA解碼問題更需要4000-qubit以上。而每加一個qubit都困難重重,非線性推高error rate(錯誤率)。
整體來說,量子計算和通訊技術發展,絕對值得留意,中國也正在努力。但距離成功有實用價值,應仍是10年以上的事。
關注中美誰能拿下台積電
3) 製造>設計。從前大家可能有種錯覺,以為晶片設計「高大上」,比製造困難得多,需要更好的工程師。我不認為設計容易,但事實是製造更難,所需的投資當然多很多,根本不可同日而語。上文已指出,Nvidia、AMD和海思等的晶片設計技術都不錯,但都沒有自己的製造產能,需要交給台積電做代工。台積電的製造技術領先全球,市佔率高逾60%。中芯和華虹受限於美國生產設備的出口限制,最少落後兩至三代。
所以大家最需要關注的是美國會否和能否真的如近日《金融時報》報道,對台灣當局施加壓力,限制或甚至阻止台積電繼續接華為和其他大陸公司的單。除此,美國亦正在給台積電壓力,在美國設廠,最想當然是同時從大陸撤廠。
3年前我已解釋過,如美國真的用上這一招,情况就仿如1941年美國終止跟日本的石油貿易,間接導致日本決定轟炸珍珠港,同時佔領香港、新加坡和菲律賓等地,目的就是保護石油供應。
中國現在倚賴進口晶片的程度更高於石油,佔比高達九成,價值超過2500億美元。你可以想像中國有幾大發展自己晶片製造業的需要和決心。直到現在,台積電仍很有義氣,絕未退縮拒接華為的單,更宣稱對美國IP的倚賴度是零。即使如此,他們仍必倚賴從美國進口的生產設備。所以如台積電真的被迫停止跟大陸做生意,這必令到兩岸關係變得異常緊張,甚至構成「解放」台灣的誘因。但令到事情更複雜的是,即使大陸成功拿下台積電,估計亦只能繼續生產若干時間,不到半年必須得到美國設備商如Applied Material的維修保養。但即使最後需要停產,可能仍會先拿下來,因為控制了台積電,亦即等如控制了Nvidia、AMD和Qualcomm等等多家美國半導體公司的命脈。我只能希望大家不用走到戰爭這一步。
4) 記憶體>邏輯。這一點最具爭議,因為在過去,DRAM和NAND都只屬沒有議價能力、周期性極強的大宗商品,所以這行業的公司股票都不值錢,整個周期的平均PE低至6至7倍,可能比鋼鐵股更低。但我認為在數據年代,需求將有持續性增長,但隨着摩爾定律放緩,投資成本增加,生產商數目減少,盈利波動或將減低,所以市場給予的估值將可逐漸提升。
過去一年半正是這套理論的最好考驗。因為全球手機銷量飽和,5G又未到,巨型數據中心的建造亦開始放緩,所以記憶體又再進入一個頗深的調整周期。DRAM和NAND價格都一如過往,跌約一半,但這次確有兩點非常重要的不同。第一是即使到了這周期谷底,連過去經營得較差的Micron,都沒有虧本,NAND邊際利潤跌到零,DRAM更仍然賺錢。三星的盈利情况則更好。第二,投資者的反應也稍有不同。在過去周期,再以Micron為例,從前股價一般跌60%至90%,這一次只跌了約40%,而且反彈得較快。投資者似乎都相信數據年代已來臨,這次只是一個小調整,甚至是「最後一次」?我相信周期必繼續存在,但波動可能較細,而長期則有一個更明顯的結構性數據大爆炸,需要更多記憶體來記載下來。AI學習將變得較聰明,需要的數據量可能縮小,但不等如不繼續收集大量數據。5G的提速亦必須倚賴更多DRAM,高質視頻亦需要更多NAND來存儲下來。
中國進軍半導體製造業 憂價格將暴跌
我的4個不等號都有理據,亦在投資市場中逐步體現出來。但這些大趨勢仍面對兩大挑戰。
第一,中國必將努力打進半導體製造業市場。邏輯晶片的製造技術水平最高,中國在短期內較難追上來。所以中國正集中在記憶體製造方面。在較簡單,用在蘋果airpods的NOR閃存,A股的兆易創新已領先全球。NAND方面,長江存儲已少量生產64層晶片,明年上半年開始量產,更計劃明年底開始生產128層,現時三星的技術,即是將只落後約18個月。有人預期到明年底,中國將佔有5%市場份額。DRAM方面,中國的合肥協鑫仍較落後,剛開始製造PC規格晶片,要求較高的移動端DRAM仍沒有。我認為中國仍落後最少3至5年。
對投資者來說,較擔心的是當中國成功佔取約20%市場,就將對價格有極大影響力。最怕的是如光伏市場,因為政府資助的扭曲,太陽能板變成供過於求,價格暴跌,結果誰都賺不了錢。
第二個更重要的擔憂仍是中美的立體貿易、科技、軍備和意識形態戰。中國是全球半導體市場的50%,如美國禁運GPU、 CPU、記憶體晶片,必對整個市場有巨大影響。如採用更極端的政策,如禁運生產設備,或迫使台積電停止接大陸的訂單,這就不止對半導體市場,甚至全球經濟有極大影響,此舉已接近直接跟中國宣戰了。
(中環資產持有三星、facebook、亞馬遜、Apple、微軟公司、Netflix、Google、阿里巴巴、騰訊、美團、Applied Material、ASML、台積電、Nvidia、AMD、中芯、Qualcomm、Micron、兆易創新的財務權益)
中環資產投資行政總裁
[譚新強 中環新譚]
cpu時脈調整 在 真電玩宅速配 Youtube 的評價
Xbox的次世代主機終於公開真面目了,在台灣時間5月22日凌晨由微軟舉辦的發表會中,正式發表新一代家用主機「Xbox One」。這個外觀正方,活像一台錄放影機的叉盒子,搭載8核心CPU,8GB系統記憶體,500GB硬碟機和藍光光碟機,內建無線網路並支援Wi-Fi Direct和手把連動。Xbox One具備強大的語音控制功能,使用者可以透過語音來控制開機、關機、切換觀看電視或是遊玩遊戲、看電影、上網等,並可以使用微軟收購的Skype和好友們進行多人語音交談,這可是連線對戰不可或缺的功能呢!另外手把控制器做了些許的改良,最大的改進應該就是使用內建電池吧!除了外觀上變得更銳利之外,按鍵上也做了調整,採用脈衝式板機按鈕和精確十字鍵,讓遊戲中的動作指令更加流暢。
新一代的Kinect的攝影解析度高達1080p,偵測技術做了大幅度的修正,使用更精確的TOF「Time of Flight」技術,使用感測紅外線反射的時間來偵測場景的深度,不受外在光線的影響,連衣服上的皺褶或臉部表情都能輕易感應,更精確的掌握人體關節的運動變化,透過強大的計算能力來掌握肌肉的施力與重心轉移,有別於上一代Kinect,從原先最多支援2人同時感應,到新一代具備最多6人的臉部辨識與表情判斷能力,大大提升全家同樂的更多可能性。
新版的Xbox LIVE將透過全球超過30萬台伺服器來提供整合服務,玩家將可以輕鬆透過雲端技術,將遊戲畫面或影片保存在雲端空間,和好友們分享。本次發表會提到,第一年即將公開15款獨佔的首發遊戲,目前已有兩款搶先公開囉!是Xbox跑車系列強打《Forza極限競速5》和製作《心靈殺手》製作團隊打造的全新遊戲《量子裂痕》,就讓我們一起來期待E3展上還會有哪些強打大作吧!另外玩家們關心的「鎖二手」機能是否會在Xbox One上實施,有可能是以綁帳號登入,若要在另一台主機上遊玩必須要購買啟動碼的措施,微軟則表示實際實行的方案都尚未定案,是否會實行還要再多方考慮一番,後續的報導請繼續鎖定我們電玩宅速配喔。
(C) Microsoft
粉絲團:http://www.facebook.com/Gamedbfans
休閒平台:http://myfun.gamedb.com.tw
最hot攻略:http://www.gamedb.com.tw/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DXCpdYiRL6I/hqdefault.jpg)
cpu時脈調整 在 6個新手最想知道的超頻問題! 看完馬上學會超頻SOP | 聊電Jing 的八卦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本期聊電Jing教學重點:◾️什麼是超頻?◾️哪些零件可以超頻?◾️超頻的好處跟壞處?◾️超頻有分那些玩家?◾️超頻的基本流程◾️超頻值得嗎? ... <看更多>
cpu時脈調整 在 CPU時脈要看哪個才準? - Mobile01 的八卦
如果一顆CPU原始時脈是2.8G,超頻後是x.xG;應該顯示成「Intel Core i5 760 2.8GHz @ 3.8GHz」比較合邏輯吧? 不過我的電腦也滿怪的... 明明已經超到3GHz了,但Windows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