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灣大學109學年度畢業典禮 致詞代表 資訊工程學系韓哈斯】
Student Address,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Commencement 2021
International student Seth Austin Harding from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
校長、教授、以及在螢幕前的各位同學,大家好。非常感謝臺大給我這個機會。我是韓哈斯,來自美國華盛頓特區。我會以自身的真實經驗出發,來跟大家分享臺大帶給我的收穫。
我當初為什麼選擇來台灣求學呢?我小時候非常喜歡看武打片,然後我十歲的時候去看了一部電影叫做「功夫熊貓」。這部電影成為了我最喜歡的電影,主角「阿波」的故事跟我的故事很像。我看完了之後就決定要開始學功夫,所以去了「美國武術學院」。那個時候我每天都聽旁邊的人講中文,到了高中我就決定開始學中文。當時我遇到了一位貴人,她是從台北到美國來教書的中文老師,她教的課是我當時最喜歡的課,我每天去她的教室跟好朋友練習。到了高中畢業時,我是全高中中文最好的非母語人士。同時,我第二喜歡的課程是電腦科學,那時候我是程式能力數一數二的學生。後來在成功錄取夢寐以求的學校:臺灣大學之後,我感到雀躍不已,因為我既可以繼續學習中文,也可以持續在世界頂尖的學府中,往電腦科學的方向精進自我。
不過老實說,當我回顧大一的時期,我也曾迷失自我。雖然我修了很多很多的中文課,但是我那時只聽得懂大概一半的課程內容。跟大家對美國人的印象不同,我其實很害羞,也很害怕舉手提問,我甚至不太敢參與社交,所以當時朋友也很少。我開始想家,也變得有一點憂鬱。那時籃球是我唯一的紓壓方式。
但更不幸的是,我在打籃球時弄傷了我的前十字韌帶,做了兩次手術,需要一年半才能恢復。許多的負面情緒壓得我喘不過氣。我被困在人生的低谷,不知如何是好。我覺得我的中文不夠好,我也被診斷出失眠跟ADHD,另外,美國高中的數學太簡單了,來這邊不夠用。種種壓力讓我足不出戶,找不到自己的人生方向。後來,我向臺大心輔中心以及我的心理醫師尋求協助,然後我也開始跟系上有更多互動。有一位教授叫徐宏民跟我說,"Never give up",雖然那時候我覺得這句話太過於簡化了我的問題,不過,在我仔細思考了一個禮拜之後,我下定決心,發誓不讓自己被這些事擊敗。我決定要克盡全力,認真做好每件事。這是我人生的轉捩點,我開始變得異常自律。當時廖世偉教授和洪士灝系主任帶我進入它們的研究室鑽研學術。這重燃了我對資訊工程的熱忱,提醒了我當初會愛上這個領域的原因。我開始研究人工智慧以及區塊鏈,也開始跟其他系上同學交朋友,一起成立臺大人工智慧應用社NTUAI。NTUAI現在是校內頗具規模的技術研究社團,致力於推廣人工智慧給任何對該領域有熱忱的學生。歡迎加入NTUAI,可以掃描我們的QR CODE。
最近,由於疫情的緣故,我已經一年半沒回美國了。但是沒關係,因為我已經找到了我第二個家。我很愛臺大,以及台灣的人事物。雖然我經歷了人生的低潮,但這裡的一切總是給我滿滿的祝福與協助。最後,我想送給大家「功夫熊貓」裡的一句台詞: "You just need to believe"。只要用樂觀的態度去面對困難,就有能力改變自己,甚至改變身旁所愛的人。就像阿波的父親說的,"心誠則靈,只要你相信,點石就能成金。根本沒有什麼秘笈。只有你。"謝謝大家。
.
==============================
.
President, professors, and classmates, I'm very honored to be here. Thank you to NTU for giving me this opportunity. My name's Seth Austin Harding, and I'm from the D.C. metropolitan area. I'm going to tell a real story that's personal but that's relatable and what I see as the real me.
What motivated and guided me to take my undergraduate studies in Taiwan? When I was very young, I really loved watching kung fu movies, and when I was 10 years old, I went to the theater to watch "Kung Fu Panda". This became my favorite movie as I felt like the story of the main character Po was one to which I could very much relate. After watching this movie, I decided that I wanted to start learning kung fu, so I went to the United States Wushu Academy. At the time, I began hearing Mandarin on a daily basis, so when I was in high school, I decided to begin formally studying Chinese. It ended up being my Chinese teacher from Taipei who was my favorite teacher who taught my favorite class, so I decided I'd hang out in the Chinese classroom every day and practice lots. By the time graduation came around, I had attained the highest proficiency in Chinese among any non-native speaker in my school. My second favorite class was computer science, and I ended up attaining among the best coding skills in my school. After getting accepted to the school of my dreams --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 I felt honored, humbled, and excited; I could now spend time at among the world's finest universities studying Chinese and at the same time advancing my knowledge of computer science.
But when I look back at my freshman year, to be honest with you, I didn't know what I was doing. Despite having taken very many Chinese classes, when I went to the NTU lectures, I understood only about half of what the teachers were saying. Contrary to most people's impressions of an American, I was actually too shy to raise my hand, to ask questions, or to even meet with teachers after class, so I had very few friends at the time. I started to become homesick and depressed. At that time, I found that basketball was the only way I knew of relieving my stress. However, while playing basketball, I had torn my ACL and it would take two surgeries and a year and a half in time to fully recover. At this point, I felt caught between a rock and a hard place. In fact, this was the lowest point of my life, and I didn't know what to do. I felt like my Chinese wasn't good enough, I had been diagnosed with insomnia and ADHD, and I felt like the math taught in America was too simple to allow for me to keep up with my classmates. I was under immense pressure, and at this time, I lost any sense of purpose or direction. Later on, I went to seek help from NTU counseling, from my psychiatrist, and from my department. I reached out to Professor Winston Hsu from CSIE, and he told me this: "Never give up"; it was such an oversimplified way to approach such a complex series of problems, I had thought. However, I pondered these words intensely for one week, and by the end of that week, I had made a firm decision. This would NOT be another example of me giving up. I decided to go all out, to work diligently and passionately on all tasks at hand. This was the turning point of my life; I started to discipline myself to a very high degree. At this time, I met my then-to-become advisors Professor Shih-Wei Liao and Professor Shih-Hao Hung and entered their labs to begin research. Finally, the passion that I had for computer science that I had previously held in high school was kindled again, and I was finally reminded why I loved this field. I began my research life in blockchain and AI, and at the time I entered the lab, I also began creating NTUAI. NTUAI is now a large and highly successful NTU club that is dedicated to the research and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AI. Welcome one and all to join us; please scan our QR code here.
For a year and a half I haven't returned to America because of covid. But not to worry; I have found my second home, away from home. I love it here in NTU and I cherish all of the things I've had the privilege to experience in Taiwan. I've gone through the most difficult of struggles in my life here, but I've also had the most fortunate and blessed of experiences. To conclude, I'd like to quote a line from "Kung Fu Panda": "You just need to believe". As long as you are willing to adopt an optimistic attitude in facing challenges and hardships, you may become a positive force in changing the lives of those around you as well as your own life. It all depends on how you view it; just like what Po's father says, "there is no secret ingredient. It's just you." Thank you, everyone.
詳見:
https://www.facebook.com/NTUCommencement/posts/2718185771805180
.
#臺灣大學 #畢業典禮 #NTUCommencement2021 #學生致詞代表 #臺大資訊工程學系 #韓哈斯 #SethAustinHarding
同時也有8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0萬的網紅YBB楊虹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2017年快樂!❤️❤️❤️ 這是今年第一部作品,很榮幸成功邀請到所有的好朋友參與! 也許螢幕前的你沒有影片裡的經歷, 但是跟我一樣的有經歷過的,是否和我一樣覺得,現在真的改變很多了呢? 希望大家會喜歡這個影片喔!? 記得關注我們 :P ----------------------------...
「computer science中文」的推薦目錄:
- 關於computer science中文 在 國立臺灣大學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Facebook
- 關於computer science中文 在 半路出家軟體工程師在矽谷 Facebook
- 關於computer science中文 在 半路出家軟體工程師在矽谷 Facebook
- 關於computer science中文 在 YBB楊虹玲 Youtube
- 關於computer science中文 在 Untyped 對啊我是工程師 Youtube
- 關於computer science中文 在 Untyped 對啊我是工程師 Youtube
- 關於computer science中文 在 蜡笔小新 , 我们 跟小新一起学中文/HSK/YCT/PDF+Script 的評價
computer science中文 在 半路出家軟體工程師在矽谷 Facebook 八卦
最有效得到面試的方式- 內部推薦: 尋找內推資源 & 歹晚郎互助網絡
部落格讀者時常問我找工作的問題, 軟體工程師的精神就是如果你需要重複做同樣的事情第二次以上,你應該就要想辦法自動化重複的步驟。
於是我在 2015 年下半年寫了找工作系列文章:
1. 程式語言- 到底學哪個好?我想進Google,我沒學OOO,他們會接受我XXX語言背景嘛?
2. 簡介美國軟體工程師面試流程
3. 等待機緣- 我要如何被人資或獵人頭發現? 我要如何脫穎而出? LinkedIn重要嘛?
4. 主動出擊- 我要找工作了,現在美國都用什麼找工作?哪個網站平台能讓我有較多面試機會?
5. 軟體工程師面試準備- 面試要練習什麼? 找工作和練習的時間要如何平衡拿捏?
6. 被錄取了- 我該注意什麼,我可以談判要求多一點薪水、股票或假期嘛?
7. 矽谷找工作之常見問題 FAQ
去年因為一些朋友詢問從台灣或是亞洲到美國工作有什麼方法,我寫了總結分享於: 如何到美國科技公司工作?
而今年一月,有鑑於我的前公司 Tesla 裁員,我的體悟寫下了: 選擇比努力重要
在這一系列的文章中,我一直強調,找工作最好的方式就是找在目標公司的朋友,並且請他們幫你內推。 目前各大科技公司,一年如果沒有收到幾千萬封履歷申請、至少也有幾百萬封, 如何在眾多申請人中脫穎而出, 其中最重要的關鍵, 就是讓 “真人” 檢視你的履歷。 如果你是在公司網站申請,很多時候公司是用自動化系統來做第一步篩選。 就算你的經歷超棒,如果你的履歷沒有剛好寫到職缺期望的技能或經驗, 可能你就會被刷掉了 !
而請朋友內部推薦, 許多公司都會有專人來審核內部員工推薦的候選人,真人閱讀你的經驗,可能會注意到你的經驗亮點,大大增加你的面試機會!
如果你沒有認識的朋友在你想要投的公司怎麼辦呢? 一般來說你有幾個方法:
1. 從 LinkedIn 上找公司頁面,並且從員工的部分看你有沒有第二層的連結,許多時候你可以藉由共同的朋友,請他們幫你引薦。
2. 參加當地的 Meetup 活動,舉例來說你想要投 Netflix 的工作, 那像在 Netflix 舉辦的 Talk 介紹 Black Mirror: Bandersnatch 的活動就是你很好機會認識內部員工,如果你可以在活動上讓內部員工對你的能力刮目相看, 事後交流請他/她幫忙內推也是很自然的。
3. 在像是 Ptt Oversea_job 板,一畝三分地論壇或是 Blind (美國匿名工作社交網絡)上找尋在目標公司工作的網友, 並且請求對方幫忙你內推。
以上各種方式,都會需要你做出努力,想辦法呈現出你是一個能力很好,並且是個讓人願意幫忙你的候選人。
上週和阿雅的訪談中,我提到我想要做一個幫忙台灣人的網絡(目前名字取為 歹晚郎互助網絡, Phil Karlton 說過 There are only two hard things in Computer Science: cache invalidation and naming things. 命名是電腦科學中的最大兩個難題之一,想了許久這是我目前覺得不錯的名字), 2015 年我剛來矽谷的時候沒有認識太多人, 但我也有得到一些朋友或是朋友的朋友內推幫忙。 4 年多後, 我算是多認識各大科技公司的朋友, 如果真的要找下一份工作, 得到的幫忙應該是比 4 年前多很多。 我知道目前 entry level 的就業市場沒有像幾年前那麼好,大家有時候就只是需要一個敲門磚。 於是我找了一些台灣朋友,詢問他們願不願意幫忙需要幫忙的台灣人,目前也得到許多朋友的善意回應,大家也都願意在能力所及讓更多台灣人可以在面試的時候多一點點機會。 藉由這個網絡,你可以節省上述 1、2、3 方法尋找願意幫你忙員工的許多時間。
你可能會問: 等等, 大家是為了要賺內推獎金才幫忙的嗎?
矽谷許多公司會在員工內推的候選人正式上班後幾個月後給員工內推獎金,但我必須要說,我邀請的朋友大家出發點都是像 Pay It Forward 讓愛傳出去的電影中的熱心幫忙。 像是 Netflix、Expedia 沒有內推獎金,但朋友們還是願意花時間幫忙台灣人。 而現在科技公司的內推系統都會詢問的很詳細,要知道你和內推人的關係、以及你可以知道候選人多少專業技能。 一些公司如果不是很熟的朋友或前同事的關係也拿不到獎金。
我進到 Facebook 以來幫忙內推了大概 40 幾位朋友,每一位朋友我大概要花 15 ~ 30 分鐘來溝通、寫內推系統詢問的各式問題及推薦信,我還需要在面試後幫忙追 HR 詢問進度。 很多時候要整個面試流程要再多花 15 ~30 分鐘,所以保守估計我已經花了 25 小時以上來幫忙內推。 而目前我還沒有成功讓任何朋友因為我的內推被雇用,所以投資報酬率是 0。另外一位資深台灣同事,他在公司 8 年多,內推了許多朋友,目前也只有成功內推成功一位朋友。 我之前看到一篇文章 (現在寫的時候找不到,找到了再 update), 提到現在公司內推的成功率很低,同時獎金要在候選人被雇用後幾個月後,在內推人及被推人同時都還在公司的情況下才會發出,大部分人都拿不到內推獎金。 許多幫忙的朋友和我一樣都有家庭、有小孩,平常都沒什麼時間。我訂閱了 Netflix,但是每天都因為工作、照顧小孩很忙,睡眠不足,好幾個月沒有打開看了。 以我來說做內推真的不是期望那個獎金,可以拿到的話當然很好,但畢竟花的時間精力是遠遠不划算的,我只是希望台灣人有多一些機會可以進到至少第一輪面試關被考慮。
所以你說的歹晚郎互助網絡一定會幫助我內推嗎?
嗯...並不是, 我想這是需要先申明清楚的! 就像是你去參加各種 Networking 活動,或是在 LinkedIn 上找人介紹,你必須要讓對方了解你的經驗、技能、並且願意幫助你。 這個台灣人網絡你也是需要付出一些努力,有禮貌,提供詳實的自我經驗總結介紹,及提供需要內推的各種資料,幫忙的朋友看了你提供的資料後會依情況決定是否要花時間內推, 有時候他們看到你的履歷經驗不足、或是你沒有提供他們已經註明所需的資料、或是他們同個職缺已經內推了很多人, 為了維持內推的品質,所以拒絕你的請求。 大家也不想因為內推人內推太多不適任候選人而被 HR 列為黑名單,之後內推的台灣朋友都直接不被考慮吧。
那請問各公司願意讓大家這樣內推嗎?
基本上是沒問題的, 如果第一個問題提到,公司現在內推系統都很詳細,所以會問得很清楚, 前同事了解的程度和幫忙朋友的程度內推的效果有差,但是還是比直接從網路上海投有效果。 加上上一題提到,大家也是會評估,看你的經歷及你提供的各種資料來決定是否內推,所以不是來者不拒的盲目內推。
目前歹晚郎互助網絡有什麼公司的朋友呢?
目前有 Facebook, Apple, Amazon, Netflix, Google, LinkedIn, Dropbox, Nvidia, Workday, Airbnb, Uber, Pinterest, Expedia, DoorDash, GoFundMe, Cloudera, Affirm, Intuit, Spotify, SAP, Quora (持續增加中)。
請問我需要準備什麼呢?
請看以下的表格來看需要準備的資料給你想要投的公司
(表格請看部落格連結, FB 的 post 無法顯示表格)
為了幫助大家,我連模板都幫你寫好了, 請依照以下的格式準備你的資料及聯繫你想要投的公司的歹晚郎互助網絡。 如果英文履歷有問題的話,請參考之前的文章 英文履歷怎麼寫? 美國科技公司注重什麼?文末還有阿雅和我的履歷讓你們參考,是不是超級容易的!
Email 範例模板:
To:接受內推的 email
標題:請加上 "[歹晚郎 Referral]" + Your Name + Position Title You'd Like to Apply
Email 內容:
中文自我介紹,讓內推人了解你的背景經驗。
英文名
LinkedIn
有多少年的相關工作經驗
想要內推的職缺全名及連結(請勿超過公司一次願意接受內推職缺數量)
履歷 pdf
你的個人經驗總結,以第三人稱來寫,方便內推人參考
----------------------------------------------------------
範例自介舉例(用 2 年多前的我角度來寫)
To:[email protected] (舉例 email)
Subject:[歹晚郎 Referral] Brian Hsu + Front End Engineer
Email 內容:
Hi 大大你好,
我是 Brian, 我想要請你幫我內推這 3 個 Facebook 軟體工程師的職位。 我目前有大約 4 年左右的軟體開發經驗, 曾在新創公司及 SolarCity/Tesla 工作過。 最熟悉的程式語言是 Javascript, 對於使用 React 來開發 Web App 有這極大的熱情,想要申請 Facebook 是因為 Facebook 在前端領域的各種開源方案很厲害, 而且我也是 Facebook 各種產品的愛用者,對於公司的文化 “Make the World More Open And Connected” 有著極大的認同。 以下是我的英文資料,請你參考幫忙,或是提供我一點建議。 不論是否幫忙我內推, 都十分謝謝你花時間看完這封信!
英文名: Brian Hsu
LinkedIn: https://www.linkedin.com/in/brianpchsu/
有多少年的相關工作經驗: 4 年
工作職缺名及職缺連結:
Front End Engineer Menlo Park, CA 連結1
Front End Engineer Menlo Park, CA 連結2
Front End Engineer Seattle, WA 連結3
履歷 pdf (上傳到附件)
第三人稱英文介紹(差不多等同精簡版的 cover letter)
Brian is a software engineer focusing on front-end. He has great front-end developing experiences in his past few jobs. In SolarCity, he built the web app to control solar electricity flow in grid systems. He improved the web app’s performance by 60% (initial loading) and made the app more reliable with 100% code coverage for new modules.
He’s really passionate about web development, and is an Open Source contributor (to React and Angular projects). He is super excited about our Facebook products and would love to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work with the teams to make the Facebook Web App better.
----------------------------------------------------------
如果你有興趣想要加入歹晚郎互助網絡來幫忙內推,歡迎和我聯繫。 如果你想要找內推網絡中的朋友幫你內推,記得有禮貌,準備好表格中各公司所需要的各種資料,並且寫好 Email 範例模板中的所有所需內容來請求幫忙。
這份互助網絡是 2015 年剛來矽谷的我找工作時夢寐以求的人脈網絡,我知道有些朋友不在矽谷,沒有資源,現在你有了許多知名科技公司的網絡,剩下的就是靠你自己努力準備你的資料及面試了!真的十分感謝這次一起願意共襄盛舉的朋友付出寶貴的時間幫忙!
2019 年,希望大家想要換工作的,都能找到理想的工作。
https://brianhsublog.blogspot.com/2019/03/internalReferralAndTaiwanNetwork.html
computer science中文 在 半路出家軟體工程師在矽谷 Facebook 八卦
這次邀請到的特別來賓是型男設計師 Nick。 Nick 現在在 Google 總部擔任 UX Designer Manager,這次的直播會聚焦在如何成為頂尖的 UX 設計師上。
本次訪談內容皆為個人意見立場,不代表 Google 或任何公司的立場。
直播影片的大綱內容:
Nick 大學是師大的工業科技教育學系,主要偏重寫程式、學習網路、資料庫架構相關的學科。 因為他從小學開始就對美術相關的比賽很有興趣,大學畢業後想持續的往設計方面發展, 於是進入交大的應用藝術研究所就讀。
他研究所方向偏向視覺傳達、心理學,學習如何把 coding 、或是邏輯相關的知識應用在藝術、設計方面。 研究所畢業後先工作, 工作幾年後申請美國學校, 來到 CMU 卡內基美隆大學唸 HCI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HCI 是 3 個領域的結合, Computer Science + Design + Psychology (電腦科學 + 設計 + 心理學),也都剛好是 Nick 接觸過的領域。
Nick 在大學就讀的過程中, 有和另外兩位朋友一起創業, 那時適逢 2000 年,他們想把許多服務及一些內容辦到網路上, Nick 負責把網站做設計、並架起網站、運行。 大學因為有拿到教師資格,所以畢業後去高中教了一年的生活科技課。
隨後 Nick 決定還是回到設計, 先做了網頁 Desinger , 再到 HTC 做 User Usability Engineer , 再來開始做手機的 UI, UI 做久了開始會思考產品要如何設計可以更符合使用者的需求,從介面的安排位置、顏色、到和使用者的互動等等, 就開始進入 UX(User Experience) 領域 。
探討 UX 前先來確定 UX 使用者經驗的定義是什麼? UI 是被包含在 UX 裡, UI 比較偏向視覺的元素, 而 UX 是整個產品生命週期的體驗。 ex: 車子的按鈕、儀表板可以比喻成 UI , 而打開車門、開車、停車的整個體驗是 UX。
比如說去迪士尼玩,從買票到在遊樂園裡玩的所有經驗、排隊買演場會的票、坐在客廳沙發上挑一部電影來看。 如何把經驗從好的變的更好, 就是 UX Designer 的工作。
UX 在科技業包含了幾個部分:
1. 互動設計 Interaction
2. 視覺設計 Visual (與設計的流行趨勢影響密切)
3. 轉場 Motion
4. 使用者研究 Research
5. 工程 Engineering
UX Designer 廣義來說包含以上這五種工作類別,目前比較大的業界需求偏向 1 & 2,如果能同時兼備多樣專長 (Hybrid Designer) 在就業市場上會更有競爭力。 美國的科技產業, 產品和終端消費者比較直接相關,讓設計師比較被視為一個專業。 UX Designer 依照公司規模的狀態, 小公司 3~5人, 第一個 designer 職責可能就是包山包海,連 UX Researcher 的工作也要做, 拿到結果再來自己測試。
什麼是好的 UX Designer?
視覺設計要不錯, 有基本的美感及程度、並且有邏輯思考的能力,這樣就會是很有競爭力的設計師。
UX designer 過往在矽谷還是會希望有寫程式的能力,5~7 年前的一些公司設計師面試還是會考程式, 但到目前, 專業被更尊重及細分, 就比較沒有被考程式了。 當然,找工作的時候, 如何讓自己比別人突出, 如果你是設計師,有程式的經驗,還是會很有競爭力及賣點。
設計的本質: 1. 對事務的好奇心、2. Iteration 迭代 的容忍度、接受度、及執行力,3. 合作、溝通的能力。
提升能力的方式: Nick 相信做中學,產品一個階段之後, 把專案相關人員聚集起來, 討論 Start、Stop 、Continue 。 什麼事情是不該繼續做的? 什麼事需要持續做的? 什麼事情需要開始去做的?
Designer 的工具: 從之前 Photoshop、 Illustrator, 近幾年因為設計潮流變的扁平, 所以 Sketch 因為可以勝任大部分工作, 也變得更流行。 當然, 因為團隊協作的部分, Figma 讓設計師在合作上有像 Google Doc 有一份網上的檔案讓大家協同合作,也是常用的工具。
Designer 面臨的工作挑戰:
如何用研究方法,把主觀的設計,用客觀的方法、數據來解釋、說服團隊。 所以設計師和 UX 研究員的合作緊密,用值化、量化研究來找出好的設計。
UX designer 在整個產品週期都參與, 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目標及任務。 產品比喻成的 3 隻腳的椅子的話, 分別是 Designer 、 Engineer、 PM, 少了一個產品都沒辦法順利運行。
UX 常常會被說要有同理心,其實每個產品的角色應該都要有同理心。
質化 vs. 量化研究: 質化是要找問題的本質,比如說 5~8 人的研究就可以找出 85% 以上的錯誤或是設計不好的地方。 量化就是要多的樣本數、找到公正、大數據、可信賴結果的研究。 UX 要知道在什麼樣的情況,用什麼樣的研究方法來證明、並讓案子往前推進。
最後是一些提問及資源分享:
有什麼好的線上資源可以學習?
dribbble (https://dribbble.com/)
behance (https://www.behance.net/)
UX Design Weekly (uxdesignweekly.com)
經典的 UX design 準則, 不僅僅是 designer 適用、工程師及 PM 內化這些準則後也可以發現產品做出來可以避免許多不好使用者經驗的問題:
10 Usability Heuristics for User Interface Design by Jakob Nielsen in 1994
https://www.nngroup.com/articles/ten-usability-heuristics/
推薦閱讀的 2 本書:
Nick 的啟蒙書 Don’t make me think (https://amzn.to/2Zq9Xti) 中文版翻譯為“ 如何設計好網站”
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 (https://amzn.to/2zmRNhA),用了許多生活化的例子。Affordance 在使用者經驗領域佔有相當的一席之地,例如:旋鈕、橫桿、直桿、握把的門,大致上會讓使用者理解該用轉的、推的、還是拉的。
找工作的建議:
提升自我的競爭力,先釐清自我的興趣、想要做的方向,因為每個 UX 細分領域看重的技能都不太一樣。 許多人都願意分享,可以找到願意分享的前輩,得到一些建議。
職場上爬升的建議:
首先, title 是公司衡量是你是否有值得那個等級、影響力的結果,所以要著重於你對與展品的影響力是什麼。再來是要有耐心,培養自我能力、提升競爭力,最後就會自然而然走到你該得到的位子。 最後, Nick 覺得 designer 最要有的能力是溝通能力。 好的設計能力可以變成好的設計師。 強的設計師就是厲害在溝通方面。 Design 在 Nick 心中就是解讀 (如何分析問題)、解決(如何解決問題)、解釋(如何解釋你設計出來的東西), 最後解釋就是溝通。 所以對於設計有興趣的朋友,溝通是個很值得培養的能力。
溝通能力加強的方式:
上課培養。如果簡報 (presentation) 角度著墨,從聽眾聽完後,你想要讓他們知道哪 3 件事情反向思考,來幫助架構簡報,3 是個很重要的數字,讓這 3 個有相關、又各自著墨重點, 就可以涵蓋很大一部分思想理念。
最後分享一下UX 設計師大概的面試流程:
如果你有 portfolio,很多時候會被找到, 這是一個門票, 讓你可以開始面試,接下來可能會有 take home exerecise , 讓你做一個開放性的問題, 被公司審核通過的話會邀請到 onsite interview 。 onsite 需要介紹你自己的作品, take home exerecise 的作品。 如果設計師可以充分利用白板來解釋思考過程、思考邏輯、及最後的提案是什麼,會是一個非常大的加分。 面試官其實很在乎你面試過程中展現的思考能力 (其實和軟體工程師的面試的精髓也是一樣的)。
第一段影片在:
https://www.facebook.com/PivotSoftwareEngineer/videos/492317728266537/
computer science中文 在 YBB楊虹玲 Youtube 的評價
2017年快樂!❤️❤️❤️
這是今年第一部作品,很榮幸成功邀請到所有的好朋友參與!
也許螢幕前的你沒有影片裡的經歷,
但是跟我一樣的有經歷過的,是否和我一樣覺得,現在真的改變很多了呢?
希望大家會喜歡這個影片喔!?
記得關注我們 :P
---------------------------------------------------------------------------------------------
杨宝贝 :
https://www.facebook.com/yangbaobei1314
Insta: @yangbaobei94
林大咏:
https://www.facebook.com/LinbigYong
Insta: @lingbigyong
Dennis:
https://www.facebook.com/milsinned
Insta: @dennislimming
CaCa:
https://www.facebook.com/qinwenn
Insta: @qinnwenn
林尚进:
https://www.facebook.com/limshangjin89
Insta: @limshangjin
邦朕:
https://www.facebook.com/wong.pangzhen
Insta: @wongpangzhen
肯肯:
https://www.facebook.com/tong.singken
Insta: @sinken93
WinSon:
https://www.facebook.com/shunshunz
Insta: @winson_kok
YUNNIE | Video Editor:
https://www.facebook.com/hooimay94
Insta: @yunniecheong
---------------------------------------------------------------------------------------------

computer science中文 在 Untyped 對啊我是工程師 Youtube 的評價
API? IPA? 應用程式介面是什麼? API種類介紹 | What is API? REST? SOAP? 【電腦說人話】
-
API、IPA 傻傻分不清楚?某個app又發布了新的API?你知道應用程式之間是怎麼溝通的嗎?API好多種到底怎麼分?
公司的工程師同事又在討論新的API,啥?API是什麼?查了一下發現API的中文是應用程式介面。字都會唸但就是不懂。相信不論你有沒有接觸過Computer Science 電腦科學,可能都有聽過API這個詞。
凱心琳我曾經也被API這個詞搞得一頭霧水,大家都說它很重要它很棒,但是很少有人講得清楚他到底是什麼做什麼用的。一下REST一下SOAP的,到底在講什麼?甚至很多寫過API的工程師也無法解釋API的本質,以為所有的API都是同一種形式。這次要透過一些生活化的例子,介紹鼎鼎大名的API。並且分享Open API, Internal API, Partner API, Web Service, REST, SOAP 這些東西到底是什麼。
【電腦說人話】這個系列是希望透過口語化的方式,透過生活中的例子去介紹一些看似艱澀像外星語但實際上卻不難懂的電腦科學專有名詞。希望能讓曾經對這些詞彙充滿畏懼與疑惑的妳,能夠不再害怕,勇敢學習Computer Science!
#API #REST #電腦說人話
一定要看到影片最後面並且在「YouTube影片下方」按讚留言訂閱分享唷!
-
歡迎留言告訴我你的想法,或是你想認識的程式語言唷!
每(隔週)週四晚上9點更新,請記得開啟YouTube🔔通知!
-
【相關連結】
*What is an API? In English, please.*
[https://www.freecodecamp.org/news/what-is-an-api-in-english-please-b880a3214a82/]
[https://www.howtogeek.com/343877/what-is-an-api/]
[https://apifriends.com/api-management/what-is-an-api/]
*Types of APIs*
[https://rapidapi.com/blog/types-of-apis/]
[https://stoplight.io/api-types/]
[https://www.cevgroup.org/what-is-api/]
【What I used to make this video】
個人電腦:Apple MacBook Pro [https://amzn.to/2HKgI2T]
拍攝錄音錄影: iPhone X [https://amzn.to/3c0s6Fu]
相機: Canon 80D [https://amzn.to/2VVmiYz]
錄音: Rode [https://amzn.to/3aqnzL2]
鍵盤: Logitech MX Keys Wireless Keyboard [https://amzn.to/3awqi5L]
【愛屋及烏】
Facebook 臉書粉專 👉 [https://www.facebook.com/untyped/]
Instagram 👉 [https://www.instagram.com/untypedcoding/]
合作邀約 👉 untypedcoding@gmail.com
-
Untyped 對啊我是工程師 - There are so many data types in the world of computer science, so are the people who write the code. We aim to UNTYPE the stereotype of engineers and of how coding is only for a certain type of people.
凱心琳: 一個喜歡電腦科學邏輯推理,在科技圈努力為性別平等奮鬥的女工程師。
-
This video contains affiliate links, which means that if you click on one of the product links, I'll receive a small commission.
圖片影片音效:[giphy.com] [pngwave.com][freesound.org]

computer science中文 在 Untyped 對啊我是工程師 Youtube 的評價
文組轉職軟體工程師的心路歷程 ft. Badu (GitLab DevRel)
這次邀請到現任GitLab DevRel (開發者行銷) 的Badu來和我們分享轉職的種種!影片中聊到了她如何以半自學的方式學習程式設計,如何加速學習轉職成為前端軟體工程師,轉職過程中的困難艱辛,未來對職涯的規劃。相信對於想嘗試寫程式,有轉職軟體工程念頭的人,一定會非常有幫助!
Overview 💬
🔹為什麼想換到軟體工程 2:50
🔹程式設計自學加速方法 4:30
🔹轉職過程中的汗與淚水 5:48
🔹轉職後出乎意料的事情 7:43
🔹性別比例不平衡的影響 8:55
🔹喜歡CS嗎?後悔想改變? 10:36
🔹推薦大家嘗試寫程式嗎 12:53
🔹轉職後的未來職涯規劃 15:16
Badu 也有經營一個Podcast頻道「冒牌者症候群の下班時間」。頻道中聊到了許多職涯發展的相關議題,非常推薦在職場上常常會有一種覺得自己不適任,很怕自己的能力不夠被拆穿,這些有冒牌者症候群(Imposter Syndrome)的人趕快去訂閱收聽!
快來聽聽凱心琳和Badu一起錄製的👇🏻👇🏻👇🏻
「#7 不念醫學系的那個決定 — 對啊我是工程師」
🔗 Anchor 🔗
https://anchor.fm/anniescript/episodes/7-efv9lo
🔗 Spotify 🔗
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15PN6xq4fSfQ2k4qKkKyqt?si=aGKgdWIETVKf31TzXv386g
🔗 SoundOn 🔗
https://player.soundon.fm/embed?podcast=0f1486df-fd4a-4298-a970-b6049bab710b&episode=6d3b48f6-5334-4c8e-93d8-4ee8cf08ef73
1111人力銀行 邀約合作,提供「職點」專欄文章供大家參考
連結為此:https://www.1111.com.tw/position/software-engineer/ 〈靠這招轉職軟體工程師!百萬年薪不是夢〉
#WomenInTech #轉職工程師 #會寫程式不一定要當軟體工程師
一定要看到影片最後面並且在「YouTube影片下方」按讚留言訂閱分享唷!
-
歡迎留言告訴我你的想法,或是你想認識的程式語言唷!
每(隔週)週四晚上9點更新,請記得開啟YouTube🔔通知!
-
【愛屋及烏】
Facebook 臉書粉專 👉 https://www.facebook.com/untyped/
Instagram 👉 https://www.instagram.com/untypedcoding/
合作邀約 👉 untypedcoding@gmail.com
-
Untyped 對啊我是工程師 - There are so many data types in the world of computer science, so are the people who write the code. We aim to UNTYPE the stereotype of engineers and of how coding is only for a certain type of people.
凱心琳: 一個喜歡電腦科學邏輯推理,在科技圈努力為性別平等奮鬥的工程師。
-
圖片影片音效:[giphy.com] [bensound]

computer science中文 在 蜡笔小新 , 我们 跟小新一起学中文/HSK/YCT/PDF+Script 的八卦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