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神父通宵陪伴大家
感謝佢帶領大家
和平地、平安地渡過一晚
願平安常與每位同在
「原來香港人是可以不為自己、無私地付出血汗,只為了美好的信念,為了香港將來,為了和平、自由。」
#沸點直擊#已是夜深 【煲底下的法國人 范偉樂神父】
與青年一同祈禱,談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大家好!明顯地,我不是香港人,我是一個法國人,希望你們聽懂我的廣東話。你們知道嗎?我們在法國罷工罷課,是很專業的!我在這裡,見到那些穿黃背心的朋友,你們或許會知道。不過,在法國罷工罷課,不像現在這樣,很多時人們只是維護自己利益,有時更會發生暴力,就好像「黃背心」(示威行動) 一樣,我們在法國會這樣罷工的。
但這幾天我在香港,見到很多人團結在一起,他們不是為了自己利益,而是為了香港將來、為公義、為自由、為平安,去表達自己的意見和關心,這令我覺得非常感動。
我4年前來到香港,我是一位天主教神父,一心在香港服務。4年前我仍未懂得講中文,那時候,我接觸到香港人,我覺得他們高度崇尚個人主義或者消費主義,又不太願意和別人打招呼,甚至有點冷漠。
但這幾天發生的事,讓我知道,那時候我誤會了。原來香港人可以不為自己,無私地付出血汗,只為了美好的信念、為香港將來、為和平、自由。就像夏主教說的,香港人值得驕傲,這些精神,我們需要珍惜。
起初來港2、3年,我不太清楚香港人身份;他們既是中國人、卻不喜歡中國人的身份?故此我也不大清楚香港人的身份是什麼。不過,這幾天,我開始明白香港人的身份是怎樣的。原來,有這麼多人團結起來,為了維護最重要的價值:自由、和平、仁愛!感謝大家在這幾天參與了這場大型運動!
現在,我正學習中文,最近我學習到一句說話,我相信大家也懂得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平天下」代表我們要平安,這幾天我們在此參與,正是因為「治國」出現了問題。現在「治國」不足,大家也為將來感到恐懼,害怕將來不能像現在般集會,不能擁有宗教自由。
由於治國出現了問題,所以我們現在要出來表達意見,但你們也要謹記:「治國」只是排第三位,排第一位是「修身」,修身即是要自己先要有和平和平安,保護我們和天主的關係,保護我們和別人互愛的關係。
而排第二位是「齊家」,的確,我們在家庭內,會有不同的意見,有時會有衝突或吵架,但我們要在家庭裡,保護愛的關係和包融的關係,互相包融與寬恕,才能補足到「治國」的缺乏。
故此,我們要關心「治國」問題,也要先「修身」和「齊家」,保持這樣的精神才能有真正的平安。真正的自由不單是外在的自由或政治的自由,也是內心的自由。所以我們要向我們的天父祈禱,因為我們的力量有限制,有時會不知該怎樣做,所以我們投奔天主 ,求祂幫助我們。
仁慈的天父,我們今晚在此聚集一起,因我們相信在困難中、在黑暗中,祢時常會與我們同在。求祢賜給我們團結共融的精神,好好保護祢賜給我們的愛和平安,亦為香港社會祈禱,或許香港社會人與人關係有點複雜,但無論我們在哪兒,也求祢讓我們造和平的工具,去做一些小事、 說一句話, 把大家的關係修好,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可以互相包容和幫助。
我們感謝祢,這幾天有許多人為了公義、自由、仁愛而付出,雖然我們不知道將來會怎樣,能否繼續像現在般祈禱或表達意見,但求祢讓我們這份保護團結及和平的精神。因主、耶穌基督之名,求祢俯聽我們的祈禱,亞孟。」
於6月17日凌晨時份
Hello, everyone. It's apparent that I'm not a Hongkonger. I'm French. Hope you can understand my Cantonese.
Well, you know, when we're on strike in France...stop working or going to classes...we're very professional. I see lots of you here wearing a yellow vest. May be you know. However, in France, when we're on strike, it's not like here. People try to protect their own interests and would even gone violent sometimes...just like the Yellow Vest Movement. We would strike like that in France.
But these few days in Hong Kong, lots of people hold onto each other, not for their personal interest but for the future of Hong Kong, for justice, for freedom, for peace...express their opinion and care. I'm really moved.
I came to Hong Kong four years ago. I'm a Catholic priest and I came to serve Hong Kong. Four years ago, I don't know Cantonese. The Hongkongers I came across then gave me a feeling that they're fond of individualism and consumerism. They don't even want to greet each other...apparently a bit cold. But what happened these few days told me that I was wrong then about Hongkongers. Hongkongers can devote their sweat and blood not for their own self benefit but for their ideal, for the future of Hong Kong, for peace and freedom. As Bishop Ha said: Hongkongers, you should be proud of yourselves. Keep this spirit. We should treasure this spirit.
For the first two or three years when I first came to Hong Kong, I'm not quite sure about the identity of Hongkongers.
Hongkongers are Chinese but doesn't really like the identity of being Chinese. Hence, I'm a bit confused. But for the past few days, I begin to understand better the identity of Hongkongers. So many people hold onto each other in solidarity to protect the most valuable notions: freedom, peace and love. Thank you everyone to be part of this massive scale movement.
I'm still learning Chinese. Recently, I learnt a saying...I'm sure you all know that saying: improve your own self, manage your family, govern your country and then peace for all.
'Peace for all' means we all need peace. We're here these few days because there's a bit of problem about 'governing'.
This discrepancy in governing makes everyone worry about the future...worry about the freedom of gathering, the freedom of religion like what we're having now will be gone.
It's because of this discrepancy in governing, people come out to voice their opinion. But please remember, 'govern your country' is only at the third place. The first one is 'improve your own self'. That means, you should first have peace and safety...to prote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s and God...to protect the love between us and the others.
The second one is 'manage your family'. It's true that we have different opinion in the family. Sometimes, we argue...we have conflicts. But we have to protect the love within our family, accommodate each other, forgive each other so that we can make up to the discrepancy in 'governing'.
Hence, if we're going to care for 'governing our country', we have to, first of all, 'improve our own self' and 'manage our family'. With such a spirit, we will have real peace. Real freedom is not just a superficial freedom or political freedom. It's the inner freedom in our heart. We must pray to our heavenly Father. Our strength is limited. Sometimes, we don't know what to do. We must go to our God and beg for His help.
Merciful God, we're here tonight...we believe that when there is hardship, when we're in the dark, You are with us. Please grant us the spirit of solidarity, so that we can protect the love and peace you gave us. We pray for Hong Kong. May b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Hongkongers are a bit complicated but wherever we are, please let us be the instrument of peace...do something, may be very small, say a word or two to repair the relationship among us...so we can be accommodative and help each other.
We thank you...for the past few days, lots of people are sacrificing for justice, freedom and love. Although we don't know if in the future, we can pray or express our opinion like what we're doing now, please let us keep up with this spirit of solidarity and peace.
In the name of the Father, and of the Son, and of the Holy Spirit. Amen.
Nicolas de Francqueville
catholic中文 在 神學是粉紅色的秋 theologia autumnitas rosea est - 陳韋安 Facebook 八卦
〈不割蓆的神學反省〉
作者:陳韋安
#五千字長文慎入
「不割蓆」,乃是2019年香港反送中運動的重要口號。
汲取了2014年佔領運動「和理非」與「勇武」之間內鬥的慘痛教訓,香港人明白同盟合作對整體運動的重要性。因此,反送中運動出現「不割蓆」的口號。或者,我們當中不少人也曾經歷過香港人團結的力量:一百萬人大遊行、二百萬人大遊行、圍城人鏈等等。
本文不是要為「不割蓆」寫上任何神學根據。相反,我嘗試從基督教神學的角度分析「不割蓆」這概念,從而反思它的政治效能,並提出一個更值得推崇的神學政治社會學概念。
I. 「盟友」與「不割蓆」
先從卡爾·施米特(Carl Schmitt)說起。德國政治思想家卡爾·施米特在《政治的概念》(Der Begriff des Politischen) 一文定義「政治」一詞:「政治的特殊區分,就是政治行動與動機指向的,是一種「明辨敵友」的過程」(Die spezifisch politisch Unterscheidung, auf welche sich die politischen Handlungen und Motive zurückführen lassen, ist die Unterscheidung von Freund und Feind)。這政治概念清楚明顯反映在過去半年香港的政治運動之中——無論是警察或抗爭者、政府與羣衆、藍店與黃店,敵人與盟友之間的界線是非常明顯的。
因此,在這「明辨敵友」的過程中,「不割蓆」成了政治運動的重要基礎。因為它有助穩固政治陣營的力量,也是政治過程(die Politische)的根本。不過,隨着抗爭運動的發展,意見分歧是無可避免的——分歧可以是對暴力的認受程度、可以是抗爭路線的不同、可以是對黃色經濟圈的理解。任何議題都可以出現分歧。雖然有人提出「兄弟爬山,各自努力」的多元說法,但隨着抗爭運動失去了它的動力(momentum),起初的團結力量開始逐漸減退,再而衰,三而竭——政治盟友之間也開始出現分歧。「割,還是不割?」This is the question。
誠然,「盟友」與「不割蓆」似乎是雞與蛋的問題。在政治過程中,究竟兩個人是基於「盟友」而「不割蓆」,還是因着「不割蓆」而成為「盟友」呢?我的看法是前者。「不割蓆」從來都是一個盟友間的政治共識。假若施米特的看法正確——政治就是「反對敵人」與「支持盟友」的過程的話,「不割蓆」其實是「支持盟友」的取向。「不割蓆」成為了政治共同體的嚴守原則:無條件,也無需理據,總之就是不割。「核爆都唔割」正是這道理:因為我們是「手足」,因此「核爆都唔割」。
不過,我認為,這種建基於政治盟友的「不割蓆」仍然是脆弱的——因為它完全建基於「盟友」的概念。當「不割蓆」建基於盟友身份,它的成效也完全建基於盟友身份。一旦彼此不再是政治盟友,「不割蓆」就不再是必然的政治選項:「黃絲」與「熱狗」之間就是如此。只要辨清彼此不是政治盟友,「不割蓆」就不存在。借用新約中文和合本聖經的說法,這就是所謂「結黨」。派系分裂重新定義「敵人」與「盟友」的身份,黨爭更催化「反對敵人」與「黨友團結」的力量。
寫到這裏,心裡有點感嘆——記起「中國人是一盤散沙」這句話。我想,假若香港人不太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話,我們就需要在「團結」這事情上,不太像中國人。在此,我認為,香港人的政治團結,只靠「不割蓆」是撐不住的。
為甚麼?「不割蓆」是一個否定概念。 不割蓆是「無為」。沒有行動。然而,基督教倫理從來都不是沒有行動。好比孔子《論語》與耶穌登山寶訓之間的差距。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一種無為倫理。無為倫理最好的結果只是沒有任何(不好的)行動。不過,耶穌的教導卻不只如此:「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太7:12)。耶穌教導門徒要主動的締造善行。因此,前者是被動的否定,後者卻是主動的愛。
II. Solidarity
所以,基督教倫理要求的團結超越被動的「不割蓆」,而是擁有更深層次的 Solidarity(容讓我先不給予中文翻譯)。從字義的角度來看,solidarity 源於法文 solidarité,以及拉丁語的 solidum 或 solidus,有堅固之意。不過,solidarity 卻比較難找到中文的對應詞彙,雖然大部分人將 solidarity 翻譯為「團結」。
不過,中國人的「團結」概念與 solidarity 所描述的不太一樣。中國人的團結是怎樣的意思?或許我們小時候耳熟能詳的比喻給予我們暗示:一雙筷子易折,十雙筷子就不易斷。這是中國人對「團結」的理解。筷子的比喻告訴我們怎樣的團結觀呢?它強調羣衆的聚集、羣衆的總和、羣衆的巨大。不過,這比喻卻似乎忽略了羣體的內在關係,也沒有闡明羣體內在的相互行動。事實上,無論是中文詞彙的「團」或「結」,它都只強調一種比較靜態的羣體狀況,彼此之間可以沒有任何實質瓜葛——極其量只是「不割蓆」的無為,或「兄弟爬山各自努力」的分工。
西方社會所提倡的 solidarity 卻不僅如此。事實上,solidarity 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社會學用詞,solidarity 的團結精神可以翻譯為「社會連帶」、「社會團結」、或「休戚相關」。它強調社會上人與人之間的互相守望與幫助。或者,我們可以從法國猶太裔社會學家艾彌爾·涂爾幹(Émile Durkheim)說起。涂爾幹於十九世紀末寫了一部社會學的經典《社會分工論》(De la division du travail social)。solidarité 在他的論述中是一個描述性概念,它描述社會不同時代人與人之間的互動精神——機械團結(Solidarité mécanique)與有機團結(Solidarité organique):
A. 機械團結是基於社會的同質性(homogeneity)。機械團結傾向出現於古代社會或小型社會。由於傳統社會中個人意識與社會意識不可分割,社會上的個體離不開社會的整體,導致個人的宗教、生活方式、思維都比較一致,因此比較容易導致「機械連帶」。
B. 有機團結卻描述較大規模的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相互依賴的集體意識。涂爾幹認為,當社會發展到某個規模,機械團結就會被有機團結所取代,人在社會上不可能獨自生存,社會上的人需要藉着社會上的分工(division of labor)來,從而發展出像人體器官一般的團結性。
因此,西方社會的團結觀非常強調社會羣體內的互動與互助。不過,正如先前所說,涂爾幹對社會團結的概念只是一種描述性概念。問題是:如何促使社會導致如此美好的團結精神呢?這卻是問題的核心。回看過去香港的抗爭運動,甚至香港社會的政治撕裂,究竟社會如何孕育出一種政治性或社會性的連帶精神?正如前文強調,基督教的倫理從來都不是被動、無為的。因此,如何能夠超越被動、空泛、無為的「不割蓆」,從而實踐出一套有力、有效、主動的社會團結——這正是基督教倫理必要思考的政治神學課題。
III. 羣體的自私
承上文,西方社會學的社會團結(Solidarity)強調彼此連帶、互相守望、互補不足的羣體力量。這團結精神在政治上往往產生巨大的力量——它可以叫某政治選舉候選人獲勝、柏林圍牆倒下、二百萬人上街、促成黃色經濟圈等等;不過,它也可以醞釀出可怕的文化大革命、滅絕猶太人、或者 721事件。
因此,俗世的政治團結成為了威權政治首要操控的力量。這力量能夠推翻政權,也能維護政權。因此,無論是政治個人崇拜還是政治宣傳(propaganda),政權通過各種不同手段,操控人民的力量成為一種維護政權的團結力量。誠然,人民力量(power of people)一直都在,只需要政治團結把它釋放出來——能夠被操控的政治團結成了維護政權穩定的最大支持;相反,被釋放的政治團結卻能導致革命!
其中,最能夠促進政治團結的手段,乃是共同的敵人(common enemy)。這是不變的政治格言:「敵人的敵人是我的朋友」(The enemy of my enemy is my friend )。所以,俗世的政治團結,往往是一種內聚性的團結力量——與其說是「團結」,倒不如說是「共敵」。民族主義(nationalism)就是一個典型例子。民族主義本來強調民族內在的團結精神,不過,當它成為仇恨其他民族的排外力量時,它的團結就成為了可怕、無處不在的毀滅勢力。因此,為了維護國家穩定,威權政治不斷在社會製造敵人(無論是外國勢力抑或批鬥對象),或者建立羣體的民族或國家榮耀與自豪感。
正如開首所提及,政治(die Politische)乃分辨友敵的過程。因此,俗世的政治團結——無論是不割蓆精神、黃色經濟圈、罷買國產貨等等——其實都是不斷鞏固內在政治團結,不斷製造政治敵人的過程。兩者不斷循環。
一個很有趣的發現:中文和合本所翻譯的「結黨」(ἐριθεία),原文其實解作「自私」。譬如說,保羅在腓立比書中勸勉腓立比羣體「凡事不可結黨」,經文本來應譯作「不可自私自利」。不過,和合本的翻譯卻巧妙地強調了整個羣體的自私現象。因此,無論是結黨、黨爭、派系鬥爭抑或民族主義——各種類型的政治團結,其實都成為了保羅批判的對象——我稱之為「羣體的自私」(ἐριθεία)。
「羣體的自私」也是「羣體的團結」。
任何俗世的政治團結,假如它的力量只是基於對外敵的仇恨,抑或建基於羣體某種內在的同一性,這種團結精神最終只會導致出兩個後果:一、要麼這團結力量因羣體內成員間的意見不一遭到瓦解;二、要麼它演變成為一種極度可怕的排外力量——羣體團結所產生的彼此連帶、互相守望、互補不足,最後成為基於羣體利益的「羣體自私」。 我強調,羣體自私乃人類最可怕的自私!因它不只是欠缺愛心的無為,它更可造成極具破壞力的毀滅力量——卻以「團結互助」的虛假外貌來造成極度可怕的惡果。
IV. 基督教的團結精神
其實,與其說西方的「社會團結」(Solidarity)是社會學概念,倒不如說它源自植根西方社會的基督教精神。或者,我們可以先從「天主教社會訓導」(Catholic social teaching)說起。所謂「天主教社會訓導」,就是天主教會在這一百年來,從1891年歷任教宗針對各時代社會問題而頒佈的通諭及公函的統稱(例如資本主義、消費主義、世界大戰、軍備競賽等等)。
簡單來說,天主教社會訓導有四大原則:人權原則、公益原則、團結原則以及互補原則。其中「團結原則」就是我們所講的社會團結。不過,有時候天主教的 Solidarity 被翻譯做「共濟」。但是,共濟的「濟」會讓我們產生錯覺,讓人以為它只是與賙濟或慈善有關。其實,天主教的社會團結不只強調對貧窮人的幫助,它更深層次地表達出基督信仰最重要的社會觀念——人人皆兄弟。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於1987年頒佈《社會事務關懷》通諭(Sollicitudo rei socialis)如此寫道:「當每個社會中的社會成員視對方為真正的人時,『團結』才能有效的實現。」因此,基督教團結的起始點乃是人類最根本的共同點——人的價值。作為人,沒有一個人可以忽視另一人的價值。這是基督教團結精神的核心。
從創造的角度來看,人的本質已經包含了人類的一體性以及人類的「共人性」(Mitmenschlichkeit)。所謂「共人性」,就是人作為受造物最根本的狀態——人從來都不是獨自一人,而是互相合作、互相補足的「人們」。作為「上帝的形象」(imago Dei),人類成為自我決定(self-determination)的主體,但主體性卻不導致個人主義,而是相反,它暗示了人類在社會多元處境下互相合作、互相補足、互相連結的狀態。正如《社會事務關懷》通諭寫道:「全球『團結』的基本條件是自主和自由的自我抉擇......但是,『團結』同時也要求隨時準備接受為整個世界的團體的益處而作的必要犧牲。」
這正點出了基督教團結精神與世俗政治團結的不同之處。
基督教的團結精神不是建基於任何意識形態——無論是民族主義、共產主義、黃絲、藍絲、共同假想敵,甚至基督教本身,都不是人與人連結的基礎。不過,無疑,以上所列舉的意識形態都容易地把人團結在一起:因為我們是「黃絲」,因為我們是「中國人」,因為我們有共同敵人,因為我們是基督徒,所以我們要團結。但是,這其實是世俗的團結精神。它雖然是團結,卻同時破壞了人類整體的一體性,破壞人類最根本、基礎的團結。正如我在前文章所說,俗世意識形態下的團結精神只會生出仇恨的排他主義——民族的排他主義、政見的排他主義、宗教的排他主義等。
相反,基督教團結精神回到人類最普遍的共同點——人類本身。「人人皆兄弟」。作為上帝的創造,我們,人類,在社會上必需與另一個人連結,彼此補足、互相尊重、互相包容、共同生活、休慼相關。明顯地,如此的團結精神與俗世政治的團結非常不同,甚至,它遠超我們對「團結」的理解,因它提倡社會羣體的仁愛(love)、手足情(brotherhood)、寬容(Tolerenz)、階級消除等等。它是一種動態、主動的團結精神。它沒有被世上任何意識形態所支配,相反,卻是世上任何社會美善的基礎。
因此,沒有基督教的團結精神,任何團結只會淪為另一種政治鬥爭。
catholic中文 在 Howtindog's Channel Facebook 八卦
我已經好耐冇試過咁深受震撼. 最近中國有尐神父被教會要求退下來, 由不受教會認可的神父頂上. 由於此事, 陳日君爆seed, 走去見教宗, 佢自己亦出文表達了一些睇法. 其中精彩段落包括 (可能遲下會有中文翻譯流傳):
"Is it not good to try to find mutual ground to bridge the decades-long divide between the Vatican and China? But can there be anything really “mutual” with a totalitarian regime? Either you surrender or you accept persecution, but remaining faithful to yourself (can you imagine an agreement between St. Joseph and King Herod?)"
"So, do I think that the Vatican is selling out the Catholic Church in China? Yes, definitely, if they go in the direction which is obvious from all what they are doing in recent years and months."
"Am I the major obstacle in the process of reaching a deal between the Vatican and China? If that is a bad deal, I would be more than happy to be the obstacle."
catholic中文 在 2010~2014天主教輔仁大學簡介-中文版An Introduction to Fu ... 的八卦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