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向幸福感的研究發現,少年若與他人有較緊密的連結、正向的自我形象,還有較社會性的認知與行為技巧,除了會有較正向的情緒外,也有助於預防青少年犯罪。
人都需要自我肯定與受到他人肯定,也需要滿足內心深處的歸屬感與幸福感。儘管幸福感是主觀的,每個人的定義不一樣,但對少年而言,若是能從家人、朋友等人得到滿足,自是不需要從其他問題管道獲得幸福感。
因此青少年心裡要的不多,其實就是很簡單的一種幸福感,他們自然會長成健康、幸福及完整的成年人!
取自《人性越界.犯罪心理解剖書》
……………………………………………………………
各位朋友,早安:
上次直播我感覺遺憾的,是沒好好談到霸凌議題。這本書的內容真的相當豐富,把犯錯到犯罪之間的路徑也帶了出來。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videos/647924389171454
這篇摘文的重點有四個:霸凌與預防霸凌、霸凌事件的長期影響、檢討受害者的文化、幸福是減少犯罪的重要元素。這四個重點其實環環相扣,再搭配上我附上的圖,看到我們在關係中可能缺少的,還有將來我們可以練習的方向。
其實別說兒童與青少年,對很多成年人來說,愛和關心、歸屬感、信任的需求,也不一定得到滿足。自我肯定與社交技巧訓練,也都是一輩子要學習的功課。
「修復式正義(Restorative Justice)認為刑事司法的新思維,重點要放在修復因犯罪而撕裂的社會人際關係。」
「正義恢復最關鍵的目的是修復兩者之間原本的信任關係,以及弭平社會撕裂的傷口疤痕。」
目前霸凌事件的處理,有人推修復式正義。這應用在社會上、在家庭裡,都能帶來一種新的思維:到最後處罰誰其實不是重點,重點是個人與關係的修復!
就關係來說,遇上逆風與打擊,那是稀鬆平常。但我們如果希望滿足自己愛和關心、歸屬感、信任的需求,我們還是要從自我肯定與社交技巧的強化,展開修復。
也就是,我們透過理解與諒解的耕耘,能帶著我們走到和解的面前,有一個重新選擇的機會。剛好,之前在談《我們與惡的距離》,也提到相關的概念。
https://www.facebook.com/220440724638912/videos/2581927152056543
祝願您,能從關心自己、愛自己開始,那一直是每一條路的起點!
……………………………………………………………
【文/ 陳建安】
■ 站起來,拒絕被霸凌的命運自己的人生自己救
被霸凌的原因很多樣,很多並不是被霸凌者本身的問題。但不可否認的,我們可以積極做出一點努力,以避免或幫助自己脫離被霸凌的命運。
對於如何預防與避免被霸凌相關資訊有很多「官式」的說法,例如,跟老師說、請老師介入、提升同理心訓練、加強品格教育、讓對方知道自己不希望受到這樣的對待,甚至還會建議被霸凌者能與對方好好溝通等。沒錯,改變教育現場與學校系統的友善性等這些都是可行的辦法,但是否真切有用呢?許多經歷霸凌的被害者或第一線霸凌防治工作者都知道,上述這些似乎有點遠水救不了近火或力道不足之感。
我們必須體認到生存在這個現實社會裡,還是需要有「自己的人生自己救」的體悟。因此以下有幾點自救的務實建議:
1. 讓自己強起來。
被霸凌者雖然不都是弱者或活該罪有應得,但要知道,自己有哪些地方讓自己容易成為霸凌的被害者?你要讓自己有能力、勇氣去面對那些可能以某些形式欺凌你的人,才是根本之道。甚至畢業出社會後,你還是需要靠自己獨力去面對生活與人際間的權力衝突及挑戰困難。因此,要提升自信與溝通能力等,讓對方知道你也不是好欺負的!
2. 多交幾個朋友。
這不是呼籲,而是實際的數學問題,更是一個團體動力關係。當你被霸凌時,可能你的陣營就只有你,必須孤伶伶地對抗惡勢力。但你若交了一位、五位,甚至更多位班上的同學,此時情勢就是二對四十八或五對四十五,比例上變成一比二十四和一比九了。相信我,我們不是要拉幫結派或利用朋友。但你要知道,在需要的時候有朋友願意拉你一把,對在這個社會生存是很重要的。
3. 能閃就閃。
隨著年紀成長,我們的經驗也會累積,這些可以說是生存的智慧吧!我們知道不要與人為敵,但是也要深刻認識到,我們也不可能跟所有人交集或成為好朋友。因此要學會辨識,有些人你能閃則閃,你知道自己的生命中不需要跟某些人有互動,這只會增加被害風險。有時你遇到的問題,就算是大人或專家也需要費很大工夫去處理,或者也處理不了。所以把人生的精力多放在對自己有意義的事情上,不要陷在這泥沼裡。有道是:「千金之子,不死於盜賊!」
4. 避免挑釁。
霸凌與暴力的發生有時是一種雙方互動下的產物。在電影、電視影集裡,我們常會對一段情節印象深刻。當男女主角在吵架的時候,雙方都處於情緒高亢、憤怒至極時,攻擊行為可能就在如下的故事情節中發展:
女:你打啊,有種你打我呀!
男:妳再說,妳不要以為我不敢打妳!
女:那你打啊,你敢打我試試看!
男:(啪⋯⋯一個巴掌真的就甩在對方臉上)
女:你敢打我,你真的敢打我⋯⋯(不可置信地狠瞪著對方,還一手摀著臉)
別挑釁、別逞口舌之快,因為你不知道人在情緒失控下,會做出什麼不可預測的行為出來!
正向看待霸凌,並不是希望或歡迎霸凌。但若哪天發生了,在不造成生命威脅與重大安全傷害下,你可以選擇用正向心理的觀點看待。這是正向被害心理學提到的:既然不幸的事件發生了,我們要從負面經驗中找到成長和正向的力量。例如,從中了解、體會寬恕、堅毅、正義、憐憫及同理等正向美德。孩子,你若能了悟這些正向心理,克服與解決霸凌困境,你的人生會更偉大!
遇到和預防事件的發生是兩碼事。當然我們要有被害預防的警覺,我們可以保證不霸凌別人,但無法保證自己不被霸凌。因此不要期待別人都會公平對待異己或同理自己。
…………
■ 霸凌的長遠影響—四十年後傷害依然存在
霸凌(肢體、精神、性及關係)被害會因個人特質(性格、認知、能力、資源多寡)及透過直接與間接形式,如:網路、謠言、文字、剝奪等有形無形手段而有不同影響,並且也會因為角色型態而產生不同的衝擊。
在兒童時期被霸凌的人,在五十歲時有較差的身體、心理健康及認知功能。而同年齡時期若經常被霸凌者,他們有更嚴重的憂鬱、焦慮失調及自殺想法。此外,這群被害者也比較容易出現低教育程度,尤其男性更容易失業或收入較低。同時社會關係與幸福程度也受到影響,受霸凌者較不易維持關係、好的社會支持,以及低生活品質與滿意度。也許你會認為這群被害者本身有較差的條件,但排除智力、情緒與行為問題及父母社經地位影響後,發現霸凌的影響仍存在著。
在霸凌事件中,除了過去大家熟知的加害者與被害者身分外,更有近年才被重視的一群人,他們同時身為霸凌者,也是受霸凌者(bully—victims)。就負向影響來看,有趣的是,那些純屬於霸凌者的,發展上通常被認為相對較無問題。就算有,也只是因為他們的行為在學校爭議較大,較缺乏同理心;通常他們也來自問題家庭與不良素行。但除此之外,研究並沒有發現他們成人之後有較嚴重的情緒或情感問題。
相反地,影響成人時期心智健康(焦慮、憂鬱、自傷及精神問題)最大的並非是單純的被害者,而是這群霸凌/被害者。這群人一方面具霸凌特質,卻也有被霸凌的內化負向問題。他們較常處於社會孤立、寂寞,也較無能力建立友誼關係,而且大部分來自失功能家庭。後續研究也發現,雖然他們具雙重身分,但一般相信他們是由被害後轉為加害者。這是一個所謂「從被害轉加害」的情形,他可能因為缺乏愛、關懷與尊重,從被霸凌傷害的角色,轉而以霸凌別人來滿足肯定感與關注還有自信。最後,對於長期與偶爾被霸凌者的比較研究發現,前者更容易在兒童時期出現精神問題。
…………
■ 為什麼民眾常不站在被害者那邊?
就社會心理學角度來說,人們對日常社會的互動,以及自然世界運作的法則都認為有個背後的秩序。這個秩序提供我們一個穩定能預測的生活世界,我們得以覺得有安全感。一個不安全與變動的社會,會讓我們失去生活的預測能力,耗損我們的心智資源與精力。試想,若我們每天還要花功夫重新學會判斷他人是好人或壞人、友善或不友善,是一件多麼令人精疲力盡的事。
假設這世上所有事件的發生是有因果關係的,我們便會本能般對事情進行歸因判斷的強烈動機。其中一個歸因是「正義世界」(Just World)假說。簡單地說,是認為好人有好報,壞人有壞報。因此對於性侵被害者而言,我們常會驚訝地看到(尤其是事件未明之前)網路鄉民留言譴責被害者(通常是女性),這個奇特的心理現象違反人們會同情弱者與被害者的憐憫之心。
…………
■ 少年幸福感與犯罪成反比—當我感到幸福,看到的世界便會有愛
正向幸福感的研究發現,少年若與他人有較緊密的連結、正向的自我形象,還有較社會性的認知與行為技巧,除了會有較正向的情緒外,也有助於預防青少年犯罪。
從心理學解釋,人都需要自我肯定與受到他人肯定,也需要滿足內心深處的歸屬感與幸福感。儘管幸福感是主觀的,每個人的定義不一樣,但對少年而言,若是能從家人、朋友等人得到滿足,自是不需要從其他問題管道獲得幸福感。因此青少年心裡要的不多,其實就是很簡單的一種幸福感,他們自然會長成健康、幸福及完整的成年人!
.
以上文字取自
人性越界.犯罪心理解剖書:首部監所心理教師視角,逼近犯罪行為的起心動念【9/1上市】
博客來:https://reurl.cc/9XroYa
誠品:https://reurl.cc/odgzGM
@昶景國際文化
https://www.facebook.com/CJPublishing/
.
9/6桃園公益免費_2020心理健康月電影賞析_厭世媽咪日記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20966672649379/
已額滿9/7 台北公益免費講座_尊重且具體的要求孩子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813594242797945/
9/13桃園公益免費_2020心理健康月電影賞析_網癮小爸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03444434218085/
9/27桃園公益免費_2020心理健康月電影賞析_全境擴散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193538510767410/
已額滿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bully定義 在 李懂媽 Facebook 八卦
《 教識王迪詩何謂網絡欺凌 》
你可以話我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亦可以話我多管閑事好強出頭,反正,今日我就係要做炸兩。
早排專登撇開曬香港八卦消息唔理,啱啱睇返一段十日前舊聞, 「女讀者畀王迪詩cyber bully……」。
事情經過大概係咁 : 王迪詩舉辦讀者會,名額30個,每位收費280蚊,不過可以獲贈贊助商送出嘅大約3000蚊禮品,總共有幾百個讀者報名參加,最後三十個幸運兒獲選。
其中一位出席嘅李小姐,事後將部分禮品(可能係絲巾定化妝品之類) 在網上轉售。
就咁睇,件事平平無奇,不過王迪詩響fb寫咗一篇千字感言,認為呢位女讀者轉售紀念品嘅行為令佢受傷,本來,寫一篇嘢講下自己感受,完全冇問題, 問題就出自跟住落嚟發酵成為網路欺凌。
數以千計嘅王迪詩fans,隨即人肉搜查、起底,登出女讀者李小姐照片、學校背景、家庭背景……鋪天蓋地咁盡情侮辱鞭撻,令人慘不忍睹。
李小姐pm王迪詩,感覺受到cyber bully,希望王迪詩刪除相關相片……
雖然王迪詩不承認,但看到她第二天連續再發文追殺這位女讀者,就是徹頭徹尾的網絡欺凌!
校園欺凌又好、網路欺凌又好,最重要嘅定義,就係人多蝦人少,人少一方往往就係一個,擁有超過20萬fans嘅王迪詩,將李小姐變成箭靶無從抵賴!
譬如蕭若元,佢不時都喺網上呼籲南亞人拮陶傑後面,但係呢啲只算係隻揪,因為兩個都係才子,粉絲人數旗鼓相當,一個燈神、一個十九,兩個都咁契弟,呢啲唔叫欺凌。
但係王迪詩只需要撳一個掣就可以刪除照片,不過佢唔做,話照片唔係佢po,只肯轉達李小姐意見。
咁樣唔係推卸責任,係借刀殺人!
王迪詩話李小姐當住佢面講「你的文字令我人生重新振作,謝謝你……」 轉頭又轉售紀念品好唔啱( 事後李小姐已否認有咁樣講過,變成羅生門), 就算李小姐真係有咁講,我真係睇唔到兩件事有乜嘢關連?
我好鍾意黃子華,去睇佢棟篤笑,完場之後仲合照、又當面讚佢好叻,佢送咗支筆畀我, 我好開心咁po埋佢張合照問有冇朋友想買支筆…… 就當我係貪小便宜,都罪不致死吖!
王迪詩話佢睇曬所有啲讀者評論,並唔係乜嘢網絡欺凌,而且用詞仲好溫和。
咁我隨便響佢啲讀者留言抽幾個用詞畀大家欣賞下有幾溫和 :
Bitches、正乞兒、人渣、賤格、狼心狗肺……
我最欣賞其中一個留言:「 我都係做Brand嘅,其實啲贊助商送啲禮品出嚟,好多時都預咗有人轉售,何必小題大做呢……」
李懂媽
( 利申 : 本文只評論網絡欺凌,不評論轉手紀念品是否適當。 同時我會繼續欣賞王迪詩的辛辣文章,不過希望佢好似以前咁多啲批評高官,而唔係針對一個小小讀者)
Fb截圖/網上圖片
bully定義 在 943就是省的超值好康分享團 Facebook 八卦
【A Class Divided 分裂的一班】
圖/Frontline
文/王艾莉
1968 年,美國民權領袖Martin Luther King Jr. (馬丁路德金恩) 遭暗殺的隔一天,一位美國國小老師Jane Elliott 問她三年級的學生針對黑人有什麼看法? 許多學生說 ”黑人很自傲、很粗暴,沒工作…” 等非常刻版印象的形容詞。聽到這些歧視意味相當濃厚的答案後,身為導師的她認為必須想出個方法讓這群孩子了解什麼是歧視;為什麼不該朝笑別人的不同。在一個幾乎都是白人的鄉下小鎮 Iowa,沒有什麼機會接觸歧視的議題,因此她問學生有沒有興趣親身體驗黑人在美國的遭遇,學生們紛紛踴躍參與。於是Jane Elliot 執行了一項至今仍然非常經典的實驗 –【A Class Divided】 (分裂的一班)。
Jane將她就讀三年級的學生依照眼睛顏色分成了咖啡色 (Brown Eyed Group) 和藍色 (Blue Eyed Group)。首先,藍色眼睛的同學要幫咖啡色眼睛的同學在脖子上綁上一條咖啡色的領巾,立刻明顯區分出優越組 (Superior Group)跟弱勢組 (Minority Group)的差異。接著,藍眼的同學可以坐到教室的前面,享有加長五分鐘的午休時間並且可以玩各類的遊樂設施,咖啡色眼睛的則只能在一旁觀看。上課時,藍眼的學生不斷的被誇獎有多聰明,但咖啡色眼睛的同學則是不斷的被挑出瑕疵和錯誤。
經歷一天下來的不平等待遇,藍眼睛的學生開始變得自傲,霸道,甚至出現言語恐嚇咖啡色眼睛同學的現象。藍眼睛的學生在課堂和小考上表現明顯優異於咖啡眼睛的學生,充滿了自信的回答著問題,咖啡眼睛的則是垂頭喪氣的認為自己天生就輸了人家一截。
第二天,Jane 跟學生說其實前一天是騙大家的,咖啡色眼睛的人其實比較聰明,因此兩組的身分要對調! 咖啡色眼睛的學生立刻露出了笑容,藍眼的學生則剎那間懦弱了起來。咖啡色眼睛的學生同樣出現了自傲的行為,但或許因為前一天遭受過歧視,言語恐嚇明顯少了許多。兩天的實驗結束後,Jane 請雙方擁抱和好,並且寫下自己對此次體驗的感想。
這個實驗曝光後引發了不少爭議,其中大多反對者是白人,認為這樣的實驗非常不人道,並且相信自己的小孩不會做出如此歧視的行為。但無論大眾如何爭論,十七年後,紀錄片導演將當年的十幾位學生邀請回來受訪,每位都說這個實驗在他們生命中的影響非常大,非常正面。當年因為經歷過這個體驗,長大後更容易接納不同種族、不同背景、不同宗教、甚至不同意見的人。
如果你認為歧視 (Discrimination) 只是針對膚色、種族,那你就錯了! 那只是最明顯,最常見的一種歧視。Discrimination的定義是 “針對待某個人、事、物所產生的差別待遇”,而這定義中的“人、事、物” 可以是種族、長相、工作、性別、性向、殘障人士、年齡、學歷….等任何人、事、物。在公眾場合常可以聽到有人取笑殘障人士走路的姿勢,說某個人很 Gay 很噁心,笑某個國家的人口音很重… 你或許沒發現,這些話就在歧視著另一個根本沒礙著你的人。你走路比較端正,就可以取笑那些行動不便的人嗎? 你比較Man 就比較不噁心嗎? 有哪個口音是世界公認最標準,最正統的嗎? 你是不是主動的把自己分配到了優越組呢?
大家可能覺得這都只是在哈拉打屁,沒甚麼好大驚小怪,但從實驗結果可看出,如果老師或家長沒有給予適當的教育,歧視就很容易演變成現在校園常見的霸凌罷凌事件 (Bully)。你持續的放縱,你的孩子很可能就會從批評同學漸漸變成給同學一拳的那個人。
每個人都該問問自己能否真心的接受別人的不同? 該如何教育你的兒女,你的學生去接受? 下次你形容別人長的醜或動作很娘之前,先想想如果人家這樣說你,你會是什麼感受? 如果你的父母聽到別人說你有多醜多娘,他們又會有多難過?
別忘了,我們的世界就是因為每一個人都不同而精彩!
此篇立意甚佳,因FB會擋連結故改以純文字分享,出處請見本篇留言。:)
bully定義 在 Bully Custom moves 自定義招式mod演示 - YouTube 的八卦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