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醫師Nurse Practitioner(NP)
#護理本來就應該是一個令人尊重的職業
#向所有護理人員致敬
#來美國的另外一種選擇
我現在在NICU(新生兒加護病房) rotate。在美國幾乎所有的NICU都重度倚賴NP。我們NICU有九個NP,其中幾個資深的會on 24-hour call, 晚上值班有什麼問題他們是第一線處理。那些要on 24-hour call的NP, 一個禮拜就等於只上兩天班 (24+12=36= full time)。權力大、一星期工作兩天、薪水不錯(8-12萬左右,看州、看作的事)、上面有人扛責任(醫師責任還是最大),看得我都想轉職了(有時還可以欺負住院醫師 🤣少數啦。)
NP可以作的事越來越多,讓許多醫師倍感壓力,醫師工會也不得不重視這個問題。我們州的醫師工會算比較強勢的(常看到發新聞稿叫囂XD ),但還是聽說有不少基層診所因為節省開支將MD辭掉換成 NP.....NP權利之大可見一斑。
像我們地區就有一個很"有名"的小兒科醫師,他大量使用NP開了15+家兒科診所。有些診所位於rural area, 依照法律可以只放NP,他就靠著這個模式日進斗金,年收入據傳至少兩百萬美金......但這背後的風險極大,好孩子還是不要學比較好。
總之,NP在美國是一個令人尊重的職業,薪水、生活品質、工作內容都不錯,若想來美國發展可以考慮考慮喔。
相關文章
年薪五百萬的護士們(寫美國麻醉護士)
https://www.facebook.com/peddythepediatrician/posts/2369371066493418
--------------------------------
以下附上一位NP前輩寫的文,很有參考價值。她為人親切又努力,看到她在美國當NP當得很開心,真是為她高興!!!
◆*.◆*.◆*.◆*.◆*.◆*.◆*.◆*.◆*.◆*
(03/2020更新:目前除了需要特殊語言能力的NP/PA之外,一般primary care NP已經越來越飽和囉!聽說越來越多剛畢業生面臨工作難找、競爭很大的狀況,所以大家還是要審慎評估可能不能把來美國讀NP當作一定能拿到綠卡留下來工作的機會唷!)
這也是我搬到北卡工在美國人的非營利組織工作後的心得,發現其實太多醫院或門診大範圍的使用NP PA當第一線的看診advance practice providers. 真的有越來越難看到MD親自出馬的感覺😱 NP的學校訓練和工作經歷/背景也變得很重要。
另外大批的NP PA畢業生每年spring or fall陸續畢業,也變得越來越難找工作囉!)
我最近整理了一下自己2014年來美國讀NP和2016年找工作(申請雇主支持的EB2技術移民綠卡和工作簽證) 的時間表。可以給考上RN之後,想來美國讀進階護理醫師/執業護師Nurse Practitioner的大家參考。
目前單就考完註冊護士RN,要自己找到美國雇主幫你申請綠卡的機會實在太難了,很多醫院都已經明定不再幫外國人申請身份,只用美國人的政策。
所以目前讀NP還算是給想追求美國夢的大家的另一個方式,來美國讀書絕對不簡單,但至少還算有機會能憑自己能力找到工作的機會! 近五年內,美國應該都還是很缺Nurse Practitioners, 不至於到飽和。
但是我想提醒大家,如果大家對以下幾點都有把握、且有心理準備,或許就可以著手準備學校的申請😋:
1. 英文口說能力不會太差,或是對學英文很有興趣。
(看美國病人最重要就是要和病人溝通,有口音沒關係,但是要敢說、勤奮學,不然病人就不容易信任你,醫病關係建立不好,會讓你畢業不好找工作或是老闆不敢用你)
2. 有一點存款 或 有家人支持。
(我在德州州立大學非常省的讀完兩年NP,學費+生活費也要7萬美金,我後來還有做學校TA打工所以有省一點,私立學校可能要至少$15萬起跳)
3. 喜歡和病人溝通衛教,能夠擔起Prescribers的責任。
(會有開立醫囑、診斷、治療病人的權利,但相對責任&醫療糾紛風險也會提高很多)
4. 最好要有在臨床3~5年在醫院護理師的資歷。
(醫院最好至少也要待過1~2年, 雖然NP學校一般規定一年經驗就可以,但是我有同學只有一年經歷還是落選,教授還是覺得太年輕;再來如果臨床經驗不夠,讀NP會很辛苦,因為你的美國同學大多都有急診或ICU 7~8年資歷!
但我覺得出國要趁早,不然在台灣安居樂業了,就不會想出國讀書過苦日子了QQ...所以一般臨床待過大概3-4年,最後成功來美國讀NP的台灣人最多! 最大原因是護理系畢業後,開始準備考執照和申請學校大概也要3年時間,所以請提早開始準備!)
5. 最後最後,一定要肯比別的同學努力!
不是一定讀完書,就保證能拿得到綠卡可以留下來,真的還是要看機緣,但是NP絕對比RN有機會自己找到工作機會。
(美國雇主為什麼不顧美國人,要這麼花錢又麻煩的來僱用你? 一定是你要有什麼比其他美國NP好的能力或是語言優勢,所以把握好這個關鍵,努力建構人脈,提早為身份問題鋪路。
e.g. 美國藥商品名和台灣常用的完全不同,很多病人都知道自己吃藥的商品名,但是卻不知道學名,如果你沒有在美國當過RN,在和病人問診take history上面就會常常一頭霧水,病人也會覺得你怎麼可能連這個"普拿疼"的藥都沒聽過,所以我放假都常在CVS/Walgreen逛藥局,把所有常見的OTC藥商品名/學名都努力記下來,記好發音,漸漸也就學起來了。所以努力只是一個過程,收穫什麼是自己採收:))
註: 再來薪水肯定是大家最在意的問題,大家可以自己Google查每個州或是全美的primary care Nurse Practitioner average salary, 但是美國稅收很高,我的所得稅和退休健保和Social security,每個月就扣了近35%!
再來美國生活消費平均是台灣兩倍,所以其實每個月收入扣完稅大概感覺只是在台灣賺台幣7~8萬左右的感覺,但是每個州都不一樣,如果你選擇去中南部的州當然生活就能寬裕挺多。
在美國生活不太容易、也沒台灣方便,NP的薪水其實不是太大的優勢,但我覺得最重要的是"生活品質"和"被尊重的專業",我們不再是被使喚的小護師,而是護理醫師:可以選擇不用輪班、不用熬夜、甚至也不需要on call, 也可以享受朝九晚五的工作時間。就算選擇去醫院當NP,大多也是一週上三天12小時班,或是正常五天8小時班,幾乎沒有加班文化,下班時間到了就是自己的時間! 再來臨床得到的尊重和專業的發揮,會你感覺自己讀的護理很有價值,也同時能幫助病人。
總之,我覺得自己很幸運一路以來遇到很多貴人和機緣讓我慢慢了解美國RN和NP都在做些什麼,親愛的家人 給我的無限支持也讓我在讀書的高壓中每每還能再繼續堅持下去,後來也因緣際會找到紐約的NP工作,所以想和想來美國的大家一起分享,或許除了拿到RN外 還可以有另外一條進階到NP的路徑😋 ❤
◆*.◆*.◆*.◆*.◆*.◆*.◆*.◆*.◆*.◆*
即將跨入我能號稱20幾歲的最後一個生日....所以想來整理一下我人生這29年的人生是怎麼過的,也想讓大家了解美國的執業護理師/護理醫師是什麼工作 :)))
***文很長慎入^^" 主要是想給常常私訊問我問題的學弟妹們一個參考^_^
Nurse Practitioner其實是一個很難解釋的英文名詞,就字面來說大陸的翻法:"執業"護理師好像比較直翻,但是卻很多人不懂執業的意思,但其實就是可以獨立開業、看診的專業護理師;所以就工作性質來說,"護理醫師"可能最符合工作範疇。
而台灣用法"專科護理師",聽說好像一開始就是衛服部的一個Advanced Nurse Specialist和Nurse Practitioner的翻譯混淆造成的小錯誤。XD
總之,在台灣Nurse Practitioner(簡稱NP)的工作和住院醫師很像,職權可能還是差在能不能獨立簽醫囑上面,NP開的醫囑原則上還是需要主治醫師在24 or 48小時內co-sign簽署覆核(sorry我臨時起稿,如果台灣規定有改請再跟我說^^")。但是台灣NP只在醫院工作,不會到醫院體系外工作,都是屬於Acute Care性質的NP,能力都超級強大! Knowledge超強,但卻只有比護師多一點點的薪水....或是有時候NP菜鳥,可能連輪夜班護士都薪水都不到...很可憐Q___Q 台灣NP原則上只分了內科和外科兩種。
美國NP就分的很細,創立NP這個職業已經有好幾十年的歷史,原則上先分: Anesthesia NP(麻醉護理師), Acute Care NP(只在醫院裡面ICU單位的)和Primary Care NP(在診所、一般醫院、門診、護理之家、長照中心)。
Primary Care又另外分了Family (家庭科), Adult/Gerontology (成老人科), Psychiatric(心理科)和Pediatric(兒科)。我不喜歡看兒科,並且又喜歡老人醫學,所以當初是選了"成老人"讀我的碩士NP學位。
再來簡單介紹一下NP的職權,美國每個州規定都不太一樣,紐約州給NPs的權限很大,和醫生Medical Doctor (MD) 的開藥職權是一樣大的,NP在幾個特別規定的評估項目不能獨自簽名外,其他職業範圍和MD幾乎一模一樣,也可以獨立開醫囑,執業兩年後,就不需要再和醫生合作工作,可以獨立開設診所看病人或是獨立執業。然而NP會比PA(physician assistant)的權限還高,因為PA不能離開MD的supervision.
但是紐約算很特別,其他地區,全美大多還是有一半的州, NP執業都還是需要有MD的supervision或是cooperation合作.
簡單來說,在Primary Care的MD、PA 、NP都在做的是家庭醫生角色的工作,或者也可以到各個專科門診工作,但主要都還是以outpatient(非急重症病人)為主。美國的保險制度,大多數病人都需要先看家庭醫生,評估後有需要才能轉診專科。
近年來因為Primary Care Physicians大量缺乏 (因為做primary care家庭醫生吃力不討好,病人多疾病繁雜,需要什麼都懂一點; 卻沒有外科或專科收入高),所以美國開始大量增設NP和PA學校,希望增加primary care providers和緩解醫生緊縮的現象。所以PAs和NPs在美國又有一個總稱叫: "Mid-level Providers", 也就是介於Physicians之下的醫療執業者的職位。
介紹到這邊,實在分了好多次才打完...所以我的生日也快過了XD
如果大家還有耐心的話,我會簡單分享一下我申請美國NP學校和找工作求職的時間表。因為常常在FB遇到想來美國讀書的學弟妹,所以想一次讓大家有一點簡單的參考:)
◆*.◆*.◆*.◆*.◆*.◆*.◆*.◆*.◆*.◆*
我在2016年取得NP碩士的學位,終於在同年28歲時找到了紐約曼哈頓primary care NP的工作,後來今年也成功得到老闆青睞,支持我申請工作簽證和綠卡申請,達到自己短程的目標,累積更多臨床經驗,發現原來護理專業也是可以發揮的這麼有價值及備受尊重。
However, 出國不一定適合每個人,隨著目前美國移民政策的緊張,想要拿到雇主支持的工作簽證或綠卡更是難上加難,但是我們的優勢在於,紐約其實很缺會說中文的NP或PA,因為有大批華人社區的民眾苦無醫療資源,因為語言的隔閡,所以還是有挺多機會,可以讓我們符合美國政府要求的:高學歷、高技術和高薪資的移民候選人。如果真的有決心想來闖一闖,喜歡和人互動、對自己能力有自信,可以開始提早規劃,只要努力實踐追求目標,也可以達成這個美國夢來發揮護理專業的價值!
2004-2005
16歲時到美國高中交換學生一年,奠下想回美國讀書的契機。
2011
22歲 國立台北護理大學畢業
同年09月
考完護師國考,申請到美國休士頓Methodist醫學中心見習一個月。
(了解美國RN的工作型態和護病比例,確定自己喜歡美國RN的工作性質)
2011-2014
任職和信治癌中心 緩和安寧內科 腫瘤護士
2012.02月
開始申請美國註冊護士RN考試:"NCLEX-RN"
2013.05月
拿到RN准考證,跟醫院申請轉成半職,開始讀書準備NCLEX-RN考試。
2013.07月
考取RN執照
2013.09-11月
考托福和GRE入學考試
2014.01-05月
準備美國碩士NP學校申請、面試、準備地獄般的自傳、Statement of Purpose....
2014.07月
26歲 最終決定到美國Top20 護理學校之一的University of Texas Health Science Center at Houston讀書! 出發美國!!
(同年05-08月,申請把紐約州RN轉到德州RN執照, 不需SSN, 但是非常複雜和花錢QQ)
2016.05月
28歲 地獄般的兩年NP school終於畢業Q___Q
Master of Science in Nursing Get!
2016.07月
貴人Cliff Tai相助XD 因緣際會下,來到紐約面試!
面試了六間上了五間! 全部願意支持綠卡申請。只有一間拒絕我,因為老闆需要有經驗的Providers. (真的很缺人啊啊啊,會講中文真的是優勢,快來XD)
2016.09月
正式開始Primary Care NP工作!
(曼哈頓&布魯克林 忙碌的家庭醫生及內科腎科診所,老闆非常願意教^^也很正派有醫德)
2017.08月
工作屆滿一年! 老闆幫我申請工作簽證 成功抽到籤,也完成綠卡丟件申請! 老闆稱讚我們NP不錯! XD
即將過完最後一個20幾開頭的生日XD (哭)
◆*.◆*.◆*.◆*.◆*.◆*.◆*.◆*.◆*.◆*
最後最後,我只想說:我們護理醫師比醫學系醫師最大的優勢就在我們很善於和病人及家屬溝通、衛教和傾聽。 以前就是當著橋樑和教育病人的角色,所以在家醫科的病人大多都是慢性疾病定時追蹤抽血的病人,衛教是很重要的一塊,醫生往往都比較著重學理和效率,雖然可以看很多病人,但是病人礙於權威,常常不敢多問很多健康疑慮和飲食控制的方式。
大多數的病人看完我之後,最常的就是表達:"江醫生妳真的很仔細、很有耐心和我解釋這麼多!謝謝妳!"
我想這就是我們在臨床的優勢,只要繼續增強自己的學理基礎,時常更新最新的醫療資訊,不要害怕開口問老闆,要很會運用工具資源來輔助診斷和減少錯誤;其實病人都會很喜歡我們Nurse Practitioners! 然後希望讓更多人知道NP這個角色的特點和價值囉!
希望以上落落長的資訊,能對大家有一點幫助:) 有夢最美,築夢踏實囉!加油:)
acute care中文 在 吉爾家 Facebook 八卦
【礙妳在心口難開?|澳洲台籍心理醫師懂妳心苦】
#COVID19政府補助無須付差價(短期)
#全澳居民可諮詢
#讓我們一起拉平曲線
依然記得六年前的生日當天,趁著上班午休空檔,我打電話向家庭醫師求救:我好像得憂鬱症了。
種種在異鄉有苦難言、淚往肚裡吞的委屈,逐日在心底淤積成泥,眼看自己就要在消化不了的悲傷與無力感裡滅頂。好在當時我給了自己這麼一份生日禮物──向醫師求助。
當時家庭醫師給了我一份身心量表,判斷了當時的心理狀況後,先開了些藥物,接著她問我想不想要跟心理諮商師談談,一邊盯著電腦幫忙尋找合適的人選。
「好,但我想要找會說 #中文的諮商師。」
醫師面有難色,找了一會後無奈地告訴我她手邊沒有華人心理醫師的資源。事後我回家上網搜尋,布村的華人心理醫師的確不多,就算有,也多為港籍或中國籍,雖同說華語,卻因著成長背景的不同,總覺得還是隔了層紗、少了點親切感。
人在越是脆弱時,好像越需要一些同類來安慰;就像當我得腸胃炎時,醫師囑咐吃白吐司,我卻只想吃碗白稀飯配大茂黑瓜。
──
後來我靠藥物撐了過來,也順利在小丹兩歲後停了藥物。
但回首那些在澳洲工作時的憂鬱期,以及在我生老大後的產後憂鬱時光,如今想起來是多麼晦暗與孤獨。
如果那時,我能 #找一位投緣的心理醫師談談(產後憂鬱我曾找了一位當地心理師諮商,可惜首次見面後就因她無法同理,之後我謝絕回診),也許我的心靈痊癒之路,會走得更加平坦、更不孤單。
幾年後我在媽媽圈裡認識了Sabrina,曉得她是心理醫師時,心中不免有種相見恨晚之感(因心理醫師為避免「雙重關係」而無法為親朋好友或有日常生活接觸的人做諮詢),但也因此,在這個 #全民低潮 的時期裡,我希望把這個重要的資源,#分享給身在澳洲有需要的妳_或妳身旁有需要的姊妹們。
──
▌心理醫師簡介:
Sabrina中學時期從台灣移民澳洲,在公立以及私立機關有工作經驗,並曾任大學講師&助教,現為兩個女兒的媽,精通中英文。
每個心理醫師對於諮商有興趣的範疇不一,Sabrina對於女性心理健康特別有專研,更多她的專業領域如下:
◎懷孕期間,產期前後諮商 Perinatal Health
◎親子關係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親子養育 Parenting Support
◎文化適應 Adjustment
◎壓力與情緒管理 Stress Management Emotional Regulation
◎悲傷死亡議題 Grief and Loss
◎自我探索,生涯探索 Self Identity, Self Awareness
◎安全圈養育認證 Circle of Security COS-P provider
▌視訊諮商時間:每週四與週六9-17點(平日晚間時間可議)
▌諮詢方式與收費:採一對一的視訊/電話, 五十分鐘,$AU 160
任何問題或疑問歡迎寫信給Sabrina(中英文皆可): connectingfamilypsychology@gmail.com
──
每一年,澳洲民眾都能從medicare享有十次的心理諮商補助(每次psychologist 補助$AU86.4,clinical psychologist 補助為$AU126.5;而每位心理醫師的價格從$AU130-250/小時不等)。
近期,政府期望能拉平新冠病毒感染曲線,心理醫師將採用視訊/電話諮商(#telehealth)來降低風險。
所以即日起使用telehealth的所有民眾(*以往只限某些年齡及特殊條件)在這政策轉換的期間,視訊諮商將不收差價,但不久的將來收費會恢復正常。
▌符合資格及申請程序
1) 全澳居民,凡持有國民保健卡(Medicare Card) ,如經家庭醫師(GP)證實心理困擾,轉診到心理醫生(Psychologist) ,取得政府 Better Access Mental Health Care Plan,即可享有一年十次政府補助、無差價的心理諮商(#僅限採telehealth視訊或電話方式;若面對面諮商則仍需要付差價)。
2) 一年十次的諮商次數若用完,第十一次起則需自費(視個人保險是否有部分給付)。
3) 如果要請GP開單,建議一開始預約就選long consultation, 因為諮詢過程就至少需要30分鐘。
(4/1註)由於政府希望大家能通過telehealth 來減少出門群聚,所以在這政策轉換的期間視訊諮商將不收差價,但不久的將來收費會恢復正常。
──
眼看冬天即將為澳洲披上寒霜。面對新冠疫情,以及隨之而來的不確定及憂鬱,我們不該再保持沉默,如果妳需要一個助妳撐過心靈寒冬的力量,請一定要找人談談,找尋幫助。
任何諮詢問題或相關疑問,歡迎寫信給Sabrina(中英文皆可)的心理諮商輔導中心Connecting Family Psychology: connectingfamilypsychology@gmail.com
(註)Connecting Family Psychology 提供的服務不是一項緊急服務(ACUTE)。緊急情況下,請通過撥打“ 000”立即聯繫公共緊急服務。 如果您正考慮自殺,如果您正在考慮採取可能對您或他人造成傷害的行動,如果您認為自己或任何其他人可能處於危險之中,或者您有任何醫療緊急情況,則必須立即“ 000”,並通知有關當局。您也可以全天24小時聯繫13 11 14與Lifeline聯繫,或者從Lifeline上獲取資源,網址為 www.lifeline.org.au
▌其他連結:
◎遇到心理問題該找何種醫生:https://bit.ly/2QUjzv5
◎關於Sabrina心理醫師的資訊(英):https://bit.ly/3dCrpD7
acute care中文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八卦
「Protecting health-care workers from subclinical coronavirus infection(2020/02/13)+中文摘要轉譯」
➥中文摘要轉譯:
考量2019-nCoV高傳染力與無症狀可能傳染,作者呼籲高規格防護(如N95、護目鏡、與隔離衣)以防止醫護感染。
台灣CDC 2/14發布的『醫療人員防護裝備建議』符合作者觀點。
【註】:『醫療人員防護裝備建議』於- (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醫療機構因應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感染管制措施指引】有完整詳細的說明 : http://bit.ly/2Hykv32。(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郭書辰醫師整理)
➥Health-care workers face an elevated risk of exposure to infectious diseases, including the novel coronavirus (COVID-19) in China. It is imperative to ensure the safety of healthcare workers not only to safeguard continuous patient care but also to ensure they do not transmit the virus. COVID-19 can spread via cough or respiratory droplets, contact with bodily fluids, or from contaminated surfaces.1 According to recent guidelines from the China National Health Commission, pneumonia caused by COVID-19 was included as a Group Binfectious disease, which is in the same category as other infectious viruses such as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 and 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 (HPAI). However, current guidelines suggest ensuring protective measures for all health-care workers similar to those indicated for Group A infections—a category reserved for highly infectious pathogens, such as cholera and plague.2 WHO confirmed 8098 cases and 774 (9·6%) deaths during the SARS outbreak in 2002, of which health-care workers accounted for 1707 (21%) cases.
➥Link:(The Lancet)https://www.thelancet.com/action/showPdf?pii=S2213-2600%2820%2930066-7
衛生福利部
疾病管制署 - 1922防疫達人
疾病管制署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2019COVID19Academic
acute care中文 在 台灣急性後期照護之規劃建議 - 臺灣醫學會 的相關結果
美國的急性後期照護或稱急性期後照護(post acute care, PAC)或英國的中期照護(intermediate care)或過渡期照護(transitional care),係指住院病人急性期過後,若 ... ... <看更多>
acute care中文 在 急性後期整合照護計畫(Post-Acute Care,簡稱PAC)是指依個別 ... 的相關結果
急性後期整合照護計畫(Post-Acute Care,簡稱PAC)是指依個別病人的失能. 程度,在治療黃金期內,給予高強度、積極性的整合照護,以期待病人能恢復最大日. ... <看更多>
acute care中文 在 acute care hospital - 英中– Linguee词典 的相關結果
大量翻译例句关于"acute care hospital" – 英中词典以及8百万条中文译文例句搜索。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