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俄國近現代史學者里博(Alfred J. Rieber)於 2014 年出版的著作,著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前,如哈布斯堡帝國、奧匈帝國、俄國、鄂圖曼帝國、伊朗、中國等歐亞大陸帝國之間的邊疆史。
歐亞大陸的歷史發展,其實是世界歷史的重心(至少以北半球的角度來說是合理的),以今日歷史研究盡可能去突破國家邊界框架的趨勢之下,本書鉅細靡遺描述歐亞各大帝國之間中央政府與邊疆社群的複雜關係,有助於擴大讀者對於歷史理解的視野。
里博(Alfred J. Rieber)著,李易安譯,《歐亞帝國的邊境:衝突、融合與崩潰,16-20世紀大國興亡的關鍵》,貓頭鷹書房,2020。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2萬的網紅Bryan Wee,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rieber」的推薦目錄:
rieber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八卦
邊界、邊陲與邊區社會的接觸、衝突與來往展現了人類文明與文化的各種活力,同時也是幫助我們理解過去歷史不同面向的絕佳切入點。對於歐亞大陸的近代史來說,影響最大自然是歐亞內陸交界的邊區社會,尤其是在十六世紀以後就長期控制此區域的鄂圖曼帝國,帝國的瓦解為本就錯綜複雜的區域政治帶來更多的變數,也因而影響了接下來的歐亞近代史發展。
對於當代的我們來說,如果採用類似的角度來理解歷史,那麼美國與中國的關係自然就是這個世紀重要的事件,而天天討論要靠攏美國還是與中國友好的台灣人搞不好湊巧地關注了很具有國際觀與宏觀視角的話題?
———
本書《歐亞帝國的邊境》(The Struggle for the Eurasian Borderlands)是俄國近現代史學者里博(Alfred J. Rieber)於 2014 年出版的著作,著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前,如哈布斯堡帝國、奧匈帝國、俄國、鄂圖曼帝國、伊朗、中國等歐亞大陸(Eurasia)帝國之間的邊疆史。
歐亞大陸的歷史發展,其實是世界歷史的重心(至少以北半球的角度來說是合理的),以今日歷史研究盡可能去突破國家邊界框架的趨勢之下,本書鉅細靡遺描述歐亞各大帝國之間中央政府與邊疆社群的複雜關係,有助於擴大讀者對於歷史理解的視野。以下分幾個部分來談,歐亞帝國邊疆史裡,具有意識形態爭執的特色、族群流動與認同的特色,以及帝國瓦解後舊問題與新局勢糾纏的特色。
在十六世紀初期,伊朗地區的薩法維王朝(Safavid Dynasty)建立之際,正值西方的鄂圖曼(Ottomans)勢力的東擴,北起高加索(Caucasus)南至波斯灣(Persian Gulf)口,成了雙方勢力對抗的地帶。學者薩里內巴夫(Fariba Zarinebaf)的文章稱,伊朗與鄂圖曼在十六世紀初期衝突是為了爭奪勢力範圍,但由於薩法維為伊斯蘭(Islam)的什葉派(Shiite)勢力,而鄂圖曼為遜尼派(Sunni),兩者正好分屬不同派別,故必須要強調自身的意識形態,區分你我,在這過程中雙方形成「國教國家」(confessional states),直到無法消滅對方、必須承認對方的存在為止。
其實伊朗與鄂圖曼之間的勢力爭奪、邊界劃分,也是里博本書描述的重點之一。里博在釐清這廣泛的區域問題之中,指出各方勢力都為了強調自己在某些區域的優勢與正當性,一再有「真實和想像的權力再現」的企圖。各勢力交界之處的衝突,提升為彼此之間意識形態的對決。一旦戰爭爆發,邊疆社會面貌往往會被撕裂而支離破碎。里博認為,鄂圖曼與伊朗之間長久以來受爭議的邊疆地帶,「本身就是文化碎片區的完美例子」。而這些「碎片」,或許會重新接合,但會在新的面貌上一再呈現出舊問題的陰影。
(以上引用自網頁原文)
https://storystudio.tw/article/sobooks/the-struggle-for-the-eurasian-borderlands/
rieber 在 蔣龐嚴選 Facebook 八卦
太時尚了!
完美的食物備料供餐流程配件組。
#蔣龐嚴選
#德國Rieber
rieber 在 Welcome to GC Rieber - YouTube 的八卦
Paul-Christian Rieber presents GC Rieber.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