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時六年拍紀錄片:劉以鬯的抗命精神與理想主義】
「這是一個苦悶的時代。每一個有良知的知識分子都會產生窒息的感覺。」
——劉以鬯《酒徒》
_______
六年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可以用來做甚麼?
六年時間,有人讀完小學,有人讀完中學,有人讀完學士加碩士,有人則用來拍攝兩部紀錄片——談的就是身兼電影編劇、導演、作家多種身分於一身的黃勁輝。
為了讓香港本土文學立下存照,黃勁輝拍攝兩部文學家紀錄片《劉以鬯:1918》及《也斯:東西》,分別以對香港文學界影響力舉足輕重的劉以鬯、也斯為主角,以紀錄片混合劇情片的模式,呈現了他們的作家生涯,並將其放入《他們在島嶼寫作2》之中,於2016年在港上映。
也斯在電影製作的後期離世,無緣觀看紀錄片的成品;近日以99歲高齡離世的劉以鬯,當年看完電影後則稱讚其夠真實,而這對於相當保守的劉以鬯而言,已經是極大的讚許。
劉以鬯是一位極為本土的作家,雖然他生於上海並成長於北方,但早於40年代來港,無疑已視香港為家。「書寫香港」是他作家生涯中的一大目標,成名作《酒徒》大談香港文人、知識分子面對經濟至上的香港,因而產生理想與現實的心理交戰和痛苦,同時側寫香港社會整體的壓迫、勢利與苦悶。
同樣燴炙人口的《對倒》則大談香港社會變遷以及年輕、老年兩代人截然不同的觀感,甚至可說是「世代之爭」。兩者更啓發了香港名導王家衛拍出《花樣年華》、《2046》等國際知名電影。除以上所述的知名作品,劉以鬯亦以《香港居》寫出了60年代香港住屋問題;《島與半島》呈現了70年代的香港社會;透過《吧女》講述香港基層。
「劉以鬯身上有種抗命精神,因為一個人的堅持,他可以將現代主義文學由上海帶到香港,而且影響了後輩的也斯、西西等人,我想把一個理想主義者表現出來,感染現在這一代人。」黃勁輝曾在訪問中如此提到。
之所以說劉以鬯是理想主義者,皆因他面對香港的社會現實亦無放棄理想,更成功在現實與理想中找到平衡,一邊寫娛樂別人通俗小說賺錢,一邊寫娛己的嚴肅文學,來讓自己不至於被現實壓垮。劉以鬯高峰期每天寫達一萬字,還一筆過以十多萬港元買到太古城樓花(反正香港人還只是關心買樓);作為抗命者,劉以鬯深耕細作,栽種香港文學的種子、培育、影響後輩作家,讓香港文化遍地開花。
以《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成名的Benedict Anderson認為,現代民族國家的國族認同感的產生,源自於「想像共同體」的誕生。而大眾文學就是構成「想像共同體」的必要元素之一,因為文學能使社會中的一大群人,即使素未謀面,亦能產生休戚與共的憂患意識。
劉以鬯長達半世紀的香港書寫,無疑為港人建構了一種意義無比重要的想像共同體。
文:譯書
#REFRACT徵稿
_____
👊🏻👊🏻REFRACT歡迎讀者投稿‼️
📝假如你對應用科技、流行文化、懷舊事物、跨媒體藝術、品牌與設計等題材有興趣,不妨在這裡分享你的觀點。
有興趣投稿者,請將稿件連同筆名及作者簡介(如有),電郵至refractmediahk@gmail.com(建議同步於facebook inbox 我們),
小編收咗工會開始跟進。🤙🏻
🔥Follow us:
📷IG: instagram.com/refract_hk
refract徵稿 在 盧斯達 Facebook 八卦
【耗時六年拍紀錄片:劉以鬯的抗命精神與理想主義】
「這是一個苦悶的時代。每一個有良知的知識分子都會產生窒息的感覺。」
——劉以鬯《酒徒》
_______
六年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可以用來做甚麼?
六年時間,有人讀完小學,有人讀完中學,有人讀完學士加碩士,有人則用來拍攝兩部紀錄片——談的就是身兼電影編劇、導演、作家多種身分於一身的黃勁輝。
為了讓香港本土文學立下存照,黃勁輝拍攝兩部文學家紀錄片《劉以鬯:1918》及《也斯:東西》,分別以對香港文學界影響力舉足輕重的劉以鬯、也斯為主角,以紀錄片混合劇情片的模式,呈現了他們的作家生涯,並將其放入《他們在島嶼寫作2》之中,於2016年在港上映。
也斯在電影製作的後期離世,無緣觀看紀錄片的成品;近日以99歲高齡離世的劉以鬯,當年看完電影後則稱讚其夠真實,而這對於相當保守的劉以鬯而言,已經是極大的讚許。
劉以鬯是一位極為本土的作家,雖然他生於上海並成長於北方,但早於40年代來港,無疑已視香港為家。「書寫香港」是他作家生涯中的一大目標,成名作《酒徒》大談香港文人、知識分子面對經濟至上的香港,因而產生理想與現實的心理交戰和痛苦,同時側寫香港社會整體的壓迫、勢利與苦悶。
同樣燴炙人口的《對倒》則大談香港社會變遷以及年輕、老年兩代人截然不同的觀感,甚至可說是「世代之爭」。兩者更啓發了香港名導王家衛拍出《花樣年華》、《2046》等國際知名電影。除以上所述的知名作品,劉以鬯亦以《香港居》寫出了60年代香港住屋問題;《島與半島》呈現了70年代的香港社會;透過《吧女》講述香港基層。
「劉以鬯身上有種抗命精神,因為一個人的堅持,他可以將現代主義文學由上海帶到香港,而且影響了後輩的也斯、西西等人,我想把一個理想主義者表現出來,感染現在這一代人。」黃勁輝曾在訪問中如此提到。
之所以說劉以鬯是理想主義者,皆因他面對香港的社會現實亦無放棄理想,更成功在現實與理想中找到平衡,一邊寫娛樂別人通俗小說賺錢,一邊寫娛己的嚴肅文學,來讓自己不至於被現實壓垮。劉以鬯高峰期每天寫達一萬字,還一筆過以十多萬港元買到太古城樓花(反正香港人還只是關心買樓);作為抗命者,劉以鬯深耕細作,栽種香港文學的種子、培育、影響後輩作家,讓香港文化遍地開花。
以《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成名的Benedict Anderson認為,現代民族國家的國族認同感的產生,源自於「想像共同體」的誕生。而大眾文學就是構成「想像共同體」的必要元素之一,因為文學能使社會中的一大群人,即使素未謀面,亦能產生休戚與共的憂患意識。
劉以鬯長達半世紀的香港書寫,無疑為港人建構了一種意義無比重要的想像共同體。
文:譯書
#REFRACT徵稿
_____
👊🏻👊🏻REFRACT歡迎讀者投稿‼️
📝假如你對應用科技、流行文化、懷舊事物、跨媒體藝術、品牌與設計等題材有興趣,不妨在這裡分享你的觀點。
有興趣投稿者,請將稿件連同筆名及作者簡介(如有),電郵至refractmediahk@gmail.com(建議同步於facebook inbox 我們),
小編收咗工會開始跟進。🤙🏻
🔥Follow us:
📷IG: instagram.com/refract_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