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講ED: 渾水
一個行為經濟學概念看公共行政
曹星如打贏拳賽,網上衍生很多未睇過拳例的拳賽專家,指指點點。同樣,Richard H. Thaler成為繼Daniel Kahneman後另一得諾貝爾獎的行為經濟學家,網上、公共輿論又多了很多行為經濟學「專家」,歌頌行為經濟學「發現」人類原來不理性這個「開心大發現」。我當堂嚇到嘔了十九幾廿両血,原來「假設」係可以被「發現」,我又長了「知識」。
行為經濟學係經濟學比較新的分支,我非常粗略地看了中、港、科三大的經濟系本科生教程,只有中大經濟系獨立成科,由(相對)年輕學者Dr. Vinci Chow任教。
Dr.Chow的課程我全部都有take,我是他第二年任教的學生,不過他甚少堂上見到我,反而畢業後飲茶見面還較多。Dr.Chow是香港少數(兼首屈一指)的行為經濟學家。他這科很精華地把所有可以應用在財務的行為經濟學概念都教一篇,例如Loss aversion、Endowment effect、Prospect theory、Hyperbolic discounting等等,不過Nudge這個概念好像無講過(也許是有人走堂走瘋了)。
只有朋友利世民公開講過「Nudge」這個概念,通常應用在公共行政比較多,會跟「Choice architect」、「libertarian paternalism」等概念掛上,因為連奧巴馬2015的executive order都係用了這類字眼去形容行為經濟學。
簡單來講,就是一種政策設計,去「誘導」公共選最佳的選項,其中一類玩法叫default option(預設選項)。
例如美國的401(k)計劃,可以概念上理解為美國版強積金,原本的預設選項是打工仔要自己填好多表格去選不同的儲蓄和投資計劃,結果回報、儲蓄率當然不似預期理想。Thaler認為,更巧妙的設計應該是幫打工仔預選最佳的選項(這是paternalism,家長式干預),但同時容許打工仔可以填好多表格去改變投資計劃(這是libertarian,容許你有轉choice的自由)。
巧妙在一般打工仔嫌煩、懶、又未必有足夠知識和能力選最好,所以政府去代勞。香港的強積金都面對同樣問題,強積金有「半自由行」政策,但這要靠打工仔主動幫自己供那個部分去轉計劃,而不是預設選項,由政府出手,所以保險經紀仲有得搵食,就係咁解。
同樣地,呢類設計跟器官捐贈的「預設默許」概念相同,器官需求甚殷,但傳統有留全屍的世俗之見,不是個個肯讓先人遺愛人間,尤其是第一個提出捐先人遺體的家人往往有極大家庭壓力。不過,預設默許就化解了這類尷尬,家屬當然有權拒絕,但預設是讓器官幫到有需要的人,各取所需。
關於行為經濟學還有很多投資、財務上的應用,有空再談。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share/99124
nudge theory 在 渾水財經Channel Facebook 八卦
行為經濟學三概念,市場如何妙用
(文章刊於信報月刊)
Richard Thaler成為繼Daniel Kahneman(他喜以心理學家自居多)的諾貝爾經濟學家,相信不少媒體都以專題交代過行為經濟學的概念,但行為經濟學是較新的分支,接受過基礎行為經濟學訓練的本地媒體工作者不多,倒不如趁機疏理一下謬誤,以及講行為經濟學在財務上的應用。
實在太多人講行為經濟學「發現了人類行為不是理性」,「推翻理性假設」云云之說。經濟學在諾獎角度是「Economic science」,科學來的,科學講驗證含意,科學理論是不能推翻假設的,這是當代哲學家Karl Popper強調的科學偽證主義,曾在芝加哥學派釀過一陣子討論。雖然經濟學係社會科學之后(Queen of social science),但未厲害到可以研究人類是否理性的本質,人類是否理性乃形而上級數的哲學討論,Thaler對理性的理解未必強過笛卡兒和康德。
Thaler的貢獻包括endowment effect和loss aversion,他們是雙生子概念,支撐了Kahneman Prospect theory的建構。買過股票和樓的人,會很有同感。古典理論認為,你對資產的價值跟你本身是否已持有係無關係的,理論上是一樣的。然而,出名的「mug and candy」交換實驗卻得出另外結論,當你「持有」某股票或物業時,你對其價值評估會比「無持有」時更高,這就是endowment effect。不妨做一個思想實驗,如果你當真如此睇好某一隻股票,你不妨先沽了它,然後原價再買返。除了一買一賣的交易成本考慮之外,你會發現你強行沽了之後,未必敢再買返,這是因為你持有和無持有時,對資產價值衡量的落差。
調返轉,當你見到股票跌10%時,你發現自己的「痛苦」會低過見到股票升10%時的「開心」,這就是loss aversion。相信散戶坐艇時,都不會對這感覺陌生。股票升你覺得理所當然,會繼續睇升,但跌少少就叫苦連天,財演在電視被人問問題,都係問跌多過問升。
另一個Thaler的貢獻,是「Nudge」這個公共政策概念。欄友曾國平教授把「Nudge」譯作「輕推」,用以分析香港強積金,例如懶人基金等預設選擇。「輕推」不是好譯法,我曾譯作「誘導」,也不夠完美。Nudge在上市公司都有項妙的設計應用,例如藍籌派股息。一般藍籌派股息,分「派紅股」、「派錢」或「兩者混合」。站在上市公司董事局角度,一般來講,派紅股或派錢都計股息率,可以做好估值,但現實角度,派紅股不涉及現金耗損,錢在公司口袋總是比較好,紅股只是印多幾張廢紙和股權數字遊戲而已。
Nudge其中一個應用是預設選項(Default option)。股民當然可以選收錢,而不收股,但公司一般以自己立場出發,有誘因把派紅股改成預設選項,股民要改成收錢,可能要打個電話或搞少少文件,但一般散戶少理股東權益,都懶得這樣做。有時「兩者混合」則更絕,因為派紅股和派息的比例可能不足一手,涉及碎股,因為「零頭唔洗派」,所以上市公司有時會default一個奇怪派送比例。當然,散戶可以去改,但有意識咁做的人,又有幾多?
同時,股東議案都有Nudge的設計,一般參與週年股東大會投票的人,都傾向一投支持,就所有議案都一起投支持。然而,你支持董事局繼續留任、通過財務報表,不代表你應該支持「一般性授權的20%配股議案」或「公司回購議案」。雖然不少藍籌公司很少配股,但都會保留這個議案,讓股民每年「一同投支持」通過,以備不時之需。這就是Nudge了。
nudge theory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八卦
這次的肺炎疫情成為21世紀第一個「世界級」的大事,勢必會成為影響人們日常生活文化實踐的一個歷史性事件。事實上,人類許多行為往往都伴隨著重大歷史事件與過程的發生,逐步形成文化性的傳統。
這篇來自【CUP】上的文章,帶我們看到今日許多在疫情下許多國家正在推動一些改變人們行為的政策或是措施,可以想見這正在改變人們的具體生活方式,也會沈澱下來成為「文化」的一部分。
-------------------------
這些建議,大家應該都耳熟能詳,但其實對很多人來說,是知易行難。而且人們有權利決定自己的生活習慣,選擇吃甚麼、做甚麼,一個社會也難以立法強制人民不能觸摸臉部,又或者每天要清潔手機熒幕多少次。
然而,民眾健康不單單是個人的事,也會影響整個公共醫療體系和政府的資源調配。要調節人們不健康的行為,政府主要有幾項法寶,第一是透過規管、取締,強制禁止一些行為,例如禁吃某些動物;第二是以稅收或者援助,鼓勵一些行為,例如香港的煙草稅和免費大腸癌篩查計劃。第三種是近年外國新興的「輕推理論」(Nudge Theory),透過一些小設計,細微地改變人們的決策環境,引導他們做出更理想的決定。「輕推理論」的經典例子是人們在阿姆斯特丹機場的男廁小便池底,貼上一張蒼蠅狀的貼紙,用家因此無意間瞄準貼紙,有放貼紙的小便池尿液溢出因此減少 80%。另一個例子是一些國家實行器官捐贈退出制度,公民自動註冊成器官捐贈者,若要退出則自行申請,最後器官捐贈的比率大增。
不同醫學專家,例如 Loer 和 Ewert 就認為,各國應該更廣泛應用「輕推理論」;Ahuja 則指世衛沒有行為科學的視野,沒有專家研究如何以輕推形式,糾正民眾的習慣;STAT News 的報告指出,肯亞當地的機構,透過手機短訊輕推一下,人民求醫的比率就大增了。我們也不妨思考一些小玩意,用輕推的方式,讓市民勤洗手、勤清潔手機和別去觸摸臉部。
(以上引用網頁原文)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1561?utm_campaign=sharebtn&utm_medium=facebook&utm_source=social2017&fbclid=IwAR3Afl-3OudBgUc-cZLwijyi9LR6mM6y5FeCY8A3BI3HeuLpNVdFsMequ_E
nudge theory 在 Nudge Theory Explained with Examples - YouTube 的八卦
In this video, we'll explain Nudge Theory and show how to use it in practice. Topics covered include:- Background 00:00- The Automatic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