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婁議定書》奏效 南極臭氧層破洞開始癒合 16年縮小400萬平方公里! (07/02/2016 風傳媒)
(王穎芝 報導)總是搭乘大眾交通、做好資源回收,卻懷疑這樣做到底能不能拯救地球嗎?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近日研究發現,南極上方的臭氧層破洞從2000年到現在的16年間,已經縮小了400萬平方公里,相當於整個印度的面積大小!研究團隊表示:「這項發現證明,人們為了保護地球環境付出的努力真的有用!」
臭氧層位於大氣中的平流層(又稱同溫層),也就是臭氧分子(Ozone,O3)分布密度較高的地方,可以阻擋對生物有害的紫外線。1980年代科學家就觀測到在兩極上空的臭氧層出現大洞,可能導致皮膚癌和白內障等疾病的增加,也會傷害海洋浮游生物、破壞生態系統。
因此,開始各國積極展開行動,1987年先立下以保護臭氧層為宗旨的《維也納公約》(Vienna Conven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the Ozone Layer)),緊接著1989年也訂立《蒙特婁議定書》(Montreal Protocol on Substances that Deplete the Ozone Layer),簽署的193國承諾減少使用破壞臭氧層的元兇,也就是用於製造冷媒和噴霧劑的多種氟氯碳化物(Chlorofluorocarbons,簡稱CFCs),各國以法規嚴格控管生產量,積極研發CFCs的替代物,大會也規定各國要定期回報降低情形。
而這一切努力,可能真的有了回報。
麻省理工學院的大氣化學家索羅蒙(Susan Solomon)6月30日在最新一期的美國《科學》(Science)期刊上發表研究,對比2000年的數據,位於南極上方的臭氧層破洞竟然足足縮小了400萬平方公里,相當於整個印度的面積。
索羅蒙接受《科學》採訪時表示,自己也相當訝異:「這真的是大驚喜!沒想到(臭氧層復元)的速度會這麼快!」
該研究中指出,影響臭氧層破洞的原因包括化學反應、溫度上升和空氣力學等多種因素,但化學反應佔最大原因,判斷臭氧層破洞可以大幅縮減,要歸功於全球減少氟氯碳化物的努力。
臭氧層破洞的大小會隨季節變化,一般而言,冬天過後破洞的直徑最大,索羅蒙領軍的研究團隊就是固定在9月(南半球6至9月是冬季)測量破洞大小。但研究也發現,臭氧層濃度會受到突發事件影響,2015年10月智利的火山爆發,就打亂了當年的研究數據。
★★ 編按:美國《科學》(Science)期刊上麻省理工學院的大氣化學家索羅蒙(Susan Solomon)研究團隊發表的研究論文摘要:
"Emergence of healing in the Antarctic ozone layer"
Susan Solomon1,*, Diane J. Ivy1, Doug Kinnison2, Michael J. Mills2, Ryan R. Neely III3,4, Anja Schmidt3
+ Author Affiliations
↵*Corresponding author. Email: solos@mit.edu
Science 30 Jun 2016:
DOI: 10.1126/science.aae0061
美國《科學》(Science)期刊刊出的麻省理工學院的大氣化學家索羅蒙(Susan Solomon)研究團隊發表研究論文摘要:
http://science.sciencemag.org/…/…/2016/06/29/science.aae0061
文章內容資料原始來源:
http://www.storm.mg/article/136938
♡
「montreal protocol on substances that deplete the ozone layer」的推薦目錄:
- 關於montreal protocol on substances that deplete the ozone layer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 關於montreal protocol on substances that deplete the ozone layer 在 外交部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ROC(Taiwan) Facebook
- 關於montreal protocol on substances that deplete the ozone layer 在 Why you don't hear about the ozone layer anymore - YouTube 的評價
montreal protocol on substances that deplete the ozone layer 在 外交部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ROC(Taiwan) Facebook 八卦
【🌎國際環境公約小語 - 蒙特婁議定書】
Time to learn about The Montreal Protocol on Substances that Deplete the Ozone Layer! 👩💼👨💼
The Montreal Protocol is designed to protect the ozone layer by phasing out production of numerous substances responsible for ozone depletion. It was agreed Sept. 16, 1987, and entered into force Jan. 1, 1989. As a responsible member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aiwan 🇹🇼 ️is honoring such agreements and safeguarding the well-being of future generations.
全新系列華麗登場!小編要帶外粉們認識國際上重要的環境公約~ 第1彈帶來的是「蒙特婁議定書」─敘述著美麗天空得來不易的故事…🌈
20世紀末,國際社會體認到臭氧層受損,會使地表暴露在紫外線的威脅當中,不只罹患皮膚癌、白內障的機率提高,動植物😿的生長與免疫系統也受到干擾,甚至紫外線本身帶來的高能量也造成了溫室效應加劇,導致不可逆的氣候變遷。
1987年的秋天🍁,來自26國的代表聚集在加拿大蒙特婁,簽署了這項重要協議,同意逐步禁用破壞臭氧層的元凶 ─ 氟氯碳化物(CFCs)等物質。而臺灣身為國際社會的一員,也在1990年代初期自主遵守議定書對已開發國家課予的責任🏋️♀️🏋️♂️!
今天,在全球的努力呵護下,臭氧層破洞已漸漸癒合了😊,就讓小編帶大家到外交部中庭,仰望這片神采奕奕的藍天吧~
#小編不藏私之私房景點📸
#到中庭放空就是小編工作之餘的小確幸
#不自覺哼了一段台北的天空被說很有年代感😓
#只好改唱楊丞琳的仰望卻被說key不準
#都給你唱就好了啊🤷♀️🤷♂️
montreal protocol on substances that deplete the ozone layer 在 Why you don't hear about the ozone layer anymore - YouTube 的八卦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