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經濟辦事處 #首次 在桃園舉辦德商 #CEO午餐會,我以「看好台灣、選擇桃園,開創經貿合作契機」為主題發表演講,向德商分享桃園發展的優勢與城市治理經驗。
桃園與德商互動密切,許多德國企業都在桃園設廠,包括高科技、汽車、生技製藥、電子電機、環保綠能、太陽能、風電等領域公司,德國在台協會王子陶處長(Dr. Thomas Prinz)在會上也表示:到桃園很像回到家鄉法蘭克福,雖然不是首都,但都是機場所在地,產業發展類似且發展快速,期待與桃園建立長期經貿合作。
桃園是國門之都,具備海空雙港優勢,加上亞洲.矽谷、航空城計畫、軌道建設等推動,這些不只是長遠的計畫,更是 #現在進行式。我們非常歡迎與德商在經貿合作、產業升級、永續發展等面向交流學習。讓「選擇桃園」成為一種潮流,#看好台灣、#投資桃園,就是現在。
German Trade Office Taipei 德國經濟辦事處
German Institute Taipei 德國在台協會
ceo午餐會 在 李開復 Kai-Fu Lee Facebook 八卦
我的“午餐會”溝通法
“霸道總裁”的電視劇似乎總是能輕而易舉地俘獲觀眾的青睞,獲得較好的收視率,但在真實世界裡,要成為一個優秀的管理者,要學會不“霸道”,善於傾聽。
因為人總是希望被理解,被支持,“悉心傾聽,多聽少講”的做法既可以讓你在他人講話時顯得更有涵養,也可以讓你在稍後表達自己意見時,得到他人更多的尊重和理解。
▍不傾聽會導致災難性後果
經常有CEO說自己壓力很大,員工喜歡有“安全感”的老闆,所有只好把所有問題都要扛在自己身上,不敢跟員工交流,害怕員工跟自己吐槽抱怨。但其實領導如果不悉心傾聽員工的心聲,無法體現出企業對員工的尊重,有時候還會導致災難性的後果。
我在蘋果公司工作時,公司一度面臨經營上的困難,需要調整方向。當時,董事會新請來了一位以有戰略眼光著稱的首席執行官(CEO)。這位CEO剛來公司時,就告訴所有員工:“不必擔心,這家公司的境況比我以前從鬼門關裡救回的那些公司好多了。給我一百天,我會告訴你們公司的出路在哪裡。”
但是,這一百天裡,他只和自己帶來的核心團隊一起設計公司的“戰略計畫”,而從不傾聽廣大員工的心聲。一百天后,他果然推出了新的戰略計畫,但是,公司員工對該計畫既不理解也不支持,他自己的聲望也開始走下坡路——因為員工覺得他雖然能幹,但是很自大,不在乎員工的想法,所以員工們並不真正信服他,也沒有動力去執行他提出的戰略計畫。
半年後,公司業績繼續下滑,這位CEO召開了一次全體員工大會。他不但不從自身找原因,反而在臺上指著所有員工說:“你們讓我很失望,大家沒有努力執行我的計畫,今後,我絕不允許你們再犯類似的錯誤。”結果,這次大會後,他失去了大多數員工的支持,不久就被董事會解雇了。
後來,有人這樣評價他:“他以為他可以用智慧和經驗改變公司的一切,他做了戰略決定後就直接開始執行,卻沒有花時間尋求所有員工的支持。其實,他的戰略方案不無道理,但他做事的方法是完全錯誤的——他不是一位懂得傾聽、懂得理解的好領導。”
▍“午餐會”溝通法
相反,如果企業領導善於傾聽員工的心聲,善於取得員工的理解與支援,他的企業內部就可以營造出非常好的溝通氛圍,而這種氛圍正是許多企業的成功秘訣之一。
我在2000年被調回微軟總部出任全球副總裁,管理一個擁有600多名員工的部門。當時,作為一個從未在總部從事領導工作的人,我更需要傾聽和理解員工的心聲。為了達到這樣的目標,我選擇了獨特的溝通方法——“午餐會”溝通法。
我每週選出十名員工,與他們共進午餐。在進餐時,我詳細瞭解每一個人的姓名、履歷、工作情況以及他們對部門工作的建議。為了讓每位員工都能暢所欲言,我儘量避免與一個小組或一間辦公室裡的兩個員工同時進餐。另外,我會要求每個人說出他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件最讓他興奮的事情和一件最讓他苦惱的事情。
進餐時,我一般會先跟對方談一談自己最興奮和最苦惱的事,鼓勵對方發言。然後,我還會引導大家探討一下所有部門員工近來普遍感到苦惱或普遍比較關心的事情是什麼,一起尋找最好的解決方案。
午餐會後,我一般會立即發一封電子郵件給大家,總結一下“我聽到了什麼”,“哪些是我現在就可以解決的問題”,“何時可以看到成效”等等。
使用這樣的方法,在不長的時間裡,我就認識並瞭解了部門中的每一位員工。最重要的是,我可以在充分聽取員工意見的基礎上,儘量從員工的角度出發,合理地安排工作——只有這樣才能使公司上下一心,才能更加順利地開展工作。
午餐會的溝通方法,屢試不爽,至今我仍在使用。吃飯對象不僅包括員工、同事,還有合作夥伴、朋友。
後來我發現,其實大多數問題,都只是一份沙拉的問題。如果不是,那就是兩份沙拉的問題。
ceo午餐會 在 李開復 Kai-Fu Lee Facebook 八卦
中美AI競爭不是零和遊戲 美國人對中國有誤解
本文轉載自雷帝網,作者雷建平
…………………………
創新工場CEO李開復最近很忙,持續在美國紐約、三藩市、西雅圖等多個城市推廣其新書《AI·未來》,並接受美國CNN、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彭博電視等主流媒體的採訪。
李開復相繼與TED創始人 Chris Anderson、蘋果前CEO John Sculley、深度學習發明人Yann LeCun等大牛見面,澳大利亞前總理陸克文、英國公主比阿特麗斯還主動約李開復見面。
在紐約期間,雷帝觸網創始人雷建平隨李開復一起參與了英國公主比阿特麗斯為李開復舉辦的午餐會。
李開復在現場對雷帝網表示,中美AI競爭不是零和遊戲,美國人對中國有誤解。
李開復最近在紐約時報專欄發文稱,美國對中國AI的幾大誤解,比如:
1、他們常將海量資料的優勢,歸因為中國人多。
2、中國極具競爭力的AI商業環境和技術發展,建立在對智慧財產權盜取的基礎上。
3、中國政府支持AI公司,是給它們巨額補貼,保護它們不受國外競爭者的影響。
這些簡單的理解非常粗暴,它將中美兩國的AI競爭理解為類似零和遊戲的AI爭霸戰。
李開復對雷帝網表示,很多美國記者對未來中美之間的貿易問題比較多,自己正好借《AI·未來》英文版發佈這個機會化解一下美國人對中國的誤解。
“所謂AI戰誰會贏,是假設我們有一個零和競爭,但中國做AI的目的是讓中國人民的日子過得更好,美國做AI的目的是讓美國人民日子更好,這兩者並不是一個零和的遊戲。”
李開復認為,將AI競爭演化成戰爭沒有必要,AI帶來的最大問題是人類的工作被取代。這個問題每個國家都需要面對,中美之間其實可以彼此參考、學習,相互提升。
▍以下是專訪創新工場CEO李開復實錄:
雷建平:創新工場9周年活動後,您立刻動身到了美國,宣傳自己的新書《AI·未來》英文版,在美國這段時間裡,前前後後見了很多知名人物,為何這次投入的精力這麼大?
李開復:這次在美國大概安排了兩周的行程,這兩周我們希望集中把這本書推出來。
我覺得美國對中國的理解比較少,所以,他們會簡化成為中國不尊重智慧財產權,抄襲美國的產品,現在又把公司做這麼大,這麼值錢,這麼掙錢,貿易逆差這麼大,中國公司跟美國競爭的時候,中國政府就給中國企業一堆錢,造成不公平競爭。
很多美國記者對這個現象有一些質疑,確實有一些中國公司犯了一些錯誤,也出了一些緋聞。
但是我想表達的是中國已經形成了一個獨立的生態系統,一個平行宇宙。
我們這個平行宇宙至少在移動互聯網、軟體和AI方面跟美國是平行的,而且是有獨特的打法的。比如說美國會想飄在空中做個技術,十幾個人就做出個很值錢的公司。
但中國的美團或者滴滴就會願意投入大量的時間、人力做非常複雜的、讓人無法複製的系統。
中國這一整套打法是非常大的野心,很強的執行力、競爭力和速度,幫自己建立很高的壁壘,讓競爭對手沒有辦法很容易的抄襲或者是突破你。
這一整個創新、創業的方式是非常值得尊敬和研究的。我覺得美國人一旦想通了這一點,就不會再這麼簡化的描述和籌畫中國的技術公司。
第二,可能對美國人認識自身也有説明,他們可能瞭解到矽谷的那一套模式不是唯一模式,我覺得以後哈佛商學院的課程都會融入中國式的創新、創業。
▍中美AI競爭不是零和遊戲
雷建平:中美在AI領域存在很多的競爭,很多人關注中美在AI領域誰會贏,您怎麼看?
李開復:我希望解釋的是我們都很尊敬美國的這些發明家,但現在我們AI已經進入到實現和應用期,這方面中國公司可能會創造出很多自己獨立的價值,跟美國的智慧財產權沒有關係。
一些美國人會談到中國不太重視個人隱私,收集了好多個人的資料才把AI做這麼好的。
我一方面向美國媒體解釋中國資料確實是比美國多,但是資料並不是來自於A公司賣給B公司非法的隱私資料,而是中國人口比較多,用戶比較多。
第二個是中國人用互聯網會用得更深。比如說買外賣,騎個摩拜,或者是移動支付,會留下更多的痕跡,這個痕跡不是侵犯隱私。
其實美國一樣的也是App,無論是亞馬遜還是Facebook,也是在收集使用者資訊。只是中國人網上和手機上的行為更多,因此資料更多,資料更多就會帶來AI的優勢。
這個沒有什麼不合理、不合法的地方,也沒有違背隱私。在這個過程解釋了中國的AI確實在崛起,在應用的時代確實有可能趕上或者超越美國。
但是對於基礎研究,如果說美國再有新的發明,可能又再反超中國或者是拉開距離。
所謂的AI戰誰會贏,其實是假設我們有一個零和競爭,同一塊餅,你多了,我就少了。但實際上中國做AI的目的是讓中國人民的日子過得更好,美國要做AI的目的是讓美國人民日子更好。這兩者並不是一個零和的遊戲。
尤其是考慮到美國的VC投資美國的公司,做AI給美國的人民,中國的VC投資給中國的公司,做AI給中國的人民,這兩套東西是不衝突的。所以,演化成AI戰爭是沒有必要的。
其實,AI帶來的各種問題裡最大的問題還是人類的工作被取代的問題。這個問題是每個國家都需要面對,而且可以彼此參考、學習的。
我覺得工作被取代的巨大問題給人類帶來的挑戰絕對大於任何一個國家競爭,所以,我還是希望能夠彼此學習。
比如說美團的商業模式有意思,美國也可以學去。美國發明一個AI技術,中國可以學習。這些東西是能夠彼此切磋,彼此提升的。
▍中國AI領域獨角獸接近20個
雷建平:這一次您在紐約,澳大利亞前總理陸克文、英國公主比阿特麗斯對您的新書都很感興趣,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李開復:我覺得可能是對我的理念和我的背景知識的認可吧。當然,這跟我自己的博士論文,在Google、微軟工作經歷可能都有關係。
像澳洲前總理陸克文,其實我之前和他並不熟,也就握過兩次手,這次他就來找我跟我談我的書。
因為之前我在美國的很多媒體,包括《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都有撰文,這些文章在美國比較轟動,我覺得很多人是看到上面的文章後找上來的,也包括MIT的教授。
雷建平:這次您在美國走訪下來,感覺每個人現在對AI認識和以前有什麼區別?
李開復:我覺得對AI的認知顛覆性的改變了,很多人過去會以為AI變得很可怕,我解釋了什麼是可怕,什麼是不會發生的。
比如說陸克文很瞭解中國,他覺得中國在一定程度上被美國誤解了,所以他在亞洲協會也在做著解釋、協調的工作。
雷建平:您一直在說AI的改變,但目前中國很少有一個真正純粹的AI的公司獨立去上市,而且營收規模看起來都顯得不是特別大。
李開復:中國AI領域獨角獸現在算起來應該已經快20個,至少也有17、18個。
我們不能拿互聯網的一些爆發增長轉移到AI身上,因為AI是2B業務,2B會慢一點,也有可能估值高估,這些都有可能,其實美國也沒有多少上市的AI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