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 🇨🇿🇹🇼
捷克參訪團來臺第四天,捷克科學院副院長哈夫拉斯(Zdeněk Havlas)今(3)日與捷克學研機構代表參訪本院,討論能源永續、生醫研究、量子電腦、人工智慧、COVID-19等前瞻議題。
會中,廖俊智院長與哈夫拉斯談及甲醇可能是未來扭轉氣候變遷的關鍵因素,相談甚歡。廖院長透過自己近期發表在國際期刊《Cell》的研究成果說明,未來如何可能將溫室氣體轉化成甲醇,並以此生產各式高價值含碳化合物。雙方有高度共識,並期許未來有機會能在氣候變遷、新能源應用等重要議題展開合作。
即使來訪時間有限,討論仍相當熱烈。討論議題包括本院基因體研究中心COVID-19快篩的研究過程、本院物理所透過場效應電晶體(Field Effect Transistor)提供即時檢測及輔助判斷治療新冠病毒,以及本院資訊所利用人工智慧將複雜的音樂即時轉化成樂譜,甚至可以系統性地記錄及分析民族音樂的技術等。
🇨🇿與會的捷克科學院理事會成員西荷洛娃(Hana Sychrova)會後表示,「這幾天連續聽了很多場政策演講後,今天來中研院聽研究很有趣,希望下次可以預留一整天時間來訪」。
本院與捷克科學院長期保有密切的學術研究合作關係,並已於2017年簽訂學術合作備忘錄。豐沛的學術能量也吸引捷克學生來臺,正就讀於本院國際研究生學程(TIGP)化學生物與分子生物物理學學程的博士生Petra Sterbova今天也出席會議,同鄉一見如故,捷克訪團中的大學代表更當場「挖角」,希望她學成後返國貢獻。
近5年雙方互動頻繁,2015年捷克科學院亞非中心於本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設置亞非研究所臺北中心,並派駐訪問研究人員,促進臺灣與中東歐地區的文化交流。2018年哈夫拉斯曾來臺參與本院九十週年院慶活動。今(2020)年3月廖院長更與捷克科學院院長札日曼洛娃(Eva Zažímalová)透過視訊會議談論COVID-19的防疫合作。
#永續發展 #臺捷合作
------
Vice President of the Czech Academy of Sciences (CAS) Zdeněk Havlas and representatives from various Czech research institutions visited Academia Sinica on September 3, the fourth day of the Czech delegation’s visit to Taiwan. Several cutting-edge topics were discussed, including sustainable energy, biomedical research, quantum computer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COVID-19.
During the meeting, Academia Sinica President James Liao and Zdeněk Havlas had a lively discussion about methanol being a key factor in combatting climate change, based in part on President Liao’s recently-published Cell journal article, which explained the possibility of converting greenhouse gases into methanol in order to produce high-value chemicals. Both parties reached a consensus during the meeting, and are looking forward to collaborating on issues such as climate change and new energy applications in the future.
During the past five years, Academia Sinica has interacted frequently with the Czech Academy of Sciences.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AS Oriental Institute’s Research Center at the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in 2015, visiting researchers have strengthened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Taiwan, Central Europe, and Eastern Europe. In 2018, Zdeněk Havlas attended Academia Sinica’s 90th Anniversary celebrations, and this year President Liao held an online meeting in March with CAS President Eva Zažímalová to discuss joint efforts in COVID-19 prevention.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2萬的網紅Bryan Wee,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biomedical journal」的推薦目錄:
- 關於biomedical journal 在 中央研究院 Academia Sinica Facebook
- 關於biomedical journal 在 營養麵包(呂孟凡營養師) Facebook
- 關於biomedical journal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 關於biomedical journal 在 Bryan Wee Youtube
- 關於biomedical journal 在 Travel Thirsty Youtube
- 關於biomedical journal 在 スキマスイッチ - 「全力少年」Music Video : SUKIMASWITCH / ZENRYOKU SHOUNEN Music Video Youtube
biomedical journal 在 營養麵包(呂孟凡營養師) Facebook 八卦
[營養冷知識#2 為何糯米易升糖卻難消化?]
明天就是端午節了,想必大家已經開始吃粽子!
粽子是以糯米為主要材料,
已經有許多研究證實:吃糯米後升糖較快,
但同時也常聽到大家說糯米不好消化。
照理來說,飯後升糖較快代表消化得快,
那糯米不好消化豈不是很矛盾嗎?
我曾經覺得「糯米不好消化」可能是個都市傳說,
這次因為端午節又想起這個傳說👻,
於是找了些資料弄清楚並且與麵粉們分享~
🌱🌱🌱糯米的特性🌱🌱🌱
糯米是一種支鏈澱粉含量高、
外觀不透明、質地柔軟、
對回凝(retrogradation)具有抗性的米。
糯米中的支鏈澱粉的含量高達99.70%,
因此具有較高黏性(Ref 1)。
🌱🌱🌱支鏈澱粉的結構🌱🌱🌱
澱粉是由葡萄糖為單體聚合而成的大分子,
圖片中的六角形就是一個一個葡萄糖分子,
中間連結的地方成為鍵結,
鍵結的種類有很多(這篇文章會出現兩種鍵結),
有的人體可以分解;有的無法分解。
澱粉分為直鏈澱粉以及支鏈澱粉,
直鏈澱粉的鍵結處全部都是alph-1,4 鍵結;
支澱澱粉的直鏈部分是alph-1,4 鍵結,
但分支的部份是alph-1,6鍵結,約占4%(Ref 2),
約每24-30個葡萄糖分子會產生一個alph-1,6分支(Ref 3)。
在支鏈澱粉中,直鏈部分比直鏈澱粉短,
而且會相互纏繞形成雙螺旋,
在天然澱粉中以像葡萄的結構懸掛在一起。
🌱🌱🌱關於澱粉的消化🌱🌱🌱
人體負責消化澱粉的主要是唾液澱粉酶和胰澱粉酶,
酶又可以成為酵素,
國中生物有學過:酵素具有「專一性」,
這兩種澱粉酶專門水解alph-1,4 鍵結;
無法水解alph-1,6鍵結。
支鏈澱粉因為分支很多,像樹枝一樣四處散開,
與澱粉酶接觸的面積大於直鏈澱粉,
所以其直鏈的部份可以迅速地被澱粉酶分解。
但是將直鏈部份分解完之後,
會剩下同時含有alph-1,4及alph-1,6糊精結構的部份,
由於這些結構是纏繞在一起的,
當中的alph-1,4鍵結難以被澱粉酶接觸,
(而alph-1,6即使接觸了也無法被水解)
所以消化的時間會延長(Ref 2)。
🌱🌱🌱澱粉比例對升糖指數的影響🌱🌱🌱
由於直鏈澱粉緊密的線性結構,
對於被消化的抵抗力高於支鏈澱粉。
研究顯示直鏈澱粉比例較高的米,
升糖指數比較低(Ref 4)。
一篇研究讓22位男性受試者分為四組吃均衡的一餐,
三大營養素熱量分布如下:
13%蛋白質;24%脂肪;63%碳水化合物。
當中攝取的澱粉直鏈及支鏈的比例不同,
分別為 (A) 0:100(100%支鏈)及 (B) 45:55(含45%直鏈),
而A組以及B組中又分為煮好後馬上吃,
或煮好後在4度C冷藏16小時以後再復熱吃。
攝食後測量其飯後的升糖反應。
結果發現飯後半小時以及1小時,B組的血糖顯著較低,
但到了飯後2、4、6小時,則是A組的血糖顯著較低。
血糖曲線底下的面積則是B組顯著較大(Ref 5)。
上述實驗的結果剛好符合"關於澱粉的消化"的論述,
個人推測原因如下:
飯後初期由於支鏈澱粉能被澱粉酶接觸的點較多,
血糖上升得比較快,
但到了中後期,支鏈澱粉的直鏈部分被分解完了,
殘餘的一些螺旋結構難以被消化,
所以反而是含有直鏈澱粉的組別血糖較高,
而當將飯後6小時的血糖總和計算時,
由於100%支鏈澱粉的組別殘餘無法被消化的alph-1,6較多,
所以曲線下的面積就較小。
⭐️⭐️⭐️結論⭐️⭐️⭐️
支鏈澱粉含量極高的糯米,
直鏈的部份會很快地被澱粉酶分解,
因此飯後初期的升糖比較快,
但是由於殘餘的支鏈結構中有些部分較難以分解,
所以產生了「糯米不好消化」的說法。
最後提醒各位,如果有血糖問題,
端午節吃粽子之前,可以先吃青菜以及蛋白質,
如此一來就可以延緩飯後的升糖狀況囉!
PS. 圖片標題打錯了,但已po出的圖片無法改😭
#營養麵包 #營養冷知識 #糯米升糖快 #糯米難消化
#歡迎分享
Reference:
1. Li Guo, Juanjuan Zhang, Jian Hu, Xueling Li, Xianfeng Du. (2015) Susceptibility of glutinous rice starch to digestive enzymes. Carbohydrate Polymers, 128, P 154-162.
2. G. Livesey, Carbohydrate Digestion, Absorption, and Fiber, Reference Module in Biomedical Sciences, Elsevier, 2014, ISBN 9780128012383, https://doi.org/10.1016/B978-0-12-801238-3.00043-X.
3. P. Clifton, J. Keogh, Starch, Editor(s): Benjamin Caballero, Paul M. Finglas, Fidel Toldrá, Encyclopedia of Food and Health, Academic Press, 2016, Pages 146-151, ISBN 9780123849533, https://doi.org/10.1016/B978-0-12-384947-2.00661-9.
4. Un Jae Chang, Yang Hee Hong, Eun Young Jung, Hyung Joo Suh, Chapter 27 - Rice and the Glycemic Index, Editor(s): Ronald Ross Watson, Victor R. Preedy, Sherma Zibadi, Wheat and Rice in Disease Prevention and Health, Academic Press, 2014, Pages 357-363, ISBN 9780124017160, https://doi.org/10.1016/B978-0-12-401716-0.00027-1.
5. J M van Amelsvoort, J A Weststrate, Amylose-amylopectin ratio in a meal affects postprandial variables in male volunteer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Volume 55, Issue 3, March 1992, Pages 712–718, https://doi.org/10.1093/ajcn/55.3.712
biomedical journal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八卦
【🔔 #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上課囉!】
五種研究必學統計一天搞懂,SCI 發表在望!
⠀
#針對新手設計,這堂課直接站在「剛起步研究者」的立場,重新思考統計,留下真正會用到的知識,並用實際的範例讓您理解。並延續到之後的互動實作時間,親手操作。
⠀
#不再害怕統計,其實我們也曾經這樣,但寫過數十篇論文後,回頭看才發現,其實害怕是被「製造」的,而如果用正確的方式教,上手更容易,恐懼也能歸零。
⠀
用學「開車」來比喻的話,傳統的教法,從汽車的歷史、內燃機原理、空燃比與活塞行程依序教下來,我們背了許多公式與細節,經過了許多考試,但卻依然不會開車。在這個學習過程中,我們留下的,是對「汽車」的敬畏與恐懼:「統計好難喔、統計好深奧喔、統計好多公式喔。」
⠀
有 Google 的時代,我們不需要大量背誦。有 #MedCalc 的時代,我們不需要記得統計公式。懂得怎麼 #正確使用工具,就行。
⠀
我們的教法,在安全的環境下,帶各位盡情的上路練習,讓你真的踩油門、真的享受駕駛樂趣,在卡住的時候,還有教練立刻示範給你看「這樣做就可以避開問題囉」,讓你真正懂開車,然後才把用得到的各種背景知識,適度地分享給你。
⠀
⭐ 跨出論文發表第一步,最適合新手的研究課程。
⠀
☑ 入門稿件寫作與準備要訣
☑ 統計的實際應用讓你不再害怕
☑ 親手畫出漂亮的數據圖
☑ 投稿期刊選擇策略
☑ 研究計畫申請的管道與訣竅
☑ 還是寫不出來?過來人時間安排建議!
⠀
🔸 9/12(日)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台南班僅此一場
➠ https://mepa2014.innovarad.tw/event
(配合國家防疫政策,室內空間降載五成以上,名額有限請把握。)
⠀⠀
【📥 課後學員回饋】
⠀
🗣️「這堂課印象最深刻的是統計圖表製作,把 Excel 上龐大的數據,透過 MedCalc 瞬間就產出圖表,照著互動實作手冊的步驟,竟然就變成超精美的圖表!期刊上才看得到的圖表,我竟然也畫得出來,原本抽象遙遠的統計出現在面前時,變得很平易近人。」(童綜合 游粱田 醫師)
⠀
🗣️「課程在短時間內就讓我熟悉新的軟體,而且 MedCalc 的製圖功能,可以依照自己喜好做得非常美觀,使用上也很直覺,容易上手。另外也透過講師整理的表格讓我理解到,常用的這些統計方法該如何挑選,減少對於統計的恐懼感。」(台北榮總 徐湘婷 醫師)
⠀
【🪄 資深講師陣容】
⠀
#陳一銘:與科內的實驗室、國衛院、老人醫學 與 健保資料庫 的團隊均有合作,主題圍繞著老人醫學與免疫風濕專長,發表超過 160 篇 SCI 論文。四度獲得「青年醫師論文獎」。
⠀
#吳爵宏:連續兩篇 original article 於頂尖期刊 Radiology 刊登,並獲邀與雜誌主編連線訪問,錄製 Video Podcast,向全世界讀者介紹研究成果,發表超過 60 篇 SCI 論文。
⠀
#蔡依橙:SCI 文章超過 60 篇,聚焦在自己的專業核心、投稿命中率高達八成、標竿論文引用超過 100 次的策略型研究者。曾指導多位醫師發表 SCI 論文,並登上國際舞台。
⠀
【🎖 近期學員快訊】
⠀
▪ 曾秉濤醫師團隊,關於施打 COVID-19 疫苗後,產生暫時性耳鳴與耳蝸病變之個案研究,獲 QJM 刊登!
⠀
▪ 蘇子佩醫師團隊,關於 FDG PET 與 FLT PET 對轉移乳癌治療效果與預後之研究,獲 BMC Cancer 刊登!
⠀
▪ 吳靖農醫師團隊,關於 COVID-19 疫情前中之遠距耳鼻喉科互動看診適用性研究,獲 Biomedical Journal 刊登!
biomedical journal 在 Bryan Wee Youtube 的評價
biomedical journal 在 Travel Thirsty Youtube 的評價
biomedical journal 在 スキマスイッチ - 「全力少年」Music Video : SUKIMASWITCH / ZENRYOKU SHOUNEN Music Video Youtube 的評價
biomedical journal 在 Biomedical Journal | ScienceDirect.com by Elsevier 的相關結果
Biomedical Journal publishes 6 peer-reviewed issues per year in all fields of clinical and biomedical sciences for an internationally diverse authorship. ... <看更多>
biomedical journal 在 Biomedical Journal 最新影響指數- 實時趨勢預測& 期刊影響力 ... 的相關結果
Biomedical Journal 2020-2021 年的影響指數為4.91。 Biomedical Journal 最新影響指數IF. Biomedical Journal Impact Factor. ... <看更多>
biomedical journal 在 Biomedical Journal 的相關結果
Biomedical Journal · The Impact Factor of this journal is 4.910, ranking it 95 out of 297 in Biochemistry & Molecular Biology · With this journal indexed in 21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