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續港鐵霸權 系列 正式啟動 ▌ #七月專研
簡介:
香港鐵路公司40年來逐漸主導香港城市發展形式,除了將邊起鐵路邊霸地起樓的港鐵模式不斷複製,近日更自變發展商罕有投地,所謂「港鐵霸權」到今日已經不可同日而喻,一路壟斷香港城市生活的各部分,基建醜聞不斷,卻吊詭地常被稱為「國際成功模式」。
永續的港鐵霸權彷彿在近日「深層次問題」的論爭中完全缺席,甚至充當作解決方案輸出國際及在人工島複製。就此,本研社將會在七月開始以嶄新研究策略,透過一系列命中問題核心的研究成果發佈、深入調查,與及各種民間參與式活動及對話推動議題,直面潛藏於香港「鐵本主義」的真實沙漠。
關鍵問題:
■ 港鐵如何全面主宰我們的城市生活?
■ 從「國際典範」到「霸權」 再思港鐵的發展方程式
■ 香港「鐵本主義」的城市化是否永續?
七月將至,全新民間研究策略即將隆重登場,敬請期待!
#最新專研系列
#一鐵專政
#重溫火車未到站
#交膠技術流分析
#Worldbestmetro(for real?)
#權貴合謀大揭發?
💪 研究自主 月捐撐起最新專研系列:https://liber-research.com/support-us/
FPS ID:5390547
HSBC PayMe 捐款支持:https://bit.ly/32aoOMn
戶口號碼:匯豐銀行 640-198305-001 (LIBER RESEARCH COMMUNITY (HK) COMPANY LIMITED)
義工招募:https://bit.ly/2SbbyT3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4萬的網紅賢賢的奇異世界,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51區 #UFO #HenHenTV奇異世界 51區和UFO,真的是有51區嗎?真的好像Men in Black那樣的單位嗎? 各位大家好,歡迎來到HenHenTV的奇異世界,我是Tommy 大家有聽過51區,這個是位於在內華達州,在拉斯維加斯150公里以外的一個基地,它的坐標為以下: 37°14...
「9月專研」的推薦目錄:
9月專研 在 本土研究社 Liber Research Community Facebook 八卦
【還原「物業帶動鐵路」的歷史時空】 #永續港鐵霸權 #7月專研
港鐵霸權一大核心就是長期壟斷「鐵路上蓋物業發展權」,今時今日香港土地問題走到如斯局面,與經常被吹噓為「國際成功模式」的「鐵路加物業」(Rail + Property) 不無關係,但服務大眾的鐵路公司搖身一變成為追求利潤的發展商,絕對不是一夕間發生的合理事情。「鐵路上蓋物業」的原意又與今日有沒有變化? 是次研究專題將會透過回顧過上千頁有關香港地下鐵發展的英國解密檔案,還原70年代「物業帶動鐵路」發展模式的源起及原意,將有助進一步理解現時逐漸扭曲的港鐵發展形態。
▌構思初現:初期鐵路物業的背景與概念
「以地養鐵」更早可以在日本找到相類似發展模式 (Murakami, J., & Gregory, K. I.,2012),然而最早「引進」香港的來源暫不可考。但從現有官方內部檔案中,可找到早於1970年交通諮詢委員會 (Transport Advisory Committee)提交的一份《集體運輸計劃總報告書》,報告中建議除了計劃興建已設計的4條鐵路路線,並分9期(nine distinct stages) 完成「理想」鐵路系統(preferred system)外,已有提及「發展上蓋物業」的構思。在報告提及鐵路系統的長期發展影響:
”Wherever subway systems have been built experience shows that property and land increase in value. This opens up the strong possibility that a part of the cost of providing station concourses could be met through arrangements which permit the private development of station superstructures and surrounds.”
當年報告所述,由於預視到鐵路系統的帶動下,當地物業及地價將會升值。因而報告提到有很大可能可以容許私人發展 (private development) 上蓋物業去補貼鐵路站的建設成本。值得注意的是,報告除了提出上蓋 (station superstructures)發展外,首次提到發展上蓋周邊 (surrounds) 的發展概念。可見,現時港鐵圈地/上蓋物業發展一早出現在早期鐵路系統構思之中。
70年代還有差點讓鐵路系統觸礁的財政艱難,更清晰定位鐵路中的「物業收益」有何功能。參考早期關於興建鐵路系統的英國解密檔案顯示,早於1972年,香港政府成立集體運輸臨時管理局(Mass Transit Railway Provisional Authority),打算先行興建較全面、工程單一批予日資財團(Japanese consortium)的早期系統(initial system),但後來石油危機爆發,日本經濟陷入危機,財團先是提出可否修訂興建成本價格上限由50億為60億,遭到管理局拒絕後則宣佈退出鐵路興建,檔案中可看到港英政府曾一度為此而與日資財團就賠償爭執,甚至有香港主要大班 (怡和除外) 都因財政理由反對繼續推展興建鐵路計劃。
當年港英內部評估1980年代交通系統會超負荷,即使鐵路系統已被日資延遲一年(have effectively delayed the MTR project for 12 months),連帶物料通賬的財政問題,但卻認為必須「頂硬上」,調整鐵路系統的財政預算、規模以及未來發展方向,於是臨急推出後來實現的修正早期系統 (Modified Initial System)。在1975年一份關於修正早期系統行政局內部文件,港英將會排除必要鐵路系統以外的多餘支出 (eliminate all expenditures not strictly necessary for resultant simpler system),不僅使整個鐵路規模「大縮水」,同時更建議以溢價債卷(Premium bond)作為融資措施,以及發展沿線上蓋物業(property development on lines)抵消(offset)財赤,皆為確保(safeguard)鐵路在任何情況下的財政可負擔性(the financial viability in any event),讓減少後規模的總興建成本能夠保持於49億的水平。可見,當初「鐵路加物業」發展的概念是在財政大緊縮的特定歷史脈絡生成,目的為防止鐵路興建所帶來財政不穩定情況的其中一法。
▌立業辟地:港鐵上蓋四小龍
直到1975年,為了確保鐵路系統的財政可負擔性以及應急儲備,集體運輸臨時管理局向政府申請批出四個鐵路上蓋物業的綜合發展權(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而當時行政局內部討論中,一份十分詳細記錄有關批予集體運輸臨時管理局四個上蓋發展權的行政局文件顯示,最早期物業上蓋發展的具體情況:
—九龍灣車廠上蓋物業(現時德福花園):
當時除了作為首個利用鐵路車廠上蓋作物業發展的項目,而且亦成為物業上蓋住宅發展的先例,佔地165,800平方呎,打算興建大型屋苑,滿足18,000個人口的住宅需求。
—亞皆老站(即現今旺角站)上蓋物業(現時旺角中心第一期):
首個非鐵路站上蓋作物業發展,只是相鄰於(adjacent to) 鐵路站,為首個利用鐵路通風樓(ventilation shaft)的物業發展。
—金鐘站上蓋物業(現時海富中心):
佔地60,000平方呎的海富中心,當時金鐘站上蓋物業批地條例原來有列明非工業用途,包括興建酒店(non-industrial purposes which may include a hotel)。
—畢打/遮打站(即現今中環站)上蓋物業(Pedder/Chater)(現時環球中心):
當時批中環商業靚地予鐵路公司的理據明顯為商業利益最大化(maximum exploitation of the commercial possibilities),一來可以善用土地資源(物業建於鐵路站上蓋),二來物業及鐵路站同時興建,可以減少工程興建時發展阻礙(development disturbance)。
其後地鐵公司分別與恆隆、合和、長實多間發展商共合發展上述四個上蓋物業,作為「鐵路加物業」發展模式的雛型,當時內部估計以上物業收入將會佔地鐵公司總收益的20%。當年批出九龍灣車廠上蓋物業上公頃的市區發展土地,整體政府部門都相當歡迎,認為可以平衡當區公屋主導的房屋格局,與及能夠為該區提供額外設施的機會,甚至具體要求屋苑內有至少10戶1車位的發展條件 (XCC(75)52)。此四幅最早批出的上蓋物業發展,從通風樓到車廠、由單一大廈到綜合發展,已是奠定了日後鐵路物業發展的主要選址方式與發展類型。
▌誰主上蓋物業?
這份行政局文件亦載有早期鐵路用地發展權的重要批地原則(principles to be adopted in respect to land grant to Mass Transmit Railway Corporation),是還原物業上蓋發展歷史一份重要參照。文件清楚列出,上蓋物業不一定是地鐵公司「囊中物」,鐵路物業發展權是否批出,或批給誰,完全是政府「話事」 (the grant of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rights on land affected by railway installations will be discretionary)。
文件亦同時指出,程序上地鐵公司需要先向政府申請(formally apply)批地,政府可以基於實際考慮 (practical consideration) 決定如何運用這些鐵路上蓋用地的發展潛力 (for government to decide on how to dispose of any development potential remaining in the land over and above its Mass Transit usage) 。換言之,港鐵的上蓋發展絕對可以由政府主導及決定,包括根據現時的實際考慮(公營房屋供應長期落後及不足)用作興建公屋,不一定用於與發展商合作興建私樓供港鐵公司利潤最大化。
▌物業收益應急而起
70年代尾,鐵路系統打算擴建至荃灣區。翻查1978年有關鐵路擴建荃灣(Mass Transit Railway extension to Tsuen Wan)的行政局文件顯示,當時除了提及車廠上蓋物業發展的選址爭議外,亦有提及港英對發展上蓋物業的財政原則。物業發展的收入原本並不用作補貼鐵路成本 (revenue from property development was not originally envisaged as being used as a means of financing the capital cost of the railway itself),而是作為應急儲備及改善現金流(contingency reserve and to improve its cash flow)。而且更補充荃灣車廠上蓋物業發展的剩餘收入,可以用作應對以下4個應急情況:
—抵消「超支」建築成本(offset any excess construction costs)
—抵消收入財赤(offset any revenue deficiencies)
—加速還債(accelerate loan repayments)
—提早鐵路公司對港英政府的投資分股息的日子(bring forward the date when the Corporation begins to pay the Government as share holder on behalf of the public dividends on its investment)
可見,港英多次強調,鐵路上蓋物業收入為確保財政可負擔性(viability)及應急(contingency),而非像現時政府愈來愈恆常化送地予港鐵興建私樓賺錢。
引述法國城市學者Aveline-Dubach整理地鐵公司至其後港鐵自1980至2016年收入可見,明顯看見90年代末東涌綫及其後的將軍澳線所帶動的物業發展收入比例愈來愈重,已經超越鐵路票務收入,現時每年物業收益足足佔港鐵總收入四成。可見,透過重現當初的批地原意,更能突顯漸走向扭曲的港鐵發展形態,形成尾大不掉之勢。
▌賣樓補車費:明言物業發展利潤補貼車費
港鐵不應用上蓋物業賺盡的討論,亦見於地下鐵路公司條例的立法階段的重要討論。一份1975年討論地下鐵路公司草案(Mass Transit Railway Corporation Bill)的行政局文件,提及鐵路公司需要按照審慎商業原則 (prudent commercial principles)。鐵路作為公共交通工具,不應最大化其投資回報 (maximize its return on investment),只應賺取足夠(enough)收入作營運開支。
文件亦可見當年政府就發展上蓋物業項目的收益,會清晰公開回應指物業發展可為鐵路帶來的額外利潤,以維持一個「保守的車費政策」 (assist the railway by providing extra revenue to maintain a conservative fares policy)。比起今天已經與物業收益「脫勾」的「可加可減」車費制度,當日港英政府明顯認為物業收益有助更平宜的車費定價。
在40多年前的歷史時空,當初「鐵路加物業」發展模式跟現時已經不可同日而語,發展上蓋物業不論就其發展型態、財政狀況、規劃模式、補貼原意,明顯有其特定的歷史脈絡及原意。是次研究專題透過還原早期興建地鐵的歷史討論,帶出現時不斷被政府吹奏作為「國際級典範」—港鐵發展模式,並不是一套千秋萬世的發展方程式。
參考資料
1971 FCO 40 358 Construction of an underground railway system in Hong Kong
1975 FCO 40 658 Construction of an underground railway system in Hong Kong
1975 FCO 40 659 Construction of an underground railway system in Hong Kong
1975 FCO 40 660 Construction of an underground railway system in Hong Kong
1978 FCO 40 974 Construction of an underground railway system in Hong Kong
Aveline-Dubach, N., & Blandeau, G. (2019).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ransit value capture: The changing business model of the MTRC in Hong Kong. Urban Studies, 56(16), 3415-3431.
Murakami, J., & Gregory, K. I. (2012). Transit value capture: New town codevelopment models and land market updates in Tokyo and Hong Kong. Value capture and land policies, 285-320.
研究自主 月捐撐起最新專研系列:https://liber-research.com/support-us/
FPS ID:5390547
HSBC PayMe 捐款支持:https://bit.ly/32aoOMn
戶口號碼:匯豐銀行 640-198305-001 (LIBER RESEARCH COMMUNITY (HK) COMPANY LIMITED)
義工招募:https://bit.ly/2SbbyT3
9月專研 在 本土研究社 Liber Research Community Facebook 八卦
【渾水一片:還原香港海界爭議發展史】 (上篇) #都市化洋謀 #9月專研
過往在香港討論有關海洋邊界爭議,往往是香港以南的南海主權問題。事實上近年的焚船污染、明日大嶼、12人越洋、走私不斷等當下議題,都與海洋空間規劃、定界及海權問題有關,而香港早年殖民期的海界及海權作為各種海洋亂象之源,卻少有人深入探討。
翻查一系列關於香港水域爭議的英國解密檔案,整理過往殖民地時期有關香港「含糊」水域爭議的發展史,揭示牽涉複雜的海洋邊界政治,除了作為當時中英政治角力的前緣,亦有助我們了解現時香港水域範圍的歷史脈絡及源起。
一條海界 兩個表述
殖民地時期早年,香港的水域範圍一直未有公開確實的版本,亦引伸出有兩種不同的界線表述。
於20世紀初,根據《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的香港地圖顯示,香港水域呈「方型」界線(square boundary )。根據一份關於新界邊界及現況的英國解密檔案(1962 CO 1030/1334 Status and boundaries of Hong Kong New Territories),當時中方海關經常巡邏於以大嶼山以西大澳水域一帶(方型界線以外),似乎更視其為中方水域。然而,早在1901年英方已有向港督提及,按照國際上的海洋慣例,一般領海 (normal territorial waters)寬度應為3海里 (three nautical miles),因而,香港領海界線應呈現為「彎曲型」(sinuous),比起「方形」範圍雖然多了大嶼山以西水域,同時卻損失了東南方一大片水域,作為最早期的香港水域範圍的兩個表述。
後續1911年修訂《釋義條例》(Interpretation Ordinance) 時,由於港督的錯誤公告字眼(wording of an incorrect Proclamation),令到香港水域繼續被闡釋為方型。
而這個錯誤的公告去到1950年被修訂。英方於1950年重新檢視與領海相關的條例,表示若沿用1937年英方對於《釋義條例》的闡釋,地圖所顯示的「方形」界線,只是英方租用中方領土的一條分界線(merely a line of delimitation of the area within which all territory was leased) ,並不是租用香港3海里以外的水域範圍(this did not mean that there was a purported lease of any waters outside normal territorial waters),可見,內部確立「彎曲型」的領海範圍。
參考一份1950年關於香港水域的英國解密檔案 (1950 CO 537 6036 Territorial water) 中的英方外交部內閣大臣Jim Griffiths跟港督的電報來往中顯示,因當時中日關係惡劣,為了保持當時英方中立 (neutral) 的立場。英方亦想盡量避免中日雙方於香港水域範圍發生衝突 (Jørgensen N. H. B., 2019),早於1937年至1939年,英方曾經指示香港水域要跟隨國際慣例,將領海寬度收窄至3海里。無獨有偶,1950年修訂《釋義條例》,已有英方法律意見表示當時擔心如果國、共兩軍在新海界(彎曲型)及舊海界(方型)之間的位置發生衝突,將會造成英方外交上尷尬,要盡快修例避免尷尬事件。可見,英方變動水域邊界時明顯有其政治考量。
即使已修例,1952年當時國際法庭 (International Court of Justice) 有關英挪漁業案(Anglo Norwegian Fisheries case)的判決 (Jørgensen N. H. B., 2019),提及使用哪種基線方式來劃定領海的爭議,促使香港律政司重提「方型」領海是否合法地代表香港水域,但建議被英方否決。其後在1958年,即使英國外交部再次表示「方型」範圍只是表示港英領土的一條分界線 (all land within the line thus shown is Hong Kong territory),但同時亦保留方型界線,聲稱為免影響航空航線。
早年香港水域邊界一直未被確實,即使在法律層面上,英方內部確立「彎曲型」領海範圍的合法性。然而,其後英方一直未有公開與中國共產黨政權講述其水域範圍,或擔心會侵犯中國領海主權。可見,香港水域一直受到變動中的海緣政治影響,經常遊走在當時國際上認可海洋慣例(彎曲型)與中英簽訂的《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方型)之間。
中方圍堵香港水域的預言?
水域範圍、基線劃定的方法及國際航海權一直是國際外交上一個十分敏感的議題。香港作為英國殖民地,卻緊貼住中國的領海範圍,除了香港水域定界,船隻來往香港的航道亦一直是英方十分頭痛的問題,稍有不慎,就會有被冠上侵犯中國海權的「辱華」罪名。
中方於1958年第一次聯合國海洋法公約(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已經單方面將其領海範圍擴展至12海哩,英國宗主國當時內部表明會反對中方單方面的領海宣稱,擔心會發生圍堵香港水域的情況。
根據新界邊界及現況的英國解密檔案(1962 CO 1030/1334 Status and boundaries of Hong Kong New Territories)中的電報來往,當時港英內部評估,認為中方擴展領海將對香港造成「海陸空」影響,除了會收窄飛機的航道、需要重新佈線電纜和無線電纜、亦會限制海軍的演練空間,大大影響香港的船隻來往,來往公海的航道走廊更會收窄到1海里(corridor of international waters could be reduced to about one mile),形容「接近完全圍封香港」 (almost completely envelope Hong Kong)。
隨著國際共識的改變,在1972年第三次聯合國海洋法會議前夕,英方亦打算將國土領海範圍的3海里擴展至12海里。翻查另一份1972年關於香港水域爭議的英國解密檔案 (1972 FCO 21 1024 Territorial waters dispute between China and Hong Kong),當時英方內部考慮這次擴展海界,應否包括香港殖民地,並計劃在香港附近水域進行海道測量 (Hydrographic survey),明顯想放風測試中方反應。
然而,根據英國外交部及港英的內部電報來往,英方雖然一度打算在翌年與中方在第三次聯合國海洋法會議上提及香港殖民地水域擴展,但英方內部亦指出中方定會反對香港的水域擴展至12海里,除了因為香港擴展會跟中國水域重疊,中國亦一直視香港為固有領土,不可視香港為獨立的行政個體 (separate entity),應該維持現狀,限制今次香港擴海界。
呼應早期50年代有關中方圍堵香港水域的擔憂,英方擔心如果掀起討論,更有可能令香港航道問題惡化 (a risk that any such discussion would vitiate the present adequate though limited freedom of passage)。按英國外交部理解,中方只不過默許船隻在不進入擔桿列島5海哩範圍的前提下進入香港;如果中國「執正嚟做」嚴格實踐其12海里的主權宣稱,則連博寮海峽都不能通行 (a 12 mile limit strictly adhered to in this area would make normal surface access to Hong Kong through the Lemma Channel impossible)。最後,英方外交部為免觸動到中方神經,加上「信唔過」中方 (their good will… cannot be relied on a year ahead),建議的對策卻是避免「打草驚蛇」(let sleeping dogs lie),絕口不提香港擴海界。
直到1987年,英國正式將水域擴展到12海哩,但香港並沒有納入被擴展的範圍。在香港前途談判過程中,亦未有正式提及香港水域擴展12海里一事(Jørgensen N. H. B., 2019)。可見,面對中方進取的領海主權宣稱,英方在香港水域邊界問題上,尤其顯得無力。
香港「渾水」邊界的潛規則
面對中國擴海界後將會圍堵香港的擔憂,根據一份有關香港水域及其爭議的英國解密檔案(1968 FCO 21 547 Dispute with China about territorial waters),當中牽涉中英雙方就香港海界爭議鮮為人知的權宜之計(modus vivendi)。
事緣1968年一艘美國貨船於萬山群島近珠江口一帶(Lema Channel in the estuary of the Pearl River)被中方海軍的警告已入侵中方水域,檔案中有一份美國國務院情報與研究局官員Thoms L. Hughes事後對中國共產黨於香港鄰近水域的主權宣稱(Communist assertions of sovereignty over waters in the vicinity of Hong Kong)進行一份內部評估報告,提到中方不時會「放生」來往香港的商船。
於50年代初,船隻可以經萬山群島近珠江口一帶接近香港水域,可謂當時的潛規則(local ground rule)。然而,在中方宣稱12海里領海後,於1959年曾發出達20次警告,外國商船透過萬山群島近珠江口一帶接近香港期間入侵中方水域,並禁止一切外國船隻通往萬山群島近珠江口一帶,評估報告中亦提及多次美國商船及軍艦通往香港遇上中國海軍的事件。
然而,中方不但少有採取實際軍事行動,多是「口頭」表示抗議及警告外國船隻侵犯中國水域,更沒有對外公開批評數次入侵事件。就以上例子,美方評估中國當時並不是新的「強硬路線」宣示領海主權(new harder line from Peking),只是由於過多船隻進入萬山群島內沿而作出的回應(is a reaction to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passages through the interior Lema Channel)[萬山群島內沿被中國視為內海]。
而當時美方估計中方「放生」的動機,很可能取決於政經考量,其一為不想失去香港作為(kill the goose)來往外國商船主要來往中國的航道,以及香港為中國帶來的外匯,而另一原因則是避免發生中國海軍與美國軍艦於海上起衝突。
此外,除了英方一直未有公佈香港水域邊界,中方一直並未有公開宣稱香港以西南的珠江通道12海里的精準劃界(public silence regarding the exact limits of its claim)。中英雙方基於政治考量,對於香港水域劃界及航道,更被美方稱靈活的實用主義(flexible pragmatism)。
而美方認為英方亦知悉船隻來往香港的「後路」,根據一份英方未被公開的非正式文件( informal note)顯示,除了船隻背後的註冊國家將成為影響進入香港的政治因素,英方更提及最合適的接近香港水域的航道,是經萬山群島以南以及擔桿頭島五海里以外(keep to the south of the Lima Group and five miles or more off Tam kan Head),港英政府早於五十年代,已廣傳這份文件到商船公司及中方,有共識地默許外國船隻經香港東南方水域,作為當時來往香港的「後路」。
可見,比起香港陸上的邊界,早期香港水域由定界、擴界到圍堵,可謂「渾水一片」。而當中牽涉複雜的海緣政治,亦顯示香港水域並非一條確確實實的邊界範圍,反而是中英雙方的妥協空間。而後來香港水域邊界將如何落實為現時版本?當中牽涉多少談判?而所引伸的一系列有關領海執法權以至政府管轄權的問題,將揭示香港水域日後跨境執法以至逃犯移交的爭議。(下集待續)
參考資料
Jørgensen, N. H. B. (2019). The (Unequal) Relationship between Hong Kong’s Waters and China’s Baselines. Asia-Pacific Journal of Ocean Law and Policy, 4(1), 1–27.
1950 CO 537/6036 Territorial water
1962 CO 1030/1334 Status and boundaries of Hong Kong New Territories
1968 FCO 21/547 Dispute with China about territorial waters
1972 FCO 21/1024 Territorial waters dispute between China and Hong Kong
1974 FCO 18/154 Hong Kong territorial waters
💪 研究自主 月捐撐起最新專研系列:
https://liber-research.com/support-us/
🔸FPS ID:5390547
🔸HSBC PayMe 捐款支持:https://bit.ly/32aoOMn
🔸戶口號碼:匯豐銀行 640-198305-001 (LIBER RESEARCH COMMUNITY (HK) COMPANY LIMITED)
👨👩👧👦義工招募:https://bit.ly/2SbbyT3 ▫️
9月專研 在 賢賢的奇異世界 Youtube 的評價
#51區 #UFO #HenHenTV奇異世界
51區和UFO,真的是有51區嗎?真的好像Men in Black那樣的單位嗎?
各位大家好,歡迎來到HenHenTV的奇異世界,我是Tommy
大家有聽過51區,這個是位於在內華達州,在拉斯維加斯150公里以外的一個基地,它的坐標為以下: 37°14′06″N 115°48′40″W 大家可以去看看。
以前一直以來美國政府都不承認有51區的存在,直到2013年美國CIA才承認有51區的存在,他們說這是隱蔽的研究基地,但是報告中有很多被塗黑的部分,塗黑的部分是否和外星人有關呢?如果你是第一次看我的影片,我的頻道主要是講一些奇異,靈異,或是一些恐怖的題材,如果你也喜歡這些題材,歡迎訂閱HenHenTV。
好!我們開始吧~
空穴來風,事出必有原因,為何大家都覺得51區和外星人有關呢?原因是有太多的人目睹過在51區附近有不明飛行物體,官方就說是新型的飛機,但那種形狀和飛碟很像,根本就不是什麼飛機啦~~那飛碟的最早的報導是在1878年,在美國德州的農民J.Martin在天空看到飛碟,美國150家的報紙都有報導過,稱之為飛碟,在1947愛達荷州的企業家K.阿諾德在駕駛他的私人飛機進過華盛頓雷尼爾山的時候,看到9個飛碟跳躍前進,這也在美國的所有報紙報導過。那我們來分析一下在世界各地出現的飛碟都有著同一個共同點。
第一:碟形狀態
第二:發出非常強的光
第三:跳躍前進,以非一般的飛機速度消失在空中。
如果真的是有外星人,那他們要來的目的是什麼呢?抓我們來做研究嗎?那以下就是51區存在的幾個猜測
1. 外星人囚禁的地方
大家有看過Men In Black吧~~裡面外星人如果到達地球,要‘入境’前需要來到他們的總部申報他們來的目的是什麼,然後有帶什麼行李來等等的情景。但事實上51區有可能是囚禁外星人的監獄,在語言不通的情況之下,最好的方法是先下手為強,他們不知道外星人來地球是否會威脅到地球的安危,唯有先抓了他們困在這裡,這種猜測並不是沒有原因的。
在2014年,前51區的科學家Boyd Bushman在他去世前曾經在鏡頭前講述他在51區的囚禁外星人,研究飛碟和反重力的事件等等。他表示:已經有18名外星人已經等到美國公民身份,而且在51區裡面幫美國政府做事。。。。不知道他們的身份證是怎樣的呢?難道Men in black說的東西都是真的?
Bushman他還說:在1955年發生在內華達州飛碟撞毀事件是真的,當時飛碟裡面的外星人已經死去,但是過後又有從Quintumnia星球來的外星人,Bushman還面對鏡頭公開了外星人的照片和檔案等等的資料。這些外星人是來自一個離地球68光年的星球,他們用比光速更快的飛碟通過一條非常的途徑,用了45年來到了地球,他們的身高約150,年齡大概是230歲,他們有五根比人類長30%的手指,五根腳趾則黏在一起,身體上有三條脊椎,兩側則有三根肋骨,他們是用心靈感應來溝通的。
只是當Bushman公開他的外星人照片時,就有人質疑照片的真實性,有人甚至還拿出外星人的塑料公仔來比較,他說在K-mart也可以買到。。。。但是也有人說這個類似的外星人有在2009年出現過,也有可能商家覺得這可以賣,就開模生產的。有點不同的是Bushman照片的外星人眼睛是半開的,如果是開模製作的公仔,應該每個都一樣吧?那你們覺得是真的嗎?
2. 外星人飛碟技術的研究中心
在1947年美國的空軍曾經在新墨西哥州擊落了一架飛碟,裡面的外星人全部都死了,但他們回收了當時的飛碟,開始研究反重力技術,這個事件叫羅斯威爾事件,那名空軍擊落了三架飛碟,然後回收了這些飛碟,也解剖了死去的外星人屍體,關於這個羅斯威事件,由於它實在是太過複雜,可能我在下一集才和大家一一解釋。
那回收的飛碟用來做什麼呢?早前在1989年,一名曾經在51區工作過的工作人員在51區解密的節目上面公開他在51區看過什麼。他負責的部門叫S4,就是專研究飛碟的部門,裡面一共有九架飛碟,他只接觸過其中三架而已,他的工作就是逆向研究飛碟上的反重力推進引擎,他也看到一些外星人的照片,這可能是飛碟的駕駛員。他還說,曾經在1989年三月的時候,在基地裡面無意中看到在兩個白色衣服的工作人員中間,有個非常矮小,但腦袋碩大的外星人,他想上去看看,但卻被保衛制止了。和Bushman所描述的外星人是很接近的。在內心的掙扎下,他告訴了他的妻子和他幾個朋友,然後就在51區附近的山頂上,用高倍的望遠鏡看51區的動靜,結果真的拍攝到一架閃閃發亮的飛碟從那邊升起,以極快的速度消失在空中。但是另外一次他們想再一次的去到這個山頂去觀看的時候,就被軍方抓了,而且51區的上司直接解僱了他,並威脅如果他公開這些資料,就會以叛國罪逮捕,但是他現在公開過後,不是一樣會被抓嗎?
在做這個51區和UFO影片的時候,我看了很多這方面的資料,真的還有更多的謎團需要和大家分享的,我會整理過後在下一集為大家一一介紹。例如最近CIA公佈的藍皮書裡面真實51區的存在,一些暗網下載到的飛碟資料,還有外星人綁架事件,羅斯威事件等等的資料,會分幾集影片來講給大家聽。
好啦!今天的影片就到這裡,如果大家想看關於外星人的什麼題材,或是其他題材,你是不是外星人迷呢?歡迎你留言給我,告訴我你對外星人的看法,為何他們在遙遠的星球來到地球,但卻這麼隱秘的生活呢?他們究竟要找尋什麼呢?留言給給你的意見吧!
還有喜歡這個影片就按贊和分享出去吧~我們下個奇異世界見!Bye Bye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rz0poo1uZOA/hqdefault.jpg)
9月專研 在 Nora 諾菈 Youtube 的評價
::FIND ME::
Instagram :: https://www.instagram.com/norakao_/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norakao456/
email::norakao2021@gmail.com
::MORE::
想要先道歉
今天的影片是太陽漸漸下山的過程
有一段時間對面樓的玻璃瘋狂反射
所以我的影片中間突然有一道很強的光
直入房間...朦朧到我以為來到仙宮觀光
完全體驗到明星都想要的蘋果光,但我無法掌握光線Q_Q
大家這個月過得好嗎?
我這個月根本是住在手機裡的小精靈
因為追劇追太兇了,劇後都會有一個反噬
突然覺得生活很空虛很寂寞
哈哈哈哈
雖然很宅
但是還是有認真記錄我的生活愛用品啦
我平常真的算是滿少和大家分享保養品
因為皮膚好轉和保養品有關但絕對不是絕對的
生活中有太多小細節是需要注意的
讓我體悟最多的就是心裡的滿足和愉悅
心情好了,很多不順利的事情都意外變得更順暢了
所以今天影片裡和大家分享了一點小心情
還有我最近用到不錯的保養品
當然
不能錯過的還有貪吃的部分!!!!
小推一下最近的小罪惡
其他東西我們就一起看影片囉❤️
Jessica IG : diamond1018
cos IG : cos55555
Luv u all
,Nora
00:00 開始
01:10 LANCOME 蘭蔻 超進化肌因活性安瓶
01:58 Scalp FortifyX SCALPX 頭皮髮根強化專研精華
02:36 O’right 歐萊德 咖啡因養髮液
03:36 OLAY 高效透白光塑淡斑精華
04:05 Perfect Diary 沁色微光水唇釉#12
05:45 LANEIGE 我型我塑霧感氣墊
06:47 BROWIT貝奧莉 極細防水抗暈仿真眉筆
07:36 Baan 泰式奶茶雪糕
08:53 CJ Petitzel Micho 水蜜桃醋
10:25 廣達香 凱撒醬
11:10 Donkey 幸運繽紛招財貓
13:04 追蹤
::PRODUCT::
#LANCOME 蘭蔻
超進化肌因活性安瓶
20 ml / NT$ 2950
#Scalp FortifyX
SCALPX 頭皮髮根強化專研精華
40ML / NT$799
#O’right 歐萊德
咖啡因養髮液
50ml / NT$2980
#OLAY
高效透白光塑淡斑精華
30ml/ NT$1199
# Perfect Diary
沁色微光水唇釉
12
#LANEIGE
我型我塑霧感氣墊
Neo Cushion_Matte _N13
15g*2 / NT$1400
#BROWIT貝奧莉
極細防水抗暈仿真眉筆
自然棕
NT$339
#Baan
泰式奶茶雪糕
NT$39
#CJ
Petitzel Micho 水蜜桃醋
900ML / NT$320
好市多的組合是CJ Petitzel 果醋禮盒 900毫升 X 3瓶
(草莓茉莉、水蜜桃、葡萄)
NT$539
買組合真的好划算
我平常好愛草莓~最愛的水果就是草莓~草莓的再製品也幾乎來者不拒
但是J個草莓需要用心體會
#廣達香
凱撒醬
NT$89
#Donkey
幸運繽紛招財貓 - 黃
NT$990
今天妝
#Benefit
嘖嘖稱齊毛孔隱形露
NT$ 1300
#LANEIGE
我型我塑霧感氣墊
Neo Cushion_Matte
N13
#PONY EFFECT
絕對無瑕全能柔焦粉餅
粉嫩白
NT$ 1000
#BROWIT貝奧莉
極細防水抗暈仿真眉筆
自然棕
#Romand
Rom&Bore Dan Eyes 02
KRW18000
#INTEGRATE
超順手抗暈染眼線膠筆 N
BR620
NT$280
#EGLIPS
超捲翹防水抗油馬卡龍睫毛膏
02 溫柔棕
#EGLIPS
微心機完美立體修容餅
01榛果奶茶
#Perfect Diary
沁色微光水唇釉
12
Production Music by http://www.epidemicsound.com
::M Y S K I N T Y P E::
油肌、遺傳性酒糟
T字部位+下巴極油
雀斑、痘疤、毛孔、粉刺人類臉上有的我都有
特別喜歡強迫大家看高清毛孔😂
/ /HOPE YOU ENJOYED AND SUBSCRIBE / /
/ /THIS IS NOT A SPONSORED VIDEO / /
💖如果您有多餘的時間,願意幫忙上字幕幫助更多人在看影片的時候可以更加方便,可以在這裡找到一些還沒被上字幕的影片,非常感謝您
http://www.youtube.com/timedtext_cs_panel?c=UC9UUl_1frdP-C_ymG8YxXHg&tab=2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5NrVE8Fgn1A/hqdefault.jpg)
9月專研 在 大醫道 Mighty Healing Institute Youtube 的評價
「綠色父母系列--中醫篇」當野人遇上李大夫
對談內容:
-素食為什麼令孩子更健康?
-中醫鼓勵帶孩子去大自然?
-中醫支持素食嗎?
李大夫為你一一解答
李大夫簡介
李宇銘博士(Vincent),香港人,香港註冊中醫師。曾任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講師、香港浸會大學中醫學院兼任講師。
中醫經典專家、臨床家,堅持傳統理念,專研醫聖仲景醫學;力倡推廣中醫,先從自身做起;素食十多年,崇尚簡樸綠色生活,主張全人身心靈合一醫治。
著有學術著作5部、大眾著作5部,其中新作《向癒》與《根本飲食法》是最近新出的暢銷著作。
名額: 50 人(先報先得,入場對名)
日期: 7月5日(星期五)
時間: 7:30PM - 9:00 PM
地址: 大醫道,太子彌敦道789號健峯保險大廈3樓301室
太子地鐵E出口步行一分鐘
報名方式: 在此處留言,我要留位參與,並FACEBOOK PM 我們,留下姓名及電話即可。
https://www.facebook.com/190482697695635/photos/a.592327450844489/2260865067324044/?type=1&theater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ln017HgXkM/hqdefault.jpg)
9月專研 在 (附字幕) 盧永雄「巴士的點評」美國再研附加的關稅,被逼向 ... 的八卦
華為發布會不提Mate 60,觀眾自發大喊「遙遙領先」,全線產品全部是自研芯片。 23年 9月 26日. 90K views · 9 hours ago #中美爭霸 #華為發佈會 #華為Mate60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