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協助分享轉傳澄清假消息
台北市政府只做快篩不做PCR篩檢?這是假消息!
最近綠色謠言滿天飛,繼「#台北市政府不疫調不匡列」之後,側翼網軍中央廚房最新的出菜,開始主打「#台北市政府只做快篩不做PCR」,「台北市政府不疫調不篩檢、#把疫苗當解藥」,因此造成環南市場這一波大規模確診。
-
我們先講結論,台北市有可能只做快篩不做PCR嗎?
答案是「#絕對不可能」,本土疫情進入社區傳染階段初期,由於中央PCR篩檢量能不足,台北市決定在萬華區設置多處社區快篩站,儘速篩出感染者,阻斷社區感染源,但就算是快篩,#也一樣會透過PCR檢測確認是否確診,這一點全台都一樣。
-
而為何會有「台北市只做快篩,不做PCR檢測」的謠言?就是來自北農染疫事件的處置。
北農專案初期,北市府採取跟過往「快篩+PCR」並行的方式進行篩檢,不過為了防堵疫情,#農委會在21日宣布,自24日起必須持有「#快篩陰性證明」才能進出批發市場。為了加速讓承銷人拿到陰性證明,配合農委會的時限要求,在與中央協調後,北市府23日決定「#先做快篩」,陰性就給證明,並陸續施打疫苗,陽性才做PCR檢測。
-
北市有沒有因此放棄對北農進行PCR檢測?答案是「沒有」!
在25日,柯文哲就下令,雖然農委會宣布快篩陰性就給證明,#但還是要進行大規模PCR篩檢,他表示:「雖然目前規定持快篩陰性證明可以進場,但不代表之後不會感染,在疫苗發揮作用的空窗期,#會請中央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王必勝協助,大規模在市場作PCR檢測。」
PCR檢測與快篩不同,需要特殊機器及設備,人員也需要專業訓練,因此請求中央協助大規模PCR篩檢,自然是出於專業判斷,然而這樣的說法,卻被部分媒體及綠營人士解讀成柯文哲「低頭求援」、「認輸」,這樣的解讀,完全就是政治考量。
-
至於有議員、名嘴指控柯文哲「捨PCR只快篩」是為了省錢,更是斷章取義!
柯文哲雖然在23日的談話中提到,快篩和PCR的成本不一樣,「價格是個問題」,但他完全沒有否定陳時中在視察北農時提到「直接做PCR」的建議。柯文哲強調:「如果PCR速度越來越快,#那快篩不一定要做」,「要做夠大的量,才會有成本效益」。
-
而外傳柯文哲「拿疫苗當解藥」,打完疫苗就不篩檢不疫調不匡列不隔離,則是完全抹黑北市府的努力。
柯文哲所謂的「#焦土戰術」,是基於北農流動率高、人口組成複雜,為避免造成更多隱性傳播,因此優先讓這個場域的工作者「快篩陰性」#優先施打疫苗。
但就算施打疫苗,疫苗產生保護力仍要兩週時間,在疫苗生效前,#還是要挑出當中的感染黑數,因此北市府才會規劃在7月1日進行大規模PCR篩檢,並且在環南市場篩出數十名確診案例,大多是無症狀感染者,就代表這樣的 #感染黑數,在社區當中是確實存在的。
這也是為何我們要向中央呼籲,在PCR量能終於亡羊補牢、擴充到足以應付大量篩檢之後,應該廣泛在全台高風險、高流動場域進行PCR篩檢,#在解封前找出漏網之魚。從一開始被笑「普篩仔」,到現在中央終於落後部署完成PCR量能的擴充,我們都認為這是應該做的事。
-
側翼、名嘴、不分區議員,到部分民意代表,這段時間幾乎都用類似的說法指控北市府,北市府的作法可受公評,但用錯誤的資訊來帶風向,就必須嚴厲譴責。
就算有這麼多假消息圍攻,我們仍然相信,在中央和地方通力合作下,最後一哩路,一定會成功。
#民眾黨
#台灣民眾黨
---
民眾黨「#打擊假消息」專區正式上線,歡迎分享,對抗抹黑抹紅的認知作戰 ✊️
https://www.tpp.org.tw/factcheck
7 11 流動率高 在 林昶佐 Freddy Lim Facebook 八卦
勞動部連資料都講不清楚,就要修法?
行政院提出修改一例一休勞基法修法,理由是一例一休讓勞工無法加班,讓勞工收入減少;一例一休讓經濟衰退。然而,數據告訴我們事實不是這樣。
去年1月到8月,一例一休通過前,每位勞工平均的加班費是1580元,平均加班8.2小時,經常性薪資39,146元,平均工時169.9小時。今年1月到8月,一例一休通過後,每位勞工平均的加班費是1697元,平均加班8小時,經常性薪資39,793元,平均工時168.5小時。這些數據顯示,一例一休通過後,每月加班工時下降,稍微減少了勞工工時,雖不滿意但也算有朝落實週休二日的方向前進。同時,勞工的加班費反而增加,經常性薪資也增加,所以加班費增加,並不是透過減少經常性薪資來達成。
另外,一例一休也未造成經濟成長下滑。前年台灣經濟成長率是0.72%,去年經濟成長率是1.48%,而台經院7月底的景氣預測,2017年經濟成長率更預測為 2.08%。而根據今年10月底的調查統計,以可能受一例一休影響較大的餐飲業來說,主要經營困境前三名是「人員流動率高(63%)」、「同業間競爭激烈(60%)」、「食材成本波動大(58%)」,儘管一例一休提高人事成本,但顯然並非影響經營的最主要因素。
這次修改勞基法的目的,政府說是針對一例一休造成的問題,然而連到底有沒有問題都講不清楚,怎麼可以輕易啟動修法、影響勞動權益!?
【沒有事實數據,哪來修法有利勞工!?】2017-11-6
《勞基法》「一例一休」才在去(2016)年12月6日通過,實施才不到一年,行政院又要提案修法,根據今天(11月6日)行政立法協調會拍板的修法版本:
一、取消做1計4,說好的以價制量呢?
休息日加班的工資與工時將取消「做1計4」,也就是過去在推動「一例一休」時,民進黨政府宣稱要「縮減年度總工時」最重要的政策工具,現在居然要放棄,改採與目前一般工作日加班無異的「核實計算」?
二、勞工想加班,數據何在?
加班上限從現在每月46小時,要開放成3個月加班加總138小時,每月加班上限開放為54小時,與「縮減工時」的政策方向和承諾背道而馳,勞動部雖然一再強調有勞工因為一例一休收入減少,需要更多的加班,但目前我們都沒看到勞動部提出來的事實數據!
三、還沒落實,胎死腹中?
去年才修法通過「輪班休息時間11小時」都還沒實施,就已經要開放縮減為8小時?勞動部在修法說明時,主張是因為有些中小型企業或特定產業,會因輪班11小時而人力不足,但截至目前,我們也都沒有拿到到底有多少企業,以及有哪些產業,會因為實施輪班休息11小時而人力不足的數據分析。
四、講清楚對誰有利?
「7休1」開放為「14休2」,創下從1986年內政部公告「七休一」函釋以來,最大幅度的開放。勞動部在修法草案說明中主張勞資雙方都有開放的聲音,為了平衡勞資雙方權益,研議鬆綁「7休1」,但我們到目前都沒看到,到底勞動部是依據甚麼統計基礎,得出鬆綁「7休1」的結論,另外,我們更想問,開放成「14休2」,為的到底是哪一方的權益?
五、特休遞延一年,第二年未休完才要給薪。
針對這次行政立法協調會拍板的「一例一休」修法方向,我們想問:
一、請行政院向全國勞工說明,以上修法草案到底哪裡對勞工有利!?
二、工時增加收入減少?!請勞動部提出事實數據來!
7 11 流動率高 在 柯志恩 Facebook 八卦
今日我邀請兩位基層老師出席記者會,呼籲國中小老師退休可以55歲起支,才能確保教育的活力與品質。政府在改革時應該問家長與孩子,希望老師"年邁體力衰"?還是能與孩子"青春喜相逢"?
政府想要藉由延後教師退休年齡,以緩解退撫基金的財務壓力,可以理解,但若以任用一位資深老師與年輕老師的人事成本比較,事實上,反而增加教育經費的支出。例如,一位中小學資深教師的薪資約為新進教師的一倍,以目前中小學教師屆退時薪資約7、8萬元,教師退休年齡從55歲遞延到60歲,退撫支出雖將減少,但各縣市教師人事費用將增加300億元。一位老老師與年輕老師薪資,每人每年相差5萬5045元,全國約18萬教師,一年人事費相差高達99億,不知蔡政府的算盤是如何打的?
另依據教育部資料分析,國小階段:119學年比103學年度少了13萬人,減少超過10%。國中階段:119學年比103學年減少20.8萬人,減少26%。高中階段:119學年比103學年減少25.8萬人,幅度近3成。除非大幅改善師生比結構,否則當在學人數逐年遞減,又同步大幅延後教師退休年齡,必進一步壓縮原本稀少的教師職缺,不僅師培學生沒有未來,我們的師培制度也可能瓦解,包括若干大學科系都有關門的可能。屆時政府要重新投入多少資源來挽救延退對師資培育的衝擊?
再者,少子女化已使學校面臨「減班減師」的危機,過去學校皆以代理代課方式控留實缺,未來實缺釋出難上加難,可預見代理代課教師將更形氾濫,而代理代課教師比例及流動率攀升,不僅影響學生受教權益,也讓這些教師必須忍受更為不利的薪資條件。根據一項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有九成的家長對於代理教師流動率高,感到不安,認為會影響教學品質和學習效果。目前全國估計有15,000名代理教師,而隨著目前政府規劃延後教師退休年齡,儲備教師問題必然雪上加霜!流浪教師已造成人力資源浪費、社會成本的增加,未來教師若全面延退,年輕準教師要獲得正式職缺的機會可說趨近於「零」!這是政府對年輕世代的機會剝奪,相信絕非年金改革的初衷,蔡政府焉能不察與不覺呢?
高中以下老師退休年齡大幅延後,必將國家教育推入更深的困境,教育的年改方案切勿省小錢而賠上國本!
🔸相關新聞
國民黨團堅持55起支 確保教育品質
https://udn.com/news/story/6656/2548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