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滾動物園」新世代潮品背後的商業邏輯
除了AI黑科技,今天來篇不一樣的--關於創新工場的消費潮流投資觀點。
近期創新工場於新世代潮流消費賽道的頻繁下注,已經發佈了Wow Colour、黑洞HAYDON針對Z時代的新銳美妝集合店、美尚股份ColorKey珂拉琪及多系列彩妝護膚當紅品牌、幾個月內打敗李斯德霖老牌的參半口腔護理產品等當紅快消品。針對新人群、新渠道、新產品,創新工場在創投階段積極佈局,不乏單一投資高達上億人民幣的高額投資。近期發布的「搖滾動物園」,更是緊踩著新時代更注重自我的消費節奏。
以Z世代為主的潮流消費面臨的機會,背後是什麼樣的投資邏輯?《北京青年報》專訪了創新工場負責消費賽道的合夥人張鷹博士(沒錯,主導我們消費流行投資的也是位理工博士),文中深度剖析了年輕消費人群的生活階段和心理狀態,文章經授權轉載。
▎3年做到20億人民幣是一線門檻
創新工場有個最新表述,搖滾動物園有機會能在3年內做到20億人民幣以上體量的單品牌。這個體量在個人護理消費行業處於什麼地位?時間節點與體量的匹配有什麼特點?
張鷹博士告訴記者,搖滾動物園屬於近兩年主題延續的好項目。既是新品牌的創新,也是這一類案例的代表。其實中國大部分消費品,20億人民幣的銷售額可作為一線或者頭部產品的門檻。 從美妝,護膚、個護再到大日化品類,包括大陸A股上市公司,不少公司一年銷售額大多在10億左右,能做到20億就表示走在行業前列了。 20億元銷售額的衡量標準不局限於日化行業,也可適應於很多領域。
張鷹指出,“3年做到20億人民幣,這在移動互聯網熱潮來臨前是不可想像的”。他將其稱為新時代的「龜兔賽跑」。
他說,過去日化行業的創立新品牌,其慣例是第一年打磨產品,第二年做市場接觸和渠道鋪設,做到個把億銷售額就很厲害了。按照過去的經驗數據,正常發展,做到20億銷售額需要8到10年。
移動互聯網時代加速了很多行業,證明這條新路可以跑通。即第一年銷售過億或接近1億。第二年沖到6~7個億;第三年做到十幾億到20億人民幣。
張鷹舉例說明,20億體量是當代新品牌創業所獨有的時間和速度的標記。我們已投的美尚股份的ColorKey,第一年銷售就有幾千萬,去年一氣做到10億。 今年是第三個完整年度,他們預測有機會做到30億以上。
回到搖滾動物園,張鷹表示,該項目第一年累計經營額過億。 今年是第二年,每月的經營數據很健康,3月份數據比去年單月高峰還要高,做幾個億的銷售問題不大,因此有了3年做到20億的目標,這就是互聯網加速傳統品類銷售體量的威力!
▎整體保持30%-40%的營銷費用率
搖滾動物團如何在保持銷售高增長的同時,把推廣費用佔比維持較低水平並逐步縮窄?若以上市公司為參照,其營銷費用或者營銷比例都是相當高的。
針對記者的疑問,張鷹博士從專業投資人的角度解釋道,我們認為公司在成長階段,要有足夠力度通過營銷提高它的成長速度。 VC(創業投資)支持的公司要脫離第一宇宙速度,要顯著快於原始現金流的滾動積累發展。 我們不是要塑造一個泡沫,等著別人接棒把它破掉。
我相信我們正在培育有價值的核心資產。我們首先堅持一點,公司要有增速和爆發力,同時要有成長的質量。比如,公司初創階段,肯定背不回來管理費用和研發費用,所以去掉這兩項,損益和現金流是不是能夠打平,能夠賺到錢? 一旦能夠打平,就證明它的產品服務得到了市場的價值認同。
隨後張鷹分析了日化品類上市公司的商業模式。首先是高毛利率,50%到80%的毛利率都在正常範圍,核心、頭部、大牌甚至能占到90%的毛利率。一線品牌百分之七八十,二線品牌做到50%到60%,都非常正常。但是剔除營銷費用,淨利潤率只有10%左右。大部分創業階段的公司營銷費用率在30%~50%,高一點的占到50%多,甚至占到60~70%。
分析了行業內不同公司的站位後,張鷹告訴記者,初創公司綜合費效比在50~60%的營銷費率都正常合理。 像搖滾動物園這樣,能夠把效率做得更高。 比如說用30~40%的營銷費用率換來高增長,同時培養更重要的競爭力。從目前來看,我們所投的多個項目,整體都是30~40%左右的營銷費用率。
像搖滾動物園這些品牌,用較少的錢撬動更高的增長,背後的原因和邏輯說穿了就是行銷經典的 4P 模型(指產品、價格、渠道和促銷)的現代演化,有了好產品又有合適的價格,全渠道策略又對路子,還要準備階段性地打仗,尤其是在促銷的關鍵節點,沖得上來,就有了爆發力。
▎消費品的護城河要有一定的策略
一款日化類的消費品爆紅後如何做到長期走紅?它的護城河又在哪裡呢?
針對很多人對消費品長期難以走紅的困惑,張鷹博士表示, 很多人認為消費品不容易有護城河,大部分品牌都是貼牌生產,所有東西可以被競品模仿,包括營銷符號都可以拿來“抄”。換句話說,如果投消費品公司,是不是消費品就沒有壁壘,就沒有長期價值的沉澱? 他認為是否定的。
在消費品領域,他認為有三句話非常重要:長期看品牌,中期看經營策略,短期看爆發力。消費品最核心的護城河是沉澱下來的品牌認知,大家都喝可口可樂、百事可樂,其實給你個盲品是喝不出來的;大家為什麼還是買?其實是奔著品牌產品去的,這就是品牌價值了。 要沉澱為品牌認同,這是個長期的事情,沒有多年沈淀根本不可能。
中期看的是企業的經營策略和方法。 回到最簡單的4P模型來看,它們抓住了產品營銷最重要的4個點,從產品設計到價格帶到渠道再到促銷,今天還是4個要素,但它在迭代更新。從消費者洞察開始,全體部門都要參加,消費洞察是在與消費者的互動中獲得的,產品部門不做,不知道怎麼定義產品? 渠道部門不做,不了解消費者心智,不知道跟渠道夥伴怎麼互動,推廣部門和銷售部門如果不做,不知道廣告怎麼打,效果營銷的關鍵詞不知道怎麼選。 這就意味著,從消費洞察的原點開始,各條業務線都要介入。
短期就是看產品爆發力,用產品的爆發來驗證你把事做對了。針對創新工場在消費品領域的佈局,張鷹告訴記者,“簡單地說,我們的偏好就是「一上一下一新」。
一上是指形而上的概念,要有情感共鳴,要有精神認同,要有品牌偏好和鎖定。
一下是指地域的下沉市場和一線城市的下沉消費人群,比發四五六線城市,比如一線城市的城鄉結合部以及第三產業的服務人員。
一新是指利用新的商業模型,新的企業發展策略,新的人群定位去切割市場,新人群還包括進入新的生活狀態的人群,比如說從高中到大學是新生活狀態,大學畢業到工作,從單身到成家到初為父母,每次生活狀態的變化都是人的消費心理消費結構發生變化。
4p分析定義 在 康Sir的編輯七力 Facebook 八卦
【浮光筆記 1】編輯的技藝
**
週三(28日)的晚上是美好的,浮光書店的小閣樓很溫馨,冷氣也夠冷,簡要的分享,希望來的人各有收穫。
在「編輯的技藝」部分,我談了三個面向:「編輯七力作為檢視架構」(這是《編輯七力》一書的主要內容)、「編輯七力作為策略架構」,以及「編輯七力作為(自我)學習架構」。
其中,編輯七力作為「策略架構」的部分,因為漏掉了一張字卡,在此補充說明一下。
我以行銷「4P」(product、price、place、promotion)的分析架構為例,說明一般架構作為「檢視」與「策略」功能的差異。
詹宏志回憶說,當初《PC home》創刊,內部在討論定價時,他發現「同事對Pricing這個概念很天真」,他們的方式是去檢視同類型雜誌的定價;結論是:如果走高級路線,定價就是二百到二百二十元;如果要走大眾路線,就是一百二到一百五十元。
「他們把世界已經發生的狀況當成一個範圍,但是如果把定價落在世界上已經存在的價格範圍,那就不叫『Pricing』了。」詹宏志說,「如果真要用『Pricing』作工具,就要脫離世界上對價格已經熟悉的定義,要不就做比原有價格貴很多,要不就是要低到變成破壞。」
同樣,這也是「編輯七力作為『策略架構』」的思考途徑:在「編輯七力」(定位、選題、結構、採訪、寫作、視覺、標題)中,我們是否策略性地凸顯了一個或兩個面向,從而與市面上的產品相較,達到一種非常規的表現;而不是僅僅檢視了「編輯七力」的七個面向,但卻沒有凸顯出任何獨特的內容。
在這個資訊氾濫的時代,一項報導產品的推出,如何不被淹沒在訊息洪流裡,而能得到讀者的關注、閱讀與記憶,追求「秀異性」正是當前編輯人最大的挑戰。
對了,《PC home》創刊時的定價是49元,那是1996年;記憶所及,那應是台灣媒體第一次採用破壞性的定價策略,而且,大獲成功。
(照片/允晨文化)
**
《編輯七力》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25894
4p分析定義 在 康Sir的編輯七力 Facebook 八卦
【浮光筆記 1】編輯的技藝
**
週三(28日)的晚上是美好的,浮光書店的小閣樓很溫馨,冷氣也夠冷,簡要的分享,希望來的人各有收穫。
在「編輯的技藝」部分,我談了三個面向:「編輯七力作為檢視架構」(這是《編輯七力》一書的主要內容)、「編輯七力作為策略架構」,以及「編輯七力作為(自我)學習架構」。
其中,編輯七力作為「策略架構」的部分,因為漏掉了一張字卡,在此補充說明一下。
我以行銷「4P」(product、price、place、promotion)的分析架構為例,說明一般架構作為「檢視」與「策略」功能的差異。
詹宏志回憶說,當初《PC home》創刊,內部在討論定價時,他發現「同事對Pricing這個概念很天真」,他們的方式是去檢視同類型雜誌的定價;結論是:如果走高級路線,定價就是二百到二百二十元;如果要走大眾路線,就是一百二到一百五十元。
「他們把世界已經發生的狀況當成一個範圍,但是如果把定價落在世界上已經存在的價格範圍,那就不叫『Pricing』了。」詹宏志說,「如果真要用『Pricing』作工具,就要脫離世界上對價格已經熟悉的定義,要不就做比原有價格貴很多,要不就是要低到變成破壞。」
同樣,這也是「編輯七力作為『策略架構』」的思考途徑:在「編輯七力」(定位、選題、結構、採訪、寫作、視覺、標題)中,我們是否策略性地凸顯了一個或兩個面向,從而與市面上的產品相較,達到一種非常規的表現;而不是僅僅檢視了「編輯七力」的七個面向,但卻沒有凸顯出任何獨特的內容。
在這個資訊氾濫的時代,一項報導產品的推出,如何不被淹沒在訊息洪流裡,而能得到讀者的關注、閱讀與記憶,追求「秀異性」正是當前編輯人最大的挑戰。
對了,《PC home》創刊時的定價是49元,那是1996年;記憶所及,那應是台灣媒體第一次採用破壞性的定價策略,而且,大獲成功。
(照片/允晨文化)
**
《編輯七力》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25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