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訪北美館2018台北雙年展--《後自然:美術館作為一個生態系統》
今(五)上午參訪北美館舉辦的2018台北雙年展-主題是「後自然:美術館作為一個生態系統」;並感謝臺北市立美術館林平館長及蔣副館長等同仁,協助導覽導,讓我收穫很多!
台北市立美術館歷經九個多月閉館整修後,開館之作帶來2018年台北雙年展《後自然:美術館作為一個生態系統》,展現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視野。長期關注在地社群與環境議題的藝術家吳瑪悧,與V-A-C基金會藝術總監范切斯科.馬納克達(Francesco Manacorda)為本次策展人,有別過往以視覺藝術家為主的參展陣容,邀請了社會運動者、環保團體、廣播人等等參展,也規劃生態實驗室(eco-lab),透過走讀活動與工作坊,讓觀眾用不同的感知方式「參與」,而不只是觀賞一場雙年展。
藝術家吳瑪悧以「後自然」、「後人類」、「後殖民」與「後博物館」等四個關鍵詞詮釋本次雙年展,似與一般大眾相隔甚遠,但從實質展覽內容、陳列方式來看,卻是促使大眾運用感知能力來參與作品、發展作品的重大嘗試,要藉此鬆動自然、藝術、人類、歷史與社會等領域的界線,甚至是「美術館」這個場所的定位與功能,企圖發展出新意的可能。
在林平館長非常、非常專業的導覽之下,我也一同了解這個雙年展的意義與表意。探究人與自然所產生的互相緊密關聯的生態系統結構,並為社會實驗提供平臺,促成全新跨學科討論的可能性,藉以建立持久、社區取向以及由下而上的協同作用。而臺北市立美術館作為展覽的場地,將成為雙年展的中樞神經系統,透過展覽的實驗性操作讓美術館成為跨學科討論的平臺,藉以向外擴展,在博物館的範圍之外引發更多的迴響。由於一般展覽局限於展期,往往發展迅速,難以發揮持續且長期的影響力,相較於此,美術館則能緩慢而有機地發展,細緻地回應周遭環境,並延續它的生命週期。
過去的4年,我也與本府文化局、北美館以及都發局團隊共同推動「臺北藝術園區--臺北市立美術館擴建案」的計畫,北美館成立至今已經35歲了,面對展覽、典藏等空間不足之困境,這個計畫為因應全球藝術的創新發展,以及世界潮流的演變,本府也計畫將在北美館旁打造跨世代、新藝術之首都藝文綠帶之藝術園區,提升既有首都美術館之功能,並為未來臺灣藝術發展奠定扎實與健全基礎,全案計畫目前正在辦理先期規劃中,預計2022年完工,2023年正式營運。
感謝今(5)日林平館長以及北美館同仁今日的專業導覽,也感謝過去四年的團隊合作,我在這也祝福2018年台北雙年展能圓滿順利地展出,也期望臺北藝術園區的計畫能夠順利的推動,為台北帶來更多更好藝術氣息。
2018台北雙年展相關資訊請詳見以下網址:
https://www.taipeibiennial.org
2023北美館 在 林欽榮Charles Lin Facebook 八卦
「臺北藝術園區--臺北市立美術館擴建案」藝術團體公開說明會
昨(14)晚上出席由市府文化局主辦「臺北藝術園區-臺北市立美術館擴建案」藝術團體公開說明會。文化局鍾永豐局長、臺北市立美術館林平館長以及藝文界約100位先進朋友們出席。
說明會由文化局鍾局長及美術館林平館長完整說明,本案緣起、規劃歷程、發展定位及先期規劃構想內容等。鍾局長提到面對北美館成立35年後的展覽、典藏等空間不足之困境 (例如北美館缺少臺灣經典藝術常設展空間等),本計畫將重建與梳理臺灣藝術史,並為未來臺灣藝術發展奠定扎實與健全基礎。為因應全球藝術的創新發展,以及世界潮流的演變,北美館已無法滿足臺北朝向國際都會藝文發展的軟、硬體需求。為創造新形態藝術園區,並提升既有首都美術館之功能,因此市府在北美館旁規劃跨世代、新藝術之首都藝文綠帶之藝術園區。
面對下個30年,文化局以及北美館的規劃構想是朝向未來將北美館本館的定位為近現代藝術重鎮,將收藏研究展示臺灣經典藝術作品與歷史;至於新館的定位則為當代藝術平台,將具有當代藝術生產與美感教育的平臺作用,包含新媒體藝術展演空間、跨領域實驗場域、教育與學習空間與遊憩設施。因此園區未來將朝向多元發展目標,展示臺灣藝術史與最新穎當代藝術創作場域,作為亞洲藝術生產及交織重要樞紐。
席間致詞我提到,北美館已經35歲,市府必須也應該重視美術館所保存的藝術資產,因此我奉命擔任召集人成立府級跨局處的專案小組,包含文化局、北美館、都市發展局、工務局、公園處等共同合作推動此案,全案預計經費約53億元預算規模,相關預算也已送到議會審查。除了設想下一個30年的發展,並重視基礎建設如何做得更扎實,並永續經營,需要讓更多人看見美術館的重要性、看見台灣藝術的特色,所以這不應只是美術館的擴建,而是藝術園區的概念,結合花博的三個園區做一個整體規劃的提升。
本案的關鍵內涵包含軟體面美術館未來的定位展覽內容,這就需要文化局、北美館以及藝文界的專業以及硬體面整個藝術園區的環境建構及後續營運。
此外,後續仍有許多重要的工作與努力方向,來成就此一願景,包含1.以生態建築方式興建。2.園區內現有的建築物,協調相關單位處理風味館及舞蝶館的移設。3.尊重與維護圓山考古遺址文物,從捷運圓山站到藝術園區的連通方式,將用原有的天橋的基礎改造,以立體連通道方式規劃。未來流行館拆除後將整併連通道規劃新的空間作為北美館的前緣,兼具藝術、交流與休憩的功能。4.形塑成為森林的美術館,讓建築物下沈,種植更多樹及做好防水計畫。5.爾後再行整併北美館東側的公園處管轄的苗圃,成為美術館的後花園 ,擴大藝術園區6.基於永續管理,逐步擴增美術館人力,經營管理整個藝術園區。
「臺北當代藝術園區」也是臺灣藝術圈社群引頸期盼近20年之藝術盛事,作為市府重大文化建設,目前已由文化局、北美館與都發局合作辦理先期規劃中,預計2022年完工, 2023年正式營運。
感謝今日來參加說明會的藝文界朋友,提供相當多寶貴的建議,市府也將詳細聆聽一併納入後續規劃參考。期望讓北美館下個30年計畫,在各位提供建言下,一起集力逐步實現,也期望議會能支持,重新提升北美館的功能與新風格,為城市發展增值加分,並重新點亮北美館。
2023北美館 在 林欽榮Charles Lin Facebook 八卦
市府正式啟動「臺北當代藝術園區—臺北市立美術館擴建計畫」 打造跨世紀、新藝術之首都藝文廊帶
今(29)市府在北美館旁王大閎故居召開「臺北當代藝術園區—臺北市立美術館擴建計畫記者會」。北美館興建於1983年,設立已有35年之久,是全國第一個公立美術館,惟現有收藏展示空間有限且因應科技發展及藝術表現的多元呈現,北美館發展需要思考下一步;因此依照柯市長指示,由我擔任PM整合文化局、北美館及都發局等跨局處合作,歷經一年的規劃共同推動北美館擴建計畫,定位為【台北當代藝術園區】。此計畫並非單一場館擴建,而是整合周邊花博園區重新規劃設計,整個園區面積約為10公頃,北美館本館樓地板面積:24,169m²,新館預計樓地板面積:48,000m²,合計樓地板面積約達72,000平方公尺,期以打造跨世紀、新藝術之首都藝文廊帶為願景,加值提升北美館之功能,創造新形態台北當代藝術園區。
面對下個30年,文化局的規劃構想是朝向未來將北美館本館的定位為近現代藝術重鎮,將收藏研究展示臺灣經典藝術作品與歷史;至於新館的定位則為當代藝術平台,將具有當代藝術生產與美感教育的平臺作用,包含新媒體藝術展演空間、跨領域實驗場域、教育與學習空間與遊憩設施。因此園區未來將朝向多元發展目標,展示臺灣藝術史與最新穎當代藝術創作場域,作為亞洲藝術生產及交織重要樞紐。
臺北當代藝術園區之建構也將帶動臺北市北區發展,向外串連故宮博物院、新生園區之多樣自然生態、圓山園區之豐富人文歷史以及大龍峒一帶濃厚之台灣在地常民文化,未來更可銜接松山機場遷移後之中央公園,形成多元性衛星群藝術園區,成為臺北北區門戶的重要藝文觀光動線,整合與累積大臺北地區藝文能量,成為國際性文化都會。
此外,臺北當代藝術園區將重整與提升後花博園區之空間機能,以臺北市立美術館為主體,新館將位於目前原民風味館與舞蝶館基地上,原民風味館將移至中山北路另一側的舊兒育中心,舞蝶館將予以拆除。園區整體建築規劃為自然綠地與地景建築融合之建築典範,新館地面層為大型公園綠地,地下建物為新媒體與跨領域之美術館展演空間。當代藝術園區將成為市民優質文化體驗與新都會休憩的場域,期望觀眾徜徉於藝術及自然融合中,兼具公園綠地與當代藝術的藝術綠園。
臺北市作為3百萬以上人口之國際城市,在歷經資訊與產業變化加劇,如何回過頭重新看待自身歷史與豐厚文化,厚植文化軟硬體建設,提升市民與多元藝術與文化涵養,為後代子孫共享與珍惜本有土地與歷史的美好是本次提出「臺北當代藝術園區計畫」的主要思維。
「臺北當代藝術園區」也是臺灣藝術圈社群引頸期盼近20年之藝術盛事,作為市府重大文化建設,目前已啟動由文化局、都發局與北美館合作辦理先期規劃中,預計明年辦理工程招標,初估將投入53億經費,預計2022年完工, 2023年正式營運。
2023北美館 在 北美館預約看展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 ... 的八卦
北美館 預約看展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熱門話題資訊,找北美館預約,北美館預約系統,台北市立美術館門票在2022年該注意什麼?北美館預約看展在2023的 ... ... <看更多>
2023北美館 在 北美館|2023 X-site 的八卦
北美館 | 2023 X-site:途中 2023 X-site: Find Your Way Out 【訂閱 北美館 Follow us】https://reurl.cc/X45O93展覽時間Date| 2023 /05/20 - 2023 /07/30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