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之前,臺灣民眾到戲院看電影時,必須先集體起立唱(或者只是聽)完整首中華民國國歌,然後再坐下繼續欣賞正片。
臺灣戲院裡播過的國歌版本非常多,你現在所看到的是1970年代初期攝製的版本,當時的國家領導人為蔣中正總統(1975年4月5日逝世),整段影片由領袖、建設、教育、軍事、科技、工業、團結等主題串連而成,如今看來,充滿懷舊的氛圍。
順便一提,中華民國在1991年6月29日廢止《違警罰法》之前,規定聞唱國歌不起立致敬者,處二十銀圓(新臺幣60元)以下罰鍰或申誡。
中華民國國歌的歌詞,為國父孫中山先生於1924年6月16日在廣州黃埔陸軍軍官學校開學典禮中,對該校五百餘名師生所演講的訓詞,其文字內容是由中國國民黨黨員胡漢民、戴傳賢、廖仲愷、邵元冲等人協助撰稿,並做為陸軍軍官學校校歌,此訓詞被稱為「黃埔軍校訓詞」。
1928年10月,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通過,將「黃埔軍校訓詞」做為中國國民黨黨歌的歌詞,並公開徵求樂譜,在 139件作品中,以程懋筠所譜的樂曲拔得頭籌。
1929年1月10日,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決議:採用程懋筠所譜的樂曲做為黨歌的歌曲。
1930年3月20日,行政院明令頒布,在國歌未制定前,一般集會場合,均唱這首黨歌以代替國歌。不過,各界人士咸認黨歌是勉勵黨員之訓詞,只能代表黨不能代表國,實有制定國歌的必要。
1936年,國民政府組成國歌編製研究委員會,負責國歌編製研究事宜,並登報徵求國歌歌詞。經該會研究結果:認為「 黃埔軍校訓詞」,能夠充分表現革命建國精神,乃建議以該訓詞做為正式國歌。
1937年6月16日,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通過, 以黨歌做為國歌;同年6月21日,國民政府明令公布:「規定以中國國民黨黨歌,為中華民國國歌」,並訓令直轄各機關一體知照。
1947年12月25日,中華民國實施憲政,上述之國歌繼續沿用至今。
下面是幾則和唱國歌有關的歷史新聞,供大家參考。
1995年1月8日《聯合晚報》第10版:
國歌短片 北市戲院傾向不播
戲院公會問卷調查結果出燱 中影旗下戲院勢必不同意 目前難做統一決定
【唐在揚】大台北地區電影院今後可能不再放映國歌短片?台北市戲院公會日前發出近一百份問卷,從回收的近四十份來看,大部份的電影業者都傾向不要再放映國歌短片。
台北市戲院公會本想以問卷的結果做統一規定,如今可看出業者多傾向取消放映國歌,但執政黨營的中影旗下的戲院勢必有不同意見,所以是否要做成統一決定,戲院公會現仍在研究中,可能開放由戲院自行決定。
台北市新聞處長羅文嘉日前表示,今後台北市電影院不再規定電影每場開演前必須放映國歌短片。台北市戲院公會日前特針對所有會員發出問卷,而由目前回收狀況來看絕大多數贊成不再放映。
業者表示,唱國歌是一件很莊嚴的事,但目前每次放映時,總有觀眾坐在椅子上不願站起來,再加上或有人走動,或有人聊天,整個場景實在不好看,而業者也無權干涉,在此情形下乾脆別放映。還有業者表示,目前社會上很多事情都泛政治化,已發生過政治立場不同的觀眾為了放映電影短片時該不該站起來一事而在戲院中發生口角,差點還打起來,為了不讓泛政治化的情緒進入娛樂場所,所以贊成不放國歌短片。
業者說,過去電影未分級前,有些戲院為了插播色情畫面,又要避免警察取締,常利用警察不會進入戲院的放映國歌前後短短時間換畫面,有些觀眾就曾有站著看色情畫面的經驗,現在想想對國歌實在太不敬了。
一電影圈人士指出,在過去台北市戲院一直是執政黨的忠貞支持者,在過去陳定南擔任宜蘭縣長,規定全縣戲院不用放國歌短片時,台北市戲院業者還發聲明認為不妥,並堅定支持政府政策繼續放國歌短片,不過在陳水扁入主台北市政府,業者的態度也有了明顯的改變。
1995年1月11日《聯合報》第22版:
國歌播不播?公會認應自行決定
【陳希林】台北市片商公會理事長楊翌平昨天上午與戲劇公會理事長許金順商談後表示,各戲院是否應在播放電影前先放國歌,宜交由各戲院自行決定。
戲劇公會對所屬會員戲院所發出的「是否播放國歌」問卷,昨天已經回收大部分。初步的統計結果顯示,大部分戲院傾向於早場及最晚場電影放映前,各播放一次國歌。
如果戲劇公會針對如何播放國歌,行文各會員戲院做出統一指示的話,則台北市各戲院近日內就會打破行之多年的傳統,不再於每場電影前都播放國歌。不過仍然會持續播放公益或宣導短片。以符合相關法令的規定。
但是楊翌平表示,國歌如何、何時播放,實屬技術上的枝微末節,可逕由各戲院自行決定。他說,有些觀眾聽到國歌就往場外走,或是不願肅立致敬,場面反而不雅。他建議應由各戲院視影片長短、清場時間等技術細節,自行決定是否播放國歌。
1995年12月6日《聯合晚報》第1版:
陳水扁通令 北市各級學校
聞國歌未起立 不能處分
指是否起立無關愛國
與民主教育有關
【記者諸葛俊/台北報導】台北市長陳水扁上午宣布,即日起通令北市各級學校,學生無論在任何場所,聞中華民國國歌未起立,不能予以處分。
在上午台北市議會的市政總質詢中,民進黨「綠色質詢小組」在議場內首先播放一首傳統演奏方式的國歌,再播放一首搖滾演奏方式的國歌,當播放「搖滾國歌」時,許多市府官員都表情有點滑稽地面帶微笑。
在答覆質詢時,陳水扁表示,聞國歌是否起立,無關愛國與否,倒和民主教育有關,但不能因學生聞國歌未立正就必須記過處分。
周柏雅議員在議場內立即向市府列席官員作隨機調查,周柏雅說:「認為戲院有必要播放國歌的官員請舉手。」
結果所有席上官員無人舉手。
接著周柏雅提到戲院「無必要」播放國歌時,共有30位官員舉手表示贊同,僅有7位官員未舉手,「不表示意見」。
在隨機調查後,市議員廖彬良要求市長陳水扁,立即宣布各級學校不得對聞國歌未起立的學生予以處分,陳水扁隨即在議場中,正式宣布此一行政命令。
1996月12月11日《民生報》第15版:
看電影唱國歌將要走入歷史
業者建議取消 新聞局考慮刪除相關條文
【記者陳民峰/報導】新聞局昨天證實,事實上電影法相關法規中,並未明確規定戲院在放映電影之前必須放映國歌片,但由於電影業者在昨天的法規鬆綁會議中頻頻反映,新聞局考慮將相關條文中牽涉國歌片放映的文字刪除,使法律更為明確!
新聞局昨天召開法規鬆綁會議,電影業者紛紛提出各種放寬的建議,包括國歌片的放映、政令宣導影片希望付費、放映午夜場必須事前報備,賭博、吸毒情節不要一定列入限制級等。
電影處會後證實,電影法規中沒有明確規定必須播映國歌片,唯一相關的條文是施行細則第十五條「政令宣導及公共服務之電影片、幻燈片,由中央主管機關會同有關機關統一製作,發交電影片映演業於國歌片後放映,其放映時間,每場以三分鐘為度」。
電影處長陳志寬表示,他認同看電影只是娛樂的觀點,他個人傾向不播,但為明確起見,新聞局將於檢討鬆綁法規時,研究將前述條文中「於國歌片後」等文字刪除。
電影業者也建議,將「散場時間超過午夜十二時者,應報請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備查」的規定取消。
2002年1月1日《聯合報》第4版:
新版國歌影片 不用唱、沒字幕
以影像呈現台灣人物身影
以陳金鋒全壘打作結尾
【記者林美玲╱台北報導】行政院新聞局發表新版國歌影片,單純以影像和國歌襯底音樂呈現五○年代至今的台灣人物身影,沒有唱國歌也沒打字幕。新聞局希望以輕鬆、溫暖的方式,展現台灣人民的生命力。
行政院新聞局昨天發表「時光顯影」九十一年度國歌影片發表會。新聞局長蘇正平致詞時說,新版影片中沒有耀武揚威、軍容壯盛、飛機大砲的畫面,而是用非常溫暖的方式呈現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台灣人民在這塊土地上雖然歷經困難,仍展現旺盛生命力,應該可以讓大家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欣賞這支影片。
參與新版國歌影片競標的團隊有十一個,最後由柏林影展最佳導演林正盛脫穎而出。林正盛昨天出席發表會時說明,他只想讓大家知道,原來國歌也可以用很輕鬆的方法欣賞聆聽,「不必一聽到國歌,就想到愛國主義、民族主義,我只是提供台灣人民一種共同的記憶與感情。」
林正盛也詮釋何以不打字幕,因為,「我只想充分尊重影片的完整性,如果再加國歌歌詞打上字幕,將會破壞影像的完整性。」
林正盛表示,這一、兩年來,很多人都感到不安,甚至慌亂,因為覺得台灣經濟下跌了或者怎樣、怎樣,他想透過新版國歌的影片畫面告訴大家,「以前那樣辛苦的年代都走過來了,大家要有勇氣克服當前的困難與挑戰。」
新版國歌影片是以黑白新聞資料片為主體,穿插新攝鏡頭,呈現新舊交融的歷史感。影片中出現歌仔戲演員、採茶姑娘、八七水災時救災的阿兵哥、金馬號小姐、紡織廠女工、做體操的國小學生,一同見證所共同走過的歷史。結尾部分則是由紅葉少棒隊拉回今年世界杯成棒賽中表現突出的陳金鋒揮出的一支全壘打。
蘇正平表示,這部影片擺脫窠臼,不在影片開場白打出「請肅立」,或在結尾打出「請坐下」的文字,因此不會對在電影院裡準備欣賞電影的觀眾造成任何影響。新聞局計畫一月起拷貝七百支分發全台電影院播放,拷製三千五百片VCD供各級中小學運用,同時供四家無線電視台自今天起播放。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5萬的網紅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和921說再見 #Yahoo奇摩新聞 《再見,921》時間繼續,與Yahoo奇摩新聞團隊一起將傷痛療癒。 👉回到那天,她想對媽媽說:不要下樓 → http://bit.ly/2lERdrD 👉1999/9/21 最溫暖的聲音 → http://bit.ly/2kuxFWW 👉每家必備!「緊急避難...
1991宣導 在 蘇貞昌 Facebook 八卦
【協助宣導世界愛滋病日】
今天是世界愛滋病日,1988年全球衛生部長在愛滋病預防高峰會議提出,訂在世界出現第一個診斷案例的12月1日為國際愛滋病日,希望透過各種全球力量來瞭解愛滋病。1991年紐約的一群慈善藝術團體,也決定紀念因感染愛滋而死亡的朋友及同事們,發起紅絲帶運動,呼籲以愛取代生氣及憤怒。
愛滋病的影響不僅止於患者本身:長期的國家負擔;因不願面對、害怕歧視而隱藏的黑數,產生難以評估的防治缺口;親子間垂直感染及病童的日後教養等等,都是超過醫學的複雜社會問題,需要共同面對。
世界愛滋病日主要讓大家瞭解:
1愛滋病是能夠加以控制和預防。
2愛滋防治最重要的是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3理解愛滋患者,反歧視並重視患者的人權。
4每個國家都需制定防治愛滋政策。
據衛生署疾管局的統計,累積到今年十月底的愛滋病患數已達23,870人,15到24歲的年輕感染人數急遽攀升,是令人擔憂的趨勢。藉由今日協助宣導,多一份知識、多一點提醒,會減少很多風險。
1991宣導 在 Icu醫生陳志金 Facebook 八卦
【ICU醫生陳志金】粉專剛剛突破80,000(八萬)人了!新朋友、舊朋友,想要多了解阿金的話,可以看看《天下雜誌》這篇專訪,我覺得寫得很完整、也很真實 😊
https://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93430
點入《天下》原始文章,排版比較好讀,而且有圖片,如果看不到全文,以下是純文字。
《從白目憤青變熱血醫師 阿金醫師:救不回病人,也要救活家屬》
文 陳潔 2018-12-24
~~
人稱阿金醫師的台南奇美醫院加護醫學部主治醫師陳志金,為了重症病人,15年來幾乎不曾離開台南;平時更像溫暖的家人,反覆說明病情、錄音鼓勵患者。兩年前甚至投入推動「醫病共享決策」,陪家屬走過每個天人交戰的時刻,獲頒醫策會2018年「國家醫療品質獎」金獎與創新獎。
~~
兩年前,藝人邱凱偉(Darren)發燒到醫學中心急診,等太久不耐煩,遭回嗆「不能等就不要等阿!」因此公開抱怨醫師。為此,台南奇美醫院加護醫學部主治醫師陳志金,發文整理6項「符合即可退掛」的症狀溫和開嗆,更以「歡迎自由分享!也可以放大掛在急診門口喔~」幽默作結。此文吸引8萬人按讚、1萬7千人分享,更因媒體大幅報導,讓他因此暴紅。
12月中旬,這位網紅醫師的團隊,更獲頒醫策會2018年「國家醫療品質獎」金獎與創新獎。
人稱「阿金醫師」的陳志金,若不是穿著醫師袍,真沒人看的出來,這位右臉眼下有塊暗紅印記、20年來始終如一的中分髮型,滿臉笑容、微胖身軀的男人,是加護病房的主治醫師。
他的人、做的事,都不像傳統認知高高在上的醫師,更像是親切接地氣的大哥。他曾不厭煩地在半小時內,對陸續抵達的家屬重複3次病情;花上2、3個小時為家屬解釋病情;一通電話也能找到他,出院還會收到他的祝福訊息。
陳志金主要負責腦中風及腦損傷病人,很常遇到病人長期昏迷,家屬面臨該選擇氣切或拔管的兩難。
#該氣切或拔管?不再是醫師單方決定
這也是台灣步入高齡社會之後,多數人一生總會遇到一次的重大抉擇。氣切,代表長期照護、等待甦醒,代表昂貴醫療資源的持續投入;拔管,則是放手,讓生命回歸自然歷程。選擇沒有對錯,只怕後悔。不少家屬倉促做了決定,卻日後心生愧疚,甚至責怪醫師。
這是陳志金長期在臨床上遇到的困難。自2016年3月,他帶著團隊與35個家庭開上2、3小時會議,先讓家屬填寫線上問卷,得以「客製化」評估需求,再以珍珠版、3D列印製成的等比例真人模型,詳細解說插管、氣切的位置,一來一往表達意見,一起面對氣切或拔管的天人交戰。
62歲的柯先生因腦損傷昏迷,外甥小鄭(化名)就曾參與家庭會議,當時他與陳志金團隊對談近3小時。從一無所知到對氣切、拔管及癒後照顧瞭若指掌,尤其擬真模型讓說明更容易理解,才能做出決定。
每一步都很艱難,但陳志金向病人強調,沒有對錯,「選擇了就是好決定。」
今年一月初,小鄭及親人決定拔管,柯先生於兩個月前逝世。「我覺得陳醫師很為家屬想,以前醫生都是救活就好,但救活之後其實還是家屬要顧!」小鄭說。(編按:此處拔管與一般急救無效的拔管不同,而是針對病情穩定,可脫離呼吸器的病人,若將來病情惡化,不再重新插管。因此有些病人拔管後,仍可存活很久。)
不再是醫生單方面下命令,而是與家屬共同決定的「醫病共享決策」(Shared Decision Making,SDM)模式,消弭了醫生與病患家屬之間的資訊不對等,也幫助35個家庭在拔管、氣切中抉擇。這個試驗,是陳志金團隊得到「國家醫療品質獎」的關鍵。陳志金說,後續追蹤家屬意見,至今沒有人後悔當初的決策。
#守在台南15年,一call他三分鐘就出現
陳志金只有一個門診,每週一晚上治療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病人,也沒有開不完的手術,這當然是加護病房醫師的特色。
但陳志金有一點比別的醫生更拚,是他把生活給了醫院,因為擔心病人隨時出狀況,他十五年來幾乎不曾離開台南,隨call隨到。
「我訊息一送出給陳志金醫師,幾秒內電話一定響,我都跟同事說我的,我的!」與陳志金共事2年的高階護理師鄭巧玲說。陳志金長年住在醫院一條街外的地方,儘管另有值班醫生,但任何時候通知他,3分鐘,他必會出現。
陳志金掏出醫師袍裡的A4紙,整齊折成4分之1。「不管去哪裡,什麼都沒有沒關係,這一定得帶!」內容是他10個重症病人資料,最新病情、交班注意事項,甚至該向誰討論病情,都名列其中。
46歲的陳志金其實是馬來西亞人,持馬國護照,但領有中華民國永久居留證。1991年來台大醫學系就讀。27年過去,陳志金已是台灣女婿,有個護理師老婆與12歲的兒子。
陳志金的大學同學兼摯友,是台灣大學健康行為與社區科學研究所副教授張書森。
張書森說,陳志金經歷全民健保開辦、各種制度調整到今天,跟著台灣醫療制度一起成長。從低調保守的僑生,變成熟知台灣醫療、文化風情的「在地人」。
畢業後,陳志金加入台大醫院胸腔內科。沒想到當上總醫師不久就遇上SARS,當時醫院全面關閉,只剩胸腔科及感染科醫師留守,陳志金也在其中。
「今天跟學長一起看病人,明天學長就發燒被隔離,生命真的很無常,」陳志金回憶。
對生命的感觸讓陳志金投入急重症領域,偶然到台南參觀有完善重症制度的奇美醫院,一看就愛上,自此扎根台南,晃眼已15年。
#母親開刀前一天過世,讓他立志從醫
陳志金選擇從醫,源自心中的疑問與憤慨。
他老家在吉隆坡郊外一個小鎮萬撓,高二那年,陳志金母親因心臟瓣膜問題須動手術,但馬來西亞的公醫制度不像台灣就醫快速。手術排程整整等了2年,陳志金母親卻在開刀前一天過世。
「我好想知道媽媽怎麼了,卻一直遇不到醫師,好不容易找到,醫師只給我一張紙,上面寫著兩個英文單字:Mitral Regurgitation(二尖瓣閉鎖不全)。」這是陳志金第一個認識的醫學名詞。
17歲的他想知道哪裡出了錯,才沒能留住媽媽?因此立志從醫,希望找到母親離世的原因。
直到當上醫生,陳志金才知道醫療有太多不確定,母親離開不是誰的疏失,他終於釋懷,卻也反思,「我們可以做得更好。救不回病人,也要救活家屬,告訴他們盡力就沒有遺憾跟內疚,」陳志金說。
#對病患超級溫柔,也勇於開砲批判
如今陳志金重視溝通,從寫文章、重複與家屬聯繫,到電話錄音鼓勵病人,能做的無一遺漏。
奇美醫院加護病房的高階護理師沈美麗說,陳志金曾在半小時內,對陸續到來的家屬,重複說明病情三次;若家屬不能來,他就親自打電話。
63歲的翁莉華十年前因肉毒桿菌中毒入院,康復後每年都會回醫院感謝陳志金。她激動地說陳志金是「活菩薩」,連她出院轉到養護中心,陳志金還用手機錄音為她加油,「這樣的醫師哪裡找?」
但陳志金的溫和耐心並非一蹴可幾,而是經過時間的漫長淬煉。
奇美醫院首席醫療副院長林宏榮形容陳志金曾是個「白目」醫師,「醫院普遍保守,但阿金醫師就是會路見不平,別人不敢講的他都講,甚至得理不饒人。」
林宏榮說陳志金個性也曾經嚴厲急躁,對同事要求嚴格,是人見人怕的「魔鬼教官」。曾有護理師因為太害怕看到陳志金,寧願躲在夜班也不願一起工作。
直到林宏榮招攬他加入病人安全的討論團隊,再派他接受團隊資源管理、韌性力訓練營隊,陳志金慢慢懂得與人溝通,自謙從「機車行老闆」,蛻變成醫病溝通的傳教士。
2005年起,為了讓更多人同理醫護人員、病人、家屬的立場,陳志金開始書寫。他從部落格寫到臉書粉絲專頁,醫病溝通、病人安全、非洲豬瘟什麼都能談,時而批判自嘲,更藏不住他的正義感,不時「開砲」。
例如2015年,陳志金在部落格批評學名藥,沉痛指出「當一顆藥價不如一顆糖果,我們能期待廠商重視安全品質嗎?」
他坦言當時接受《天下》採訪後,藥廠、健保署立刻關切施壓、要求下架文章。他笑說,「當你發現最近貼文變輕鬆,代表我被關心啦,避避風頭。」
#醫院後援,推動醫病共享決策
2016年,林宏榮擔任醫策會執行長時,將1980年代在美國流行的「醫病共享決策」引進台灣,將醫病溝通系統管理化,並納入醫院評鑑的項目。
長庚大學醫務管理學系教授曾旭民致力醫病共享決策的研究,他解釋,醫病共享決策是當重大疾病患者後續治療有「不同、沒有對錯」的選項時,醫師得透過輔具、教材與病人溝通,依本身經濟狀況、家庭等考量下,選擇最適當的治療。
「醫病共享決策讓病人扛起責任做決定,當你參與決定時,若結果不好,也會願意負責,而非單純責怪醫師,因此能減少問題糾紛,」曾旭民說。
看到理想終於有實踐的方向,陳志金接下林宏榮棒子,大力投入醫病共享決策。
醫病共享決策普遍的做法,是病人先閱讀電子平台的問卷及影片等,下次看診以問卷問題與醫師有效溝通。但曾旭民研究發現宣導仍未到位,病人回家不會讀、醫師看診不習慣使用電子平台,仍維持過去口頭講解的習慣。
陳志金的醫病共享決策,是直接把家屬找來,開1到3小時不等的家庭會議,像教課般帶病人討論,選擇A會怎樣、選擇B又該如何,確保家屬了解每個選項的利弊。
「一般醫師說明嚴重病情,在門診2、30分鐘很常見,但像陳醫師花幾個小時,真的不多。他已經不像醫師,而像coaching(教練引導員)的角色!」曾旭民說。
奇美醫院病理中心部長兼臨床病理科主任李健逢說,一般醫師會將空檔拿來做研究寫期刊,陳志金卻將時間花在醫病溝通,更照顧病人。
除了自己的信念,背後的支持也很重要。在奇美醫院,重症醫師平常沒有固定的門診壓力、得看5、60個病人,也不像外科醫師有一台台待排的手術。雖然突發狀況多,相對彈性時間也較多。
「奇美醫院組織比較扁平,對醫師自由度也較高。有想做的事情,醫院通常不會阻止,」李健逢說。這些支持讓陳志金能更心無旁騖,與病人共同決定、一起承擔。(責任編輯:吳廷勻)
https://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93430
#不知道可不可以抽換現在比較瘦的照片?^_^
歡迎分享~
1991宣導 在 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 Youtube 的評價
#和921說再見 #Yahoo奇摩新聞
《再見,921》時間繼續,與Yahoo奇摩新聞團隊一起將傷痛療癒。
👉回到那天,她想對媽媽說:不要下樓 → http://bit.ly/2lERdrD
👉1999/9/21 最溫暖的聲音 → http://bit.ly/2kuxFWW
👉每家必備!「緊急避難包」完整清單 → http://bit.ly/2k5oCeW
✔︎ 成為志祺七七會員:http://bit.ly/join_shasha77
✔︎ 訂閱志祺七七頻道: http://bit.ly/shasha77_subscribe
✔︎ 追蹤志祺 の IG :https://www.instagram.com/shasha77.daily
✔︎ 志祺七七 の 粉專 :http://bit.ly/shasha77_fb
【勘誤】
02:21 :此照片並非 921 大地震時的大樓倒塌照,而是 2018 年初花蓮大地震時倒塌的雲門翠堤大樓。
各節重點:
01:22 九二一大地震那天
02:37 為什麼九二一大地震災情會這麼嚴重?
03:54 921地震後,政府做了哪些調整?
05:07 類似的災情曾再度發生
07:01 在下一次地震前,我們可以做些什麼保護自己?
08:31 我們的觀點
10:27 提問
10:42 掰比~別忘了訂閱!
【 製作團隊 】
|企劃:+🐟
|腳本:+🐟
|剪輯後製:Pookie
|剪輯助理:絲繡 & 范范
|演出:志祺
【 影像畫面引用來源 】
00:43:BBC News
01:50:Twitter / @TheGlobalNewss
01:53:地球圖輯隊 / 照片源於路透社
02:06:BuzzOrange / 螢幕截圖照片 翻攝自南韓國民日報
02:22: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 Chad Hsu
02:25:中央大學集集地震專頁--野外調查--土壤液化 / 李俊延攝
02:40:維基百科
03:28:民視新聞
03:51:地球圖輯隊 / 照片源於路透社
04:20:美美網
04:38:行政院全球資訊網-重要政策
04:51:內政部營建署 / 安家固園計畫簡報資料截圖
05:11:風傳媒 / 李文宗攝
05:39:鏡週刊 Mirror Media / 賴智揚攝
05:45:Yahoo奇摩新聞 / 照片源於好房資料中心
06:10:公視-有話好說
06:44:高雄好過日臉書
07:08: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07:51:Rti 中央廣播電臺 / 照片源於中央社
10:14:TVBS新聞網 / 達志影像
——
【 本集參考資料 】
→ 【圖輯回顧】17年前驚天動地的921地震 感謝全球協助重建:http://bit.ly/2kttB9s
→ 【老照片說故事】那一夜的天崩地裂:1999年九二一大地震:http://bit.ly/2kTMdPV
→ 「地震帶上的共同體:歷史中的臺日震災」特展:http://bit.ly/2krTeYf
→ 車籠埔斷層:http://bit.ly/2kRLUoU
→ 你知道嗎?台灣百年來人口增加2007萬人:http://bit.ly/2kSunwS
→ 鄭錦桐/測不出老建築的脆弱 是沒能力還是姑息?:http://bit.ly/2kp8rJz
→ 921地震:http://bit.ly/2lYPIVx
→ 淺談台灣歷史上的大地震:http://bit.ly/2kTKN82
→ 地震再現週期分析:簡介臺灣的古地震研究案例:http://bit.ly/2kRM5R6
→ 921大地震:台灣學習到和沒學到的教訓:https://bbc.in/2kp8EMR
→ 921後的房子真的安全? 2003年才是關鍵時間:http://bit.ly/2mq57i5
→ 營建改革牛步 台南重演九二一悲劇:http://bit.ly/2lWemWY
→ 921後房子較耐震?2003是關鍵:http://bit.ly/2kttN8G
→ 地震百問-58.台灣一般建築物耐震標準的分區情形如何?:http://bit.ly/2lV6Ifx
→ 花蓮強震4棟樓傾倒 17死282傷:http://bit.ly/2lYkVs5
→ 花蓮地震究責!建商、技師遭起訴 漂亮旅店負責人無罪:http://bit.ly/2kRaaHC
→ 板塊運動 | 我們的島:http://bit.ly/2mhOPHJ
→ 你是強震的高風險族群嗎?:http://bit.ly/2kIEgxd
→ 演習還是告別式?與現實脫節的防災演練:http://bit.ly/2lYQhi7
→ 震變20年——翻轉台灣的921:https://bit.ly/2kqZQpL
→ 【921災難醫學篇】20年前救災「有熱情、沒組織」,20年後「有專業、沒法源」:https://bit.ly/2lWWLyb
→ 【921地震20週年】重建進行式7,300天,大破大立的未竟與傳承之路:https://bit.ly/2lWWPhp
→ 【921防災篇】斷裂的防災網:世界級地震研究帶頭,建築規範、應用產業慢半拍:https://bit.ly/2kmjTFE
→ 不同情境下避難原則:https://bit.ly/2kqFUTQ
→ 防震宣導:https://bit.ly/2m3DxXq"
\每週7天,每天7點,每次7分鐘,和我們一起了解更多有趣的生活議題吧!/
🥁七七仔們如果想寄東西關懷七七團隊與志祺,傳送門如下:
106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二段111號8樓
如有業務需求,請洽:hi@simpleinfo.cc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vwpLikfh_B4/hqdefault.jpg)
1991宣導 在 Dd tai Youtube 的評價
台北市土銀展示館前身為日本勸業銀行臺北支店(分行)。日本勸業銀行於1923年1月12日在臺北正式成立分行,以開墾、土木、水利及農業資金融通為主要業務,是當時唯一辦理不動產及拓殖金融的銀行。因融資業務拓展、經營範圍擴大,遂耗費鉅資於現址另建新廈,於1933年落成。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我國政府接收原日本勸業銀行在臺五處支店,於1946年9月1日改組為公營的臺灣土地銀行,並以此地為土銀總行。歷經多年使用、數度修繕改建,其內部空間已與1933年落成時大異其趣。1991年5月24日,內政部指定本建築物為第三級古蹟(今臺北市市定古蹟)「勸業銀行舊廈」。至2005年「臺灣博物館系統計畫」在行政院、文建會的支持下成案,土地銀行遂與臺灣博物館合作,由臺博館負責古蹟修復及後續營運管理,並定位為「自然史博物館」。從勸銀到土銀,這座厚實穩重的銀行建築物歷經70餘年歲月,在2009年底蛻變為博物館後,不但得以延續過往的榮光,更成為臺灣的金融史、經濟史、建築史、工藝史以及博物館發展的具體實證。
台北探索館Discovery Center of Taipei位於台灣台北市。它除了在探尋台北市歷史文化的軌跡,了解現今台北的人文、社會及各項藝文生活資源外,另外也在使民眾了解台北市的重大公共建設發展及與國際交流互動的情形。該館目前位於台北市市政大樓門廳右側。早期是臺北市政府新聞處所屬的市政資料展示館,成立於1994年;而後於2000年做更新規劃,並予以重新定位,使其具有兼負社會教育及市政宣導雙重職責,並提供蒐藏、研究、展示、教育及休閒等功能,以推廣科技教育、歷史教育、藝術教育及市政建設成果。2002年5月,台北市政府市政會議通過將「市政資料展示館」更名為「台北探索館」;台北探索館於該年底正式完工啟用,號稱台灣第一座城市博物館。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b6uiX08Gn8I/hqdefault.jpg?sqp=-oaymwEZCNACELwBSFXyq4qpAwsIARUAAIhCGAFwAQ==&rs=AOn4CLCKu4uMK5aqYiYTcBMJONH2j1PTFA)
1991宣導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評價
本集主題: #安全第一內湖防災逗陣來
「安全第一 內湖防災逗陣來防災宣導會」,是由台北市政府消防局第三救災救護大隊與臺北市內湖社區安全與健康協進會共同主辦,此次邀請到該協會 #李明珠理事長 及文宣組 #呂秋芬組長,來為各位聽眾朋友介紹這次的活動。
為強化民眾對防災及居家安全觀念,進而預防、降低災害發生,消防局訂於3月21日(星期六)下午2時,邀請臺北市內湖社區安全與健康協進會,共同在內湖區大湖公園(捷運大湖公園站後側)舉辦社區防災宣導活動,歡迎市民朋友一起來參加,鬥陣學防災,聯手打造安全無虞的生活環境。
消防局平日除積極偕同各區婦女宣導隊以實際行動走入里、鄰、社區,為民眾提供居家消防安全診斷外,更將宣導層面深入地方族群,並結合各方資源,持續辦理社區防災宣導活動,希望能全方面的將「防災重於救災、離災勝於防災」的觀念推廣至每一個家庭。
消防局表示,根據近年來火災統計資料顯示,住宅火災的發生率為各類火災之冠。但預防居家火災其實不難,來參加一趟社區防災宣導,透過社區防火宣導來提升用火、用電及使用瓦斯安全知識,保障你我生命及居家安全,絕對讓您有莫大的收穫。
本次活動各項主題都有專業人員為你解說,主題包括:居家用電安全、防範電氣火災、住宅防火診斷、居家消防安全設備解說、住宅用獨立式火災警報器、廚房用火安全、油鍋滅火教學、防範一氧化碳中毒、瓦斯使用安全、地震體驗車 (含緊急避難包、防災公園、1991宣導)、CPR+AED急救教學(救心巴士)、哈姆立克急救教學等。此外還邀請了碧湖國小弦樂團、鑾之舞團、英文老歌彈唱、魅力愛舞隊及各種防災宣導短劇等表演,活動精采可期。
當天下午的宣導活動收音有:
一、 台北市稅捐稽徵處內湖分處三股股長陳秀伶,介紹「房屋稅新制」。
二、 消防局東湖分隊隊員陳至光,介紹「油鍋滅水及廚房用火用電安全」。
三、 消防局大直分隊隊員林侑萱,介紹「瓦斯使用安全」。
四、 消防局圓山分隊隊員張舜惟,介紹「緊急避難包與防災公園宣導」。
五、 消防局內湖中隊隊員張力允,介紹「爆竹煙火使用安全」。
六、 消防局內湖中隊隊員莊宏偉,介紹「如何防範一氧化碳中毒」。
七、 台北市政府警察局內湖分局隊員張聿凱,介紹「如何防詐騙」。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lwgNTABugEc/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