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楊照先生批台女在京都穿和服無美感一事》
就這麼剛好,我才剛貼完穿和服遊京都的照片,資深國寶文壇前輩楊照先生就在臉書大罵台女觀光客穿和服遊京都破壞美感一事(新聞見:http://goo.gl/BYI1cg)。真是不寫點回應都不行。
先說,楊照先生的墨水與知識深度都有目共睹,使人敬佩,這無庸置疑。不過就這點批評,作為這千千萬萬被罵的對象之一的台灣女性來說,實在很委屈。雖然我懂楊照先生的慨嘆,現今的日本,所有重要古蹟與觀光景點跟傳統留空留白之美、寧靜緩慢、禪的意境已經相距甚遠,不過這是全世界交通、科技、觀光產業發達之後的現象,不是只有日本。
那說說為什麼我們要付費穿和服吧,難道真的只是為了好玩,想拍照這麼膚淺的理由而已嗎?
我想多數的人與其說是好玩,不如說是想「體驗」。我看過數十部日劇,身邊有眾多日本友人,到日本無數次,但從來沒有穿過和服,這次第一次穿上正式的和服,才了解為什麼日本女人走路總是慢又挺,為什麼日本女人總是跟在男人的背後小碎步。
日本的和服有三層,第一層是白色全素衣,全素衣上身之後,腰部繫好腰帶,之後再上一層大長袖子中間層,這層胸部下緣與腰部綁帶,最後才上了外面繡花的彩衣,同時也必須上胸部與腰部兩條束帶,最後再上腰部的腰封,寬版與窄版兩式,腰封最後的結花紮於後,結花下方再用固定物撐起,置於臀部與結花之間。
髮髻至少兩式,一整梳於後,另一梳於側面,前緣瀏海分為全紮與兩條置於前,就算楊照先生博學多聞如此,想必也是猜不出日本傳統女性的髮髻需要多少根固定夾吧?
25支。(以我的頭髮長度而言)
腳上的襪子大腳趾與其他腳趾分開入木屐,就算我們平常再會穿高跟鞋,這木屐都屢屢讓人拐腳,中途我穿著和服跟一個日本男孩子問路,他帶著我走,沒注意我的腳程,我像極了日劇裡慌亂的母親,小碎步的邊跑邊走100公尺,和服裡的五條線與大腰封和墊物撐直我的脊椎,「為什麼日本女人要小碎步走?(你根本無法大步走)」「為什麼他們的女人往往只能走在男人後面(極難走到前面)」「為什麼他們行止如儀又優雅(根本不能動,連吃飽都沒辦法)」「為什麼他們的傳統女性如果遇到時尚又前衛的西方女性傾向又羨又妒,並對不合群者容易群起排擠之?」
我不能說衣著文化能解釋全部,但確實能讓我們用另一種角度思索一個文化的特質。而不停地透過體驗,找出新觀點來了解這個世界,是文人的天職。我想楊照先生只是因為沒有機會身為女人,否則以他的學識,應該能做出一個很好的體驗研究。
作為一個觀光客,我比任何人都在意台灣女人有沒有在日本丟臉,說話聲音、行為舉止,雖然偶有不理解語言文化而受到他人的幫助的時刻,但總是心懷感激。我相信許多台灣女性都是如此,至於有沒有不禮貌的觀光客呢?當然很多,但各國皆然。
如果能夠送楊照先生一個禮物,我希望有機會送給他50年前的穿越時空遊,當年的京都古城,現今真的很難再現,不是台灣人的原罪,而是現今京都整個城10%的產值必須仰賴觀光,不是某個台灣人說觀光客礙眼,京都就必須聽你的。
當然,人物作為地景,我們自然也希望能成為他人美好的風景之一。希望楊照先生在京都的時候,也有看到我們某些台灣女性其實比各國都更加的注重自己的形象與行止禮儀。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2萬的網紅Bryan Wee,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1980年的京都」的推薦目錄:
- 關於1980年的京都 在 MissAnita 御姊愛 (徐豫) Facebook
- 關於1980年的京都 在 Facebook
- 關於1980年的京都 在 黃欽勇 Facebook
- 關於1980年的京都 在 Bryan Wee Youtube
- 關於1980年的京都 在 Travel Thirsty Youtube
- 關於1980年的京都 在 スキマスイッチ - 「全力少年」Music Video : SUKIMASWITCH / ZENRYOKU SHOUNEN Music Video Youtube
- 關於1980年的京都 在 あの頃京都 1980年5月頃四条河原町から清水寺辺り - YouTube 的評價
1980年的京都 在 Facebook 八卦
京都古川町商店街。我與大衛·鮑伊。還有那些歌那些人
我總是跟人家說,我喜歡京都的古川町商店街,是因為David Bowie,一次次回到這座商店街,總是哼著David Bowie的歌。
某一年,我哼著David Bowie的Space Oddity,在商店家買了一份炸天婦羅,年邁的老闆望著我,用著驚訝的表情,然後他打起了拍子,竟一起和我唱著。
Can you hear me, Major Tom?
Can you hear me, Major Tom?
Can you hear me, Major Tom?
Can you....
那份炸天婦羅,他沒有收我錢,他說就當送給 Major Tom的禮物,我心想著他是否曾經遇見過David Bowie呢?
後來,我就一直喜歡著古川町商店街,不斷回京都時,不斷回來這裡。
DAVID BOWIE曾在1980年代到訪京都,在此之前,他到訪日本多次,早已是個哈日族,他的音樂和造型都受日本傳統文化影響,曾與坂東玉三郎學習歌舞技的表演與化妝技巧,更與日本設計師山本寬齋(KANSAI YAMAMOTO)合作,完成一套套足以改變世界潮流的造型,1980年他為了拍攝清酒廣告於日本待了10天,鋤田正義帶他到京都旅行時,拍下了一連串照片(最近這些照片又看到被轉載),如今這些經典照片依然流傳著,讓人目眩神迷。
東山三條上曾經有一座電話亭, DAVID BOWIE曾經在這裡拍下一張照片,我曾經走在三条通上,尋找這座已經被拆除的電話亭,想著 DAVID BOWIE在這裡說過甚麼話呢?當時歐洲東西德還在分裂,柏林圍牆尚未拆除,而他寫的他的Heros據說是當時德國的地下國歌。
我第一次聽到David Bowie的音樂,是1972年的The Rise and Fall of Ziggy Stardust and the Spiders from Mars,星塵與火星蜘蛛,我不能說就此喜歡上了Bowie,或許我更喜歡同樣在1970年代成立的Joy Division,但可以確定的是,David Bowie對我來說,已經像是耀眼星辰般的存在。
古川町商店街往知恩院的方向,有一座行者橋,只能一個人通行,據傳是以前在比叡山修行的行者返回京都時會經過的橋樑,我知道附近有一個感人的故事,一間叫餅寅的店家,在這裡世世代代販賣著名叫光秀饅頭的點心,附近的明智光秀塚也是店家在照顧,明智光秀在日本戰國時代算是毀譽參半的人(因為殺了織田信長,改變了後來整個戰國歷史),能夠如此忠心的一直照顧並且製作與其有關的點心,這樣的忠義其實也令人感動。
DAVID BOWIE 非常喜愛古都京都,甚至考慮移居,但是最後打消他念頭的,竟然是因為他怕日本的Zen(禪)文化,會讓他無法創作,我猜可能怕一頭栽進去吧,最後放棄。
穿過古川町商店街,走過一本橋行者橋上,總會想起了DAVID BOWIE因為害怕禪文化的事情,走在時代尖端的,不斷追求實驗與創新的 BOWIE,和酷愛禪文化追求極簡風格的蘋果創辦人賈伯斯,或許都是同一個光譜的人。
在古川町旁的一間酒吧,貼著DAVID BOWIE曾經拍的燒酌廣告,美麗的讓人想親吻,我與吧台點了一杯山崎威士忌,不加冰塊,對著海報致敬,和他乾杯。
哼起了好迷人的Hunky Dory裡的歌曲。
附近的店家屋簷上,很多出現了鍾馗的雕像,守護著各個店家,不知Bowie是否曾經注意過?並把他放進歌詞裡呢?
有一回,帶著孩子回古川町商店街,有一間好吃的可樂餅店,穿過了三条通,往平安神宮的方向走去,我們各買了一份孩子喜愛的食物,這一帶沿著川流的巷弄,我非常喜愛。
無意間去了老爺爺老奶奶經營的老喫茶館-和蘭豆(現已永久停業)。
我知道店裡面放著大島渚的電影《俘虜》的電影海報,那正是大衛·鮑伊、坂本龍一、北野武共同主演的,坂本龍一做的配樂,店裡更有許多YMO的唱片,坂本龍一、細野晴臣、高橋幸宏三人引領著實驗電子樂的風潮,一直覺得他們深受著DAVID BOWIE的影響。
那一次在店裡,老奶奶放起了《俘虜》的電影配樂,也就是坂本龍一傳世的電影配樂,我腦中不斷地浮現在電影《俘虜》中,DAVID BOWIE的模樣。
他像是一位美麗的女子,抹上了藝妓的裝扮,走在京都的街道,他大聲著哼著歌曲,像是要叫我們一起前往火星,Life on Mars?Life in kyoto?
我們如宇宙塵埃,灑在京都的時間軸上,一起走在古都的路上,穿過古川町商店街,喝著咖啡吃著糰子與可樂餅,繼續哼唱著我們心中的DAVID BOWIE。
留言網址有1980年DAVIDBOWIE造訪京都非常帥的照片,還有很多文章裡提到的音樂連結,歡迎大家點閱。
#京都與DAVIDBOWIE
#1980年的京都
#古川町商店街
#私京都回憶與散步
1980年的京都 在 黃欽勇 Facebook 八卦
日本紀行(9):你所不知道的京都
透過羅姆的安排,電子時報的工作小組拜訪京都府副知事山下昊正,試著瞭解千年京都,如何在智慧城市的大潮中,融合深厚的人文與科技背景,做出前瞻性的城市規劃。
當一般的遊客在讚嘆清水寺、東西本願寺之美,以及戰國群雄以京都為核心的征戰與史詩時,只有極少數人注意到,京都大學的教授或畢業生,已經有10位拿到諾貝爾獎了!
西元794年,日本皇室將首都從奈良遷到京都,開始了以京都為核心的平安京時代。人口只有147萬人,經歷過千年風霜的京都,在人文與科技的成就上都是人類歷史的奇蹟!是京都人文薈萃使然?還是已經走過千年的京都,早已看破枯榮,因此能在「空寂」與「極致」的矛盾中,自然涵養頂尖的人才呢?
京都是日本的文化重鎮,百年前在西風東漸的大環境下,京都如何熬過最艱難的國家體質改造過程?
現在,京都有1980家百年企業,也有兩家超過1,000年的千年企業。在京都府擔任產業發展工作超過30年的山下副知事說,我們對於產業的要求,當然希望大家荷包滿滿,創造更高的社會價值,但有些企業只要能夠活下來,那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言下之意,有些企業要負責賺錢,但也有不少企業,雖然只是「活著」,但卻是京都維持文化氛圍的重要基礎。(待續)
1980年的京都 在 あの頃京都 1980年5月頃四条河原町から清水寺辺り - YouTube 的八卦
70年代後半から80年代、90年代半ばまでは、たまに京都や奈良に出かけていましたが、写真がフィルム時代でしたので、現像や焼き増しの事を考えると、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