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英的哥大演講 】
前兩天蔡英文 Tsai Ing-wen 總統在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 in the City of New York 的演講感動了許多人,我也一直想要跟大家好好分享對這篇講稿的心得。想歸想,但卻沒時間動筆。
一直到昨天,BBC 中文網(繁體) 有篇談這場演講的報導(後面有一小段引用了對我的訪問),然後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打油詩人 跟我在臉書上聊這件事。我們兩個雖然都很想談談這篇講稿,但週末都忙著同一件事:帶小孩(他帶他的、我帶我的)。但再不寫大概就沒人想談了,所以只好趁現在小孩睡覺後開始寫。
前天我曾經在臉書上請大家好好讀這篇講稿,中文英文都要看。有關中文的部分,朱宥勳 已經有很精彩的寫作技巧分析,大家可以去看看。
這一篇貼文會從英文文稿(這場演講是以英文進行的)跟一些比較宏觀的角度切入。
✍️為什麼是紐約?為什麼是哥大?
很多人都知道小英總統是英國倫敦政經學院的博士(好吧,有些人到現在還在懷疑),小英講英文時也有很雋永的英國腔,但大家比較容易忽略的是,紐約(美國)才是她第一個異鄉求學的地方。她當時就讀康乃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 ,位於紐約州的漂亮小城Ithaca。
所以也許不難想像紐約這個大城市,在當時對一個在台北長大的乖乖牌學生,所產生的人生衝擊。小英不但順利拿到碩士學位,還考過了全美難考的紐約州律師考試(美國的律師考試是不同地方分開考的,難易不一,比較難的一般來說是紐約、芝加哥跟加州)。我想紐約對於小英來說,是充滿許多回憶的。
小英在紐約的公開演講曾說:「這是她第一次以中華民國總統的身份造訪紐約」。從這個背景來看小英的英文講稿,不難發現,前四段事實上是給紐約客(New Yorker)的溫暖起手式:
✍️Receiving an invitation to speak here from such a vanguard of free speech and diversity is actually quite an honor.
能受邀來這所以言論自由及多元包容著稱的校園座談,我實在備感榮幸。
🐶小英在演講的第一句話,就點出了紐約這城市對她的意義:言論自由、多元。
為什麼要特別講這一點?因為她當年就讀Cornell時,台灣發生了美麗島事件跟林宅血案。你可以想像,在多元自由的紐約校園,卻聽到家鄉發生重大事件,內心有多震撼。
✍️ I graduated from Cornell Law School in 1980, and I have to say, being back on a New York campus brings back many memories. Though I’m sure many of you would say that any campus outside of New York City is not really part of New York.
我在1980年畢業於康乃爾大學,再度回到久違的紐約校園,勾起我許多的回憶。雖然,或許在場有人會說,任何紐約市以外的校園都不能算是紐約。
🐶這一段是insider joke,非紐約人可能看不懂,紐約人聽到應該笑呵呵。為什麼?前面已經說了,Cornell位於紐約州的Ithaca,但不是位於紐約市內,所以這個笑話是小英的自嘲:我知道我念的學校沒有位於紐約市(New York City)內,你們一定覺得那不能算是「紐約校園」。說白了,這有點像是天龍國笑話或是「天母是天龍中的天龍」之類的。
講到這,看看哥大的臉書名稱:Columbia University in the City of New York (位於紐約市的哥倫比亞大學),不覺得很幽默嗎?這是在開其他沒有位於紐約市(也許位於紐約州)大學的玩笑。(你能想像台大的臉書名稱說「位於台北的台大」嗎?)
✍️However, I actually lived in the city in the summer of 1979, when I was doing research work for a professor at the East Asia Institute of Columbia University. Later on, I passed the New York Bar examination here, and visited the city from time to time, sometimes on my way to Washington DC for trade negotiations.
然而我在1979年夏天曾經真正住過紐約,協助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研究所的一位教授做研究。而我在通過紐約州律師考試後,就更常走訪紐約,有時是在前往華府做貿易談判時會經過紐約。
🐶接續上一段的笑點,打鐵趁熱,小英為自己的「紐約經驗」多加一點正當性。她說她當時曾經協助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研究所的一位教授做研究。哥大位於紐約市內,這下總不能說我不是紐約人了吧?
✍️Life in New York in the 1980s was eye opening for a young law student from not quite democratized Taiwan. Diversity and different perspectives were the norm, and looking out across the lecture hall today, I am glad to see that has not changed.
對一個來自當時尚未完全民主化的臺灣的法律系學生來說,1980年代的紐約生活真的令我眼界大開,多元化和不同的見解竟然才是正常。我很高興,從這講台放眼望出去,一切都如此熟悉,絲毫未曾改變。
🐶這一段,事實上講的是台灣當時還沒解嚴,而且發生了美麗島事件。小英講的委婉,沒有指名道姓,只說台灣當時尚未完全民主化。
以上四段,是非常成功的破冰(ice-breaking)。破冰是公共演講的重要技巧,做得好,能夠化解一開始的尷尬與緊張,並連結講者與聽眾的關係。開場做得好,也有助接下來的演講氣氛跟節奏的掌握。
所以好的幕僚真的很重要,也真的能讓你上天堂。幕僚寫稿的功力也在這裡,帶出個人情感(personal touch),讓老闆掌握演講節奏,這是需要專業訓練的。
✍️In the early days of our political transition, some said democracy could not survive in China’s shadow. And Taiwan is now home to a thriving democratic society and political system.
我們在政治轉型初期,很多人說在中國陰影的籠罩下,我們的民主不可能存活下來。然而,現在臺灣已然成為民主社會和政治制度蓬勃發展的居所。
🐶我喜歡survive in China's shadow這個詞的用法,這可以提醒聽眾,今日許多國家,甚至包括美國,都還在擔憂中國的銳實力(sharp power)。西方國家對於要不要禁用華為爭論不休,也可以視為一種中國的陰影。
✍️Some said a resource-poor island of only 23 million people could not become a major economic player. Yet we are now the United States’ 11th largest trade partner.
有人說,人口只有兩千三百萬而且資源匱乏的小島,無法成為經濟的主要推手,然而現在我們已經變成美國的第11大貿易夥伴了。
🐶這是很漂亮的對比,從資源匱乏的小國變成美國的重要貿易夥伴。
✍️Some said progressive values could not take root in East Asian society. Yet I stand here before you as Taiwan’s first woman president, and this year we became the first country in Asia to legalize same-sex marriage.
有人說,先進的價值觀無法於東亞社會生根。但今天,我是以臺灣第一位女總統的身分站在各位面前,而今年臺灣也已經躍為亞洲第一個同婚合法的國家。
🐶progressive這個字,我習慣翻譯成「進步」,但總統府的翻譯為「先進」。這一段很生動的描繪了台灣在性別平權上的進展,對台灣的形象是很好的宣傳。
✍️In short, Taiwan’s story is one of seemingly improbable success. Many call Taiwan a “democratic miracle,” but I don’t believe in miracles. I believe in the will of the people, and their vision for a better world.
簡言之,臺灣就是在不可能的環境下成就了可能。許多人稱臺灣為「民主奇蹟」,但我不是奇蹟的信徒。我相信的是人民的意志,以及對更美好未來的願景。
🐶「奇蹟的信徒」在中文是個華麗的修辭,但英文用的是大家國中都學過的文法:believe 是相信,believe in 是信仰。有沒有 in 差很多。
✍️We are seeing this threat in action right now in Hong Kong. Faced with no channel to make their voices heard, young people are taking to the streets to fight for their democratic freedoms. And the people of Taiwan stand with them.
我們看到這個威脅正在衝擊香港,年輕人沒有管道發聲,只好走上街頭為民主自由拼搏。我們臺灣人民決心和他們站在一起。
Hong Kong’s experience under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has shown the world once and for all that authoritarianism and democracy cannot coexist.
香港的「一國兩制」經驗,向世界明白揭破了獨裁和民主無法共存的事實。
🐶沒有任何一個場合,比台灣總統親自在美國談香港逃犯條例的議題更適合了。這一點我相信能贏得很多聽眾共鳴。如果真的要挑剔的話,我也許會思考一個問題:加上新疆集中營或甚至西藏議題,會不會比較好?加跟不加都各有利弊,也許文稿小組最後決定讓演講更聚焦。
✍️You begin to censor your own speech, your own thoughts. You no longer discuss current events with your friends, for fear of being overheard. You spend more time looking over your shoulder than you spend looking towards the future.
你開始審查自己的言論和想法,不再和朋友討論時事,因為害怕被竊聽,大部分時間都提心吊膽的前瞻後顧,根本無法好好面對未來。
🐶我喜歡這一段的節奏。也因為這一段,我猜測這篇講稿應該是「以英文寫成,再翻譯成中文」,而非「以中文寫成,再翻譯成英文」。為什麼?因為You spend more time looking over your shoulder than you spend looking towards the future. 用了前面跟後面的修辭。
✍️Our story is one of perseverance, of a commitment to democracy against all odds.
我們的故事是堅毅不撓的故事,是力抗萬難,堅守民主的故事。
Ours is a story of why values do still matter. The cultural and political differences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only grow wider by the day; and each day that Taiwan chooses freedom of speech, human rights, the rule of law, is a day that we drift farther from the influences of authoritarianism.
我們的故事在訴說,為什麼核心價值如此的重要。臺海兩岸在文化及政治上的歧異日趨擴大。臺灣選擇言論自由、人權及法治的每一天,都讓我們與獨裁政權漸行漸遠。
🐶Against all odds 強調台灣民主及經濟發展難能可貴。
A story of why values do still matter. 強調台灣跟中國最大的差異:價值。
✍️Authoritarian governments seek to exploit press freedoms unique to democratic societies to sow dissent among us. They hope to make us question our political systems and lose faith in democracy.
獨裁政府企圖利用民主社會的新聞自由,在我們之間挑撥對立,要讓我們懷疑我們的政治制度,好讓我們對民主失落信心。
Taiwan has been on the frontlines of this battle for years, and we have a great deal of experiences to offer to the world.
臺灣多年來一直站在這場戰爭的前線,我們有太多經驗可以與世界分享。
🐶這一段強調台灣在全球資訊戰的價值及經驗,凸顯台灣是美國重要盟邦的重要性。
✍️But democracy faces other challenges as well, especially in the form of economic enticements with hidden strings attached.
然而民主還面臨其他挑戰,特別是暗藏算計的經濟誘惑。
🐶這在講什麼?包括中國對台灣的統戰,也包括中國對其他國家的一帶一路及所帶來的債權陷阱(debt trap)。
✍️So to all the people who ask me how to make the choice between democracy and economic growth, I say the choice is clear: the two are inseparable.
很多人問我如何在民主與經濟成長之間作出抉擇,我的答案很清楚,就是:兩者密不可分。
History tells us that democracies are strongest when united, and weakest when divided.
歷史告訴我們,民主國家團結時最強,分裂時最弱。
🐶這邊改寫了英文寫作常用的名言錦句:United we stand, divided we fall。寫得很漂亮,沒話說。
😄😄😄
我只挑了一些段落跟大家分享,希望大家喜歡,也算是完成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打油詩人 交代給我的任務。
忘了說,哥大的黎安友(Andrew Nathan)教授是小英這次訪紐約的靈魂人物,他是友台派中國通的祖師爺級人物,台灣許多教授及政治人物都上過他的課。我在清大就讀中國研究碩士時,Andy(我們都這麼稱呼他)也來清大上過短期講座,現在回想起來,當時能在新竹上他的課真的太幸福了(畢竟清大不在紐約市,學費也不能跟長春藤盟校相比😂)。
半夜兩點了,來睏。(發文的霎那,螢幕跳出喬帥擊敗費爸的新聞,我整個錯過了比賽....😭)
Ps. 本篇文章謝謝打油詩人給我一些靈感,但如果有寫錯的地方,文責當然自負。
(本篇引用的中英文講稿內容來自中華民國總統府官網)
護台胖犬 劉仕傑
Instagram: old_dog_chasing_ball (老狗追球)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萬的網紅范琪斐,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週漏網東西軍角逐的選項是:「加州野火燒」vs.「奧斯卡新規」。經過24小時的刺激票選之後,「加州野火燒」獲得66.8%的票數。 加州野火這條新聞真的是最近美國各大媒體的頭版頭,美國加州從8月中雷擊引發火災後,就提前拉開了今年野火季的序幕,現在各個城市都被煙霧籠罩,整個很像沙塵暴一樣,非常誇張。這...
1980年代 台灣 大事 在 酪梨壽司 Facebook 八卦
轉貼這篇文章,懇請大家一起關心孩子的飲食健康。
在此也要說聲抱歉,我兒不在台灣就學,這類資訊只能從媒體報導慢好幾拍得知,而台灣媒體亂寫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經常今天寫的明天全盤推翻,很多一知半解的話題,我不敢也沒有資格以意見領袖自居。臉書只分享一些輕鬆小事,不代表我對大事漠不關心。
個人覺得「買一組三千多元的無毒桌椅」和「吃一餐七八十元的健康營養午餐」沒有衝突,願意買單的甚至極有可能是同一群家長,就像出國旅遊/當校園志工,讀英文繪本/唸中文詩詞,本來就可以同時並進。每個人有不同的生活和育兒價值觀,但孩子的飲食健康絕對是最基本的,是吧?
事實上,我的俠女同學恰巧就是會主動監督學校營養午餐的媽媽志工兼網路購物狂兼旅遊達人兼事業做很大的職業婦女,每件事都做得有聲有色,她是我的偶像。(趁亂告白)
P.S. 為了避免誤會,截圖中要團的是兒童無毒顏料而不是氣泡紙,關於粉絲的提問,我當下的完整回覆是:「氣泡紙不用花錢買啊,包裹中的填充物就常有,廢物利用即可。家中沒有的人也可以考慮去店家或公司問問看有沒有不需要的。」(而且我以為她是在開玩笑)
=
轉貼這篇不是討拍或筆戰,只是覺得她寫的兒童飲食安全議題很重要,既然被點名了,就同時發表一下我的淺見。若沒空讀完作者的長文,至少也別錯過很有建設性的結論:
【身為爸媽,我們可以這樣做】
1:加入學校家長會,爭取擔任「營養午餐委員」監督學校的校園午餐。
2:關注主婦聯盟基金會目前與田秋堇等立委共同修法的「學校衛生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連結請點: http://goo.gl/PSNWsq 。打電話到選區的立委辦公室,請立委支持修法。
3:由主婦聯盟、第一社大、微風市集等公民團體組成的【南方食農教育聯盟】預計於12/5舉辦「食農教育論壇」,擬邀請高雄市政府與台南市政府及各個關心食農教育與校園午餐的個人及公民團體舉行公私協力交流,歡迎加入「南國明日餐桌」按讚(連結請點 https://goo.gl/jkj7Or ),密切注意活動消息。
營養午餐「白飯事件」,昨天朋友談起時,我都只有一句話想說:「合法使用與必要使用是兩件事」,必要一定要合法,若覺得不必要使用,就要討論「為什麼要用」,以及「如何才能不用」,才能看到政府依賴大型團膳業者所造成的飲食現況--一個合法合理但你不願意接受的現實。為何八、九萬名孩子的飯交由一個廠處理?為何地區性的小團膳業者消失了?為何學校養不起/無法養一間自設廚房與廚師?
既然營養午餐是結構面問題,要改變很難(但有團體持續推動中,後面再說),那麼氣急敗壞的家長,有下定決定先改變孩子的午餐內容了嗎?早上作便當太困難,前一晚煮飯時多留一點飯菜呢?是不是連家庭晚餐都一併「外包」了?
營養午餐不全是那麼差,華德福學校可提供有機餐,一頓70~80元,一般營養午餐的兩倍,多數家長會喊貴抱怨吧,可是今早一位親子部落客賣幾千組三千多元的木製桌椅瞬間秒殺,瞬間,然後另一位部落客的粉絲連氣泡紙都在問能不能團購,家長確實是種謎樣生物沒錯。
(這一篇我沒打算指責部落客問題,部落客看來也沒義務覺得自己有責任帶領粉絲討論社會議題,多一點除了「消費力」以外的生活思考層面,部落客怎麼經營自己不重要,重要的是家長跟風想跟到什麼?)
(雖然我這麼寫了還是馬上收到來自部落客讀者的批評訊息,再強調一次,本文非針對這兩位部落客,而是針對瘋狂跟團但未在乎過孩子飲食內容與教育的家長,或許有人同時買三千元桌椅也買友善食材煮飯,那很好,我說的不是你,但我們都知道這不是完全重疊的消費群)
(我放這兩位部落客的截圖也不是想紅,又不開團有什麼好紅?只是因為知道他們都是新聞科系畢業,比起一般人受過更多寫作邏輯訓練與新聞判讀能力而已,要多寫一點完全不是問題。我寫的就是我想的,我想的就是我做的,我不會寫自己做不到與不相信的事情。如果你接受再往下讀)
我在想,這些財力在某些時候變得雄厚的家長,約是1980年代左右出生,不一定經濟富裕,至少能感受到經濟漸佳,加上個人主體性變高,養育下一代時,也會較容易以消費達到個人滿足(當然你可以說那個木製桌椅無毒耶,那麼三餐有沒有達到無毒標準?)然而真的實務上要為孩子做些什麼,又沒那麼容易,例如洗手做三餐、下班後就讓孩子離開安親班自己看功課。
因為那又剝奪掉「自己」,團購什麼都買得下去,出國玩十多萬也可以花,那呈現了一種生活質感,可是要參加學校的營養午餐委員會呢?
我不知道自己算不算高學歷女性,可應該算是有工作能力,也常被長輩問,幹嘛不去上班要自己帶小孩,現在的社會眼光是,女性不該為了家庭犧牲自己,但我覺得經營一個家庭也是一種能力,而且不分男女,如果外子願意,我可以和他交換身分。
這兩年開始成為家庭主婦後,我觀察周邊家庭,粗分成四種, 一種是雙方薪水都不錯的雙薪家庭,很肯花錢,第二種是雙方薪水都普通而已,其中一方也許付完保母費和補習班費用就所剩無幾,卻覺得不維持兩份薪水生活沒有依靠,兩種的共同性是多數跟孩子有關的都選擇外包(食物或教育)。
第三種是單方薪水就不錯,另一方可以回到家庭,很積極跟團仿效部落客優質生活,但在食物或教育上還好,可以買很貴的Lc鍋當擺飾,鍋子裡的食物來源不重要。第四種是單方薪水過得去(也可能不錯),但雙方同意讓收入減半,拿回生活自主權,這一群女性行動力很大,包括共學團參與、體制外教育蓬勃、小農自售客戶群,這群人常被笑,但促成的社會改變是事實。(以上只是粗分,有很多例外和變數)
我覺得吃不該階級化沒錯,現實是現在就是被階級化了,而這階級化不再單指錢,也指的是家庭生活的品質(非團購達成的物質)。
我不會鼓勵大家都回家自己帶孩子,但外包該適可而止與經過選擇。一切都外包很輕鬆,但造就的後果(下一代與健康問題)就是社會整體一起承受。
「飲食外包」是整體社會的危機,但不從調整生活方式是動不了的。也可以說是人心不願動了,我常想到我媽以前下班回來煮全家飯菜、全家隔日中午便當的情景,我們孩子幫忙洗米、揀菜、輪流洗碗,一起忙碌到八點多,要回到那樣的生活會有點辛苦,但真的是可以選擇的。(還是職業婦女時的番紅花也是每天五點起床煮早餐作便當,當然超累,但就是選擇自己的飲食方式)
在這裡補上 Chun Hsien Chen的留言,夫妻都是媒體業,但共購友善食材且自炊,他來說這些話很有說服力:「我以前覺得不能自己炊煮的人很不可思議,但漸漸淡化到那只是個人價值選擇的問題。的確,社會結構的大問題很難解,只能說你在乎的程度到哪裡,就執行到那個程度。這中間並沒有對錯或高級低等的差異。」
我並非要呼籲每個孩子都自己帶便當,有些家庭就是需要,有些家庭就是沒能力煮飯,可是如果你覺得自己還有一點選擇的可能,生活的餘裕,玩手機追劇的時間,那麼做一個便當不難,起身改變營養午餐的品質也有可能,就從在班親會上要求學校讓你的孩子蒸便當開始,加入營養午餐委員會開始。
每天吃的營養午餐絕對比一組三千多的無毒木桌椅或是據說很時尚的媽媽包、英美繪本更重要。
網路上有股聲音是嚷嚷不要害怕化學添加物,我沒有害怕,我只是覺得自己有權力得到透明資訊,讓我選擇要不要。一個合法的添加物,不代表必須被使用,昨天看一位網友寫:「食品加工技術不斷在進展,添加物複雜性也隨之增加」,台灣食品安全的前科告訴我們,今日視為安全的一切,可能明日就推翻。我會選麻煩但減少使用的那條路。
以下是來自南琦的建議:
【身為爸媽,我們可以這樣做】
1:加入學校家長會,爭取擔任「營養午餐委員」監督學校的校園午餐。
2:關注主婦聯盟基金會目前與田秋堇等立委共同修法的「學校衛生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連結請點: http://goo.gl/PSNWsq 。打電話到選區的立委辦公室,請立委支持修法。
3:由主婦聯盟、第一社大、微風市集等公民團體組成的【南方食農教育聯盟】預計於12/5舉辦「食農教育論壇」,擬邀請高雄市政府與台南市政府及各個關心食農教育與校園午餐的個人及公民團體舉行公私協力交流,歡迎加入「南國明日餐桌」按讚(連結請點 https://goo.gl/jkj7Or ),密切注意活動消息。
補充:部落客轉貼後果然找來許多粉絲批評,我也去回應了。
您目前不居住台灣,但在台灣媽媽界有非常大的影響力,如同推動閱讀,若能一起改善食安問題,即使只是一句「加入營養午餐委員會吧」,一定比主婦聯盟推動一年成效還佳。我文中寫到,非針對這兩位部落客,截圖無法刪除讓粉絲們不舒服,是我的錯,本文起先未設定公開,因朋友要求分享才開地球,但已經無法刪除截圖,是我思慮不周,很抱歉。
我想針對的是瘋狂跟團、認為自己盡力滿足了孩子需求、但其實未在乎過孩子飲食內容與教育的家長,如網友所說,或許有人同時買三千元無毒桌椅也買友善食材煮飯,那很好,我很贊同全方位在意安全的問題,但我文章說的不是這些人,請不要覺得被指責,而我們也都知道那不會是完全重疊的消費群,光看團購頻率與數量,就知道許多家長對品牌的在意程度遠超越友善食材。我們該檢討廠商、政府、學校為什麼不能給我們安全的營養午餐沒錯,那就讓我們起而行參與結構面的改善行動,在那同時,也要思考怎麼同時自救,例如先從改變孩子的午餐內容做起。
1980年代 台灣 大事 在 高雄好過日 Facebook 八卦
#在台香港人怎麼看故鄉正在發生的事?
你知道有多少香港人住在台灣嗎?
在1980年代前,想搬到台灣的香港人不多,97大限之下,想移居的港人也以英國和大英國協其他國家為首選。然而,2012年後,香港來台居留逐年攀升,若以港澳合併計算(以下同,但數據以香港為多數),台灣已有7萬人以上的港澳前住民,並有1.5萬以上的居留者,近年成長率在20%以上。
甚至有 Evacuation to Taiwan 的臉書專頁教大家怎麼移民。同時,每年還有8000位學生和160萬人次觀光客來台,我們和香港的交流確實緊密。
在香港正在發生可能決定香港未來的「反送中運動」時,許多香港朋友紛紛趕回香港參與,也有些港人走上了台灣的街頭聲援同胞。
我們昨天也參與了文化中心門口的「反送中」活動,就從這段影片一起看看,香港人怎麼看自己土地上發生的大事?
1980年代 台灣 大事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評價
本週漏網東西軍角逐的選項是:「加州野火燒」vs.「奧斯卡新規」。經過24小時的刺激票選之後,「加州野火燒」獲得66.8%的票數。
加州野火這條新聞真的是最近美國各大媒體的頭版頭,美國加州從8月中雷擊引發火災後,就提前拉開了今年野火季的序幕,現在各個城市都被煙霧籠罩,整個很像沙塵暴一樣,非常誇張。這場大火真的超嚴重,不只加州發生森林大火,加州北部的奧勒岡州、更北的華盛頓州,也都有很慘烈的火勢,地圖上看起來可能覺得小小的沒什麼,但其實每塊區域都是幾千公頃在燒,現在整個美國西岸的沿海城市都變成橘紅色,有民眾說一覺醒來還以為自己在火星,真的跟電影裡的世界末日很像,我們也有網友留言說,煙霧甚至已經飄過國界跑去加拿大溫哥華,當地pm2.5已經紫爆了。根據外媒報導,這場延燒一個月的大火已經奪走至少26條人命,還有數十人下落不明,數千個民宅被毀,至少180萬公頃土地化為焦土,相當半個台灣的面積。奧勒岡州州長還說,當局正在為「大規模死亡事件」做準備。現在因為很多地方剛燒完或是還在燒,大家還不能進去,所以無法評估火災破壞程度,也還沒辦法確定傷亡數據。
很多人就問說其實美國西岸應該每年都在燒,但今年怎麼會那麼嚴重呢?原因就是氣候變遷!其實加州夏季本來就非常乾燥炎熱,8月16日當天加州南部沙漠地帶死亡谷國家公園(Death Valley National Park)一度測得攝氏54.4度的高溫,創下1913年以來全球最熱紀錄。這種乾熱天氣就會導致密集的雷暴現象,就是瘋狂閃電沒有下雨,加州8月中的時候,一週就發生上萬次閃電,是1980年代以來最密集的紀錄,那閃電就非常容易引發森林大火,另外氣候乾燥也導致森林裡的枯樹越來越多,就是非常棒的助燃物,因此高溫乾燥、閃電打下來再加上風一吹,很容易就一發不可收拾。
不過這次的大火除了天災還有人禍。像是南加州一場大火,起因竟然是一場「寶寶性別揭曉派對」,「寶寶性別揭曉派對」是近年在歐美非常流行的活動,通常懷孕第20週就可以透過產檢知道寶寶性別,那準爸媽會要求超音波掃描師不要當面告知是男是女,而是寫在紙上放入信封封好,再由準爸媽交給一兩個值得信賴的人,這個人開信封得知「謎底」後,在全程保密情況下,根據寶寶性別來籌辦派對。通常透過切蛋糕,展示蛋糕切面是粉紅色或藍色,來象徵懷了女兒或兒子,或者是拉開氣球,看看噴出來的是粉紅色或藍色碎紙花。然後這種派對就越玩越大,大家都想要跟別人不一樣,什麼煙火、煙霧手榴彈、爆破裝置樣樣來,先前也有鬧出人命過。然後這場發生在「聖伯納地諾」(San Bernardino)的火災,就是因為當地有一對夫婦5日舉辦這種派對,為了耍噱頭,使用一個煙火裝置,結果射出去之後,附近的野草迅速著火,這對夫婦狂奔到車上拿水瓶想滅火,結果當然沒用啊,只好趕緊報案,附近居民也被迫撤離。
不過這次山火其實也燒出了外界很多疑問,明明樹林裡這麼容易發生火災,到底為什麼大家還要跑去這種野火好發區蓋房子呢?其實最主要原因就是大城市房價真的太貴了,我們先前都住過加州嘛,像舊金山、洛杉磯這種地方,賣腎都住不起,州政府為了解決住的問題,就會施壓地方政府多蓋一些房子應付住房需求,否則拿不到州政府的補助,那未被開墾的山林野地就理所當然成了目標。有一個很好的例子是加州的「索諾馬郡」(Sonoma county),1964年的森林大火只燒毀了幾百間民宅,但2017年又發生了一場差不多面積的大火,就摧毀超過5000間房屋,顯示當地人口成長了很多。那在三年前的大火之後,當地官員受訪的時候就說,這種事情一定還會重演,因為站在政府立場,他們沒有權力去叫人民不要重建家園,主要有兩個考量,第一是財政:你不重建就會讓人口外移,沒有人就沒有稅收,對地方財政會是重大打擊,沒錢去支付義務教育、垃圾清運、警消部門的薪水,站在經濟的考量下,重建是復甦的唯一辦法。
很多人會說重建可以蓋好一點的房子!像是提升標準、用防火建材之類的啊!不過這就遇到第二點「情感上無法」。這些一夕間一無所有的屋主,勉強住在車上或半燒毀的房屋裡,只希望政府用「最快最便宜」的方式,幫他們重建家園,讓他們的生活盡快回到軌道上,在這樣的壓力之下,沒有地方官員會忍心說不,或是拿自己的烏紗帽開玩笑。另外還有一個是,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站起來、靠雙手重建家園這樣的觀念似乎變成一種「美國精神」,每次天災後官方就會喊話說:「我們的第一要務就是重建家園!」就好像不重建就等於「投降」,放棄了你的老百姓,放棄了你的選民。結果現在就是燒掉重建、重建又被燒掉這樣一直惡性循環下去。最後恐怕要靠保險公司拒保、讓房市崩潰,才能終結掉這個循環,但就是非常殘忍啦!
雖然氣候變遷的問題我們沒辦法馬上就解決,但至少可以把災害的損失降低,例如根本就不要把房子蓋在野火區,而已經存在的社區,也要靠政府幫忙遷出危險區域,才是目前最能夠治本的方法。大家也不要覺得加州大火跟我們沒關係喔,在台灣也是有很多人把房子蓋在順向坡、土壤液化區,這件事情也非常值得我們思考,人類與大自然爭地的代價,我們扛得起嗎?
如果喜歡我們的節目,記得幫我們在臉書按讚跟分享出去,或是在YouTube訂閱我們的頻道,如果想看更多的國內外新聞的話,也請您上YouTube搜尋寰宇新聞,我們下週見!
--------------------------------------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每周四晚間8點55分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00pm準時上傳完整版!

1980年代 台灣 大事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評價
歡迎收看范琪斐的寰宇漫遊,今天的琪斐大放送我們要來談談,美國自由派大法官RBG病逝,會掀起政治風暴嗎?大家好,我是范琪斐。上個週末我想趁著美國大選前,週末還能休息,就到屏東去玩了一趟,結果就收到這個訊,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金斯柏格(Ruth Bader Ginsburg),18日因為胰臟癌併發症過世,享壽87歲。
RBG是媒體給美國大法官金斯伯格取的外號,台灣觀眾對她可能比較陌生,但知道她的人,我相信不少都是透過電影認識她的,這兩年剛好有兩部片以RBG為原型,一部是紀錄片《RBG不恐龍大法官》,另一部是《法律女王》,我自己非常喜歡,而且RBG一直都是美國大法官裡我最欣賞的一位。但RBG的逝世,不單只是美國失去了一位偉大的明星大法官,還有可能撼動美國總統大選,甚至牽動整個世界的局勢!真的那麼嚴重嗎?我們就先來看看RBG這位法官是什麼來頭,她到底有多「不恐龍」。
RBG出生於1933年的紐約布魯克林區,1956年進入哈佛法學院,是當屆500個學生中,僅有的9名女學生之一,她的表現一直都非常亮眼,是歷史上第一位通過激烈同儕競爭、擔任哈佛知名法學研究期刊《哈佛法律評論》(Harvard Law Review)編輯的女性。不是我要一直強調女性就多了不起,實在是因為美國雖然1920年代就讓女性獲得投票權,但當時的社會氛圍依然是覺得,女生就是男人的附屬品,應該畢業後就找個男人嫁了,乖乖待在家相夫教子,1970年代時候的總統尼克森,甚至認為女人不該受教育。
就是這樣的社會氛圍,RBG當時在公務員考試中拿到高分,最後卻只能找到打字員的工作,還因為懷孕而丟了飯碗,後來她懷二寶的時候就學聰明了,故意穿得很寬鬆,這才成功保住教職工作。而且就算RBG成績那麼優異,還獲得哈佛法學院院長強力推薦,當時的一位大法官依舊斷然拒絕她的實習機會,只因為她出生就「不帶把」。或許就是因為自己處處遭到性別歧視的經歷,讓她幾十年來致力於推動性別平權。
1980年,RBG被指派為聯邦上訴法院法官;1993年獲得美國前總統柯林頓提名最高法院大法官,並且獲得高票通過,是美國史上第2位女性大法官。這樣聽起來好像沒什麼,但其實截至2018年10月,美國歷史上一共誕生114位大法官,女性竟然只有4位,而且其中兩位還是歐巴馬時代任命的。她在任期間最被津津樂道的,就是「維吉尼亞軍校案」。1839年創校以來,從來不招收女學生的維吉尼亞軍校,被想就讀的女學生一狀告上法院,校方後來因為外界壓力,在校外設立「女子學院」,但最後還是被RBG判違憲,因為設女校就跟種族隔離措施沒兩樣,此案成為了美國女性平權的重要一步。
這位老太太雖然生活傳統,但思想開明,在兩性同工同酬、女性墮胎權、同志議題上,都秉持平等自由。左派傾向加上不斷衝撞體制,讓她成為高院的「頑固反對派」,2016年甚至曾經公然砲轟當時還是總統候選人的川普,結果讓她人氣爆衝,瘋狂圈粉,有粉絲就以饒舌歌手「The Notorious B.I.G」為靈感,幫她取暱稱叫「The Notorious R.B.G」也就是「聲名狼藉的RBG」。有多少大法官可以被拿去比饒舌歌手?從這裡就可以看得出來RBG很受年輕人歡迎,曾被診斷出罹患大腸癌、肺癌、胰腺癌,但她一直不願意向病魔低頭,80幾歲的老太太還可以上健身房、舉啞鈴、做伏地挺身,她能做的可能比我還多啊!她去世前幾天還跟孫女說,希望能撐到川普下台,可惜最後未能如願,在選前不到七週過世了。不過她的離開跟川貴人又有什麼關係呢?其實美國的大法官任命,比宮鬥劇還精彩啊!
我們先解釋一下,根據美國憲法第二條規定,最高法院的9位法官,是由總統提名,經過參議院同意而任命,一旦任命就是終身職,除非是去世、辭職、自願退休,或是遭到彈劾,才會被撤銷職務,所以新任命的大法官很可能一當就是二三十年,目前平均任期是16年。因為流動性不高,有的美國總統在位期間都不見得有機會任命一位大法官,結果川普就職以來已經任命了兩位,現在又出現第三個難得的機會。
大家可想而知,川普當然會任命「自己人」,也就是理念跟他相近的保守右派,目前高院的保守派佔據了9席中的5席,已經使得高院略為右傾,如果再找一名保守派法官,就會變成6比3,恐怕讓高院變成一個深度保守的機構,美國未來幾十年,無論政治、司法或文化,都會受到影響。先不談那麼遠,拿美國總統大選來說好了,2000年美國大選發生選票爭議,最後就是交由最高法院判決,才讓小布希勝選,所以有些選民就很不服氣啊,認為是當時保守派法官佔多數,才被小布希撈到一個總統寶座。那最近川貴人不是一直在吵郵寄選票會造成選舉不公嗎?萬一到時候出現爭議、開不出票、選不出總統,最後交由裡面多數是川普人馬的高院裁定,後續情況大家可想而知,球員兼裁判,人民服不服呢?
目前還不清楚提名程序會跑多久,但過去通常需要兩三個月的時間來處理。民主黨主張等到大選結束,新總統上任後,再審查提名案,不過把持參議院的共和黨,已經講得很清楚,說「會儘速安排投票事宜」很明顯是打算趕在選前,趁川普還在任的時候闖關,鞏固保守派的優勢。其實四年前就有類似的情況,當時一名大法官過世,前總統歐巴馬想要提名,結果被共和黨杯葛程序,故意弄掉歐巴馬的人選,等川普上台後,才讓川普提名保守派的大法官。不過這次共和黨強調,今年和四年前情況不同喔,他們說當年民主黨當總統,共和黨控制參議院,不適合在總統選舉年填補空缺,但是今年同一黨派同時掌管白宮和參院,就可以提名喔~好啦好啦!都是你在講!
雙標的這麼明顯,但我就不罵了,因為今天是我,我也這樣搞。川普已經表示,將會提名一位女性來繼任,而且預計在RBG告別式的隔天,也就是本週五或週六(9/25-26)公布人選,「以示尊重」。先前傳出華府內有人擔心,RBG還沒入土為安就急著公布繼任人選,恐怕被民主黨拿來作文章,現在初步時間表出爐,看來川普多等一天,已經是他對RBG最大的尊重了,不過這我也不罵,因為是我,我也這樣搞。如果民主黨想要把整個提名程序延到大選後,最少要讓4名共和黨參議員跑票才行,目前已經有幾位共和黨人表態倒戈,不支持川普選前提名。
可能很多人會覺得,關我們什麼事啊?美國那麼遠,我幹嘛一定要知道他們家高院長怎樣?雖然川貴人把全球政局搞到「併軌」,但不可否認的是,美國目前仍是自由世界的領頭羊,各方面都是其它國家的榜樣。就司法方面來看,台灣如果想要取經,很大程度會參考美國高院的判決。透過司法學習比較,美國會把他們的價值觀傳遞到世界各個角落,如果美國高院組成保守,將對全球司法產生深遠影響,進一步影響到各國的文化與社會風氣。
舉例來說,許多國家一直到近年才好不容易在人權、女權、同婚方面取得進展,例如我們台灣,美國老大哥萬一態度轉趨保守,恐怕會讓全世界跟著開倒車,大法官選誰難道不重要嗎?
今天琪斐大放送的關鍵字是:
#惡名昭彰的RBG
#美高院恐右傾
--------------------------------------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每周四晚間8點55分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00pm準時上傳完整版!

1980年代 台灣 大事 在 曾柏瑜 Youtube 的評價
伊朗要當美國的棋子還是塞子!
🍎柏瑜吃果子 ep.13🌍
(不方便看影片的朋友,也可以看內文喲)
上週伊朗擊落了一架美國無人機,川普立刻發推,大罵伊朗鑄成了大錯,馬上就準備派兵轟炸!
但不久之後,就心平氣和地在記者會表示他不認為伊朗的行為是蓄意攻擊,考量到可能的傷亡,在轟炸的前幾分鐘,臨時取消了行動。
一台無人機差點引發戰火,美國到底為何要對一台無人機氣pupu?
#我的朋友不能有核🚀
1950年代美伊兩國還是盟國關係,伊朗更是中東發展比較快速的國家,甚至已經開始發展核能。但是到了1980年代,美國就多次指責伊朗在秘密研發核武,從此與伊朗絕交!在兩伊戰爭之後也開始對伊朗進行經濟制裁。
#武器不要拿出來炫耀啊笨蛋
2003年伊朗宣布他們成功提煉鈾元素(發展核武的關鍵元素),為了阻止核擴散,聯合國安理會就發動制裁,切斷伊朗和國際金融機構之間的聯繫。
伊朗受不了之下,被迫簽署了「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從2004年開始,宣布停止提煉鈾元素。
有些事真的「可以做,不能說」阿!
被發現有核武還不被抄家吃棍!?
#學不會教訓94要炫耀✊🏻
到了2006年,伊朗可能覺得風頭過了,又開始提煉。還宣布成功提煉出純度達3.5%的濃縮鈾,一下子晉升國際核八強之一。聯合國、國際原子能機構覺得再這樣下去不行,就開始和伊朗漫長的談判、制裁、再談判。
直到2015年,伊朗、美國、中國、俄羅斯、英國、法國、德國六個國家終於和伊朗達成協議,歐巴馬也簽署了行政命令,解除對伊朗的經濟制裁。
#美國的主戰派vs.主和派
其實美國內部對伊朗的態度也有主戰派、主和派。主和派的代表,就是當時的總統歐巴馬;主戰派的代表,就是現在的總統川普。
川普在他當選美國總統之後,就開始對伊朗採取強硬的態度。去年5月,川普突然單方面宣佈要撤回伊核協議,恢復經濟制裁,想用這個方式迫使伊朗重新談判,這舉動馬上造成伊朗的經濟嚴重打擊。
#川普擊碎伊朗的發財夢💰
2018年11月,川普又再宣布,要把進口伊朗石油的國家也納入經濟制裁,而台灣也名列其中,伊朗的經濟一下子雪上加霜。
因為伊朗許多國民跟企業,在2016年取消經濟制裁後,以為經濟可以重新起飛,高度期待要發大財。沒想到才維持一年多,美國又打算重啟經濟制裁。
#不買我的石油我就做核彈🛢
今年5月美國表示由於中東的麻煩升級,因此向波斯灣派遣航空母艦和B52轟炸機。伊朗總統魯哈尼表示,為了報復美國的經濟制裁,伊朗將不會再履行限制核能發展的協議。
後來中東兩艘油輪遇襲爆炸,美國就指責是伊朗所為,甚至還釋出相關影片。到了6月伊朗為了把石油賣出去,對國際宣布「除非歐洲能確保伊朗石油的銷售,不然伊朗就要違反協議中限制的濃縮鈾庫存量」
#美國為了世界和平不惜開打?
花了這麼大的力氣處理伊朗核子問題,美國到底想幹嘛?
根據美國國防部長表示,他們希望「伊朗成為一個正常國家」
什麼是正常國家?台灣算嗎?
其實在中東,沙烏地阿拉伯跟伊朗一直是區域兩大強權,一直在爭奪霸主的寶座,已經搶了數十年。
再加上宗教上,沙烏地阿拉伯跟伊朗分屬伊斯蘭教兩個教派,伊朗大部分是什葉派,沙烏地阿拉伯則是遜尼派,兩國又剛好是中東石油存量最大的國家,因此一直在互相較勁。
美國在中東的盟友是沙烏地阿拉伯跟以色列,兩個國家都長期受到伊朗的飛彈威脅。再加上伊朗暗中幫助敘利亞恐怖份子、黎巴嫩真主黨和葉門的內鬥。
因此這次川普的舉動,有部分是希望伊朗希望不要再支援鄰國的戰爭,降低對沙烏地阿拉伯及以色列的飛彈威脅。也希望能夠和伊朗談一個更嚴格的協議,甚至放話不惜改變伊朗政權。
這樣的狀況對歐洲也非常頭痛,到底要繼續維持2015年的舊協議,還是要支持川普可能會提出的新協議呢?
其實中東的情勢已經是箭在弦上,隨時可能爆發戰爭。但是上個禮拜當記者詢問川普,他只回答「it will find out」
總是不按牌理出牌的川普,最後一年的任期還會發生什麼事呢?
哪天宣布要和外星人建交我也不意外XD
#貿易戰還沒結束又開新戰場
#台灣超有禮貌打群架直接站最旁邊
#可以是棋子也可以是塞子
#西洋棋造型的肛塞選我正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