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警察踩死非裔事件越演越烈,現在變成群眾上街放火抗議,示威者戴起小丑的面具放火砸店,根本就小丑電影裡的情節,現在在美國真實上演……
前幾天ㄧ名非裔George Floyd被美國警察活活踩死後,那部影片被網路大量轉載,引起美國人民不滿,現在美國人上街抗議燒車燒房子,而踩死人的警察住家被群眾包圍,他就職的警察局也被燒毀。
美國警方最初表示因為對方掙扎及意圖攻擊才引致慘劇,但 CCTV 公佈的影片證明死者 George Floyd 根本沒有反抗。事情已經延燒到種族歧視的抗議,示威者已成為多種族的運動,上街的除了非裔外,還有猶太人,穆斯林,白人,亞洲人,拉丁裔。
目前已經有三間警局被燒,市長也出來道歉,殺人警察被開除,仍難以平息民怨,整件事已被認為是美國警察長期種族歧視黑人,才導致不把黑人的生命當人看,目前示威者還是在抗議中,而美國警察發射催淚彈企圖逼退示威者,但教堂打開大門讓示威者躲避。
什麼叫暴民?看ㄧ下美國好嗎,市長都道歉也開除殺人警察了,但美國人還是氣到放火燒警察局、燒警車。而香港人拿個雨傘保護自己就叫暴民?看看美國示威者有多兇狠好嗎?之前ㄧ堆幫港警講話的人整天在那說:「要是香港抗議事件發生在美國,美國警察早就開槍了,美國早就壓下來了」。但現在看到美國人民為了ㄧ條人命就可以兇狠做到這樣,你們還有屁放嗎?
何況香港人是被迫接受一國一制,莫名被抓被關,女性被姦變成浮屍,人民被失蹤被毆打。現在事實證明香港沒有暴民,只有暴警,還有迫害人權的共產黨在背後控制。
#香港人加油 #林鄭月娥下台
#美國抗議事件持續延燒
#根本是電影裡小丑引起暴動的畫面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6萬的網紅memehongko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今日有一則新聞不能不講,就是葉錫恩之死。她死時102歲,也是相當難得。她是英國貧民窟出生,後來來了香港。她一生反對英國殖民地政府,提倡民主。她是一個非常勤力,做了三十多年市政局議員,是最勤力,最得民心的市政局議員。 後來她和老公因為政見不同,於是離婚,到了七十多歲便嫁給一個六十多歲的杜先生,變成杜...
1966暴動 在 Facebook 八卦
(上集詳細案發經過)http://bit.ly/3avgjPB
想知道為何悲劇發生,就要從背景說起,秀茂坪邨是一個住著什麼人的地方呢?
在五十年代的香港,正是戰後的復甦期,市民在和平的日子中,體會真正的「生活」。
每一個地方,出生率就是市民對於該城市或國家的期盼。在戰亂當中,出生率當然相對較低。而在五十年代,正是香港人口爆發的時期。
除了出生率上升,中國大陸發生內戰,使人民紛紛逃到由英國管治的香港。難民以每月十萬人的速度逃亡到香港,使人口從二戰後的60萬,在短短十年間就增至220萬。
人口,是一個城市發展所需要的重要資源,不單能帶來人力勞動,還能推動市場發展。這群逃亡來香港的人口,大多住在山上臨時疊建的木屋區,人們稱為寮屋。
儘管用木板與薄鐵板建成的寮屋在夏天時悶熱得像蒸爐一樣,亦不能抵禦寒冷,下雨也有漏水問題。
剛經歷戰亂的人民,一心只想掙口飯吃,有個地方能睡覺就算很好了。
然而,一直被忽視的居住問題終於也爆發了。1951年11月,九龍城東頭村發生大火,1953年12月25日石硤尾大火,1954年的大坑東木屋區大火,每次火災都會造成數萬人無家可歸。
政府為了解決問題,便在各區興建徙置大廈,也是最初期的公共房屋的雛型。
而秀茂坪邨則算是舊式公屋,於1966年落成。居民大多是逃難潮來香港的市民,龍蛇混雜,背景不一。秀茂坪區對他們來說,只是一個環境較好的寮屋,毫無感情。
再加上,香港在1974年11月實施抵壘政策,讓從中國大陸偷渡來香港的人民,只要踏足香港市區,便可得到香港居民的身份。(所以稱為抵壘Touch Base)
在1980年10月23日,由於偷渡問題愈來愈嚴重,單在1979年至1980年,廣東便約70萬人偷渡進入香港,所以政府決定取消抵壘政策。
這班居民在秀茂坪邨落地生根,第二代在秀茂坪的居民就出生了。
香港當時正值經濟起飛,香港是個只要願意努力就能掙錢的地方。他們為了改善生活,只能拚命工作,其他的事一概不理。
時間推前到1990年,第二代的秀茂坪居民亦生下第三代,亦即涉案的青少年們。
第二代居民除了要照顧小孩,還要照顧已經年紀老邁無力工作的父母,也就是第一代居民。為了生活而拚命工作,他們已無暇照顧子女的教育問題,事實上,連他們個人的感情問題也肢離破碎。
燒屍案涉案的幾個青年,大多都是來自破碎家庭。由於缺乏照顧,左鄰右里或同鄉便會互相照顧。
黃金寶(薄Log)的父親是三行工人,母親在酒樓當夜班清潔工人,對子女的管教方法,就只有打打罵罵,與限制他的出入。
即使家教極嚴,薄Log升上中學後還是遇到童黨的問題,他說:「住在這個地方,就算不在街外流連,在校內一樣會被童黨欺負,就算被欺負也不敢還手,因為校內的同學都住同一區。」
即使他在被扣留期間,對於親近童黨仍不感後悔,他說:「唯一的方法,就是成群結黨,才不會被欺負。」
薄Log亦在這個時候認識了許智偉(蕃薯),蕃薯亦是從泰國來香港的家庭。
蕃薯在年輕時已加入了黑社會,事實上,很多社團都會在這種地區招兵買馬,這群出生於困窮家庭,父母無暇照顧的「野孩子」,正是社團最好的新血。
(蕃薯)加入黑社會,他的父母曾說:「起碼我認識他的老大「周龍」是誰,兒子跟隨他之後至少不會被欺負,所以就由他去吧。」
而死者阿雞,本來也是童黨的一員,他亦是在一個破碎家庭長大。母親患上血癌,父親日夜都要工作維持生計,很多時阿雞還要獨力照顧他的弟弟。
就在他臨死前的一晚,他仍致電在家中的父親,有點嫌麻煩,卻又不想父親擔心地說:「知道啦爸,我快回來了。」
阿雞死前兩個月,因與吳明俊(黑仔)發生口角。陳德明(粒的)提議阿雞赤裸下身在地上爬行,黑仔則騎在他身上用膠拖鞋不斷鞭打,直至臀部皮開肉裂為止
粒的在虐待阿雞時兇狠殘暴,被判終身監禁。他提出這個「騎牛牛」的懲罰方式,其實在小學時曾經遇過同樣的欺凌,好幾次被拖入廁所毆打及脫光衣服。直至他15歲,身上仍被打得滿身傷痕。
於是,他將仇恨轉移到阿雞身上。
破碎家庭與父母疏忽教育,真的有如此大的影響真嗎?
曾有一位美國心理學家「哈羅」在1930年做了一個恆河猴的實驗,這種猴子94%的基因與人類相同。
哈羅設計了兩隻假的母猴子,一隻用鐵絲製成,另一隻用厚厚海綿的布猴子,以模擬猴子的毛髮。
兩隻假母猴都有溫暖裝置,以及模擬母乳的奶瓶給幼猴哺乳,由於質料不同,布母猴自然更能保存溫度。
哈羅進行了幾個不同的實驗,先將兩組幼猴分開「鐵母猴組」與「布母猴組」餵養,五個月後發現幼猴長時間親近布母猴,鐵母猴只是餵食時會接近。
然後,哈羅再將布母猴的奶瓶拿走,只有鐵母猴有奶瓶。結果幼猴只會在吃奶時接近鐵母猴,其餘時間都抱著布母猴不放。
哈羅甚至將幼猴恐懼的東西放進籠內,幼猴馬上衝向布母猴,就算身處陌生環境,在布母猴存在的時間,幼猴才敢四處探索。只得鐵母猴時,幼猴變得非常焦躁不安,甚至存在攻擊性。
實驗證明,簡單的溫暖對幼童來說,比起餵養更加重要。而破碎家庭的子女則是缺少父母的關愛與教育,出現暴躁的個性。
當然,背景複雜、破碎家庭、曾被欺凌…以上種種原因,都不能正當化他們的行為。
在社會這個大熔爐中,
成年人只管拚命在爐火下添柴加炭,
受害的永遠都是孩子。
*後記:
秀茂坪邨在1992年開始拆卸,案發大廈39座亦於2003年拆卸。這群第三代的居民亦各散東西,各自組成不同的家庭。
在案發十年後的2007年,涉案女犯人劉佩儀服刑3年後出獄。任職啤酒女郎的她,因工作與感情問題,在秀茂坪順天邨的16樓跳樓自殺。
有關偷渡潮、木屋區大火,還會重點再講。
有興趣看嗎?給我一個Like & Share吧!
我有一個瘋狂的計劃。
不知大家願不願意陪我一齊癲呢?
在香港被消失前,
我想用故事將歷史留住。
我想眾籌一本書《屬於香港人》
也許你覺得歷史很悶,但我對寫故事有100%信心。
香港人亦有義務瞭解香港歷史!
全書會以二次世界大戰前為開端,
日治三年零八個月,香港保衛戰。
亦會有重光後的香港、偷渡潮、六七暴動、七、八十年代生活文化…
《屬於香港人》六月出貨。
為避免這本書「被消失」,唯一方法是「沒存在過」。
所以只接受預售,有多少預訂,就印多少本。
不會公開發售。
預售網址:(可寄海外)
https://bluegodzistore.boutir.com/i/Xqe2DogAA
1966暴動 在 蘇貞昌 Facebook 八卦
【321國際消除種族歧視日】
為了記取南非「沙佩維爾慘案」的教訓,1966年聯合國通過訂定3月21日為「國際消除種族歧視日」,建立毫無任何形式種族隔離與歧視的國際社會。
1948年南非執政黨為了鞏固白人統治地位,實施種族隔離政策,非特權國民的行動及遷徙都需有通行證,抗爭暴動不斷產生。1955年,非洲人國民大會(African National Congress)召開了「反對種族隔離政策」大會,通過《自由憲章》,要求南非國內所有種族應一律享有平等的地位與權利。
1959年,泛非洲主義者大會(Pan-Africanist Congress of Azania)成立,要求白人退出統治階層,並以非暴力手段發起一連串「反通行證法」運動,種族隔離政策開始崩解。
但是,在1960年3月21日清晨,寧靜的沙佩維爾鎮(Sharpeville)的鎮民,為了響應反通行證法,眾人聚集到警局門口示威抗議,警方動用武力造成許多傷亡的「沙佩維爾慘案」,其中包含了婦女和兒童,非常類似台灣的228事件。
這是「國際消除種族歧視日」的由來。
全球化的地球,通婚、移民情形愈加普遍,讓許多國家內對種族的定義,已大不相同,台灣亦是如此。台灣現有的新移民已超過45萬人,來台工作的外籍人士也有40多萬,這樣的新型態社會,帶給我們更豐富的生命體驗,卻也衍生不同以往的衝突,多元之下的融合與團結,需要我們在道德與智慧上再提升。
1966暴動 在 memehongkong Youtube 的評價
今日有一則新聞不能不講,就是葉錫恩之死。她死時102歲,也是相當難得。她是英國貧民窟出生,後來來了香港。她一生反對英國殖民地政府,提倡民主。她是一個非常勤力,做了三十多年市政局議員,是最勤力,最得民心的市政局議員。
後來她和老公因為政見不同,於是離婚,到了七十多歲便嫁給一個六十多歲的杜先生,變成杜葉錫恩。她風頭最盛的時候,是1966年的暴動。政府楊鐵樑的調查報告書指控葉錫恩有份煽動。那說話是「underinformed people making irresponsible remark「不知情發出不負責任評論」,引致天星小輪因為五仙而暴動,令到葉錫恩流淚。到了有香港回歸的消息,她又很傾向親中國政府,所以發生兩次世紀之戰。司徒華和他互選市政局,然後贏了她。之後立法會挑戰她,再勝她一次。之後葉錫恩因此在回歸前已退出香港政壇,直到今日過身。
她又創辦了慕光英文書院,成績也很好。她作為英國人﹐反抗殖民地政府,指出殖民地政府種種黑暗。當日我也非常佩服她,她是一個非常勇敢的人。有人指她後來親中。我也想解釋這件事。葉錫恩是一個典型的左派。當時的左派是同情中國,同情中國共產黨,這是典型的左派,其實今日英國最左的左派也是如此,覺得第三世界是給帝國主義迫害,所以他們的政治立場一向都是支持落後地方國家國民反抗殖民地政府。對於落後國家,尤其是左派的指控不足,他們很多人同情蘇聯,即使如文化大革命般荒謬,也照樣同情中國。葉錫恩也是這思維中,當然她現在已進入了歷史墳墓。
即時聊天室:http://goo.gl/ToDqof
謎米香港 www.memehk.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memehkdotcom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sMxmq1kWJOQ/hqdefault.jpg)
1966暴動 在 果籽 Youtube 的評價
【專題籽:港情講趣】
前美國外交官高思文(Syd Goldsmith)最近出版回憶錄,憶述他在1967年暴動期間在東頭徙置區被圍毆,要訛稱是傳教士脫身。他派駐來港三年(1966年至1969年任American Consulate General's Hong Kong/Macau Political Officer),學會一口流利廣東話,女兒就在滿街菠蘿的烽火歲月呱呱落地。
=========
全新副刊,推動知識文化多元。培養品味,立足香港放眼世界。不畏高牆,我們站在雞蛋一方。
《果籽》 栽種品味,一籽了然。 https://hk.appledaily.com/realtime/lifestyle/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wmUjS5_Ebwg/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