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眠月線,必須申請才可以進入!
內文很長,請您一定要看完,我花很多時間整理的。
阿里山森林鐵路1912年通車時,終點站在二萬平,1913年延伸至阿里山,也就是現在的沼平,後來沼平再興建林場支線,其中穿越塔山、至今還留存的就是眠月線。
眠月線從阿里山經眠月到石猴,全長9.2公里,1915年興建至今已超過百年,曾經因伐木作業中止而停駛,1983年復駛成為熱門的支線鐵路。
以前的眠月線鐵路,上下午各一個班次,從阿里山站出發,約40分鐘可以到達終點石猴站,途中會經過塔山站、眠月站以及台灣一葉蘭自然保留區(火車不停)。石猴站停留一個小時,讓遊客遊覽石猴遊憩區的步道,最後再搭乘火車回到阿里山。對五六年級以上的朋友們,石猴的合照曾經是阿里山眠月線的最美回憶。
1999年的921大地震重創眠月線,石猴斷頭,鐵路受創嚴重(參考附圖),曾經眠月線差點要被放棄修復,後來經過各界及政府的搶修,眠月線終於修好了。從阿里山往塔山看過去的明隧道就是。
好景不常,剛修好的眠月線又遇到莫拉克風災,明隧道被沖斷,外側的腹地後來經大雨沖刷及崩塌不斷流失,目前已經逼近明隧道的岩壁。最長的2號隧道以內的眠月線鐵橋樑隧道景觀,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封閉,幾乎就這麼消失了。
後來,隨著網路的分享,眠月線逐漸喚起大家的回憶,透過網紅網美的多元傳播,這段消失的鐵路竟然成為熱門的打卡秘境。
很多來眠月線的朋友,準備功課不足,就這麼跟著進來探險,卻忽略眠月線的殘酷現實,包括電信網路的訊號不足、過多的遊客帶來垃圾糞便汙染,更多的是承載量超限,影響所及的是自然景觀生態的無情破壞。
您有懼高症嗎?您知道橋梁在潮濕的環境中,很容易發生失足墜落的危險嗎?有人受傷發生意外,警消救難人員無法第一時間到達,因為他們也必須走很長的鐵路才能進來施救。
山林已經開放解禁,相信有更多的朋友,都會將眠月線放在自己來到阿里山的口袋名單。但是請您注意,進入眠月線是需要申請的,也有承載量的限制(覺得人數還是太多),還有更多的安全問題需要事先預防。
眠月線不是水山線舊鐵路,更不是特富野古道,走過的朋友就知道其中的驚險,特別是雨季期間,根本就是在挑戰極限啊!
分享林務局嘉義林區管理處有關眠月線的申請說明,保障自己就是疼惜家人,無痕出入山林最自然。https://chiayi.forest.gov.tw/all-news/0065924
斧斤走入翠微岑,伐盡千年古木林;
枕石席苔散無蹤,鳴泉當作舊時音。
這是河合铈太郎先生1919年再度回到眠月,看到一片童山濯濯的荒涼景象,不禁十分感傷地寫下的心情。
只是現在這麼多人往眠月線探險的此刻,是否還記得這段阿里山保存最原始的鐵路,它曾有的歷史及風光歲月。
分享我在阿里山30多年來眠月線的片段畫面,如果可以,我真的希望小火車重新復駛在眠月線,您知道嗎?搭乘眠月線的小火車,經過塔山峭壁時,楓紅從外飄落進車廂,望著窗外的阿里山雲海,是的,小火車行駛在雲海之上,然後轉瞬間鑽進隧道,開始另一段隧道橋樑的旅程,這些畫面只有在眠月線鐵路才看得到。
感謝您花時間看完,歡迎分享交流!
如果您沒看過真正的眠月線,這裡有一首經典名曲,可以看到眠月線鐵路及阿里山的景物,強力推薦要看,也可以跟著唱。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7K7Hlzz7iQ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1萬的網紅eLun_fitnessTW,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阿里山#森林#眠月線#步道#鐵路 19世紀初,阿里山森林鐵路的倡建者,日本森林學家「琴山河合」博士 踏上了這塊土地,被這裡的美深深的吸引 1919年再次重返昔日夜宿地點時,對於昔日的參天古木皆已被砍伐的情景感到十分感傷 因而寫下「眠月」這首詩,眠月這個地名也因此而來 1999年921地震重創眠月線...
1919小火車 在 張哲生 Facebook 八卦
這對於臺灣鐵路史而言,是一份極為珍貴的影像紀錄。
《臺北至嘉義》
1968年11月,49歲的原信太郎展開了探訪臺灣鐵路之旅並且沿途拍攝影片。
這段影片始於臺北車站前。當時的臺灣完全沒有電氣化的鐵路,臺灣省鐵路局的主要幹線也全部是蒸汽火車、柴油火車、柴油車。畫面為臺北車站周邊的市區內,俯瞰列車繁忙進出的列車,但如今臺北市裡的鐵路已經全部地下化,而不再出現於地面上了。
接著,從臺北車站搭乘緃貫線的特快列車,一路前往「阿里山森林鐵路」的起點——嘉義。被柴油火車牽引的列車在漸漸西傾的午後陽光中,和許多蒸汽火車交會,展現大小火車基地的朝氣。
《阿里山森林鐵路之旅》
第二天終於要造訪阿里山森林鐵路。阿里山森林鐵路原本是為了採伐、載送臺灣最高峰——玉山(海拔3,952公尺)周邊的豐富林材而建造,直至1960年代,仍採用從美國引進的「Shay齒輪式」蒸汽火車,聯結獨特的載運木材用貨車,行駛於木架堆高的木製鐵橋上,來運送山上的林材。
值得一提的是,阿里山森林鐵路是1960年代末期,世上唯一仍將使用特殊齒輪傳導的「Shay齒輪式」蒸汽火車用於營業的鐵路路線。而且,原信太郎拍攝此影片的1968年,正是阿里山森林鐵路全線全區間,連旅客列車都使用「Shay式」的最後一年。
阿里山森林鐵路從起點嘉義攀爬至海拔2,300公尺,車窗外的風景瞬息萬變,僅僅70公里的距離裡,依序從熱帶林變成亞熱帶林、溫帶林。去程是將攝影機架設於「中興號」柴油車前頭,在沿途景色的變化中,拍攝古色蒼然的木橋、木製隧道、多重環山(螺旋形)鐵路、交會的Shay式蒸汽火車牽引的木材列車、中途車站的熱鬧景象、痕跡顯示不久前才崩落的斷崖,以及早已傾倒、樹齡高達2000多歲的檜木「神木」等,一路前往阿里山。原信太郎停留在阿里山時,當時汽車道路尚未開通,周邊的景色和今天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世界。
隔天下山的旅程也是珍貴的紀錄。當時發生了一起意外,原信太郎搭乘「中興號」特快車,行駛於前頭的木材列車突然在半路脫軌,駕駛只得步行聯絡聚集於途中的火車中繼基地——奮起湖之Shay式蒸汽火車。然後從奮起湖起,搭乘Shay式蒸汽火車牽引的普通列車,近距離拍攝特殊的齒輪驅動動作。
原信太郎離開嘉義那天的中午之前,獲准參觀嘉義的蒸汽火車基地(機務段),得以和從日本統治時代一直行駛至今的火車們近距離面對面。
《東海岸的鐵路之旅》
隔天早上,搭乘行經「橫貫公路」的巴士,從臺中越過中央山脈,來到靠太平洋這一邊的花蓮,花了約10小時。
這道路是在斷岸絕壁上九彎十八拐,也有許多未鋪柏油的區間,當時,是臺灣中部唯一連結臺灣海峽那一邊和太平洋這一邊的汽車道路。
半路上,正在興建具有高度軍事價值的水壩,所以嚴禁拍攝,但原信太郎心想「儘管如此,我還是忍不住想拍攝」,他的冒險精神促使他拍下了「往日的臺灣」。隔天,他搭乘鐵路局花蓮─臺東的臺東線,往返170公里的輕便鐵路,當天來回。
當時,唯獨這條臺東線完全沒有和其他路線連接,臺灣省鐵路局直接營運於日本統治時代建設的762釐米軌距的輕便鐵路。然而,雖是輕便鐵路,但也行駛夜行列車,而且有臥舖車。原信太郎造訪時,旅客列車是由大馬力的柴油車牽引客車,而貨物列車則全由D型的水櫃火車和配置1D1軸、加掛炭水車的火車負責。而巧的是,拍攝這段影片的2個月後,臺東線就全面廢止了蒸汽火車的幹線行駛。
如今,臺東線擺脫孤立狀態,改為1067釐米軌距,也完成電氣化。沿線也不斷開發,昔日的風景大幅改變,因此這卷膠片成了非常珍貴的紀錄。
隔天,從花蓮前往蘇澳(1,067釐米軌距的宜蘭線從蘇澳連結臺北),搭乘巴士沿著斷崖絕壁上的小道行駛的影像也很珍貴。這裡也因為涉及軍事機密,嚴格取締拍攝,在這種情況下,記錄了巴士和卡車因為單向通行而形成的車隊,在太平洋巨浪拍打的陰天道路上前進的壯觀景象。
以上內容,亦留下了臺灣鐵路史上,十分珍貴的影像紀錄。
原文作者:松本謙一(鐵道著作家)
影片中文化:張哲生
2016年1月16日至3月17日,日本橫濱「原鐵道模型博物館」舉行的《臺灣鐵路展》,以大型螢幕播放這段由原信太郎於1968年拍攝的「臺灣的鐵路」紀錄片完整版,片長約60分鐘,於展期的每天上午11點15分開始不斷重複播放至閉館。
《認識 原信太郎》
1919年,原信太郎生於東京。自小熱愛鐵路的他,喜歡搭乘火車、攝影、收集鐵路開通時的首日車票,從小學6年級開始製作火車與鐵道的模型。為了瞭解國外的鐵路,他讀小學時便開始學習英文,到了國中、高中進而學習德文、法文、西班牙文、義大利文,而在就讀大學前,也學習了俄文。為了學習鐵路技術,他選擇進入東京工業大學工學院機械工學系就讀。
二次大戰後,原信太郎在 KOKUYO 株式會社負責開發技術。任職期間,他開發了世界首見的立體自動倉庫和辦公室家具自動一貫生產線等系統,擁有300多個技術專利。退休之後,他設立財團法人原綜合智慧通信系統基金,協助年輕研究者發表國外論文。
此外,他在戰後積極出國,將各國的鐵路、車輛做成模型。深究鐵路技術的他所製作的模型,不同於坊間一般模型,而是取材自真正的鐵軌和鐵路車輪,並從架線集電,使用搖枕、正齒輪、空心杯馬達等結構,實現了有如真正火車一般的慣性行駛。
原信太郎一生訪造過380個城市,收藏的火車模型約有6000個,他在世界各地拍攝的照片多達10萬張,拍攝的影片(16mm、8mm、VTR)合計約440小時。此外,他還收藏了為數眾多的鐵路相關書籍與物品,甚至包括了許多國家的鐵路金屬板、主控器等鐵路專用零件。
2012年7月10日,原信太郎創設的「原鐵路模型博物館」於日本史上開通第一條鐵路的横濱市開幕,以展出能夠發出和真正鐵路車輛一樣的慣性行駛聲並運行的世界各國鐵路模型而聞名。
2014年7月5日,原信太郎與世長辭,享壽95歲。
【原鐵路模型博物館】
地址:日本神奈川橫濱市西區高島1-1-2 橫濱三井大廈(横浜三井ビル)2樓
開館時間:11:00~18:00(最晚入館時間為17:30)
每週二休館(若週二為國定假日,則在隔日休館)
入館費用:成人1000日圓、國高中生700日圓、4歲以上兒童500日圓(所有價格皆含稅)
1919小火車 在 陳冠廷 Kuan-Ting Chen Facebook 八卦
【市民前進到糖廍里】
了解這個市,然後,改善它
秘密空中花園。華江整宅
糖廍里120年前屬於下崁庄下石路。120年前,下崁庄約略在今日的廣州街以南、西藏路以北形成的狹長地區,與南邊的加蚋仔庄以無尾港溪(今日西藏路)為界。
「糖廍」念作「糖部」,「廍」原意工房或房屋,糖廍就是台灣古代的製糖處所,後來台灣人就把製作蔗糖的工廠通稱為糖廍。早在清康熙末年,已經有福建楊姓移民家族在下崁庄,約略是今日萬華大理街一帶建廠製糖,漢人在加蚋仔庄開墾種植甘蔗、麻竹、茉莉花,加蚋仔採收的甘蔗就送到下崁庄的糖廍。
台灣早在荷蘭人統治時期就種甘蔗、煉蔗糖,明鄭時期在鄭經推廣下,台灣成為東亞重要的蔗糖出口地,為台灣賺取大量資金。清朝佔領台灣後,繼續明鄭的蔗糖產業。明清時代販賣蔗糖是非常賺錢的行業,就算身為製糖工人,薪水也是普通工人的數倍,所以清朝東南沿海的居民常常想前往台灣工作,廣東省甚至流傳「台灣錢、淹腳目」的俗語,那個時候台灣人也稱製糖是「作一冬、食三冬」的工作。
日本治台後,日本人也重視製糖產業,清代台灣的製糖產業依然非常傳統,台灣機器煉糖則是從日本統治開始。日本人在台灣大力推動機器製糖,1910年日本人木下新三郎、高橋虎太聯合板橋林家共同創立「台北製糖株式會社」,工廠選在今日大理街一帶的舊糖廍,甘蔗則採收自桃園大溪的甘蔗田,是全台灣最北邊的現代化糖廠。台灣人把這一塊製糖廠周圍稱為「糖廍」,這也是糖廍里里名的由來。
1 糖廍文化園區
台北製糖株式會社成立六年後被台灣製糖株式會社併購,改名為台北製糖所,1943年因太平戰爭戰局惡化,日本政府下令蔗糖減產,台北製糖所停產蔗糖、所有工廠改為戰略物資儲存倉庫。戰爭結束後台糖接收台北製糖所,依然將廠房作為倉庫使用,由於廠區緊鄰台鐵縱貫線,所以庫房曾用於貨物轉運,後來台糖將部分廠房出租給草創期的中國時報,這也是糖廍里時報大樓的由來。台糖配合政府政策,將廠房用地捐出蓋國宅、闢建馬路,到了1990年整個廠區僅剩3間老倉庫及一小段運糖小火車(五分車)使用的月台。原本台糖想將殘存的廠區租給西園醫院作為老人養護所,遭到當地居民反對,因在地保護古蹟意識加強,台北市政府將這些殘存的糖廠設施指定為市定古蹟,經過整修後於2011年對外開放,是為糖廍文化園區。
糖廍文化園區臉書粉絲團
2 私立愛愛院
愛愛院舊名愛愛寮,成立於1923年。來自淡水中上家庭的施乾,畢業於工業講習所(今台北科技大學),1919年在總督府商工課任公務員,1921年進行台北貧民調查時發現艋舺地區乞丐問題嚴重,甚至還有一家三代均為乞丐,施乾決定要解決乞丐問題,隔年辭去工作、向親戚借款在台北製糖所附近購買1000坪土地成立乞丐收容所,最初命名「愛愛寮」,收容約30名乞丐。
施乾在收容乞丐方面有幾個原則,首先嚴格審查是否需要收容救濟、其次為教導基礎謀生技能、再來則是給予必要醫療協助。在經過教導與救濟,確認收容人可以自給自足生活,收容人即可返回社會。施乾除了親自進行救濟工作,也自費出書描述如何減少乞丐數量。
施乾的行為確實減少艋舺街頭乞丐數量,經新聞報導後連日本裕仁天皇都知曉其人,1928年裕仁頒發獎金資助施乾,日本宮內省(今日的宮內廳)也連續八年每年給予獎助金500圓(1930年,台北公學校教師月薪約30圓上下)。1933年,愛愛寮更改體制為財團法人台北愛愛院,經營總算步上正軌。日本富家女清水照子也在1933年與剛喪妻一年的施乾結婚,施乾1944年過世後,清水照子代施乾擔任院長直到2001年過世。
愛愛院原本收容乞丐、老人、孤兒,1973年後配合政府政策,以收容男性老年人為主,逐漸轉型為老人安養機構。1991年後正式轉型為老人安養機構,除了弱勢老人,自費老年者亦可接受評估入住。
愛愛院目前院長為施乾的小兒子施武靖先生。
3 華江整建住宅
1970年動工隔年完工的整建住宅,又稱為華江國宅,屬於華江計劃第一期的一部份。住宅位於和平西路與環河南路路口周圍,共計16棟分布在柳鄉里、華江里、青山里、糖廍里四個里。當年曾有許多建築師參與華江整宅的設計,至今仍未能打破這個紀錄。華江整宅的特色為一樓店面挑高,二樓有騎樓連通每棟整宅,形成全國獨一無二、天橋連通各住宅的奇景。大部分整宅三樓有採光迴廊,三樓住戶利用這空間種花植草,形成居民口中的秘密空中花園。華江整宅當初設計構想一如南機場整宅,國民住宅整合眾多公共設施,還有整宅居民共用的超大型水塔,每戶坪數卻較南機場整宅多出至少50%,同時華江整宅居民同質性較高,管理容易也比較好,所以華江整宅雖老舊卻不會髒亂。
P 華江整建宅通往二樓的樓梯間,可以看到老舊生鏽的管線與電表箱,隔壁華江里已經貼出公告將請廠商來維修。
p糖廍文化園區的其中一座倉庫充作展場,展示台北製糖業簡史,還有台北萬華區行政區劃分演進圖。
1919小火車 在 eLun_fitnessTW Youtube 的評價
#阿里山#森林#眠月線#步道#鐵路
19世紀初,阿里山森林鐵路的倡建者,日本森林學家「琴山河合」博士
踏上了這塊土地,被這裡的美深深的吸引
1919年再次重返昔日夜宿地點時,對於昔日的參天古木皆已被砍伐的情景感到十分感傷
因而寫下「眠月」這首詩,眠月這個地名也因此而來
1999年921地震重創眠月線,後來雖然在2008年恢復通車
卻因隔年的88風災再次崩塌而停駛至今
從沼平站到石猴站,距離大約9.6公里,共計24座橋梁14個隧道
沿途綠樹垂蔭清風微拂,地勢平緩易行
在經過鐵橋時還能感受走高空鋼索的刺激感
《相關影片》
【茶壺山】https://youtu.be/WMCcd92cmgg
【武陵四秀三缺一】https://youtu.be/l2W4C2f8nLg
【鎮西堡神木群】https://youtu.be/Q9oFbuvFYU0
【奇萊南華一日單登】https://youtu.be/zHnGJsgXE-Q
【火炎山小百岳/台版大峽谷】https://youtu.be/Sr3dwlongaQ
【抹茶山!最熱最難的網美景點, 聖母山莊步道】https://youtu.be/NZIWIBFu_gQ
【黑熊來了】https://youtu.be/8UHiH-KTg3Q
//攝影器材//GoPro Hero 7 Black Sony a6400 DJI Mavic Air
《其他平台》
●FB:https://www.facebook.com/elunTW/
●Instagram:elun10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