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卡羅》一二集觀後感與小彩蛋分享
公視粉絲團真壞,斯卡羅 SEQALU:Formosa 1867一次就上兩集,真的是逼人一口氣看完吶!我還真的看完了...根本停不下來~
心得:
超精緻的史詩劇,只看兩集就可以說,是我所見過最用心的台灣史詩劇。
對於19世紀末的台灣生活,尤其是房舍的考究十分仔細,還有劇中不斷穿插的5種語言:原、台、客、華、英,真的是聽得很過癮啊~雖然只聽得懂三種XD
其實看片尾的致謝名單,就知道他們聯繫了多少在地部落的耆老進行調查甚至協助,一部戲劇能做到這個程度,除了感動已經沒什麼話好說了,還原度真高。
---
這邊小小幫大家整理一下「斯卡羅」事件的背景:
「斯卡羅」是一個由許多部落組成的部落邦聯,位於中文文獻中稱呼此區眾部落的「瑯嶠下十八番社」範圍之內。(感謝眾高人指點與《傀儡花》作者陳耀昌醫師臉書分享)
斯卡羅是一個很特別的統治實體,族群的主體為排灣族,所以劇中族人使用排灣族語與穿著,然而他們的統治階級是從知本社(卡大地布)南遷的卑南族,雖然好幾百年前因打輸普悠瑪部落而來此,但因為他們仍武力高強、善於使用巫術(強弱果然是比較出來的),而使得恆春半島南方的排灣族等民族臣服,形成一種有點類似島內殖民的統治組織。但也因為被排灣族環繞的關係,耳濡目染下這支卑南族人的文化也漸漸被排灣化了。這裡要注意的是,因為不是所有南恆春排灣族都臣服於斯卡羅,所以不適合直接拿來代稱整個地區;當時台灣清國勢力範圍外的狀況,可以想像成歐洲那種小國林立的狀態。
早在荷蘭時代,《熱蘭遮城日誌》(江樹生,2003,已絕版)中就有提到「瑯嶠君主」這個用法,也提及該族群的強大。
然而,為拓展殖民地事業的荷蘭,在1642年底,由荷蘭東印度公司任命戰地指揮官Johannes Lamotius率軍前往基隆淡水等地,想奪走西班牙人的城堡(淡水紅毛城等等,不過今天的淡水紅毛城是荷蘭人在西班牙人原址上重建的就是了),也征服北部的居民。而在任務結束返回台南時,也順路征討虎尾、二林等不順從的聚落,就這樣回到安平古堡。放假一陣子之後,他率領了一支300人的軍隊再次向南挺進,目標:征服瑯嶠君主。
結果,該次遠征大敗數個瑯嶠十八番社成員,毀了許多舊社,君主更敗逃知本。(因荷蘭時期年代久遠,此部分其實存在多種不同解釋,本文僅取其一)
這應該就是正片開頭,龜仔甪(音作「鹿」)社族人宣稱「為祖先報仇」、12分鐘搶先看版中「幾百年前,斯卡羅被洋人殺的家都沒有了」的由來。這新仇舊恨的糾葛,原來是起源于荷蘭,羅妹號船難的美國人不管是劇中還是史實中,真的都死得莫名其妙... 被報錯仇了...
沒辦法,現代人都會臉盲了,也就別為難人家分不出來美國人和荷蘭人了(其實我也分不出來啊!!)
好啦,大概就是這樣,剩下的自己看~ 否則又會變成萬言書喔~
---
*小彩蛋:
1. 柴城=車城,社寮=射寮=屏東海生館旁邊
2. 龜仔甪=龜仔角=社頂公園一帶
3. 羅妹號船員上岸的地方,大概在墾丁青年活動中心到墾丁福容大飯店之間的海岸。(自李仙得手稿比對地圖地形推測)
4 .那個第二集突然開口講很標準很出戲的英文的總兵劉明燈啊...他大人就是在草嶺古道寫「雄鎮蠻煙」和「虎字碑」的那位啦!下次去走草嶺古道,記得多看兩眼真跡啊~或者可以直接看我和Joeman 去走的影片就好,空拍超精彩喔:https://youtu.be/QnmYd9ieJzM
5. 我說那個梅花鹿的部分... 溪裡那幕那隻中央大公鹿,鹿角的叉好像有點不自然XD 然後在任何有狩獵活動的地方,鹿群都不會等到人離那麼近才跑掉喔~ 這邊有違事實,比較像卡通常見的「人與自然共融共處」的烏托邦世界觀裡,但那是不存在的;或者只存在於沒有狩獵人又多的地方,比如說能高安東軍(扶額頭
6. 根據伊能嘉矩「臺灣文化志」,羅妹號是在七星岩附近觸礁失事,距離台灣還有8海哩遠(14.8K),船員是乘坐救生艇登陸的,而不是片頭「大船就擱淺在海岸邊」的樣子。
7. 第一集龜仔甪社把船長夫人的頭丟回海中,但史實上,那是李仙得和卓杞篤簽訂條約之後,他們才把頭還給美國人。
8. 另外,羅妹號那名倖存的船員,並不是直接被送到府城。而是不知受何人幫助,逃到打狗(高雄)後自己向官府稟報,消息上呈台灣府,經英國領事館傳遞至北京辦事處,再由該國公使移牒美國公使蒲安臣(Burlingame)。當時,一艘停泊在安平港的英國軍艦哥爾摩蘭號(Cormorant)有前往墾丁進行搜救任務,但一接近海岸就被龜仔甪的族人攻擊,只能趕緊躲回船上,甚至向陸地開砲擊退族人(居然有這段,怕),最後無功而返。經歷這段插曲後,才輪到李仙得上場,來到台灣,要找龜仔甪族人算帳,但龜仔甪首領不買單,加上清廷敷衍,才有後續美國派兵殺來台灣的故事。
9. 李仙得這趟來台灣的故事他自己有寫成書,有中譯版《南台灣踏查手記:李仙得台灣紀行》,對這段歷史有興趣的朋友,這是一本不可錯過的著作。不過很遺憾...博客來最後一本現貨被我買走了,明天到貨,椰(欸
10. 我年初去山型者 Wilder在那山那谷辦的WILDER LAND有遇到温貞菱 Wen Chen-Ling 本人,那時候她和謎卡 Mika on the road 一起在溪邊放空,我那時候有眼不識泰山... 還問她是誰(眼神死)記得跟她講過幾句話的感覺... 她本人根本就是劇中蝶妹的感覺,輕飄飄的啊~這次看《斯卡羅》,真的很佩服她能背好講好這麼多種語言的台詞,太強了!!而且那帶一點英文的口音,有夠自然!讚讚!
我吐槽到這邊,你可能會覺得「欸等等,這時間軸怎麼差有點多?」但是畢竟《斯卡羅》可是經過兩次改編的歷史(陳耀昌改編一次,劇組再改編一次),而導演接受訪談時也已表示:「一部片不需要去、也不可能去承載所有歷史的真相。」
這部分我是認同的,本來就不應該把《斯卡羅》當成一部正史來看,而是以看《三國演義》那樣的心情,去欣賞當代影視劇作如何將150年前的台灣生活樣貌、族群互動、服裝居住乃至語言樣態,活生生的還原到眼前。
我可不會說《三國演義》因為不符合史實所以不好看哪...
而這部劇最大的價值是,《斯卡羅》可以是個起點,喚起我們的意識,去探究那些固著於這片土地上,長的硬邦邦,卻有著記憶溫度的真實歷史,深切的認識流在自己血液中的台灣基因。
台灣沒有史詩?滿腦子中國五千年?
講這種話的人,只是沒看書罷了。
今年起,也可以說,他只是沒看公視罷了。
---
誰說台劇沒人才、不好看、沒質感?那個時代早過去了,《斯卡羅》證明了,你如果還沒看到好看的台劇,就只是經費不足而已啦~一集1550萬,總算能摸到韓劇邊邊的製作費,果然可以拍出國際級的水準啊!!!
我會繼續追下去的(腦粉貌),
期待下週六(我是日,Netflix)!
#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台灣百年歷史地圖1924日治地形圖
龜 仔 甪 在 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 Facebook 八卦
#和故事一起看斯卡羅
位於恆春半島的山區的社頂部落,是史籍記載「瑯嶠十八番社」中「龜仔甪社」的位置,為臺灣南端的排灣族部落。
一直以來,恆春半島是穿越巴士海峽的重要途徑,然而許多商船在未經龜仔甪族人的同意下隨意靠岸侵門踏戶,歷史上也曾經發生許多起龜仔甪族人被這些外邦入侵者屠戮傷亡的悲劇,埋下了衝突的火種。
但是,為何這裡今日已沒有原住民了呢?
2019 年,故事團隊為了調查羅妹號事件的相關口述歷史,曾來到社頂部落訪問當地的耆老。
在聖母壇附近,我們訪問了一位在地的老奶奶,她約莫 70 歲上下,是土生土長的社頂人。當我們問起關於社頂一帶的在地記憶,她是這麼說的:
「這裡沒有原住民了,以前這裡還有很多原住民,但是他們早就已經搬走了。」
那他們搬去哪裡了呢?關於社頂部落從前的一切,老奶奶完全沒聽說也不知道,最後我們問得她姓潘,這是我們唯一取得的資訊。
當我們繼續循線前往滿州鄉調查卓杞篤的豬朥束社,在永靖村(1870 年代前後為射麻里社的聚落範圍)與另一位 80 歲潘姓老奶奶聊天時,也得到類似的答案:
「阿公阿嬤時代就住在這了,這裡沒有原住民……我們是漢人。」
她們的眼睛都望向一處更遙遠的時空,像是過去記憶裡的人物再次浮現,而她們正在一一回顧著她們所知的過往,嘗試回答我們的問題。
有趣的共同處是,兩位潘姓奶奶所生所長的地方,150 年前後是在地原住民族群的傳統領域核心,而依據文獻記載,龜仔甪社與射麻里社又是兩個不輕易與外族互動的在地族群,很難想像在她們的生命經驗裡缺少了原住民族群的相關記憶,又或者是說,她們同恆春半島的其他部落一樣,沒有繼承那一段慘痛的歷史、記憶及身份呢?
所以為什麼這裡已經沒有原住民了呢?是什麼原因使得這段記憶不被流傳呢?
要想回答這個問題,必須要先回到 150 年前,那個在站在世界歷史舞台中的南臺灣說起,要想更認識這段歷史發生什麼事,就要記得明日起,收看公視史詩級的旗艦劇—《斯卡羅》!
更多當時的田野調查紀錄請見:
《除了沙灘與海水,恆春半島還留存有150年前的記憶嗎?走入「瑯嶠」的當代探訪》
https://storystudio.tw/article/gushi/150-years-ago-indigenous-history-in-contemporary-pingtung/
📺和故事一起看斯卡羅
《斯卡羅》講述 1867 年發生在恆春半島南端的「羅妹號事件」以及各族群在事件中如何互動,並在國際關係中彼此角力的故事。
這段歷史深刻地影響了臺灣日後的發展,然而相比其他故事,卻鮮為人知(連今日的社頂人都不知道)。
誠摯邀請大家和故事一同觀賞《斯卡羅》,一起認識這段發生在這塊土地上的歷史,我們每週都會分享劇中的相關歷史知識,歡迎和我們一起邊看邊討論!
#斯卡羅 #瑯橋 #瑯橋十八社 #龜仔甪社 #社頂 #屏東 #恆春 #排灣族 #原住民 #戲劇 #羅妹號事件 #李仙得 #必麒麟 #蝶妹 #魁儡花 #陳耀昌 #曹瑞原
感謝 斯卡羅 SEQALU:Formosa 1867 提供劇照
龜 仔 甪 在 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 Facebook 八卦
#和故事一起看斯卡羅
光聽「李仙得」這個名字,可能第一時間只會覺得,這就是一個普通的華人名字,不過事實上,李仙得並非華人,他其實是法裔美國人,全名為 Charles W. Le Gendre。
1830 年,李仙得出生於法國的隆河省,曾接受過皇家學院的軍事教育,也就讀過巴黎大學。
1854 年,李仙得與妻子結婚,並移居到紐約,成為一名美國人。
不過,搬到美國沒幾年後,他便遇上了南北戰爭。曾經有過軍事訓練的他,決定加入紐約軍隊,參加戰爭。
在戰場上功績赫赫的他,退伍後曾授勳為陸軍名譽准將,可見地位之高。而退伍後的他,更獲得「美國駐廈門領事」的職位,並於1866年前往廈門。
沒想到,和當年他前往美國後一樣,在他抵達廈門沒多久後,同樣為大清管轄的臺灣,就發生了「羅妹號事件」。
雖然,早在此事件以前,美國船隻在臺灣附近遇難且下落不明的事件,並非第一次,例如:1861年的柔間地厘號、1862年的福星號,這些船難最後幾乎都不了了之,沒有深入處理。
當時人在北京的林肯愛將、美國駐華公使蒲安臣,決定派會講廈門話的李仙得,赴臺處理。
然而,大清官員消極態度,總是說「番地非大清管轄」而不便處理,最終引發美國強烈不滿。
以往船難至少沒有女性遇害,但如今羅妹號事件是連船長太太都被殺,美國決定採取更嚴厲手段。
就在這樣的背景下,美軍悄悄派了兩艘軍艦悄悄駛到屏東,181 名美國水兵在墾丁社頂上岸,準備進行報復性攻擊,不過最終卻遭原住民擊退,沒過多久後就又開船離開了,史稱「福爾摩沙遠征」,但卻被打得落花流水。
從結果論來看,李仙得和瑯𤩝十八番社總頭目卓杞篤(Tauketok)交涉過後,簽訂了和平的「南岬之盟」,是件喜事。
然而,在簽訂盟約之前,李仙得究竟是如何與之交涉的,當地其他族群以及清廷官員,又是怎麼互動的呢?
欲知詳情,記得要收看公視《斯卡羅》,帶我們回到 150 年前的臺灣,一探究竟!
李仙得曾經寫過《李仙得臺灣紀行》以及《臺灣番區是中華帝國的一部分嗎?》,是研究這段歷史十分重要的史料之一,有興趣的讀者也可以去找來看看喔!
📺和故事一起看斯卡羅
《斯卡羅》講述 1867 年發生在恆春半島南端的「羅妹號事件」以及各族群在事件中如何互動,並在國際關係中彼此角力的故事。
這段歷史深刻地影響了臺灣日後的發展,然而相比其他故事,卻鮮為人知。
誠摯邀請大家和故事一同觀賞《斯卡羅》,一起認識這段發生在這塊土地上的歷史,我們每週都會分享劇中的相關歷史知識,歡迎和我們一起邊看邊討論!
#羅妹號事件 #船難 #恆春半島 #南臺灣 #龜仔甪社 #瑯橋 #原住民 #美國 #船難 #杭特 #李仙得 #廈門 #必麒麟 #蝶妹 #斯卡羅 #曹瑞原 #公視
感謝 斯卡羅 SEQALU:Formosa 1867 提供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