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父「們」的故事】
北洋篇─那些軍閥那些事:讓當時人都跳腳的內閣制
前情提要:
在歷經波折後,中華民國在袁世凱過世後,以黎元洪任總統、段祺瑞任總理、恢復《臨時約法》的形勢下,開啟新一波的政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各位在過往閱讀中學課本以及老ㄕ的故事,應該不難發現:「《臨時約法》不時被廢除,卻又不時被恢復。」而每一次它受到更動,中國政局就要發生劇烈震盪,面對如此影響時代的法律,老ㄕ不得不帶大家審視一下其中的條文究竟都在說些什麼?
根據《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對國務總理所擁有主要權力規範:
1.國務總理可提名國務員,經由國會同意後由臨時大總統任命。
2.臨時大總統提出的法律案、發布的命令,要有國務總理的副署。
3.擔任國務會議的主席;為保持行政中立,國務總理對各部總長的命令或處分認為有礙時,得先予以中止,再由國務會議決定。
4.國務總理依其職權或特別委任,得發布院令;就所管事務得對地方長官發布訓令和指令。
以上條文中,大家尤其要注意第2條,也就是:「總統提出法案須有總理副署才能通過。」換句話說,總統做事還需總理同意,這顯示總理權力在總統之上;若以此來看,擔任總理的段祺瑞在後袁世凱時代中拔得頭籌,成為實質上的掌權者;但事實上,段祺瑞這個內閣總理當得非常憋屈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時老ㄕ要先解釋一個問題:
「究竟什麼是內閣制?這個制度到底是怎麼運轉的?」
說實在話,本人並非政治系出身,太深奧的道理,我搞不懂也難說清,因此以下理論僅是基於最基礎的論述。
(若有何方強者能交代得更深入淺出及清楚,可千萬別吝嗇的指教啊!)
內閣制最具代表性的國家那就是英國。
話說英國每隔幾年就會進行國會大選,各黨派都會推出他們的代表競爭國會議員的席次,大選結束後,總有那麼一個政黨會掌握國會過半數的席次,成為執政黨。
(尤其英國自古以來,通常就是兩個政黨實力較為突出,比方說:騎士黨VS圓顱黨、保守黨VS自由黨、保守黨VS工黨,通常就是由其中一個政黨過半數執政。
當然,前幾年英國有一個第三政黨─自由民主黨興起,它的實力雖比不上國會兩大政黨,可當兩大政黨都無法獲得過半席次時,它卻成為所謂的「關鍵少數」。也就是兩大政黨中的勝利者,需要找自由民主黨合作聯合組閣,這才能掌控政局並壓制對手。
不過最近一次國會大選,保守黨大獲全勝,獨立拿下過半席次,所以英國政治又回到了傳統兩黨制的局面。)
執政黨的黨魁,也就是黨領導人,會成為英國首相。
(若是德國,職位則叫總理)
首相會找一群人,像是國防大臣、財政大臣、內政大臣、衛生大臣……等等之類的成員組成內閣,成為他的施政意見班底及負責實際運作政務。
這一票內閣成員,雖能提出眾多施政方向及提案,但能否實施,卻要回到國會經議員多數決通過後,才能正式實施。
通常國會都會通過首相及內閣的提議。
為何?因為首相就是國會多數政黨的領導人啊!除非提出的意見太差勁,難道多數議員還會給自己領導打臉?因此首相得以掌控行政權還有大部分的立法權,得以順利運作他理想中的政務。
(看到這,會不會有看官質疑:
「這不對吧!若讓首相掌握這麼多權力,要是他亂搞,不就沒人制衡了?」
所以內閣制的國會還有個壓制首相的終極殺招:不信任案!
也就是當大多數國會議員覺得首相在亂搞,就會發動「不信任案」宣布倒閣,這時首相就要被迫選擇兩種狀況:
1. 接受倒閣自己辭職下台,這時多數黨會提出另一領導人繼任首相。
2. 反對不信任案,呈請國王解散國會,立刻進行國會改選。
如果是選擇一,雖然首相要下台回家吃自己,可是所屬政黨仍能保有執政黨地位(這種情況通常會出現多數黨或首相不看好改選結果的時候)。
如果是選擇二,則會有兩種情形誕生:
一個是原執政黨獲勝,首相能繼續領導國會推動政務;另一個是在野黨獲勝,首相不但自己下台,所屬政黨還要交出執政地位(所以國會改選對執政黨會是場豪賭,賭贏了,執政黨以及首相將會更加強大,賭輸了,那就是一敗塗地)。
所以面對太有爭議性的提案,首相通常會嚴肅考慮或進行修正後,才敢拿到國會討論,以防有人會提出不信任案,因此國會的立法權就能牽制首相的行政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說段祺瑞他很憋屈,是因為他老兄雖是執政者,可問題是……國會多數黨不挺他啊!
原來黎元洪繼任總統後並宣布恢復《臨時約法》,當初被袁世凱解散的民國第一代國會也就順勢復活。還記得哪一個政黨在此國會中是第一大黨嗎?
就、是、國、民、黨、啊!
各位回想國民黨與北洋之間的恩恩怨怨,這個國會對北洋之虎段祺瑞能有多少好感?所以在許多提案上,這些國會議員不但勇於杯葛,部分人士甚至與「相對」有好感的黎元洪結合成了一股勢力。這也就形成:
擁有行政權的段祺瑞(國務院勢力)VS掌握部分立法權的黎元洪(總統府勢力),相互對掐的局面。這也就是在民初引發一亂串動亂的「府院之爭」的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趣的是,雖然黎、段兩人彼此互相看不上眼,而且在權力結構上,他倆注定相衝,可這兩人一開始對雙方其實還蠻有涵養、甚至很為對方著想。
例如袁世凱剛去世時,段祺瑞拜訪黎元洪請他繼任總統。
首先,段祺瑞登場,並向黎元洪鞠躬;接著,黎元洪客氣幾句,並請段祺瑞就坐。然後兩人坐下後,開始互看對方
十分鐘過去
兩人沒說話沒說話沒說話……
二十分鐘過去
兩人沒話說沒話說沒話說……
三十分鐘過去
兩人話沒說話沒說話沒說……
這讓陪伴段祺瑞同行的張國淦在一旁看傻了眼:
「你們倒是說話啊?現在像是兩尊雕像似的互看對方,是在比誰先眨眼?還是在念力PK?拜託!內心戲沒有演那麼久的好嗎?」
突然,段祺瑞冷不防地起身跟黎元洪握手,並轉過來跟張國淦說:「黎總統這沒人,你留下來幫幫他吧。」說完就自個兒揚長而去。
我覺得這場景真是挺有意思的,剛要繼任總統的黎元洪的確身旁需有人幫忙處理具體事務。而張國淦則在清末就跟著袁世凱處理大小事務,加上與革命黨、北洋集團關係融洽,讓他來當秘書協助總統,那真是再適合不過
。可見黎、段二人在某些地方還算客氣地給對方著想。
可接下來,兩人之間卻是摩擦,甚至火花不斷,除了前面提到府院之間的權力衝突外,更直接的原因,則是有一人將在這兩人之間製造濃厚的煙硝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圖片為:民初漫畫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