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 年應邀寫的文章,給大家參考
乾旱要人造雨 更需造雨人
彭啟明
今年度乾旱,已成為全台民眾相當關注的議題,未來數月內南部地區是否也會缺水,社會更感憂心,若久旱不雨,對全台民生及工商業損傷之嚴重性將難以估計。造成缺水的原因,主要是降雨量不足及水資源調度不力,若平時能做好水資源管理規劃,或許可以免除缺水之苦,但若降雨量仍持續不足,水資源調度就沒有運作的本錢。由今年台灣在乾旱期缺水時,政府在全台增設地面人造雨作業站,顯示人造雨為目前政府所能因應之道。但目前仍未整體考量人造雨所產生之經濟效益,從無考慮將人造雨列入長遠用水調配的應用工具之一。
除人造雨外,尚有防雹、除霧或除雨,都是人工改造天氣的項目之一,全世界已有30幾個國家都有人造雨作業,並且全球已面臨環境過度開發,人口增加及水資源的日漸不足將是未來共通的問題,因此關於人工改造天氣應是未來的趨勢。目前各種研究所得到的數據,空中造雨效益較大,地面造雨效益相當低,若進行空中造雨的效果約在增加百分之零到百分之三十左右,但一般比較讓人接受的數字是百分之十以下,因為要證明造雨效果可能要付出極大的成本,例如飛機或遙測監測設備,且各個地區的雲種及降雨特性不同,很難一體適用。目前全球僅有少量的人造雨相關學術研究或實驗,各國人造雨多屬於商業作業活動下,造雨效果常有過度樂觀的現象。
中國積極開發空中雲水資源 是否造成區域氣候異常
以中國為例,至去年底,中國已有三十個省、自治區或直轄市開始經常性的人工改造天氣工作,從事的人員將近三萬人。特別是在中國發生乾旱的一九九五年期間,實施人造雨作業的飛機、高射炮、火箭發射,中國政府評估認為對提高的降雨、防雹相當有效,氣象部門更認為開發空中雲水資源,在一定程度上能紓解中國水資源短缺問題。此外,青海是?三江源地,具有「中華水塔」的重要角色,青海氣象部門連續五年在黃河上游地區實施人造雨作業,明顯改善了黃河上游生態環境並增加了黃河徑流量。一九九七年以來的人造雨使黃河上游地區累計增加降水量六十一億立方公尺。黃河上游由於乾旱而引起的草原退化因此改善,龍羊峽水力電廠發電量大幅提升,經濟效益達人民幣兩億六千多萬元。今年青海省更將人造雨作業面積從五萬平方公里擴大到十五萬平方公里,約為台灣的四倍大,地面作業站增加到一百五十六個,作業時段由春、夏兩季擴展到春、夏、秋三季,預估一年將增雨十三億立方公尺(台灣所有水庫有效容量為二十億立方公尺)。
相較於台灣氣象與水利單位對人造雨觀念與技術上的「落後」,位於我們氣流上游的中國卻是「積極」 的在進行人造雨,雖然其公佈的數據仍讓人感到存疑,但或許我們必須要思考,位於我們上游的中國如此的開發空中雲水資源,是不是會把原本隨大氣移動到台灣的雲雨帶,強行「掠奪」後,造成整體區域氣候的異常,這或許是大氣科學家應該重視的問題。
乾旱造雨 無濟於事
在美國,有相當多歷史悠久的天氣改造公司進行商業性的服務,例如水力發電廠,若透過人造雨增加百分之十的雨量,所取得的電力收入,效益成本達五十倍,這也就是為何某些私人企業願意投資以降低期風險的損失之原因。但我國政經環境不同,水價與電價並非自由市場決定,政府常是壓制在成本上供給,因此人造雨只不過是為了乾旱缺水時,不得不因應社會輿論壓力下才進行的解決方法。但乾旱時期之降雨量本來就少,人造雨增加的雨水根本無濟於事,但在豐水期之降水量大,增加百分之十的雨水就相當重要,若政府單位有此種觀念,應該在台灣降水量較多的梅雨季進行人造雨作業,將增加的雨水儲存於水庫或森林,當發生乾旱時,才有調度水資源的本錢。
目前人工改造天氣作業在國內仍屬於傳統數十年前之作法,地面站相當簡陋,高空造雨也沒有配合實際觀測,且僅有缺水時才進行人造雨的工作,沒有整體作業的概念,缺乏有效的協調機制,無法妥善結合氣象局、水利署及學術單位之人力資源,影響總體效益的發揮。同時政府施行的人造雨的作業並無法與降雨量成明顯相關,缺乏學術研究之說服力,僅根據經驗,模糊的推估為百分之十的成長量,甚至無法將降雨歸因於人造雨之成效,常有民眾抱怨動植物的病變與人造雨有關。此乃因過去台灣對雲的實際觀測相當少,僅有國科會支持在陽明山區進行冬季層狀雲的觀測研究,由於了解雲內結構,為人造雨成功與否的關鍵,台灣也沒有飛機可資觀測,如何藉由不同高度雲內特性,以提供人造雨施行的參考,實為人造雨作業相當重要的一環。
未來政府該思考訂定制定『人工改造天氣管理辦法』,人工改造天氣,可以指?避免或者減輕氣象災害,合理利用氣象資源,在適當條件下通過科技方法對大氣的物理、化學過程進行人工改造,以提高雨量、防雹或除雨。本辦法不應僅由水利署單方向進行,氣象局必須打破本位主義,積極參予台灣空中雲內特性的調查,本辦法可結合水利署、氣象局、能源會、學術研究單位或民間公司共同合作,應由一定層級的環境部門主導,評估是否進行改造,制定相應計劃和具備適宜的天氣氣候條件,建立本土人工改造天氣科學技術。
人類是否擁有改變大自然的權利,這是相當爭議的問題,世界氣象組織及美國氣象學會曾提供人工改造天氣的看法與建議,也指出天氣改造對社會、經濟與環境的衝擊。但對許多缺乏天然資源的國家,人造雨實為不得不進行的工作,有些氣象學家、生態學家曾指出不應該進行改造天氣的觀點,該問題除了經濟層面考量外,還涉及社會的心理層面問題。因此如何在台灣此種複雜的大環境下,使人造雨工作得以順利展開並獲得社會大眾及國內學界的支持,這是需要相當有耐心且智慧的工作。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1265757
黃河乾旱 在 安小蕎(Angel-Ann)粉絲玩美後援會 Facebook 八卦
中國香港台灣GD女子車隊到達黃河源頭祭拜母親河!
2017.8.17 玉樹旅遊「第一V視頻」
黃河園區和源頭的區別?
黃河園區、源頭「瑪多縣」和「麻多鄉」的實質區別
瑪(麻)多,即瑪(麻)曲上游,瑪多縣,即黃河上游,在瑪曲曲果(藏語意為黃河正源)有個麻多鄉,又稱黃河源頭第一鄉。
從藏族語音來講,二者是一樣的,這兩處均指黃河上游,為了有所區別,在漢字標注方面,才有瑪多和麻多之分。
但從行政區劃和「河源為長、水量為大」的科學衛星遙感測繪來看,這兩地不僅居於不同縣治,而且還分屬不同自治州,其河源評說,實質上有根本區別。
瑪多縣屬黃河園區是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下轄,而麻多鄉則是真正意義上的黃河源頭隸屬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曲麻萊縣下轄。
瑪多縣牛頭碑位於扎陵湖、鄂陵湖旁的措哇尕澤山頂,屬無水之源,但因兩湖屬水源涵養區,可以認定為黃河園區,真正源頭由此前往曲麻萊縣麻多鄉方向行徑108公里,位於郭陽村約古宗列濕地,到過黃河源頭的人知道,約古宗列是高原典型濕地區(其造型藏語意為炒青稞的鍋)
於1951年9月十世班禪額爾德尼確吉堅贊進藏途中路過約古宗列親筆題詞「贊嘆黃河源頭、贊嘆藏漢攜手、贊嘆人畜興旺」,於199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力部和青海省人民政府在曲麻萊縣麻多鄉約古宗列樹立了「黃河源碑」這兩座碑具有河源標誌性和紀念性意義為一體,已科學認定、文化認同、權威發佈、繼承實事。
約古宗列河源賦予龍的命脈,其水源由兩頭小溪併攏,像龍的兩條鬍鬚,頭部為泉水即為龍頭,此形態印證了黃河華夏文明的搖籃,中國人是龍的傳人的寓意……
1952年黃委會確定約古宗列的「麻曲」為黃河正源;
1986年胡耀邦為黃河正源立碑題字;
1999年江澤民為黃河源立碑題字,揭碑在曲麻萊縣;
2008年國家地理標誌在曲麻萊縣約古宗列落地。
青海·玉樹·曲麻萊首屆黃河源遊牧文化旅遊節圓滿落幕!
氂牛是我們的座騎
帳篷是我們的居室
雪山是我們的軀體
江河是我們的血脈
湖泊是我們的眼睛
森林是我們的神經
傳統是我們的智慧
綠色是我們的生命
友善是我們的語言
純樸是我們的美德
包容是我們的胸懷
歌舞是我們的祝福
信仰是我們的唯一
感恩與人類共存
敬畏與自然和諧
在新石器時代,從事狩獵文化的部分民族走向草原,以逐水草而遷徙的方式從事遊牧生活,由此產生了遊牧民族,並逐漸形成遊牧民族的文化。
中國北方草原遊牧文明大約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新石器時期是草原文明的形成時期,春秋戰國時期草原遊牧民族開始介入中原的政治與社會生活,遊牧文明逐漸走向成熟,西漢到魏晉南北朝是草原遊牧文明的發展時期,東胡、匈奴、鮮卑等相繼興起,創造了燦爛的遊牧文化,並在北方地區建立了國家。
隋唐時期,柔然、突厥等民族的興起不但對中國有較大的影響,對中亞、西亞也有重要的影響。此後,契丹、女真、蒙古等相繼興起,不但把草原遊牧文化的發展推向高潮,還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筆。
明清時期,北方遊牧民族的活動區域大致固定下來,文化更走向成熟。
遊牧民幾千年來適應了乾旱區的自然狀況,不論冬夏,最多兩周就要搬家,以免過分踐踏敞篷附近的草皮。
他們早已適應了脆弱的草原生態環境,並有保護植被和水源的習慣法和成文法,保護了草原上千種野生植物和幾十種遷徙動物,形成了獨特的遊牧文化,是一種先進的與自然和諧發展的人類文明。
遊牧文化崇拜、依賴、適應大自然,與自然融為一體,完美的自然環境是畜牧業發展的基礎條件和基本資源,遊牧業有和自然相適應的固有機制,遊牧民族有和自然相適應的固有觀念。
遊牧是草原畜牧業的最佳選擇。
是經過幾千年考驗的、利用草原最經濟、最有效的經營方式。
遊牧是大自然的選擇,是人類與大自然多年磨合適應的結果,也是向大自然,向野生動物學習的結果。
草原上的草組成草原,鳥、獸、牲畜聚合成群,草原上的人們同樣具有強大的凝聚力。遊牧這種。
人類由於生存環境的差異,長期從事各自的生產勞動,在生活方式、風俗習慣、思想意識、文學藝術等方面形成了不同的文化。遊牧文化的產生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末期。
漁獵、採摘、農耕已不適合乾旱氣候,有的被迫南遷,有的從事遊牧畜牧業。
世界遊牧民族遍布各大洲乾旱區。藏族堅持到今在青藏高原創造出更為燦爛的文化。
曲麻萊縣作為黃河發源地,是全州畜牧業大縣,遊牧是曲麻萊人民的命和根,也是曲麻萊人民的生存之道,發展之要,和諧之基。
玉樹旅遊按照《國際生態旅遊標準》:「著重通過體驗大自然來培養人們對環境和文化的理解、欣賞和保護,以達到生態可持續發展的旅遊」,最終通過招募線路+自駕節慶+攝影大賽+深度體驗模式,打造曲麻萊約改灘山地戶外遊牧文化體驗區,真正讓遊客走進曲麻萊、感悟曲麻萊、體驗曲麻萊,通過遊客的口碑做大、做强、做实曲麻莱旅游。
今年是首屆黃河源遊牧文化旅遊節,我們一定要開好頭、起好步,打好基礎,明年不斷積累經驗、充實內容、完善措施。
我們相信通過「行業指導、政府支持、基層參與、群眾擁護」第二屆黃河源遊牧文化旅遊節越辦越好、辦出成果,辦出影響、辦出品牌。
【本次活動三大亮點】
一、 首次在黃河源頭第一縣曲麻萊約改灘舉行2017中國·玉樹·曲麻萊首屆黃河源遊牧文化旅遊節,為「同飲一江水 共築中國夢」賦予更加豐富的歷史背景和現實需求。
二、 完成《中國GD女子車手黃河源遊牧文化體驗真人秀》公益紀錄片。
三、 全國2OO家地方廣電台、5O家網站報道實況
主辦單位:中共曲麻萊縣委
曲麻萊縣人民政府
玉樹藏族自治州旅遊局
承辦單位: 曲麻萊縣委宣傳部
中共秋智鄉委員會
秋智鄉人民政府
中國GD女子車隊
青海銀谷旅遊文化有限公司
媒體支持:
政府類: 人民日報、新華網、中國網、中國新聞網、光明網、央視網、康巴衛視網、西部新聞網
主流媒體:中央電視台、青海衛視、康巴衛視、玉樹電視台
黃河乾旱 在 知史 Facebook 八卦
在水底300年的明祖陵 | 生活知史
江蘇洪澤湖有一座規模宏偉、氣勢不凡的王陵,它就是被稱為「明代第一陵」的明祖陵。這座陵墓是朱元璋登上帝位後,尊奉自己祖先的,他不僅把自己的高祖朱百六尊為玄皇帝,曾祖朱四九尊為恒皇帝,祖父朱初一尊為裕皇帝,還把為他們修建王陵修成了明代的第一陵,可謂孝心可鑒。
這座明祖陵從洪武十九年(1386年)開始修建,一直到永樂十一年(1413年)才完成,前後歷時30年,祖陵神道全長250多公尺,兩側立望柱二對,石像生19對,並有祭田149頃。陵園總平面呈長方形,築有城牆三重:外為土城,周長3公里;中為磚城,周長1.1公里;內為皇城,建有正殿、縣服殿、神廚、齋房、庫房、宰牲亭、玉帶橋等。其工程之大、營建時間之長、體制之宏偉、建造之精良,不愧是「明代第一陵」了。
但是在明弘治七年(1494年),由於治水無方,黃淮河河道開始紊亂,洪水肆虐,位於淮河中下游的祖陵不斷有水患的危險。到了萬曆年間,工部尚書潘季馴提出了「蓄清刷黃」方法,主張「以河治河,以水攻沙」,其理論依據是「水分則勢緩,勢緩則沙停,沙停則河飽,尺寸之水皆由沙面,止見其高。水合則勢猛,勢猛則沙刷,沙刷則河深,尋丈之水皆由河底,止見其卑。築堤束水,以水攻沙,水不奔溢於兩旁,則必直刷乎河底。一定之理,必然之勢。此合之所以愈以分也」。可以說,這個方略有一定的合理性,得到了明神宗的認可,就讓他著手開始了。
但世事難料,淮河難以抵擋水勢洶湧的黃河,不僅淮水無力沖刷河沙,還使得黃河水倒灌淮河,導致淮河入海口泥沙淤積,河床抬髙,再加上為了束水攻沙而築高的河堤,淮水更加氾濫,水患頻仍。不但水災沒有平定,明祖陵也因而不幸沉沒水底了。直到1963年,洪澤湖遇到了特大乾旱,水位下降到了歷史最低點,一批大型石像露出水面,考古專家才終於找到明祖陵,此時,距明祖陵酣睡水底已將近300年了。
#知史 #生活知史
#中國歷史 #中国文化 #古代 #古代文化
#明代 #明祖陵 #潘季馴 #黃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