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妻訣別後的中華民國》
林覺民(1887-1911),福建閩候人,字意洞,號抖飛,自幼啓蒙甚早,15歲考進「全閩大學堂」,深受當時革命思潮影響,常與同學言道:「中國非革命無以自強。」學堂的學監特別關注林覺民言行後,曾悄對人說:「亡清者,必此輩也。」1905年,18歲的林覺民留學日本,參加同盟會,矢志推翻滿清,建立民國。
「吾至愛汝,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於就死也。」
1911年4月24日凌晨,林覺民先於香港寫下〔與妻書〕之絕筆信後,4月27日(清宣統三年三月廿九日),跟隨黃興在廣州起義,於城內和清兵血戰,受傷被捕。兩廣總督張鳴歧提審林覺民時,林覺民仍暢論天下大勢,並謂:「革除暴政,建立共和,使國家強盛,則吾死可瞑目矣!」然後引頸就戮,卒年24歲。俟後,林覺民與其他陣亡同志方聲洞、李炳輝等,合葬於廣州黃花崗,是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
從香港往廣州的輪船上,林覺民曾對同志鄭烈說:「吾輩死而同胞不醒者,吾絕不信也!」又對其他起義同志道:「吾輩此舉,事必敗,身必死,然吾輩身死之日距光復之期,必不遠矣!」廣州起義雖然失敗,但年輕烈士們視死如歸、慷慨赴義的革命情操,卻是驚天地而泣鬼神,感動全國民眾,以致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一舉成功,滿清腐敗政權,終於轟然崩塌,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就此誕生。
「吾充吾愛汝之心,助天下人愛其所愛,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顧汝也。汝體吾此心,於啼泣之餘,亦以天下人為念,當亦樂犠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福也。」
願為「天下人謀永福」的林覺民,在就義前,已育有一子依新五歲,妻陳意映正懷有第二胎,將近臨盆。意映來自書香門第,知書達禮,夫妻倆人夫唱婦隨,鶼𪃸情深。廣州起義失敗,消息傳到福州林家,林覺民生死未卜,一家人恐遭牽連,倉惶出逃,逃至福州光祿坊早題巷躲避風頭,幾天後,有人從門縫塞入二封書信,一封是林覺民的〔與父書〕:「不孝兒覺民叩稟:父親大人,兒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補於全國同胞也!大罪乞恕之!」另一封則是給妻子陳意映的〔與妻書〕。
「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國?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國?卒不能獨善其身!嗟夫!紙短情長,所未盡者尚有萬千,汝可以類比得之!吾今不能見汝矣!汝不能舍吾,其時時於夢中得我乎!一慟!
辛末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書。」
看完丈夫的訣別書,陳意映當場暈厥在地。
林覺民死後一個月,悲傷過度的陳意映早產,生下一男嬰,取名仲新,雖有二子相依相伴,陳意映仍悲痛逾恆,經常對著林覺民遺像泣問:「誰給你的權利,讓你就這樣離去?誰把我無止境的付出,都化成紙上的一個名字?」二年後,意映悒鬱而終,依新、仲新則由祖父林孝穎繼續撫養,依新不幸於九歲時夭折,只有仲新順利長大成人,結婚並育有二女林蘭、林婷,仲新後於1983年過世。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書與汝永別矣!吾作此書時,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書時,吾已成陰間一鬼。吾作此書,淚珠與筆墨齊下,不能竟書,而欲擱筆!」
108年過去了,今日之我輩,還有多少人能體念義士先烈們,在當時抛妻棄子、殺身成仁的情懷?他們割捨各自的「卿卿意映」,只為催生一個民主共和的國家,只為建立一個公平正義的社會,只為中華民族能屹立於東亞,再無遭列強鐵蹄的踐踏蹂躪、再不受異族統治奴役而淪為次殖民地,只為後代子孫永遠脫離那個「天災可以死,盜賊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的悲慘世界。
最後,在「中華民國」幾乎成了執政者不想說又不能說的時代,今年的中華民國國慶有一點蕭瑟冷清,我想起林覺民,也想起林覺民與妻訣別後的中華民國。希望享有中華民國民主成果的我們,能無愧於這位懷抱「助天下人愛其所愛」的年輕英魂。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mSGRLBPF2A&t=28s
「黃幼鳴年紀」的推薦目錄:
- 關於黃幼鳴年紀 在 羅智強 Facebook
- 關於黃幼鳴年紀 在 譚蕙芸 Facebook
- 關於黃幼鳴年紀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 關於黃幼鳴年紀 在 黃幼鳴分享規律健身身材壯碩線條明顯女人我最大20200923 的評價
- 關於黃幼鳴年紀 在 黃幼鳴幾歲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能挖掘 ... 的評價
- 關於黃幼鳴年紀 在 黃幼鳴幾歲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能挖掘 ... 的評價
- 關於黃幼鳴年紀 在 黃幼鳴幾歲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能挖掘 ... 的評價
- 關於黃幼鳴年紀 在 黃幼鳴年紀的推薦與評價,FACEBOOK、YOUTUBE、DCARD 的評價
- 關於黃幼鳴年紀 在 黃幼鳴年紀的推薦與評價,FACEBOOK、YOUTUBE、DCARD 的評價
- 關於黃幼鳴年紀 在 陳君琳醫師 :: 醫院醫院幫幫忙 的評價
- 關於黃幼鳴年紀 在 越診所黃醫師 :: 醫院醫院幫幫忙 的評價
黃幼鳴年紀 在 譚蕙芸 Facebook 八卦
[當光亮成為一種罪名]
30歲的許先生,是一名打扮入時的青年人,髮型修剪得起伏有致,左耳綴了幾只耳環,這天他穿了簇新的白恤衫,結上幼身黑色領呔。
晚上8時開始,他在銅鑼灣商業區向義工領了一支長條型的白蠟燭,連着黑色的阻風紙杯,點起了的蠟燭慢慢燃燒,他緩緩走近維多利亞公園方向,就在對面馬路給警察截停。此時,蠟燭燒了一半,紙杯內盛滿了燭淚。
圍在他身邊的警察,最高峰時有十來個,他背靠商店外牆,前面全是警察的身軀。警察跟他說,必須要吹熄蠟燭,他問為何?警察指,點起的蠟燭就可能觸犯非法集結罪。
他用手扇蠟燭,蠟燭沒有熄滅。警察說,現在批准你脫下口罩吹熄蠟燭,糾纏了一會,他無奈依從。許先生被搜身及查身份證,「我又沒有任何犯罪紀錄,第一次被截查就給了六四。我甘心情願,為了前人的付出。」
這位追上潮流的青年坦言,以往很少參加六四集會,但這一次讓他心情激動,因為一年多沒有機會參加任何集會或遊行了。剛被警察釋放的他,接受記者訪問時,拿着白蠟燭的左手腕不住顫抖,左手手腕皮膚上可見紋身,這名強壯的男子,額頭的冷汗不住流下來,滴到地上。
許先生坦言,被截查時感到難受,「你可以感覺到整個社會瀰漫着恐懼和焦慮,他們要打壓我們,這個社會肯定出現了很嚴重的問題,所有事都往錯的方向走。」一個大男孩,一身結實肌肉,難掩被警察截查的驚恐:「我沒想過,點一支蠟燭也要那麼多的勇氣。」
這是一場事先張揚的恫嚇行動。在維多利亞公園舉行了30年的六四燭光集會,去年被政府反對,仍有大量市民成功進場,警方後來拘捕了具知名度的社運領袖亦已把他們收監。今年六四,港府再以「疫情」為由限制市民集會,但由於公共衛生相關罰則主要為罰款,故此警方亦在橫額及廣播中提及,違反者還會被拘以公安條例相關的非法集結罪名,違者可以判處監禁。
32周年的六四集會,第一年迎來空蕩蕩的球場,康文署開了大光燈,把場內照得燈火通明,海量的軍裝警察,駐守園內每個角落,園外的銅鑼灣,甚至全香港,總共派出共7千警力。銅鑼灣可謂每十步就會遇到警察。有到來的市民,在關起了的鐵閘外,拍攝空洞洞的球場。
三十二年,維園球場第一次空空如也。以往燭海佔據了多少個球場的畫面不復再。球場內,除了警察,還是只有警察。
官方事先放消息,指今晚若有人黑色衣服到維園燃起蠟燭可能被拘捕。那個法網拉得有多大得多大。今天大家起牀,支聯會副主席,本身是大律師的鄒幸彤,因為曾公開表示今晚會以個人名義到維園點蠟燭悼念,已經被捕。幾天前,支聯會的六四紀念館,亦被政府指控沒有申請展覽相關的娛樂牌照而宣佈閉館。
兩個穿黑裙拿着蠟燭的三十歲女孩,一直圍着維園外步行,其中一人說:「就是要看看他們(政府)的恐懼去到那裡。」
整個晚上,大家都用不同方法表達抗爭或悼念的情緒。高調的人穿了一身黑衣,拿了白花來;到了晚上,燃點了實體蠟燭的人,頂多可以在維園以外蹓躂。有人在地上以蠟燭砌成六四字樣,砌好後,趕緊離開,此地不宜久留。
維園內,大面積地被警方以鐵欄柵和膠帶封鎖着。維園裡的遊人仍在進行各種康樂活動,網球場、草地滾球場、游泳池內仍有人在做運動,兒童遊樂場也有孩子在攀爬嘻笑。只是當有跑步的人亮着手機燈,或拿着微型的電子蠟燭在跑,你會知道,誰是同路人。
在偏僻的角落,一個公廁旁邊,一位58歲的婦人「小雲」,穿了帶花紋的黑衣,拿着一本漫畫書在閱讀。晚上七時許,天漸黑,她把一支小型電子蠟燭放在椅子上,本來,她用雜物遮掩着蠟燭,夜一點,她見經過的警察人數減少,才敢把蠟燭放在較當眼處。
小雲向我解釋,她整天的「詳盡計劃」:住在九龍的她,下午2時許便坐巴士過海。「幸好我出門夠早,後來警察把多條過海隧道也設立檢查站,大塞車呀。」她先到中央圖書館借了一本和中醫有關的漫畫書,再到維園繞了幾圈。「我要看廁所,出入口在那裡,有甚麼事也可以逃走。」
她還特別挑了一個公園座椅,上面有篷頂,以免下大雨她仍可以堅持留守。「我好想個天下大雨,下大雨警察人數應該會減少。」只是來維園點支蠟燭都要做那麼多思前想後的計劃?「借本書是要裝作在這裡坐是看書,我打開手機燈,也是因為看書照明作用。唉,現在連穿黑色衣服都心驚膽顫。」
小雲說,對於她這種年紀的人,六四正值她的年青歲月,印像深刻,八號風球集會她至今仍記得,當年六四的新聞報導都保留了,成為家中珍藏的錄影帶。「佢今年話唔比,更加要出來,支聯會那麼多領袖也被捕,好傷,好傷我們這批中年人的心。」
小雲頸上掛着一枚純銀十字架,她是虔誠基督教徒,曾回中國內地探訪,知道內地教友只能低調運作,說句話都要小心,否則有後果。小雲不禁慨嘆:「現在香港感覺好似身在內地咁。樣樣嘢要靜雞雞做,低調啲一個人咁做。」她說,預先告訴親友她來維園,並定時報平安。「嘩,維園啲出口,『成隊兵』擺哂係度。」
支聯會以往被諷刺為奉行「大中華情意結」,亦即是視中國與香港為「同胞」,香港人會有責任「建設民主中國」。小雲坦言,欣賞已故領袖司徒華的愛國情操,亦自然地形容自己始終心繫「祖國」:「我係中國人,都想國家富強,唔只係經濟富強,都想人民有分辯是非之心,有良心。」
小雲知道,每一次出來可能都是最後一次:「我以為等到今日才去參觀六四紀念館,怎知道太遲,已經被政府以奇怪的原因關掉了。唉,原來行動遲一兩日就太遲。所以今日一定要出來,怎知道明年是否連坐在這張椅都不可能?」
另一個伯伯,76歲的黃先生,在維園外合十,向着球場方向鞠躬致以悼念,他也懷有這種「大中華情意結」。
黃伯視中港人民「同為中國人」,他說,以為這麼多年,香港人支持平反六四,到香港人有需要時,期望中國內地的人民會發聲。但2019年他接觸一些內地人,對方對香港的反修例運動不支持,令他十分難受。
黃伯嘆道:「我來了維園近30次,除了3年有事沒有來,通通都有來。最記得2013年下傾盤大雨,有個八十幾歲的阿婆說要打傘遮着我,我說不用了。」但黃伯仍時堅持六四要悼念,他說,每年參加集會時,心情都沈重,「好似想喊但又喊唔出。 」
對於今天警察於清晨拘捕鄒幸彤,黃伯義憤填膺:「佢好高學歷,好可惜」。鄒幸彤現為大律師,曾在劍橋大學修讀理科。對於港府以疫情原因不准集會,黃伯說:「我好少講粗口,但都忍不住要說,這個政府是無恥的,甚麼防疫通通是借口。我不樂觀,支聯會早晚會被取締,香港玩完了,以後只能在心裡悼念。」我問他怕不怕,他說不怕:「我個仔叫我唔好去銅鑼灣,但我堅持要出來。」
究竟這天晚上的紅線是甚麼?點蠟燭、開着手機燈、還是拿着電子蠟燭?依我觀察,在維園以外的街道,規管沒那麼緊。有人穿黑衣點爉蠟遊街,不喊口號不停留聚眾還可以遊走;但若你在晚上八時或以後進入維園,在維園的主幹道上,受到的規範又更嚴苛。
小雲一個中年女士在維園暗角點着電子蠟燭,巡經的警員都沒特別干擾。但一名穿運動裝的男士,手持電子蠟燭跑步,就被警察要求要關掉電子蠟燭。警員亦沒禮貌,語帶輕佻,嘲諷市民借故跑步實際參加悼念集會:「你跑了很多次了,繼續跑吖?」
有一隊中年夫婦,也開啟着手機燈圍着維園外競步走。太太忍不住邊走邊呢喃:「哎,冇自由、失自由⋯⋯參加咗三十幾年的集會,點解搞成咁?香港點解搞成咁?連開個燈都唔得?」他曾經禮貌地跟警員理論,她引述有警員勸喻,悼念在別處可以,但維園開了個小燈,就引其他人來,又成為集會,「我地就要做嘢」。
晚上9時半,在維多利亞公園游泳池附近的入口,有一名白恤衫警員清楚指出界線在那裡,他拿着擴音器大聲跟路過市民說:「現在是警方的警告,如果你的手機燈開啟了,或者手持電子蠟燭,請你立即關掉,因為以上動作已經干犯了『煽惑他人參與非法集結』,警方會將你地拘捕。」
在整個反修例運動,都從來沒有出現過,開啟了的手機燈,會成為一項罪名。
大量市民從遠處行過,警員大聲吼叫:「你呀你呀!白衫果位男士!你開着手機燈,即刻熄咗佢!你呀你呀!十個人一齊開手機燈,睇到你啦!」連外籍人士開手機燈都不能被倖免。不少市民嘗試理論,就被拉到一邊進行截查,查袋查身份証。
那粒比手指甲更細小的手機燈光,在黑夜的銅鑼灣像星星一閃一閃,不需多言,就有相知的共鳴。2021年6月4日,那一點手機燈泡發出的星光,承載着香港人對32年前遠在北京的亡魂的一點悼念。今時今日,香港人最大的勇氣,就是穿黑衣,走上街,點亮手機的小燈,燃亮一顆堅持良知的心。
黃幼鳴年紀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八卦
「接近自然的兒童會有抗壓性和從逆境中復原的能力」
接觸過大自然的人,當知此話不假。
人生於自然,自然有療癒人類身心的設定。像是偶爾出去曬曬太陽,看看青山綠水,對人的心情與身體,都有正面助益。
孩子分享最近考試成績,對他心情的轉折影響,小小年紀就懂得進入低潮的感覺。另一個孩子說到,
「為什麼要為這種事低潮?」
其他孩子也同聲附和。孩子們的天真自然如是,久受社會化的大人思考,大概未必如此。
低潮讓人失去動力,讀起書來沒效率,更覺得人生沒意義。回過頭來,這個孩子的表現已經非常好了,為了那一點點不足,就給自己如此大的壓力。
能走得久,常比走得快,還要重要。
其實,在這個功利社會裡,相互傾軋的生存模式盛行,我們太把一點點,當作一回事。為了快一點點,寧可致生命於危險;為了貪一點點,危害眾人的健康安全…
回歸到數十年、數百年一瞬的自然界,這一切,真是黃粱一夢,轉眼瞬間。
相對於大自然界,越來越多孩子,似乎更喜歡沉浸在虛擬世界。坐在三電(電腦、電視、電玩)前,就在幾吋或幾十吋的方框侷限,我們的情緒隨著聲光刺激起伏,心性大亂,健康狀況,日下江河。
三電是生活調劑的輔助,並不是生活的全部。走到自然,體會生命的最初,看見山林流水的豐富。我們終歸黃土,我們許許多多的執著在乎,透過蟲鳴鳥叫的洗滌淨化,我們才能看得越來越清楚。
------------------------------------------------------------
【吳靜吉】
研究證明在自然界中探索學習,可以增進學生的學習動機、專注力和決心;促進他們在數理、閱讀和社會學科各方面的表現,身心健康和懂得保護自然。有趣的是,在森林裡且接觸到陽光的高中生,在創造力方面的表現比較好。
十月六、七日兩天,參與政大「區域智慧資本──創意城鄉」計畫的十五位教授和二十位助理,到宜蘭中山休閒農業區親身體驗其環保、文創和觀光的發展,中山休閒農業區面積約八百零六公頃,共有七十二家包括民宿、茶園、果園等業者。
這群來自大都會的國民,第一天下午分成七組親臨文化現場訪談七個業主,晚上進行各組分享,在分享過程中,多數人說話的速度慢了下來,聲音也柔和起來,互相傾聽彼此描述的故事。
在這兩天的體驗過程中,一起品嘗冷泡茶、紅肉柚子、在地食材的有機餐飲,行走草地、聞花香、呼吸芬多精、聽雞犬相嗚、賞水木相映,熱情聆聽農業區幾位負責人,感性的述說冬山河的歷史軌跡,以及中山休閒農業區的產業變遷、特色、未來想像和面臨的困境。
親近自然、體驗山水,喚醒了幾位曾經在鄉村生活的教授之童年記憶,也激發了在水泥地上長大的年輕人對土地的熱情。這讓我想起了宮崎駿首次擔任畫面製作人的卡通作品《阿爾卑斯山的少女》的故事,主角海蒂曾被帶到德國法蘭克福一個有錢人家,陪伴整天坐在輪椅上的克拉拉,嚴守規則不知變通的保母,每天監督克拉拉按時讀書進食、吃藥睡覺的例行工作。海蒂回鄉之後,積極展開邀請克拉拉親近自然的計畫。當克拉拉的醫生擔心克拉拉的輪椅會因山坡不平而翻滾,海蒂卻大聲說:「為什麼她一定要坐輪椅,而不能坐在草地上?」這一句話改變了醫生的思考方向,終於促成了克拉拉來到阿爾卑斯山,在自然的陶冶下,拋棄從小倚賴的輪椅,學會站起來在草地上行走。
一九八四年哈佛大學生物學家威爾遜(Edward O. Wilson)提出「親生命性」(Biophilia)的概念,認為人類有一種親近自然的本能;之後,心理學家開始研究自然在兒童的心理衛生中所扮演的角色,例如:環境心理學家威爾斯(Nancy Wells)的研究發現,接近自然的兒童會有抗壓性和從逆境中復原的能力。
一些研究也證明在自然界中探索學習,可以增進學生的學習動機、專注力和決心;促進他們在數理、閱讀和社會學科各方面的表現,身心健康和懂得保護自然。有趣的是,親近自然也可以增進創造力,華盛頓州立大學副教授馬克伊(Janetta McCoy)的研究發現,在森林裡且接觸到陽光的高中生,在創造力方面的表現比較好。
這些年來,心理學家和教育工作者相信,年幼時沒有建立與自然世界的連結,長大以後更不會親近泥土,因而積極協助學校和家庭設計讓孩子親近自然的課程和活動,例如自然現場的探索之旅、共建學校的教學園圃等等,以避免學生長時間困坐在電玩、電視和電腦的「輪椅」。
當然這些活動都是以學習者為中心,不是照表操課,而是以自然為活動核心,是非結構性的教學。
我很高興看到大都會的人回台北後,工作更起勁。
http://life.chinatimes.com/LifeContent/…/20131108002601.html
黃幼鳴年紀 在 黃幼鳴幾歲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能挖掘 ... 的八卦
黃幼鳴 幾歲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古勞水鄉”地處西江河畔,滔滔的西江從上游流到這裡,河面變得 ... ... <看更多>
黃幼鳴年紀 在 黃幼鳴幾歲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能挖掘 ... 的八卦
黃幼鳴 幾歲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古勞水鄉”地處西江河畔,滔滔的西江從上游流到這裡,河面變得 ... ... <看更多>
黃幼鳴年紀 在 黃幼鳴分享規律健身身材壯碩線條明顯女人我最大20200923 的八卦
狂賀!#教主藍心湄入圍第55屆金鐘獎「主持人獎」▻https://bit.ly/2CYFUnk ♥️訂閱女人我最大YouTube頻道▻https://bit.ly/30LtHeY ♥️女大APP 立即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