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基因診斷的小細節大不同
話匣子開了
今天繼續來聊聊基因診斷的小細節大不同
先說
在我粉專打滾過的就知道
說同行壞話一直是我的忌諱
基本上最多我就是很低調的告訴大家我們覺得該怎麼做我們是怎麼做的
我不太喜歡批評別人
我只想做好我們自己
像減痛分娩就是這樣
我喜歡強調我們是怎麼做的
但我從來不說別人是怎樣不好
這是我個人的底線
但因為上一篇的文章跟留言
我想了很久有些話我覺得我還是得說
畢竟這跟大家的健康權益有關
我說這些並不是要打擊別人而是希望大家都能夠做得更好
希望大家能夠理解
好的
前言說完了
以下進入正文
請勿對號入座
在稍早這篇這個媽咪的留言當中其實有一點我非常生氣
https://www.facebook.com/100047331422378/posts/241784997409213/
我不是對這個媽咪生氣
而是對他遇到的這個基因實驗室很賭爛
兩三個禮拜出報告是合理的嗎?
基本上標準流程就是一個禮拜
可能多一兩天可能少一兩天
畢竟跟生物相關的東西都會有一個標準差
但絕對不會到兩三個禮拜這麼離譜
那為什麼會發生?
你想聽真話嗎?
如果你想聽真話你就繼續看下去
接觸過商業的都知道
價格的制定有retail price 零售價還有wholesale price 批發價
在醫療端基本上零售價都差不多
也就是大家接受檢測的費用都差不多
但批發價不一樣
也就是每個實驗室跟診所端收取的費用不一樣
有的實驗室便宜一些有的實驗室貴一些
像我自己的理念絕對就是要講求品質
所以業界都知道我們實驗室的價格最硬
但如果稍微有一點商業常識的就知道
要殺價就必須犧牲掉某些什麼東西
就再舉減痛分娩的例子來說好了
找麻醉科醫師來打跟找所謂的麻醉護理師(麻醉師)來打
請問你們被收的費用是一樣的嗎?
那請問診所端找麻醉醫師或是找麻醉護理師來打會付一樣的錢嗎?
中間的差額去哪裡了?
你覺得品質會一樣嗎?
就像這個例子當中的基因晶片好了
在我們實驗室中
如果基因晶片產前診斷需要父母比對確認的情況
我們實驗室不需要再收任何費用而且一定盡全力在一星期內完成報告
下面這三個圖
第一張是羊水晶片的報告
因為發現異常
所以第二張跟第三張是我們幫父母做的確診
一個星期出報告
你知道這是賠錢做佛心的嗎?
但如果你拿別人家實驗室的報告叫我幫你做確認然後不必付錢
18000元x2
這有可能嗎?
當然你得找原來幫你做的實驗室負責
再舉NIPS的例子來說好了
在我們實驗室如果遇到檢測異常的個案
確診我們也不收任何費用
而且會利用快速診斷MLPA/基因晶片/染色體分析三種方式一起進行
MLPA大概三天就會有快速診斷報告
另外兩種報告大約在一到兩個星期的時間會陸續出來
基本上我們做一個就等於賠兩個
但我非常堅持這樣子做
我認為這才叫做確診
這才是我認為正確的態度這樣我自己晚上才睡得著覺
再來一個
你知道同樣叫做唐氏症篩檢
但量測的指標多寡跟技術會嚴重影響準確率嗎
只量測頸部透明帶厚度還是只有抽血當然比較便宜或者是同時測量鼻骨三尖瓣逆流靜脈導管等等等等的軟指標花你比較多錢你覺得檢測率會一樣你當大家是白痴膩
一分錢一分貨
一分錢不一定買得到一分貨
畢竟這世界上騙子不少
但沒有一分錢絕對買不到一分貨
這是硬道理
小細節大不同
好
我今天就簡單說到這裡
今天吃錯藥說太多了
最後
我還是要提醒大家
在你接受檢測的時候可以多問幾件事來做評估
1
請問你們送的實驗室有專責的醫師把關嗎?
這個把關蓋章的醫師是否專業還是隨便找一個兼差的來蓋蓋章查一下就會知道
2
請問後續如果需要父母確診的時間要多久?
基因晶片大概就是一個星期
這是指父母血液確診喔
如果用羊水做大概要兩個星期內
如果做最高階V3.0就要三個星期
當然某些特殊的基因分析可能需要兩星期有些可能要一兩個月
但如果你覺得有疑慮可以多問問別家比較一下就會知道
3
請問你們送的實驗室有能力提供後續的遺傳諮詢服務嗎?
這個很重要
我最討厭那些做一做然後就把報告丟出來射後不理的實驗室
爛死了
我無法要求別人
我只能用盡全力把我們自己做好
只求無愧於心
延伸閱讀
新同學請由此去👇👇👇
有關基因晶片的兩三事
https://drsu.blog/2017/10/28/super-171028/?fbclid=IwAR0V2ZhjGRNYFAJTp39R2WtIbuSeIYoehGhIMYuNXFFZEmmaEIkOSRIF7WE
今天來聊聊醫學上的檢出率
https://drsu.blog/2020/06/20/super200620/
唐氏症:13週跟20週的距離
https://drsu.blog/2017/09/24/super-170924/
關於早期唐氏症篩檢之魔鬼就在細節中
https://drsu.blog/2019/05/28/super190526/
來聊聊早期唐氏症篩檢吧
https://drsu.blog/2017/08/25/super-170825/
『元氣網 名人在線』高齡懷孕,一定要做羊膜穿刺嗎?
https://drsu.blog/2015/09/17/super-150917/
『元氣網 名人在線』從非侵入性染色體檢查的發展,來談談醫學邏輯上的謬誤
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7606/1337114
好的
各位新同學
我們有目錄
要發問前可以先找一下喔👇👇👇👇
導覽目錄在這裡
https://drsu.blog/2017/12/18/super-list/
不然
置頂文也有👇👇👇👇
https://www.facebook.com/100047331422378/posts/192828068971573/?extid=0&d=n
對了
有同學說我寫太多很難找
關於這點我很抱歉
可以善用搜尋功能喔👇👇👇👇
https://drsu.blog/2018/01/01/super180101/
麻醉評估流程 在 烏烏醫師 Facebook 八卦
不管是在診間或是網路,時不時都會有媽媽詢問我自然生產要不要剪會陰?剪了那一刀真的會造成日後性交疼痛、甚至尿失禁嗎?搜尋網路也會發現,許多文章提及「剪會陰」這件事都蘊藏了許多怒氣,甚至認定台灣的女人都白挨了這一刀,怎麼可以不生氣! 相對的,我也有同事認為,這是對婦產科醫師最沉痛的指控,他完全不能接受。
容我說句政治不正確的話,在現代的醫療技術下,剪與不剪會陰對於產婦的恢復,其實真的沒有差那麼多!
**流程標準化、醫病溝通不足,讓剪會陰成為產婦陰影
在過去,剪會陰之所以幾乎成為常規的做法,最主要是因為早期自然生產被定義成純粹的醫療行為,有其標準的作業流程,剃毛、灌腸、連續性的胎心音監控缺一不可,五指全開後,就要停止減痛藥物的給予、積極地配合宮縮、用力讓胎兒儘速娩出。
在痛苦指數爆表的狀態下用力,產婦不免嘶吼扭動,為避免傷口亂裂、增加出血、影響癒合,醫師皆會常規性先執行會陰切開術,好讓傷口裂得平整,恢復良好。
這一切流程,在醫師要對生產安全負全責的前提下都「沒得商量」,若又遇到胎心音不穩定,媽媽不能好好配合用力,基於讓胎兒快點平安出生的考量,醫護人員的口氣也會變得急躁不耐,甚至被認為有點粗暴。
因此,很多媽媽在生產的過程中,都會覺得自己上了產檯後,像極了任人宰割的一塊肉。生產是最痛苦的回憶,一想到眼淚就要流下來。那一把刀也就變成醫療權威的象徵,剪去的是女人的尊嚴。
**生產觀念轉變、減痛普及,剪會陰不再是醫界常規
不過,近二十年來,社會風氣轉變,社會對過去的生產流程提出各種反思,強調產婦才是生產的主體,各種醫療介入應該都要「有得商量」。如果沒有強烈的醫學佐證,不應一味地延續過去傳統的做法。其中,有些數據顯示各國常規會陰切開率皆已下降,且常規切開會陰反而可能增加傷口延伸到肛門的機率,也就是所謂四度裂傷,對癒合未必真有好處。
在對話和溝通下,也催生出了「生產計畫書」,協助產婦在生產前理解各項醫療介入的必要性,及生產的不可預期性,進而自主的做出選擇。我個人的做法近幾年也慢慢調整,現在除非狀況非常緊急,我是「能不剪就不剪」。但我認為關鍵在於「減痛分娩的普及」與「延遲用力」。
有別於以往子宮頸全開就要馬上用力的做法,現在因為有麻醉專科的全力後援以及減痛分娩正確的觀念建立,在胎心音穩定的狀態下,即使產婦子宮頸已經全開,醫護人員仍會持續給予減痛藥物。若胎頭還不夠低、媽媽生理、心理尚未準備好,也不會催促產婦儘早用力。雖然產程會稍微延遲,但產婦在做足準備且在「沒那麼痛」的狀態下用力,一來骨盆底肌較能放鬆、二來也較能平靜地配合用力。因此,我觀察到的產婦,即使未執行會陰切開術,大部分情況下傷口也都不大且平整,,甚至在少數的狀況下可以達到「零」傷口。
當然醫療資訊最忌諱報喜不報憂,我得老實承認有時候不管「剪不剪」其實都會出現非預期的狀況。
過去我曾遇過切開會陰後,胎頭下降後傷口一路裂到肛門,導致媽媽傷口癒合不良,得重新縫合。也曾因誤判情勢,堅持不剪會陰,結果胎頭下降的力道往內釋放,一路裂到子宮頸,雖說會陰表面沒傷口,卻花了比平時數倍的時間做深部傷口縫合,總出血量也比較多。因此,我至今不敢武斷的說哪一種做法就一定比較好。
**剪會陰,不代表就是「不溫柔」
我想強調的是 ,婦產科醫師期待母嬰均安、傷口越小越好的心情,絕對不會比媽媽們少,但生產真確地存在眾多不可確定的因素,胎心音驟降有時來得又快又急,我們也只能憑著經驗瞬間應變,在過程中難免不符社會期待,甚至被認定為不溫柔。
而且每個媽媽每次生產的狀況也都不盡相同,每個醫師的選擇也各有其專業判斷,因此真的不能以結果論定沒剪會陰的醫師就是比較高明、溫柔,反之就是急躁、不貼心。
我完全認同過往「沒得商量」的生產模式得改革,且不僅是生產當下,包括要不要懷孕、是否選擇自然產、施打減痛分娩、哺餵母乳,女人都應有身體自主權,藉由充分了解各項醫療措施的利弊,自主做出選擇,並對自己的選擇負責。而作為婦產科醫師,也有責任充分提供專業資訊,協助媽媽評估決策, 盡可能地在尊重媽媽的選擇下,降低各種風險。
但將是否「剪會陰」視為溫柔生產的指標,甚至將「那一刀」簡化成權威的象徵我則覺得太過狹隘,因為懷孕生產這件事有眾多面向,絕非單一個選項或動作就可定義。
當然這一切都要建立在信任和同理的基礎上,我不敢說我已經做得很好,但我會試著做得更好。如果妳對「剪會陰」有所疑惑不解,我會鼓勵妳勇敢地諮詢妳的產檢醫師,充分溝通討論。
最後我也要藉此提醒,不管剪不剪會陰,要減少撕裂傷,懷孕時規律的運動,如深蹲、凱格爾運動就是最佳處方。而且其實會陰部的傷口因張力較小、血液循環好,無論是切開或自然裂傷,癒合狀況都會不錯,媽媽們無須太過擔心。倒是針對深層的骨盆底肌肉拉傷,產後應儘早恢復活動促進血液循環,才能有效避免癒合時因血流不足產生結痂,進而導致肌肉緊繃甚至性交的疼痛。
#期許自己溫柔又堅強
#多元生產
麻醉評估流程 在 Dr. E 小兒急診室日誌 Facebook 八卦
【儘量不要讓孩子使用塑膠餐具】
這篇文章不是討論塑膠餐具中的塑化劑對兒童的影響,而是從「誤食異物」的角度探討因為塑膠餐具導致的兒童誤食異物事件。
75% 誤食異物案例發生在小於五歲的幼童,跟成人不同的是 98% 的案例是意外發生,而且誤食的異物通常存在家庭中,像是硬幣、玩具、首飾、磁鐵、或電池等。然而,除了以上家中常見的物品外,帶孩子外出用餐時可能使用到的塑膠餐具,像是塑膠湯匙、塑膠叉子等,也可能造成誤食異物事件發生。
多年小兒急診室的行醫生涯,我看過數十起孩子使用塑膠餐具造成的誤食意外,特別是塑膠湯匙。通常發生在外出用餐時,孩子使用餐廳提供的塑膠湯匙吃東西,在家長不注意的時候,用嘴巴含著塑膠湯匙「玩」和不斷「啃咬」,突然喀的一聲,湯匙面斷裂,斷裂的部分被孩子不小心吞入。
處理兒童誤食異物的流程很複雜,簡言之是兒童急診室醫師和兒童腸胃科醫師必須根據誤食異物的種類、有無臨床症狀、卡在消化道的位置、最後進食的時間等條件判斷孩子需不需要安排進一步的影像學檢查或是胃鏡檢查。X 光雖然可以在極短時間內檢查完成,但有相當的侷限性,基本上不是金屬物品或是較大的魚刺,其他物品幾乎都無法藉由 X 光看得清楚;電腦斷層掃描 (CT) 雖然比傳統 X 光更可以分辨異物,但放射線暴露量較大且費時較久,孩子通常需要接受中度鎮靜才有辦法完成檢查,必須承受鎮靜的風險又無法百分百確定異物的存在。
胃鏡是最能清楚檢查食道、胃、和部分十二指腸的工具,又有機會用夾子將異物取出,可以說是診斷兼治療的利器,但缺點是幼童幾乎都需要接受全身麻醉,讓身體完全不動放鬆才能安全執行檢查。胃鏡執行的時機依病情分成「危急」 ( 2 小時內執行)、「緊急」( 24 小時內執行)、「不緊急」( 24 小時以上,有需要再執行) 三種,需經過醫師依據各項臨床條件評估後才能做出決定。
斷裂的塑膠湯匙若斷裂面不太尖銳、長度小於 2.5 公分,誤食吞入的孩子沒有不舒服症狀,基本上 2 到 4 週內可以自行排出,重要的是這段時間中需要密切觀察孩子有沒有出現劇烈腹痛、連續嘔吐、活力食慾下降等症狀,若出現異常症狀,馬上帶孩子到小兒急診室看診。
事前的預防勝於事後的治療和提心吊膽。建議家長帶 5 歲以下的幼童外出用餐時自備金屬餐具,儘量不要讓孩子使用餐廳的塑膠餐具,避免誤食意外發生。一旦誤食意外發生,即使只需要觀察不用接受侵入性的檢查和治療,但需要付出接近一個月時間提心吊膽、每天檢查糞便看異物有無排出的焦慮,過程真的十分煎熬。
部落格文章網址:
https://ethan-hsieh.blogspot.com/…/06/miswallowingspoon.html
麻醉評估流程 在 麻醉科_姜翰良_麻醉流程簡介 - YouTube 的八卦
麻醉 科主任姜翰良表示,屏東榮民總醫院採無紙化,病患在開刀前,於「麻醉術前訪視門診」以平板填寫自我評估表,是否有麻醉的經驗、手術的經驗及內科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