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的中醫救治及釋疑
我於1月21日發表了第一篇新冠肺炎的文章「從非典到武漢肺炎」(http://andylee.pro/wp/?p=7169) ,那個時候是依據我多年治療很多各種流感肺炎急症及重症病例的經驗,來討論這個新型病毒可能的對應治療方法。這一個半月來,我直接及間接參與了治療新冠肺炎,和許多一線救治醫師及在背後做研究的專業人士討論,也研讀了很多相關的報導。雖然「武漢肺炎」改名為「新冠肺炎」(WHO英文名"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簡稱"COVID-19"),病毒也由「2019-nCoV」正式命名為「SARS-CoV-2」,我確定了我原來的判斷及解說是對的。為了大家傳閱方便,我在這裡重新整理一次,也討論一些大眾可能有的疑慮。
首先,中國很多省市都有使用中藥來對抗新冠肺炎,無論是中醫為主,還是中西醫結合,或多或少都有些療效。可是,為什麼各地中醫專家對新冠肺炎的看法及藥方會相差那麼多?而既然中藥有效,同一家醫院,同樣的中西醫結合治療,為什麼有些病人痊癒出院了,有些病人卻遲遲不能核酸檢測轉陰性,達到出院標準?
很多參與治療或討論的中醫師,都只是從一個「點」上來看新冠肺炎,有的說是濕,有的說是燥,有的說是寒,有的說是熱。既然臨床都有些療效,那誰是對的?其實,都對也都不對。雖然中醫講求「辨證論治」,利用病人望聞問切下的綜合症狀來決定治療方法,不要忘了,「病」不是一個「點」,而是一個時間軸上的「線」,除了現在看到了什麼,還得去探討和以前及未來的連結。一位單獨的病人,我們或許可以從臨床看到病人時的情況來討論,對於大型瘟疫,我們必須從整個病情發展的進程來探討,再加上每個病人特殊情況來治療。
從我治好過很多各種不同流感肺炎急症重症的經驗,加上這次參與治癒抗新冠肺炎的經驗來總結,無論是新冠病毒、禽流感、豬流感、還是每年的流感,人體敗壞的進程依然如同「傷寒雜病論」探討的一樣。不過,這些嚴重流感肺炎病情進程比普通的「外感」快非常多,病情猛烈頑強很多,也更容易因病人原有健康問題而複雜化。
如我之前解釋的,「傷寒雜病論」對「外感」的敘述從「表虛」開始,身體最外層受到了「外邪」的侵犯,沒有好好抵擋下來而開始衰弱,出現「桂枝湯證」。皮表、肌肉的津液無法正常運作,開始了第一階段的轉變,造成了「表實」的「葛根湯證」、「麻黃湯證」等等,中醫古籍把這個階段稱為「表寒」。許多醫家就認為是「傷於寒」,白話說就是身體冷到了。其實,「傷於寒」並非「表寒」的唯一來源。當津液無法正常運作時,體表原本帶有熱氣、帶有能力的「活水」變成了一灘「死水」,也就造成了「表寒」。換句話說,「傷寒雜病論」並非如後代許多醫家解釋為只是治療「傷於寒」的病症,而是對人體生理和病理解釋非常透徹的一部經典。
一般的「外感」停留在「表寒」這個階段,即使不治療,病人往往也可以自己康復。當「表寒」開始往身體內部發展,通常第一個受到影響的是與外界直接溝通的肺家,「表寒」轉變成了「裡寒」、「肺寒」,出現「小青龍湯證」等現象,病人開始咳嗽、流清鼻水等等。肺家受寒了,肺的津液運作開始出問題,好比汽車冷卻水無法正常運作,肺臟部份因津液不足而開始燥熱,進入下一階段,中醫稱為「入裡化熱」,變成比較嚴重的「大青龍湯證」,通常代表到了西醫的肺炎階段。然而,即使到了「入裡化熱」的「大青龍湯證」,不代表整個肺臟都燥熱,許多肺炎病人肺臟出現「寒熱夾雜」,肺部下方的寒稠痰飲還是可以繼續大量累積,甚至開始出現胸腔積水、肺積水等現象。這些複雜的變化,在「金匱要略」中「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篇」討論很多,「射干麻黃證」、「葶藶大棗瀉肺湯證」、「澤漆湯證」、「小青龍加石膏湯證」等等,可以混雜出現,把病情搞得很複雜,更隨著病人本身的情況而有很大的個體差異,不再是什麼簡單方劑可以對應的。
譬如,這次新冠肺炎重症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讓許多西醫專家不解,一部分重症病人出現如SARS非典肺炎的肺纖維化,另一部分重症病人卻沒有出現如SARS非典肺炎的肺纖維化,反而肺臟裡累積了非常多濃稠的黏液,有些重症病人因此而被嗆死。這樣現象在中醫看來一點都不奇怪,肺纖維化是典型肺熱的「大青龍湯證」加重後的結果,或許可以和「肺痿」對應。而往生病人解剖發現的肺臟累積濃稠黏液,正好對應嚴重「射干麻黃證」、「葶藶大棗瀉肺湯證」等的「肺癰」現象。這兩條變化的道路,就看「肺痿」和「肺癰」哪一個進展更快,通常兩個是可以也常常一起出現的。以目前的報導看來,SARS非典肺炎偏向「大青龍湯證」為多,而新冠肺炎偏向「射干麻黃證」、「葶藶大棗瀉肺湯證」為多。
上面解釋了流感肺炎類瘟疫的進程,大家就比較能理解為什麼中國各地中醫專家對新冠肺炎的看法及藥方會相差那麼多,卻好像都有一些效果。如果一位醫家看到的「點」,正好是輕症病人肺微微化熱,那麼一些所謂溫病派的清熱解毒輕劑,自然也可以幫上一些忙。如果一位醫家看到的「點」,正好是重症病人肺部已經大量累積濃稠黏液,那麼非得使用所謂經方派的祛肺癰重劑。所以,我們看到一些報導,廣州推廣的「肺炎一號」,以金銀花等清熱解毒的中藥材為主,在廣州有不錯的效果。可是,上海使用「肺炎一號」的效果卻不理想,非得使用麻黃、石膏等較重的中藥材。畢竟廣州和上海的天氣不一樣,收治的病人情況也不一樣,從單獨的「點」來看,兩個都對,但從整個瘟疫進程的討論上,兩個都沒有看到整條線、整個面。
文章前面還問了另一個問題。既然中藥有效,為什麼有些病人痊癒出院了,有些病人卻遲遲沒有痊癒出院?根據許多一線醫生透露的消息,許多所謂「中西醫結合」的治療,西藥還是不斷的使用,只是額外加入中藥來治療。那些中藥方劑可能確實發揮了作用,讓部份病人開始好轉,或加速他們康復,這當然是件很好的事情。可是,那些額外加入中藥治療卻沒有改善的病人怎麼辦?根據一線醫生透露,醫療團隊急了,不是去深入思考中醫的治療方案,而是加大西藥的使用,干擾素、磷酸氯喹(抗瘧疾藥物)、阿比多爾(抗流感藥物)等不斷加重,這些西藥有嚴重的副作用及後遺症,武漢市還特地通知其它省市,磷酸氯喹不可多用,已經有使用過度而導致病人死亡的病例。這些「中西醫結合」不敢放下西藥,改以純中醫的方式來治療,代表這樣的中藥方劑,雖然有些效用,卻依然不到位。
那中醫為主的治療呢?中國領頭對抗新冠肺炎的鐘南山院士,在眾多壓力下承認中藥對輕症及中型新冠肺炎有用處,卻仍堅持中醫無法治療重症病人,因為中藥材中找不到可以殺死新冠病毒的成分。很抱歉,鐘院士是錯的,中醫是可以治癒重症新冠肺炎及其它嚴重流感肺炎,沒有治好,是主治中醫師功力的問題,不是中醫這門學問無法應對。不過,鐘院士有一點說對了,中藥材中是找不到可以殺死新冠病毒的成分,因為中醫的治療根本不是殺死病毒!許多人對中醫的理解,只停留在「增加免疫力」或「板藍根有天然抗生素的成分」,這樣的認知是很差的。雖然現代科學還不能徹底解釋中醫的理論及臨床療效,針對新冠肺炎治療,比較好的解釋是「改善身體內部環境」。病毒想讓肺內黏液積多,中藥方劑把黏液退祛,病毒想讓肺纖維化,中藥方劑把肺熱降下來。中藥方劑強硬的把身體內部環境推回到比較正常狀態,不適合病毒大量複製繁衍,病人也就可以康復,這個解釋或許和西藥干擾素有雷同的地方,卻沒有西藥干擾素的嚴重副作用。也就是說,中藥之所以能治癒重症,並非含有什麼能殺死病毒的成分,也不一定是直接把人體免疫系統大幅增強來「殺死病毒」。
回頭來討論中醫臨床如何獨當一面治療新冠肺炎。輕症到略偏中型病人,大概可以讓各地各派的中醫師「自由發揮」。中型到重症的病人,如我之前文章提到的,得使用石膏清肺熱、加強肺津液運作;射干、紫菀 、款冬花、生半夏、葶藶、大戟等把肺下方濃稠的痰飲、肺積水、及胸腔積液去掉;麻黃等宣肺、發陽;麥門冬、杏仁潤肺等等。綜合「大青龍湯」、「射干麻黃」、「葶藶大棗瀉肺湯」、「澤漆湯」等的方義,針對病人病情差異來把握用藥的時機、劑量、比例。另外,如果有其它病症,也得一併考慮。譬如中下焦寒濕、腎陽不足,得使用炮附子、細辛等,又譬如肝家受到牽連,或者之前西藥治療時使用大量干擾素而損傷肝臟,得使用柴胡、黃芩等等。嚴格考驗中醫師的功力與膽識,卻也可以充分驗證經典中醫對抗瘟疫療效卓越、快速、無後遺症、成本低廉。
對抗這樣嚴重的瘟疫,並非單一中藥方劑可以解決的,必須深入了解疫病肺炎的進程,不同的病人情況,在不同的點上,使用最適合的藥方來攔截、來逆轉病情。然而,如果硬要推展一個「通方」的話,各地及各級政府發表眾多的中藥方中,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推展的「清肺排毒湯」應該是最到位的方劑,建議使用麻黃、炙甘草、杏仁、生石膏、桂枝、澤瀉、豬苓、白朮、茯苓、柴胡、黃芩、薑半夏、生薑、紫菀、冬花、射干、细辛、山药、枳實、陳皮、藿香。不過,既然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佈的「清肺排毒湯」以「通方」為目標,必須同時兼顧輕症、中型、及重症病患,不得不把劑量減輕,原本該使用的「大青龍湯」變成了「麻杏甘石湯」。另外,沒有加入葶藶子、大戟等較重的中藥材來去除胸腔及肺臟積液,比較適合輕症和中型病例,對於重症病例,力度不足,得在此「通方」上再加強。
只要中醫師有足夠的臨床功力,使用正確的方法,中醫是可以獨當一面治癒新冠肺炎重症病人的。目前,西醫沒有特效藥,只能靠激素、抗生素、干擾素、抗瘧疾藥物、抗流感藥物等,盡量想辦法維持病人的生命,被動等待病人的免疫系統逆轉病情。然而,就算重症病人靠西醫這樣的「支持性治療」而痊癒,往往不是全面恢復健康,而是換來許多後遺症。就算特效藥開發成功,連中國領頭抗疫的鐘南山院士都警告,特效藥很可能帶來嚴重的後遺症。既然如此,為什麼不全面推展中醫治療呢?
English translation: http://andylee.pro/wp/?p=7729
Traducción Española: http://andylee.pro/wp/?p=7794
(http://andylee.pro/wp/?p=7660)
#當張仲景遇上史丹佛
麻杏甘石湯副作用 在 瀚克寶寶副食品廚房 Facebook 八卦
兒科中醫探究竟
中醫藥是台灣常見的輔助醫療方式之一,不過,在以西方醫學為主流的時空背景下成長的爸比媽咪,心中不免存有一些疑惑與好奇。年幼的寶寶身體不舒服可以看中醫嗎?中醫在治療哪些疾病上較有優勢?同時接受中、西醫治療,可行嗎?
中醫,在醫學中日益重要
根據台灣健保資料庫的數據顯示,全台灣約有1╱4的患者曾接受中醫藥相關治療,且使用率逐年上升;國小孩童約5人中便有一位曾經使用過中醫藥,比例相當高。
對此現象,長庚醫院北院區中醫部內兒科主治醫師林意旋認為,這是因為西方醫學在台灣已有很長的發展歷史,台灣民眾普遍比較了解西醫治療的極限性與副作用,所以看中醫的比例正在慢慢提升。
此外,根據美國先前的統計,看中醫這種替代性質的醫療行為(CAM),在越開發的國家需求量會越高,就醫者多為高收入的白領階級,台灣隨著物質條件的提升,也漸漸朝著這個方向趨近。再加上台灣是全世界唯一看中醫有健保給付的國家,使得民眾更有意願採取中醫治療的方式。
小孩可以看中醫嗎?答案絕對是肯定的。其實,以中醫治療小兒疾病已有淵遠的歷史,早在隋唐時代,太醫署即專設「少小科」培養兒科專門人才,並且規定學習5年後,需接受考試,合格後才能適任兒科醫生,可見在中國古代,就有所謂的「中醫小兒科」呢!
其實,在西醫尚未流傳進華人圈以前,孩子生病都是以中醫來治療,但因近代較以西醫為主流,許多爸比媽咪對中醫了解不深、經驗不足,才會造成誤解或不敢嘗試。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婦科主任陳玉娟表示,生活在亞洲地區的人們,5千多年來,從胎兒時期一直到臨終,都接受中醫藥的照護,因此,理論上並沒有哪一個年齡層才能接受中醫治療的問題。
4〜6個月以上是最適合時機:陳玉娟醫師指出,倘若擔心寶寶過敏,可待寶寶4~6個月以上,開始添加副食品後,再開始看中醫、服用中藥。
林意旋醫師舉例,很多才幾個月大的小寶寶,就常因為排便不正常、消化不良的問題前來就診,開始吃中藥;有些媽咪可能會擔心,這麼小的寶寶吃藥沒問題嗎?其實,小寶寶的用藥劑量都非常少,使用的也是較溫和的藥材,不會對其身體造成負擔。
2歲以上再貼中藥餅:不過,林意旋醫師也補充,如果像是三伏貼或三九貼(用以治療過敏)這種貼在穴位上的中藥餅,因為藥物本身會對皮膚產生一些刺激性,1歲以下的寶寶因為免疫系統尚未發展完整,較不建議使用此種治療方式,盡量等到2歲以上再來嘗試。
生病了〜看中醫好,還是西醫佳?根據長庚醫院中醫內兒科醫師陳星諭、林意旋、陳俊良、楊賢鴻所做的調查顯示,當寶寶生病時,高家庭收入、且雙親之中有人曾經至中醫就診的家庭,較常選擇中醫藥治療並且持續就診。
令人好奇的是,寶寶生病究竟是看中醫比較好,還是選擇西醫較佳?中醫和西醫各有哪些優、缺點?該如何做選擇呢?
急病找西醫,調身體看中醫!?一般人的刻板印象總認為,急病一定要看西醫,調整身體狀態才找中醫,林意旋醫師認為,這樣的判斷方式並不正確,主要還是要看疾病本身的性質或病程發展的情況而定;以感冒為例,西醫給的多為症狀治療(以消除某種症狀為主),中醫則傾向提供身體抵禦疾病的支持,並且從問題的根源去解決。
舉例來說,患有大腸激躁症的病人,時而腹瀉,時而便秘,兩種狀況會交替發生。西醫會在便秘時提供軟便藥,在腹瀉時使用止瀉藥,來改善病人的困擾;但中醫的用藥則傾向由體質的部分去改善狀況,使身體比較不會反覆發生這兩種問題,而不是針對便秘和腹瀉兩種症狀個別做處理。
此外,大腸激躁症和人格特質也有關係,病人可能屬於比較容易緊張焦慮的個性,這部分中醫也會提供舒肝解鬱、安神定志的藥材,使病人腸胃不會那麼敏感,不再因腦部訊息的干擾而一下子蠕動、一下子停止。
『西醫的長處』
1.抗生素─對抗嚴重細菌感染:當然,西醫還是有很多強項的,像是有「抗生素」,能夠對抗嚴重的細菌感染,林意旋醫師指出,以皮膚長濕疹為例,中藥當然能夠從根本問題溫和地抑制濕疹反覆發作,但如果像是蜂窩性組織炎這類明確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療的疾病,就會建議病人趕緊使用抗生素治療,病情會好得比較快。
2. 鎮痛、消炎效果佳:此外,當寶寶的身體發生劇烈的疼痛或猛烈的發炎反應,需要對該症狀作立即性的處理、否則寶寶將無法承受時,因為西藥的鎮痛、消炎機轉非常明確,效果也非常快速,所以這時先以西藥進行治療、緩解不適,也是較為恰當的。
『中醫的長處』
1.不依賴類固醇治療過敏:林意旋醫師認為,中醫在免疫的調節、治療過敏性疾病方面具有很大的優勢!因為西醫沒有所謂的「補藥」可幫助免疫調節,對於免疫的調整需使用如「類固醇」或「免疫抑制劑」來進行治療,長期下來可能會產生副作用。
這部分對中醫來說是很大的優勢,許多父母就是因為擔心副作用危害孩子健康,而選擇接受中醫治療。
以過敏性鼻炎來說,在急性期,病人鼻水流得厲害,吃了西藥的抗組織胺後效果很好,鼻水馬上就停,可是卻很容易反覆發作;而中醫就可針對身體免疫失衡的部分去解決,不是單就症狀給予治療。
2.不易有抗藥性問題:陳玉娟醫師指出,中藥是以「提高人體活性」為主要目標,不是用來攻擊病毒、細菌,因而較不容易有抗生素濫用及產生抗藥性的問題。林意旋醫師也認為,中藥為複方,屬於「多標的」的治療,較不易有抗藥性。
治療疾病時,傳統中醫會提出「為什麼身體不能正常工作」的問題,並試圖以針對性的配方去恢復人體的自然狀態,致力於恢復人體每個器官的自然平衡及功能,更具體地說,它發明出各種配方幫助維持身體正常機能,並在體內重新調節自然內分泌及各項功能。
陳玉娟醫師認為,傳統中醫還具有很多其他的優勢,它既能夠很安全地單獨使用,也可以作為西藥的補充,傳統中醫最突出的優點如下:
˙由於是天然成分,所以很少,通常是沒有副作用。
˙了解疾病本質後,做根本的治療。
˙中藥不是化學合成,沒有正反結構式造成吸收上的問題。
˙治本而不是治標。
˙從根本上恢復人體器官功能,從而消除癥狀。
˙恢復人體自然免疫系統。
˙長效的結果。
中、西合併治療,Yes or No?
1.攜帶藥單供醫師參考:可以同時接受中醫和西醫治療嗎?服藥上是否會有交互作用的問題?
陳玉娟醫師指出,中、西醫合併治療是可行的,只是在看診時要記得攜帶目前正在服用的藥單(千萬不要只帶藥丸給醫師看,每家藥廠的藥長得可都不一樣喔!),告知醫師目前服用哪些藥物,以避免藥效重疊、累積加重的問題。
林意旋醫師舉例,通常在治療鼻塞時,西醫常開立含偽麻黃鹼的藥物做治療,這時中醫師如需使用麻黃劑,就必須格外當心。
2.服藥時間間隔1小時:陳玉娟醫師提醒,如果中西藥併用,兩者需至少間隔1小時以上,才能避免藥物在腸胃道的交互作用。
3.查詢「中西藥物交互作用表」:林意旋醫師表示,其實小朋友的用藥,較少有明確的藥物衝突,反而大人常使用的中、西藥,交互作用的可能性比較高,例如:抗凝血藥物和丹蔘、降膽固醇藥和紅麴,民眾若擔心可詢問醫師,或上網查詢「中西藥物交互作用資訊網」,確保用藥安全性。
『最常看中醫的4種小兒疾病』
當孩子有哪些問題時可以看中醫?中醫對哪些疾病特別有顯著的療效?一般又會給予什麼樣的治療呢?
中醫兒科適應症
* 呼吸系統:氣喘、鼻過敏、鼻竇炎、急慢性支氣管炎、感冒、咳嗽、上呼吸道感染、反覆感冒、久咳不癒。
* 腸胃系統:口瘡、厭食、便秘、腹瀉、嘔吐、腹痛、嬰兒腸絞痛、腸胃炎、消化性潰瘍。
* 腎泌尿系統:頻尿、遺尿、血尿、腎臟病、泌尿道感染。
* 神經系統:生長遲緩、夜啼、熱性痙攣體質調理、癲癇、小兒過動、頭痛。
* 皮膚系統:溼疹、異位性皮膚炎、尿布疹、蕁麻疹。
* 新陳代謝系統:糖尿病、肥胖症、甲狀腺機能異常。
* 青春期特別門診:青春期月經調理、白帶、轉骨發育期調理、青春痘。
* 血液系統:貧血、白血病、血小板低下、紫癜、化療後癌症輔助療法。
* 免疫風濕系統:過敏性紫癜、風濕病、紅斑性狼瘡。
* 肝膽系統:肝炎、黃疸。
* 耳鼻喉系統:中耳炎、咽喉炎、聲音沙啞、鼻塞、喉嚨痛。
* 其他:體質調理、調節免疫功能、慢性病與病後調理。
『1.過敏性鼻炎』中醫認為過敏性鼻炎是體質的因素加上感受風邪,導致肺氣不宣、壅塞鼻竅而致鼻塞,防禦功能衰弱而引發鼻子癢。
早上起床一接觸到冷空氣容易打噴嚏、流鼻水、鼻塞,甚至是鼻嚏倒流,合併症狀還會有咳嗽、頭痛或晚上睡不安穩的情況。此外,眼睛和耳朵也都有可能發癢,甚至因而產生黑眼圈。
林意旋醫師指出,過敏性鼻炎在治療上會依病程的不同而有不一樣的治療方式,在猛打噴嚏、流鼻水的急性期時,醫師會區分病人病況的證型,給予不同的藥物治療;而在症狀不明顯的緩解期,治療則會偏向調節免疫的部分,以補氣的藥物為主,這些藥材在古中醫典籍中被列為上品,意思是久服無毒性,屬於較為平和的藥物。
『2.氣喘』過敏性鼻炎與氣喘體質的寶寶多以「肺脾氣虛、衛外不固」為主,也就是體質上有肺、脾虛損,加上感受外來的風、寒、濕、熱等外邪侵襲肺與鼻竅,造成打噴嚏、流鼻水、鼻塞、黑眼圈、鼻癢、鼻涕倒流、夜咳、晨起咳嗽、喘鳴聲…等症狀的發作。
治療上必須「扶正祛邪,平衡陰陽」,也就是施行健脾、健胃的治療,以強肺、運化痰濕。由於氣喘體質的病因複雜,所以用藥常需根據幼兒的具體病情而定。
林意旋醫師表示,首先要區分病人是屬於「寒喘」或「熱喘」,兩者使用的藥物完全不同,熱喘部分一般會用「麻杏甘石湯」來治療,寒喘則是以「小青龍湯」為主(包括麻黃、桂枝、乾薑、五味子…等),所以一定要由醫師診斷後才能判斷,目前臨床看來,小兒屬熱喘較多。
至於氣喘的緩解期,與過敏性鼻炎同樣是從肺、脾的氣虛部分去做調整。
『3. 消化道功能障礙』寶寶較常見的消化道問題就是便秘、腹瀉、食慾不振和脹氣,主要是因為寶寶身體消化食物的功能尚未發展得很好,中醫會以一些健脾補氣的藥材來進行治療。此外,可能會再搭配所謂的「消食藥物」,來幫助消化食物,增強消化道機能。
如果孩子胃口差,容易吃不下飯,媽咪可以提供適量的酸性食物,如:酸梅汁、檸檬汁、柳丁汁…等,酸性食物可促進消化液分泌,增進腸胃的消化功能。
『4. 異位性皮膚炎』異位性皮膚炎是以皮膚乾燥為主、伴隨劇烈搔癢、病程遷延,容易伴有其他過敏性疾病的皮膚疾病,約佔幼兒人口的3~5%。60%的患童會在第一年發病,30%的病人在1~5歲間發病。氣喘病童合併有異位性皮膚炎者約佔20%;且約有一半患有異位性皮膚炎的病人會合併氣喘、過敏性鼻炎的發作。
中醫則認為異位性皮膚炎多由於「先天稟賦不足、後天脾失健運,濕邪內生、復感風濕熱邪、蘊鬱皮膚」。一般來說,下列兩個類型最為多見:
*濕熱內蘊型:皮膚損傷為邊緣不清的紅色疹塊,上有密集的小疹或水泡,水泡破後有鮮紅的糜爛傷口,有脂水滲出,脂水乾燥後會結黃厚皮痂。皮損多發於頭面、頸部或四肢。
* 陰虛血燥型:皮膚損傷為邊緣凹凸的淡紅或暗紅疹塊,表面粗糙乾裂,或覆有灰白色糠狀白屑,多數患者皮損經久難癒,反覆搔抓,傷痕累累,常有血痂。
林意旋醫師表示,治療異位性皮膚炎,西醫傾向使用類固醇,造成許多父母對副作用的恐慌,而中醫則以較溫和的藥材來調理免疫的失調和發炎的反應,以減少異位性皮膚炎反覆的發作和類固醇的使用量。
根據先前的日本研究,「補中益氣湯」目前證實可有效減少類固醇的使用量;另外,台灣的研究則發現,用「消風散」可改善濕熱內蘊型異位性皮膚炎的臨床症狀,此外,「大黃蟅蟲丸」對陰虛血燥的異位性皮膚炎有很顯著的改善。中醫師會根據病人目前的病況來決定使用哪種處方。
最後,陳玉娟醫師補充,現在孩子生的少,對於兒童身心症也越來越重視,舉凡注意力不集中、磨牙、尿床、倦學…等問題,也都有家長帶孩子來尋求幫助,臨床發現很多學齡兒童早上就說頭痛、肚子痛,不肯上學,檢查又沒有異常,有的時候用點「疏肝理氣」或「健脾去濕」的藥物或針灸,就可以得到很好的效果。
『寶寶不肯吃中藥,怎麼辦?』餵小孩吃藥,從來就不是件容易的事,更何況是帶有特殊氣味的中藥,爸比媽咪該怎麼做呢?
小兒用藥通常較易入口:林意旋醫師表示,給寶寶吃的中藥一般不太會使用較苦的藥材,有經驗的醫師通常會在藥裡加一些能增添風味的甘甜味藥材,如:大棗、甘草、菊花、山楂,孩子的接受度較高。
「當某些病情需要,才會考慮使用苦味較重的藥材,如:風熱證型的重感冒或嚴重腸炎時,使用清熱解毒類中藥會比較苦。」林意旋醫師補充。
餵藥小秘訣:那麼,當藥物太苦,孩子不肯吃藥時,有什麼解決方法嗎?陳玉娟醫師建議,吃藥時,為避免味道過苦,也可以在吃藥前,先餵孩子喝一口糖水,把藥吃下肚後,再喝一點糖水,自然就可以沖淡苦味囉!或者,也可以以中藥調和溫水或蜂蜜、果糖給寶寶服用。
此外,不要在寶寶吃太飽的時候餵藥,以免孩子全數吐出來;且態度宜溫和,避免將孩子抓太緊,或是硬逼孩子吃進去,以免嚇著孩子。
從小接觸,較能適應:林意旋醫師指出,目前看到一些對中藥接受度較高的孩子,幾乎都是從小就有看中醫、吃中藥的經驗,有些孩子習慣了之後,甚至喜歡上中藥的自然甘甜味,反而不愛西藥的人工化學氣味了。
藥物的保存:拿回家的藥,應如何保存?林意旋醫師提醒,如果帶回家的是藥草,一般不需特別冷藏,只要保持乾燥即可;若是科學中藥(藥粉),一次拿14天以上的藥量時,最好將藥包保存在冰箱或防潮箱,因為出廠的科學中藥,正常情況下雖有3年的保存期限,但台灣氣候潮濕,藥粉容易出現結塊的現象,產生變質的疑慮,媽咪們要特別注意唷!
文:【BabyLife育兒生活】2013年12月號
麻杏甘石湯副作用 在 黃婉如愛您粉絲團 Facebook 八卦
孫安迪 是台大醫院內科掛號量最多的醫生…..
40歲及65歲是健康的兩大關卡 --- 孫安迪
十年前,邁入四十歲關卡,當時仗著自己體質好,根本沒什麼養生保健觀念, 每天為了國事、家事、門診、教學和醫學研究忙得焦頭爛額,往往深夜兩點回家,清晨六點又趕著出門,長期睡眠不足,我還是硬撐過來,從不覺得有需要特別保養。
我從小就是體育健將,樓梯一口氣爬上六、七層很稀鬆平常;有一次竟然爬個兩、三層樓梯就覺得喘,那一天趕著去錄廣播節目三個小時,話說到一半,就上氣不接下氣,出現這些警訊之後,我才開始警覺---身體「不對勁」了!
從生理的角度看,人類有兩個關鍵的年齡, 第一大關卡是40歲,因為40歲以後體內的SOD(超氧化物,可排除體內自由基) 活性降低一半,褪黑激素分泌量也下降一半,整個人的抵抗力明顯變差, 到了 65歲則進入第二大關卡,這些數值又再下降一半,身體日益衰老。
尤其身為醫生,每天看一大堆病人、聽病人主訴,甚至吐苦水,還要教學、研究、演講……壓力實在很大,我的一些同班同學有不少是未老先衰,不是頭髮白了、禿了,就是一身病,還有人已經「去」了,老師輩的,得到糖尿病、心臟病、癌症……的人比比皆是,醫生是高壓的職業,如何養生尤其重要。
接觸中草藥,強化免疫力身為口腔內科醫師,我經常接觸到以口腔黏膜疾病為主的免疫病患,醫生當得越久,就越發現,西醫對於免疫 疾病的治療方法有其瓶頸,不是類固醇,就是免疫抑制劑,治療當然有急效,但長久使用副作用則太大。
透過與大陸學術交流的機會,我開始接觸中醫與中草藥,原本的想法只是要找一帖經濟實用的中藥方,幫助病人改善身體機能,後來發現草藥中的黃耆、紅棗可提升免疫力,自己先身體力行喝了半年多,覺得效用不錯,所以也建議病人回家試試看。
我把黃耆、紅棗的份量、做法印成小傳單,凡是來看門診的人,就給他一張,建議他們去中藥房抓個七天份的黃耆、紅棗回家熬來喝,可以促進人體活性,增強抵抗力。後來,我又加上枸杞,把黃耆、枸杞、紅棗三味中草藥組合 起來,大力推廣。不少民眾陸續反應,喝了幾個月之後,體質真的有改善,小孩喝了比較少感冒,一些婦女還發現皮膚越來越細緻有光澤,連以前的黑斑也變淡了呢!
我自己也天天把黃耆、枸杞紅棗湯當茶喝。
但是,我們夫妻兩人都是上班族,每天下班已累得筋疲力竭,誰還有力氣慢慢熬中草藥,所以老婆一開始根本懶得做,還說:「要喝就自己煮!」我只好DIY自己動手做囉!
由於不斷有病患反應這帖中草藥,喝了效果真的很不錯,我便把黃耆枸紀紅棗湯的「美容妙用」告訴老婆,誰不愛美?老婆這下子心動了,天天主動熬來喝,現在,老婆對如何養生,比誰都更積極,如果我是理論家,老婆稱得上是標準的實踐家。
我在每個演講場合都會介紹黃耆、枸杞、紅棗組合起來的這一帖中草藥,以前在門診散發小傳單給病人帶回家參考,算一算,我親手發出去的傳單至少有二十萬張,長年累月的推廣,據說賣這些中草藥的人因此賺了不少銀子,但我把它當作是積德,所以有些朋友把這帖補身藥膳,用我的名字簡稱為「安迪湯」。
安迪湯的做法其實不難,二碗水加生黃耆4錢、枸杞3 錢、紅棗3 錢,以小火熬煮,濃淡不拘。如果嫌麻煩,也可以一次熬7天份,放冰箱冷藏,要喝時再加熱飲用,夏天涼涼的喝也不錯。
安迪湯是溫補湯,黃耆可補氣補虛,枸杞可補陽滋腎,紅棗可補氣健脾,經常服用,可增強免疫、延緩衰老,平時多喝還能有效預防感冒。
l 如果想使頭髮茂密烏黑,可另外加 3錢何首烏
l 口乾舌燥者,可以另加 3錢麥門冬、 3錢熟地
l 如果是呼吸系統氣管不好,就加 3 錢西洋參
l 如果貧血,可加入一、兩片當歸
l 另外加入 4錢黨參和4 錢刺五加,就有輔助抗壓、抗癌的效果。
但是,有糖尿病的人,必須減少紅棗的使用量,以免血糖升高。
我也把安迪湯運用在臨床治療上,讓有口腔癌惡性轉化可能的糜爛型口腔扁平苔癬病患,或復發性口腔潰瘍、貝歇氏病患者,服用黃耆枸杞紅棗湯合併西藥免疫調節劑(levamisole)來治療,結果發現,不但疾病治療時間縮短,也大大降低復發率。
我從小就有嚴重的富貴手,到了冬天,雙手經常乾裂、脫皮,甚至出血,從一九九二年開始喝安迪湯迄今,富貴手已經改善不再發作,連以前當兵臉上曬出來的黑斑,也慢慢變淡了。
由於我經常四處演講,有時還一天連講數場,甚至還得即興來上一段清唱,為了保護嗓子,必要時我會泡些膨大海喝,或是在安迪湯中加一些五味子來護嗓。
大陸的朋友知道我對中草藥有興趣,每次赴大陸講學,他們都會送我一些最好的中藥材,所以我家的冰箱裡,隨時都放了黃耆、枸杞、紅棗這幾種藥材,而且都是上選材質,例如產自甘肅岷縣的黃耆王,來自寧夏最上品的枸杞子,另外,黨參、冬蟲夏草……等增強免疫的中草藥,也都是家中必備品。
早晨精力湯,活力的一天
我每天清晨大約六點至六點半起床,起床後先做 10分鐘養生功,讓筋骨活絡一下,接著再打坐20分鐘,為一整天的活動儲備能量。
早餐則是一杯安迪湯(黃耆枸杞紅棗湯)加一杯現打的蔬果精力湯,及五穀雜糧麵包,有時候是自製水果口味的酸奶代替蔬果精力湯。
蔬果精力湯或酸奶都含有豐富的纖維,可讓腸胃道通暢無比,我一天通常排便兩次,毒素不會堆積在體內,自然神清氣爽,不容易疲倦。
蔬果精力湯的作法很簡單,取適量的芹菜、番 茄、苜蓿芽、檸檬,加一些清水及果寡糖,用果菜機或果汁機搾汁,連渣一起喝。每天還可搭配不同的蔬果變換口味,例如:葡萄 (連皮)加鳯梨。番茄、草莓、西瓜、果寡糖。番茄、紅蘿蔔、萵苣、甘藍菜(包心菜)、果寡糖。這幾種蔬果精力湯都是我每天早上必喝的健康飲品。
紅黃綠蔬果抗氧化力很高,排毒也好。
有些中藥不可以當茶飲
有些人喜歡將一些中草藥當茶飲,以為中藥當茶飲會有保健作用且無毒副作用。實際上,『是藥就有三分毒』,中草藥是不宜長期當做茶飲用的,無論劑量過大還是服用時間過長,都可能發生毒副作用。
胖大海:(英文名 Boat—fruited Sterculia Seed )
胖大海,又名安南子、大海子、大洞果,因遇水膨大成海綿狀而得名,為梧桐科多年生落葉喬木植物胖大海的成熟種子。胖大海性寒,味甘、淡,可清肺熱,利咽喉,清腸通便。用於乾咳無痰、咽痛音啞、慢性咽炎、熱結便秘。胖大海是藥,不是日常保健飲品,只適於風熱邪毒侵犯咽喉所致的嘶啞。因聲帶小結、聲帶閉合不全或煙酒過度引起的嘶啞,用胖大海無效。胖大海不能泡茶服用,因為有的患者可能會出現過敏反應,如全身皮膚發癢、口唇水腫等。而且,飲用胖大海會產生大便稀薄、胸悶等副作用,特別是老年人及脾虛者更應慎用。更嚴重的是,長期大量飲用有可能危及生命。
銀杏葉:(英文名:Folium Ginkgo )
銀杏葉,為銀杏科植物銀杏Ginkgo biloba L.的乾燥葉。秋季葉尚綠時採收,及時乾燥。
銀杏葉性味甘、苦、澀、平,歸心肺經,功能斂肺、平喘、活血化瘀、止痛,用於肺虛咳喘、冠心病、心絞痛、高血脂。銀杏葉同樣是藥,不是日常保健飲品。因為銀杏葉中含有有毒成分,用其泡茶可引起陣發性痙攣、神經麻痺、過敏、出血和其他副作用,過敏體質及高血壓患者應慎用。
甘草:(英文名:Liquorice,Licorice Root )
甘草又叫甜草根、密草。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uralensisFisch.的根及根莖。生於向陽乾燥的鈣質草原及河岸砂質土處;有栽培。主產內蒙古、甘肅。春、秋季採挖,除去鬚根,曬乾。甘草性味平,味甘。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調和諸藥等功效。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緩解藥物毒性。中醫認為凡因濕所致的嘔惡、痰飲、中滿、水腫等皆不用甘草。現代藥理研究也發現,甘草主要含甘草甜素,甘草甜素具有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能夠促進水、鈉瀦溜和排鉀增加,長期大量應用甘草,會出現水腫、血壓增高、血鉀降低、四肢無力等症。特別需要說明的是,腎病必須慎用甘草。
決明子:(英文名:Cassia Seed )
決明子又叫草決明、馬蹄決明、假綠豆。為豆科植物決明的種子。全國大部分地區有栽培。主產安徽、江蘇、浙江、四川。決明子性微寒,味甘、苦、鹹。主治清熱明目,潤腸通便。用於目赤澀痛、羞明多淚、頭痛眩暈、目暗不明、大便秘結。決明子含決明素、決明內酯、維生素A、大黃酚、大黃素、大黃酸、大黃素酮等,對視神經有良好的保護作用,還有抑制葡萄球菌生長及收縮子宮、降壓、降血清膽固醇的功效,對防治血管硬化與高血壓有顯著效果。但是決明子可引起腹瀉,長期飲用對身體不利。
野菊花:(英文名:Indian Dendranthema Flower)
野菊花又叫野黃菊花、苦薏、山菊花、甘菊花。為菊科植物野菊的頭狀花序。生於路旁、山坡、原野。全國大部分地區有分佈。
野菊花性微寒,味苦、甘。有夠疏風明目,清熱解毒之功效,用於療瘡癰腫、目赤腫痛、頭痛眩暈。飲用野菊花茶後,少數人會出現胃部不適、胃納欠佳、腸鳴等反應,因此脾胃虛寒者、孕婦不宜常飲。
附錄:
哪些水果的農藥特別多,你知道嗎?
吃水果時,你有沒有想到哪種水果農藥比較多?下列資料可提供參考,以便購買時可以有所選擇。
食用水果前,一定要多洗幾次,萬一水果有異味、或苦澀感,最好別吃。
一、農藥較多的水果: 蘋果、梨、蓮霧、芒果、柑橘、 草莓、葡萄 、龍眼、 荔枝等。
二、農藥次多的水果: 桃、李 、梅、柿、檸檬、 櫻桃、棗 、枇杷、 蕃茄 、柚、橄欖等。
三、不使用農藥或用很少的水果:木瓜、 番石榴 、紅甘蔗、桑椹、石榴、 西瓜 、香蕉、楊梅、 鳳梨 等
麻杏甘石湯副作用 在 麻杏甘石湯治療外感咳嗽的臨床心得 - 亞東紀念醫院傳統醫學科 的相關結果
使用麻杏甘石湯有一些副作用要注意。通常石膏和麻黃的用量比例為3:1或5:1,可是科學中藥大多為2:1,石膏不足以減緩 ... ... <看更多>
麻杏甘石湯副作用 在 經歷過新冠肺炎疫情後,麻杏甘石湯這抗疫功臣 的相關結果
【抗疫經典方解碼】麻杏甘石湯是治療肺病的經典方,出自東漢張仲景的《傷寒論》。原方名為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現代臨床常對本方加減變化,用於治療上呼吸道感染、氣管 ... ... <看更多>
麻杏甘石湯副作用 在 麻杏甘石湯(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適應症、成分、副作用 的相關結果
麻杏甘石湯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適應症、成分、副作用、功效與禁忌,熱邪壅肺、發熱、咳嗽氣喘、支氣管炎、肺炎、百日咳。|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