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次開學,台灣高校里就沒有陸生新生了。》
#請耐心等待官宣#
前兩周,一位學弟在公眾號後台問我,學姐學姐,請問該怎麼報考台灣啊?我的思緒一下被拉到四年前,赴台就學前人可供參考的資訊不多,我一邊備戰高考,一邊纏著我所知道的唯一一個去台灣讀書的學長,追問他一切關於台灣的消息。
那時候的我,還未磨去虎牙尖尖,單純、冒著傻氣,對未來有無限的期待。
我想找陸生招生網,來告訴學弟該怎麼做,結果輸入「陸生」二字,跳出來的居然是「陸生野生動物保護名錄」、「陸生野生動物保護條例、「陸生哺乳類動物」雲雲。
嗨,我都忘了,陸生這個詞,若不是處在兩岸語境中,還真的很難反應過來是講什麼東西!陸生,是指從大陸去台灣念書的學生。我,是其中一個。
本想找說明文件,卻發現今年的招生須知寫著:「請耐心等候官宣」,我當時以為還沒更新,就回復學弟,你關注這個網站,偶爾上來看看。我當年是四月份留意,五月份報考,成績出來後填報志願。注意哦,一旦填報台灣學校,則以台灣志願優先,大陸志願會無效哦。
我讓他先好好復習,拿下分數才是最重要的,他給我發了好多個感嘆號,說好的!這樣朝氣蓬勃,我真為他高興。鳳凰花開,畢業季後,九月份又來了,下次回學校呀,大學里又會出現很多追著我們問長問短的可愛小大一了!
#此陸生,彼陸生#
昨天,好多人發私信問我,「你看到這個了嗎?」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暫停2020年陸生赴台就讀試點工作。
其中談到疫情和兩岸目前的關係形式,「對已在島內高校就讀並願繼續在台升讀的陸生,可依自願原則在島內繼續升讀。」
「升讀」?讓人困惑,是指現任陸生大一升大二,還是說現任陸生可以從大學升研究所?如果是這樣,為什麼不用「升學」呢?「自願」又作何解,是「成年人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嗎?」
看到中國在這次疫情中對海外留學生的關懷,我相信官方同樣會保障我們的權益,不想過度解讀,但難免為台灣捏一把汗。
北藝大陸生楊正濃用三年時間,在台灣取材並拍攝了國民黨老兵人物紀錄片《日暮·歸鄉》。
當時,正濃帶著萌芽的念頭,跟我說自己的這一個想法時,他說:
「我們是新一代的陸生。但要知道,1949年也有一批陸生來台,他們是當年稀裡糊塗跟著蔣介石來台灣的人。我們是可以‘回去’的,而他們,有很多直到離開人間,也不能回到家鄉看一眼。要有人把他們的故事記錄下來。」
我不曾意識到,未來我們不能「回去」的,不是大陸,而是台灣。
山東律師高秉涵爺爺也是一位老陸生,在台灣的這些年,每逢大年初一,便對著淡水河,流淚大喊:娘!我想你啊!而等他終於能回大陸了,母親卻已離開人世。
藝人郎祖筠在節目里說,父親當年跟奶奶說出去買東西,結果一買就是四十年,郎奶奶再次看到他的時候,第一句話是:「這幾十年你給我買什麼好東西了啊?」
我們這一代陸生,對於台灣,
或許沒有這樣撕心裂肺的血淚,
卻像是大人在爭吵中摔壞了自己心愛的玩具。
我們哭,我們鬧,
我們滾地,我們尖叫,
卻不起任何作用。
終於,我們學會了把它默默藏在心裡,在綿長的思念中,以孩子的青澀而天真的視角,跟時代的傷痕妥協,和解,繼而成長。
#亞細亞的孤兒#
我一位對大陸的態度偏激的朋友,他看到新聞後,也很震驚,「天啊!」我說是的,以後學校可能沒有陸生了,等我們這群人畢業以後。
陸生群里有同學說:「真成了一座孤島。」
最近我總是哼起羅大佑的《亞細亞的孤兒》,回想過去一年我看到的一場名為「台灣大選」的狗血鬧劇,因選舉,台灣各族群、世代空前對立,小小一座島,2300萬人,在政治的操弄下,草木皆兵,暗潮洶湧著無解的仇恨和矛盾。我感到難過。
昨夜的陸生,悲從中來。
那昨夜的台灣呢,大家在幹嘛?
台灣被世衛總幹事譚德賽點名,今天,此消息傳到台灣,從官方到民間一陣狂轟濫炸。
「已被罵翻了,不知怎麼了,好像集體瘋狂,不同聲音出不來。」老師如此回復。
台灣好像平行時空,或是被一個真空玻璃罩罩住了,任何聲音都傳不進去,也冒不出來。外界只能看到裡面的人誇張的面容和滑稽的動作,瘋狂自娛自樂自導自演,同時,不斷催眠、消耗與窒息著自己。
台灣昔日榮光何在?傲視亞洲的姿態,經濟的騰飛,城市的浪漫、悠閒、溫情,文化的底氣,思想的開放、包容、人民的幸福、互愛、 所有的所有,讓我難過。
除了島上的異類,真正有感觸的,也只有我們這些在台灣生活過、耕耘過、親身經歷過、並喜歡她的「陸生」了吧。
2016年,我懷抱被兩岸一家親媒體塑造的對寶島的完美幻想而來。但現在,我目睹以上所述,沒有對台灣失望,而只是讓我對她的感情,更踏實而真切了一些。
是的,我對她,多了一層憐惜,彷彿看穿她的弱點,觸碰到了她最柔軟的地方。如果可以,我多想盡自己所能,守護這一座小島。
#悲情城市#
在台北冬季雨夜,我的思緒總是難以平靜。原來,台灣是一座悲情城市。她的基調,其實是微涼、透著寒意、濕嗒嗒、淅瀝瀝的雨季。
一個台灣人跟我說,「台灣啊,只要瞭解它的歷史,就知道它實在是不容易!而如果看著她一路走來啊,也要感嘆一句:台灣啊,實在是不簡單!」
我在無數個徬徨而無助的夜晚,在無數個人生失意的關口,被這座小島的溫存所治癒。
但當我撕開她的微笑面紗,看到她傷痕累累、不斷陷落沈淪不可自拔的時候,我竟是恨自己!
我恨,我恨我只是一昧索取,一昧計較,一昧不滿,卻不能為她做點什麼。我無數次被她拯救,如今卻連陪在她身邊,都不能做到。
我問陸生朋友,你明年就畢業了,那你在台灣找到自己想要的了嗎?朋友是個果斷而決絕的人,但那天,她沒有回答我。
我相信,在她搜索記憶的過程,出現在她眼前的所有幸福、溫暖、驚喜、悲傷、懊惱、氣憤,所有「好的、不好的」的集合體,是她與台灣的私事,是屬於她的、宇宙最獨一無二的寶藏。
#陸生來台,最重要的「完成」,不是學業#
年近七十的台灣老師跟我說:「其實你們陸生啊,來台灣,最重要的不是學業。」
官方賦權的不對等,被來自民間額外的照顧與福利所融化,人際交往的無奈,被早餐店老闆娘的加倍關心沖淡,社會輿論的曲解,因寒暑假來自遠方的一句問候而消散;
經受打擊、又被溫暖裹挾,
經受挫敗、又被幸福治癒。
「最美的風景是人。」很多人不同意,我也不同意。因為台灣最美的地方,是她可以讓每一個在這裡生活過的人,在離開前,找到自己最美的樣子。
我們面對的,
除了每個人本該經歷的大學歷程,
論文黑洞,社交壓力,就業困境,
還有一層,
是「陸生」這個身份所賦予我們的,
渺小的個人與巨大的時代對質時,
那浩浩蕩蕩的失重和掙扎。
無論我們是否準備好,就已然被拋了出去,我們要靠細幼四肢,找到著力的平衡,在所能被測量的理性認知域值的最兩極,從中找到人性最「蠻不講理」、最感性的觸動。這是專屬於「陸生」,專屬於我們這群人的功課。
我一直都知道,出現爭端時,陸生總是同時承載台灣和大陸雙重的排斥、謾罵、嘲笑,自我懷疑,兩面不是人,吃力不討好是家常便飯。
填補幾十年前兩岸撕裂留下的巨大傷口,是精衛鳥般幼稚與不自量力,但是我們,從未停止嘗試這樣做。
所幸,我們總是用自己發出的最幽微的光,吸引來了無數的太陽。我們除了手執真理,往往選擇擁抱超越真理的那一份深情。
陸生的學習,除了書本和專業,還有在這特定歷史時空下,進行的一次人間救贖。一次人生的自我完成。
我總是覺得,網絡和現實,也是兩個平行空間,只要意識到這一點,就可以理解為什麼兩岸的網友從沒見過彼此,卻對對方有如此強烈的情緒。我為陸生,為每一個踩在晨昏線上,卻毫不猶豫選擇奔向白晝的我們,而無比驕傲!
我相信,陸生來台,從任何角度來看,都不會「沒有意義」,我們這批人,就是在見證歷史,我們是大筆頭下的小墨點,我們是波濤前頭的細碎浪花,我們精神充沛,我們雀躍明朗。
未來,若有人將每一個陸生的心路歷程寫下來,就是一部兩岸交流真實又夢幻的時代標本。我們來到台灣,就是站在歷史的第一線,並用親身體驗給了自己明確而唯一的答案:光明,一直照亮黑暗。
#我對台灣的態度#
那天M在刷抖音,她說靠,某個中國企業家在這次疫情給美國捐了好幾個億,他怎麼這樣呢,也不看看這一年來美國做的那些鳥事!
我說,其實我挺能理解的。
無論未來,台灣和大陸之間發生什麼,無論兩岸網友有多少過不去的坎,無論台灣人對我們的偏見有多大,如果未來台灣有風災、水災或任何問題,我一定會為她獻上我的那一份,而誰詆毀她,我第一個不允許,我要像守護一座花園一樣,牢牢地守護她。
因為我們根本不知道那個企業家在美國經歷了什麼,也許在我們看來,美國和中國不夠友好,兩國人並不總是善解人意。
但是這位企業家,作為一個單獨的個人,他有自己的鄉愁。也許他在舊金山遇到了自己的初戀,也許他在華盛頓求學,也許他在紐約度過人生某個重要的階段,遇見改變自己命運的老師,結交伯樂與知己;
他在加利福尼亞看見了美麗的風景,他在曼哈頓經受第一次重創,又重振旗鼓收穫了華爾街第一桶金。而現在,他眼裡沒有別的,他只知道,大洋彼岸,那裡有他信任和牽掛的親人與朋友...
台灣於我,是一樣的。台灣於我們,是一樣的。我就是這樣想的。我愛台灣,她也是我的故土,我的家鄉,沒得商量,永不改變。我是陸生,我今天是,明天是,畢業了也是。永遠都是。
#為什麼?
#因為台灣給了我回頭的力量
從16年到現在,我目睹了三屆陸生畢業離開,某個八月份的深夜,一位大四學姐發文,說自己此刻就在世新順安街和大坪林的十字路口,看著這條自己來往了四年的路,她還是忍不住濕了眼眶,她有些不敢相信,自己即將要離開了。
大選過後,生活歸於平靜。
我和一位台灣阿姨喝咖啡,她問我:「那你什麼時候回去?」我說我希望繼續讀研。她說啊,為什麼,很多台灣人都待不下去了,你怎麼還會想要留下來?
我一下子就哭了。我真的一下子就哭了。我用力撰著阿姨的手,眼淚嘩嘩掉。我說:「因為台灣,給了我回頭的力量。」
我從前很孤僻,和家人關係也不好,不是值得疼愛的人。2018年,我大二,遇到困難,休學了。
台灣朋友若莓一個人從坐飛機來珠海找我。她不知從哪裡幾經周折,聯繫上我初中同學,問到我家的地址。她對大陸一點都不熟悉,從澳門過關,倒好幾趟公交,拖著箱子,在深夜十二點多,帶著所有老師、同學對我的祝福和期待,一堆的小禮物和卡片,來到了我家門口。
神經病!真是個瘋子,神經病!
她帶來老師給我買的一塊香皂,丟給我,讓我把這個臭烘烘的自己洗徹底、衝乾淨,跟她回台灣。我當時覺得莫名其妙,有病吧!我真是莫名其妙,我翻了好幾十個白眼,根本不想理她,也不想讓她進我家的門。
你算老幾啊?
我根本不把你當一回事,
你為什麼對我這麼好啊?
憑什麼對我這麼好啊?
你經過我同意了嗎?
你在自作多情什麼啊?
系上的老師來大陸上課,特意轉車到珠海,想來看看我。我嚴厲地威脅媽媽,如果讓老師過來,我就再也不出門了!老師知道我不願見面,就手寫一封信寄給我,兩頁紙,滿滿的字。包裹里還有一盒酥餅和一隻保溫杯。
那一年,在我睡覺的時候,我媽總是偷拍我的背影,為了拍到我的正臉,還要聽我的腳步聲,等我出現在轉角時突然咔嚓一下!我不知道她在做什麼,後來才知道,是師父和學長姐關心我,大家私下裡跟媽媽打聽我的近況,想知道我好不好。想看看我的樣子。
我慢慢地意識到,
原來有人這麼關心自己,
原來有人比我更希望我能夠好起來。
再回過頭來時,我恍然大悟,這些跟我沒有血緣關係的人,都對我這麼好,那我的父母、爺爺奶奶、哥哥姐姐呢?
他們為我做的,我為什麼感受不到,為什麼都看不到?他們也是這樣無數次被我的冷淡和無情拒之門外,我的心難道是石頭做的嗎?我的良心是被狗吃了嗎?
是我在台灣遇到的師長、同學、陌生人,逐步打開了我接受他人溫暖的感官。
也許就是要這樣才能「回頭」吧。
我們都要在人生某個時期,
遇到某位長輩,在和他們的相處中,
返照自己與父母那段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
在與他們的交談和相伴中,
理解父輩的用心良苦和偉大無私。
才恍然,能拯救自己於深淵的,不是加倍加量的小白藥片,而是勇敢地接受他人對自己的關心並大聲、大膽地回應!
台灣,就是這樣,安排不同的角色,跟我講不同的故事,給我以「回頭」的力量,讓我修補從前被自己放逐、逃避、得過且過的每一段瑣碎的親情與友情。
#台灣教會我們柔軟#
未來還能待多久,我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回去,更不知道。師父說不信我們師徒緣分這麼淺,我說我也不信,我不信我與台灣的緣分這麼淺。
第一代陸生(老兵)的鄉愁,是悲傷的,疼痛的,是你在這頭,我在那頭,是走向未知與遺憾。但我知道,我們這一代的鄉愁,是恬靜的,是溫馨的,我始終堅信,兩岸共同的未來是明朗的,黎明定將到來。
學期結束,回廣東。
飛機起飛,我俯瞰窗外,開始自言自語:
「台灣,太美了,你要等我回來哦。綠色的,好像衣服的補丁。你們看那邊的海,海和天連成一體了。好長好長的海岸線,看到白色的風車了嗎?農業規劃得真的很好,魚池,間隔在密集的農田之中。看上去非常混亂,實際上是井然有序的。」
「藍綠色的,你們還找得到海和天的邊界嗎?我真的找不到,就好像我在這裡生活久了,我在台灣生活久了,我已經找不到,我,和台灣的邊界。」
「師父說,我前世是雲遊詩人,因為我對土地,沒有依戀感,我從來不會停止自己的腳步,我喜歡到處走,我在任何一個地方都不會想念家鄉,不會想念,這些停留過的地方。」
「是我在台灣遇見的人事物,讓我重新思考,人與環境的關係。因為台灣給我的太多了,我開始感恩,開始重新去看待養育我的每一片土地,所以我是因為台灣,才重新去看待我生長的家鄉,珠海,廣東,甚至於,整個中國。」
「我有一位陸生朋友,她寫了很長一篇文章,我都不記得了,只有最後一句是,感謝台灣,教會了我,柔軟。柔軟?這不是很奇妙嗎,我們離山過海,孤身一人,橫渡彼岸,我們學會的,不是堅強,不是獨立,而是柔軟,柔軟的心,柔軟待人,柔軟待事,柔軟地,對待自己。」
「這不是很奇妙嗎?台灣沒有告訴我,一個人,在陌生的環境里要如何武裝自己,她只告訴了我,一個人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要如何放鬆自己,舒展自己,打開自己。是台灣,給了我一雙發現美的眼睛,而我現在,用這一雙眼睛,去眺望一整個宇宙。」
「其實剛剛,坐上飛機的那一刻,我哭了,因為我這次回來,最想見的那一個男孩子,我沒有能夠見到,但我哭了一下我就不哭了,因為這小半年啊,我遇見的,新的人事物,使我根本來不及沮喪,來不及悲傷,我活在巨大的幸福感之中。」
「這個時間,是高考剛結束,學生填報志願的時間,有很多學弟妹問我:學姐,我該不該來台灣讀書,該不該去台灣交換?我只叫他們問自己,你們喜歡台灣嗎?」
「如果喜歡,那所有的,無論是政治,經濟,甚至兩岸的矛盾,都沒有辦法阻撓你,因為你喜歡,而只要你喜歡台灣,台灣就不會辜負你。」
「我不會相信網絡和媒體告訴我的一切,我只相信,我懷著巨大的喜歡和熱切來到台灣,而台灣又是如何,用最美好的,最光亮的回饋給我...」
2020.04.10
凌晨執筆
圖文簡體版🔗:
https://mp.weixin.qq.com/s/WfyXMLC29O5nIIcRUFhP3A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 #水彩展 許蒂文專訪 尋回那年代的記憶 許蒂文筆下渲染的時空足跡 特別喜愛老舊事物的許蒂文,每當看到舊式建築時,便會開始想像它曾有過的煥發與榮光,隨著時間的遞送,人們寄予的情感在空間中流動,這些美好場景都觸動著她,轉化成創作的靈感而呈現出來。 來自美麗菊島的創作者許蒂文,...
麗雲老師的人物故事課 在 張哲生 Facebook 八卦
久違了!愛的進行式。
尋覓多年,日前我終於在臺北市立圖書館總館找到了《愛的進行式》的 VHS 錄影帶,我知道有許多人和我一樣很想再次回味這齣溫馨的電視劇,所以我特地設法將第一集的內容數位化,並在今晚跟大家分享;如果你看了以後也覺得感動,那麼請幫忙將影片分享出去,讓更多的朋友能看到,謝謝!
《愛的進行式》第一集於1986年6月25日星期三晚間9點3分在台視首播,此集主題為「家規」,內容強調父母親必須為子女們規劃出生活的範疇,才能教育出有責任感的子女。
在這一集裡可以看到年僅20歲的周守訓和董至成,穿著卡其服的董至成飾演的是師大附中的學生,他的制服上繡有班號「530」,530班是附中第45屆(514-539),於1985年畢業。
劇中出現的校園是位於木柵的世界新聞專科學校,世界新專於1991年改制為世界新聞傳播學院,然後在1997年改名為世新大學,設新聞傳播學院、管理學院、人文社會學院及法學院等四個學院。
這一集《愛的進行式》的演職員名單如下:
演員:
王道(飾 林振唐)
林月雲(飾 管浩雯)
鄭宜雰(飾 林莉萍)
方向中(飾 林志豪)
連乃慧(飾 林青萍)
周守訓(白襯衫男學生)
董至成(卡其服男學生)
編導:汪京台
節目顧問:賈志宏
製作人:魯澤人
策劃:馬宜中
執行製作:蔣昌台
副導演:許文禧
音樂:史擷詠
場記:吳素貞
化妝:任惠玲
製作:寬聯傳播公司
監製:公共電視小組
自1986年6月底開始,在台視播出整整6年的公視單元劇《愛的進行式》,由寬聯傳播製作、廣電基金公共電視節目製播組(公視製播組)監製、魯澤人製作、汪京台編導、陳耀圻導演,主要演員包括王道、林月雲、鄭宜雰、方向中、連乃慧,與洪弘恩。
《愛的進行式》全劇共309集(每集約25分鐘),於1986年6月25日至1992年7月15日間的每週三21:03至21:30在台視播出,是自第一個公視節目《大家來讀三字經》於1984年5月20日在中視播出以來,收視率最高的公視節目。
人物簡介:
林振唐(王道飾演)
林家的爸爸,中年壯男,是位開明講理的一家之主。
管浩雯(林月雲飾演)
林家的媽媽,是位家庭主婦。
林莉萍(鄭宜雰飾演)
林家的大姊,成熟活潑。
林志豪(最初是方向中飾演,從49集起改由洪弘恩飾演)
林家的老二,是劇中唯一有更換演員的角色。
林青萍(連乃慧飾演)
林家的么妹,小名「青青」,任性調皮。
※以下文字節錄自1986年7月6日出版的《TTV電視周刊》第1239期第112至114頁:
《公視「愛的進行式」述說親子間的故事》
文/許小玲
繼公視節目「成長與衝突」之後,由陳耀圻負責的寬聯公司,接著又推出「愛的進行式」,做為第二季的節目,同樣是以戲劇方式來探討家庭親子間的問題。仍然是每周三晚間九點至九點卅分,在台視頻道播出。
「愛的進行式」是由導演魯澤人負責製作。這一季的節目在型態上,做了一些改變。全長廿二分鐘的內容,完全以戲劇來表現,每周一個主題的故事。將固定在一個五位成員組成的小家庭中展開。但節目最後不再出現賈志宏教授的談話,雖然她仍然將為每一集的單元做分析與審核,並提供意見;編劇就將賈教授的意見溶合在劇中,由飾演父親與母親的角色來表達。
劇中的張家,有父、母及三名子女,父親是由王道飾演,母親是由林月雲擔任,大女兒莉萍由鄭宜雰擔任,老二志豪,方向中飾演,老么青萍,連乃慧飾演。這一家五口,就像我們一般常見都市中的小家庭,充滿溫馨,但也有相互磨擦及衝突的時候,也有個人事件帶給家人困擾的一面。
許多家庭在面臨這些問題時,往往會因為個人情緒及父母主觀的意念無法溝通,形成僵局,甚至造成家庭的不和諧。在「愛的進行式」中,將綜合各方的經驗及專家學者的意見.以最婉轉圓滿的方式,來處理每一件家庭小危機。
製作人魯澤人表示,每次要為這些問題尋求解決之道時,總要向各方請教,再綜合出一個比較理想,可能受到的批評最少的方法,這雖不一定能為每個家庭所接受,但是觀眾若能試著去採行,未嘗不是突破問題及僵局的一個良好參考。而且這些解決之道,及面對問題時應有的正確心態,可是經過製作單位聯合專家學者一起做了各種角度研究後歸納出來的。
分別飾演劇中父、母、子女的五位演員.都有著極親切大眾化的造型。林月雲接這部戲之前,已經息影了兩年,加上她些微的台灣國語,使她曾一度拒絕演出媽媽這角色。但是製作單位卻認為,就是她那不怎麼標準的國語,才更像現在一般的家庭主婦,由她演來一定備具親和力。林月雲終於拗不過製作單位的力邀而答應了,但是在演出前二個月,幾乎夜夜失眠,可見得她對自己再度演戲,得失心是相當重的。
由王道來演爸爸,相信觀眾一定覺得既熟悉又清新。王道與陳耀圻曾在電影「源」中合作過,基於這層感情,他特別抽空來參加演出。據了解,這是他第一次以時裝的造型出現在電視中。王道自己就有三個女兒,演父親自然非常的習慣。有一場戲,連乃慧匆忙的跑進門告訴他姊姊被狗咬的事,但連乃慧一急說成了「狗被姊姊咬了」,王道面不改色的說:「那我們快去看看狗被姊姊咬得怎麼樣了。」事後當然NG,但全場被他那寶相的演出笑得人仰馬翻。
演大姊莉萍的鄭宜雰,造型相當多樣化,可打扮成年輕活潑的少女,也可扮成成熟嫵媚的婦人。她就曾在「火鳳凰」中演過莫少聰的妻子。大家仔細看,她和王道可真像親生父女。再端詳這一家五口,你一定會驚訝,他們真像一家人,特別是那五對如同一家工廠出品的大眼睛。
一段時間不見的方向中,現在整個人都不一樣了,除了那雙大眼睛之外,人長高了很多,理個小平頭,實在看不出就是以前那個小男生。方向中長高的記錄是很驚人的,「愛的進行式」錄第一集之後,沒多久錄第三集時,他就長了好幾公分。本名方向中的冬冬,自從升入國中之後,非常的用功,每次錄影,他從不NG,沒有他的戲時,只見他一個人坐在一角埋頭用功,在學校的成績他可是名列前茅的。
連乃慧飾演劇中的青萍,在劇裡算是一個甘草人物,她是製作單位甄選出來的新人,拍過廣告片,沒演過戲。第一天錄影時,原來活潑愛作表情的她,一下子變得呆若木雞、面無表情,直到和工作人員都熟悉之後,她又恢復了調皮又充滿喜感的模樣。在劇裡,連乃慧愛打小報告,但仍不失善良,她演起來自然生動,很容易讓人不知不覺的將注意力集中在她身上。
「愛的進行式」是一齣家庭式短劇,雖然每一單元播出僅僅廿二分鐘長,但是表現得簡潔、流暢,又不失公共電視賦予的教育功能,非常適合大家閤府觀賞,相信在輕鬆愉快的劇情中,必能探索出一些道理來。
自從「電視周刊」受「成長與衝突」製作單位的委託,刊登了一份問卷調查之後,製作單位截至目前為止,一共收到了近三百封的回函。
每位作問卷的觀眾讀者都很仔細的回答問題。這些問卷經過電腦的分析、歸納,已作成了一份顯示結果的報告。據統計,回信的以十五至十九歲的青少年最多,佔所有人數的百分之四十四點四,其中也以學生為主。這些觀眾不但作了問卷,同時還希望第一季的「成長與衝突」能重播。
在回函當中,有一封彰化寄來的信很特別,信中的女孩自稱是苦命女,她在高中畢業後,就被父母以保護為由,終日禁足家中不得外出,但她的妹妹卻仍過著正常的生活,她來信希望賈志宏教授能救救她。
由於賈教授目前在美國,製作單位為了儘速幫助這位苦命女,遂將信轉交給彰化張老師來處理。由於這位女孩沒有註明地址,所以希望她能看到報導後,主動與彰化教育學院輔導系的張老師聯絡,或者撥〈0四七〉二二四九四一電話給張老師,張老師會妥善幫助她。
※以下文字節錄自1988年11月15日出版的《公共電視季刊》第一期第21至22頁。
《跟著愛走的一家人》
文/大群
跟著節目成長!這是參加「愛的進行式」一劇演出的五位演員的共同心聲。
劇中,林振唐一家彼此相親相愛,下了戲,王道、林月雲、鄭宜雰、洪弘恩和連乃慧也喜歡以劇中名字互相稱呼,像孩子們喊王道「爸」、喊林月雲「媽」,叫得非常自然,讓人真以為他們就是一家人呢!
「愛的進行式」自從播出以後就受到許多觀眾的肯定與喜愛,到今天已經堂堂進入第120集,是「公視」少數幾個經年播出的節目之一。
兩年多來,劇中的孩子都長大了,參加「愛的進行式」的演出,他們有些什麼樣的感想,讓我們來聽聽他們的說法吧!
王道想做好榜樣
「我以前偶而在街上會抽抽菸,但是現在我可不會這樣了,給同學們看到了不好。」開口就給人開朗健談印象的王道,談起演出「愛的進行式」帶給他最大的改變時說:「有一次我應邀到南部某中學演講,女同學們圍著我問長問短,她們又說如果她們的爸爸像我一樣就好了,還有女同學當場要認我做乾爸爸,這種情形,這一年來我常遇到。」
王道開心地笑道,「遇到這種情形,我總是將我一貫的想法告訴她們,父母親對兒女的愛是誰也比不上的,有的也只是觀念上溝通的困難,而這些困難也需要做子女的多多努力。」
林月雲推己及人
林月雲對這點也深表同感;她一向深居簡出,平時除了錄製「愛的進行式」,幾乎已不在其他電視節目中出現。林月雲語重心長地說:「平時家庭生活,難免有摩擦。大家意見不同或心情不好,再加上環境因素,總是忘記應該站在對方的立場設想,往往一件芝蔴小事就會讓大家不愉快半天,我個人覺得這是大家平時沒有做好心理準備。」
她進一步指出,「像『愛的進行式』這個節目可以使觀眾想到,如果同樣的事件發生在自己的家庭裡,那我們會怎麼處理?這樣反覆地做心理準備,往往就在那個節骨眼將可能的家庭風暴緩和下來。」
鄭宜雰擔任軍師
「愛的進行式」裡最受年輕大男生喜愛的對象要屬鄭宜雰了。她在劇中飾演的大姊莉萍,懂事穩重,令許多大學生心儀,也有許多媽媽觀眾想收她做乾女兒,信件與禮物不斷。鄭宜雰最近才把齊肩的長髮剪短了,更顯得俏麗。她侃侃地談到她演「愛的進行式」的感想:
「我感覺現在的女孩子比較早熟,傳播媒體的發達也使得她們更見多識廣,單向式的解答已經不容易滿足她們。」
鄭宜雰補充說:「當然,可能男生也是這樣的,我比較常有機會和同年齡的女生相處,所以比較了解女生。」
她表示,許多和她差不多大的觀眾也會「請教」她,如何解決私人的困擾。
鄭宜雰笑著說:「老實講,我從沒修過心理學,不敢隨便亂建議。不過,屬於父母子女間的問題,我覺得血緣關係是人與人之間非常重要的基礎,父母也好,兄弟姊妹也好,天下沒有比這更親近的人,不論什麼事,我相信只要經過懇切的溝通,有了血緣基礎,沒有解決不了的事。」
洪弘恩決定重考
看起來沉默的洪弘恩,今年雖然考取了五專,可是他決定明年重考高中。
國四班非常辛苦,週一到週六,每天早上七點半開始上課,一直得到晚上九點半才放學。中間課程安排得很緊湊,只有禮拜天休息一天,而這一天,洪弘恩便把它「奉獻」給了「愛的進行式」。
「畢業後第一次同學聚會看到我的同班好友全上了前三志願,我心裡實在很痛苦,也就是在那一刻,我決定重考。這一次我沒花十分力準備,自然考不好,明年我以十分力應考,我覺得這樣才對得起自己。」他的這一番話說得令人動容。
連乃慧傻得可愛
今年剛上國中的連乃慧,是「愛的進行式」的寶貝,也是全家笑料的泉源,她身高快和「莉莉姊」接近了,可是談吐之間還是傻得可愛。
連乃慧提到自己媽媽的手藝就好像精神全來了,她如數家珍地數著:「豬肉水餃、炒米粉、煮米粉,都好好吃,我最喜歡吃了。」
麗雲老師的人物故事課 在 張哲生 Facebook 八卦
久違了!愛的進行式。
尋覓多年,日前我終於在臺北市立圖書館總館找到了《愛的進行式》的 VHS 錄影帶,我知道有許多人和我一樣很想再次回味這齣溫馨的電視劇,所以我特地設法將第一集的內容數位化,並在今晚跟大家分享;如果你看了以後也覺得感動,那麼請幫忙將影片分享出去,讓更多的朋友能看到,謝謝!
《愛的進行式》第一集於1986年6月25日星期三晚間9點3分在台視首播,此集主題為「家規」,內容強調父母親必須為子女們規劃出生活的範疇,才能教育出有責任感的子女。
在這一集裡可以看到年僅20歲的周守訓和董至成,穿著卡其服的董至成飾演的是師大附中的學生,他的制服上繡有班號「530」,530班是附中第45屆(514-539),於1985年畢業。
劇中出現的校園是位於木柵的世界新聞專科學校,世界新專於1991年改制為世界新聞傳播學院,然後在1997年改名為世新大學,設新聞傳播學院、管理學院、人文社會學院及法學院等四個學院。
這一集《愛的進行式》的演職員名單如下:
演員:
王道(飾 林振唐)
林月雲(飾 管浩雯)
鄭宜雰(飾 林莉萍)
方向中(飾 林志豪)
連乃慧(飾 林青萍)
周守訓(白襯衫男學生)
董至成(卡其服男學生)
編導:汪京台
節目顧問:賈志宏
製作人:魯澤人
策劃:馬宜中
執行製作:蔣昌台
副導演:許文禧
音樂:史擷詠
場記:吳素貞
化妝:任惠玲
製作:寬聯傳播公司
監製:公共電視小組
自1986年6月底開始,在台視播出整整6年的公視單元劇《愛的進行式》,由寬聯傳播製作、廣電基金公共電視節目製播組(公視製播組)監製、魯澤人製作、汪京台編導、陳耀圻導演,主要演員包括王道、林月雲、鄭宜雰、方向中、連乃慧,與洪弘恩。
《愛的進行式》全劇共309集(每集約25分鐘),於1986年6月25日至1992年7月15日間的每週三21:03至21:30在台視播出,是自第一個公視節目《大家來讀三字經》於1984年5月20日在中視播出以來,收視率最高的公視節目。
人物簡介:
林振唐(王道飾演)
林家的爸爸,中年壯男,是位開明講理的一家之主。
管浩雯(林月雲飾演)
林家的媽媽,是位家庭主婦。
林莉萍(鄭宜雰飾演)
林家的大姊,成熟活潑。
林志豪(最初是方向中飾演,從49集起改由洪弘恩飾演)
林家的老二,是劇中唯一有更換演員的角色。
林青萍(連乃慧飾演)
林家的么妹,小名「青青」,任性調皮。
※以下文字節錄自1986年7月6日出版的《TTV電視周刊》第1239期第112至114頁:
《公視「愛的進行式」述說親子間的故事》
文/許小玲
繼公視節目「成長與衝突」之後,由陳耀圻負責的寬聯公司,接著又推出「愛的進行式」,做為第二季的節目,同樣是以戲劇方式來探討家庭親子間的問題。仍然是每周三晚間九點至九點卅分,在台視頻道播出。
「愛的進行式」是由導演魯澤人負責製作。這一季的節目在型態上,做了一些改變。全長廿二分鐘的內容,完全以戲劇來表現,每周一個主題的故事。將固定在一個五位成員組成的小家庭中展開。但節目最後不再出現賈志宏教授的談話,雖然她仍然將為每一集的單元做分析與審核,並提供意見;編劇就將賈教授的意見溶合在劇中,由飾演父親與母親的角色來表達。
劇中的張家,有父、母及三名子女,父親是由王道飾演,母親是由林月雲擔任,大女兒莉萍由鄭宜雰擔任,老二志豪,方向中飾演,老么青萍,連乃慧飾演。這一家五口,就像我們一般常見都市中的小家庭,充滿溫馨,但也有相互磨擦及衝突的時候,也有個人事件帶給家人困擾的一面。
許多家庭在面臨這些問題時,往往會因為個人情緒及父母主觀的意念無法溝通,形成僵局,甚至造成家庭的不和諧。在「愛的進行式」中,將綜合各方的經驗及專家學者的意見.以最婉轉圓滿的方式,來處理每一件家庭小危機。
製作人魯澤人表示,每次要為這些問題尋求解決之道時,總要向各方請教,再綜合出一個比較理想,可能受到的批評最少的方法,這雖不一定能為每個家庭所接受,但是觀眾若能試著去採行,未嘗不是突破問題及僵局的一個良好參考。而且這些解決之道,及面對問題時應有的正確心態,可是經過製作單位聯合專家學者一起做了各種角度研究後歸納出來的。
分別飾演劇中父、母、子女的五位演員.都有著極親切大眾化的造型。林月雲接這部戲之前,已經息影了兩年,加上她些微的台灣國語,使她曾一度拒絕演出媽媽這角色。但是製作單位卻認為,就是她那不怎麼標準的國語,才更像現在一般的家庭主婦,由她演來一定備具親和力。林月雲終於拗不過製作單位的力邀而答應了,但是在演出前二個月,幾乎夜夜失眠,可見得她對自己再度演戲,得失心是相當重的。
由王道來演爸爸,相信觀眾一定覺得既熟悉又清新。王道與陳耀圻曾在電影「源」中合作過,基於這層感情,他特別抽空來參加演出。據了解,這是他第一次以時裝的造型出現在電視中。王道自己就有三個女兒,演父親自然非常的習慣。有一場戲,連乃慧匆忙的跑進門告訴他姊姊被狗咬的事,但連乃慧一急說成了「狗被姊姊咬了」,王道面不改色的說:「那我們快去看看狗被姊姊咬得怎麼樣了。」事後當然NG,但全場被他那寶相的演出笑得人仰馬翻。
演大姊莉萍的鄭宜雰,造型相當多樣化,可打扮成年輕活潑的少女,也可扮成成熟嫵媚的婦人。她就曾在「火鳳凰」中演過莫少聰的妻子。大家仔細看,她和王道可真像親生父女。再端詳這一家五口,你一定會驚訝,他們真像一家人,特別是那五對如同一家工廠出品的大眼睛。
一段時間不見的方向中,現在整個人都不一樣了,除了那雙大眼睛之外,人長高了很多,理個小平頭,實在看不出就是以前那個小男生。方向中長高的記錄是很驚人的,「愛的進行式」錄第一集之後,沒多久錄第三集時,他就長了好幾公分。本名方向中的冬冬,自從升入國中之後,非常的用功,每次錄影,他從不NG,沒有他的戲時,只見他一個人坐在一角埋頭用功,在學校的成績他可是名列前茅的。
連乃慧飾演劇中的青萍,在劇裡算是一個甘草人物,她是製作單位甄選出來的新人,拍過廣告片,沒演過戲。第一天錄影時,原來活潑愛作表情的她,一下子變得呆若木雞、面無表情,直到和工作人員都熟悉之後,她又恢復了調皮又充滿喜感的模樣。在劇裡,連乃慧愛打小報告,但仍不失善良,她演起來自然生動,很容易讓人不知不覺的將注意力集中在她身上。
「愛的進行式」是一齣家庭式短劇,雖然每一單元播出僅僅廿二分鐘長,但是表現得簡潔、流暢,又不失公共電視賦予的教育功能,非常適合大家閤府觀賞,相信在輕鬆愉快的劇情中,必能探索出一些道理來。
自從「電視周刊」受「成長與衝突」製作單位的委託,刊登了一份問卷調查之後,製作單位截至目前為止,一共收到了近三百封的回函。
每位作問卷的觀眾讀者都很仔細的回答問題。這些問卷經過電腦的分析、歸納,已作成了一份顯示結果的報告。據統計,回信的以十五至十九歲的青少年最多,佔所有人數的百分之四十四點四,其中也以學生為主。這些觀眾不但作了問卷,同時還希望第一季的「成長與衝突」能重播。
在回函當中,有一封彰化寄來的信很特別,信中的女孩自稱是苦命女,她在高中畢業後,就被父母以保護為由,終日禁足家中不得外出,但她的妹妹卻仍過著正常的生活,她來信希望賈志宏教授能救救她。
由於賈教授目前在美國,製作單位為了儘速幫助這位苦命女,遂將信轉交給彰化張老師來處理。由於這位女孩沒有註明地址,所以希望她能看到報導後,主動與彰化教育學院輔導系的張老師聯絡,或者撥〈0四七〉二二四九四一電話給張老師,張老師會妥善幫助她。
※以下文字節錄自1988年11月15日出版的《公共電視季刊》第一期第21至22頁。
《跟著愛走的一家人》
文/大群
跟著節目成長!這是參加「愛的進行式」一劇演出的五位演員的共同心聲。
劇中,林振唐一家彼此相親相愛,下了戲,王道、林月雲、鄭宜雰、洪弘恩和連乃慧也喜歡以劇中名字互相稱呼,像孩子們喊王道「爸」、喊林月雲「媽」,叫得非常自然,讓人真以為他們就是一家人呢!
「愛的進行式」自從播出以後就受到許多觀眾的肯定與喜愛,到今天已經堂堂進入第120集,是「公視」少數幾個經年播出的節目之一。
兩年多來,劇中的孩子都長大了,參加「愛的進行式」的演出,他們有些什麼樣的感想,讓我們來聽聽他們的說法吧!
王道想做好榜樣
「我以前偶而在街上會抽抽菸,但是現在我可不會這樣了,給同學們看到了不好。」開口就給人開朗健談印象的王道,談起演出「愛的進行式」帶給他最大的改變時說:「有一次我應邀到南部某中學演講,女同學們圍著我問長問短,她們又說如果她們的爸爸像我一樣就好了,還有女同學當場要認我做乾爸爸,這種情形,這一年來我常遇到。」
王道開心地笑道,「遇到這種情形,我總是將我一貫的想法告訴她們,父母親對兒女的愛是誰也比不上的,有的也只是觀念上溝通的困難,而這些困難也需要做子女的多多努力。」
林月雲推己及人
林月雲對這點也深表同感;她一向深居簡出,平時除了錄製「愛的進行式」,幾乎已不在其他電視節目中出現。林月雲語重心長地說:「平時家庭生活,難免有摩擦。大家意見不同或心情不好,再加上環境因素,總是忘記應該站在對方的立場設想,往往一件芝蔴小事就會讓大家不愉快半天,我個人覺得這是大家平時沒有做好心理準備。」
她進一步指出,「像『愛的進行式』這個節目可以使觀眾想到,如果同樣的事件發生在自己的家庭裡,那我們會怎麼處理?這樣反覆地做心理準備,往往就在那個節骨眼將可能的家庭風暴緩和下來。」
鄭宜雰擔任軍師
「愛的進行式」裡最受年輕大男生喜愛的對象要屬鄭宜雰了。她在劇中飾演的大姊莉萍,懂事穩重,令許多大學生心儀,也有許多媽媽觀眾想收她做乾女兒,信件與禮物不斷。鄭宜雰最近才把齊肩的長髮剪短了,更顯得俏麗。她侃侃地談到她演「愛的進行式」的感想:
「我感覺現在的女孩子比較早熟,傳播媒體的發達也使得她們更見多識廣,單向式的解答已經不容易滿足她們。」
鄭宜雰補充說:「當然,可能男生也是這樣的,我比較常有機會和同年齡的女生相處,所以比較了解女生。」
她表示,許多和她差不多大的觀眾也會「請教」她,如何解決私人的困擾。
鄭宜雰笑著說:「老實講,我從沒修過心理學,不敢隨便亂建議。不過,屬於父母子女間的問題,我覺得血緣關係是人與人之間非常重要的基礎,父母也好,兄弟姊妹也好,天下沒有比這更親近的人,不論什麼事,我相信只要經過懇切的溝通,有了血緣基礎,沒有解決不了的事。」
洪弘恩決定重考
看起來沉默的洪弘恩,今年雖然考取了五專,可是他決定明年重考高中。
國四班非常辛苦,週一到週六,每天早上七點半開始上課,一直得到晚上九點半才放學。中間課程安排得很緊湊,只有禮拜天休息一天,而這一天,洪弘恩便把它「奉獻」給了「愛的進行式」。
「畢業後第一次同學聚會看到我的同班好友全上了前三志願,我心裡實在很痛苦,也就是在那一刻,我決定重考。這一次我沒花十分力準備,自然考不好,明年我以十分力應考,我覺得這樣才對得起自己。」他的這一番話說得令人動容。
連乃慧傻得可愛
今年剛上國中的連乃慧,是「愛的進行式」的寶貝,也是全家笑料的泉源,她身高快和「莉莉姊」接近了,可是談吐之間還是傻得可愛。
連乃慧提到自己媽媽的手藝就好像精神全來了,她如數家珍地數著:「豬肉水餃、炒米粉、煮米粉,都好好吃,我最喜歡吃了。」
麗雲老師的人物故事課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評價
本集主題: #水彩展 許蒂文專訪
尋回那年代的記憶 許蒂文筆下渲染的時空足跡
特別喜愛老舊事物的許蒂文,每當看到舊式建築時,便會開始想像它曾有過的煥發與榮光,隨著時間的遞送,人們寄予的情感在空間中流動,這些美好場景都觸動著她,轉化成創作的靈感而呈現出來。
來自美麗菊島的創作者許蒂文,從小就是個認真讀書的乖乖牌,許蒂文的父母也對她寄予厚望,希望培養她日後走向行醫之路,為此她的童年生活開始往返於在學校和補習班之間,日日浸淫在教科書的修習當中—「當時的我,還沒有時間來思考自己想要的是甚麼」。
從藝術裡得到抒發
感受到學業壓力時,許蒂文從閱讀畫冊中得到抒發,每當家裡大掃除,許蒂文會從家人的舊書堆中撿取畫冊來欣賞,「我把畫冊當成書在讀,只要望著它我就能幻想進入畫裡的世界!」,許蒂文熱愛沉浸在畫中的情境裡,幻想著畫中人物的悲歡離合、春夏秋冬的季節更迭…「我總是偷偷的看,父親丟棄的舊書當中,只要是和畫有關的,我就會偷撿回來!自己一個人時,慢慢享受。」
「當時我常常在想,人活著的目的是甚麼?」拿起筆作畫的那一天,正值許蒂文大學畢業的暑假。這天家裡靜悄悄的,母親也在午休,無聊的她打開電視隨意轉台,公視正好播放藝術家陳陽春老師作畫的影片—當顏料和水融合在畫紙上,竟產生一種虛無飄渺的意境,這樣的情景深深打動著她,「我很難形容那天的感覺,彷彿內心的角落似乎在呼喚著我。」,讓她嚮往著去感受畫筆、顏料、水份在紙張上摩擦的感覺。在毛毛細雨的天空下,許蒂文帶著悸動的情緒走進書局,對水彩豪無頭緒的她買了一盒十二色的水彩顏料、幾張圖畫紙,接著在家找到了幾枝破毛筆,和一張泛黃的舊照片,便畫了起來—這是她邁向創作之路的開端。
以往只曾在學校課程中接觸到美術,毫無術科底子的許蒂文,憑著對水彩的熱愛,她開始買書自學,從顏料的調色、畫筆的選擇、到各種畫紙的差異性,她都是自己實驗以及看書學來的,有時也透過美術社老闆的分享學到不少。然而為了能持續的鑽研水彩技巧,許蒂文需要一份穩定且能支持她的工作與收入,使她不需依賴父母的資金,走自己真正想走的路。於是她報考了99年司法特考的書記官,許蒂文相當賣力的準備考試,為了自己深愛的創作,她並不覺得辛苦,「我很開心終於有了自己真心喜歡的東西,人生第一次活得這麼踏實!」,當然,許蒂文也如願地考取上書記官一職。
回憶舊時代的單純美好
「還記得…那個沒有FB的年代嗎?」曾幾何時,高樓未起的時期,沒有便利的捷運,人跟人之間的互動並不是依靠著手機、網際網路,而是真實情感的交流—學校放學時,走過婆婆媽媽買菜的那個有點吵雜的菜市場,走著走著、回到依著媽祖廟而聚集的社區裡,老婆婆正點著香,祈求著今年的收成;和坐在廟前的樹下,乘涼、聊天的叔叔伯伯們打過招呼後,回到家放下書包,和幾個鄰居小孩一起去附近探險…等等。那時候的快樂很簡單,伴隨著一點點悠閒和濃濃的人情味,許蒂文也想藉著創作,帶領大眾一同回味—那個單純而美好的年代。
紀錄生活中感動的每一刻
每當看到生活困苦或生病的人,依然微笑、充滿熱情地過著人生中的每個日子,甚至付出自己微薄的力量去幫助他人—這樣動人的場面,總是令許蒂文十分感動,也激起她想將這些美麗的人事物記錄下來的想法,僅僅是一個眼神、一個微笑,都代表著這個世界仍然充滿愛與希望,「活著並不孤單」—這個世界因為有著人們的存在,更加地美麗。因此許蒂文總是隨身攜帶相機,記錄下生活中令她感動的角落—美的定義是見仁見智的,有些角落,沒有鮮花豪宅、藍天白雲的襯托,有的只是落葉枯枝及微微的鐵銹味…如此這般的場景卻觸動著她,許蒂文稱之為「真誠的永恆」,雖然不起眼,卻能時時勾動她的心弦,使她難以忘懷。
想像力—找回最單純的自己
創作者許蒂文將生活中平易近人的題材,以暖色系的淡彩上色,輪廓線條介於抽象和具體之間,七分真實、三分想像,讓觀看者能用自己的想像力去創造畫中的故事—她認為想像力,象徵著一個人內心中最單純的自己,所發揮出來的創造力!它能夠帶領現實中的自己看見事物的美好,進而對生活充滿熱情,讓自己變得更加地完整。許蒂文也期許自己,有一天她的創作能夠感染到大眾、溫暖這個社會,這就是她最開心的事情了!
許蒂文-從舊時代的美好汲取養分,創作揮灑出彩色的未來。
許蒂文經歷:
96年畢業於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
98年在澎湖縣立文光國中代理教師一年
100年考上書記官(司法特考)
100~104年任職法務部行政執行署台北分署書記官
105年起任職法務部行政執行署宜蘭分署書記官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vz59D6TTVWY/hqdefault.jpg?sqp=-oaymwEbCKgBEF5IVfKriqkDDggBFQAAiEIYAXABwAEG&rs=AOn4CLAdO8inEwJq9WMcO0F53-1kQkiJL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