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蝦叔看戲:最後的馬拉松】
愈看得多跑步戲,就愈怕看跑步戲。
跑者常說跑步「沒有奇蹟,只有累積」,偏偏我們現時看到的跑步電影,十居其九就是太多「奇蹟」。
最經典要數韓國的《領跑人》。奧運(沒錯,是奧運)賽前原擬任配速員的主角,竟然可以中途「變節」爭金牌,期間還要插大腿放血,你能想像到比這更可歌可泣的情節嗎?而身為韓國代表的主角,最後當然可以掙到金牌啦,至於亞軍也老實不客氣地設定為韓國人。日本人佔到一席季軍,算是很給面子了。慢著,這是奧運會啊,黑人朋友呢?美國朋友呢?這個嘛……哈哈哈……
要不然,另一些跑步戲就是以跑步為名,販賣廉價熱血為實。整套戲,120分鐘,男女主角糾纏多於訓練,但最後那個男的總是能勝出甚麼比賽或選拔,並贏得美人歸,從此快樂地生活下去。
我明白,拍電影的人總要吃飯,他們不可能與主流觀眾走得太遠。一般觀眾,不會想知道主角練成怎樣的配速,也沒興趣理會訓練過程是否做足了間歇跑及長距離,更遑論要關心主人翁在馬拉松比賽途上幾公里吃能量膠。他們要的,只是俊男美女,帶來120分鐘的熱血亢奮。
話雖如此,但身為跑者,賣力地訓練了幾年,跑過幾趟馬拉松之後,看到那些太誇張的情節,還是很難不翻白眼。
退而求其次,如果一部跑步電影,撇除了跑步的技術條件以後,電影本身也其實有看頭的話,那已經不錯了。
今次想談的德國片《最後的馬拉松》就算是這種。
主角是一位昔日的奧運冠軍,歲月催人,英雄遲暮,同時妻子開始失去自理能力,結果給女兒雙雙送進老人院。可以想像,老人院即使環境再好,住進去的長者都知道這將是用來「等死」的人生終站。。於是,主角決意打破困局,企圖以高齡再次披甲上陣,出戰柏林馬拉松。情節不會令大家意外,都是最後咬緊牙關奇跡完成的那種。至於訓練,電影當然也沒有太多解釋與描述。
《最後的馬拉松》雖以跑步為題材,但最出彩的並非跑步,而是對年老的描繪。電影大部分場口都在老人院,一眾老人演員表現出色,令人印象深刻。藉著他們的群戲,老人院那種令人難堪的暮氣沉沉無法掩藏得住,間接表現出能自由奔跑原來已是福氣。
主角夫婦鶼鰈情深,電影本來可以在生離死別關頭拍得非常煽情,畢竟是歐洲片,還好導演尚算處理得宜。
值得一提,男主角Dieter Hallervorden在拍攝此片時已年近八旬,但為了角色他用了半年時間每天慢跑,體重驟減11公斤,實在非常敬業。
另外還有一點,心水清的跑友一定不會滿意——電影中的柏林馬拉松終點設於奧林匹克運動場,然而現實中的柏林馬終點卻是布蘭登堡門,即使在年代較久遠的柏林馬,也從未以這運動場作終點。
有趣的是,片中部分比賽情景是在真實的柏林馬拉松當天拍攝,由於男主角在當地家喻戶曉,當地人見到他在拍戲,就自然按捺不住在鏡頭前揮手,直教拍攝變得異常麻煩!
德國電影《最後的馬拉松》(Back on Track)
上映年份:2013
iMDb連結:https://www.imdb.com/title/tt2320968/
原文刊於RunRun.com.hk 運動生活平台:https://bit.ly/2Fsym7w
蝦叔博客:https://hasuk42195.wordpress.com/
蝦叔IG:https://www.instagram.com/hasuk42195/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