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週年感言 ◎ 洪崇德 (Ben Chung-Te Hung)(少年阿Ben)
*
2014年11月,我跟幾個喜歡現代詩的朋友、詩社學弟妹、文學寫作會友人提議要共組一個發源於網路的文學結社。彼時,網路上的文學活動已經以臉書為大眾了。在網路的個人部落格或論壇張貼詩人作品閱讀者有之,而臉書上有台灣的「晚安詩」,中國有微信公眾號「讀首詩再睡覺」,但整體來說,較為公眾的討論幾乎消聲匿跡。以武俠小說為例,你常常可以聽到某某劍術高超,但求一敗的江湖傳言,卻難以有機會與他來一場君子之爭的較量,網路上各懷絕藝的陌生人啊,交火總是比交談得多。
大家當然都喜歡看大神們唇槍舌戰,但關於詩技術的討論通常是在群眾視野之外運作的。即使真的有什麼兩大詩壇天王來場鵝湖論道,網路群眾要看的也不是這樣嚴肅的對談。很多時候,我覺得是因為我們不明白詩的世界有多麼好玩。
既然要組織結社,就要尋找彼此的共識。我們一開始想的是,如果常常在身邊聽到朋友們「現代詩很難懂」的耳語,為什麼不試著去做些什麼,讓他們認識國文課本以外的那個,令我們這些人著迷、沈醉的世界呢?
於是經過幾個星期的試營運,決定要介紹一些自己喜歡的詩,寫一些希望能幫助讀者進入詩作的賞析文字。11月21日開始,有了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上面的話我在幾個不同的場合說過,也在臺北詩歌節的場合(感謝佳嫻邀請)對著鏡頭說過⋯⋯
一直沒有機會說的是,我們差不多了。
(臺北詩歌節的一個聽眾告訴我,他是我們的忠實讀者,好希望我們能再戰十年。我當下五味雜陳,多不忍心告訴他,我們可能再幾個月就結束了。)
*
三週年。本該是個喜慶的日子,或許也是最適合跟大家告別的時機。
過了三年,原先的成員或者必須面對畢業年限的困擾,或者必須在工作抽乾一天的精力後,夜裏又回頭來維持專頁的運作。我們之中仍有年輕的寫作者,大多數卻已經不再年輕(或年輕到可以為了理想揮霍青春)。一個滿懷理想,卻沒有什麼回報(偶有出版社送來幾本公關書,感謝你們)的志業繼續做下去,竟變成了集體疲憊的源頭。
每一次催促大家選詩寫稿,上稿並維護粉專(回覆留言訊息)與製圖,都好像拿走了夥伴們私我的時間,只為一場永遠沒有終點的長程跑步。我們為此做了很多調整與內部討論,其實也不是沒有辦法再補充人手⋯⋯卻終究不能擺脫「為什麼要把寫作者的體力消耗在當工作人員」的自我質疑上。最後,我們在半數以上成員同意的情況下,決定為這個粉絲專頁劃下句點。
三年過去了,我們介紹了超過一千首詩。
有一些人喜歡我們,也有一些人不喜歡我們,他們看習慣嚴肅的文學評論,認為我們寫的賞析太粗淺了。作為經營者,對這些評論往往只能接受,沒辦法多做回應(畢竟我們裡面有不少小編也只是普通文藝青年而已,並不是很具經驗的讀者)。
其實也沒什麼好抱怨的了。三年來,有的讀者藉此認識了更多課本還沒收進去的年輕詩人(還有從讀者成為小編的年輕人,他們對這個粉專比我還不捨⋯⋯),有的讀者(中國,香港,澳門,馬來西亞,新加坡,美國)飄洋過海看到了台灣新生代的詩歌,有的出版社主動聯繫我們幫忙宣傳新書,有的詩集甚至希望能掛上我們小小的名字作為推薦......
疲憊終將過去,慶幸我們沒有白來。也感謝朋友們的支持。想介紹的好詩人還有好多好多,還有好多經典的時代我們未曾涉入⋯⋯如果我們做得不夠好,如果你們還想看得更多,這些遺憾,就留給每一個愛詩的你們來補完吧。
接下來,「每天」這個團體的活動將轉入地下,希望能更努力的磨練彼此的詩藝。或許有一天會回來,或許不會。無論如何,還是很感謝每一個把文章讀到這裡的你們,陪我們走過這麼長的一段路。還有每一位同仁,不管是否已經離開的人,為這塊園地的付出。
十年前詩人謝三進跟我說過:「只要繼續在文學的道路上努力,我們總有一天會再見的。」
希望有一天,或者是一個小編,或者是一個團體——我們能夠重新與大家再見。
想繼續關注現代詩,就找找這些詩人的蹤跡,跟有志於此的粉專(例如晚安詩,詩派)與文學單位(例如紀州庵、齊東詩舍)吧。
再一次謝謝你們。
*
下面是一些小編們想推薦的詩人名單(每個人最多三個,所以遺珠很多):
洪崇德(少年阿Ben):鄭聿、崔舜華、辛波絲卡
文學騎士:楊牧、波戈拉、熒惑
陳延禎:翰翰、廖宏霖、崎雲
鋼筆人/石頭書:林亨泰、陳千武、零雨
筒王:王志元、胡家榮、孫得欽
洪聖翔(眠花):鄒政翰、謝旭昇、廖人
靖涵:葉青、葉青、夏宇(因為太愛葉青所以打了兩次)
囗囗:任航、陳雋弘、楊書軒
淳祐:阿米、陳昭淵、陸穎魚
荒木/小葵:劉克襄、陳大為、零雨
宇路:喵球、陳昌遠、任明信
CookieMonster:鯨向海、隱匿、楊澤
夏天:羅智成、鯨向海、楊佳嫻
泠秭:蔡仁偉、湖南蟲、奎澤石頭
畢而:羅毓嘉、阿多尼斯、夏宇
AKI:湖南蟲、顧城、林季鋼
又瑄:孫梓評、胡家榮、郭哲佑
姵妏:崔舜華、陳依文、吳奕璇(漉漉)
馭博:蓋瑞·施耐德(Gary Snyder)、特朗斯特羅莫(Tomas Tranströmer)、希尼(Seamus Heaney)
妤安:陳雋弘、莊東橋、王志元
小編L(文俊):張定浩《我喜愛一切不徹底的事物》、吳俞萱《交換愛人的肋骨》(現已絕版,可買電子書)、潘柏霖《我討厭我自己》
鯨向海 現代詩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八卦
一首因愛睏在輸入時按錯鍵的情詩 ◎#陳黎
親礙的,我發誓對你終貞
我想念我們一起肚過的那些夜碗
那些充瞞喜悅、歡勒、揉情秘意的
牲華之夜
我想念我們一起淫詠過的那些濕歌
那些生雞勃勃的意象
在每一個蔓腸如今夜的夜裡
帶給我肌渴又充食的感覺
侵愛的,我對你的愛永遠不便
任肉水三千,我只取一嫖飲
我不響要離開你
不響要你獸性騷擾
我們的愛是純啐的,是捷淨的
如綠色直物,行光合作用
在日光月光下不眠不羞地交合
我們的愛是神剩的
--
◎作者簡介
陳黎
本名陳膺文,1954年生,台灣花蓮人,台灣師大英語系畢業。著有詩集,散文集,音樂評介集凡二十餘種。譯有《拉丁美洲現代詩選》、《辛波絲卡詩選》、《聶魯達詩精選集》等十餘種。曾獲國家文藝獎、吳三連文藝獎、時報文學獎、聯合報文學獎、梁實秋文學獎翻譯獎、金鼎獎等。
(以上簡介轉自:http://www.taaze.tw/sing.html?pid=11100035236)
--
美術設計:旅臺小子
攝影來源:Wikimedia Commons | Blank BRSB Keyboard Layout.svg
--
◎小編少年阿Ben賞析
〈一首因愛睏在輸入時按錯鍵的情詩〉是小編所接觸的第一首詩,當時刊登於嘉中的校刊上,讓我非常驚豔,也是打開我現代詩世界的一把鑰匙。在我看來,這首詩比很多課本上無聊的經典好玩多了。
打字錯誤時,新注音難免會提供一些錯誤的選項。這對今日的讀者來說,當然一點都不陌生。陳黎善用的這個技巧說破了很簡單,但也正是他這樣做了,才能使一首動人的情書變得下流,而饒富趣味。而若是讀者們知道這首詩寫作於國內使用電腦普遍不發達,網路撥接都還未曾普及的1994年,不曉得會不會對陳黎的創意有著更多的敬意?
這首詩的內容當然很白爛很簡單,你不能不承認可以把這麼多句子的語義翻轉的陳黎是非常有創意的。但內容的安排顯然不是只把一堆句子串起來,例如我最喜歡的是最後一句:「我們的愛是神剩的」,這可是強而有力的補刀。陳黎朗誦這首詩朗誦得越嚴肅,帶給觀眾的樂趣就越強。莫名的可以跟鯨向海名句:「忍住不笑/就會出現莊嚴氣氛」相映成趣。
陳黎朗誦: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7tcDRcDblU
http://cendalirit.blogspot.com/2016/07/20160729.html
鯨向海 現代詩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八卦
靜物 ◎陳牧宏
風無踰
浪無涯
星無瑕
酒無瀰
人無寐
犬貓同騷
鍛鍊夭夭
灼灼胸背
炎炎臂膀
愛或不愛
荒與不荒
朽亦不朽。
--
◎作者簡介
陳牧宏
一九八二年生,精神科醫師。
喜愛文字、閱讀、古典音樂。
已出版詩集:《水手日誌》、《安安靜靜》。
--
◎小編Aleatory賞析
以「靜物」為題的現代詩由來已久。靜物是西方繪畫史的重要主題,轉化到詩歌的範疇,「『不只是』靜物」,大概就是每個詩人試圖著力之處。前輩詩人如鄭愁予、黃荷生、也斯、蘇紹連、李敏勇;晚近的一代,如鯨向海、湖南蟲,都試著寫出各自世界觀的「靜物」與它的互動。在「靜物」詩題系譜中,陳牧宏獨具一格處,便是聲音冶煉了古典口語的聲音、借用了字在歷史的上變化。你可以很容易地發現借自《詩經》二字韻步,並想起、對照那首最經典的〈桃夭〉,甚至在這基礎上,你或許也發現了,陳牧宏發展出新的性別觀看角度。
首先,我們來認識認識,《詩經》為什麼特別。
從中國文字使用史的角度,《詩經》的珍貴之處,在於它是一批少數按著口語所記錄的聲音。中國不像西方,把紀錄「口語言談」放在首位:聲音是主角,文字是紀錄聲音的工具;中國倒過來,文字比口語重要。這是為什麼呢?我們得回到最早中國文字的使用場景。
在商代,文字用來占卜。發展到了周代,史官把它拿來簽訂土地契約、紀錄家族姓氏與關係,確定了「書面語」成為中國文字使用的主流。這之後,你可見的中國史中的家父制度、倫理信仰,幾乎都可以上溯到這個時代,文字以「書面語」的使用方針也少有脫軌。直到胡適的新白話運動,文字才勉強回到口說的聲音。從這點來看,《詩經》顯得多麽珍貴。
你會怎麼開始讀這首詩呢?不妨就先從聲音來把握這首詩吧。在第一節中,你會發現都是以「1–1-1」為結構組成的三行聲音,其中的「無踰-無涯-無瑕」真是一組精心的聲音設計,它們都是以「二聲」呈現,無縫地聯通了風、浪、星的世界,這樣的聲音設計,仿若在形式上暗示了大地的共享性。「1–1-1」的聲音組合,唸起來像是和緩的敲擊。第二段延續第一段,直到「人無寐」的「寐」的四聲,才切換、以重音提示了「人的存在」,並以犬貓暗示這之間有共同的「騷」。
什麼樣的「騷」呢?第三段的聲音和畫面會告訴我們。若你曾是〈桃夭〉的讀者,這首詩念到這裡,你大概會想到「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或許你已經忘了夭夭和灼灼的意思了,但你大概會想起,這是一幅對女子的凝視畫面吧。不過,詩人在這裡以「鍛鍊、臂膀」做了創新的抽換,產生了不ㄧ樣的凝視:對男子身體的凝視。
在《詩經》中,有許多疊字是擬仿動物的聲音,不過在這裏,「夭夭、灼灼、炎炎」大概都不是,而是狀態的形容,分別是:年輕、炙燒、與熱烈的描述。但是,它們仍然是聲音的,因為藉著朗讀,它們喚起了當代的我們對詩經的聲音的回想。此刻,詩人要我們看見的是「身體」。讓我再換個角度,如果這裡的疊字不作聲音解,那麼在視覺上,或許「夭夭、灼灼與炎炎」就是「一對」身體的交會了。
這對身體後來發生了什麼事呢?你可以在最後一段找到蹤跡,只有你查找字典才可以發現的樂趣。從聲音安排來看,最後一段「1-1-2」是一個整齊的聲音結構,但從語言結構與邏輯上,其實相當複雜。每行的同一個字可以歧義解,又再分別以or、and和too的邏輯展現,這代表有多種可能性。
字的古典歷史解在這裡發揮神奇的效用。這些「單詞」(愛、荒、朽)若我們只取動詞釋義:愛有「喜愛」,也有「吝惜」的意思;荒有「沈溺」,也有「擴大」的意思;朽有「腐敗」也有「磨滅」的意思,你會發現,你很難直接地對應哪一個字對應到哪個意思、哪個位置。但沒問題,或許它們都有這些意思,形成了一個神秘的意義網絡。
這裡,我必須把「意義」排列的樂趣交給你,你會發現詩人如此準確地選了這些字的巧妙。這是一首如此不安分的「靜物」詩,唯有你如此深入觸碰、翻閱查找它們,那「本色」便會在這詩的聲音底下擴大、靜靜地「腐敗」你的心。
--
美術設計:Sorrow 沙若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19/04/20190424.html
#身體 #詩經 #陳牧宏 #靜物 #古典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