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活自己,其他算你厲害」
接受學生的作業訪談時,學生問我:「你對孩子的期待是什麼?」
我說:「我對我的孩子的期待是:養活自己,其他算你厲害。」
學生訪談者驚訝了,她問我:「這樣不會讓孩子對自己有過低的期望嗎?我們上課時老師有說過父母師長對孩子期待越高,孩子的成就會越高。」
我說:「研究的確證實了這個說法,但是我的生命經驗另有軌道,因此採取了這個最高指導原則,但這不代表我反對對孩子期待越高,孩子的成就會越高的說法。」
學生訪談者問:「老師是怎麼發展出這個最高指導原則的?」
我:「我之所以會採用這個最高指導原則是受到原生家庭對我的影響。
我從小就是個不受管束的孩子,我爸媽管不住我,只能對我祭出最低期待:能活著嫁出去就好了。然而在這個最低的期待下,我並沒有真的只是活著嫁出去,而且後續的發展是我爸媽始料所未及的- 我從成績被當到要唱歌給老師聽才能畢業發展到拖著唸小班大班的孩子出國讀書。目前我是國立大學的副教授,接下來會如何發展我也不知道,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吧!」
學生訪談者:「除了受到父母的影響,還有什麼支持妳發展出這個最高指導原則?」
我:「其實不只是我爸媽給我這樣的最低期待,我從我爸工作幾十年的工研院經營模式也收到同樣的訊息:在這裡工作,最底限是你得自己養活自己,自己的薪水要從自己的接案中賺。至於你研究成果豐碩賺很多,那算你厲害。
後續對人類心理運作的了解,也讓我覺得給一個最低期待,其他算你厲害是挺不錯的做法。現在太多人有憂鬱症或有身心症狀了,我認為不能再以賺多少錢,有多少屬世成就來衡量一個人的成功了。因此我在考量養育的最高指導原則還考慮到一個人的心理福祉。
人類的痛苦多數來自於期望與現狀的距離,而華人子女對長輩的期待很重視,做什麼事都是以父母的期待為標竿。然而父母的標準總是很模糊,除了好還要更好之外,為了避免孩子得意過頭,父母是不輕易稱讚孩子的,因此華人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好,至少我觀察,大部分的人都活在自己不夠好的痛苦中。
我心裡想,我才不要讓我的孩子在這個世界上活得那麼痛苦呢!因此我發展出給孩子一個最低期待:養活自己,其他算你厲害的最高指導原則。」
學生訪談者:「你可以說說這個最高指導原則實施在妳孩子身上的成果如何?」
我:「在這個期待之下,我兒子首先發難從大學輟學,揉麵團當櫃檯養活自己。
剛開始他設下了以音樂為職業的夢想,請我支持他。我資助他買音樂器材,但是不出錢養他生活。透過自學,大概五年他就達到職業水準了,也賣出一些作品。
然而隨著他交女朋友,我認為他應該為下一個生命階段「成家」做準備,請他半年後得搬出去。在時間壓力之下,他轉換跑道,一邊繼續做音樂,一邊往非音樂專業發展來達到養活自己的進階要求。
目前他在公司做行銷,做網頁,相當有創意的結合過去玩音樂時所學,賺的月薪已足以養活自己。對我而言,我兒子算是已經達成[養活自己,其他算你厲害]的最高指導原則了。至於未來我兒子會怎麼變,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學生訪談者:「聽起來老師這個最高指導原則很適合管不住的小孩。對於管得住的小孩老師有什麼看法?可以用給予高期待來促發潛能發展嗎?」
我:「我自己的觀察是別人給你的目標是別人的,而且終究有一天,你是一定會讓別人失望的。我這麼說不是亂講的,著名的「彼得原理」也是這麼說:在一個制度中,每個職工趨向於上升到他所不能勝任的地位為止。
我女兒和我兒子走不同的路線,她從小就是依循主流價值而行,一路披荊斬棘扶搖直上。她曾經說,如果她的小孩跟我一樣,她一定頭痛死了。但就像我說的,別人給你的目標是別人的,終究有一天你是一定會讓別人失望的。我女兒依循主流價值而行,走到大三的時候,她的期刊論文寫作始終達不到教授的期待,前半輩子所相信的[努力一定會有結果]的信念崩解,憂鬱症大爆發,開始懷疑人生。
對我而言這是好事,她終於把注意力從服從外在的指導轉到傾聽內心的渴望。在碰壁之後,她的人生跑道大轉彎,開始嘗試勞動工作。但隨著蜂窩性組織炎,動作快不起來無法符合組織需要的挫敗,她又調整目標,開始準備公職考試。我的女兒自我探索起步比較晚,但是養活自己的終極目標仍然算是已經達成了。她平時有到行銷公司打工賺錢養活自己,再加上原來的存款,她並不會伸手跟我要錢生活。至於未來會怎麼變,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學生訪談者:「你不擔心你的孩子在這個原則下得過且過的生活嗎?」
我:「如果得過且過是他們想要的生活,只要他們自在,我內心就平安了。
但有趣的是,我發現人類似乎逃脫不了慾望的驅使,只要沒有人代為滿足這些慾望,人們還是會為了自己的慾望而用力的。因此從我的孩子身上,我並沒有看到他們得過且過。」
學生訪談者:「可以多說一點嗎?」
我:「在我自己和兒女的成長歷程中,一旦離開學校,我們的父母的都沒有額外拿什麼錢給孩子生活,頂多是分一個空間給孩子住。但是除了吃飽之外,我們還是想要買更好的東西,吃更好的食物,住更好的房子,被更多人看得起,做出更好的東西。
從我們的例子可以看出來,只要父母不拿錢給孩子享受,孩子永遠會因為想要更好的而努力。」
學生訪談者:「但是萬一,萬一孩子真的很容易滿足,少少的也沒關係怎麼辦?」
我:「對我而言,很容易滿足,少少的也沒關係反而是很好的,能夠不被慾望綑綁是多麼自在啊。
但是如果父母真的很期待孩子向上,活得淋漓盡致,最可行的方式就是自己向上,淋漓盡致的活著,讓孩子看到,啊,這樣的生活多麼好啊,吸引他們也想過同樣品質的生活。
如果我們作為父母的只出一張嘴,但沒辦法展現這種生活的好處,當然孩子很難想像你所說的生活有什麼好,不聽父母所言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從我自己的育兒經驗,「養活自己,其他算你厲害」相當適用於很有主見的孩子,也很適用於太順服集體意識導致自己太痛苦的孩子。很有主見的孩子需要碰撞來取得自己的經驗,太順服集體意識的孩子需要摸索來定義自己的成功。
孩子在這個摸索的過程中會變來變去,有時候還會停下來不知所措,父母從旁看來會覺得孩子在浪費時間。然而如果回想自己走迷宮或解魔術方塊的經驗,你會了解到嘗試、失敗、停頓都是走向成功一定要經過的- 透過嘗試與失敗你知道哪些是不可行,透過停頓與觀察你思考不妄行。
然而想要指導別人邁向正途是人類的慾望,為了勒住舌頭,避免自己看到孩子慢吞吞的摸索忍不住出手干涉,或許可以把注意力轉移到自己身上,發展自己的興趣與事業,這麼做不僅可以減緩想要出手指導孩子的慾望,允許孩子在自己的腦袋中發展出成功地圖,還可以作為孩子的身教,讓孩子知道你的期待在哪裡,以你為標竿。
「魔術方塊原理」的推薦目錄:
魔術方塊原理 在 BIOS monthly Facebook 八卦
🎬 #BIOS選片|解謎並非唯一:《天能》
⠀
Nolan 打破過去「時間旅行」的規則,這不是一部談「回到過去」後與過去的人一起發展未來的電影,雖然此類型作品中會出現的祖父悖論(當你改變了過去、會不會讓自己根本消失?)也被提及,但重點是電影後半段,他大幅展示「時間逆行」的樣子。想像平行時空裡,你如常走動、肉搏,但外人看起來,像按下倒轉鍵——如果你無法想像,那是正常的,就算看完《天能》,腦袋依然難消化那連續性畫面,尤其當兩個世界的人相遇,共存。
⠀
無法消化逆行世界的恐慌感,會加深對劇情推理的困難。有影評指稱《天能》造成前所未有的混亂,這也是真的;「時間」像是 Nolan 的魔術方塊,他翻玩出奇巧構造如天降異象,有時不免讓人覺得,是不是玩過頭了?對此,我抱持複雜的心情。確實有時感覺像 Nolan 玩興大發,展示意味多過於角色行動的意志,甚至解釋時空原理的方式強硬如上課(教授還沒有想要認真解釋的意思)。
⠀
但主角在一開始得到的忠告——「你不要試著理解它,去感受它」——會是初次觀影的人很重要的依據。在感受性上,《天能》確實創造了前無古人的成就。我並不認同要是唐鳳才能看《天能》、或是一定要三四五六刷去理解物理學的動機,甚至覺得這算是《天能》的小敗筆,但 Nolan 顯然深知去理解一切太過困難,在電影非常前段就大力提醒「感受」的重要性,並且挑選了幾個關鍵的時空嫁接點,努力提供暗示。或許,他將所有混亂視為顯現時間倒反的必要之惡。
⠀
暗示例如,兩人初次進入自由港,遇到兩個從時空機器裡走出來的人,分頭追打。鏡頭聚焦在主角搏鬥,而 Robert Pattinson 飾演的 Neil 離開鏡頭後,過一陣子獨自歸來。一般來說,這樣的場景最常見的安排是交叉剪接兩人的打鬥現場,最終合流;完全隱匿一方的戰鬥過程,實在不自然。電影前段有許多細碎如此的提示,像時空交會時創造的小小斷裂痕跡,直到後段才能理解原因。其他諸如自殺藥丸、背包彩色繩,鏡頭特寫也像直白地說:看,這是線索。
⠀
若是持續性的畫面、每一次出拳、飛車追逐難以被消化,這些嫁接點像是浮木,維繫主線不致潰散。一旦鬆手對全面解謎的堅持、只憑著主線的流動而走,可以感受到巨大的力量,那是來自 Nolan 對人類命運的思考。
⠀
▋全文請見:https://bit.ly/2QW8WHx
魔術方塊原理 在 Fion的甜蜜城堡 Facebook 八卦
媽媽也玩魔術方塊😂😂
買了好一陣子的魔術方塊都沒(無)空(心)研究
最近趁孩子放暑假閒閒沒事做
就揪著哥哥一起來燒腦
我們看著網路影片一步一步跟著做
想說大致上只要知道基本原理
背個公式應該就可以解開吧!?
結果...竟然無法!!
是怎樣??!!
就差最後步驟一直卡關
這...怎麼行啦!沒解開我真的睡不著!
最後媽媽我發揮不屈不撓的學習精神
又找了幾個教學影片研究
直到半夜兩點....
終於全部破解!!!(撒花)
這是我這輩子第一次親眼看到的
六面完成!而且還是從自己手中完成!
實在太令人感動了😭😭😭
這兩天,我們家晚餐飯後的活動
就是母子倆尬一場魔術方塊先
學會方式後~真的都可以輕鬆解開喔
只是目前速度沒有很快
還是要多練習就是了..😅😅
#活到老學到老
魔術方塊原理 在 【2X2魔術方塊】什麼!只要「右下左上」就能復原... | Facebook 的八卦
只要「右下左上」就能復原2X2階魔術方塊! ... 魔術方塊教學Stanley, profile picture. Join ... 二階魔眼魔術方塊教學#151 | 復原解法3 3魔術方塊魔术方块教学中文圖表. ... <看更多>
魔術方塊原理 在 [心得] 盲解法基本原理-->排列組合- 魔術方塊 - PTT遊戲區 的八卦
前面看到討論起排列組合了那就順便說明一下盲解的原理其實很早之前就想寫了只是 ... 快而盲解法用看的速解永遠比不上cfop法邊觀察邊解快兩套是完全不同的理念去解方塊 ... ... <看更多>
魔術方塊原理 在 Re: [問題] 想給小孩買魔術方塊- 看板Rubiks 的八卦
※ 引述《mountainpig (小人報仇一天到晚)》之銘言:
: ※ 引述《chenyuhung (chenyuhung)》之銘言:
: : 想要買魔術方塊給小孩當禮物
: : 可是看一下精華區
: : 解魔術方塊似乎到後來都變成公式解法
: : 這樣子真的能夠動腦嗎?
: : 還是只是套公式而已啊?
我在演講的時候,最常被家長問到的問題就是,
「學魔術方塊會不會讓功課進步?」「會不會變聰明?」(家長都喜歡問這個)
我都直接說「沒有」, 但我會說「一定可以增進人際關係」;
我曾教過一些本來不與人接觸,甚至有心理疾病的學生如何轉魔方,
後來都因為會魔方,漸漸的願意開口講話、敢與身邊的人分享心得,整個人也都開朗了起來…
因此,學魔方的最大好處,我覺得是拓展人際關係,
我意想天開,說不定哪天,卡內基的人際關係培養課程,會把魔方列入標準教材也說不定。
再來說到背公式的部分,
以一個大學數學老師的立場,我覺得「理解」與「背」其實是一體兩面的,
一個數學證明,當你把它理解了,其實換一方面想,你只是把別人的方法背了下來。
畢氏定理的證明有三百多種,看懂了其中一種,一般人就會以為是理解了,
其實,你也只是把這個證明方法背下來而已。
但不管如何,最重要的是要學會應用,
例如在河的沿岸不同位置觀查一下對岸的樹,就可以算出河寬多少,之類的應用問題。
反觀魔方,理解一套公式,其實也只是把別人的方法背了下來,
可以做一個測試,把你認為你可以理解的PLL公式,來講給一個會轉魔方,但沒背PLL的人聽,
應該是99.9%的人都聽不懂,原因是什麼呢?原因就是他「沒背」。
第二個測試,先把剛剛的PLL轉法請測試者背起來,確定他會轉了之後,
這時你再用同樣的理解方法講給他聽,他一定會說:「喔…原來如此。」
所以,「理解」只能說是一種說服自己的機制而已,與「背」的差別,其實沒什麼好分的。
重要的要會應用,遇到沒見過的方塊,要會把之前學的公式拿出來,解決它,這個才是重要的。
所謂學一個全理解的魔方解法,其實也是在「背」一個別人設計出來的方法,
許老師的8355法、狐小心法,無庸置疑的,是很棒的方法,
但重點不在所謂的「理解」,因為畢竟還是一個「方法」,
應該是說它們不難學,而且又很容易應用到解其他的方塊上面。
我上過很多的魔方課,最好教的是國小學生,其次是國高中生,最難教的是成人,尤其是數學老師…
我講過幾次的中小學數學教師研習,來了80個老師,後來只有一兩個有學會,有一半第一層就放棄了,
結果他們順道帶來的小朋友,幾乎每個人都會轉,課後老師們都走掉了,
留下來問問題的都是一些學生,以及等待接小孩的家長…
順道透露,我有教過系上(數學系)的幾個教授,
用一些代數群論的原理來解魔術方塊,
大家聽了都說懂了,結果兩三個月過去了,連二乘二的都還沒解出來。
後來其中一位,硬著頭皮來請我直接教他公式,然後差不多十分鐘就會轉了,
會轉了之後,也一下子就可以了解其中的代數原理。
總之,
我建議,別再落入「背公式」及「理解」的迷思,
先教您的孩子背一些簡單的公式,先看懂別人的公式在講什麼,「會轉」最重要!
接下來他如果有興趣的話,你可以完全不用替他耽心,他自己會去「理解」,
自己會找新的公式、自己會想去解不同的方塊,然後………
自己會想來板聚………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1.76.248.249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