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屎達人meme日日都做貓用鬧鐘⏰⏰⏰⏰
奴才的宿命就係:冇一日會夠瞓
鬧 貓 meme 在 Facebook 八卦
【#左大嚴選】知識含金量很高的:《#震撼世界的海報》
今天要來推薦一本,我自己蠻喜歡的書:《震撼世界的海報》,有著豐富的 #知識含金量,透過海報來學習歷史、文化、娛樂、藝術等各種層面的變化,能夠快速地打開你的國際視野,讓你聊天有素養,當然也能 #讓你的電影更好看。
作者是科林薩爾特爾,他的書在台灣已經被代理出版好多本了,例如《改變世界的100本書》、《引起世界關注的100篇演講》、《啟發世界的100本童書》...等等。就是用特定主題,來 #推廣更多的知識,就是同行前輩的意思 😂
這次 方言文化‧Babel Inside 出版的《震撼世界的海報》,也是相當有意思的一本書,海報一直都不只是海報,在網路時代之前,海報就是最有效的發聲工具,你看得到當時的歷史、政治意義,你也看得到一路以來藝術風格的轉變,更重要的是文化潮流,例如:「 I want you !」帶著星星高帽的山姆大叔,這張海報風格,至今都還是各種文化會 #致敬 的海報,未來可以找到更多 #電影彩蛋,當然也可能是現在的meme #迷因圖。
你完全不需要是「海報迷」才能看這本書,完全不 hard core,光是內頁打開一頁,就是滿滿的電影海報牆,就知道這本書要給大眾看的,而且電影族群也是主力。
看完之後,我簡單整理成「#五種」不同的分類給你們,看這五個分類你們有沒有喜歡的,我的介紹有被吸引到的話,就能去翻翻看這本書囉。
【#文化】
#愛因斯坦 吐舌頭的那張照片,你知道他的背景故事嗎? 因為這張照片,大家以為他就是個瘋狂調皮的科學家。其實,這張照片是他接受採訪到很累,走之前還被要求要拍照,他已經累到擠不出笑容,所以才吐舌頭的。
愛因斯坦生前也不知道,這張照片會變成海報熱賣,還延伸到讓Andy Warhol 再創作成普普風。
這類型影響文化的海報還很多,像是聖誕老人跟可口可樂的關係,歐巴馬的 Hope 海報、米其林的演變...等等,都是很經典、有代表性的文化指標海報。
【#電影】
其實電影海報沒有很多,但是挑到的都是經典。
例如《大白鯊》、《ET》的海報,背後的故事以及改變的文化面也相當地多,由於我以前就常常寫文章分享這些資料,所以看得格外親切。
特別一提,我知道人類歷史的第一部電影是《#盧米埃兄弟》的影片,但是當時的海報我還真沒看過,也跟現在的海報不同,因為當時的人不知道什麼是電影,所以電影海報著重在「很多人在體驗這新玩意」的熱鬧氣氛。
對了,也有收入巴納姆馬戲團的海報,就是電影《大娛樂家》的故事,讀這本書會看到電影沒交代到的後續。
【#戲劇】
不只是電影,有名經典的戲劇,我想電影迷應該也都知道,例如《貓》、《哈姆雷特》,甚至較為近代的《漢彌爾頓》也有,都有細說其背後的故事。
例如《漢彌爾頓》其實致敬了《貓》的元素,以及介紹這部音樂劇的重要之處,還有它所影響的文化。
【#風格】
風格我自己覺得很有趣! 比較偏藝術、美感、技巧的討論,海報演變的歷史其實格外有趣,除了早期的政令宣導,到中後期不斷演變、進步的油印方式,都會創造出明顯不同風格的畫面,整本書看完、學完、融會貫通後,你可以從上面色塊的分佈,就知道這張海報大約是什麼時期的。
例如以前的海報是平板印書,所以都是一色一版,很難做到明暗漸變的效果,直到1920年的藝術家用了創新模式,用三種顏色就創造出有陰影、深淺的風景海報!
對了,藝術家 #慕夏 的海報作品,也是獨樹一格的風格,至今你在塔羅牌上也常常看到他當時所創的海報風格。
【#歷史】
由於海報最早就是政令宣導,所以本書收錄了一戰、二戰各個國家的海報,你可以看到不同陣營的人都在宣導什麼,當然也有很具代表性,後來一直被致敬的作品,就是戴著星星帽的山姆大叔,指著你說: I want you!
其實這個造型可能源自於 #富蘭克林,而且這張海報也是致敬別人的海報來的,只是他現在比較紅,而且很多人拿來惡搞而已 😂
以上五點簡單分享!
----
整體來說,整本書的知訊量很高! 而且作為知識工具書來說值得收藏,因為你很難全部背起來,真正要用書時才方恨少,所以可收。
詳細資訊,可以到博客來看,留言區有放連結。
看完這本書之後,你的知識、素養都會提高,也能發現更多電影彩蛋,以及其背後的用意,會讓你的電影更好看。
鬧 貓 meme 在 廣告狂人 Madman Magazine Facebook 八卦
#社媒觀點:Like與Dislike之間 在Facebook表態的藝術
.
態一定要表。
.
表在哪,如何表,卻也值得研究。社交媒體時代的好處,就是我不認同,開聲;我反感,開戰;我鄙視,開拖;我還怕你不知道,直接當著你的面...書直斥。
.
尤其當投訴無門,Facebook成為洩憤唯一出路。因為最沒有後果。
.
日前被討論甚至被轉發得如火如荼的「30萬thx」貼文,7萬2千個表情反應中就有3萬4千個「嬲嬲」,比「like」多出一百,吐槽留言一堆。
.
網上立即有人呼籲停止傳發,避免幫專頁撐engagement。如有這個擔心,在表態的同時,我們就必須知道在「香港警察」Facebook專頁上的每一個動作都會撐起他們的reach及impression。
.
眾所週知,Facebook上的後續表情回應及留言數目(互動engagement) 是增加貼文進一步的觸及人數(reach)及曝光率(impression)的重要指標。
.
根據Facebook演算法,engagement的來源計算了網民在一個貼文的所有action——除了點讚、嬲、驚訝、傷心等表情反應之外,還包括留言、把貼文以Messenger私訊、按read more等。
.
當網民在貼文或圖片上不斷留言或互動,演算法(algorithm)會推算此貼文被感興趣,因而自動提升它的organic reach。也就是說,該post將顯示在更多用家的News Feed上。
.
問題在於,雖然警察專頁「Like」數一夜暴跌2萬,但「Followers」仍然高企40萬。
.
對於「Like」和「Follow」的分別,狂人幾年前已經探討過,結論是:「Like是Social Connection,是表態;至於Follow才是實在收到一個Facebook Page更新內容的人數。」
.
所以在警察專頁點「嬲」,在演算法上的效果跟點「Like」無異,變相就是對該頁「走出去」的一大助攻。
.
大部份企業經營Facebook品牌形象,建立內容、賣廣告無非為了增強reach、impression及engagement從而帶動sales;而警察專頁卻似乎若隱若現著一個遠程目標——建立國際品牌形象。
.
例如,警察專頁最近在「案情簡報」、「拘捕」或抗疫專題之類宣傳味濃的貼文上加入英文翻譯,接近午夜(世界另一端的早上)還在出post,又以Twitter作為配合,單在3月6日就出了18條英文tweets。
.
人們不禁要問,一個本應做實事的執法部門,為什麼要像品牌企業一樣渴求關注?
.
其實執法機構利用社交媒體跟市民「打交道」十分普遍。美國馬里蘭州(Maryland)警方就曾經打算在Twitter直播一次掃黃行動,並在官方blog解釋此舉是為了提高行動的透明度,以儆效尤。
.
不過,通常警方放在Facebook或Twitter上的內容都牽涉需要市民協助破案而發的貼文,例如尋找失蹤人口或可疑人士之類。極少會像KOLs一樣炫耀like數或作自我宣傳之用。
.
無獨有偶,在警察專頁上不難找到企業或KOLs打造品牌形像的影子——「30萬thx」的感激流涕、「我最期待的畫面出現了.jpg」中對“認真工作很Charming”的自我賞析、二次創作「女人鬧貓」meme以宣傳汽油彈很危險的捉錯用神......
.
努力注入人性化效果,打造國際品牌形象的努力我們都看得到。只是,早前讀過一篇關於Facebook營銷策略的文章,指出品牌切忌「與客人互動不足,忽視他們的意見」、「盲從流行趨勢」及「沒意識到自己就是問題的根源」三條終極失敗公式,警察專頁犯個正著。
.
當每一個貼文都被吐槽,怨聲載道,換著是品牌,早就關門大吉。為什麼警方專頁一直我行我素,越被踩越興奮,貼文有增無減?
.
因為在他們眼中的「客戶」從來不是香港人,至少不是100-9%的香港人。我們的反應與表態才不是重點。他們的目標群組是香港以外的用戶,在世界舞台擦亮「香港警察」這品牌。
.
網民在警察專頁上的任何動作,都有可能令該頁內容reach到更多的「中立人士」以至香港以外的用戶。在「後真相」年代,他們吸收到的資訊會直接影響對「香港警察」品牌的觀感及判斷。
.
依循這個路徑,以「30萬thx」貼文錄得的反應來看,效果可謂相當成功。
.
另外就是Facebook一直大推的video。須知影片play 3秒計一個view,不少網民都設定影片autoplay,大大提升貼文的engagement。根據BuzzSumo,影片引發的engagement比其他貼文形式大大領先59%,更比相片高出 73%。
.
十分巧合,警察專頁在發「30萬thx」貼文後的數小時連發三條影片,每條獲得平均二千個生氣臉。
.
結論是,正如一位Digital Marketing前輩所說:「不想提升這類post的engagement,最好的做法莫過於什麼都不碰。」
.
在表態與不表態之間,你又會怎取捨?
==========
請follow我哋嘅IG ,協助我哋解鎖IG Story加上連結嘅功能,謝謝🙇♂️🙇♂️:
instagram.com/madmanmono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