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本土案例+2 ,為解除居家隔離前「陰轉陽」採檢確診,8/1已匡列隔離,無社區傳播風險。
#室內沒戴口罩聚餐_桌遊_風險高
案15941、15946,2個確診個案,是原來台北的某群聚感染所造成的第四波傳染,原先就是我們匡列對象。
案15804,在7/30與四位同事在家脫口罩同桌聚餐並玩桌遊。
沒有安全距離、聚餐一起共用火鍋及滷味小菜、聊天,造成這次感染。
高雄市考量非同住家人的麻將、桌遊,仍然風險很高!因此仍繼續暫停。
截至今日,台北某聚會案,共延伸8名確診個案,整個匡列超過500人。
今天也接獲台北市個案到高雄足跡。
案15931,發病前8-10天(通常發病前3天才具有傳染力)足跡在高雄,接到這樣的消息,我們嚴正以對,不敢掉以輕心,目前匡列10位接觸者,快篩均為陰性,我們也會持續掌握狀況。
#突破性感染
高醫鍾飲文院長,國內疫苗專家,來向大家說明疫苗相關事項:
截至今日,台灣疫苗人口涵蓋率近四成,在全球算前段班,這是大家的努力。
接種兩劑14天後仍發生感染,這叫做「突破性感染」。
接種足量疫苗,並不代表100%保護力,主要是可以避免重症、死亡。
以台灣的狀況,根據CDC在8/4統計,目前發生突破性感染共有6例,都是沒有併發症的輕症,突破性感染發生比率約十萬分之二。
每個國家疫情發展狀況不同,我們也在圖卡列出給大家參考。一般而言突破性感染機率,都會低於百分之一。
特別提醒市民朋友,接種疫苗之後,仍然有微小機率會感染COVID-19,且高齡、多重慢性病占多數,所以還是要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
但其實接種疫苗從第一劑開始接種十天後,就會有很顯著的降低感染、住院、死亡的效果,所以有疫苗仍要呼籲民眾盡量去接種。
疫情什麼時候才會結束?
如果有疫苗+NPI (非藥物介入手段如戴上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就可以將近80%保護我們免於受到COVID-19的侵襲。遵守防疫新生活,希望可以讓疫情有早日結束的一天。
.
落實防疫措施,這個是在現階段,面對新一波疫情的挑戰,最重要的一件事情。
另外,我們也針對高雄市的城市特性,有港口、空港,因此對境外移入的個案,必須更加謹慎。
從近期的觀察,現在台灣疫情最大挑戰是在社區清零後,Delta病毒境外移入的預防。
以各國經驗來說,Delta逐漸成爲一個比較強勢的病毒株,在病毒的競爭裡面漸漸取得優勢。
⭐所以我們高雄市針對 #港埠的防疫作為,也同步升級:
包括防疫旅館人員未接種疫苗的部分,每七天自費快篩,由市府衛生局提供試劑,高雄市集中檢疫所工作人員也希望加快辦理。外包廠商、疫苗接種及快篩服務,也和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做協商,這部分會全力落實。
港埠分公司的引水人員每周一次快篩,不管是家用、社區或自費快篩等;也希望海巡署第一線防疫人員提高疫苗接種率,因為會在海上接觸很多外國人或境外入境人員。
針對移工仲介翻譯、防疫巴士司機等要求務必落實防疫訓練,每周和移工接觸的人員,需每周居家快篩一次,防疫計程車的防疫工作和防疫訓練也持續加強。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3萬的網紅早安健康,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運動對身體好」已是老生常談,想必每個人都能列出2、3個原因,但根據2017年體育署統計,台灣規律運動的人口比例只有3成,其中又以30~59歲職場主力族群最低;國健署調查也發現,超過572萬的上班族運動不足,埋下健康隱憂。 本次邀請到林志豪醫師,用親身經歷告訴我們,養成運動習慣讓他的身體產生什麼樣...
高醫統計室 在 謝立聖插畫 Facebook 八卦
暫時不出去玩會死嗎?
高醫統計室 在 音樂政治上班族 Facebook 八卦
陳其邁說三天要打三萬,應該沒問題
真有效率,早就整理好醫事人員的資料
認真做事,每天幫市民上公衛課程
不像雙北 一個每天罵中央
一個一天到晚想封城
陳其邁市長還幫醫護人員保疫苗保險,而且市府買單!
#高雄有市長會做事
為何有這種效率差異?
林靜儀醫師有提到如下
這是 「醫事人員執業登記及繼續教育辦法」。
地方醫事人員的執業登記都在衛生局,地方醫療機構的主管機關也是該縣市衛生局。
衛福部醫事司會不會有資料? 會,地方衛生局都要統整報上去;但是要串可以提供施打的機構、時段,還有需要施打的醫療人員資料,是地方衛生局還是衛福部清楚? 當然是地方衛生局。其實今年初第一批疫苗開始施打前,也是由各縣市衛生局向轄屬的各醫事機構調查接種名冊,然後再由指揮中心撥給各縣市衛生局疫苗數量去施打。
簡單講,一個公司訂便當,是總公司董事長在統計,還是分公司各辦公室組長在統計?
我知道唐鳳很好用,指揮中心陳時中部長很願意努力,但是拜託一下,各縣市政府可以做一點你們分內該做、能做的事嗎?
為什麼高雄市、桃園市、新竹市可以提早造冊準備,三天內可以依序接種;基隆市今天多數醫事人員已經接種達九成,讓醫療人員達成最根本的保護。 而今天新北的議員在反應醫療人員擠在一起排疫苗,到今天晚上北部的醫事人員還在問我他們能夠去哪裡打得到疫苗?
這種有名冊、可預期、可規劃的事情都無法處理,更不要說因應突然而來的社區感染情況!
高醫統計室 在 早安健康 Youtube 的評價
「運動對身體好」已是老生常談,想必每個人都能列出2、3個原因,但根據2017年體育署統計,台灣規律運動的人口比例只有3成,其中又以30~59歲職場主力族群最低;國健署調查也發現,超過572萬的上班族運動不足,埋下健康隱憂。
本次邀請到林志豪醫師,用親身經歷告訴我們,養成運動習慣讓他的身體產生什麼樣的變化?忙碌的醫師生活又該如何安排運動時間呢?
打網球:練心肺又能防失智
林志豪醫師分享,自己比較常做的有兩個運動,分別為網球及重訓。提及選擇網球的原因,他表示,是因為受到曾是網球國手的舅公啟蒙,從小就開啟了打網球的生涯。他也進一步表示,打網球是一個很好有氧運動,能夠促進心肺功能;同時由於打網球需要快速移動,可以訓練平衡感、敏捷度、肌肉爆發力,以及手眼協調的能力。
「再加上打網球常常需要動腦,」林志豪醫師說,對打過程中需要思考策略,在快速移動中又要做決定,此外,也需要與人互動社交,所以對腦部的訓練也有幫助。他提及,打網球除了本身帶來的好處外,也有更多的附加價值,「所以我滿喜歡網球這個運動的。」
練重訓:提升肌肉力
後來因為太太邀請的關係,也開始接觸重量訓練,林志豪醫師指出,打網球對於肌肉力量的訓練相對有所不足,所以很多人網球打了非常多年,可是因為肌肉力量不夠,還是常常會受傷。
「年紀愈來愈大,我開始發現肌肉力量不夠,真的是一個很大的缺點。」林志豪醫師說,重量訓練能夠使肌肉更強健,同時也能提升身體的敏捷度及穩定度。
不動才是顯老、腰痛的原因
醫師生活如此忙碌,平時又是怎麼堅持運動,並安排運動時間?林志豪醫師分享,自己在當住院醫師時,常常忙到沒有時間,也沒有力氣運動,整個在當住院醫師的過程中,幾乎都沒有在運動。
直到升上主治醫師的一、兩年後,林志豪醫師透露,自己腰椎開始出現狀況,常常在門診結束後都痛到站不起來,甚至連開完長途車後,想下車都沒辦法做到;明明沒搬重物、也沒受傷,卻常常挺不起腰,「痛到受不了。」
經過核磁共振的檢查後,發現腰椎的第4、5節退化得很厲害,當時只有30多歲的林志豪醫師,腰椎狀態卻像50、60歲的人。腰痛的狀況沒有好轉,連早上起床都很困難,他分享,有一次早上彎腰駝背、勉強走到浴室梳洗,就被鏡中自己的狀態嚇了一跳,「我彎著腰,又挺著一個肚子,整個看起來老態龍鍾。」
發現自己有初老現象,林志豪醫師驚覺自己的身體狀態不行,尤其是身為醫師,常與患者提醒要如何保持健康,更得以身作則。
提及如何安排運動時間,林志豪醫師表示,自己週末有空時就會打1~2個小時的網球;而週間則是會安排兩天請健身教練指導重量訓練。其他時間則會在沐浴前,自主重訓10分鐘左右,至今維持了兩年的運動習慣。
持續運動:除痠痛更消鮪魚肚
兩年持續的運動習慣,林志豪醫師說很明顯感受到身體的變化。不再彎腰駝背,肚子也消下去,「甚至有時候隱隱約約還有六塊肌。」他表示,維持訓練習慣至今,身體的確變得更扎實也更健康。
保護血管:有氧與重訓搭配更有效
該如何預防中風、失智是許多人十分關心的議題,身為神經內科醫師,林志豪醫師推薦大家能有氧及無氧搭配進行。
有氧運動:包括慢跑、游泳、騎腳踏車等
除了能促進心肺功能,促進血液循環、保護血管,對於預防中風、失智,以及偏頭痛等疾病,也都很有幫助。
重量訓練
林志豪醫師指出,有時候單靠有氧是不夠的,許多中老年人會腰痠背痛、走路無力、失去平衡等,就是因為肌肉力量不足。單純只靠有氧運動,無法刺激肌肉生長,建議可以加入適當的肌肉鍛鍊,有助改善上述問題,甚至得到根本的解決。
愈年輕開始運動愈好
「健康的培養沒有速效,」林志豪醫師認為,我們應該進早開始培養運動習慣,就能預防很多疾病。許多腰痠背痛的患者,尋求許多能立即見效的治療,但大部分都沒辦法達到很好的效果。
「運動可以從無到有,先有就好!」雖然現代人生活忙碌,可能沒辦法抽出太多時間運動,但林志豪醫師建議,可以先從一周兩天、一次20~30分鐘就好;內容就選擇自己力所能及的種類,慢慢養成習慣後,再增加內容的多樣性。
此外,林志豪醫師也說,可以多加善用零碎的時間,好比中午休息的時候,一次10分鐘、一天做個2~3次的鍛鍊,累積起來有30分鐘,也能達到效果。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早安健康5月號《40歲養好腎》
全台各大超商書店熱賣中,早安健康嚴選商城免運特惠中!
https://shop.everydayhealth.com.tw/product_detail.php?product_sn=1778
【相關影片】
先重訓再有氧效率高!醫師傳授訓練訣竅︱史考特醫師
https://youtu.be/kUZlLdoDu6o
神經內科醫師推薦,這樣飲食就能預防失智!︱林志豪醫師
https://youtu.be/OsrXruXxb0I
練下半身全身受益!醫師2招增肌抗老防病|史考特醫師
https://youtu.be/lYpe6ogB9hM
【相關文章】
比地中海飲食更防失智!神經內科醫:這樣吃效果才好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20631
重訓新手必看!健身狂魔幫你整理新手重訓菜單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19072
醫:唯一可治十大死因的處方—重量訓練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19729
#林志豪 #重訓 #有氧運動
----------------------------------------------------------------------------------
早安健康網站: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
早安健康FB:
https://www.facebook.com/Everydayhealth.Taiwan
早安健康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c/EverydayhealthTw

高醫統計室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評價
國人腦血管疾病排行死因第4名,根據衛福部的統計,2019年死亡人數超過1萬2千人,創12年新高。醫師警告,年輕人如果輕忽三高,水喝太少、工作壓力大、生活不規律,都可能成為腦中風的高風險群。
由台灣公共電視新聞部製播,提供每日正確、即時的新聞內容及多元觀點。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公視新聞網】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15107
■ 按讚【公視新聞網FB】https://www.facebook.com/pnnpts
■ 訂閱【公視新聞網IG】https://www.instagram.com/pts.news/
■ 追蹤【公視新聞網TG】https://t.me/PTS_TW_NEWS
#公視新聞 #即時新聞
-
看更多:
■【P sharp新聞實驗室】全媒體新聞實驗,提供新一代的新聞資訊服務。 (https://newslab.pts.org.tw)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聚焦台灣土地環境、勞工司法、族群及平權等重要議題。 (https://pnn.pts.org.tw)

高醫統計室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評價
國內接連傳出、疑似施打AZ疫苗後死亡的案例,疫情指揮中心公布,今天又新增17例的相關通報,統計從6月18日到20日,疫苗接種後死亡不良通報案,總共有「58例」,雖然死因、是否跟疫苗有關,還有待釐清,不過,各地仍出現緩打潮,甚至有部份的長者直說,想要等待莫德納疫苗,這幾天,包括新北市、高雄等地,接種率、都有略為下降。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公視新聞網】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31693
-
由台灣公共電視新聞部製播,提供每日正確、即時的新聞內容及多元觀點。
■ 按讚【公視新聞網FB】https://www.facebook.com/pnnpts
■ 訂閱【公視新聞網IG】https://www.instagram.com/pts.news/
■ 追蹤【公視新聞網TG】https://t.me/PTS_TW_NEWS
#公視新聞 #即時新聞
-
看更多:
■【P sharp新聞實驗室】全媒體新聞實驗,提供新一代的新聞資訊服務。 (https://newslab.pts.org.tw)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聚焦台灣土地環境、勞工司法、族群及平權等重要議題。 (https://pnn.pts.org.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