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天的夢想驛站>
【洛克菲勒家族第三代掌門人 睡夢中辭世 回顧洛氏家族百年王朝 】
一個新的時代,人工智慧即將來臨,而一個舊的時代殞落,舊的人物也跟著殞落。在2017年的3月20號,美國最有權勢的家庭洛克斐勒家族代表人,洛克斐勒第三代的掌門人,在睡夢中辭世。他辭世的時候已經100多歲,過去他是美國大通銀行的前任的CEO,更是各個國家爭相希望邀請的外交家。但是隨著全世界各種產業的改變,以及他的往生,也代表了一個時代的結束。
「現場來賓是大衛洛克菲勒。他出生於1915年,是傳奇大亨約翰洛克菲勒的孫子。他從1946年起,展開三十五年的大通曼哈頓銀行生涯,擔任主席和執行長。他協助將這家銀行推到全世界最有權勢金融機構的地位。他跟每位美國總統都有交情,也跟很多世界領袖有來往,包括蘇聯的赫魯雪夫,以及中國大陸的鄧小平。」
2002年6月 NBC主持人Charlie Rose,這麼介紹他。
「他新出版的自傳闡述了自己在不平凡的家庭中,度過不平凡的一生。」
2002年,時年八十六歲的美國知名富商慈善家大衛洛克菲勒(David Rockefeller),用十年光陰整理出標題為「回憶錄(Memoirs)」的自傳,並選在九一一事件隔年問世。在五百八十頁的篇幅中,大衛洛克菲勒忠實呈現了自己的所見所聞,和對後代子孫的期望。這是外界首次得以近距離窺得洛克菲勒家族致富傳奇,同時一睹這個百年王朝,是如何透過控制石油,進而控制整個國家,甚至全世界。
位於紐約哈德遜河上游的豪華英式莊園,是洛克菲勒家族的總部。這個佔地相當於五個中央公園、十個地中海國家摩納哥面積總和的國中之國,出自王朝開山始祖:約翰洛克菲勒(John Rockefeller)之手。他出生於1839年,祖先是來自德國的清教徒移民。儘管家世寒微,但約翰洛克菲勒謹記母親勤儉不匱的美德,靠著機敏細心和勤勞,加上美國經濟起飛,生逢其時的他,在商海中闖蕩,很快就累積一筆財富。
1859年,南北戰爭爆發前夕,賓州開挖出世界上第一口油井,吸引無數淘金者湧入中西部。約翰洛克菲勒的直覺告訴他,原油價格終將大跌,真正能賺到錢的是煉油而非鑽油。他找人合夥創立煉油事業,和弟弟威廉洛克菲勒聯手,一路透過大量舉債增資、收購併吞,壯大成全世界最大煉油商。
1879年,總部位於俄亥俄州克利夫蘭的標準石油公司(Standard Oil),控制了全美百分之九十的煉油產業,為了維持基業,洛克菲勒兄弟繼續透過許多鐵血手段,打造從上到下的供應鏈,完全壟斷市場,開啟美國經濟發展史上前所未見的「托拉斯」經營模式。
已故大通銀行主席暨CEO大衛洛克菲勒說,「回想起來,我覺得祖父對自己的錯誤行為完全沒有概念。他認為自己畢生最大的貢獻,是達成美國石油產業的團結。坦白說,沒有強大的石油產業,美國不會有今天的成就,這是就工業發展而言。由於石油是主要能源來源,祖父會把自己對石油產業的貢獻,重要性放在慈善事業之上。」
繼石油帝國後,約翰洛克菲勒還跨足運輸和房產等諸多領域,並在邁入二十世紀時,從原本一文不名的小伙子,躍身成為全球第一個億萬富翁。1897年,約翰洛克菲勒在事業巔峰時退休。三年後,老羅斯福總統展開了一連串對標準石油的攻擊行動。
1911年,最高法院裁定標準石油違背反托拉斯法,下令拆解為埃克森(Exxon)、美孚(Mobil)、雪佛龍(Chevron)等三十四家新公司。但拜汽車業和天然氣需求快速成長之賜,這些新公司讓約翰洛克菲勒的財富,在往後十年不減反增。這位篤信上帝的世界首富深信,所有財富都是上帝給予,因此取得理所當然。
他不煙不酒、不好漁色,對古堡藝術品沒有興趣,為人低調樸實,由於自小養成捐獻教會習慣不倦,晚年將重心放在慈善事業,而且到了逢人就塞零錢的地步。
他創辦了芝加哥大學、洛克菲勒大學,甚至翻修了中國大陸最負盛名的北京協和醫學院。估計截至他九十七歲那年過世為止,畢生共捐助了五億五千萬美元,其中有人感謝尊敬,也有人以骯髒錢為由,拒絕他的好意。
大衛洛克菲勒說,「我父親是在一個非常嚴格的浸信會的氛圍中被扶養長大的。每個星期天,除了讀聖經,散步,上教堂之外,其他什麼事情都不許做。」
洛克菲勒家族第二代掌門人小約翰洛克菲勒,在1928年啟動洛克菲勒中心興建計畫,但隔年就碰上了大蕭條。在合夥夥伴撤資的情況下,小約翰洛克菲勒做出了獨資完成的決定,希望藉此創造就業機會和提振美國人民的信心。洛克菲勒中心堪稱歷史上最浩大的都市計畫之一,為公共空間的運用開啟全新風貌,也是繼華爾街之後,紐約的第二市中心。小約翰洛克菲勒繼承龐大的家產,事業觸角不斷延伸,但他似乎飽受錢淹腳目的困擾,甚至比他父親更加熱中散財童子的角色。
Charlie Rose問,「你祖父跟父親的脾氣和處事態度有何不同?」
他說,「我覺得祖父在建立美國石油霸業這件事上比較專一,因為這對美國經濟成長和國家實力而言非常重要,但他同時也思考,如何將打拚事業過程中累積而來的財富,運用在公共利益上是很重要的。父親在信仰上則比祖父更加虔誠,他對於如何把祖父打拚累積而來的財富,運用到自己應該做的事情上,更加有興趣。」
「慈善工作?」
「對,慈善工作。但我還是要說,父親崇拜祖父,對他十分景仰,不是像外界所說的那樣,說我父親不認同祖父所作所為。他覺得那是他的機會和義務,他要以最恰當的方式運用這些財富,而且我認為他的成就非常了不起。 」
大衛洛克菲勒是小約翰洛克菲勒的幼子,也是最能幹的一位。世界首富家族對子孫教育極為嚴格,對金錢的觀念謹慎且實際,要求每個人維持簡樸生活,讓大衛洛克菲勒也須靠努力打工跑腿,掙得人生第一桶金。他於1939年自哈佛大學畢業後,進入家族的大通銀行從基層做起。
1973年,大通成為第一家在蘇聯開設分行的美國金融機構。同年,尼克森總統訪問中國大陸,洛克菲勒成了第一個拜會總理周恩來的美國商人。
Charlie Rose問,「從政曾是你的生涯選項嗎?不論是被任命或參選?」
「我被徵詢過好幾次,邀請我接掌財政部長或駐外大使的職位,我感到驕傲和興奮。但我還是覺得,多年來擔任大通銀行主席,從我很年輕時就接下這個職位,至今二十年。二十年來都在同一個工作崗位上,讓我有很多機會和國際領袖接觸並環遊世界,在很多方面我反倒認為,和接受一個兩年、三年或四年政治任命的職務,而且任期屆滿就得轉換跑道工作相比,我現在的職位,讓我可以做更多事。」
大衛洛克菲勒活躍於國際舞台,在兄長相繼逝世後,他於2004年七月起接下洛克菲勒家族族長的重擔。2010年以九十五歲高齡登上富比士全美富豪榜。截至2017年三月為止,個人財富淨資產達三十三億美元,慈善捐款達二十億美元。他在商業、慈善界和政界的人脈廣泛綿密,至今仍無人能出其項背。
Charlie Rose問,「你曾覺得身為洛克菲勒家族成員是個負擔嗎?」
「也許有時候是吧,但我哥哥約翰可能更加深刻,因為他的個性非常害羞。我必須說,全世界願意給我們機會,要歸功於父母把我們扶養長大,讓我們認識自己的責任,以及歸功於教育等等。我把這些當做機會而非麻煩。」
Charlie Rose問,「你的家族是全美從事最多慈善事業的家庭,這是從你祖父開始的嗎?是他創造了這種精神特質嗎?他是外人口中嗜錢如命的人嗎?他覺得家族對別人有責任嗎?」
「我祖父的母親是這麼扶養教育他的。從小就開始,每次捐獻十分錢給教會,以後賺更多就給更多。毫無疑問他覺得那是義務,但他的終身顧問卻說服他,要付出更多。因為他從別人那裡賺了那麼多錢,就有義務要回饋。他創辦了洛克菲勒基金會合洛克菲勒慈善機構,後來都成了洛克菲勒家族的主要慈善業務機構。」
財富伴隨責任。這是洛克菲勒家族的家訓。這個家族已繁衍至第六代,子承父業、代代相襲,人才輩出,其中出過重量級學者,也有副總統(Nelson Rockfeller)。開枝散葉,但未傳出過爭奪財產的官司醜聞。
翻開近代美國史,洛克菲勒家族的影響力幾乎無處不在,甚至已經成為美國近代史的縮影。它打破了中國人「富不過三代」的定律,至今依然是美國甚至全球富豪中的典範。美國當地時間三月二十日,傳出大衛洛克菲勒於睡夢中逝世的消息,享年一百零一歲。他的辭世不僅代表一個傳奇人物的殞落,也許更象徵一個引領風騷的百年王朝,將從此淡出歷史舞台。
高堡奇人中國 在 Facebook 八卦
記得小時候,家裡有一部BBC的紀錄片《蔚藍星球》,那是我十分喜愛的一部作品:令人屏息的大海、五花八門的海洋生物、精美細緻的特寫畫面,以及悅耳和藹的正統英國腔旁白。這部紀錄片更堅定了我對於自然的喜愛,也讓我讚嘆於大海的無盡神奇,但我卻從沒想過那沈穩的嗓音是出自何人之口。
十多年後,我並沒有一如兒時的嚮往躍入大海,反倒走向深林,翻越一座又一座高峰。這時,我收到了《活在我們的星球》這本書,是當年令我印象深刻的嗓音主人:大衛・艾登堡爵士所寫的,是他這六十年來不遺餘力在世界各地拍攝紀錄片時,所見證的環境變遷,與對世人的建言。
94歲高齡出書是件令人讚嘆的事,而去年在社群媒體圈轟動的大新聞:「大衛・艾登堡辦IG帳號了!」,也是為了這本書,與它目前正在Netflix上映中的同名紀錄片鋪陳。他也不愧是英國國寶級人物,帳號才開4小時,就寫下金氏世界紀錄,成為史上最快破百萬追蹤的「網紅」,迄今已超過600萬人追蹤,為他的傳奇人生再添上一樁趣聞。
這是一本十分宏觀的小書,份量不大,一天就看得完。它很好看,也不好看。好看的是,唯有像他這種走遍世界、跨越世紀的生命歷程,才能寫得出如此廣博且厚重的觀點,帶領我們一起見證人類科技的發展與地球環境的巨變。不好看的是,這並不是部快樂的書,而是一本誠實的書,他以百年歲月的見證,深沈的呼籲世人正視這顆美麗星球的真實狀況,並且提供他的想法、省思與建議。
這樣的書,往往會讓人感到焦慮與末世感,讀一半寧可闔起來,看看窗外飛過的蝴蝶、搖曳的樹影、家裡呼嚕嚕的貓,半信半疑的自問到「應該沒那麼嚴重吧?」然後擺回書架上,繼續跟著地球旋轉。然而,艾登堡爵士的書與紀錄片,那種令人窒息的焦慮少了,更多的是一種和藹堅定的呼喚,全因字裡行間都是他六十年紀錄片歲月中,走遍世界所看見的變化,很真誠的與世人分享他的感慨,告訴我們:「就是現在,只要做點什麼,一切都還來得及!但如果繼續漠視,那再過不久,一切就糟了。」
全球暖化深刻地影響著我們,比如說台灣已經三年沒有像樣的雪況、夏天高溫一再突破歷史紀錄,是與我們息息相關的議題,卻又無法透過我們肉眼可見的行動立即改善,常常讓人覺得遙遠而無力。不過,政府與大企業確實已經開始動起來做點什麼了,比如蘋果承諾2030年達到全供應鏈100%使用再生能源,比如主打永續、資助環境的產品,像圖中與Buy One. Plant One計畫合作的打火機,越來越為人所接受,更遑論各種賣爆的環保杯、限塑政策等習慣、制度上的革新,正一點一滴累積起來改變我們的環境。只要願意,每個人都可以透過微小的改變與關注,來加速這件事發生,這就是這本書後半段一再闡述的主張:認識地球的現況到底有多不樂觀,然後關注、實踐。
在社群網路的年代,我們往往報喜不報憂,人們努力將自己最好、最美、最快樂的一面呈現到公開的網路平台上,讓世界看起來如同伊甸園般,好像可以永遠運行下去。這個時代氛圍下,大衛・艾登堡在他人生的最後一哩路上,運用積聚了一甲子的影響力,寫出了他對環境的關懷與展望,希望能喚起世人守護環境的心;並從個人生活做出改變,凝聚共識促使國家機器轉動,讓人類能邁向真正永續的家園。
說實在的,人家今年都95歲了,要名有名,要利有利,還跟英國女王是好麻吉,地球就算明天爆炸也能心滿意足的離開,為什麼要特別出一本書、拍一支片,來呼籲世人正視地球的處境、動手實踐些什麼呢?我想,大概就是因為他真的很愛這個,我們唯一的美麗星球吧!
對了,這本書對台灣人來說,最大亮點是
#艾登堡在書中說臺灣是中國的鄰國
#爽
高寶書版
高堡奇人中國 在 陶傑 Facebook 八卦
大滿貫 (李光耀故事.四)
李光耀的「新加坡自治邦」,一九五九年成立,英國在幕後促成。「自治邦」的國防外交歸倫敦,其他一切自治。這樣一來,雖然馬來亞獨立了,但柔佛的一峽淺海之隔,新加坡「自治邦」之外,沙朥越、婆羅洲、東馬,還是英國屬土,李光耀變成英國在馬來半島南端的一座橋頭堡。
但是李光耀另有算盤,一九六三年,當英國也撤出東馬,馬來西亞聯邦成立,李光耀一看,左右都是馬來的伊斯蘭領土,新加坡不可能獨立生存,於是放棄英國人留給他的「自治邦總理」,新加坡全民投票,加入大馬。
然而,由馬共操縱的新共,都反對合併,他們要以馬列毛澤東思想「解放馬來亞」,而不是要由英國促成樂見的「馬來西亞聯邦」。李光耀成立的人民行動黨,本來有幾個前工會共黨領袖,這時一齊退黨,另立政黨。
新馬合併之後,馬來西亞後悔了,原來華人在李光耀統領下勢力大增。東姑拉曼要馬來人當家作主,於是一九六五年,李光耀被逐出大馬,領導人民行動黨,宣佈新加坡獨立。
新加坡獨立後,英軍還一直駐守,最高法院設倫敦樞密院,推行英語。李光耀是個百分之百的現實主義者,他知道新加坡的安全,繫於英美的嘉佑,但又不可以與馬來西亞翻臉。
然而,這時英國已經完全撤出了。共黨勢力在印支瘋狂擴張,印尼政變,蘇哈圖剿共、殺了五十萬人。越南、寮國、高棉相繼陷落,馬共電台還在向華人政治宣傳,李光耀知道華人頭腦簡單,思鄉情切,大力壓抑華語,監控文化教育。
在這個時刻,李光耀如果不獨裁,又能做什麼?開放「自由選舉」?當然是笑話。
七十年代末期,毛澤東四人幫覆滅了,中國「改革」、李光耀召來鄧小平訪問新加坡,近距離考察,覺得鄧小平的走資修正,可以往來做生意,鄧小平不再支持馬共,宣稱中共以前走的是一條錯路。
李光耀是勝利者,但是,禦敵久了,不會再放開,他認為,憑華人在戰後那種頭腦簡單、情緒濃烈而讓共產黨洗腦而操控,實行議會民主,很難不葬送新加坡,除非由他自己來操控。李國父冷靜、理性、直覺敏銳,除了對新加坡,對一切皆不講感情。這個奇人,沒有人學得了,也不要痴想模仿。
(圖:一九六五年八月九日,馬來西亞國會以 126 比 0 票數決議將新加坡逐出聯邦。李光耀同日召開記者會,宣佈新加坡獨立。)
高堡奇人中國 在 [討論] 世界走向兩極?高堡奇人的預言 - PTT 熱門文章Hito 的八卦
高堡奇人 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反烏托邦小說。故事的背景是:二戰時美國總統非羅斯福,而繼續再實行孤立主義,最後的結果是:納粹跟日本贏得勝利, ... ... <看更多>
高堡奇人中國 在 [問卦] 高堡奇人第四季是在演三小(雷- 看板Gossiping - PTT網頁版 的八卦
[問卦] 高堡奇人第四季是在演三小(雷 ... 聽說中國莫名其妙絕地大反攻? ... 對,拿掉美西跟整個亞洲的日本突然被中國打爆,然後中國還可以輸出武器給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