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景‧虛境‧真山水 梁震明的墨色台灣】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所美術史教授 蕭瓊瑞
梁震明的細筆山水,是戰後台灣水墨現代化運動中,從材料學與物象學一路切入而獲得具體成果的代表性藝術家。
1971年次的梁震明,並未經歷台灣1960年代的抽象水墨風潮,也未能得見1970年代的鄉土運動,在他稍稍懂事的年代,台灣已經進入1980年代的美術館時代,而在裝置、數位,乃至行動多元蹦發的90年代,他卻獨獨選擇了以看似最為傳統的毛筆水墨,作為創作的工具和媒材;這似乎和他作為「外省第二代」、且出生成長於被視為具有濃厚「眷村」特質的高雄岡山,有著一定的關聯,而在學校擔任工友、獨身撫養三個小孩的父親,更是引導、支撐他孤獨奮鬥、精勵上進的重要支柱與力量。
國小畢業,在韓永、李春祈等老師的啟蒙下學習水墨畫,一路從國中美術班、高中美術班,在1991年考入校區仍在蘆州的國立藝術學院(今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師事李義弘(1941-)與林章湖(1955-),也正式展開了他水墨繪畫的探研之旅。
1993年,他以碎筆萬點的手法,表現台北草山、九份地方的芒草,呈顯一種荒蕪與孤獨的美感,開始了他「水墨台灣」的系列創作,也引起了眾人的注目。1994年,他除了獲得該系系展水墨組第一名的成績,同時也獲得了馬壽華獎學金,及張穀年獎學金第一名;隔年(1995),再獲張穀年獎學金第一名,及劉延濤獎學金第一名,這些傳統水墨畫家的獎學金頒給,在在肯定了梁震明在傳統水墨方面的用心與成果。不過,如果更深入地考察梁震明在這段學習過程的面向,便可以發現他自我要求的廣度與深度,包括在中國美術史、佛教史、器物史,及日本膠彩畫的多方學習;1996年,更獲得慈濟藝術類美術理論組的獎學金。
這一切的努力與成績,反映了這位年輕的水墨研習者,顯然不願拘限於傳統水墨的窠臼,意圖尋找出另一條更為寬廣而深入的路徑。他曾說:「倘若我們將水墨視為單純的一種材質,那麼其屬性是否該被深入的探討。因為我們對這些材質的認知,經常來自傳統的規範,而較少本我的分析、推理與判斷。當我們對眼前的任何事都視為理所當然的時候,缺乏進一步的思辨,就會矇蔽自我的智慧,如果僅是相信前人的體略,卻沒有去思索其背後所隱藏的道理,蕭規曹隨般的跟隨其步伐,必然無法超越他們的成就,提出更有開創性的見解。」
在大學時期全方位的學習,以及短暫的中學教職後,1999年,梁震明重回母校,進入美術創作研究所進修,並在李義弘老師的指導下,展開「墨與黑」的材料研究,完成〈墨與黑的創作思辨〉碩士論文。
這個階段的研究,從材料學的角度出發,梁震明徹底地分析了中國水墨的墨色與西方繪畫顏料中的黑色,兩者間的不同。除了材料屬性上,墨所含的碳粒較細,色調固定,黑則較粗,亦會因成分不同而有不同的色調變化;更指出:在前人的使用觀念上,墨是重寫,黑則是畫,因此,在東方的藝術發展中,才發展出「書畫同源」的概念。(註1)
這種看似純粹材料學的研究角度,其實正是梁震明徹底掌握創作材料,同時也為自我畫類定位的一種深沈反省;因此,他說:「墨屬於廣義的黑色顏料,無論作品中是否用墨,現今的情況下依然會被視為水墨畫,如果創作者未曾提示的話,況且『近墨者黑』,所以也無所謂畫類定位的問題;而畫類的定位,只是方便溝通的一種狹隘界定,而這種界定不盡然等於創作者認知的界定,唯有模糊或是衝撞這種材料界定,才能獲得無限的可能。」(註2)
又說:「水墨的傳統是一種時空背景下逐漸發展而成的,但如何讓充滿西式視覺經驗的當下觀眾,重新認識水墨的當代價值,這樣的採用,正是覺醒下的選擇。」(註3)
2002年,他就以「墨與黑的創作思辨」為題,推出研究所畢業展於台北羲之堂。那些綿密素樸的墨點,烘染出層次豐富、形式多變的台灣山脈、岩石,擺脫中國古老的山水意象,直接從台灣的自然切入,那是親眼所見、心中有感,沈澱為生命情緒的一部份。而畫面豐富的層次,正是他研究所時期媒材研究的具體成果,為了對各種知名古墨的掌握,他曾走訪中國蘇州姜思序堂、周庄、上海、 _杭州、安徽歙縣胡開文墨廠及黃山等地,更自製各種不同材料的墨條,包括:石榴、檳榔心、杜仲皮、燈草、桐油……等,逐一試用,甚至製成色票,相互比對。
研究所的畢業展,也引發了藝評界的注目,以「層層染點.古墨新研的樸實路線」(註4)來形容他。
梁震明,畫如其人,人如其畫,那種樸實、綿密的風格,也展現在他為學求藝的生活態度上。研究所畢業後,在原有論文的基礎上,全力深入、持續探研。2003年,他又完成並發表〈日製液態墨的材質特性及使用方法之研究〉一文(註5),這是將當時台灣市售的33種日製液態墨進行試用及比較,得出多點特性,並發現指出:日本廠商所製的液態墨,主要是適合日本書畫界的創作觀點而生產的;因此,使用者的認知與選擇,才是主導這些墨品材質特性的關鍵因素。
歷經五年的研究、整理與擴展,終於完成《墨色的真相》一書,由國立編譯館補助出版。其中涵蓋的主題,包括:歷代畫家使用墨與黑及相關材料之種類說明、墨與黑之相關著作介紹、固態墨、液態墨及黑色顏料的製作工序及流程比較、中國歷代製作固態墨的流程分析與介紹、歷代文獻關於墨與黑之製作流程及概念的探討、歷代畫家使用墨與黑之方式及邏輯的比較、材質特性與使用方法及概念之關係研究等。《墨色的真相》可說是當代畫壇在材料研究上最具典範性的成果。
梁震明是以學術研究的態度面對創作,一如民初畫家黃賓虹的耗費巨大精力整理歷代畫論,彙編成《歷代畫論叢書》,也增美自我的創作。
梁震明的研究精神也展現在他獲得國藝會補助、與廣興紙寮合作撰成的〈中性紙材開發與成效研究〉(2005),及走訪全台三百多座廟宇,拍攝近萬張照片的「台灣寺廟龍柱造型之研究」(2006-2010);後者於2010年,由國立編譯館補助出版。
回到創作本身,2002年北藝研究所畢業後的這段時間,顯然是一個重整、深入整備的階段。2004年任教台中僑光技術學院,往返途中,經常前往苗栗後龍外埔拍攝海邊石滬;而在一個偶然機緣下,更接下了全台茶山之旅的拍攝工作,走遍了梅山龍眼林、鹿谷大崙山、大禹嶺、梨山,和嘉義石桌等地,對台灣的山林有了更深入的觀察、感受與瞭解。
事實上,2001年春天,梁震明就有機會首登大陸黃山,這是多少水墨畫家歌詠描繪的聖山,古松、奇峰、雲霧……,自然也給予梁震明極大的震撼,但他說:「雖有千景可選、奇石可畫,但無法長居,總有著霧裡看花難以動筆的感覺。」
2007年,梁震明轉任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系教職,也將生活重心轉回創作本身。2009年的「黑色的覺醒」個展,正是這個階段創作的一次總結。〈綠草黑世界〉(1995-2009)、〈黑葉下的台南孔廟〉(2008)、〈黃昏下的黑山〉(2009)、〈聳立在一片山巒的黑岩〉(2009),都是這次展出的幾件重要作品;在較為逼近的構圖取景中,呈顯樹葉、草叢、山岩、雲氣的豐美質感。這是梁震明在大量的照片分析下,捕捉現場的感受,以格物致情的方式所逼視出來的一種幽情,純粹畫景,空無一人,帶著一份深沈的孤寂與寧靜。
2010年,長期以來的精神支柱,父親病逝於高雄榮總,讓梁震明對生命有了新的體悟。經歷一段「無名虛相」的抽象水墨山水創作,撫平了失怙的心靈創傷;2012年的「海景」系列,重新回到細筆寫實水墨的路向,但畫面大為開朗,甚至加入了較多的色彩運用。
原來自2008年以來,梁震明便被澎湖特殊的自然景緻所吸引,節理分明的玄武岩,加上海天一色的開闊氣象、孤立海隅的小島、白色的沙灘…….;此後,他多次前往澎湖探訪,走遍七美、望安、桶盤,及目斗嶼、姑婆嶼……這些南北列島,也重訪宜蘭頭城、龜山島、屏東墾丁、旭海,及貢寮龍洞、南澳粉鳥林,和台中梧棲高美溼地,更不必提及自學生時代就經常和師長前往的北海岸淡水、石門麟山鼻、老梅等地。此外,也前往日本沖繩座間味島、古宇利島、瀨底島及石垣等地,比較不同文化下的自然景觀。
梁震明的創作取景,完全是以一種幾近物象學研究的科學手法,現場寫生不是他的創作形態,部份的速寫只在記錄某些必要的重點。遍遊這些景點,甚至重複多次的前往,主要是在收集相關的圖像和豐富自我的體驗,景色的記錄則以攝影取代,每次的前往,都經事先周詳的規劃,即使是相同的地點,也會有不同的路線和時段,因此景緻總是不同,或是晴、陰、冬、夏,或是晨起、夕歸,或是徒步、搭船,甚至動用空拍機等。梁震明的創作,帶著高度學術研究的心情,雖寫實景,但回到畫室,則是進行周密的草稿模擬及意象推演,反覆推敲,不斷思辨,務求達於虛凌、超越的意境。
2011年及12年的「海景意象」展,梁震明在以往以墨色為主體的畫面中,加入大片的色彩,這些色彩帶著稍顯誇張、鮮艷的高彩度,反而呈現了某種夢幻的意境;某些作品甚至直接以金色表出,或是紙張的金,或是顏料的金,但當轉化成物象的金,反而虛幻成視覺情感的金,那是一種純粹心象的金,實景、虛境,才是梁震明心中追求的真山水。
2014年展開的「千岩萬語」系列,回到山岩海石的細部描繪,積細成多,氣象浩瀚,以千岩寄寓萬語,是藝術家應物抒懷的本心,部份畫面加入細線的方格分割,益增非實境的畫面效果。
2015、16年的近作,在尺幅上更為開闊,他辭 _教職,專職創作,畫面的細筆寫石(寫實),幾如僧人的抄經,一筆一念、一劃一覺,梁震明的作品,也因此呈顯接近宗教般的凝定與寧靜。
中國近千年的水墨繪事,在近代而有「學」「藝」分途的隱憂,但在梁震明的身上,我們喜見高度學術研究的精神,如何貫穿、滲透在他的創作之中。戰後1960年代啟動「現代水墨」運動,曾以「革中鋒的命」的自動性技法,翻轉民初或日治以來,以寫實「改革」寫意的路徑,開展出一片暢意淋漓的抽象風潮,中經幾近照相寫實的鄉土水墨,落入寫景不寫情的機械操作。1970年代出生的梁震明,從台灣制式的學院體制中,一路走來,在深沈、穩健的學術操作中,重建了古典水墨的結構與質地,卻同時展現了現代宏觀與微觀兼具、客觀寫實與主觀虛境並呈的絕妙視野,堅實、蒼茫中,透露著一股孤獨、傲然的真氣。那是梁震明特有的墨色台灣、現代山水,隱隱承續著自余承堯(1898-1993 )、夏一夫(1925-2016)一路以降的密實水墨傳統,也是李義弘開創的材料學與物象學研究最耀眼的傳人。
註釋:
1 梁震明〈黑色的覺醒――梁震明創作自述〉,《藝術收藏+設計》25期,頁132,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9。10。
2 同上註,頁133。
3 同上註。
4 參見黃寶萍〈梁震明:層層染點.古墨新研的樸實路線〉,《藝術家》326期,頁236-239,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2.7。
5 收入《中國水墨藝術之回顧與前瞻:2003研究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72-183。
同時也有2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9,490的網紅Koobii高校誌,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高中美術班 在 Iris洢恩 Facebook 八卦
你的氣質小畫家已上線❤️❤️❤️
讓插畫風MIX纏繞畫MIX油畫,真的是覺得自己太異想天開🤣
畢竟要用油畫畫出纏繞畫的銳利感跟精緻度,光是筆頭就很有問題了⋯
不過幸好結果還可以❤️
只能說我的強項還是黑白插畫+麥克筆,真的八百年沒畫油畫了
(大概高中美術班的時候還有在畫😅
畢竟急性子,不太適合要等顏料乾掉的畫法🤣🤣🤣
好喜歡這種純然而別無目的,
只為自己快樂的感覺,
畢竟真的很久沒這樣了😅
只能說夢想不能當飯吃,
也感謝自己努力到現在,
讓自己可以安安心心、追求夢想的程度,
心之所向,欲之所望,
I hope so.
#油畫
#纏繞畫
#插畫
高中美術班 在 台南美食地圖 Facebook 八卦
彩繪稻田在後壁🎑10/1~10/18中秋連假&雙十連假邀請大家一同賞稻🌾逛市集和手作DIY體驗🎪
#台南活動
.
🎁台南美食地圖TG頻道 http://t.me/foodintainan
🥳爆料台南聊天TG群組 https://t.me/tainanthings
高中美術班 在 Koobii高校誌 Youtube 的評價
高中美術班 在 Jinbo Youtube 的評價
Street voice: https://streetvoice.com/Jinboismyname/songs/556455/
MV正式版:https://youtu.be/lGMDsm9NHRM
圍牆
詞:單珩奕、黃靖翔、陶翰熙、湯竣博
曲:陶翰熙、湯竣博
封面照攝影:蘇品綸
封面設計:蕭新玉(中正高中美術班學生)
混音:王水源
-----------------------------------------------------------------------------------------------------------
猶憶 當初
遙望圍牆 滿心期盼
而如今 回首
凝視圍牆 多了些斑駁和回憶
三年匆匆 我們都成長了
在這年少輕狂的年紀
做著屬於我們的紅樓夢
最後一次爬出圍牆
背上這首歌 揮別建中
勇敢地去闖吧!
-----------------------------------------------------------------------------------------------------------
『圍牆』
畢業
踏出這一片舒適圈
成為眾人矚目焦點
那回憶多麼繾綣
留著忘不了的那張側臉
睜開眼
如幻泡影的建中三年
夾雜在稚嫩老成青春凋零之間
即將褪下那件制服上的光圈
拋下躑躅牽掛夢裡飛上九霄雲天
啊
鬧鈴又響在早晨六點鐘
想起身上學卻驚覺像做了長夢
腦袋有點空
多少現實成了往事多朦朧
卡其制服已被深鎖
會不會青春已然日落
回想起
第一次從牆外望進建中裡
滿懷讀書上進的衝勁憧憬青春洋溢卻發現
一切想像崩壞 現實浮現
動力不見 我 隨波逐流頹廢
漸漸遺忘初衷在哪邊
下課 熱食部裡擠滿人潮
純男校的風景
上課 滑著手機
放學討論晚餐吃哪裡
仰望飛鳥自由徜徉在天際線
而我不過是平凡人剛好活在千禧年
多少的夜裡陪我的是層疊的書籍
在城市裡孤行
徬徨到不行
補習班裡女孩的背影成了回憶的
背景三年等著回應只能獨自嘆息
攀上圍牆我跂足遠望
想逃離世俗眼光
卻發現一切不過是自己在唱
第幾次
陪我的是
無限在重播的日復一日
多少事
只剩文字
沒追的夢想隨青春已逝
Oh get rid of simple life
Why my dream's been shrunk by time
我總是靜靜在人群裡騙自己戴面具已忘記內心裡的聲音在哭泣
突然我回首 想駐足
凝望身影遍佈的路途
卻被揮手 趕著上路
行囊被現實裝的倉促
一幕幕 漸漸回到碧葉扶疏
隨著鮮花別上胸膛剩那紅樓獨矗
圍牆 佇立在現實回憶之間
回想 曾經大膽許下的誓言
回望 紅樓漸行漸遠 淡出視線
背上 行囊我們繼續勇往直前
DAMN what should I do
太多的情緒把我包覆
脫下了早已褪色的制服
也脫下了滿胸的抱負
回顧入學時的憧憬
至今到底達成幾項
為何出現在眼前的
不是人生達陣的景象
在這裡 我並沒有成為班聯會主席
也沒有變成他人 口中羨慕的
台大醫學系
我還是過著我的生活 作著幼稚的夢
我把時間大把地蹉跎
這難道是一場空
But when I look back
看見走過的路
仔細回想 那些過往的酷
And thought about the ups and downs
Every single time we smile and frown
寂寞的夜裡 回憶再度捲起
試著闔眼 insomnia hits me
終於入睡 夢裡睜開眼睛
What I saw 是自己在紅樓的身影
我回到過去 saw the old view
我開始珍惜 everything I’ve been through
不換證外出 秀出態度
翹課打球 這感覺太酷
在此時
我才發覺過去自己到底有多盲目
頻繁追求功利 卻忽略 應該珍惜的 全部
但當我想要抓住此刻
all I can see is blur
我從夢中驚醒 strong feelings
但從未如此清醒
我終究要離開這裡
把記憶埋在心底
面對人生嶄新的課題
Even i don’t know where I’ll be
但我把書包背起 回憶裝起
終於跨出那圍牆
不停的告訴自己 keep moving
雖然難免會回想
面對眼前未知的黑暗
我在雲霧中看見曙光
放下了一切 沒有備案 我大步去闖
不想被這些教育制度嘲諷著
時間是盜夢者 我不斷遭逢的
是那些數不清的夢想 隨年紀增長
被這樣一點一滴的慢慢掏空了
然而我依然至始至終效忠著
三年歲月各種年少輕狂超瘋的
我仍是造夢者 I’ll be the proud runner 東海東玉山下我仍在嘴邊高哼著
圍牆 佇立在現實回憶之間
(從圍牆跳下 邊走邊尋找著方向
這年紀該去闖蕩 別去怕跌得遍體鱗傷)
回想 曾經大膽許下的誓言
(他們總是說 人不輕狂枉少年
而我想說 免驚啦阮攏尚笑憐)
回望 紅樓漸行漸遠 淡出視線
(時間 像是傾盆大雨 過天晴
我漸行漸遠 高中三年晃眼)
背上 行囊我們繼續勇往直前
(趁青春就去飛吧
義無反顧都去追吧
最後一次 以建中為榮
我們全部一起 大聲唱吧)
畢業
踏出這一片舒適圈
成為眾人矚目焦點
那回憶多麼繾綣
高中美術班 在 山水畫家的藝術Taiwan Artist World Youtube 的評價
#art #inkart #painting
➡️➡️➡️【實景‧虛境‧真山水 梁震明的墨色台灣】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所美術史教授 蕭瓊瑞
梁震明的細筆山水,是戰後台灣水墨現代化運動中,從材料學與物象學一路切入而獲得具體成果的代表性藝術家。
1971年次的梁震明,並未經歷台灣1960年代的抽象水墨風潮,也未能得見1970年代的鄉土運動,在他稍稍懂事的年代,台灣已經進入1980年代的美術館時代,而在裝置、數位,乃至行動多元蹦發的90年代,他卻獨獨選擇了以看似最為傳統的毛筆水墨,作為創作的工具和媒材;這似乎和他作為「外省第二代」、且出生成長於被視為具有濃厚「眷村」特質的高雄岡山,有著一定的關聯,而在學校擔任工友、獨身撫養三個小孩的父親,更是引導、支撐他孤獨奮鬥、精勵上進的重要支柱與力量。
國小畢業,在韓永、李春祈等老師的啟蒙下學習水墨畫,一路從國中美術班、高中美術班,在1991年考入校區仍在蘆州的國立藝術學院(今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師事李義弘(1941-)與林章湖(1955-),也正式展開了他水墨繪畫的探研之旅。
1993年,他以碎筆萬點的手法,表現台北草山、九份地方的芒草,呈顯一種荒蕪與孤獨的美感,開始了他「水墨台灣」的系列創作,也引起了眾人的注目。1994年,他除了獲得該系系展水墨組第一名的成績,同時也獲得了馬壽華獎學金,及張穀年獎學金第一名;隔年(1995),再獲張穀年獎學金第一名,及劉延濤獎學金第一名,這些傳統水墨畫家的獎學金頒給,在在肯定了梁震明在傳統水墨方面的用心與成果。不過,如果更深入地考察梁震明在這段學習過程的面向,便可以發現他自我要求的廣度與深度,包括在中國美術史、佛教史、器物史,及日本膠彩畫的多方學習;1996年,更獲得慈濟藝術類美術理論組的獎學金。
這一切的努力與成績,反映了這位年輕的水墨研習者,顯然不願拘限於傳統水墨的窠臼,意圖尋找出另一條更為寬廣而深入的路徑。他曾說:「倘若我們將水墨視為單純的一種材質,那麼其屬性是否該被深入的探討。因為我們對這些材質的認知,經常來自傳統的規範,而較少本我的分析、推理與判斷。當我們對眼前的任何事都視為理所當然的時候,缺乏進一步的思辨,就會矇蔽自我的智慧,如果僅是相信前人的體略,卻沒有去思索其背後所隱藏的道理,蕭規曹隨般的跟隨其步伐,必然無法超越他們的成就,提出更有開創性的見解。」
在大學時期全方位的學習,以及短暫的中學教職後,1999年,梁震明重回母校,進入美術創作研究所進修,並在李義弘老師的指導下,展開「墨與黑」的材料研究,完成〈墨與黑的創作思辨〉碩士論文。
這個階段的研究,從材料學的角度出發,梁震明徹底地分析了中國水墨的墨色與西方繪畫顏料中的黑色,兩者間的不同。除了材料屬性上,墨所含的碳粒較細,色調固定,黑則較粗,亦會因成分不同而有不同的色調變化;更指出:在前人的使用觀念上,墨是重寫,黑則是畫,因此,在東方的藝術發展中,才發展出「書畫同源」的概念。(註1)
這種看似純粹材料學的研究角度,其實正是梁震明徹底掌握創作材料,同時也為自我畫類定位的一種深沈反省;因此,他說:「墨屬於廣義的黑色顏料,無論作品中是否用墨,現今的情況下依然會被視為水墨畫,如果創作者未曾提示的話,況且『近墨者黑』,所以也無所謂畫類定位的問題;而畫類的定位,只是方便溝通的一種狹隘界定,而這種界定不盡然等於創作者認知的界定,唯有模糊或是衝撞這種材料界定,才能獲得無限的可能。」(註2)
又說:「水墨的傳統是一種時空背景下逐漸發展而成的,但如何讓充滿西式視覺經驗的當下觀眾,重新認識水墨的當代價值,這樣的採用,正是覺醒下的選擇。」(註3)
2002年,他就以「墨與黑的創作思辨」為題,推出研究所畢業展於台北羲之堂。那些綿密素樸的墨
點,烘染出層次豐富、形式多變的台灣山脈、岩石,擺脫中國古老的山水意象,直接從台灣的自然切入,那是親眼所見、心中有感,沈澱為生命情緒的一部份。而畫面豐富的層次,正是他研究所時期媒材研究的具體成果,為了對各種知名古墨的掌握,他曾走訪中國蘇州姜思序堂、周庄、上海、 _杭州、安徽歙縣胡開文墨廠及黃山等地,更自製各種不同材料的墨條,包括:石榴、檳榔心、杜仲皮、燈草、桐油……等,逐一試用,甚至製成色票,相互比對。
研究所的畢業展,也引發了藝評界的注目,以「層層染點.古墨新研的樸實路線」(註4)來形容他。
梁震明,畫如其人,人如其畫,那種樸實、綿密的風格,也展現在他為學求藝的生活態度上。研究所畢業後,在原有論文的基礎上,全力深入、持續探研。2003年,他又完成並發表〈日製液態墨的材質特性及使用方法之研究〉一文(註5),這是將當時台灣市售的33種日製液態墨進行試用及比較,得出多點特性,並發現指出:日本廠商所製的液態墨,主要是適合日本書畫界的創作觀點而生產的;因此,使用者的認知與選擇,才是主導這些墨品材質特性的關鍵因素。
歷經五年的研究、整理與擴展,終於完成《墨色的真相》一書,由國立編譯館補助出版。其中涵蓋的主題,包括:歷代畫家使用墨與黑及相關材料之種類說明、墨與黑之相關著作介紹、固態墨、液態墨及黑色顏料的製作工序及流程比較、中國歷代製作固態墨的流程分析與介紹、歷代文獻關於墨與黑之製作流程及概念的探討、歷代畫家使用墨與黑之方式及邏輯的比較、材質特性與使用方法及概念之關係研究等。《墨色的真相》可說是當代畫壇在材料研究上最具典範性的成果。
梁震明是以學術研究的態度面對創作,一如民初畫家黃賓虹的耗費巨大精力整理歷代畫論,彙編成《歷代畫論叢書》,也增美自我的創作。
梁震明的研究精神也展現在他獲得國藝會補助、與廣興紙寮合作撰成的〈中性紙材開發與成效研究〉(2005),及走訪全台三百多座廟宇,拍攝近萬張照片的「台灣寺廟龍柱造型之研究」(2006-2010);後者於2010年,由國立編譯館補助出版。
回到創作本身,2002年北藝研究所畢業後的這段時間,顯然是一個重整、深入整備的階段。2004年任教台中僑光技術學院,往返途中,經常前往苗栗後龍外埔拍攝海邊石滬;而在一個偶然機緣下,更接下了全台茶山之旅的拍攝工作,走遍了梅山龍眼林、鹿谷大崙山、大禹嶺、梨山,和嘉義石桌等地,對台灣的山林有了更深入的觀察、感受與瞭解。
事實上,2001年春天,梁震明就有機會首登大陸黃山,這是多少水墨畫家歌詠描繪的聖山,古松、奇峰、雲霧……,自然也給予梁震明極大的震撼,但他說:「雖有千景可選、奇石可畫,但無法長居,總有著霧裡看花難以動筆的感覺。」
2007年,梁震明轉任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系教職,也將生活重心轉回創作本身。2009年的「黑色的覺醒」個展,正是這個階段創作的一次總結。〈綠草黑世界〉(1995-2009)、〈黑葉下的台南孔廟〉(2008)、〈黃昏下的黑山〉(2009)、〈聳立在一片山巒的黑岩〉(2009),都是這次展出的幾件重要作品;在較為逼近的構圖取景中,呈顯樹葉、草叢、山岩、雲氣的豐美質感。這是梁震明在大量的照片分析下,捕捉現場的感受,以格物致情的方式所逼視出來的一種幽情,純粹畫景,空無一人,帶著一份深沈的孤寂與寧靜。
2010年,長期以來的精神支柱,父親病逝於高雄榮總,讓梁震明對生命有了新的體悟。經歷一段「無名虛相」的抽象水墨山水創作,撫平了失怙的心靈創傷;2012年的「海景」系列,重新回到細筆寫實水墨的路向,但畫面大為開朗,甚至加入了較多的色彩運用。
原來自2008年以來,梁震明便被澎湖特殊的自然景緻所吸引,節理分明的玄武岩,加上海天一色的開闊氣象、孤立海隅的小島、白色的沙灘…….;此後,他多次前往澎湖探訪,走遍七美、望安、桶盤,及目斗嶼、姑婆嶼……這些南北列島,也重訪宜蘭頭城、龜山島、屏東墾丁、旭海,及貢寮龍洞、南澳粉鳥林,和台中梧棲高美溼地,更不必提及自學生時代就經常和師長前往的北海岸淡水、石門麟山鼻、老梅等地。此外,也前往日本沖繩座間味島、古宇利島、瀨底島及石垣等地,比較不同文化下的自然景觀。
梁震明的創作取景,完全是以一種幾近物象學研究的科學手法,現場寫生不是他的創作形態,部份的速寫只在記錄某些必要的重點。遍遊這些景點,甚至重複多次的前往,主要是在收集相關的圖像和豐富自我的體驗,景色的記錄則以攝影取代,每次的前往,都經事先周詳的規劃,即使是相同的地點,也會有不同的路線和時段,因此景緻總是不同,或是晴、陰、冬、夏,或是晨起、夕歸,或是徒步、搭船,甚至動用空拍機等。梁震明的創作,帶著高度學術研究的心情,雖寫實景,但回到畫室,則是進行周密的草稿模擬及意象推演,反覆推敲,不斷思辨,務求達於虛凌、超越的意境。
2011年及12年的「海景意象」展,梁震明在以往以墨色為主體的畫面中,加入大片的色彩,這些色彩帶著稍顯誇張、鮮艷的高彩度,反而呈現了某種夢幻的意境;某些作品甚至直接以金色表出,或是紙張的金,或是顏料的金,但當轉化成物象的金,反而虛幻成視覺情感的金,那是一種純粹心象的金,實景、虛境,才是梁震明心中追求的真山水。
2014年展開的「千岩萬語」系列,回到山岩海石的細部描繪,積細成多,氣象浩瀚,以千岩寄寓萬語,是藝術家應物抒懷的本心,部份畫面加入細線的方格分割,益增非實境的畫面效果。
2015、16年的近作,在尺幅上更為開闊,他辭 _教職,專職創作,畫面的細筆寫石(寫實),幾如僧人的抄經,一筆一念、一劃一覺,梁震明的作品,也因此呈顯接近宗教般的凝定與寧靜。
中國近千年的水墨繪事,在近代而有「學」「藝」分途的隱憂,但在梁震明的身上,我們喜見高度學術研究的精神,如何貫穿、滲透在他的創作之中。戰後1960年代啟動「現代水墨」運動,曾以「革中鋒的命」的自動性技法,翻轉民初或日治以來,以寫實「改革」寫意的路徑,開展出一片暢意淋漓的抽象風潮,中經幾近照相寫實的鄉土水墨,落入寫景不寫情的機械操作。1970年代出生的梁震明,從台灣制式的學院體制中,一路走來,在深沈、穩健的學術操作中,重建了古典水墨的結構與質地,卻同時展現了現代宏觀與微觀兼具、客觀寫實與主觀虛境並呈的絕妙視野,堅實、蒼茫中,透露著一股孤獨、傲然的真氣。那是梁震明特有的墨色台灣、現代山水,隱隱承續著自余承堯(1898-1993 )、夏一夫(1925-2016)一路以降的密實水墨傳統,也是李義弘開創的材料學與物象學研究最耀眼的傳人。
註釋:
1 梁震明〈黑色的覺醒――梁震明創作自述〉,《藝術收藏+設計》25期,頁132,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9。10。
2 同上註,頁133。
3 同上註。
4 參見黃寶萍〈梁震明:層層染點.古墨新研的樸實路線〉,《藝術家》326期,頁236-239,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2.7。
5 收入《中國水墨藝術之回顧與前瞻:2003研究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72-183。
【梁震明簡歷】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畢業。
曾任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系及東海大學美術學系講師。
個展12次,國內外聯展30餘次。
作品曾在香港蘇富比、羅芙奧及沐春堂拍賣成交。
著作「墨色的真相」與「台灣寺廟龍柱造型之研究」獲國立編譯館出版刊行。
現為羲之堂代理之專職水墨畫家。
梁震明臉書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inkliang/
梁震明痞客邦: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
梁震明IG:https://www.instagram.com/liang_chenming_art/
#水墨 #水墨画 #水墨畫 #水墨画家 #水墨画の世界 #水墨創作 #台灣水墨 #台灣水墨畫家 #東方媒材 #梁震明 #藝術 #美術 #創作 #繪畫 #繪畫創作 #艺術 #芸術 #youtube #youtuber #youtubechannel #youtubevideos #youtubevideo #youtubers #youtubevlogger #art #artist #artwork #artoftheday #artfollowers #artmoderne
高中美術班 在 高中美術班贏得過高職美工科嗎? - 考試板 | Dcard 的八卦
高中美術班 贏得過高職美工科嗎? 考試. 2020年5月25日14:48. 我為高職生打抱不平像餐飲美術等特定領域方面高職生都很強底子都很好但我蠻好奇的如果附中美術班vs 復興 ... ... <看更多>
高中美術班 在 Re: [問卦] 高中美術班未來的出路問題- 精華區specialman 的八卦
※ 引述《pswen (ONE)》之銘言:
: 國中讀完美術班,就想高中也是繼續美術班了~不過之後出路是?有沒有前輩說說自己的想
: 法跟經驗分享。。。
哥跟你分享一下,哥也是國中+高中美術班後大學念藝術設計
國中美術班基本上類似該校的資優班,學校會把好的資源都灌在這種特殊班上
所以當時光我們班30個學生,就有5個290分up,2個280up,都將美術班當跳板考好的高中
(國中基測300分滿分 沒考作文的年代)
上了高中就不盡然是如此,反而因為高中有些有能力分班,或是數理資優班的出現
高中美術班有些變成學校裡成績比較差的班級,甚至比一般社會組班級還差
我們班的考卷還是跟體育班一起出的....
但是到了高中才比較看的出來這個學生後續的發展有沒有要繼續朝這方向走,但也不盡然
國中考高中美術班大概篩掉一半人,而高中考大學反而篩掉不多,30個將近20幾個繼續念
不過以台灣的藝術教育來說比較畸形,還停留在畫的好=有藝術天分 or 未來出路好
以大學藝術系為例,班上40位將近15個是科班考上來
但是4年下來這15個同學的發展頂多不到5個會繼續走原來的路
更有意思的是有更多高中非科班的學生在大學後超越了這些科班生,無論是技術還是想法
上大學後你在科班培養的能力頂多讓你有個一學年的優勢,後面很容易被別人急起直追
大學畢業後,真正從事純美術"fine art"的不到10位,走繪畫的又更少
這之中包含了非常有能力被畫廊簽下來的新銳藝術家 =>每年頂多1、2個
靠家裡金援吃老本參加畫畫比賽、辦個展維生的藝術家=>稍微多一些
稍微有點藝術底子卻無法更上一層,只能死拖活拖在畫室打工=>這種的一堆
以繪畫為基底,轉向設計發展的(建築、產品、工設、工藝...)=>也是一堆
對藝術有強烈興趣 但是技術與想法卻一般,因此轉向藝術行政、策展、藝術理論=>不多
有聽過學長是去迪士尼做美術設計=>幾百年出1、2個
對藝術有興趣,技術與想法一般,學科不錯因此轉去當老師=>還蠻多的
至於其他畢業後不走藝術相關的工作,也有些做得不錯
像是有4、5個去做NUSKIN,只有一位非常成功(他老媽藍鑽)
2、3位去當小巢
有些回家接手自己老爸老媽生意如早餐店、花店...
雲遊四海到處探險,或去澳洲打工,這種也有2、3個
變成政治人物或覺青,反核挺同太陽花動保....這些搞藝術的最愛,但是當職業的2、3個
然後大概有5個左右生死不明
如果你真心要走這條路,建議你到大二下當作停損點
如果發現大二下後你的作品沒想法、技術沒人好、沒有創作的動力與熱忱,就趕快轉吧
至於要轉什麼就看你自己,可以準備普考或是念教程考老師
如果有幸讓你考上,基本上畢業後成為班上前5%高收入
大gai 4 醬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80.176.74.187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Gossiping/M.1580106401.A.753.html
尤其民國7、80年代甚至更早,藝術就完全等同於繪畫,畫的好才有出路可以當老師
實在無法想像當年的學生要"背"怎麼畫石膏像,考術科圍著石膏像坐一圈
坐在石膏像背面的可以完整的畫出石膏像正面的圖...
美術班本來就分類在社會組 當然跟社會組的一般班級相比啊
美術班至少要上2節素描 2節水彩 2節水墨 1節書法 1節藝術史,這些都從正課去扣
國英數歷史地理都少人家一節,老師永遠在趕課,回家有的人還要畫圖,要怎麼比?
但是對於那種認不清自己當下狀況的人反而覺得感慨,死拖活拖也不是辦法
不然就跟你說得差不多,要從更多的地方去賺錢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