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失去寶寶時,我不僅想要跟其他女人一樣有小孩,而是希望她們也失去寶寶。
.
我在懷孕二十三週時失去第一個寶寶,那個十月正值美好的深秋、冬日即將到來。為了紀念我父親的父親,我把那個寶寶取名為傑克,他是我做了六個月不孕症治療的結果。
.
接下來的夏天,我自然懷孕了,不過在美好的秋季結束、冬日來臨前,我又在十七週時流產,而這次取名為亨利,是為了紀念我母親的父親。那天我照例去醫生那兒做超音波,但觀測不到寶寶心跳。我轉過頭,看到沒了生命的胎兒在我體內漂浮,我永遠忘不了那一幕。
.
接連失去寶寶後,我已經不太會去羨慕我認識和遇到的孕婦。
.
「羨慕」在我眼裡是小意思,它只不過代表你想要得到某個他人擁有的東西。誰不會偶爾羨慕別人?不,我是嫉妒,嫉妒就不一樣了──你不希望別人得到你想要的東西。
.
「經歷過失去後,人生變得一切都不對勁。」你能夠體會為什麼詩人奧登(W. H. Auden)在愛人死後,會哀求世界將所有時鐘停下來並切斷電話線。你了解到控制是一種錯覺,而那個錯覺已經永遠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恐懼。如果這件事可能發生,任何事都可能發生;如果它發生了,任何事都會發生。奧登寫道:「因為世間已再無美好。」
.
更雪上加霜的是,我住的布朗史東布魯克林社區以文青父母出名,陪產員滿街跑,隨處可見產前產後皮拉提斯中心、母嬰親善酒吧與迷你紳士帽。失去亨利不久後的某個早晨,我在自家大樓與心愛咖啡店之間的五個街區看見了三名孕婦,當我步履蹣跚地要進入室內時又看見另一個。世上的好人有所不知,我是個死亡天使。我想要偷偷地走到他們跟前,恨恨地說:「別太得意。你的寶寶可能會死!你的寶寶可能會死!」
.
我引以為恥,因為我骨子裡十分清楚沒有人會邪惡到詛咒她的鄰居跟自己一樣不幸。在不被嫉妒心蒙蔽時,我其實是會用心地替朋友挑選適合的生日禮物,貼心地不去打斷別人,為了安慰含淚的同事而取消會議。所以失去寶寶後的種種情緒,讓我感到陌生、害怕又孤獨。
.
我甚至不敢跟母親透露那股深層的惡意,但她知道我的狀況很糟。她不只一次建議我參加互助團體。我總是抗拒──誰想要加入這種俱樂部啊?然而這次絕望勝過了否定。
.
連續八週的星期二晚上,我們與其他三對夫妻在主辦單位非營利組織的簡樸會議室聚會。熱心的輔導員會在前方的白板描繪出哀慟的幾個階段,他們本身也是這個團體的產物。旁邊有一個推車,放了有關不孕、流產與死產的少數藏書。房間實在很狹小,我們得歪著身體、低聲說好幾次「不好意思」才能來到桌邊。大家會輪流帶零食,分享各自慘痛的故事。每個人都踴躍舉手、禮讓發言,並經常反思什麼是真正的同理心。
.
在那裡我學到事之一:如果你用「至少」的心態或字眼去回應別人的苦難,等於是在貶低對方的感受,可能因為他們的痛苦讓你焦慮。至少你沒生出一個死胎,至少你不必養一個特殊兒。這不叫同理心。
.
我跟丈夫都很喜歡並佩服這個互助團體的成員,超越了同病相憐的情誼。可是不知道為什麼,我與其中一名女子特別投緣,某個晚上,在她和我們的老公們走路去搭地鐵的途中,我忍不住跟她私下交談。我給了她一張名片,說了可以隨時打給我;我提議約個時間喝咖啡。我對自己的積極程度有點困惑,卻樂見嫉妒之外的改變。對另一個人產生興趣──多新奇呀!──能減輕我的痛苦。我覺得自己仁慈、大方又溫暖,就像灰姑娘的神仙教母。
.
直到她懷上孩子,我又變回邪惡的後母。難怪凱特布蘭琪在《仙履奇緣》(Cinderella)飾演的後母,會穿那麼多種綠色系的陰森戲服,並強調痛恨自己的繼女,因為她很好。我的慷慨大方已經消失殆盡。
.
請別誤會我,我並沒有對她做出什麼殘酷的事,我只是什麼也沒做。我沒有打電話給她,或暗示她應該打給我;我們沒有出去喝咖啡。過了兩年,我對她的生活一無所知。
.
這特別令人難過,因為隨著時間過去,我終於比較釋懷了。雖然一打開臉書就看到新生兒的照片還是會心如刀割,而現在我把悲傷的焦點從那個寶寶的存在,轉移到自己寶寶的不存在。我可以更快地從那些觸發點恢復過來,達到一個底線,再次去感受日常生活以及他人的幸福快樂。不過,我的朋友變少了。在互助團體認識的那名女子不是我過去這幾年唯一沒交成或失去的朋友,我想念他們。有時,我告訴自己該回去找他們了,或許他們能夠了解,但我的猶豫被羞愧蓋了過去。
.
嫉妒是一場焦土戰,留下一片不毛之地。
.
--
.
——遇見失落,你可以這樣做——
.
喪親會讓你的社交圈搞得一團亂,但是挺你的大有人在,用以下方法找到他們。
.
🟧建議1:明確告知你需要什麼──以及不需要什麼。
.
「你可以過來跟我一起靜靜地看難看的電視節目嗎?」在理想的世界中,好友會隨時知道你的需求;然而實際上,他們可能真的毫無頭緒。發出訊息,幫他們一把,讓他們可以為你做點什麼。
.
🟧建議2:發起新活動(會有人來的)。
.
設計簡單的橫式邀請函樣式邀請函
對象:你
活動內容:披薩、酒、毫不留情的直白
時間:星期一晚上七點半
地點:我家
原因:男友死了
.
敬請回覆
.
有時你必須先付出。為其他有類似喪親經驗的人發起每月一次的晚餐聚會、跑步團體或節日交換禮物派對。如果你還沒有認識這些人,可以擴大邀請,他們會出現的。
.
🟧建議3:抱著一顆開放的心支持在網路上與現實中冒出來的同類人。
.
設計簡單的社群網站樣式,類似臉書。
.
貼文
Andy下午2:15 有人有過這種經驗嗎?
Judy下午2:16 當然有!我私訊你。
.
相同境遇的人可能來自支持團體、臉書、朋友的朋友,或甚至雞尾酒派對上一場偶然的對話。
.
🟧建議4:放過不出現的人一馬。
.
「沒有寫卡片、沒有打電話、沒有傳簡訊,什麼都沒有!我以為我們是朋友。」有些人可能會從你的生活中消失,但在將友情一筆勾銷之前先好好想一想。當最痛的時刻過去後,你還是可以隨時分享感受。
.
🔺不建議1:放棄那些雖然出現但幫不上忙的朋友。
.
「事實上,我不需要你問我好不好;我只需要你傾聽。」就算是愛你的人,在不知道該說什麼好的時候也會說出蠢話。你可以客氣地指正他們,別太過苛責。他們可能很努力地嘗試了,並且希望下次能做得更好。
.
🔺不建議2:害怕說出實情。
.
「今天⋯⋯其實糟透了,是我女兒的四歲冥誕。」會有人對你的哀慟感到不自在,也會有人能夠妥善面對、傾聽和透過痛苦與你產生連結,畢竟只要是人都會有痛苦。雖然不是每次都管用,但隨著時間過去,你會越來越看得出來可以跟哪些人分享。
.
--
.
本文節錄自《#練習放手:致失去摯愛的人 你不需要忍住悲傷,與失落中的自己對話》,作者蕾貝卡‧索佛(Rebecca Soffer)與嘉貝麗‧柏克納(Gabrielle Birkner)創辦了《 Modern Loss 》這個網站 ( https://modernloss.com ) ,鼓勵傷痛者暢所欲言,無論多久,都有人陪伴。
.
這次與大家分享的這一篇,是海倫切莉克芙(Helen Chernikoff)於2018年在網站上分享的「不毛之地」(The Barren Field)。
.
本書集結40多位來自不同背景的成員,以獨特且幽默的口吻,又哭又笑地分享他們內心無法癒合的傷口,涉及的主題廣泛,祕密、收養、遺產、同性婚姻、身分認同等,但他們找到了與傷口共存、共榮的方式,繼續生活。幫助擁有類似經驗的你我,放肆大笑、崩潰大哭、整頓悲傷、獲得認同。
.
死亡與哀慟是人生的必經課題,
勇敢傾訴,並慢慢走出來。
.
不代表你選擇遺忘、或礙於他人眼光,
而是繼續生活。
.
重新定義哀悼
讓你面對喪親之痛時,不再無言以對。
.
--
.
📖翻翻本書:https://tinyurl.com/cl2ngx2q
🎵聽聽蘇心理師的導讀:https://youtu.be/0ifxinaTUTw
🏠本書由 臺灣商務印書館 出版發行
「馬男波傑克第一季」的推薦目錄:
- 關於馬男波傑克第一季 在 Facebook
- 關於馬男波傑克第一季 在 Emmy追劇時間 Facebook
- 關於馬男波傑克第一季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 關於馬男波傑克第一季 在 一口氣看完馬男波傑克第一季全集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馬男波傑克第一季 在 馬男波傑克-第一季後半開始好看- Netflix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馬男波傑克第一季 在 馬男波杰克第一季-在PTT/IG/網紅社群上服務品牌流行穿搭 的評價
- 關於馬男波傑克第一季 在 馬男波傑克第三季 - PttPlay線上看 的評價
- 關於馬男波傑克第一季 在 馬男波傑克第五季 - PttPlay線上看- Gimy劇迷 的評價
馬男波傑克第一季 在 Emmy追劇時間 Facebook 八卦
今天的週末影評超級長知識啊,我都不知道有這兩部專門講政治遊說的電影,因為中國每年只可以進64部外國片,所以如果不是大片,我都要聽台灣朋友講才知道(經常被大家翻白眼)。昨天我已經在網路上找好了,今天晚上可以來看呼唬~~。
這篇很好看所以不用講太多,尤其那個第二部片,聽起來好神奇,從好萊塢混到華盛頓都混很好,美國電影界怎麼那麼多怪咖。然後因為說到政治遊說請容我趁機喊話一下:賴清德你到底是不是工商團體臥底在政府最大的 lobbyist 啊,你的遊說手段太爛了麻煩看一下片子學習一下行嗎,什麼南部人喜歡加班,是人都不想加班啦。快點下台,快點(喔對不起Lizzy我再度挾怨報復了XD)。
﹍﹍﹍﹍﹍﹍﹍﹍﹍﹍
【分析師Lizzy的影視時間】
美國遊說產業之金錢蜘蛛網
──聊《攻敵必救》與《傑克老大和美國金錢》
上週金馬獎頒獎典禮,潔西卡雀絲坦穿著一襲紫色蛋糕裙禮服,與李安一同頒發最佳女主角獎,備受矚目。她今年三月在台灣上映的作品《攻敵必救》(Miss Sloane),雖然在美國票房不好,但在台灣的討論度相當高,網路一片好評,潔西卡雀絲坦飾演的主角Miss Sloane,其縝密的思緒與快狠準的策略攻防,令人邊害怕邊佩服,我都好希望自己的大腦能跟她一樣複雜,總是可以先算準別人的下幾步棋路。
每當電影裡出現遊說團體,形象通常比較負面,但《攻敵必救》劇本最突出的一點,是它特別強調其中的灰色地帶,並且不斷挑戰觀眾對主角說客Sloane的看法,每一個小轉折都是複雜的道德題,另一方面也呈現當今代議制度的問題:要成功主張任何一個立場,在其中運作的人們都得不擇手段,立意再良善也一樣。民意如何,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協調大老私下的動機與利益安排,其他的輿論、民意與風向都可操弄。
這是一場以自利為目標的比賽、一場不斷交易的遊戲。看著《攻敵必救》的劇情發展,會感覺對這群菁英說客,議題本身從來不是重點,總之每個題目都有正反兩方,一旦跟著出錢者站定立場,只需專注使出渾身解數贏對手,贏了就得分,法律規條不過是障礙賽裡的障礙,跳過它就好。
而Miss Sloane是其中的佼佼者,她在槍枝管制議題站的立場,或許與大多數觀眾相同,但她手法的殘酷,還是讓人打從心底發毛,連跟在她身邊的盟友,都不知何時會中暗箭。不過觀眾心裡也清楚,在現實裡,就算想當一個好人,若不懂敵人的招數、玩不了他們的遊戲,也只能提早出局,更別想改變現狀了。
但是「遊說」的運作,真可以到《攻敵必救》那麼誇張的地步嗎?這部分一向比較神秘,局外人難窺見他們如何運作。
好在這行偶爾會有人被抓,鬧上新聞,然後會有多事的導演把故事拍成紀錄片,讓我們這些外行人可以偷瞄,例如2010年的紀錄片《傑克老大和美國金錢》(Casino Jack and the United States of Money)。本片是《安隆風暴》導演艾利克斯吉伯尼的作品,資料量相當龐雜,即使一路梳理成為兩小時以內的電影,仍會讓不熟悉背景的觀眾頭昏,且讓我用簡單的方式介紹。
《傑克老大和美國金錢》主角”Casino Jack”是美國華府說客Jack Abramoff,1959年出生的他,年輕時是雷根的信徒,積極參與共和黨活動,曾是大專院校共和黨全國委員會(College Republican National Committee)的主席,不過熱愛電影的他,畢業後跑去好萊塢待了十年,還擔任過杜夫朗格主演《紅蠍星》的製片!
大約1994、95年間,正是共和黨拿下國會參眾兩院多數黨之際("Republican Revolution"),Abramoff來到政治圈發展,運用各種新舊人脈,成為頂尖說客。不過,2006年11月他鋃鐺入獄,於2010年出獄。
是什麼事情令呼風喚雨的Abramoff成為階下囚?
先來看看Jack Abramoff幾樁很具代表性的遊說案子,例如:
***
在美國北馬里亞納群島自由邦(CNMI)裏頭的塞班島(Saipan)......
「等一下!」你問,「塞班島?我好像聽過?」
讓我擷取一段新聞:「吳佩慈男友紀曉波,是香港融匯資本有限公司CEO,投資礦業、環保、房地產與博彩,並坐擁賭場酒店以及耗資百億的澳門金光大道,之前紀家還投資31億美元在塞班島打造博彩娛樂王國,足見紀家的確家大業大。」(來源:鏡周刊)
「喔喔,想起來了,請繼續。」
塞班島當年有許多規定都可以與美國本土相異,包括勞工權益與基本工資等等(但近年因醜聞導致相關自主權已被收回),因此某些亞洲血汗成衣廠,在那兒得以使用超級便宜的外來移工,又可正大光明將商品貼上「美國製造」的標籤。
這些移工光為了拿到工作就得先負債,以頭幾個月薪水還債,之後才能把極低工資存下來,生活水準近乎奴隸,懷孕的工人會被逼墮胎,許多女性只能去當妓女才能存夠錢回家。
Abramoff負責的遊說公司,收著大筆來自血汗工廠的錢,負責確保客人持續獲得美國勞工/移民法案的豁免,當外界人權團體質疑勞工狀況時,Abramoff安排了大多由共和黨政治人物組成的代表團去「考察」——住五星級飯店、打高爾夫球,回美國本土說謝謝大家關心,塞班島很棒喔,沒有人權問題喔。
***
Abramoff也受某個經營賭場的印第安部落(姑且稱為部落A)之託,要讓隔壁州的部落B開不成賭場,Abramoff找來朋友Ralph Reed幫忙,此君之前是基督徒聯盟(Christian Coalition)的領導人,他集結了一些保守基督教徒,在該州舉辦活動,反對墮落的賭場,製造輿論壓力,再加上政治操作,最後成功讓部落B開不成,鄰近的部落A之賭場繼續賺飽飽。但這活動也很不巧地,造成同一州部落C經營的賭場關門大吉,於是Abramoff說服部落C付他數百萬美金來影響政客,讓賭場重新營業。
(所以,賭場到底墮不墮落?看來是......若在裡頭賠錢就墮落,若是賺到錢的一方,好像就不那麼墮落了,對吧。)
***
後來Abramoff用可疑手法(牽涉到假造高額轉帳紀錄)與Adam Kidan合作將公海上的賭場SunCruz Casino買下,前老闆Gus Boulis不願離開,然後就在車內被射殺,黑道style。
(看來,喜歡電影的Abramoff把自己周圍的故事搞得越來越像電影。)
***
其他還有各種大大小小事件,例如找個救生員來擔任他們所開設「智庫」的人頭執行長,或是幫馬來西亞政權安排與小布希會面等等。整部紀錄片看完,讓我覺得虛構的《攻敵必救》挺保守的呢。
那麼最後Abramoff栽在哪兒呢?主要是那些印第安部落。Abramoff貪心過度,收費高昂,終究令部落懷疑錢都用到哪去了,於是開始合作,調查、收集與分享資料並反擊,甚至有同行眼紅於Abramoff的收入實在太高太離譜,因此透露線索給媒體。華盛頓郵報開了第一槍後,上頭也開始調查賄賂、未經允許的遊說活動、與其他不法行為。
最令人傻眼的是,Abramoff很愛寫電子郵件,留下很多證據,而且信裡常把客人稱作笨蛋(morons)、猴子(monkeys)、原始人(troglodytes)等等。
最後,Abramoff因與印第安部落及SunCruz案件有關的罪行,被判將近六年的刑期,服了四年,於2010年出獄。
整件事給我們的啟示是,骯髒違法的事情不要這麼大喇喇留證據,尤其當你要罵客人的時候,請不要寫進電子郵件。
言歸正傳。像Jack Abramoff這樣成功的說客,是在販賣政治人脈、媒合客人與政策來賺錢。只要他能持續有好生意、從利益團體那邊拿大錢,那麼不用Abramoff去求,也會有很多政客想和他合作,因為競選花費實在太高,每個民意代表都需款孔急。
在這些金錢與政策的媒合裡,居間牽線的Abramoff,自然也很容易巧立名目、開很多口袋來裝錢給自己,外人根本摸不透。看著《傑克老大和美國金錢》裡面涉及的錢,我都不知道這部紀錄片是警世作品還是徵人廣告了。
在美國,遊說是受憲法第一修正案保護的,它的出發點很有道理,是為了讓人民受到不公平待遇時,能夠有權要求政府改正。華府的遊說組織,當然不是都在幫菸草、槍枝、賭場、酒商等等提出訴求,也有很多組織是為了人權、老年福利等等可說比較「良善」的訴求在進行遊說。
我認為「遊說」本身不是問題,每種團體與訴求本來就需要上達天聽的管道,總不能每天等著攔轎喊冤。
真正的問題是政客要錢,很多很多錢,才能在政治圈繼續混下去,《傑克老大和美國金錢》提到,這些年來華盛頓最不為人知的真相,是議員不管是否在選舉季,每週每天都在想辦法要錢。更何況,誰不想被好好招待呢?如果某些利益團體願意花錢透過遊說公司來想辦法「款待」政客,誰不想享受高檔旅遊與美食呢?
所以整個遊說產業,像金錢蜘蛛網一樣把政客黏在網上跑不掉,政策與法條成了商品,擺在架上讓錢最多的人選擇,政客幫忙去執行以換得金錢,沒有太多空間能在意訴求內容。只要競選費用保持在高門檻,政客就幾乎只能為錢做事。但若直接把競選費用設置上限,也不是好辦法,這樣恐會令現任國會議員的地位更難被挑戰。
坐完牢的Abramoff倒是有些好建議,他出獄後出了回憶錄,該書最後一章標題為「通往改革之路」,提出幾個消除賄賂與貪污的提議,例如終生禁止國會成員與助理成為遊說者、國會議員應有任期限制等等。這些聽來的確是比較實際的作法,果然是專業的!只不過,立法權畢竟掌握在國會手上,若想改革,還有漫漫長路要走。
***
看了美國,回頭瞧瞧台灣,今年的台灣電影,比較有牽涉到政治的部分,如《大佛普拉斯》、《血觀音》,甚至是《台北物語》,都將政治圈裡的金權糾葛描述得很令人倒胃口,充滿醜陋殘酷又讓人崇拜不下去的角色,這大概也反映了台灣民眾對政治圈的厭惡與極度失望。我想,不管政治制度為何,每個國家都有一本難念的政治經哪。
馬男波傑克第一季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八卦
牛奶實驗
《愛自學的孩子,不會怕未來》是我曾推薦過的一本書,書名裡面的「自學」之意,比較類似「自主學習」,而非國內的某個教育制度。
我常想起這個「牛奶實驗」,其實就是良好習慣的養成範例。做的事情一樣,但是藉由前後順序的巧妙安排,孩子不但獲得立即的好處(喝到牛奶),更能因此習慣維持長期的健康(較少病菌侵襲)。
過程中不但沒什麼勉強,甚至可以算是讓孩子動機高昂地完成自我強化,學習自我照顧。健康的身體,又能促進健康的心靈,形成了一種良性循環。
習慣的養成,我更在意的是身教。也就是大人要先做,讓孩子跟隨,雙方都獲得好處。這個例子可以應用到生活很多層面,讓我們的生活更有結構,減少身心負擔,跟各位朋友分享!
--------------------------------------------
【史黛芬妮.唐納德森-普斯曼, 瑞貝卡.傑克森, 羅柏特.普斯曼】
在二○一三年冬季,波士頓發生美國有史以來最嚴重的流感,學校還流行腸病毒與百日咳,疫情的控制變得很複雜。
為了遏止疫情,老師們不斷地叮嚀學生要洗手,也發給家長通知單,說明洗手的重要性。二○一三年一月,梅尼諾市長(Mayor Thomas M. Menino)宣布該市進入公共衛生緊急狀態。有兩名在麻省小學附設幼稚園服務的幼教師告訴我們:「情況真是太可怕了,腸胃型流感讓整個班級的學生都感染,就像大海嘯打上岸來一樣,無人得以倖免。」孩子常因生病而請假,老師也會每天提醒學生要記得洗手。問題就在於如果老師沒有提醒,這一班的學生就不會自動自發去洗手。「這群5、6歲的孩子,一點也不重視衛生。」孩子需要老師「提示」他們勤洗手,如果沒有這個提醒(提示)動作,就不會有人去洗手(行為/常規)。
提示→常規
在疫情漫延的同時,麻省另一家幼稚園的學生幾乎保持全勤,沒有人因為生病而請假。這位珍妮特.伊凡斯(Janet Evans)老師接受學校與世界各地的科學家之邀請,四處宣導幫助孩童建立持久習慣的方法。
伊凡斯女士有16年豐富的教學經驗,每天一早,她就會和全班同學宣布當天的行程,有需要的話也會修正教室規則。
牛奶實驗
伊凡斯老師跟我們解釋何謂「牛奶實驗」。幾年前,當學校與小兒科醫生開始倡導洗手可以預防病菌的觀念時,伊凡斯老師便將它設為教室規則,她會在學期第一天就跟小朋友解釋。她會請小朋友一起大聲哼唱生日快樂歌,然後請他們在腦袋裡默唱,最後帶他們到水槽用洗手乳洗手,而且在腦海裡自己靜靜的哼唱生日快樂歌,並且要求他們要進教室上課前要自動自發去洗手。伊凡斯老師會說:「洗完手就能喝牛奶了。」所以他們的教室規則就是:「上課前洗手,然後喝牛奶。」
在伊凡斯老師宣布完規定之後,只有兩個小朋友記得進教室之前要洗手。老師遵守諾言把牛奶放在這兩位同學的桌上,而其他急急忙忙衝進來的學生卻沒有牛奶可以喝。
其中一位學生問道:「老師我們可以喝牛奶嗎?」
伊凡斯老師指著水槽,語氣和藹、笑著跟他們說:「還記得我們的牛奶規定嗎?」
小男生們大聲回說:「對吼!」然後全部跑出去認真用力的洗手,回到教室後就發現牛奶正放在桌上等他們。
大家有沒有發現伊凡斯老師並沒有要求小朋友去洗手,也沒有提醒、嘮叨或是罵他們,甚至沒有提到洗手這個字眼,只是說出「提示」而已,也就是為何桌子上沒有牛奶的原因。
提示→常規→獎勵
這個規定執行了兩天後,小朋友再也不需要老師提示了,上課前他們就會自動去洗手,而這麼簡單的一個規定卻大大地照顧到每個孩童的健康。
伊凡斯老師的牛奶實驗是「增能教養」的最佳範例,她教會學生自己做抉擇,選擇不洗手的小朋友就要承擔沒有牛奶喝的結果。他們不是因為害怕懲罰而不洗手,他們想要喝牛奶,所以自己決定要洗手。伊凡斯老師的規定很清楚,明確的指示把自由還給學生,她賦予孩子一個很棒的學習習慣,孩子將老師的指示內化並且和自身的需求連結在一起。因為他們想要喝牛奶(獎勵),於是教會自己要洗手(行為/常規)。這是自我強化的系統──不需要外來的指示,就能遵守規定、得到獎勵!
在其他的班級中,不管學生有沒有洗手都能喝牛奶,從來沒有人讓他們選擇,沒有體驗為自己的決定負責任的機會,當然就不可能建立起良好的學習習慣,事情就是這麼簡單。
研究人員還發現伊凡斯老師的牛奶實驗有附加的優點:學生的洗手時間對健康也有影響。雖然每個老師都會要求小朋友洗手,但是伊凡斯老師的學生,洗手時間硬是比其他幼稚園的小孩多了十秒鐘,這比美國疾病管制局公布殺菌的洗手時間(20秒)再多2秒。
伊凡斯老師有告訴小朋友一定要洗20秒嗎?沒有。其他班的小朋友可能會隨便快速的洗一下手,但是伊凡斯的學生心裡有一股動力促使他們這樣做,而被大人提醒是不會這樣積極的,他們是真心而且開心的享受洗手的過程。伊凡斯老師的學生在洗手時會哼唱歌曲,其他班的孩子只想趕快完成,當然不會認真洗手,其中甚至有兩個學生被發現只是打開水龍頭,假裝洗手而已。
在新英格蘭兒童心理科中心,臨床醫師與研究人員已經花了幾十年的時間,收集兒童習慣養成的資訊,普斯曼醫師解釋,為何牛奶實驗可以如此成功的建立洗手習慣:
伊凡斯老師運用了重要的行為技巧,她訂了一個讓學生可以做選擇的規定,這讓他們產生動力,她的規定很簡單、明確,最重要的是自我強化:「先洗手,就可以喝牛奶」,選擇越明確,規定就會越成功。
.
愛自學的孩子,不會怕未來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84131
.
--------------------------------------------
「因果關係的假象」與「關係本身的重要性」《阿德勒教你面對人生困境》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iTVQ2sAw8E&feature=youtu.be
2016年9月《靜下心去愛》新書上市
1.博客來:http://0rz.tw/PCzPS (79折)
2.金石堂: http://0rz.tw/vCsPh (79折)
3.誠品: http://0rz.tw/UllK6 (79折)
4.星馬地區: http://0rz.tw/M8sn2
免費電子書借閱平台: 台灣雲端書庫(可借《靜下心去愛》、《我想傾聽你》、《謝謝你知道我愛你》、《找一條回家的路》、《跟自己和好》)http://0rz.tw/HJCSM
馬男波傑克第一季 在 馬男波傑克-第一季後半開始好看- Netflix板 - Dcard 的八卦
前陣子從第一季開始追,主角Bojack是在好萊塢少年得志的明星馬,他決定要為自己的明星生涯出一本自傳,我一開始沒抱特別的期待就只是想開心看而已, ... ... <看更多>
馬男波傑克第一季 在 馬男波杰克第一季-在PTT/IG/網紅社群上服務品牌流行穿搭 的八卦
马男波杰克第一季 BoJack Horseman (2014) 9.2 ... 又名:. 剧情简介:本剧的世界设定是普通人类和拟人化的动物共同生活在一起,除了外形,这些动物跟人类没什么不同。 ... <看更多>
馬男波傑克第一季 在 一口氣看完馬男波傑克第一季全集 - YouTube 的八卦
一口氣看完 馬男波傑克第一季 全集,看過氣EMO老馬擺爛人生如何逆風翻盤 · 草泥泥影院官方频道 · 長相帥氣但性格卻天然呆?! · 【致郁】马男波杰克:你上次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