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區區議員聯署】
【防疫政策朝令夕改 政府高官問責下台】
因政府施政失誤而令武漢肺炎在香港本地持續爆發,再加上遲遲不願意封關、大批免檢人士在社區穿梭自如,令病毒傳染防不勝防,最終造成社區大爆發,經典例子是慶回歸活動死亡人數持續增加,整體每日更近150宗確診,總感染人數超過3000人,經已超越2003年「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沙士)的總人數。
特區政府高官如夢初醒,以為推出多種擾民政策就可以令病毒傳播鏈中斷,卻從來不以源頭截斷病毒來源。上星期先有禁止晚上食肆堂食、昨日全面禁止食肆堂食,今日又放風明日又突然放寬,政策朝令夕改,令市民無所適從,更在不同的街頭出現跪地用餐、在公園用膳的情景。天可憐見、何其不幸,香港由曾經一流的國際金融中心、淪落到戰地國家水平要人民風餐露宿,政府卻一副何不食肉糜的心態,僅呼籲小市民到郊野公園或者急急開放社區會堂予人用膳,可見制定政策手忙腳亂、離地萬丈,從不了解民間疾苦,更遑論體恤不同中小企業界、飲食界和小市民的死活。政府聲稱的防疫工作也只是藥石亂投由口罩派發、檢疫工作等等,不但可行性低,更是無理擾民,效率之低更令社區內人心惶惶,遲遲不封關又以政治考慮為優先,生怕港人發現,原來沒有中國大陸的來往,香港也不會一命嗚呼。近日更有傳媒報道指,特區政府有意押後立法會選舉,繼續令民怨沸騰,自掘墳墓,造成憲制危機。病毒橫行,如今恨錯難返,特區政府高官卻每月三十多、四十萬港幣月薪袋袋平安,冷眼看待小市民每日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過著朝不保夕的無薪假期掙扎求存。
我們一眾十八區區議員不齒特區政府高官所作所為,聯署要求全體問責官員捐出2020年7月所有酬金到非政府組織或慈善機構,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教授更應問責謝罪下台。
排名不分先後:
油尖旺區議員 何富榮
油尖旺區議員 李傲然
油尖旺區議員 陳梓維
油尖旺區議員 余德寶
油尖旺區議員 陳嘉朗
屯門區議員 曾振興
屯門區議員 盧俊宇
屯門區議員 何國豪
屯門區議員 黃丹晴
屯門區議員 李家偉
沙田區議員 陳兆陽
沙田區議員 李志宏
沙田區議員 勞越洲
沙田區議員 周曉嵐
沙田區議員 陳運通
沙田區議員 楊思健
沙田區議員 丘文俊
沙田區議員 丁仕元
沙田區議員 黃浩鋒
沙田區議員 陳諾恒
沙田區議員 趙柱幫
沙田區議員 黃學禮
沙田區議員 李永成
沙田區議員 盧德明
沙田區議員 石威廉
沙田區議員 許銳宇
沙田區議員 黎梓恩
沙田區議員 吳錦雄
沙田區議員 曾杰
沙田區議員 岑子杰
沙田區議員 鄭仲恒
沙田區議員 麥潤培
沙田區議員 鍾禮謙
沙田區議員 李世鴻
沙田區議員 衞慶祥
沙田區議員 張慶樺
沙田區議員 葉榮
沙田區議員 廖栢康
沙田區議員 許立燊
沙田區議員 陳珮明
葵青區議員 張文龍
葵青區議員 郭子健
葵青區議員 韓俊賢
東區區議員 仇栩欣
東區區議員 陳寶琼
東區區議員 黎梓欣
東區區議員 蔡志強
東區區議員 謝妙儀
東區區議員 曾因瑩
東區區議員 傅佳琳
東區區議員 李鳳琼
東區區議員 吳卓燁
灣仔區議員 李永財
中西區區議員 葉錦龍
中西區區議員 任嘉兒
中西區區議員 梁晃維
中西區區議員 黃永志
大埔區議員 譚爾培
大埔區議員 林名溢
大埔區議員 陳蔚嘉
大埔區議員 劉勇威
大埔區議員 文念志
九龍城區議員 李軒朗
九龍城區議員 郭天立
九龍城區議員 曾健超
黃大仙區議員 溫子眾
黃大仙區議員 陳啟淳
黃大仙區議員莫綺霞
黃大仙區議員 陳俊裕
黃大仙區議員 張嘉宜
離島區議員 王進洋
離島區議員 梁國豪
離島區議員 李嘉豪
元朗區議員 郭文浩
元朗區議員 李頌慈
元朗區議員 王百羽
元朗區議員 巫啟航
元朗區議員 伍軒宏
元朗區議員 張秀賢
元朗區議員 陳詩雅
元朗區議員 李俊威
元朗區議員 方浩軒
元朗區議員 司徒博文
元朗區議員 張智陽
元朗區議員 吳玉英
元朗區議員 李煒鋒
元朗區議員區國權
元朗區議員梁徳明
元朗區議員 陳樹暉
元朗區議員 林進
元朗區議員 何惠彬
荃灣區議員 林錫添
荃灣區議員 趙恩來
荃灣區議員 劉肇軒
荃灣區議員 陳劍琴
荃灣區議員 劉志雄
荃灣區議員 潘朗聰
荃灣區議員 譚凱邦
荃灣區議員 賴文輝
荃灣區議員 李洪波
荃灣區議員 謝旻澤
深水埗區議員 黃傑朗
西貢區議員 王卓雅
西貢區議員 梁衍忻
西貢區議員 陳嘉琳
北區區議員 羅庭德
北區區議員 陳梓峯
北區區議員 袁浩倫
北區區議員 張浚偉
北區區議員 張正皓
北區區議員 蔣旻正
北區區議員 周錦豪
(名單不斷更新中)
香港郊野公園排名 在 八鄉朱凱廸 Chu Hoi Dick Facebook 八卦
【2030+/東大嶼/新界北】
雖然係假諮詢,都記得要表態呢
今晚截,電郵致 : enquiry@hk2030plus.hk
民間聯署反對《香港2030+》
《香港2030+》有別2007年發佈的《香港2030》,不設規劃年份,反而提出多項大型基建,盡快與珠三角和大灣區接橋鋪路,似乎把2047年後香港的規劃權拱手交讓至區域層面,而不是把香港城市規劃看作為內部事務。《香港2030+》提出,繼續助長基本工程儲備基金虧損,長遠埋下基建超支轉嫁民生的問題。
政府也沒有提出具體政策如何改善現有經濟、社會和環境設施,反而借用東大嶼和新界北兩個策略增長區,把個別地區的「宜居」、「具抗禦力」、「創造經濟機遇」美好想像,硬說是全港性空間規劃,也隱瞞政府部門各自為政,根本無法處理《香港2030+》跨部門的協調工作,已預料出現目標性誤差,把這次每十年一次的全港性規劃檢討,更加脫離市民日常生活的關係。民間聯署提出反對,原因見如下︰
原因一︰基建超支,市民承擔
政府提出發展東大嶼和新界北策略增長區,涉及發展1,720公頃發展土地,東大嶼都會的成本最保守也要4,000億元以上。年前發展局曾提出新界東北新發展區需耗資1,200億元,成為香港歷來已啟動最大型的基建項目;若加上對外交通設施的基建成本,新界北發展的成本相信最保守也要2,000億元以上。換句話說,《香港2030+》提出的兩大策略增長區,合共將耗費高達逾6,000億元、相當於目前特區政府財政儲備的三分二以上,也是2016年學者提倡設立「全民退保」種子基金的6倍金額。
同時,發展出一個「資本旋轉門」的現象:與土地有關的收益撥入上述基金,而基金內的公帑再度投放予土地有關的工務工程,形成一個恆常不斷開發環境、製造土地、興建基建工程的循環系統。既興建鐵路催谷租金樓價,亦協助不少新界地產項目造渠鋪路,三十年間不斷的賣地與基建投放,不但並未有解決房屋等問題,反而成為加劇土地房屋投機的共謀。
原因二︰擴充容量與解決房屋問題沒有直接關係
現時香港人口為730萬。根據政府統計處的估計,到2043年將上升至822萬,2064年則回落至781萬。至於住戶數目,2014年的數字為243萬,預計高峰將為2044年的293萬,並於2049年回落至291萬。但兩個發展區落成之期,已錯過政府預測的人口高峰期(2043年),發揮不到分散人口的作用。
即使沒有東大嶼都會,政府也能達成建屋目標。根據房協於2015年發表的報告,香港現有267萬住屋單位。政府2015年12月公布的《長遠房屋策略2015年周年進度報告》提出要在未來10建造46萬個新單位,將總住屋單位數目增加至313萬。新建單位中,10.6萬是為目前身處惡劣居住環境的住戶而興建,9萬個輪候公屋單位也可以滿足。新單位將分佈於古洞北、粉嶺北、東涌、洪水橋、元朗南及將軍澳的新發展區及重建區,以及多個將改變法定用途成為發展用地的地方,完全可以滿足2044年高峰期的293萬戶住屋需求。
原因三︰樓價泡沫同步形成
港英政府制訂了首份《全港發展策略》,當時的主要建議是,推動北大嶼山一帶發展的「港口及機場發展策略」。其後演化出赤鱲角新機場「玫瑰園計劃」,成為回歸前香港最主要的大型基建項目,而當年的地產泡沫亦同步出現,形成了1997年前後的樓市狂潮。及至2006年《香港2030最後報告》發表,2007年曾蔭權宣佈十大建設計劃,新一輪的大型基建潮又告展開,近十年的樓市泡沫則同步形成。由基建投資帶來的乘數效應,客觀效果是刺激經濟的總體需求,以及為各階層創造大量就業機會,因此亦為樓價的持續向上構成了「實質」支持。
原因四︰棕土擴張,引發環境危機
近年熱錢流入,樓價飛升,政府未有對症下藥,反而透過大量改劃「政府、機構或社區」、「休憩用地」及「綠化地帶」作發展用途,更進一步考慮發展郊野公園,令環境變差。事實上,過去5年,已有合共98幅「政府、機構或社區」、「休憩用地」及「綠化地帶」用地改劃作房屋或工商業用途,約為120公頃。
鄉郊農地的棕土化近年有惡化趨勢,隨著政府不斷開發新市鎮及堆填區收取傾倒泥頭費,令新界農地地主肆意破壞鄉郊環境,收費入場費供給平價在農地傾倒泥頭,到處出現泥頭山。《香港2030+》未正式上馬,反而提供了囤地的誘因。
原因五︰製造離散城市,生活質素倒退
政府以換湯不換藥的新市鎮發展模式,硬套於兩個發展區。問題的核心在於,第二代的新市鎮(大埔、粉嶺、元朗) 比第一代的新市鎮(荃灣、葵涌、沙田),與市區的距離普遍愈來愈遠,這個趨勢一直延續至現時洪水橋、古洞及新界北新發展區的選址,令香港逐漸進入「離散城市」的狀態。而且作為一個金融中心,香港的相關工種及工作機會高度集中於市區,尤其金融、保險、地產、飲食、酒店、進出口貿易以至零售批發等行業。由於區內工種嚴重缺乏多樣性,製造「孤島效應」,於是居住於新市鎮的市民唯有到市區尋找工作機會,同時製造大量的跨區工作需求與交通流量。
原因六︰人口遷移和人口大洗牌的迷思
新界北需先耗費數以百億計的公帑作收地補償,相當部分將直接進入囤積土地的地產商口袋裡,而長期居住在該區的基層居民,則面對失去家園的厄運。
諮詢文件中又提及另一條「發展軸」:「北部經濟帶」,便主要由七個港深邊境口岸,以及毗連的洪水橋、新界東北和新界北新市鎮串連而成。曾預料新界東北規劃人口為17萬,而區內就業職位就提供不到4萬。洪水橋規劃人口也跟新界東北相同,但就業職位卻大幅提升至17萬,幾乎是全民就業。現在《香港2030+》揚言,新界北人口25-35萬,職位供應也可達21萬。不過,回望過去第一代和第二代的新市鎮經驗,均未曾做到「自給自足」和「均衡發展」的初衷。未知政府是否高估了新界北和東大嶼的就業預測,還是考慮將來大規模開放跨境工作人口。如是,未來香港人口和人力有機會出現洗牌,不會存在港人優先的城市規劃政策。
原因七︰「低效益,高成本」的土地利用
為了貫穿和連接新發展區與其他區域的交通連接,政府估計預留700 公頃土地作為道路興建。參考過往經驗,香港道路的總面積為40平方公里(即4000公頃土地),相關道路興建及維修成本正日漸上升,過去20年的道路維修開支,已經大幅增加59.1%。推算香港道路的總面積,幾乎可以容納香港所有的公營房屋和私人住宅用地(16+26=42平方公里)。
數年前,發展局將新界東北規劃稱為「香港人的新市鎮」,公眾焦點難免落在住宅供應。當大家以為新界東北發展是為了解決房屋問題,但發現僅有90公頃土地(佔612公頃的發展範圍不足15%)留作公營房屋。差不多300公頃的土地卻用作綠化、休憩和市容美化,也就是接近新界東北總面積的一半。
另外,政府預留超過310公頃土地作為堆填區擴充。堆填區屬於不可持續的地景設計,即使修復,土地重用性低。香港有一半已關閉的堆填區長期閒置,年份長達22至42年。政府反而持續加強堆填區的依賴,而不是考慮連結農業地景,分擔堆填區壓力,把廢棄資源轉換為堆肥及其他附加增值的產品。不過,政府似乎有意淡化農地作為地景系統的討論,在規劃署公佈的「藍綠資源」文件裡,農地在官方的景觀和綠色資源分類上被剔除,只包括郊野公園、公園、海港、河流、濕地、水塘等。惟具備人為干預特質的休憩用地和康樂空間,則榜上有名。
另外,政府也打算預留土地作為建築及拆卸物料處理設施(30公頃)和為廢物管理及處理設施(40公頃),但工程預料會發生在農地和綠化帶,觸及國際土壤保育的問題。優質土壤形成的時間漫長和過程複雜,估計一釐米厚可供耕作的土壤需要最少1000年形成,故跟石油和煤等資源一樣,有存庫上限,故聯合國把土壤定性為不可再生的資源 (non-renewable resources)。
原因八︰加劇本地空氣污染
近年香港車輛數目,尤其私家車數目有增無減,而市區土地有限,道路擴展的幅度和速度均遠遠趕不及、亦無可能追得上車輛的增長。領牌車輛數字(即是在路上行走)由2012年的653, 010輛增至2016年的745, 677輛,4年間增加92, 667輛(14.2%)。領牌私家車由2012年的454, 697部增至2016年的536, 025部,4年間增加81,328輛(17.9%),按年有3-4%增長,比人口按年只有0.8%增長更多。反觀由2003年至2013年,香港整體公共道路總增長大約是0.8%,而政府估計由2014年至2020年,道路總增長只可達0.4%。從數字可見,私家車增長不合比例地佔總車輛增長近九成(87.8%),比人口增長多好幾倍,即是愈來愈多比例的市民擁有及使用私家車,爭奪非常有限的道路資源。
以2016年空氣污染超標日數為例,一般監察站錄得微細懸浮粒子(PM2.5)的超標日數最高地區達到173天(屯門),而路邊監察站更高達227天(銅鑼灣),全年超過一半日子的空氣污染物超標,危害市民身體健康,情況令人憂慮。但政府沒有檢討過時的空氣質量指標 (air quality objectives),反而採用舊指標作為環境評估,已有環保團體發現本港路邊廢氣問題比珠江三角洲區嚴重。香港的兩個子站,包括東涌和荃灣的NO2均超出安全標準,分別是43和64微克/立方米,幾乎比中山和深圳等地高出60%至2.5倍,其路邊污染較佛山和肇慶等較差的地方更嚴重NO2含量更為急切。
原因九︰挑戰生態穹頂
發展兩個新策略增長區,須啟動鄉郊收地程序,並在生態敏感的地方造城。在東大嶼都會區的項目,政府需要在交椅洲和喜靈洲一帶興建超級人工島,進行大規模填海工程,建造多條柱躉,連接多個島嶼的運輸網絡,將摧毀周遭一帶的海岸生態。
除了因為填海和人口眾多城市化的結果,影響中央水域,大嶼山、交椅洲和喜靈洲的自然環境和生態系統此外,東大嶼都會是建立在海平面上,位置是在海中距離陸地三到五公里,是處於極其危險和脆弱的境地。世界上沒有一個有70萬人口的海平面上城市,位於海中,在全球暖化情況之下,溫室氣體濃度上升,天氣將會加劇熱和極端, 變得不穩定,並加劇風暴潮等威脅,海水平面上升。根據中國科學家的一項新研究,到本世紀末,海平面可能在珠江三角洲上升達1.2米,可能對香港和澳門造成災難性泛滥影響, 在香港的夏季暴雨和颶風, 這個問題變得更嚴重。
原因十︰無歷史輪廓的城市規劃
《香港2030+》只提出「棄舊迎新」,未有重視民間歷史,報告沒有保育的願景,亦無策略回應近年社會對保育的期望與要求。當非法定古蹟以外的建築物遇上新發展或市區重建,很可能會遭拆毀。為何城市的建築保育,不可像發展藍圖般,就不同的保育對象:如歷史建築物、現代建築物、社區地標等,配合不同的建設類型——例如住宅、學校、招牌等,有不同的保育框架和處理方法(譬如原址保留、非原址重置、活化改造等),並每隔一段時間作全面檢討和公眾諮詢?《香港2030+》似乎活生生地終斷民間歷史。
聯署團體(按筆劃排名)︰
土地正義聯盟
守護大嶼聯盟
姚松炎立法會議員辦事處
健康空氣行動
香港郊野公園排名 在 本土研究社 Liber Research Community Facebook 八卦
本土研究社 VS 完結香港基金
***Session 2 amended on 24 March at MWT3, Meng Wah Complex***
咩都係土地問題之其實有咩問題
香港排名全球最負擔不起房屋第一位,隨之而來是一眾不人道劏房戶以致在嚴寒裡發抖的露宿者。有人提議發展郊野公園,有人提議發展「棕土」,又有人質疑新界原住民丁權。究竟什麼土地出現短缺,原因何在、如何解決?下星期三開始,我們邀請了三位學者各自從不同角度與你逐步分析。
Hong Kong has ranked no.1 for most unaffordable housing, forcing dwellers squeezed in tiny inhumane flats and street sleepers shivering in cold winter days. Meanwhile, some talks about developing our country parks, some talks about brown earth and some challenges the special land rights of indigenous villagers in New Territories. What land are we short of, and why? How do we solve it? From coming Wednesday we have invited 3 speakers of different perspectives to break down the issues with you.
http://gened.hku.hk/programme/detail?id=311
香港郊野公園排名 在 香港公園 :: 加油地圖 的八卦
加油地圖,香港公園- 背景. ... 香港公園佔地8 公頃,於1991 年5 月正式啟用。 ... 山而建的溫室和觀鳥園這兩座大型現代設施,並毗連太極園和鳥瞰角,組成香港公園的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