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緣家書🌍】Patreon的網友建議這篇文章完全Public,供多些朋友思考。
「應該移民嗎?」——真正的答案,在這裏
這是一個很簡單的問題,但有非常複雜的答案。在過去十年,每次都想長篇大論的答,總是被斷章取義。也難怪,本來在太平盛世,稍具思考型答案已經顯得很離地,但在此情此景的新香港,朋輩間,坦白說,沒有人不在想這問題。但與此同時,也沒有人不在尋找「是」與「非」之外的答案。
因為,大家經過過去一年,都成長了。都知道香港的出路,只有在重重矛盾、悖論、衝突中,跌跌撞撞地尋找。
我真心的答案是:this is not a question。非黑即白的「移民」概念,早已在冷戰結束時,已一併終結,正如中美就算出現新冷戰,也不會有一道圍牆,而是全新型態、互為表裏的衝突。不少人提起「移民」,往往有出於情緒的反應,就是因為假定了一種either / or 的對立。
從前,或許是的。但現在,還是嗎?
我們不妨先梳理提起「移民」,往往出現的對立式dichotomized情緒:
1A. 假如移居別處,就等於放棄我城,促進換血,這是不負責任。
1B. 假如留守我城,但君子不立危牆,連累人犧牲得毫無價值,同樣不負責任。
2A. 假如移到他方,天天圍爐取暖,只會成為蝗蟲,成為別人的排外對象。
2B. 假如移到他方,成了由內至外的美國人、英國人,豈非數典忘祖。
3A. 假如離開香港,沒有了熟悉的土地承載,再不會有香港身份認同。
3B. 假如留在香港,換血急速進行,社會大手術,同樣不會有香港身份認同。
4A. 假如到了海外,找不到和現有待遇同級的工作,就是二等公民,代表無能。
4B. 假如到了海外,只靠私人儲蓄過世,那是階級特權,是為自私……
「移民」的偽對立:住這裏Vs住那裏,融合Vs排外,上流Vs下流
凡此種種,一堆負能量。但這些對立,從來都是偽對立來的。
1. 在過去一年運動,明顯有大量工作,都是海外香港人積極參與的:捐款,文宣,後勤,乃至專門回來,反映他們始終心繫香港,港人對他們,不應有事鍾無艷;某程度上,國安法甚至也是要專門打擊他們,從現在通緝美籍港人Samuel Chu,即可見一斑。同理,生活在香港的不少人,其實早已「精神移民」,只在乎物質層,卻也不見得可以有何貢獻,則大可無事夏迎春。在國安法時代的新香港,有不少工作,即使不談政治,也100%肯定海外比香港適合,例如教育、文化、藝術、創作、創科等,都必須無邊界的創作力,才能成功;而通過互聯網和社區網絡,即使身處海外,影響也依然能輻射本地,甚至更能輻射本地。
就像疫情期間的教學,甚至香港、紐約還是剛果,又有何分別?而且對成長中的孩子而言,不少家長都覺得此刻的香港,不可能是理想地方:只要問有多少表面上支持政府的「藍絲」,讓孩子在非海外學校、非國際學校、非直資、非IB的本地學校接受教育,就是最好的指標。但另一類工作,卻是必須在地才能見效,例如社工、醫護、工程、本土經濟等,他們令香港人活得體面、尊嚴,同樣有時代選中的機遇。台灣民進黨創黨時的金主們,大都在戒嚴時代白手起家,對台灣自然有貢獻;猶太人保存血脈的大腦,二戰時都在美國,自然也對手足有貢獻。貢獻不在身在何方,而在心在何方。
2. 假如「移民」的定義,就是昔日的唐人街,時光停滯,與外界隔絕,連當地語言文化也不懂,自然非常糟糕,也值得被排斥;等而下之的酷愛炫富,乃至反客為主影響當地核心價值,更是大忌。至於昔日不少二、三代移民,以和母體割裂為榮,滿口比本地人更造作的口音,同樣叫人吃不消。但香港人難道沒有其他選擇?全球化時代出現後,不少到了海外的香港人,都奉行「engagement」策略,一方面積極融入當地圈子,另一方面在當地建立的社會資本,能對香港有幫助,例如進入當地經濟高端層,或把香港文化融入當地、自成fusion,都是功德無量,兩者兼顧得如魚得水,因為認同從來不是排他性的。這完全不涉及政治,但也是「國際線」的真諦。同一道理,留在香港的,同樣可以建構本地國際網絡,單是一間重慶大廈,就是由下而上國際線的寶庫。
3. 甚麼是「香港身份認同」,自然每人都有不同定義。林鄭月娥、李柱銘、梁天琦的定義,就全不一樣,但都會存在,就算是2020年的林鄭月娥,也不會說自己不是香港人吧。所以無論怎樣定義,香港身份認同從來都是外向型的,是很有效的大熔爐,信奉的是公平競爭、相信法治但靈活變通、專業精神而超然政治、東西文化共融、不依靠被規劃而相信由下而上,屬於典型的港口身份:例如梁天琦、羅冠聰也是新移民港人,南亞裔Jeffrey Andrews是土生土長港人,猶太人盛智文也是歸化港人。假如說離開了香港,就再也沒有身份認同,那怎解釋在過去一年,不少海外港人二代、甚至不懂地道廣東話,就像剛談及的美籍港人Samuel Chu,也完全被connected?特別是互聯網時代,對身份認同的影響已經超越了昔日理論,顛覆了上世紀對地緣政治的想像,本身就是一種加速劑。且看今天香港青年認為與英國同齡港人屬同一社群,還是感覺隔壁藍絲長老更似同一屋簷下?
4. 說到海外的生活、工作,這從來不應使用香港的同一基準:人不應該為了生存,而是為了生活。在這層面,處於不同崗位的香港人,完全可以發揮2+2=5的作用。香港人的資產相當豐厚,能力也高,人均GDP接近五萬美元,甚至高於不少人的移民目標德國、加拿大、日本;總GDP的規模,也可比愛爾蘭、馬來西亞、以色列,而且還未計算海外港人在內。
在全球化時代,香港人毋需大規模聚居在某一地方,也可以結成互助經濟體:英國港人可以支持住在台灣的黃秋生拍電影;台灣港人可以建立網上教室教美國港人中文;美國港人可以請被打壓失去工作的本地港人當freelance designers、editors;本地港人則可以從英國網購當地港人製作的日用品……李嘉誠在英國建「香港城」,固然是由上而下的例子;無數可以出現的虛擬香港村,則是由下而上的例子。香港百年前起家之時,華商全球網絡的匯款,承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讓香港成為一體兩面、內外合一的概念,日本濱下武志教授對此有詳細研究。百年前,未有現代科技,尚且如此,何況2020年後的世界?
這些,自然都是理念層面的討論。重點,還是如何執行。
真正的「移民」,其實是減少任何單一依賴的一個「Package」
十年前,我就真心相信每一個香港人,無論今天廣義的黃、藍,都應該有一個足以在全球生活的package。無論是最本土、還是最建制的人,萬一到了萬不得已之時想離開,都不應該受限。建制派有一個觀察是對的:不少vocal的本土派輿論領袖,都不在香港。不願離開時,也應該擁有實力。這對人對己、大局小局,都有好處。這個package,不是由純粹物質的check list組成的,而是由能力主導的check list 組成的:
1. 我們需要有被其他地方接受的能力。這不一定等同外國護照,可以是一種後備身份(例如擴權後的BNO),可以是一種聯繫身份(持外國護照的家人讓你離開),可以是一種能力身份(擁有其他地方高認受的專業資格),也可以是一種社會身份(外地朋友願意和有能力在必要時協助離開)。對香港人而言,這是不少人想到「移民」時真正所指的:對現狀感到不安,但因為種種原因,卻不希望馬上走,這在黃、藍營當中,都非常普遍。
2. 我們需要有在任何地方都能開工的能力。這不等於高薪厚職,甚至恰恰相反:在未來slashers世代,任何工作反正都保障不了終生收入、也再沒有到死的長糧這回事,真正能保障生活的,再不是擔驚受怕地保住一份工,但到了退休還是繼續擔驚受怕,而是要有到死也能開源的能力。很多人不敢發聲、犧牲一生的自由,不外出於這種恐懼,因為很擔心沒有走出comfort zone的能力。
至於這能力是甚麼,總會與時並進,更重要的,還是「學習的能力」。我們常對新一代說:能夠好好與人溝通(須知陪月、幼稚園老師才是最難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工作),與持不同語言者溝通(例如瑞士人那樣有四種語言),與電腦溝通(例如掌握編程語言、能隨手寫網頁和app等),基本上,就可以保障在任何地方找到工作。無論現在是否依靠單一僱主,我們都必須有第二、第三收入,可以是某種嗜好,可以是某種投資,而且應該是geographically friendly。到了要走要留,地域就不是限制。
3. 我們需要有在任何地方都能適應的能力。這也是我們在過去十年,常推廣的「文化智商」(CQ),一方面了解國際關係宏觀的基本倫理,另一方面要在最「落地」的日常生活,培養多元品味,例如兼容咖啡與烏龍茶、印度電影與台灣文藝片、Rap與古典樂等,那樣到了任何地方,都不會成為異鄉人。而這能力和我們珍愛本土文化和生活,從來不是對立的。即使足不出戶在香港,只要有能力,也足以建立personalized的獨家國際網絡,這可以圍繞你的興趣(例如電競)、技能(例如投資)、研究(例如找到愛好哥德式建築的全球同路人)、工作產生,到頭來,才容易在不同地方都有接頭人,讓網絡和現實世界虛實相間。至於出國留學、working holiday,除了增值,也是獲取上述網絡和能力的理想中介。
海內外香港人,不分黃藍,也是命運共同體
只要香港人、特別是中生代和新生代,能做到上述各點,兄弟爬山,各自選擇,自然不應再有「移不移民」這疑問。目前有大約150-200萬港人和後代散居海外和中國內地,單是主張加拿大的60多萬香港人、已比在沙田的香港人多,香港人已經是一個散居全球的命運共同體。今天藍黃高度對立,其實除了20%酷愛天天鬥爭的深藍無可救藥,絕大多數香港人的思維都是很一致的,在共同體內部,到了海外,反而大可以拋開政治分歧,就像印度人、巴基斯坦人在香港,反而變成buddy,因為他們有共生能力。例如不少(表面上的)藍營商人,捐了很多資源支持香港(大多是黃營的)新一代創業、學習,這種資源流動,屬自然發生的默契,這就是真正的香港;現在很多僱主也在讓資金、公司先移到海外,也製造了不少就業機會予香港下一代。我們面對大時代,應該改變停留在數十年前「是否移民」的過時思維,內外合一,這才是香港人生存下去的最大憑藉。
在過去十多年,每次被訪問,都有記者問我「是否移民」。其實,我心裡明白,他們只期望最簡單的答案。而作為國際關係學者和近年的創業者,我大多時間,都不在香港。於是,有人以為我在新加坡,有人以為我在台灣,有人以為我在葡萄牙,有人以為我在英國,有人以為我在美國。其實,我全都在,one way or another,因為我成長以來,就是如此追求,也許是預視了全球大趨勢如此,也許是預視了狹義香港的出路如此,也許是futures studies和國際關係令我不能自拔。
至於未來,作為父母,讓下一代在這樣的香港接受教育,無疑是不負責任的,因此一定會讓她們到海外讀書,也會花多些時間和她們一起,但除非有不能入境的一天,否則斷不會改變保留香港為根據地之一,而且無論在香港、還是海外,適逢亂世,都應該開拓更多業務。朋友們,即使以往不理解,難道到了國安法時代的新香港,還不理解嗎?身體力行讓香港人有落地的國際視野,無論身在何方,一直都是我的崗位,過往如是,未來也如是。
但願我們不會成為最後一代香港人。
經濟一週,2020年8月
⏺ 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posts/39959046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萬的網紅黃偉民易經講堂,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Wong Wai Man 沒有香港,只有大灣區!如果真的變成這樣,你叫大陸的父母,今日去那裡,幫他們的寶貝,打疫苗? 王光亞又去那裡,給孫兒買奶粉? 盲目叫融合,毀滅香港,即使從大陸角度看,都毫無好處。 香港,就是一副招牌,一個安全保證。 有毒疫苗,對大陸人來說,不是什麼新鮮事,更惡劣,更誇...
香港融合教育好處 在 大紀元時報 - 台灣(The Epoch Times - Taiwan) Facebook 八卦
李安的成功:傳統 堅韌 平常心
原文網址
http://www.epochtimes.com.tw/b5/13/02/28/53329.html
李安一下抱了4個小金人,他成功了!全世界的華人都感到臉上有光,各種感言、評論湧上網路。有人說李安是個奇蹟,有人說李安太有運氣,有人指責其他華人導 演不爭氣,有人怨西方人偏見太大,等等等等。然而,日前媒體透露出的李安成功背後的堅持與平淡,及中國傳統文化對他的深刻影響,也許正是那句「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很好佐證。
追求夢想 與父「決裂」
李安的夢想是當電影人,而這卻是他身為中學校長的父親最反對的。這位生平最看不起「導演」和「船員」這2個職業的父親,卻偏偏被命運「捉弄」:李安大學聯考2度落榜,然後考上台灣「國立藝專」戲劇電影系。弟弟李崗在落榜1次後,第2年考上了海洋學院航海系。
1978年,李安準備報考美國伊利諾大學的戲劇電影系時,他父親給他列了組數字:在百老匯,每年只有200個角色,卻有50,000人爭奪。但李安為了夢想毅然登上了去美國的班機。這一走,父子之間在其後的近20年裡只說了不超過100句話。
當李安從電影學院畢業後,才明白了父親的苦心。美國電影界,一個華人,特別是沒有任何背景的華人,要想在電影圈裡混出名堂,真的有點不可思議!很長一段時間,李安的工作就是幫忙看看器材,做點剪輯助理或劇務之類的雜事。他一度拿著劇本,2個星期跑了30多家公司,迎來的是白眼和拒絕。有投資人要求他不斷修改劇本,但改完數十次以後,劇本卻石沉了大海……。
幸遇賢妻 6年「宅男」
闖蕩好萊塢的挫折,使李安當了6年的「家庭主夫」,經濟上全靠在伊利諾大學攻讀生物學博士的妻子的微薄薪水。期間2個兒子相繼出生了,李安包攬了所有家務:買菜、做飯、帶孩子……。
面對夢想與現實的巨大差距,李安一度想要放棄電影,改學計算機。妻子林惠嘉則對他說:「我一直就相信,人只要有一項長處就足夠了,你的長處就是拍電影。學計算機的人那麼多,又不差你李安一個,你要想拿到奧斯卡的小金人,就一定要保證心裏有夢想。」
妻子的話使李安有了堅持的信心和決心,在6年的「宅男」的生涯中,他除了每天做家務外,就是海量閱讀和看片,研究好萊塢電影的劇本結構和製作模式,構想劇本。瑣碎的家務反倒成了他的「生活素材」。否則很難想像6年後,他能拍出《推手》、《喜宴》和《飲食男女》。片中那些讓人難忘的美食和圍繞美食展開的細節,把這部分中美文化獨特地融合到了膠片上……。
中華傳統 成功之本
大陸文人馬伯庸日前寫了篇諷刺文章,罵大陸的幾位導演太功利,所以拿不到小金人。而李安似乎是一個懂得「做而不求」這一道理的人,一個內心平靜沒有大悲大喜的人。
這除了得益於他的妻子的「平實」,更得益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和熏陶。他曾對《華爾街日報》的記者說:「在台灣,我們高舉中國傳統文化,或者說是封建社會文化的火炬。我們沒有經歷文革和共產主義。在香港和台灣,我們是以傳統方式長大的……。」「人生是一個連續的過程。你不能斬斷歷史,重新開始。中國的共產主義者顯然曾試圖斬斷歷史,特別是在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時期,文革期間很多歷史文物被毀。我從未看到過哪種文化如此痛恨自己。」
也許這正是李安能夠成功而大陸導演不能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一個反傳統的非人性的國度裡,越所謂的努力越走向反面。
人們常說,每個成功的男人背後都有一個偉大的女人。當李安開始被鮮花和掌聲包圍時,妻子林惠嘉卻把李安擺在家中的各種獎盃收了起來……。對於丈夫的成功,她如是說:「這(奧斯卡拿獎)有甚麼好慶祝的?沒有(慶祝)哎,我們不搞這一套的。」「他不拍電影像死人一樣,我不要一個死人丈夫。」「2萬元有2萬元的生活,2百元有2百元的生活。」正是這種榮辱不驚的中華傳統美德,極大地支持了李安。
面對成功,李安曾說:「奧斯卡獎給我帶來最實惠的好處。莫過於可以在全世界面前,把該感謝的人謝一下。」◇
----------------
台灣大紀元實體報
http://www.epochtimes.com.tw/realnews.htm
台灣大紀元電子日報
http://www.epochtimes.com.tw/
線上訂報:
http://order.epochtimes.com.tw/
香港融合教育好處 在 黃偉民粉絲交流俱樂部 Facebook 八卦
黃偉民易經講堂
2018年7月31日 星期二下午5:00pm
現場直播:
沒有香港,只有大灣區!
如果真的變成這樣,你叫大陸的父母,今日去那裡,幫他們的寶貝,打疫苗?
王光亞又去那裡,給孫兒買奶粉?
盲目叫融合,毀滅香港,即使從大陸角度看,都毫無好處。
香港,就是一副招牌,一個安全保證。
有毒疫苗,對大陸人來說,不是什麼新鮮事,更惡劣,更誇張的,他們都見識過。
但只要跨過深圳河,他們就安心了。無論醫療、教育、奶粉、疫苗、一樽洗頭水,他們都買得安心。
沒有大陸人,會在上海南京路,買隻勞力士手表的,這是他們的常識。
北京為什麼要董建華搞這麼多古靈精怪的基金會、智庫,為什麼要何志平在紐約活動,送錢給非洲的政要?
因為他們的香港人身份很可貴。尤其是在外國人眼中,香港人就是香港人,和大陸那些幹部不一樣。
不是外國學位和英語能力的問題,擁有這些的大陸菁英已經不少,但他們做不了何志平的勾當。
這就是香港人的特殊性。
中美貿易戰爆發,香港倖免於難,因為美國有一條香港法,不是梁愛詩說的,求其一個大陸直轄市。
特朗普呼籲美國和歐洲互撤關稅,意思是戰爭只是針對大陸,即貿易戰升級了,香港的特殊性更形重要。
大陸的愛國青年,眼見美帝欺人太甚,攜炸彈到北京美國駐華大使館,準備教訓老美,可惜功敗垂成。
昔我劍術疏,其功遂不成;
其人雖被押,千古有餘情。
這是大陸幾十年愛國教育,狂熱民族主義的成果。
但這宗新聞,帶出美國駐華大使館管轄的範圍,不包括香港。
香港的美國總領事館,是直屬華盛頓國務院的。
無論生活、文化、法律、制度、價值追求、和外國的關係,香港都不同大陸任何城市,任何地方。
這是香港的優勢,也是大陸的資產,尤其是在慘烈的中美貿易戰爭中。
戰事只是剛開始,談不上傷亡,但北京應該心中有數。
不是傳統戰爭,經濟戰爭殺人不見血,但影響著所有民生。北京選擇不多,只能研究如何體面地投降,再從根本的政治改革做起。
單靠盜竊別人知識產權,和佔美國市場便宜來稱霸,根本行不通。
而且,世界也醒覺了。
這樣的打擊,會一個接一個的,接踵而來。
這就像周易第五十一卦,上震下震,震為雷卦。
前雷未完,後雷又至,雙雷出現,不斷震動,驚天動地。
人這個時候不免恐慌失措,如何臨危不亂?如何處變不驚?
這個卦的互卦是水山蹇卦,指出人在驚恐時刻,因壓力大增而急躁妄動,往往那種前無去路的蹇境,是自己製造出來的。
人和事不是按著自己的預期走,胡亂反應下,容易一錯再錯,困局便出現了。
震為雷的綜卦是艮為山,是屬於同一組卦。震為動,艮為止。震艮相綜,人的一生,不外乎是行和止。
時行則行,時止則止;當行才行,當止便止。人一生不外乎決定自己的正確行止。
正如一輛汽車,一個油門,一個煞車。正確行止,便安全去到目的地。該行不行,該止不止,便車毀人亡了。
震卦的卦辭:
震,亨。
震來虩虩,笑言啞啞。
震驚百里,不喪匕鬯。
震,就是動。
人生是動態的,變動不居。不要害怕變動,動才會亨通。
人和事都不動,環境不動,那便是一潭死水了。我們的身體也是一樣,動,才能亨通。
人生在世,要有所作為,要行動才能亨通,否則我們的一生只有閉塞不前。
震來虩虩,虩字從虎,指壁虎、蜥蜴之類的爬蟲類生物。當周遭環境稍有風吹草動,牠們的反應快得不得了。
當人碰到天災人禍,金融風暴,地震之類,危及生命財產,社會安危的意外時,首先要像蜥蜴,設法存活,保命為要,立刻逃亡。
蜥蜴的戒慎恐懼就是不惜斷尾求生。尾斷了,還會再生出來。命沒了就什麼都輸了。
這就是我們說的「壯士斷臂」。不能全身而退,就要犧牲次要的。保留實力,留得青山在。
這是自然生態的觀察,因為人往往在危難時都有僥倖之心,妄想保留全部,結果輸了全部,永不翻身。
笑言啞啞,當驚魂甫定,慶幸劫後餘生,想訴說自己的經歷,當時的取捨智慧時,因驚魂未定,想說話但有氣無音的狀態,就是啞啞。
震驚百里,不喪匕鬯。匕是酒杯,鬯是美酒,是祭祀時的祭品和祭器,這是古代宗廟祭祀時的主權信物。
不喪匕鬯表示沒有喪失主權,沒有失去生命。震驚百里是形容今次的天災人禍非同小可,這時候要分辨輕重,什麼是最重要的,什麼是次要的,不能完全保全,就要犧牲次要的。
環境再差,只要內在力量還在,再大的困境,也有東山再起的機會。在震驚百里的處境,不喪匕鬯才是最重要的。只要主權在手,即我們的生命仍在,就有再起的機會。
所以,雜卦傳說:
震,起也;艮,止也。
起,是起點,開始,奮起的意思。
說卦傳說:
帝出乎震。
帝,是主宰的意思。在人就是思想、品格、核心價值,創造力的主宰。建立這東西,然後一切行動才有意義。
香港面臨變動,國際社會認識到北京政權對文明世界的危害,貿易戰只會不斷升級。香港人要保留實力,就是周易這支卦告訴我們,恐懼修省的智慧:
震驚百里,不喪匕鬯。
今日下午5:00pm, 在這裡現場直播。
香港融合教育好處 在 黃偉民易經講堂 Youtube 的評價
Wong Wai Man
沒有香港,只有大灣區!如果真的變成這樣,你叫大陸的父母,今日去那裡,幫他們的寶貝,打疫苗?
王光亞又去那裡,給孫兒買奶粉?
盲目叫融合,毀滅香港,即使從大陸角度看,都毫無好處。
香港,就是一副招牌,一個安全保證。
有毒疫苗,對大陸人來說,不是什麼新鮮事,更惡劣,更誇張的,他們都見識過。
但只要跨過深圳河,他們就安心了。無論醫療、教育、奶粉、疫苗、一樽洗頭水,他們都買得安心。
沒有大陸人,會在上海南京路,買隻勞力士手表的,這是他們的常識。
北京為什麼要董建華搞這麼多古靈精怪的基金會、智庫,為什麼要何志平在紐約活動,送錢給非洲的政要?
因為他們的香港人身份很可貴。尤其是在外國人眼中,香港人就是香港人,和大陸那些幹部不一樣。
不是外國學位和英語能力的問題,擁有這些的大陸菁英已經不少,但他們做不了何志平的勾當。
這就是香港人的特殊性。
中美貿易戰爆發,香港倖免於難,因為美國有一條香港法,不是梁愛詩說的,求其一個大陸直轄市。
特朗普呼籲美國和歐洲互撤關稅,意思是戰爭只是針對大陸,即貿易戰升級了,香港的特殊性更形重要。
大陸的愛國青年,眼見美帝欺人太甚,攜炸彈到北京美國駐華大使館,準備教訓老美,可惜功敗垂成。
昔我劍術疏,其功遂不成;
其人雖被押,千古有餘情。
這是大陸幾十年愛國教育,狂熱民族主義的成果。
但這宗新聞,帶出美國駐華大使館管轄的範圍,不包括香港。
香港的美國總領事館,是直屬華盛頓國務院的。
無論生活、文化、法律、制度、價值追求、和外國的關係,香港都不同大陸任何城市,任何地方。
這是香港的優勢,也是大陸的資產,尤其是在慘烈的中美貿易戰爭中。
戰事只是剛開始,談不上傷亡,但北京應該心中有數。
不是傳統戰爭,經濟戰爭殺人不見血,但影響著所有民生。北京選擇不多,只能研究如何體面地投降,再從根本的政治改革做起。
單靠盜竊別人知識產權,和佔美國市場便宜來稱霸,根本行不通。
而且,世界也醒覺了。
這樣的打擊,會一個接一個的,接踵而來。
這就像周易第五十一卦,上震下震,震為雷卦。
前雷未完,後雷又至,雙雷出現,不斷震動,驚天動地。
人這個時候不免恐慌失措,如何臨危不亂?如何處變不驚?
這個卦的互卦是水山蹇卦,指出人在驚恐時刻,因壓力大增而急躁妄動,往往那種前無去路的蹇境,是自己製造出來的。
人和事不是按著自己的預期走,胡亂反應下,容易一錯再錯,困局便出現了。
震為雷的綜卦是艮為山,是屬於同一組卦。震為動,艮為止。震艮相綜,人的一生,不外乎是行和止。
時行則行,時止則止;當行才行,當止便止。人一生不外乎決定自己的正確行止。
正如一輛汽車,一個油門,一個煞車。正確行止,便安全去到目的地。該行不行,該止不止,便車毀人亡了。
震卦的卦辭:
震,亨。
震來虩虩,笑言啞啞。
震驚百里,不喪匕鬯。
震,就是動。
人生是動態的,變動不居。不要害怕變動,動才會亨通。
人和事都不動,環境不動,那便是一潭死水了。我們的身體也是一樣,動,才能亨通。
人生在世,要有所作為,要行動才能亨通,否則我們的一生只有閉塞不前。
震來虩虩,虩字從虎,指壁虎、蜥蜴之類的爬蟲類生物。當周遭環境稍有風吹草動,牠們的反應快得不得了。
當人碰到天災人禍,金融風暴,地震之類,危及生命財產,社會安危的意外時,首先要像蜥蜴,設法存活,保命為要,立刻逃亡。
蜥蜴的戒慎恐懼就是不惜斷尾求生。尾斷了,還會再生出來。命沒了就什麼都輸了。
這就是我們說的「壯士斷臂」。不能全身而退,就要犧牲次要的。保留實力,留得青山在。
這是自然生態的觀察,因為人往往在危難時都有僥倖之心,妄想保留全部,結果輸了全部,永不翻身。
笑言啞啞,當驚魂甫定,慶幸劫後餘生,想訴說自己的經歷,當時的取捨智慧時,因驚魂未定,想說話但有氣無音的狀態,就是啞啞。
震驚百里,不喪匕鬯。匕是酒杯,鬯是美酒,是祭祀時的祭品和祭器,這是古代宗廟祭祀時的主權信物。
不喪匕鬯表示沒有喪失主權,沒有失去生命。震驚百里是形容今次的天災人禍非同小可,這時候要分辨輕重,什麼是最重要的,什麼是次要的,不能完全保全,就要犧牲次要的。
環境再差,只要內在力量還在,再大的困境,也有東山再起的機會。在震驚百里的處境,不喪匕鬯才是最重要的。只要主權在手,即我們的生命仍在,就有再起的機會。
所以,雜卦傳說:
震,起也;艮,止也。
起,是起點,開始,奮起的意思。
說卦傳說:
帝出乎震。
帝,是主宰的意思。在人就是思想、品格、核心價值,創造力的主宰。建立這東西,然後一切行動才有意義。
香港面臨變動,國際社會認識到北京政權對文明世界的危害,貿易戰只會不斷升級。香港人要保留實力,就是周易這支卦告訴我們,恐懼修省的智慧:
震驚百里,不喪匕鬯。
2018年7月31日星期二下午5:00
你的收看、訂閱、讚好便是對「易經講堂」的支持,謝謝。
#貿易戰 #毒疫苗 #制裁中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