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眼看世界——亂來的信
2016-02-17
自「魚蛋之亂」後,網絡有內地年輕人給香港年輕人的信、或香港人給內地年輕人的信,總之信來信往,誰也沒法說服誰。
近日曾淵滄教授在內地《環球時報》撰文,指香港年輕人怨氣深,學歷高卻沒有工作熱忱,幻想自己一朝成為少年股神,沒有腳踏實地做人。老實說,這篇文章若在香港報章刊登,甚至出現在私人網誌都沒有問題。現在的爭論點是刊登在內地官方喉舌的報章,即是首要的讀者並非香港人而是內地人,而他在內地報章討論香港年輕人的種種不是,似搬弄是非多於鼓勵港青發憤自強。
作為工商管理學系的教授,一定明白要有效溝通,目標必須明確,否則只會浪費彈藥。如果那篇文章的目標是警醒港青,相信難以發揮作用;相反,倘若他想內地人更加誤會港人的怨氣是因為沒有機會,或許已經成功。
選擇甚麼時候說,以及用何種渠道表達意見很重要。在風頭火勢的日子,於港青傷口再灑鹽,時間不當;選擇在《環球時報》發佈,除了能投官方所好外,還對香港有甚麼積極作用呢?
其實對香港現況不滿者,又豈只港青?如果是發展機會和置業問題,只要政府不斷派錢和壓抑樓市,理應可以解決。作為資深投資者和教授,與其為內地人分析港青的問題,不如直接給予當政者管治的建議。
張慧慈
附上曾教授原文,供大家參考。
曾渊沧:香港年轻人的怨气与机遇2016-02-15环球时报小字
不久前,一位香港年轻人前来访问我,问现在香港大学毕业生每月只能赚到1万多港币,如何买房?另有一名记者,发来电邮希望采访我,内容是如何能在40岁前赚到足够退休的钱。他说,现在许多香港年轻人对工作感到疲惫,希望能够通过投资快速赚到一笔足够养老的钱,那就可以脱离工作的苦海,逍遥地过日子。这就是今天香港年轻人的典型心态。
今天香港年轻人是比上一代更幸福的,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有大学学历,而他们的父母一代上大学的机会相当低。不过,他们的父母也是幸运的一代。过去30多年适逢内地改革开放,带来无限的机会,即便不是大学生,也可以凭借自身努力出人头地。一名在香港工厂工作的普通技工,被上司派到内地工厂,能晋升为监工,然后升为经理。勤奋的香港家庭式工厂的厂主,到内地去投资,可以开一个像模像样的工厂。因此,当年不少北上寻找机会的香港人在内地改革开放的机遇之下发家致富。那些没到内地发展的香港人,也因为香港的日益繁荣,而有不错的改变,工作蒸蒸日上。平日有了积蓄,买房买车。上一代的年轻人,今日的中年人,受教育的机会不高,但是凭着努力而成功。
如今香港年轻人一般只有一名兄弟姐妹,还有不少是独生子女,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父母争着为孩子们安排一个好的起跑点。他们学历比父母更高,但很多人却不想像父母那样脚踏实地从头干起。
此外,在改革开放30多年后,经济上崛起的内地已经成了香港的有力竞争者。香港的部分优势在下降。再加上社会的分层、行业的分化,因此这一代香港年轻人尽管学历普遍提高了,但他们却发现自己的竞争力下降了。自己学历比父母高,但是收入比父母低(也因为缺乏全球化视野),于是滋生了怨气。升高的怨气导致不少年轻人问我,如何能通过股市的投资投机,快速赚取足够多的金钱。
我对这些香港年轻人的回答是,月入1万多港币的大学毕业生不是没有机会买房。不过,更重要的是他们必须更加努力地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使自己逐渐脱离月入1万多元的工作岗位。香港整体的竞争力相对下降,但是香港依然是一个充满机会的地方,最重要的是每个人的竞争力不一样,只要努力提升自己的竞争力,香港依然可以为任何一个人提供合适的位置。香港依旧是一个充满机会的地方,但是怨天怨地,幻想自己一朝成为少年股神,都不是脚踏实地的人。也因此,对那位邀请我做访问,希望我能提供如何在40岁前赚到足够退休钱的方法的记者,我回复的邮件内容是,“我没有能力教导一个对工作感到疲惫的人在40岁前成功”。
是的,任何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工作提不起热忱,他们能成功的机会是非常低微的。为了寻求发达的机会,这些人最终会走向什么样的道路我无法预知,但有些人可能会自毁前程。
内地的改革开放已在不断地深化,深化改革的过程中一样在产生无限的机会(跟上一代一样),这些机会是开放给所有中国人的,也包括每一位香港年轻人。(作者是香港城市大学客座教授、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哲学博士,香港著名财经评论员)
http://w.huanqiu.com/r/MV8wXzg1MzY2OTFfMzcxXzE0NTU0Njg4NDA=
香港家庭 現況 在 購物狂媽媽與Noah • Deron • Rafa Facebook 八卦
貼不住的愛
我家兩個小豆丁,臨睡前必要一起閱讀。前幾晚,隨手在書櫃拿來一本久違了的繪本,再次重溫,內心竟然湧起意想不到的動盪,這故事「你很特別You are Special」正熱騰騰地反映出周遭香港家庭的現況。
故事內容講述一群稱為「微美克人」的小木頭人,他們都是木匠「伊萊」雕刻出來,每一個都長得不一樣,有的大鼻子、有的大眼睛;有的個子高,有的特別矮;有的喜歡帶帽子,有的喜歡穿外套。他們全都住在同一條村子裏。
「微美克人」每一整天只做同一樣事情,就是互相貼貼紙,木質光滑、漆色好、多才多藝的漂亮木頭人會被貼上金色星星貼紙;相反,木質粗糙、油漆脫落或毫無成就的會被貼上灰點貼紙。
那些充滿星星貼紙的「微美克人」,會再想做點什麼,令自己因為得到更多星星貼紙而高興。然而,灰點太多的小木頭人,覺得自己沒出息,不願再得到多一個有沒有理由的灰點貼紙,就決定不出門了。
直至充滿灰點的小木頭人「胖哥」遇見「露茜亞」,一個不一樣的「微美克人」,星星和灰點貼紙倒貼不住她,覺得相當好奇,要查出究竟。
秘訣其實非常簡單,「露茜亞」深明自己是誰,因為經常與創造每一個「微美克人」的雕刻木匠「伊萊」一起,創造者告訴她生命的本意。
後來,充滿灰點貼紙的「胖哥」遇上木匠,「伊萊」對他說:「當你越在乎貼紙,貼紙才可以貼住你;然而,相信我對你的愛,相信我怎樣看你,就不會在乎貼紙。你每天來見我,讓我提醒你我有多愛你。記住,你很特別,我創造了你,我的工作永無失誤。」
當「胖哥」開始相信自己被愛,一個灰點貼紙開始掉下來。
再次對這繪本有更深刻的體會,皆因近期透過在Go Kids新相識的爸媽,更設身處地認識香港的育兒現況,香港就像「微美克人」小城的縮影,很多父母每一整天都忙着,在大街小巷裏追追逐逐為自己子女安排,期望獲得更多的星星貼紙。但對於沒有追求星星貼紙的家庭卻嗤之以鼻,甚至贈幾張灰點貼紙給他們。
實情是,當排山倒海的在子女身上貼滿星星貼紙,往往會遮蓋着他們真正的本相。很多時候,孩子只會感到父母只愛表現好的自己,而不是無條件被愛。
最近,我們在「爸爸媽媽同學會」中討論管教,管教的基礎是愛,如果孩子感覺不到被愛,管教最終只變成恐嚇,或一種利用作達成父母對子女期望的工具。
什麼是愛?
很多亞洲的父母曾對孩子這樣說:「我打你,因為愛你!」我卻不贊同,很多父母打仔,通常因為控制不了孩子和自己的情緒,才出此下策教訓他們。如果打和愛是等同的聯繫着,那會是多麼的病態呢!試想如果你丈夫對你說:「我打你,因為愛你!」妳有什麼反應呢?妳會否真心相信他愛你?
Gary Chapman在他的著作「兒童愛之語」中說到愛:每一個小孩子都有一個情感箱子,正如汽車從油箱得到動力,我們要填滿孩子的箱子,使他們照該有的情形發動,才能盡情發展他們的潛力。
而這箱子只能用一種最高級的燃料,就是無條件的愛,真愛永遠是無條件的,也就是完全的愛,我們要接受並肯定孩子的本身,而不是他們的行為,不管他有星星抑或灰點貼紙,作為父母的,仍然會不變地愛及接納自己的子女。
可悲的是,很多父母的愛是很有條件,常以兒女的表現為基礎,往往與訓練而得的才藝有關,那些表現傑出才得到他們的肯定、奬賞與榮譽。
這種條件式的愛,會為孩子帶來很多恐懼,內疚,以及缺乏安全感等毛病。特別當他們表現不理想,更覺得自己沒有價值,灰點貼紙立即黐滿身。
唯有無條件的愛,才可以解決以上的問題。當孩子深深感受到無論如何他們都是被愛的,肯定他們最特別,情感箱子才會填滿,之後才施以管教和訓練,那就容易得多了!
中國人很喜歡貼「無用」這灰點貼紙,動不動就會把這張追求行為的標籤貼紙周圍貼。
還記得在醫院剛生了第一個兒子的晚上,病房內也有幾位和我一樣剛生了小孩的媽媽,由於晚上很寧靜,我很容易便聽到她們的聲音,內容令我非常深刻,節錄如下:
A床位媽媽溫柔的語帶笑意對阿B說:
「乜你咁無用㗎,成日喊!我返屋企叫爸爸教訓你。」
B床位媽媽低聲甜甜的說:「乜妳咁醜怪,成日扭計,第日無人要你架啦!」
C床位媽媽滿有鼓勵的說:「你睇吓其他BB幾聽話,快啲乖啲收聲,媽咪就錫晒你!」
這班媽媽說話的語氣與內容總是互相矛盾著,正如「打者愛也」的情況一樣。當然,我絕對相信這些她們都愛自己的小孩。也許,媽媽們並不明白嬰兒其實透過哭聲和父母溝通。
不過,我非常驚奇,為何父母在孩子出生的第一天,不能對他們說出肯定和讚美的說話? 反而在兒女人生的開始以「無用」「醜怪」這些負面的字眼付諸孩子身上,並且威嚇他們「無人要」或對作出「乖啲」唔「扭計」等不合乎初生嬰兒發展的要求。雖然很多父母認為只是說說笑而已,何必太緊張!然而從父母口裏的每一句說話,對兒女都帶着重大的威力,你怎樣說,他就會怎樣相信。
也許這種以「成就肯定身份」的文化太過根深蒂固,大部分父母都期望自己兒女「乖」,「乖」的定義大多數是達成父母的期望。不過,很多太「乖」的孩子,都抑壓着本身很多的感情與渴望,長大以後有兒有女卻仍然掙扎着父母對他們的要求。
回想當年阿爸阿媽成日將你同親戚朋友比較,叫你唔好「咁無用」,學吓邊個個仔點好點惦,到今日我們亦不經意地將自己子女同身邊的師奶朋友比較,人學我學,要和其他人一樣,希望孩子不會因落後而輸蝕,星星貼紙要蓋滿身。
然而,孩子最渴望的,就是無論如何,他們都是被愛,並且在父母眼中非常特別,不需和其他孩子一樣。
我這十多年,與一群被貼上灰點貼紙的年青人一起生活。最近,和他們上課做project。當中一位剛來營地居住的瘦弱少年,因為不願合作完成該組的功課,令到整組工作停頓,於是我便認真地對他說:「如果你不參與,整組人就不能完成project ,請你現在立刻和你的隊友合作。」
怎料他熱淚盈眶很委屈的望着我:「又係我,又屈我,又係我唔好!」說罷把臉轉向一邊。
明白了!他聽不懂我的說話,以為我針對他的個人,給他貼上灰點貼紙。事實我只針對少年的行為,希望他作出改善,青年卻錯誤翻譯我的意思,認為我覺得他不好。皆因他的情感箱子從未被充滿過,接受的總是有條件的愛,當他覺得自己失敗,就認為自己不可愛了。
當然,我們服務青年人的目的,是希望再次注滿他們的箱子,讓他們明白愛應該是無條件的,叫所有的灰點標籤脫落,再不需要追求星星貼紙,讓他們相信自己有很特別生命,在往後的人生旅途可以重新再出發,成為貼紙貼不住而又滿足的「露茜亞」,發揮真正的自己。
你的情感箱子又注滿些什麼呢?你由細到大所接受的愛,是否充滿條件的呢?我們只能付出我們所接受的給下一代。也許我們需要花點時間把星星和灰點標籤除下,接受貼紙貼不住的愛,才能真真正正看清楚自己,把最影響一生的生命價值,這無條件的愛賦予下一代。
(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