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誰是在東奧才認識麟洋CP的呢?
老實說,我是。
我平常幾乎沒有在看運動,甚至會和老爸討論「到底羽球得幾分才算贏」這種小白問題,但這次,我們卻因為超努力的優秀選手們而認識了各種不同的運動文化…
但運動員的困境呢?
當年與朱木炎、林義傑在香港結識時就明白運動員的生存難處,但後來與陳彥博和後來放棄運動生涯的學弟一起到南極後,才更知道「將運動做為職志」這件事竟然是如此困難…
但我們這種平凡人又能為他們做什麼呢?
如果有一屆候選人大聲告訴我們,以後運動員獎金與補助加十倍或一百倍,大家就會因此投他一票嗎?
如果不能,那誰又有資格說自己多重視運動員的人生,或能多吹噓自己博愛的仁義道德?…
是的,或許奧運過後我又不會再看運動了?
但在此時此刻,
我一定會為所有在賽場上的選手全力加油,
因為他們都會知道,
這個時刻,我們都和他們在一起💪🏻
恭喜李洋,恭喜王齊麟,
謝謝你們為自己,也為中華隊,
得到這面鼓舞人心的光榮金牌🏅️🏅️😊😊
#這世界既複雜又殘酷
#或許執意走向運動也很讓身邊的親友心疼
#但非常感激你們在此刻帶給我們的強大感動
========
跟大家推薦「翊起運動」網站,
資訊快速又完整,
讓我們一起為中華隊加油💪🏻
http://vamossports.com.tw/
香港奧運金牌獎金 在 Adelaide - 你是如此的難以忘記 Facebook 八卦
看完《 媽媽的神奇小子 》這齣戲後,讓我感動落淚……
一位天生弱聽和痙攣的孩子,
如果不是他媽媽,基本上,他一生都會很難過……
他母親,由始至終,都沒有放棄他,更發掘了他的潛能;
他媽媽知道他雖然走路比人慢,但卻跑步比人快……
母親為了他,一個人做幾份工作,卻從來都不嫌辛苦……
一個傷殘男孩,沒有愛情,
沒有很多工作機會,更沒有政府甚麼資助;
有的,只是一直支持著他的母親……
蘇樺偉知道他媽媽出嫁時,沒有很多金器;
他就將所有贏得的金牌,都送給了母親……
這套香港電影,實在拍得出色;
不單情景交融,賺人熱淚;
更將香港傷殘人士的處境,娓娓道來,讓人反思……
在香港,作為傷殘運動員,生活其實很苦……
蘇樺偉在得到殘奧徑賽金牌以後,就沒有再接受訓練;
因為受訓的收入,只有三千港元,實不足糊口……
他後來當上速遞員,才有七千元收入。
當年香港奧運冠軍得主,有一百萬獎金;
而他作為殘奧金牌得主,卻只有三十萬……
有時候,我真感到,世情的不公;
同時,一剎那的光輝,真不是永恆;
香港的傷殘運動員,連基本生活,也有困難;
想起,也感觸下淚……
電影最後,蘇樺偉最後一次作賽;
「On your mark」 在他耳邊響起,
但他卻低吟著「望媽媽……」
他只要想著在終點,有望著他的媽媽,
他就可以跑得完全忘我,他就可以跑得比火車還快……
蘇樺偉的成功,從始至終,都是因著他母親的愛。
如果沒有愛他的母親,基本上,他只會是一位普通的傷殘人士。
我相信,這世上,
沒有一件事,比愛更偉大……
不過我亦相信,在 #蘇樺偉 媽媽心中,
無論孩子有沒有獎牌,他都會是她心中最愛的神奇小子……
愛一個人,不是因為他特別優秀,你才愛他;
愛一個人,是打從心裡的一份喜悅;
我想陪伴他,我會信任他;
在我心中,對他就是有著無盡的支持與鼓勵……😌
讓人感動的香港電影:#媽媽的神奇小子
圖片來源:網上
電影主題曲:
#神奇之路
https://youtu.be/kZItlJawxvw
香港奧運金牌獎金 在 張之豪 Facebook 八卦
在天與地之間,你會選哪一個?
你有一雙天使翅膀,可以往最高的天際飛翔,你會繼續飛,還是會給其它的孩子一雙翅膀,讓他們也變成天使,也敢飛,也能飛?
小戴把她職業生涯最精華的時刻,獻給了我們。
2017,戴資穎,23歲,達到她羽球職業生涯前所未有的巔峰。
2006,她才12歲,就打到台灣全國乙組冠軍,成為甲組國手,征服國際賽事,到了2016-2017左右,她達到最巔峰,各國舉辦的頂級超級賽,印尼、丹麥、香港、世羽聯、全英羽、馬來西亞、新加坡、亞錦賽,四處征戰,四處奪冠,到哪裡都所向披靡、一路連莊。
白目的外行人,會問白目的問題。
2018年,小戴得到亞運金牌後,一名中国記者提問,「妳長時間排名世界第一,但是在這個比賽前,還沒拿到大賽冠軍證明自己。你心急嗎?你覺得這是對全世界球迷、對自己最好的證明嗎?」
小戴說「沒有什麼需不需要證明,就是這樣子比賽,贏了就贏了,輸了就輸了。」
小戴不需要再更多的頭銜證明什麼,在頂尖運動員的世界裡,她的對手,就是寥寥數人,我們在重大賽事裡,看到前八強、前四強的,就這些人。
冠亞軍,對最頂尖的選手來說,就是當天的狀況是不是最佳的問題罷了。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看到在奧運裡的各國國手,為何對對手總是充滿敬意,因為,在他們的頂尖世界裡,華山論劍,就是這幾大高手的對決,彼此都是可敬的對手,也是學習的對象,洪七公一次比式輸給了歐陽鋒,不表示洪七公不是絕世高手。
高手彼此之間是尊重,圍觀的人怎麼看,就是國民素質問題,大家心理有數。
但離開了頂級運動員的世界,那個庸俗的「大賽冠軍證明」的標準,仍然是看熱鬧的外人才看懂的東西。
大賽,指的是什麼?
在羽球界,所謂大賽,就是羽球界唯二的一級賽事,「世錦賽」與「奧運」。
世錦賽攸關積分,拿下世錦賽冠軍,就是「大賽冠軍的證明」。
小戴最巔峰的2017年,她確實曾經可以參加世錦賽,也最有機會拿下冠軍,要這些外行人閉嘴。
但小戴沒有。
為什麼?
因為 2017 的同時間,台灣在舉辦「世界大學運動會」,也就是「世大運」。
「世錦賽」與「世大運」,兩個賽事撞期,一個是高額積分、高額獎金,個人羽球生涯的最高成就,一個是把榮耀留在主場台灣。
對很多人來說,這兩個比較,根本不用思考,一定是世錦賽。
請注意,只為自己著想,並沒有錯,每個人都該認真經營自己的人生,尤其職業選手生涯只有短短幾年的運動員。
當時甚至有一個泛藍的名嘴說,戴資穎捨棄世錦賽,去打世大運,根本就是叫李遠哲去背九九乘法表。
但是,小戴的心裡想的,不只是她自己。
針對選擇世大運,放棄世錦賽,小戴說:
「台灣很難得辦一個大型運動賽會,我覺得我一定要留下來,跟著大家,跟著其他選手,一起去支持這個比賽,希望可以把最好的成績留在台灣。」
「在台灣比賽,我覺得非常好,因為會有很多人來看,而且會有很多人,去支持,然後看到所有選手,可以在台灣的場上發揮,我覺得任何的單項,都是非常需要被支持的。」
在台灣難得主辦的大型運動賽事,小戴身為台灣出身的羽球世界冠軍,她要把獎盃留在台灣。在這個多數人看熱鬧,體育發展還有很大進步空間,各種條件都不利的台灣,她希望透過她的參與,讓更多台灣人,看見台灣的頂尖運動選手,在各個單項運動裡,展現出最好的自我。
到國外去征戰,得到的是羽球圈內人的關注與肯定。
留在台灣,參加世大運,是讓所有的台灣人參與在其中,讓台灣人看到。
在台灣的孩子心中,種下一顆顆的種籽,不論是啟發人去追求自己的夢想,啟發她拾起球拍,或是穿上柔道服,或是踏上田徑場,或是穿上拳擊手套,或是踏上投手丘。
甚或是啟發我們政治人物、公共事務的參與者,更去實質投身台灣體育改革。
這些,都是那個選擇放棄世錦賽,投入世大運的小戴,所應該掀起的漣漪。
前天是李登輝前總統的辭世週年,台灣體育界的改革與被重視,正是從李前總統把體育政務,從體育司,提升為體委會開始的。
李前總統也在晚年,提出了「我不是我的我」這個概念,一言蔽之,就是在「個人私利」之上,「給自己更高層次的動機」之意。
小戴在23歲那一年,在自己職業生涯最巔峰的時刻,選擇了台灣,就是這個更高層次的動機。
今年,小戴已經27歲,在職業運動員的生涯裡,已經在與時間賽跑。天才型的新人輩出,甚至這次的女單羽球冠軍,中国的陳雨菲,幾乎就是以戴資穎為唯一假想敵在訓練自我。
這次奧運,小戴征戰奧運金牌,為了她自己嗎?這就像世錦賽一樣,小戴不需要證明什麼。
但為台灣多拿下一面奧運金牌,卻是在理當最平等的國際賽事裡,卻仍必須被稱為「Chinese Taipei」的台灣,很需要的。
我輩的台灣政治人,不需要因此己願他力,把什麼政治的重擔放在小戴身上,但小戴確實不曾在這些訪談裡,說她要最好的成績留在「中華台北」,是吧?
對小戴昨晚的比賽,再說什麼誰失誤太多,這些都是很多餘的,難道小戴十幾年的職業羽球生涯裡,是靠我們這些羽球外行人來幫忙出什麼偉大的見解而成為羽球女帝的嗎?
英文裡有一句話說,我沒有教你怎麼做你的工作,也請你不要來教我怎麼做我的工作。
如果我們要以小戴作為一個故事,我們該傳頌的,是台灣曾經有個世界頂級的人,在她最可能接觸到天空的時候,把溫暖留給了這塊土地,讓每個孩子,都勇敢作夢。
無須,也不要,再加諸什麼期待與壓力在小戴身上,從小戴身上,我們該看到的是,她為台灣做了這麼多,那麼,我們每個人,又能為台灣做什麼?
小戴接下來要不要、該不該繼續征戰下屆的奧運,那是她的決定。
我們該做的,是不論如何,都全力、毫無保留地,支持她。
小戴加油,我們永遠支持你。
照片來源: 戴資穎/ Tai Tzu Ying
基隆市議員 張之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