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膠帶 Zi2gaau1daai3」兩年前創立,首批產品是香港傳統節日膠紙。花了一年時間去做資料搜集,堅持先了解背後故事,再找人繪畫,寫中英文介紹,賣傳統,附送誠意,唔係得個樣,撕開仲有內涵。
【#舊文重賞】http://bit.ly/2dZfQZV
同時也有8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0萬的網紅飲食男女,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老區深水埗,近年有愈來愈多特色小店進駐。在現時買少見少的舊唐樓內,忽然出現一間精緻小店,轉過街角,又發現一間賣獨門麵食的小店,各有各的性格,各有各的風情。 過去和現在,傳統及摩登,在這老區內,融合成只此一家的香港風味。趁着周末,一於拿起相機,準備好胃口,出發深水埗尋寶吧。 Openground ...
香港傳統節日 在 MY FM 林德荣 Facebook 八卦
識講粵語廣東話都未必識黎啲粵語
香港傳統節日 在 Meiyan颜薇恩 Facebook 八卦
原來係咁寫
香港傳統節日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評價
老區深水埗,近年有愈來愈多特色小店進駐。在現時買少見少的舊唐樓內,忽然出現一間精緻小店,轉過街角,又發現一間賣獨門麵食的小店,各有各的性格,各有各的風情。
過去和現在,傳統及摩登,在這老區內,融合成只此一家的香港風味。趁着周末,一於拿起相機,準備好胃口,出發深水埗尋寶吧。
Openground
電話:3974 5098
地址:深水埗大南街198號地鋪及1樓
營業時間:11am-7pm(星期一休息)
推介指數:3.2
詳情: http://bit.ly/2PpVGc1
深水埗近年出現眾多走清新風格的咖啡店,這店是最大也最搶眼的一間。沒有其他店的精緻名字,用回店鋪前身文創空間common room的簡單水泥裝潢,老闆Keith原址重開,身體力行推動設計工業,既賣咖啡,也提供地方、機器給手作者租用。咖啡選擇多,Latte、Dirty、Mocha、Hand Drip都有,由本地精品咖啡名牌N1提供,甘香,也有賣蛋糕甜點。環境絕對是重點,一枱一椅都出自著名設計師之作;書架上的書,亦是坊間罕見的設計類型書籍。文藝氣息濃厚,不少自由工作者都把她視作工作室,點杯咖啡,開始一天工作。
Dog99 Coffee
電話:3565 4937
地址:深水埗福榮街23A2鋪
營業時間:24小時
推介指數:3.3
詳情: http://bit.ly/2CX9gQw
廿四小時營業的精品咖啡店。提供意式咖啡,以及本地烘焙的單品咖啡豆。雖然鄰近還有Bound、牧羊少年等,通宵達旦營業的咖啡店,但不少夜未眠的咖啡迷,還是愛跑到這家店,既享受淺炒咖啡豆的清酸果香,亦沉迷那自處一角的愉快,半夜三更獨坐街頭飲咖啡,分外有詩意。
波子號
電話:9673 5545
地址:深水埗桂林街143號F3鋪
營業時間:1pm-1am
推介指數:3.1
詳情: http://bit.ly/2NudDo3
新開甜品店,佈置成一輛美食車似的,有車牌、車頭燈、路牌等,在深水埗街頭顯得非常搶眼。主打近年大熱的梳乎厘班戟亦別出心裁,特意用上小熊模具,賣相可愛,餐具用上長頸鹿的叉子、貓咪造型的紙碟,大人小孩也會喜歡。招牌甜點瑞典窩夫,相對較薄身,吃下去外脆內軟,牛油味重,除了瑞典窩夫和梳乎厘班戟外,亦有經典街頭小吃,如雞蛋仔、秘製魚蛋、燒賣等,集傳統和新派小吃於一車內。
江南瀨粉
電話:從缺
地址:深水埗福榮街108號地鋪
營業時間:11am-12mn
平均消費:$50
推介指數:3.2
詳情: http://bit.ly/2NjjgoF
區內向來多粉麵店,不過這家小店還是非常特別,賣佛山高明一帶,當地人多在喜慶節日、聚會、生日等特別日子吃的瀨粉。特別在自家手製,從佛山高明直送米漿,再由老闆娘在店內加水開粉漿,用特製的「斗」去做瀨粉,這個做瀨粉的動作叫「瀨」,因而得名瀨粉。手工做與機器做的瀨粉不論外形、口感,很大分別,手工做的較為粗大,形狀不規則,口感煙韌,帶淡淡米香。除了瀨粉,水餃和雲吞也是自家製,啖啖足料,湯底亦不加味精,每天用豬骨和雞殼熬製4個小時以上,鮮甜可口,粉麵店也充滿心思。
莫老爺桂林米粉
電話:從缺
地址:深水埗桂林街38J地下
營業時間:9am-10pm
平均消費:$38
推介指數:3.2
詳情: http://bit.ly/2OTygLQ
老闆是廣西人,賣當地特色的桂林米粉,樣子與我們平常吃的米線無異,但吃下去便大有不同,桂林米粉相對比較粗,口感香滑、彈牙,而且有種特別的米香。廣西人口味偏重,通常配以酸菜、酸豆角、炸花生、筍絲等濃味醃菜。湯底也認真,每天都以新鮮上肉、雞殼熬湯6-8個小時,味道清甜。另一名物是螺螄粉,自家買石螺煮湯,筍絲、螺螄粉等材料都是由桂林當地直送,一上桌聞聞那朕獨特的酸臭味,絕對正宗。
榮家糕點烘焙店
電話:6698 0228
地址:深水埗桂林街50A號地下2號鋪
營業時間:星期一至日12nn-10:30pm
推介指數:3
詳情: http://bit.ly/2CXfm3j
一場來到深水埗,總得買些手信吧﹖除了人人都知的坤記,這間新晉的拔絲蛋糕也相當出色。老闆本從事金融業,後來在杭州某店習得這蛋糕的手藝,最後開店。這蛋糕來自台灣,蛋糊中添加了極幼細的雞肉鬆,撕開蛋糕時會有細緻的牽絲,視覺效果甚佳。蛋糕非常鬆軟,口感亦不粗糙,吃到尾有一些肉鬆的咬口,並帶有少許肉香餘韻,味道相當不錯。有杏仁、紫薯、鹹蛋黃等不同口味。另有不同口味的冰鎮砵仔糕。
答案茶
電話:從缺
地址:深水埗南昌街89號南昌中心地下12號A鋪
營業時間:星期一至日11am-9pm
推介指數:3
詳情: http://bit.ly/2OOzAzj
飲茶兼占卜,就是這間內地網紅名店的殺著。客人購買芝士奶蓋茶後,就可填寫問題再交給店員,取飲品時,會發現答案藏於芝士奶蓋上,當然答案用不用得上,就要看閣下能否參透,坦白說答案比較模稜兩可,如「上帝為你關一道門,必定為你開一扇窗」、「你說的不是人話、而是神話」,這間店在內地熱門app抖音爆紅,人氣極盛,經過不妨一試。
編輯:楊志強
===================================
立即Subscribe我哋YouTube頻道:http://bit.ly/2Mc1aZA (飲食男女)
新店食評,名家食譜,一App睇晒!
立即免費下載飲食男女App: http://onelink.to/etwapp
《飲食男女》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eatandtravel
飲食男女網站:http://etw.hk
Follow我哋Instagram,睇更多靚片靚相:http://bit.ly/2J4wWlC (@eat_travel_weekly)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ClV8igvF1o8/hqdefault.jpg)
香港傳統節日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評價
一聲鳥鳴,劃破長空。
拍翅下,見三圍六村環抱出屏山一貌。蜿蜒着的屏山文物徑,古木蒼翠,偶爾幾幢青磚土瓦明清建築老房子,石牆上的斑駁,在無聲歲月中落地生根,盤踞在石縫磚隙中,一身老氣,對照出旁邊高聳的新型村屋,卻又顯得特別驕矜。
那是一千年以前的事兒。渺渺時空,茫茫人海,都從中原南下,先在江西再往廣東後遷居於此,得豐盛水土,自稱「客家」,勤儉刻苦,莫失莫忘,且保留了中原古韻。
天真地以為能攀星摘月的七層古塔「聚星樓」,某年風災後只剩下三層,靜默地立在原地。古雅風流倒映在地下出現的一口古井,那一汪清澈冰涼的水中育有搖頭擺尾色彩斑斕的錦鯉,只是架在井面的鐵柵欄狠狠地破壞了錦鯉圖的美感。曾有不少文人進士,寒窗苦讀浪漫軼事的覲廷書室,門前一對蒼勁有力的端莊黑字「德澤流芳、祟山毓秀」,仍舊雋刻在硃砂紅木上,以書香墨魂冷眼河山變改、戰火無情和世事更易,正是千古江山,英雄無覓。
尋常巷陌中,那株開得姹紫嫣紅的簕杜鵑,一樹紫紅放肆任性的開在三層高的村屋前,然而再矚目也不及寫着「屏山盆菜」的大字招牌。
惜舊。一碟一碗皆有情
招牌底下昏黃的舊店裏,一時被兩邊一列長架上堆放着過千的碗碟所震懾,罎罐碗碟、沙煲罌罉,銅皮木製陶瓷,公雞、萬壽無疆、蟠龍翻雲、清花等花紋,有些是民國,甚至清朝時候製的,全是舊食具,也有盆菜、九大簋古盛器。短毛頭圓臉兒的店主鄧聯興(聯哥),伸手把器笑謂:「全部都係呢條村好多家村屋拆嗰陣時丟嘅,我唔保留就冇㗎啦!」
聯哥是這盆菜店第三代傳人,也是屏山鄧氏的後人。隨時代變遷,圍村生活一點一滴改變了,舊東西正在消失中,他很想保留這裏的一事一物。碗碟叢中,電話猛烈又急促地響起,幾乎是從早到晚響不停,原來不少識途老馬惠顧過他,從此愛上那獨有的圍村客家風味,每年如燕歸來,都會在喜慶時節訂盆菜、九大簋。他拿起電話對客說︰「冇送貨㗎!對唔住!」
一般盆菜店為增生意,多設外送。聯哥寧願賺少些錢,卻堅持傳統,規定只可在鋪吃,或可訂在祠堂內的大地堂吃。「盆菜、九大簋屬於我哋圍村宴席菜,外送拎出去市區食,完全唔夾!要喺我哋條村食,咁先有風味!」他竭力保衛不單是一個失傳飲食,還有它的良美附景──
這天,就有村民大排筵席吃九大簋。「我有盆菜同九大簋,但九大簋佔咗生意嘅七八成。九大簋出面少做,係我至有!」聯哥、兒子Jeff、大廚及四五個女工,早在各有各活兒在忙,有的在巨型鑊前炒呀炒;有的將各款食物舀進銻盆,包上保溫錫紙;有的張羅執拾餐具和食物搬上貨車。眾人浩浩蕩蕩乘着車沿鄉村小路,直抵盛宴氛圍。
顯赫。祠堂寶地見昌盛
「九大簋,傳統喺祠堂食!」
頂着七百多年的歷史,鄧氏宗祠的雕樑畫棟,青磚紅瓦,在風霜刀劍下,仍汨汨細流着官宦世家一時的顯赫,鄧氏後人在此祭祖、慶祝節日喜事、父老子孫聚會等,無法撼動的熱鬧場面,記載着族人的昌盛,如一樹繁花。
繁花散落處,是這個過萬呎的大地堂前,擺好的二十多圍筵席,喜氣不言而喻。「通常我哋村民結婚、BB滿月、舊時新居入伙,同埋點丁燈,先會擺九大簋。傳統一圍枱人係雙數,所以要坐八仙枱。」八仙枱其實是四方枱,坐八個人,後期改為圓枱,人數再沒有規定。
開席了!祠堂門前的一根火苗,燃點藥引,數十萬台的紅衣鞭炮就措手不及在耳邊炸開,硝火及散開的紅衣頓時在空氣中飄飄而下,驚惶的心被期待開餐的興奮掩蓋。「喺祠堂擺酒近村屋,祠堂門前燒炮杖,村兄弟聽到炮杖聲,就知道開餐,走嚟食。」
上菜講次序,先來的是湯,其他出場不分先後,離不開雞鴨豬手冬菇……中間上子薑菠蘿,消滯去膩,最後才是小盆菜。「食到咁上下,主人家會逐枱敬酒,都係最長輩嗰個行先,譬如結婚,就由老爺奶奶率領。」
鄉情。添飯加菜作叮嚀
吃九大簋,味道其外,碗碗藏鄉情,像添菜,「主人家客氣啲,客人嚟到好似唔夠食,覺得唔好,會抽個裝食物嘅桶,譬如冬菇豬肉,睇吓邊啲唔夠,逐圍添加。」如有吃剩的菜,也會送給朋友親戚,充分如俗語說「又食又拎」般慷慨豪情。其他沒有請來的,主人家都會分給同巷,或隔離巷的鄉里,這份鄉土人情在城市裏,真正少見。
舊日請喜酒,取好事成雙,連餸菜也呈雙數,如「四簋」、「八簋」,但客家人認為九大簋的「九」與「久」同音,有長長久久之意頭,才有九缽。其實九大簋還有一款飯,加起來共十款,就是飯菜齊備,十全十美,人生的圓滿就捧在一手間,見證於觥籌交錯中。「以前唔係咁富有嘅,請食盆菜已經好好。係富貴人家,捨得使,先請九大簋,請最好嘅俾人食!」
昔時九大簋食材貴重,主人家一頓飯宴,揮擲千金萬丈豪氣。聯哥自小就見識有錢人排場,筵開百席是閒事,設流水席,大宴群親好友吃足三天三夜不足為奇,相比今天這樣的場面,當年盛況,由衷地帶點悲壯。
一碗。百菜百味筵席盛
「九大簋矜貴在每一樣餸都係獨立,唔似盆菜嘅食物混埋一齊,一菜一碗,比盆菜好食。」
簋,在古代是貴族放食物的器皿。他們客家人吃九大簋就用九個大簋放食物,後來簋經過演變,叫兩杉四缽。「杉,係大碟。缽,即係大湯碗。用碟同碗將餸分開嚟裝,唔好撈埋一齊。」
現時九大簋已全然以碗盛載,還因應時節調校不同菜式來宴客。「天冷天熱唔同,天熱煮清啲嘅好似梅子鴨,天冷煮南乳鴨,就濃啲。」口味的轉換,使人不易生厭。菜式獨立,百菜百味,使味蕾每次都有新衝擊,吃出其中的風味,這才是九大簋精緻之處。
近年在香港,大時大節吃盆菜愈演愈烈,愈趨普遍,但對吃九大簋,大眾多聞所未聞。
「做九大簋好少人識。譬如我同村都曾經有人做過,味道唔得,冇咗啦!美心啲大廚都嚟試食過,跟足啲餸推出,出晒報紙、電視,最後都係冇做。你唔係我哋圍村人,又唔係好似我做咗咁耐,係做唔到嗰種味!」聯哥帶點自豪說。
客家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九大簋菜式在不同村或會有差異,主要視乎村內有甚麼食材便用甚麼,如村有魚塘,便有淡水魚。或者宴席主人家的要求,捨得出錢的,便有山珍海錯。聯哥則身為屏山鄧族,傾盡識才,續承庥美。「我由細到大喺條村嘅九大簋大多都係呢九款,陳皮鴨湯、了酸豬手、黃酒雞、南乳鴨、炸門鱔、雞汁燴花菇、魚肉丸、子薑菠蘿、小盆菜,加埋雞鴨飯,總共十款。」
獨特。自家佳餚自家味
做九大簋,逐樣做,炆、炸、煮、燉、燴、滷、醃樣樣齊,比起盆菜,工夫多,利錢低,但聯哥廿多年來,仍恪遵一份客家人特色。其他人依循抄襲,卻做不到同樣的美味。他的九大簋味味是精品,首重用料精。「我哋嘅炆豬肉同了酸豬手,係用每朝劏嘅新鮮豬。」連炸門鱔都是新鮮即日捕,門鱔來價貴,外面會用較平宜的炸芋頭、炸花枝丸代替。「圍頭客家近海,舊時喺大埔東嘅海面有好多門鱔魚,所以我哋嘅九大簋一定有門鱔。」
再者,聯哥是元朗原居民,魚販和豬農必然將新鮮門鱔及本地新鮮豬先預留給他。而且坊間沒有多少人做九大簋,要煮出真正味道,他須用圍村傳統的獨有調味。「炆豬肉嘅麵豉醬,係用黃豆加麵粉自己整;黃酒雞嘅黃酒,用糯米同酒餅自己釀;子薑菠蘿嘅子薑,每年六七月啱時候用醋嚟醃,味道先正宗。」調味可說是做九大簋的靈魂,更重要還有手藝。
「煮九大簋,主角係做小盆菜嘅炆豬肉,豬肉炆得好,啲汁滲到入盆底嘅蘿蔔、豬皮同枝竹,成個盆菜都好味。」
他選腩肉和前胛,斬了件,燒熱巨鑊,下油,加入豬肉、香料、糖,之後加水。大灶火力猛,豬肉容易黐底,所以要揸起大鑊鏟不停攪動。一鑊豬肉,炆上一小時,來來回回翻廿多次。要懂得用力,不須太大力,順着力去剷。豬肉炒到六、七成熟,才下麵豉醬和南乳,既不黐底,醬料香味發揮得最好。他還有秘技,就是炆好的豬肉,不要趕着吃,攤放兩至三小時,更臻入味。
眾望所歸的炆豬肉,樣子紅彤彤,乾淨利落,不見有油水蔓延,鬆軟不油膩,吃時展露山賊氣質一口吃掉,入口的瞬間,豬皮帶點嚼勁,豬油與醬汁完美的邂逅,令嘴角上揚的味道,毋須言語,就有口水直流的魔性!
宗親。人人為我厚恩情
這無法停口的炆豬肉,手法技藝是傳承自聯哥父親,也是他人生的第一個大恩人。他父親以前在村裏務農,懂煮幾味撚手家鄉菜。遇有同村喜事要煮盆菜或九大簋,就會叫他來幫手。
「老竇完全係義務,永無托手踭,每次做完喜事,封番封利是仔,小小心意!唔會賺到錢。大家同村,你幫我、我幫你,人情味好好﹗」聯哥憶述說。聯哥十一歲起,就跟父親到祠堂煮九大簋,他充當小幫手,切菜起爐生火等。「我好鍾意做呢樣嘢,有得玩又有得食!」而父親負責掌勺,他看得多,慢慢學會了煮筵席菜。酒菜圍繞,鄉親為屏,長年累月浸淫在筵席的氣氛中,團聚的熱鬧、鄉里的恭親,種下對老鄉土深微綿邈的感情來。
九五年,其父因年邁而退休。「成條村都冇人做,我唔接手做,九大簋就會失傳!」他惟有繼承父親的衣缽,把手藝延續下去,也保留了當時碩果僅存的盆菜和九大簋。
「老竇係業餘,搵唔到食。我要開鋪,煮九大簋嚟做生意。」起初他的字號寂寂無名,三日打魚,兩日曬網,大拍烏蠅。同村的人知道他的難處,也念起他兩父子經常為村出心出力,都不時帶朋友回村,藉詞宴客,特意叫聯哥煮九大簋,讓他有生意可做。甚至容許他在富濃烈圍村色彩的祠堂擺席。
「最感激係同宗兄弟鄧達智,市區人先至認識我。」九五、九六年時著名時裝設計師鄧達智與傳媒、文化界,在圍村吃過聯哥煮的盆菜宴後,經過報道,盆菜開始廣受大眾認識,聯哥越見名氣,即使沒賣廣告,生意大旺。連明星周潤發、甄子丹、郭富城,政界唐英年、葉澍堃等名人都是常客。
人情,就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交心而生。「老竇教我,對鄉親要好,因為同村都係兄弟,自家人,有力出力,有心出心。」他對父親的教誨,仍刻記在心。像是每年清明拜山祭祖,他一切都以村事為先,年年為此都推卻不少大宗的九大簋生意,也幫族人煮山頭。只要村裏要他幫手,他從來都是義不容辭。
每朝六七點,天邊方呈魚肚白,沉睡的鄉村,巷弄後小門半掩,漆黑中廚房亮着一團燈光,冒出縷縷煙霧,傳出咔嚓咔嚓聲響。一個肥圓身影,汗涔涔地已提起鑊鏟,鏟挖着鑊中豬肉,繁忙的氣力活早就展開了。聯哥臉上仍含笑說︰「我幾乎日日都咁早,一直做到晚上六七點,十二三個鐘㗎!但一啲都唔辛苦!」
他奮力以煙火、菜甜、肉香,留住屬於圍村風味的九大簋,以食物的味道譜寫宗族和鄉村人情的記憶,透過節日、慶典,寄語一代又一代人的祝福,不忘祖、不忘根,如一根無形的絲線,把人與人拉近了。
撰文:孟惠良
攝影:陳秉謙、魯雋華
屏山傳統盆菜
地址:元朗屏山塘坊村36號(屏山文物徑路口)
電話:2617 8000
營業時間:11am-9pm
詳情: http://bit.ly/2UxOwEC
立即免費下載《飲食男女》App: http://onelink.to/etwapp
《飲食男女》網站: http://etw.hk
新店食評,名家食譜,一App睇晒!
立即免費下載飲食男女App: http://onelink.to/etwapp
即like《飲食男女》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eatandtravel
飲食男女網站:http://etw.hk
即刻Follow我哋Instagram,睇更多靚片靚相!
http://goo.gl/KwjNOE (@eat_travel_weekly)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FFEZdm1135w/hqdefault.jpg)
香港傳統節日 在 港。故 kongguhk Youtube 的評價
聖誕佳節,天下有情人或者都會趁著這節日,向心儀的另一半表白。而在十多年前的英國亦發生了一個浪漫的愛情故事:一段童話式的邂逅,月老把來自兩個國度、兩種文化的Pat和Sam牽起來。
然而,這段異國戀情要開花結果並不容易,一切都需要靠兩人辛苦經營,但「從此幸福快樂地生活下去」是否只是童話故事裡的情節?
80後香港女生Pat,外表文靜有禮,上大學前都未曾拍拖。志願成為老師的她,大學時期到英國當交流生,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她遇到了斯里蘭卡男生Sam。
「我參加咗一個行山活動,去到嘅時候覺得好凍,突然有一個人走埋嚟,俾咗件外套我,然後佢就行開咗。」十四年前的畫面,Pat仍然歷歷在目,那一刻她既是感動又驚訝,對這名陌生男子的好感油然而生。
那天遠足活動完結後,Pat找Sam歸還外套,言談間她被他的國際視野吸引著,而他亦被她渴望為人師表的夢想所觸動。二人相約一起參加更多活動,就這樣慢慢認識對方,然後成為戀人。
可惜,交流生計劃僅為期數個月,Pat很快便要回港繼續學業。她淡淡然地說:「嗰時都知道會開展一段Long Distance Relationship。」而這段牛郎織女般的遙距戀,他們捱足七個年頭。
二人分隔兩地,每六個月才有一次見面的機會,Sam會來香港找她,兩小口子亦會結伴到別國做義工。但其餘的日子,不會感到孤獨嗎?
Sam眼神堅定地說:「雖然我唔能夠長期喺佢身邊,但我一直喺精神上同情感上陪住佢。」在視像通話還未普及的年代,兩個人天各一方,唯有靠講電話以聲音傳情,維繫這段感情。
心靈上的富足戰勝地域上的界限,遠在香港的Pat能感受得到Sam的愛:「我可以將我嘅感受,例如喺學習上或工作上遇到嘅困難同佢分享,佢會好有耐性咁去聆聽,好多時候都俾到我好好嘅建議。」
Pat和Sam都是對方的初戀,Long D期間,亦曾經有男生向Pat示好,究竟誰才是真命天子?「我好坦白同Sam講,有其他男仔接近我。」
出乎意料地,她得到的回覆是:「你可以去嘗試同其他男仔拍拖,但我都會等你。」就是這一份信任,這一種無條件的愛,Pat沒有去嘗試,反而令她確定Sam是可以付託終生的人。
不過,即使兩人認定對方為終生伴侶,亦需要得到雙方家人的同意。「呢段關係入面,我覺得最困難係父母反對。」Pat生於傳統中國人家庭,爸爸媽媽不明白女兒為甚麼會與少數族裔拍拖,亦擔心她會離開香港生活。
「呢個問題有好長時間都困擾住我,有諗過結束呢段關係。」為了家人,Pat願意犧牲自己的幸福。但故事就此完結?
不,Sam沒有放棄。Pat的家人有顧慮源於不理解另一個文化,而Sam就以行動去化解疑慮,花時間和Pat的家人相處,並承諾不會帶走她到他國生活。
終於,在2010年,她和他結婚了。隨著Sam來港定居,二人朝夕相對,更加珍惜彼此。他們以自身作為例子,把這一份超越距離和文化的愛帶給年輕人。
「我哋希望將世界各地嘅人聚埋一齊,俾佢哋有機會喺另一個國家居住,並對人哋嘅生活作出貢獻。」Sam現時在香港組織很多國際義工活動,帶領香港青年到貧困國家,協助當地人建屋和種植等。
聖誕是愛的季節,今集《港。故》為你帶來一個童話般的愛情故事。
-------------
《港。故》:東網電視每周專題習作,講故事、講香港人的故事,請關注《港。故》fb:https://goo.gl/YJXtcw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ri7FgPEteFw/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