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緣家書✈️】Patreon網友建議全篇分享上月這一篇
滿目蒼夷的香港機場,一片悲涼
疫情之前,我平均一個月飛2-3次,對各地機場極其熟悉,對香港機場,感到尤其親切。說來,上一次外出已經是2月中,半年沒有外出,破了成年之後紀錄,和大媽朝夕相對,不知人間何世。
終於因為到台灣開新店,重臨機場,一到埗,彷如隔世。
這真的是我們熟悉的香港機場嗎?
早在疫情發生前,機場就申請了不知道為期多久的「臨時」禁制令,進入大堂者,必須持有機票,也就是再沒有接機、送機這回事,以防再次出現「和你飛」。一個個高大的水馬,伴隨著早已消失殆盡的人群,一片陰森。現在,這些自然還在,但禁制令+疫情+國安法,令機場還成了疑似「著草」聖地,守衛也就更森嚴。單是大堂前,警察就比昔日更多,並有保安加設counter,但卻不覺得有任何人身安全風險。
這種感覺,彷如進入戒嚴區,只會在第三世界機場感受到。作為到過百多個國家、數百個機場的人,我的直覺,非常不舒服。
進入大堂後,疫情關係,用家已經很少,不少航班都取消了,店舖也都關門大吉,一片空洞。不少本來暢通無阻的地方,因為疫情+「政治」原因,都被障礙物攔著,彷如進入監控國度,動輒得咎。由於地方空洞而人少,巡邏的警員數目卻增加,還有好些明顯是便衣的警務人員,還有機場保安,此消彼勁長,彷如進入police state。行行重行行,其中不少明顯是原設計所無、勉強僭建出來的地形,令人想起人質事件後的菲律賓馬尼拉機場。
從前從香港離境,非常方便,只需要簡單檢查隨身行李,然後以身分證過E道,全程幾乎不經人手。但現在就要打機般,一關又一關:進入大堂前檢查證件一次,辦理登機手續時有可能被警察檢查一次,進入海關前(數年前開始),又多了一個容貌識別關口,一來是「前特首家庭機場行李案」的補救措施,二來據說也是測試容貌識別的白老鼠。到了使用E道時,身邊居然有警員、又有便衣,監察每一個使用人士,不知道是「容貌識別」疑犯,還是檢查有沒有人所謂「非法使用」BNO。
總之,big brother is watching you。
最大的驚嚇,還是入關後。本來儼然一個購物城,現在食肆、商店十室九空,疫情關係,自可理解。但同時,機場也進行一個不知是維修、還是翻新工程,處處攔路、處處又鋪上木板,平日熙來攘往的大道,變成路障迂迴的小徑,走哪個方向,都有標記,行行重行行,又如迷宮。通常只有兩種機場有如此景象:戰亂之後的臨時機場,或第三世界大白象工程的爛尾機場。但這是香港。走進這個戒嚴區,再遇上巡邏的警員(其實真的不知道如此空洞、還可以巡甚麼),反而毫無違和,因為時光彷彿又回到那幾個月的香港。
不過一切已顛倒。
疫情早晚是會終結的,香港也會早晚「一切如常」,但機場的微妙改變,恐怕是永恆,就像我們熟悉的真香港,已經一去不返。
曾經很珍愛香港這個機場,曾為了「香港人的航空公司」國泰,專門累積積分,儘管「因管理不善」,下刪萬字,但畢竟還有一份親切感。現在,連同旁邊的HSBC,這些sentiment,也蕩然無存。
想不到,到了曾經朝夕相處的老地方,感覺是如此陌生,就像新香港,彷如一座大籠牢,感覺是如此壓抑。
這不再是我們的機場,也不再是我們的香港。雖然物理上,我肯定會不斷回來,彷似甚麼事也沒有,但心理上,卻知道再也回不去。
到了起飛一刻,俯瞰世上最美的夜景,今夕星辰非昨夜,adios amigo。
⏺ 全文見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posts/40957997
▶️ DQ邏輯與香港的未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j7GWc1EzII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8萬的網紅台灣1001個故事,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天氣漸漸變涼,又是進補養生的好時節,不同於台灣人愛吃麻油雞、當歸鴨比較燥熱的補身方式,廣東人喝煲湯就屬於溫補,一年四季喝不同的煲湯來養生,而煲湯用的材料,通常是雞肉加上一些珍貴的藥材,不過要喝上一口煲湯,至少得等4個小時以上,才能把食材精華淬鍊出來。在台北就有一家正宗煲湯,老闆本身是香港人,因為喜歡...
香港人申請台灣身分證 在 Facebook 八卦
自從五月份疫情爆發以來,因為3+11相關爭議,我鮮少對外發文,但對民眾的服務從來沒有停歇。對於3+11的爭議,如我之前所說,我為機組員開協調會,出發點是擔心機組員身心狀況導致飛安疑慮。對於相關決策與疫情關聯,除了指揮中心多次說明,我也相信行政院與監察院分別進行的調查,會釐清相關爭議,我也會盡全力協助相關爭議釐清。
非常感謝這段時間關心和鼓勵我的朋友,我會繼續做好我的工作,今明兩天我也想向大家報告這幾個月我們的工作成果和大家分享:
---------------------------------------------------
范雲工作成果報告(2020/02-2021/07)
✅ 深化民主,守護主權
守護主權,防範紅色滲透
進入立院後,推動台灣成為正常國家,與建構防範中共滲透的防禦工事,是我與過去在街頭守護民主的夥伴們共同努力、不敢懈怠的重要工作。我一上任,就積極處理中研院士應為本國籍,以及中研院外文名稱正名討論的開啟。接著,包括成功推動影音串流平台OTT要合法納管才能落地、數位身分證要先立法再實施等,都是為了要防範中共在科技、媒體、教育、學術等領域的紅色滲透。
深化民主
除了防範紅色滲透,我努力推動深化台灣民主,建立一個保障人權的民主台灣。我提出了憲法增修條文草案,一方面確立國家人權委員會獨立行職權,二方面強化人權保障,將社會權、文化權入憲。為了去除威權文化,我提出「宣誓儀式民主化」三法案,希望未來台灣民選公職不用再對國父遺像敬禮。
針對平等參政,我也提出選舉公共化的修法,期待經濟資源不再成為人民參選的門檻。看到香港人爭自由所遭受的迫害,我也提出「跨國全球人權問責」法案,希望能讓台灣為國際民主自由同盟盡一份力。
✅ 團結!看見每一位勞動者的辛苦
作為一個教育領域的勞動者,我希望能補上勞動權益的拼圖缺角,也希望能協助解決非典型勞動工作者的困境。
今年五一勞動節前夕,我與15個工會勞團共同呼籲職災保險專法(我提出本屆立院第一個草案版本)、公益揭弊法、勞動教育促進法、最低工資法、性工法中陪產暨親職假等五大勞權法案,應盡速立法或修法。我的辦公室也提出了相關法案。
我也協助了包括外送員、專櫃銷售人員、駕駛、教師、護理師,以及藝文工作者爭取他們應有的勞動權益。
✅ 讓各領域的女性都能平等發展
投入婦運超過三十年,我是性別運動的終身推動者。進入立院後,我與婦女團體站在一起,持續努力修法處理權勢性侵、跟蹤騷擾、數位性別暴力、遭遇雇主性騷擾求助無門、弱勢女性處境包括月經貧窮,以及還國際慰安婦正義等議題。
性別議題深入社會文化,從人身安全的侵害到厭女現象的日常,以制度與政策確保界線是最根本的。我的團隊積極協助在不同領域中的女性所面對的環境不友善,目前有具體處理的包括運動領域、科技領域,以及金融領域。針對政治領域,我也提出了行政院組織法修法版本,明定未來政務官任命單一性別比例不得少於三分之一。
✅ 親子友善,讓家長與孩子一起快樂成長
友善家庭
台灣社會的家庭樣態非常多元,我進入立院後,就努力推動從孕育孩子、誕生、養育到求學每個階段的改革,希望讓各種家庭樣態中的每一位家長都能與孩子一起快樂成長。
我提出陪產親職假、七天有薪家庭照顧假、補正幼兒園虐童罰則漏洞,也實質透過質詢、溝通與預算審查,敦促政府提升幼托公共化與家外送托比率。
友善親子環境
我也推動了包括圖書館、藝文場館與故宮的兒童近用與親子友善環境;積極協助家長一起努力改變小孩可能遇到的霸凌或性別刻板就學環境。從親子共讀、校外人士進入校園教學的把關到教育部家庭教育網站內容的檢討,我與團隊積極努力,與家長們一起打造親子友善環境。
✅ 責無旁貸!做助人工作者的後盾
出身社運,我一直感謝「助人工作者」支撐台灣社會各個角落人們的辛勞!因此我進入立院後,就努力與這群人並肩作戰。
我的辦公室處理過社工、護理師、醫師、心理師、照顧人員等助人工作者所遇到的不合理的對待,其中包括醫師面對的天價違約金、專輔人力的不足、照顧人員應有全新疫苗照顧假、日間精神復健機構納入紓困4.0等協助與爭取,我跟團隊都是日夜兼程全力以赴。
我的團隊最近成功為台北榮總的護理師爭取到加班費,感謝退輔會因此建立了全國各地榮總系統護理師「事後申請加班」的合理程序!
✅ 性別平等不能退守,攜手同志對抗歧視
婚姻平權法案為台灣建立了人權立國的國際形象,但因為保守勢力的抵擋,「司法院釋字第七四八號解釋施行法」對同志家庭權益的保障仍不完整:同志配偶無法共同收養、部分跨國同志配偶仍無法在台灣成家等,仍需持續推動。
此外,這個社會對同志的歧視與偏見並不會立刻改變,過去這一年多內仍然發生友善同志的童書繪本「國王與國王」被抹黑以及大學「性別平等專題研討」邀請反同言論講師等事件。
我與團隊除了緊急協助處理了多起歧視同志的案件,也督促教育部在推廣教育、社會教育、師資職前培訓、教師在職進修、教科書審查、身心障礙及特殊教育、家庭教育等面向,都必須避免針對同志的偏見與歧視;也要求包括體育、國軍、金融業、勞動職場各領域推動性別平權措施。
✅ 推動讓學生成為學習主體的教育:
守護學生權益、保障學生自治,落實校園民主
作為一個學生運動參與者,我認為校園民主就是讓年輕人成為學習主體,展現自己想法的重要過程。因此進入立院後,我就與新世代學子緊密互動,從制度面協助解決學生權益不受保障的困境,包括檢討黑心校規、健全學生申訴機制、補足學校諮商輔導資源、縮小數位落差以及完善學校飲食教育。
我跟團隊在處理學生求援的議題時,都會反覆確認各種社經背景、性別、性傾向、性別認同與氣質、族群、身心狀況的學生會面對如何不同的處境。未來任期中,還有二個議題需要全力以赴的:十八歲公民權入憲,以及讓黑心校規真正從校園消失。
✅ 一步一腳印,服務各地民眾不分區
我的團隊常常說我辦公室是名副其實的「不分區」立委,地方選民服務有我從政以來深耕的台北市大安區、有我認養的花蓮、還有我的老家淡水和故鄉雲林等地;也跟各地友善議員合作,將地方問題但屬於中央權限的議題,和各部會討論與處理。
過去這一年半來,我們辦公室成功協助各地民眾處理問題,例如成功協調各單位,完成台北車站街友家當安置處理,讓北車環境整齊,同時也保障街友生存空間。
其他還有督促道路標示改善完成、促使衛福部醫院移除埋設於民眾土地上會造成汙染之管線、使大學重要地震帶研究取得場址、爭取地方閒置公家宿舍作為居民活動場所、敦促大學校園改善校內危險斜坡道、召開協調會處理地方瀝青廠長期空氣噪音廢棄物污染問題等。
民眾的小事,就是民意代表的大事,我和團隊會繼續為地方服務。
✅ 轉型正義,讓台灣成為正常的民主國家!
我們那一代的青年,是在威權教育與對抗威權中長大。我一直相信,只有當國家願意公開威權時期壓迫的真相,社會也不會選擇迴避,才會有真正的和解。
進入立院後,我努力促成政府一步步公開威權時期的各種檔案,包括:擴大解密並開放政治檔案、推動威權時期大法官解釋會議紀錄公開,以及促成國安局長承諾正視威權時期國安局過錯等。
在這麼多的政治案件中,讓我念茲在茲的是林義雄案與陳文成案的真相釐清與究責。直到這一刻,當年國家有系統介入的真相仍未能完整公開與被究責。我會繼續努力,因為唯有真相與究責,台灣社會才能得到和解與正義。有了歷史正義,這個國家也才能成為一個正常的民主國家。
---------------------------------------------------
以上是我的簡要問政報告。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再看附圖中的具體內容。
讓我們一起加油,為弱勢、為公益、為台灣,繼續風雨同路。
香港人申請台灣身分證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Facebook 八卦
【你我身邊多了上萬名香港鄰居——港人移民來台背後的挑戰和關卡】
去年開始的反送中運動,到今年港版國安法的出現,引發港人對自由的憂慮,新一波的移民潮,規模已直逼1980年代中英對香港主權移交談判時出現的「恐共移民潮」。
其中,許多人選擇來到台灣,落腳在能讓人聯想到香港景致的淡水。根據統計,光是2019年來台居留與定居人數就有7千餘人,創下4年來新高。從新北、台中到高雄等地,他們成為我們的鄰居、同學、老闆。
投資600萬台幣、等待1年,就可以領台灣身分證——港人「投資移民」門檻比各國人士都低,也是過去他們移居台灣最常選擇的方式。今年,政府兩度修正移民相關規定,背後,不只是因應暴增的香港移民案件、填補過往的申請漏洞;更是回應許多台灣人的疑問——開放香港人大量移民會不會有「國安問題」?
香港人如何移民到台灣、其中又要經歷哪些關卡?《報導者》從反送中發生以來,不斷關注香港情勢,也曾出版《烈火黑潮》專書;如今我們更關注來台港人的現狀,製作了「港人移台進行式」專題,希望能深入了解港人在台處境,並傾聽他們的心聲。
#完整專題
【港人移台進行式──移民浪潮下的台港新地景】https://bit.ly/3513idQ
#報導者 #香港 #移民 #在台港人
香港人申請台灣身分證 在 台灣1001個故事 Youtube 的評價
天氣漸漸變涼,又是進補養生的好時節,不同於台灣人愛吃麻油雞、當歸鴨比較燥熱的補身方式,廣東人喝煲湯就屬於溫補,一年四季喝不同的煲湯來養生,而煲湯用的材料,通常是雞肉加上一些珍貴的藥材,不過要喝上一口煲湯,至少得等4個小時以上,才能把食材精華淬鍊出來。在台北就有一家正宗煲湯,老闆本身是香港人,因為喜歡台灣的生活品質,於是放下故鄉的一切,要來台灣過生活,他希望他的煲湯可以讓台灣嘴接納,等收入更穩定一點,未來計畫進一步申請移民拿身分證,要當正港的台灣人。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XKlBi7lWu9w/hqdefault.jpg?sqp=-oaymwEbCKgBEF5IVfKriqkDDggBFQAAiEIYAXABwAEG&rs=AOn4CLCkwkd6RXZSLOfC6UbeaCteWn42LQ)
香港人申請台灣身分證 在 [移民台灣] 台灣人新生活#5 如何申請定居證,身份證,護照教學 的八卦
當你順利在台灣居留之後於特定時間之後便可以申請定居其後再申請身份證和護照但是定居證是有限期的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