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大家新年-好運旺來,平安幸福
親愛的高雄市民朋友平安,大家辛苦了!
我是阿民,從小,親戚長輩都這樣叫我。我的父母親都是高雄人,我的祖先在三百年前從福建漳州渡海來台,世居高雄縣彌陀鄉。一直到我祖父陳耀敏先生,才搬到哈瑪星開碾米廠,我的袓母是大戸人家的養女。家父陳寶輝現已87高齢,他從小刻苦勵學,從高雄中學,台大醫科,到東京女子醫科大學醫學博士,在民國85年從台北市衞生局局長任內屆齡退休,回到高雄,在阮綜合醫療院擔任顧問,一直到三年前因罹患癌症需要治療而退休。
我的求學生涯可謂非常順利,我喜歡國文,英文,歷史,數學,大專聯考差五分沒上台大醫科,進入陽明醫學院。畢業時選擇基礎醫學,留在微生物學科擔任助教,同時攻讀免疫學碩士學位。我在空軍服役時考上教育部公費留學,疾病防治組第一名,申請到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癌生物學系博士班。我在不到四年的時間取得哈佛大學科學博士的學位(英國系統舊制的學位,相當於哲學博士)。旋即前往位於馬里蘭州的美國國家衞生研究院的國家癌症研究所從事博士後研究的工作。
為是公費生,我在1992年返國服務,在陽明醫學院公共衛生研究所擔任副教授,也合聘在中央硏究院的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擔任副硏究員。我是台灣第一個在大學開設分子流行病學及疫苗學課程的老師。此外,我也負責教腫瘤病毒學及愛滋病學。我在1998年升等為教授,主要研究內容與愛滋病的病毒學及分子流行病學,還有肝癌致病基因的探討,動物模式的建立及抗癌藥物的研發有關。
我在陽明大學的二十三年學術研究的生涯中,總共培養指導了20位博士生,40位碩士生。我很欣慰他們有不少位在國內外的學術機構從事研究工作或擔任教職,當然,也有很多人選擇回到醫院或在業界服務。
我在2013年應高醫大劉校長的邀請,回到高雄醫學大學擔任學術副校長。可能是因為我之前在陽明大學曾經擔任過國際長及研發長,也創辦了國際衛生學程及愛滋病防治及研究中心的關係。在高醫大的三年期間,我積極推動校園國際化,招收外籍生,成立傳染病與癌症研究中心,促進產學合作,終於讓高醫大進入世界五百大的排名。
我們陳家並非名門,沒有出過任何一位政治人物。惟一例外,是家母在民國46年曾經幫她的伯父,也就是我的外公的大哥,陳皆興先生助選過高雄縣縣長。家母當年剛生下我,剛做完月子,就在伯公的競選車上擔任播音員(俗稱放送頭),因為當年沒有錄音機,所以都要實況轉播,而家母是台南師專畢業,在苓州國小教書,所以國台語雙聲帶。她回憶,當年我出生沒幾個月,還沒斷奶,被好友阿燕抱在宣傳車𥚃面,每隔幾個小時,車子就要停在路邊,讓她從車頂下來在車子裡面哺乳。我的外伯公陳皆興文采極佳,有詩人縣長的美譽。他勤政愛民,政績及風評都很好,但因為選舉花錢,位於鳳山的彈珠汽水廠及醤油厰都賣掉,當了一任縣長,就沒錢選了。
我從2016年二月擔任國民黨不分區立委,兩個月後,我在鳳山黨部開設第一個服務處,半年後我將服務處遷到苓雅區,用祖父留給我們的地,二舅幫我們蓋的透天厝為鄉親服務,我與22位國民黨籍議員及鄭天財委員(原住民委員)成立聯合服務處,迄今年一月底,高雄服務處服務案件已經超過二千件了。
過去這兩年,我跟其他幾位民進黨的區域立委沒有兩樣,我每個星期五都會回高雄,週六到服務處做選民服務,不同的是,他們只需要服務他們選區的選民,我的責任區則遍佈整個高雄市,而我也來者不拒,盡力而為!因為我珍惜每一次為鄉親服務的機會。我也抽空走訪位在高雄市各地的議員及里長服務處,尋找需要我,用得著我幫忙的地方。印象深刻的是,助理開車載我到那瑪夏找柯路加議員,他帶我去看需要舖柏油,需要有汚水下水道的自立住宅區。這是當年八八風災後用世界展望會的善款蓋的社區。但因為規劃不良,到現在災民還搬不進去,殊為可惜。我們現在還在協助他們申請經費。另外,我到旗山至少超過十趟,為了協助大溝頂的太平商場的居民伸張居住正義,也為老街文化保存盡一份心力!
高雄天生麗質,條件不輸釜山,但釜山已成為亞太影城。高雄也不輸寧波,但寧波現已超越高雄,成為東方大港。高雄的地理環境優良,資源豐富,但市政建設的規劃沒有重點,空污問題嚴重,國際化程度也不足;再加上高雄舉債過度,石化業尚待重覓地點遷移,並同步更新設備,傳統產業凋蔽,而生技產業有待加強,再加上人口老化,人材外流,在城市競爭力上,就如同逆水行舟 ,不進則退,再不努力全面檢討革新,運用人工智慧技術提高行政效率,高雄將會變成台灣的二缐城市,而榮景不在!
親愛的市民朋友,過去的錯誤也許沒太多的機會彌補,但此刻的您,在闔家團圓的大年夜,或許可以好好想想,現在的高雄是我們想要的城市風貌嗎?我們是否可以想辦法,讓我們的下一代,在學業完成後,不用因為找不到工作而離鄉背井,遠渡重洋?
空氣汙染的問題決不是靠減免公共運輸工具費用而能得到解決,多功能經貿園區也不應該是富人的炒房區。高雄的城市規劃必須全面檢討,如果我能擔任市長,我將邀請國內外知名的專業人士,針對以下幾個問題進行謓密的討論,進行可行性評估:中山大學遷校到仁武第二校區,把西子灣還給全體市民,譲西子灣柴山之美變成國際一流觀光旅遊景點,而我也希望能協助中山大學在遷校計劃中,變成世界一流的大學,因為一個偉大的城市,需要一所偉大的大學。就像波士頓有哈佛大學,香港有香港大學,東京有東京大學。我們需要用更開放的態度,以國際的視野讓我們的高雄更好。
我們的高雄值得更好,而民進黨不是唯一的解答。希望新的一年,我們能有更多交流的機會,祝福大家新的一年,好運旺來,平安幸福!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19的網紅容海恩 Eunice Yu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立法會在2月16日繼續辯論《施政報告》致謝議案,第二場討論主題為土地、房屋、交通、環境及保育。土地短缺及房屋樓價高企的問題一直備受關注,我認為政府首要任務是制訂適切的房屋政策和措施,包括加快興建公屋和研究興建過渡性房屋,保障所有市民都能安居樂業。 我認為政府可從檢視現時城市規劃和改變土地用途政策著手...
「香港人口老化排名」的推薦目錄:
- 關於香港人口老化排名 在 陳宜民教授 Facebook
- 關於香港人口老化排名 在 股榮 Facebook
- 關於香港人口老化排名 在 Eddie Tam 譚新強 Facebook
- 關於香港人口老化排名 在 容海恩 Eunice Yung Youtube
- 關於香港人口老化排名 在 [新聞] 香港在2050年將成為全球老化最嚴重都市- 看板Geography 的評價
- 關於香港人口老化排名 在 亞洲四老龍PK ! 誰最老? | 人口老化最嚴重國家排行1955 - 2100 的評價
- 關於香港人口老化排名 在 全球人口老化排名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香港人口老化排名 在 全球人口老化排名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香港人口老化排名 在 全球人口老化排名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香港人口老化排名 在 香港人口老化排名 :: 台灣社會團體查詢網 的評價
香港人口老化排名 在 股榮 Facebook 八卦
有病冇床的諷刺
過去半個月為探望家人關係,每日進出醫院數次,方發覺香港醫療系統面臨結構性懸崖。急症室輪候逾十小時已屬小事,更大鑊的,是內科住院病床佔用率已經超過110%的極限。這個問題並非單純是季節性流感,而是本港醫院床位,實際上已不足應付人口老化的問題。
財爺較早前公佈2016/17年度預算案,合共83個部門或項目,全年總開支是3,813億元,較15/16年度(修訂後預算)多了382億元或11%。83個部門中,14個預算減少,大部份都有上升,最多是創科局增加了2.4倍預算。食物及衞生局(衞生科)是政府各部門中第三大開支,今年度加幅只有0.4%。而開支當中絕大部份的醫管局,獲加幅度僅0.1%。
香港的公營醫療系統,稱得上是世界級,無論排名及醫療開支低廉費用,都屬前列分子。醫療水平一流,但隨着醫療事故增加及冗長的等候,問題正逐步浮現,醫療服務的需求與供應差距,令醫生及護士的工作百上加斤。統計署資料,老年人口(65歲以上)會由2014年的105萬(佔人口15%),增至2024年的173萬(佔人口23%),到了2034年,進一步升至236萬人(佔人口30%)。廿年間將增長一倍。
對床位有重大需求的老人,其人口以每年4%數字上升,但整體床位增幅卻不足1%。2015年3月醫管局旗下所有病床床位有2.76萬張,今年3月有2.79萬張,多了250張,明年3月底前目標是增多231張,至28,126張。有調查顯示,到2019年,本港醫院床位缺口達到3,000張,相當於目前病床約10%或兩間瑪麗醫院的病床數目。
正當本地大型基建頻頻超支(廣深港高鐵超支194億、港珠澳大橋超支55億、西九文化區超支255億、港鐵沙中綫超支41億、蓮塘口岸等工程超支87億,甚至是機場三跑未開工已超支570億元),政府不斷追加款額,今年度政府向醫管局預算的財政撥備,總額是515.889億元,較去年修訂後的515.25億元,僅多了6,390萬元或者0.1%。這個似有若冇的加幅,相比六個大白象工程超支1,200億,確實是一大諷刺。
P.S. 熱誠值何價?
近年越來越多公立醫院高級以至顧問醫生,去私院或自行開診所。我相信很多縱有滿腔熱誠,但不敵長期勞損身心俱疲,選擇離開,回報亦是考慮原因。
醫管局旗下全職員工超過七萬名,管理一間如此龐大的機構,行政總裁甚至是各區聯網總監,報酬有多少?根據醫管局年報,去年最高薪是CEO梁栢賢醫生,酬金共529.3萬元,約月薪44萬元。其餘四位最高薪同屬各區聯網總監醫生,月薪介乎36萬至43萬。是否合理,留待大家判斷。
股榮
香港人口老化排名 在 Eddie Tam 譚新強 Facebook 八卦
譚新強:美中鬥爭雙重掣肘:不能直接開戰 不接受經濟崩潰
兩年前哈佛Kennedy School of Government的前院長Graham Allison教授,寫了《Destined For War: Can America and China escape the Thucydides's Trap》,自此,修昔底德陷阱已成為在很多中美關係討論中的常見名詞。Allison教授以古希臘的一段歷史,作為現今中美關係的比喻(特朗普前總策略師班農,非常痛恨此名詞,因為他不認同美國正在沒落,中國正在崛起)。2500年前,雅典開始崛起,令到原來最強的城邦斯巴達感到霸權被挑戰的不安。兩國爭相跟其他城邦結盟,亦曾努力簽訂和約,但最後仍避不了一場歷時近30年的長戰(Peloponnesian War)。名義上斯巴達戰勝了,但其實真正結果是兩敗俱傷,整個古希臘的黃金時代開始落幕。
此外,Allison教授更研究全球過去500年歷史,其他16個類似的霸權挑戰例子,結果令人非常憂慮——12次的結果是戰爭,只有4次結局是和平的。
英國《金融時報》的經濟評論主筆Martin Wolf在上周專欄中,指出現今的中美處境更複雜,包含着過去150年3個最主要例子的一些元素。最近的例子是二戰後兩個最大贏家——美國和蘇聯,從1945年至1991年的冷戰對峙。主要是一場意識形態的鬥爭,資本主義對共產主義,主戰場為軍備和太空競賽。但在經濟上,蘇聯從未有能力挑戰美國,最後亦可說因窮兵黷武,在阿富汗之戰中泥足深陷,耗盡經濟,最後導致國家解體。
挑戰霸權 多演變戰爭
第二個類似情况是兩次大戰之間的那一段時間。一戰後歐洲局勢出現巨大變化,奧匈、德國、俄羅斯和奧圖曼等帝國逐一崩潰和瓦解。尤其在1929年華爾街股災後,全球經濟邁向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全球走向保護主義,民粹高揚,德國、意大利、西班牙和日本等國家,更開始擁抱極端國家主義,推行恐怖的法西斯、納粹、獨裁和軍國主義!不幸這趟避免不了戰火的浩劫,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各國人民死傷慘重,更見證第一次使用原子彈(但願是最後一次),世界末日突然變得非常真實,不再只是聖經裏的警世喻言!
第三個先例至為重要,就是從1870年至1914年間,歐洲權力秩序出現變化,德國經濟崛起,快速趕上英國。在1880年,英國工業生產量佔全球總量23%,到1913年跌至14%。同一時間內,德國從9%升至超越英國的15%。德國和英國皇室為近親,一戰時的德國Kaiser Wilhelm II和英皇佐治五世是親姑表兄弟,同為英國維多利亞女皇的孫子。小時候Wilhelm常在外婆家過夏天,但因左手天生殘疾,加上德國當時仍較窮和落後,飽受「富親戚」的白眼,導致自卑和極強報復心態,種下日後一戰的禍根。
同時在大西洋彼岸,美國在較寧靜的環境下極速發展,1880年的工業生業對全球佔比已追平英國的15%,到一戰前夕更已大幅超前至33%,比英和德的總和還要大,奠定往後一世紀的霸權。這場歐洲皇族近親爭鬥(俄國沙皇Nicholas II亦是維多利亞女皇外孫),不幸亦避不了修昔底德陷阱,終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
現今的中美之爭,有點美蘇意識形態之爭的元素,比併那一個經濟和政治體制,更適合未來社會。2008年的全球金融海嘯後,雖然因美聯儲和其他央行採取了超積極貨幣政策,包括QE和負利率,而避免了大蕭條,但亦無疑推動了近年西方民粹、保護,以及國家主義的崛起,甚至更恐怖的新納粹主義,都有死灰復燃的迹象(上周似乎有幾個烏黑蘭的新納粹主義領袖來了香港,確令人非常擔心)。上周《經濟學人》封面故事提到,按照最新的一些研究,過去十年,美國的貧富懸殊問題略有加深,但沒有想像中嚴重,在歐洲,數據更顯示30年來變化不大。這結論有點出人意表,是否屬實不肯定,但事實未必是最重要的,對群眾來說,感覺(perception)才是最重要的,即使是偏見,但已足夠打開民粹主義這個潘朵拉盒子。
美前外交官:首次非白人挑戰美國
中美之爭,除了是意識形態的問題以外,當然亦有更醜陋的種族主義成份。今年5月,美國外交部的政策計劃主管(Policy Planning Director)Kiron Skinner(已離職),在一個公開論壇上竟然指出美中鬥爭,除了是非常不同的文化和意識形態之爭外,亦是第一次非白種人(non-Caucasian)對美國的挑戰!雖然Skinner博士是位黑人,但作為美國外交部的一位負責長期政策計劃的高級官員,竟然發表這樣言論,確令人驚訝,但其實也需感激她的坦白!希望大家知道這醜陋的事實後,會夢醒學精一點,自我警剔,事情沒有表面那麼簡單,意識形態並非唯一最重要的東西,請不要天真地再自我歧視了!
今次中國對美國的挑戰非比尋常,人口是美國的4倍,是美國加歐盟的1.7倍,所以除非出現極大變化,要不然中國經濟規模,在7至10年內的不遠將來,開始超越美國,是非常正常和接近必然的事(如用PPP計算的GDP,2014年時已超過)。再過約30年,中國的經濟規模,甚至超過美國加歐盟的總和,也絕對是有可能的事。當然中國將面臨比美國較嚴重的人口老化問題,但即使人口數量的紅利已消失,但中國教育水平急速上升,PISA(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的最新2018年排名榜中,中國已攀升至榜首(閱讀、數學和科學都是第一),3年前中國數學排第6,科學第10,閱讀更只排27!明顯中國已開始轉為享受人口質量的紅利。當然出生率仍然太低,仍需更有效政策來刺激生育。
中國特式社會主義非洪水猛獸
美國沒有長期雄霸全球的專利權,况且中國的崛起大至上和平,亦沒有明顯擴大帝國版圖的野心(在小小地球上爭奪土地已非常過時,要拓展,不如野心大一點,學Elon Musk去火星),一帶一路最多只算為中國企業拓展新的巿場。美國人亦應對所謂意識形態採取開放態度,今天的中國特式社會主義,並非洪水猛獸,不用這麼害怕。資本和社會主義,都已超過百多年歷史,明顯有點過時,都有修正和互補的需要。尤其加上AI、5G和大數據等技術,中國實務可說較科學化的態度,或可發展出一套體制,同時能達到一個效率和公義之間,比傳統資本或社會主義更佳的平衡。
但這只是一個理性的結論,現實中的美國充斥着民粹和種族主義,所以仍很難跳出修昔底德陷阱的原始思維框框。明顯美國仍在努力嘗試阻礙中國的和平崛起。
但是中國已是個名副其實的超級強國,要阻止它的崛起,談何容易,美國有那些可行的策略呢?理論上有三個方法:(1)熱戰爭;( 2)以貿易、金融和科技等範疇,作為冷戰工具;(3) 以意識形態和人道立場等為藉口,企圖分裂中國。明顯美國已在第2和第3方面非常努力。雖沒有熱戰,當然軍備競賽亦已進行得如火如荼,明年中國軍費預計將增長7.5%,達到1770億美元,但美國國防支出也將增長5%至7500億美元,仍將是中國的4倍多。這些所謂方法,當然每一樣都充滿危險,所以奉勸美國最好懸崖勒馬,不要把全世界推到萬劫不復的困境。
美國最要小心的是,不可把美蘇冷戰思維用在中美處境上。當年的蘇聯,只是在軍事上對美國構成威脅,經濟上跟西方幾乎完全隔離,貿易和投資的往來極少。所以即使蘇聯解體,對西方經濟的影響極輕微,反而西方因此可以削減軍費,軍事技術(如微波爐)和人才轉向民用發展,帶來所謂的「和平紅利」(peace dividend)。1990年代的美股牛巿,仍是有史以來最長的一次。
美蘇冷戰思維不合時宜
中國的情况完全不同。中國是全球最大貿易國,既是全球最大的製造基地,亦是很多資源和貨物的最大市場,包括鋼鐵、能源、糧食、半導體、汽車,甚至奢侈品等等。人民幣仍未完全自由流通,但中國與全球的雙向投資關係,亦正在加速發展。事實是中國已跟全球經濟緊緊地結合和綑綁在一起。
美國說話非常兇,但其實出的每一招,都必須步步為營。從前對蘇聯,可以完全倚賴核武的互相阻嚇作用,只要不直接開戰,其他任何招數,例如代理人戰爭(proxy war)、間諜戰和消耗經濟的星球大戰競賽都可用。但美國面對中國,除需要盡量避免直接戰爭外(但純靠核武為阻嚇的策略亦需更新),亦必須防止全球經濟崩潰(其實也要避免環保災難)。不要說經濟崩潰,特朗普連美股多跌幾天都受不了。
科技戰是一個好例子。過去一年多,美國不停針對華為,把它和其他多家中國高科技企業放進黑名單,但為何這個限華為令,遲遲未有全面執行呢?據聞近日美國商務部反而開始對200多家企業的豁免申請作出回應。原因很簡單,因為華為和整個中國市場,對美國的半導體和其他相關高科技行業,太過重要了。中國是全球半導體50%的市場,是美光、高通和博通等公司的最大市場。我聽過另一說法,限華為令的延遲,跟波音有關,美國一直施加壓力,企圖迫使中國重新訂購波音客機,但中國一直以安全理由為藉口,一直在拖延時間,間接幫助華為。
中國更努力鼓勵進口,和轉型為消費型經濟。如成功,跟全球經濟關係必更密切,貿易和科技的所謂脫鈎將變得更沒可能。如經常帳能轉為逆差就更好,減少對美元倚賴,反而對人民幣全球化有極大幫助。在防止國家分裂一環,中國確需加倍努力,須增強教育和傳媒工作,梳理好一套完整的經濟和意識形態理論。中國崛起既然是人類史上的經濟奇蹟,希望能早日拿下幾個實至名歸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對說服世人或有一定幫助。
下波金融危機 匯控可成導火線
近日香港街頭暴力稍為降溫,但經濟前景仍令人擔憂。我提醒美國不應幸災樂禍,小心如香港經濟真的出大問題,匯控(0005)可成為全球金融危機的一條導火線。匯控是全球第7大銀行,2.5萬億美元資產規模,跟摩根大通差不多,是當年雷曼的3倍多。匯控盈利非常集中在香港,約62%。未來計劃是更加集中發展香港和大中華業務!如匯控出現問題,美國真的可以獨善其身?
既然美國面對不可直接開戰和不能接受經濟崩潰的雙重掣肘,所以中國的處境其實也並非那麼差,我們或者可放心一點。
(中環資產持有匯控、摩根大通、美光的財務權益)
中環資產投資行政總裁
香港人口老化排名 在 容海恩 Eunice Yung Youtube 的評價
立法會在2月16日繼續辯論《施政報告》致謝議案,第二場討論主題為土地、房屋、交通、環境及保育。土地短缺及房屋樓價高企的問題一直備受關注,我認為政府首要任務是制訂適切的房屋政策和措施,包括加快興建公屋和研究興建過渡性房屋,保障所有市民都能安居樂業。
我認為政府可從檢視現時城市規劃和改變土地用途政策著手,在發展新市鎮的同時,也要檢討如何活化舊區,妥善利用空置建築和土地。作為新界東議員,我亦希望政府能繼續改善區內的交通配套,提升居民日常生活質素。
其次,舊區樓宇老化日益嚴重,政府須制訂相關應對措施,我建議政府增撥資源,成立一站式跨部門支援和服務平台,協助小業主進行樓宇維修及管理。促進樓宇的維修和保養能令住宅單位的可供使用期延長,減少物業市場的單位流失率,長遠來說,對房屋單位供應有正面幫助。
以下為我的發言全文:
行政長官在《施政報告》提到,截至去年12月底,預計未來3至4年一手私人住宅物業的供應量達94,000個單位,比本屆政府上任時高出45%,是過去12年以來的新高。但特首同時承認,公屋用地供應仍然落後,公屋輪候時間明顯延長,若政府及社會不下定決心加快覓地建屋,房屋問題仍然難以解決。根據運輸及房屋局於去年12月提交的《長遠房屋策略》2016年周年進度報告,未來5年,本港公營及資助房屋的總建成量約為94,500個單位,平均每年只有18,900個,比長遠房屋策略原訂每年建28,000個單位的目標,足足少了9,100個單位。公屋輪候冊的輪候人數已接近30萬,改變富戶政策都未必能夠紓緩輪候冊大排長龍、市民等候上樓時間越來越長的問題。所以,我希望特區政府加快建屋進度,兌現輪候冊3年上樓的承諾。
主席,根據政府統計處於去年4月底公布的2014/15年度住戶開支統計調查結果,在衣、食、住、行四大範疇中,每戶在住屋開支方面的負擔最重,平均每月開支為9,894元,佔住戶總開支34.3%,比2009/10年度增加近4成,創歷史新高。
此外,根據美國環球物業顧問研究中心今年初發表的最新一份「全球住房負擔能力調查」報告,在全球20個房價最貴、市民最難負擔的城市中,香港繼續排名首位,成為世界之最,香港樓價中位數高達高庭入息中位數的18倍,顯示本港樓價已達到極難負擔的水平。
市民除了要負擔沉重的住屋開支,同時亦要面對居住環境差、單位面積狹小的問題。根據政府的統計數字,在2013至2015年間,劏房單位數目上升了32.7%,約有88,800間,居住人數增加至接近20萬人。最近,深水埗有劏房發生火警造成一死兩傷,反映了現時劏房普遍存在的結構性和消防安全問題。可是,如果他們被迫遷亦會面對無家可歸的慘況。所以,我希望政府能夠為劏房居民提供適切支援,並採納新民黨的建議,重新研究興建過渡性房屋。
主席,對於不少市民來講,要「住得起、住得好」,到今時今日相信已變成一種奢望。我希望政府能從兩大範疇著手,第一是檢視現時城市規劃政策,第二是審視本港改變土地用途政策。我們不單單可以發展新市鎮,也要在舊區尋找空置或發展停滯的地皮,研究如何活化歷史建築和空置校園。
另外,新界東有很多偏遠的鄉村,例如沙頭角和西貢,希望政府能繼續改善交通配套設施和推動該區旅遊景點的發展,讓市民能安居樂業,往返工作地點也更為便利。
此外,我想講另一個同房屋有密切連繫的樓宇維修及管理問題。本港樓宇高齡化與人口老化問題同樣迫在眉睫,政府有需要及早制訂應對措施。今年《施政報告》指出,政府會推出第3期大廈管理專業顧問服務計劃,加強對舊樓業主的支援,並協助「三無大廈」業主成立法團及支援法團履行責任。然而,有關措施對小業主的支援實屬有限,我建議政府增撥資源,成立一站式跨部門支援和服務平台,由民政事務局負責統籌有關工作,為小業主提供更全面、更具效率的樓宇維修及管理的支援和協助。
主席,做好樓宇維修及管理,將可令住宅單位的可供使用期延長,減少物業市場的單位流失率,無疑對住宅單位供應會有正面幫助。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ediZfAPlKho/hqdefault.jpg)
香港人口老化排名 在 亞洲四老龍PK ! 誰最老? | 人口老化最嚴重國家排行1955 - 2100 的八卦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兩個 人口 因素可能導致了 人口 高齡化:壽命延長和生育下降。 ... 搶救亞洲 老化 #3 香港 連3年淨流出青年出走房價全球最貴高齡就業困境|TVBS看世界|TVBS ... ... <看更多>
香港人口老化排名 在 全球人口老化排名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 的八卦
全球人口老化排名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羅慶徽, ... 個房價最貴、市民最難負擔的城市中,香港繼續排名首位,成為世界之最,香港樓價中位 ... ... <看更多>
香港人口老化排名 在 [新聞] 香港在2050年將成為全球老化最嚴重都市- 看板Geography 的八卦
人口老化成為世界面臨的其中一項主要挑戰,根據聯合國人口分析,預計在未來30年內,
65歲及以上的人數將翻倍,到2050年達到16億。當中,在擁有超過100萬人口的地區裏,
香港預計在2050年會成為全球人口老化程度最高的城市。
目前,日本是全球最高齡國家,有29.9%的人口屬65歲或以上;然後依次為意大利(24.1%
)、芬蘭(23.3%)、波多黎各(22.9%)、葡萄牙(22.9%)以及希臘(22.8%)。
根據聯合國預測,到了2050年,香港會成為全球人口老化程度最高的城市,有40.6%的人
口為65歲或以上,其次是南韓(39.4%)、日本(37.5%)。雖然日本以其高齡人口而聞名
,並已在2022年位居榜首,但其他亞洲經濟體正在經歷重大轉變,預期壽命持續提高。
聯合國表示,人口老化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全球趨勢,並指挑戰與機遇並存。人口老化的國
家面臨的主要挑戰之一,是確保經濟能夠支持越來越多的老年人的消費需求,提高老年人
的經濟保障。
https://ynews.page.link/pS4ry
------
屆時台灣將排名世界第六,35.3%的人口超過65歲以上。
在那張圖中只有義大利目前的都市化程度低於台灣,香港的都市化程度是100%,台灣則接
近80%。而都市的人口組成會比較年輕,單就都市人口來看,香港的老化程度會比台灣的
都市嚴重很多。
※ 編輯: GrafRaphael (42.76.77.249 臺灣), 02/23/2023 08:34:57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