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部,加油好嗎?
針對兵役及教召的事件,我已經不是第一次寫文章討論,但問題是國防部的政策竟然是用「擠牙膏」的方式發布,過程反反覆覆。這麼重要的政策,就應該一次性的正確釋出,才讓國人知道你是有深思熟慮過的。現在這種做法,仍然只是飲鴆止渴。既不承認他人點出的問題,又一直往那個方向改,可是又改的不直接、不完全,最後變成 #四不像。
一開始說要加強教召,以一年義務役為優先,後來改成「後退先用」,意思是會召四個月的來(我還有寫文章肯定),沒過多久現在又要再加碼把召訓年限延長至15年。
請問之前發文反駁說按原本的制度,後備也不會以四個月的軍事訓練役為主是什麼意思?如果不會的話,為何又要延長召訓年齡,讓義務役無法在2026年完全退掉?
不是說編現比很高嗎?不是說募兵制時間增加,會以志願役選充後備為主,而非四個月軍事訓練役嗎?為何發布的政策恰恰與之相反,是要將教召選充年限,從原本的退伍後8年內,延長為退伍15年內?說穿了,就是不放手那些早期當一年義務役的離開體系嘛!那為何更簡單、更直觀的的「增長軍事訓練役期間」不做?把 #軍事訓練役先從四個月提高到六個月,一步一步提升到一年,加上優化的訓練內容,國軍未來人力才會夠啊。
也就是說,現階段這種做法根本治標不治本!把退伍年齡一直延、一直延,只是讓後備的軍力一部分年紀很老,另一部分沒什麼經過訓練而已,戰力仍然不足。拜託不要再說謊,或話只說一半了,好好面對問題、解決問題吧!
此外,國防部還編了60萬要去以色列「考察後備制度」?你嘛幫幫忙!以色列的兵強不是因為「教召」耶,如果編60萬只是去看教召,會有用嗎?我很懷疑。況且不可能教召比正式當兵時還硬吧?去考察很好,但並不是不是去考察就學的到、學得會,畢竟很多不用考察的部分都沒做好了,高層長官是否要先來改善?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500的網紅林佳龍,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今(13)日立委林佳龍在財政委員會就行政院公債法草案質詢財政部長張盛和。張盛和曾經引述「政府不消滅公債,公債將消滅國家」,針對台中市胡志強市長提出將地方舉債上限為原本45%債限提高為250%,並將五年內的公債流量管制由15%放寬到25%,認為這將使全國債限不斷調高,舉債惡性循環。 林佳龍舉出李述德...
飲鴆止渴意思 在 Facebook 八卦
今天看完電影《愛·殺》,覺得有一種同時看完了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加上 #我們與惡的距離 的震撼感(這篇文是沒有雷的,大家可以安心觀看)。一邊看一邊在思考一個問題:
當你對一個人有性的慾望,就代表你愛他嗎?
「身體是誠實的。」我相信這句話大家都有聽過,經常用來描述當你嘴巴上面說不要,可是身體卻對某一個人產生慾望的時候。過往心理學的研究顯示*,性跟愛在某種程度上面並不同步,換句話說,你可能身體對某一個人有強烈的渴望,但並不代表你愛他。
這件事情如果你覺得很難理解、挑戰你的三觀,那麼我們換個方式來說,你就會比較清楚了。把你的性欲想像成是食慾,我經常跟高中生舉的例子是:「大家每天中午都有吃桶餐嗎?你們喜歡吃學校提供的桶餐嗎?(台下一片哀嚎,都說不喜歡)那麼,你們每天中午11:50的時候,肚子會餓嗎?(會~)你們肚子餓的時候,就代表你很愛吃桶餐、超級愛吃的對嗎?(呃⋯⋯)而且當你吃完桶餐之後覺得很飽很滿足,就代表你真的很愛吃桶餐,是嗎?」
通常講完這段話,學生就會一邊笑一邊鬧,並且霎時間突然理解,原來性跟愛應該分開來討論,就像肚子餓想吃東西,並不代表你很「愛」那樣東西。
本來我是這樣想的,但是今天看完了這部片,有了比較不一樣的感覺。最近我稍微有認真念了一下書,關於前述性跟愛的分離,其實是基於科學「實證主義」觀點進行的實驗,這種觀點假設「世界上有一個唯一的真實」,心理學研究者的目的是想要了解這個真實、或者是趨近這個真實。換句話說,實驗數據表示,男性的性跟愛有50%重疊的,女生只有10%,就可以「證實」當你對一個人產生慾望,有50%到90%的機率,你只想跟他做愛而已,並不代表你愛他。
帶著這樣的「前見」(現象學用語,你可以把它想像成是一種成見),我幾乎是一開始看就全身發毛,完全坐不住,主角小鳳一直說:「身體是誠實的、你不要否認你愛我」,我內心一直吶喊:「不要幻想了,人家是慾望對你誠實,而不是愛你好嗎!?多唸點書再出來拍戲呀!」然後懷抱著這樣的心情把這部片看完——直到出了戲院之後,我才覺得有好像哪裡怪怪的。
幸好最近有唸書,所以我發現當我們研究人類心靈的時候,「實證主義」(就是假設科學數據是真理)並不是唯一的一種思考世界的方式,尤其是愛情,有更多複雜的成分在裡面。我退了一步想,發現之前談的那個實驗採取的樣本是異性戀男女,但是這部片裡面的角色是很多元的性別,在近期的研究顯示**,相較於男同性戀,女同性戀似乎對於性與愛更不容易分離、更粘膩。
所以回到一開始的問題,性跟愛,真的是可以分離的嗎?
然而,這部片由於劇情的角色設定非常多元,所以更難歸類到「異性戀、同性戀或雙性戀」這種單純的類別裡面,當感情當中混雜了這麼多複雜的成分,我們是否真的能夠用「科學實證」的觀點,再來理解劇中主角之間的情慾糾葛?我突然覺得,好像不是那麼確定了⋯⋯
於是我只好換了另外一副眼鏡。
另外一種理解人類心靈的方式是建構主義:這個世界的知識是我們彼此互相建構出來的,每個人的眼睛裡面看出去的世界都不一樣,我們只能夠在彼此的建構當中,構築出世界共同的模樣,並不存在真實的真理。
從這個角度來看,或許對某些人來說,性跟愛是可以分離的,但是對於某些人來說,性愛是無法分離的,甚至還有更複雜的組合情形;當主流論述都在說「我在說要的時候就是說要、我在說不要的時候就是說不要」(only yes mean yes),會不會有一群人,是懷抱著某一種罪惡感跟阻抗在說不要,但是他們心裡真正的聲音卻是:我很想要。
這段話並不是跟大家我們可以合理去強姦別人(嘴巴上說不要但是身體很誠實啊),而是說我們必須審慎的去檢視自己每一個說出來的言語,有些時候並不完全表達自己真實的意思。例如:
「你知道嗎,我根本不在乎你!」你覺得說這句話的人,在不在意對方?
「你走啊!你走了就不要給我回來!」你覺得說這句話的人,到底是希望對方走,還是希望對方留下來?
「你放心,我會忘記你的!」他是真的想忘記,還是不想要自己忘記?
當然,在感情裡面我們會希望言行一致、直說無妨。可是有些時候,我們會不知不覺地做出欺騙自己的行為或者是語言。從這幾個例子裡面你可以發現,語言會背叛我們的心靈,像這樣一種時候,你就更要留意身體發出來的聲音。
這樣的背叛有些時候是一種自我保護,保護那些更深的、不想要被傷害的東西,例如你可能害怕的是:如果坦白表現出自己真實的樣子,可能會被踐踏、被傷害。
什麼樣的人會用這種方式「迂迴」表達自己的愛呢?或許是過去發生過一些創傷的人、或許是從小就被「否認」的人、或許是在成長的過程當中,承擔了很多「負面言語」的人,所以他們在這種負面當中獲得某種「熟悉的感覺」,反而要能夠誠實說出自己的渴望,變成了一種害怕。
也或許,在座的你我每一個人都在生命的某一個時刻當過不誠實的人,不誠實的面對自己的渴望和身體。
當你極度否認一件事情的時候,身體就是靈魂的出口。
它懂你的渴望也懂你的失望,甚至有些時候,它會用流血、生病、疼痛、還有各種方式來提醒你,嘿!你該面對你生命當中真正重要的問題了,從這個角度重新來理解影片的副標題「身體是誠實的」,我突然覺得一開始的自己太傲慢了,或許影片真正要傳達的並不是「慾望等於愛」,而是有些時候被你用很多道德和束縛所枷鎖的、那些隱隱約約、模糊不清的東西,反而用「身體」可以看清。
例如,你討厭你自己(這是第一個層次的討厭),可是你又討厭你討厭你自己(第二個層次的討厭,這句很難聽得懂舉手🙋♂️),在這種複雜的情緒組合底下,你開始拿起刀子割自己的手腕,然後從「感覺到疼痛」裡面、從別人的疼惜裡面,同時也感覺到自己的重要。然後事後你又開始非常討厭,自己用這種方式來尋求別人的關注和注意(第三個層次的討厭),儘管如此,下一次你的身體還是會「很誠實」用這種方式,再次換取某種上癮——你討厭反覆用這種方式來飲鴆止渴的自己(第四個層次的討厭,有人走到這裡過嗎?)。
這裡並不是鼓勵大家割手,而是要我們停下來思考一件事——當你在一段感情裡面的愛混雜了更多的憤怒、嫉妒、甚至是互相傷害的時候,這已經不是簡單的慾望、愛情可以詮釋的了,更多時候,揉合了過往你所發生的一些經驗,換句話說,在你跟他躺著的這張床上,還躺著別人,這個「別人」,可能是曾用言語霸凌過你的同學或家人、可能是當年曾傷害你的人、也可能是早已經離開你的生命,但是還在你的生命裡面投射下大量影子的人。
這部影片用非常驚悚的方式試圖刻劃上面我所談到的許多不同面向的東西,由於是限制級,所以沒有辦法推薦所有的人去看,但也由於是限制級,所以我會建議看的時候要結伴,不然一個人看可能會覺得相當的恐怖,那個恐怖,會把你推向某種地獄。儘管如此,這麼強烈的感情裡面,還是有許多值得玩味的主題,例如:
—如果一個人不曾被好好愛過,他有可能好好愛人嗎?
—如果一個人經常被丟掉,他有可能把自己撿回來嗎?
—如果你的信仰讓你覺得自己總是有罪,那你有可能變成自己的救贖嗎?
老實說我覺得這是一部非常精彩、而且也非常緊湊的片,看到最後我開始思考一件事:有些憎恨和嫉妒,表面上是想要殺死某一個人,但實際上真正想要殺死的,是自己。可是那個想要死掉的自己,在時空當中的某一個維度裡面,又好想要能夠好好的被愛、好好的活下來。
如果我們生下來都是有罪的,那麼有些地獄,我們是必須親身走過的。可是,走過地獄並不代表我們是地獄本身,看起來像是個怪物,也不代表怪物就是我們。
當我們經過那些業火、經過那些燒灼、經過那些生死交接的關頭,你會發現還是有些東西你會想要抓住、還是有些人你想守候、還是有些事情,你不想要就此撒手。
你還是想要有一個家,一個真正的家。
從此以後,你追求的不只是愛而已,還是一個家,一個能夠好好愛你,也能夠好好把你當一個正常的人的家。
我經常覺得,看見黑暗的時候也會看見希望,這部片能夠帶你走到很深的一個地獄,走出戲院,牽著你愛的人的手,你會發現,地獄的另外一頭,有光。
——
*實驗請參考《性愛好科學》p.245,Suschinsky, K. D., Lalumière, M. L., & Chivers, M. L. (2009). Sex differences in patterns of genital sexual arousal: Measurement artifacts or true phenomena?.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 38(4), 559-573.
ISO 690
** 許欣瑞(2014).同志開放/多重關係中的誠信與語言實踐策略 [未發表之碩士論文].天主教輔仁大學心理學研究所。
飲鴆止渴意思 在 MedPartner 美的好朋友 Facebook 八卦
最近要特別注意疫情的國家:#泰國
泰國自2020年1月13日「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確診感染首例,迄2月13日確診病例計33例,期間於1月31日首度出現本土病例1例。看起來雖然沒比其他亞洲國家嚴重,但他們最近的政策方向,看起來會讓泰國的疫情風險大幅升高。
主要是因為泰國的旅遊業受到中國觀光客的影響很大,但2月1日到2月9日這段時間,泰國的國際旅客人次比去年同期降低43.4%,其中陸客人數暴跌86.6%。
泰國政府期待四月潑水節的期間能讓觀光客回流,因此打算在四月對中國以及印度兩個觀光業主要市場推出免簽政策。雖然官員有特別說,前提是中國當局「必須先控制疫情」,但怎樣叫做「控制好疫情」了,則沒有多做說明。
最近的疫情態勢都還在發展中,各國都沒辦法確定自己有沒有爆發社區傳播的可能性,因此泰國政府的態度顯得有點過度樂觀,甚至讓人擔心他們是在飲鴆止渴,畢竟如果疫情在泰國爆發了,不只是中國人不會去,連世界各國的人都不會去了。
目前台灣的外交部在2/13的通報中,是將泰國列為黃色警示,意思是。#特別注意旅遊安全 並 #檢討應否前往。我們的看法一樣,如果沒有必要,請不要在近期到泰國旅遊,避免太多不可預期的風險。
飲鴆止渴意思 在 林佳龍 Youtube 的評價
今(13)日立委林佳龍在財政委員會就行政院公債法草案質詢財政部長張盛和。張盛和曾經引述「政府不消滅公債,公債將消滅國家」,針對台中市胡志強市長提出將地方舉債上限為原本45%債限提高為250%,並將五年內的公債流量管制由15%放寬到25%,認為這將使全國債限不斷調高,舉債惡性循環。
林佳龍舉出李述德部長「有舉債空間不用是傻瓜」的名言,不但中央政府大幅度舉債,造成現在中央政府債務龐大到突破五兆元大關,並瀕臨公債法舉債上限,甚至還大量以特別預算舉債來排除公債法舉債限制,林佳龍質詢張盛和同不同意李述德的名言?張盛和表示,舉債若用來消費則不宜,但用來做有必要的公共建設則是應該的。
林佳龍指張盛和曾在地方財政的會議上引述「政府不消滅公債,公債將消滅國家」,並認為調高債限有如飲鴆止渴,在張部長的政策理念下,台中市胡志強市長提出將地方舉債上限為原本45%債限提高為250%,並將五年內的公債流量管制,由15%放寬到25%,「這樣的財政紀律合適嗎?」張盛和認為此舉不宜,這將使全國債限不斷調高,舉債惡性循環。
張盛和更表示,目前行政院版本就隱含自籌財源成長的話,舉債流量便會提高,而且台中市目前舉債並不嚴重,不解為何五年內要調高流量管制?對台中有甚麼意思?臨時、特別的作法並不妥當,不可能獨厚台中放寬流量,全國各縣市都適用後,很快就滿了債限。
林佳龍在本會期曾提出財政聯邦主義,也提出國會遷都台中,以國土改造活化地方經濟發展。張盛和表示,中央釋出1381億後,中央地方財政比就成為六比四。林佳龍表示,此種作法無關痛癢,對解決地方財政收支結構僵化一點幫助都沒有。他也向張盛和建議,概括承受既定員額比率的人事費用、將營業稅下放地方提高地方財政自主性、提高所得稅比例分配地方增加統籌分配稅款的規模、提高人事基本需求由中央負擔等,真正回應地方財政的需要解決地方財政。
林佳龍也擔心行政院公債法證所稅化,在立法院混亂中中通過一個與財政部保留或立場不同的版本,若與張部長基本政策不同,那部長是否要下台?

飲鴆止渴意思 在 【字言字語】曾鈺成—飲「鴆」止渴 - YouTube 的八卦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