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骨男孩的Blackface(黑臉表演)爭議大致上告一個段落,但這不是台灣第一次發生這項爭議,恐怕也不會是最後一次。在過去20年間,我在網路上參與這個論戰已經到了審美疲勞的程度。
2018年有個美國女高中生穿著象徵中華文化的旗袍參加畢業舞會,引發亞裔社群對該高中生「文化挪用」(Culturual Appropriation)的爭議。有名林姓網友認為他被這個美國白人女孩穿旗袍的行為冒犯,引發軒然大波。這兩件式本質是相同的。
所以再讓我講個兩句吧。
文化挪用是指強勢文化借用相對弱勢的文化或族群元素,以不理解、誤解、惡意或有害的方式去詮釋他們的內容。例如我們看好萊塢電影「蝴蝶君」或「最後武士」,難免會對他們亞洲刻板印象的描寫有些不悅。
但我一直認為這個詞和密集恐懼症、無麩質飲食、或甚至這兩年流行的左膠、綠共一詞一樣,都是被發明出來、甚至被過度放大的文明病。
2005年才第一次出現密集恐懼症的說法,你問問看身邊超過四十歲的叔叔或大姐,誰小時候聽過這種東西?一直到21世紀,我才從日本獵奇插畫家那裡看到蓮蓬奶這種東西,第一次體驗到密集恐懼。時至今日,密集恐懼仍然不算是一種正式的心理疾病,但是卻廣為流傳於媒體與網路,透過各種素材去強化這種恐懼的存在感。我並非否定一般人對密集恐懼的感受,但我認為這是一種被媒體與社群所催化出來的現象。
文化挪用也是一樣。他假定了強勢文化的優越性,忽視了所謂「弱勢文化」也有可能反攻主流的可能。例如黑人文化對白人搖滾樂的影響。阿姆剛開始唱嘻哈的時候,黑人也可能真的覺得阿姆在偷他們的祖產,但今天還有人這樣想嗎?文化就和性傾向一樣是流動的,當你開口閉口就是文化挪用、政治正確的語言時,也在否定所有文化的主體性。
但就和所有政治正確的名詞一樣,一開始的出發點都是良善的。我們希望大家尊重差異、包容不同,我們謹慎面對地球上所有不同族群的敏感訴求。但我們的目的不應該是製造更多的紛爭,而是讓這個世界更加和諧才對。
我很討厭現在網路上左膠的說法,因為這句話本意沒什麼問題,但現在任何路人遇到有人意見不同,就會說他左膠。單純只是想嘲笑他的理論行不通,而不管有沒有左、有沒有膠。
我也討厭綠共的說法,因為有綠怎麼共?事實就是沒有這樣的人,但說的人好像滿街都是蟑螂的樣子。
文化挪用的爭議有時候是真的需要好好討論和謹慎對待的,但是看到一點蛛絲馬跡就開戰場,根本就忽視了一開始尊重包容的本意。
像是反骨男孩的黑臉爭議,其實就像是你把車子停到一個沒有標示的空地(亞洲小孩知道黑臉表演問題的人太少了,根本沒有這種文化脈絡),地主突然跑出來說「嘿這裡不能停車」。你知道你停錯地方了,你禮貌地道歉,把車子開走。而地主也客氣地說「沒關係,下次注意就好」。
但網路上討論起此事時,就像是一群左鄰右舍突然衝出來說「靠杯喔這裡是私人土地你不知道嗎?」
這不應該是正確的作法。
我不認為隨意冒犯別人是對的,但我曾說我討厭政治正確,就是因為這樣。(附圖是南方公園的政治正確校長)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5萬的網紅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新書推薦時間來囉! ✨ 📚今天要介紹的書叫做—— 《漫畫歐文字體の世界:零基礎秒懂,像認識新朋友一樣,入門25種經典字體》 這是一本讓「歐文字體」變身成 25 個迷人角色的有趣書籍! 它具有「四格漫畫 ╳ 字體解說專欄 ╳ 圖解年表」的特色, 可以讓讀者輕鬆吸收各種字體知識! 歡迎大家來和字體...
「飲食文化挪用」的推薦目錄:
- 關於飲食文化挪用 在 呱吉 Facebook
- 關於飲食文化挪用 在 姐死姐還在 Facebook
- 關於飲食文化挪用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 關於飲食文化挪用 在 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 Youtube
- 關於飲食文化挪用 在 百靈果News Youtube
- 關於飲食文化挪用 在 百靈果News:文化挪用與生酮飲食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飲食文化挪用 在 BBC 的一碗蛋炒飯,竟挑起亞洲社群的眾怒!到底誰的說法 ... 的評價
- 關於飲食文化挪用 在 公民與社會.doc - 台東高中 的評價
- 關於飲食文化挪用 在 Re: [問卦] 珍奶是黑人文化,卻被黃猴偷走的八卦- Gossiping 的評價
- 關於飲食文化挪用 在 倡導自然體態Pinterest 頒布減肥廣告禁令 - 點子科技 的評價
飲食文化挪用 在 姐死姐還在 Facebook 八卦
《What’s going on 之 用咗個幾鐘睇泡菜國做乜鬼野》
其實呢幾日,我每次睇到泡菜國啲新聞,我聽到密友干政,心諗泡菜國個女總統係唔係lesbian?崔順實係咩人?
我好膚淺架,聽到泡菜國有貪腐問題,無公職人員干政,我覺得「好出奇咩?」泡菜人喺我心目中只係著得光鮮啲嘅大陸人.....
咁我睇咗個幾鐘睇咗啲咩?
1. 崔順實女兒成績好差,竟然入到知名嘅梨花女子大學,JTBC記者就查下崔順實女兒有無特權,個記者查查下喺崔順實舊office 搵到部平板電腦,發現入面有200篇總統機密文件
2. 崔順實唔認部平板係佢嘅,但入面有佢兩張selfie,就揭發咗崔順實原來同總統朴槿惠有非比尋常嘅關係
3. 揭下揭下,發現崔順實無公職,但可以審閱總統機密文件
4. 再揭下揭下,發現崔順實利用總統朴槿惠關係,迫三星等大財團捐錢俾自己創辦嘅基金
5. 揭下揭下又發現,崔順實安插親信擔任財團要職,挪用公款
6. 揭下揭下再發現,泡菜國一項12億港元文化事業預算案,全由崔順實編寫,政府部門再照佢意思執行
7. 最後發現,崔順實係痴線架。平時同朴槿惠以姊妹相稱,陪佢飲飲食食。仲陪朴槿惠叫鴨啦。佢哋叫開個隻鴨俾人爆得到崔順實sponsor 搞時裝生意,朴槿惠都用隻鴨設計嘅手袋
8. 崔順實成家都係痴線架。崔順實爸爸結過6次婚,成立邪教「永生教」,朴槿惠死呀媽,崔順實爸爸話朴槿惠呀媽託夢,要成為朴槿惠精神導師。崔順實前夫同朴槿惠又傳過緋聞。崔順實同父異母姐姐又有份參與干政。崔順實女兒又以騎馬出色為由,輕易入讀梨花女子大學,仲好似「我爸是李剛」咁囂張,串其他同學老豆老母無本事,有錢至係實力。
咁而家搞成點.....
1. 梨花女子大學校長崔京姬喺輿論壓力下宣布辭職,係130年首位辭職校長
2. 崔順實本身走佬去咗德國,後來返泡菜國。後來又話自己「犯了死也難辭的錯」,可能會服毒自盡。佢一出現就被300記者包圍,仲好似灰姑娘咁迫到甩咗隻PRADA鞋
3. 泡菜人示威,防暴警察阻擋,雙方推撞,有示威者用鏟泥車撞檢察官辦公室,希望「協助醜聞纏身的崔順實去死」
4. 而家泡菜國政治圈嘅人希望咩都推哂俾崔順實,保住朴槿惠唔好下台。北韓同金仔就恥笑泡菜國抵死
睇完個幾鐘,我心諗.....呢一切都好熟口熟面
1. 咁其實呢個係一個溥儀嘅現代版,個總統就係溥儀,佢係當泡菜國係偽滿州國咁run
2. 崔順實個家人,應用返川島芳子個句「我要殺死丁力呢個仆街」,係應該誅九族先掂
3. 崔順實嘅官商勾結,有咩咁出奇,香港有官商黑鄉勾結,我哋有橫洲事件
4. 崔順實全家都係邪教,同朴槿惠做精神輔導,全家干政,香港有個中聯辦日日干政
5. 崔順實個女有特權,689 個女有得喺機場用特權拎行李,個仔有得喺689促成嘅再生醫學中心做野
6. 如果崔順實及其家人係邪教,共產黨及其黨員邪過佢,一野邪住13 億人,日日派150人來香港傳邪教
即係我覺得泡菜國發生嘅呢鑊崔順實,香港日日都發生緊,點解無咩人關注崔順實,我覺得係大家香港人麻木咗。「好大件事咩?睇過,喺香港地,好common, 即係碎料姐」.....
PS. 我一聽到特權入大學,就知泡菜國民少見多怪,ling U之前啲 professor都俾人揭發讀菲律賓大學,用假學歷,靠關係來教書啦,city U個大陸博士生寫信俾特首又可以改grade啦,朱科八十蚊人仔賄選,又可以用金額太細為由唔使查啦,香港人真係見慣大場面,崔順實個女個單野,香港見慣不怪。
PPS. 有人講世越號係活人祭,咁我諗起,其實南丫海難更加似活人祭,當初係國慶先出海架嘛,慶到沉咗喎,支那真係好邪......
飲食文化挪用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八卦
媽媽,妳夠成熟來愛我了嗎?
妳準備好要愛了嗎?
妳會愛嗎?
當一個人孕育新生命時,就是和寶寶、和童年的自己、和現在的自己,也和未來的自己溝通的時刻。
網路推波助瀾的資訊不斷提醒母親要記得「做自己」,不要「失去自己」,使得女性需要更多「母職角色」認同的協助,內心常有一種強烈的恐懼和壓力,深怕成為母親之後就再也不是自己了。
人初千日家庭成員面對自己的「版權所有」人生,不需要和其他人進行無謂比較,甚至不用和過去的自己比較。孕育和滋養生命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最美麗的自我奇蹟,值得你全心愛上自己。
取自《人初千日育兒全書》
……………………………………………………………..
各位朋友,早安:
昨天的贈書直播,鄭老師談到很多深刻的觀念,讓我驚訝也驚嚇。如果各位看這本書的內容,您會發現,鄭老師相當有涵養,談「初戀」很有說服力。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videos/747864985784195/
一般談「初戀」,是講男女情愛。但在心理學中,初戀可以回到母嬰關係來談。
如果愛是一種情感,那麼,表現出這種情感,要考量到「情境」。昨天談愛(LOVE)考量目前的社會情境,可以用傾聽(Listen)、觀察(Observe)、珍視(Value)、賦權(Empower)來具體化表現出來。
如果在親子關係能夠感受到這種成熟的愛,那麼進入伴侶關係之後再表現出來,就會自然而然。所以我們常說,母嬰的愛戀,常常是往後生命中戀愛關係的一種典範(尤其是男孩)。
鄭老師談到的,不只適用於三歲以前的孩子,更能延展到一輩子的親子與伴侶關係。尤其這次還可以抽金鏟子,這是從來沒有過的直播贈品,歡迎大家一起參與贈書活動。
祝願您,能跟每個年紀的自己談愛,並且喜歡升級版的自己!
……………………………………………………………..
【文/ 鄭宜珉】
心智智能(Mental Intelligence)
人類在文化發展史上並非一開始就對兒童深入了解,過去甚至完全沒注意到「兒童」和「成人」有本質上的不同,很長一段時間僅把兒童當成縮小版的「不完整」成人,無論東方或西方的早期歷史都沒有「兒童觀」存在,僅認為兒童需要經過嚴厲的訓練才能成為完整的成人。
西元二○○○年左右,人類心智新領域的開發出現一線契機。醫療核磁共振(MRI)掃描技術的成熟與普遍應用,人類開始有機會注意到嬰兒的腦似乎和兒童與成人完全不同,不能把對兒童的了解全盤挪用在胎兒和嬰兒身上。胎兒和嬰兒研究是一個全新領域,並隨著越來越多關於人初千日的資訊獲得重視,甚至連聯合國都出面大聲疾呼,學術界也重新認知並定位「三歲定終生」這句老生常談的意義,同時更發掘其時代新意旨。因此,我想呼籲人初千日家庭建立的第一個重要智能就是「心智智能」。
所謂心智智能,首先就是爸媽應重視這個人類智性發展的點燈壯舉,意識到要把人初千日孩子當成獨一無二的階段來看待,而不能套用兒童觀點後,僅再降低劑量。這就像十八世紀時盧梭帶領我們發現「童年」這一獨特階段那般,人初千日開啟一個嶄新視野,來研究、閱讀或學習和嬰幼兒發展相關的資訊。正如兒童並非縮小版成人,人初千日寶寶也不是縮小版兒童,運用這樣的觀點你會發現,即使是學習和閱讀舊的資訊也可以讀出新知識來。
心智智能除了意識到人初千日在人生中的獨特性外,另一個重點就是在面對種種琳瑯滿目的教養建議甚至教養派別時,爸媽必須先能以思辨的角度,判斷出哪些資訊是「事實」,而哪些資訊是「觀點」,也就是養成思考分辨的能力。
舉一個我在課堂上最常使用的例子:以下兩個敘述中,哪個是事實,哪個是觀點?
敘述A:我手上這個冰淇淋原料是牛奶。
敘述B:冰淇淋是非常美味營養的,你一定得嚐嚐看。
很明顯的,敘述A是事實,而敘述B是觀點。
再舉一個教養例子:在此育兒情境敘述中,哪個是事實,哪個是觀點?
敘述A:寶寶的大腦在嬰幼兒期還沒有發展至完全成熟。
敘述B:寶寶在哭的時候,成人應該馬上抱起來。
答案是,敘述A是事實,而敘述B是觀點。
在人初千日領域中,所謂「事實」包含各種有關胎兒和嬰幼兒在各方面發展的資訊,像人初千日階段獨特的社會、情緒、生理、動作、認知、語言、大腦、神經等方向的發展,將以上事實資訊以有組織的方式學習後就會成為知識,可幫助人初千日家庭站在理解和同理寶寶的立場,來認識寶寶(或胎兒)。
充分攝取人初千日的相關事實,會讓人初千日家庭避免把寶寶當成縮小版兒童,甚至是縮小版成人,產生不當的期待或對待,同時也可避免把寶寶當成和兒童或成人截然不同的物種,畢竟,長大是寶寶必然會面對的未來,寶寶也的確需要各種滋養來做好準備。至於,對四方充斥的「該怎麼做」的觀點,像是「孩子○○了該怎麼辦?」這類資訊,人初千日家庭則應抱持獨立思考態度,只需參考就好,不需限縮拘泥在特定教養派別的觀點中,畢竟他們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你的孩子也不是他們的孩子,這也是我希望幫助人初千日家庭建立的心智智能。
雖然有時事實也可能因為很多原因而有所改變,但仍是了解寶寶的重要基礎;觀點則是完全因人而異,即使是基於正確的事實而得出的觀點,也不代表你必須完全接受。當然,偶爾你可能還是會感到難以判斷某些資訊到底是事實或觀點,不過一但養成了分辨的習慣,你感到困惑的機會也就相對降低很多,父母的心智智能就能更為健全和成熟。
…………
情緒智能(Emotional Intelligence)
如果心智智能是左腦的專長,那麼情緒智能就是右腦的專長。成為父母之後,身邊所有人都在教你當父母,但是,你喜歡過這個變成爸爸媽媽的自己嗎?你注意過這個自己有什麼一樣或不一樣的地方嗎?
我們都知道,當一個小小的生命在母親的肚子裡萌芽,幾乎所有人的注意力都放在這個即將誕生的生命上,卻鮮少有人留意到人初千日成員的萌芽,也就是一個新的母親角色萌芽、一個新的父親角色萌芽,甚至更多新的人初千日家庭成員角色萌芽。換言之,這是一段許多人角色認同同步「升級」的過程。
近百年來人類發展史劇烈變遷,特別是女性在社會和經濟扮演的角色和以往截然不同,往往在職場上扮演更積極角色的女性,面對「母職」這個人生新角色卻常感到前所未有的迷惘。女性在成長的道路上想像過自己成為OL、成為CEO的樣子,卻鮮少想像自己成為媽媽的模樣(當然爸爸也是);加上網路推波助瀾的資訊不斷提醒母親要記得「做自己」,不要「失去自己」,使得女性需要更多「母職角色」認同的協助,內心常有一種強烈的恐懼和壓力,深怕成為母親之後就再也不是自己了。
在孕育新生命的過程,人初千日家庭的每個成員都會經歷許多改變,有些人擁有很高的準備度迎接變化,但相對地也有人準備度稍嫌不足,因此很容易把這樣的改變片面簡化為「因為孩子而失去了自己」。人初千日家庭成員需要具備的第二項智能正是「情緒智能」,也就是面對此階段的生命轉變,你要意識到自己只是升級了,該試著找尋嶄新的角色認同,盡可能面對和接受可能發生的變化和各種相應而生的情緒。當一個人從為自己一個人負責,升級到至少為兩個人負責,而那個人也是某種形式的延伸自己,絕不是失去自己,相對的是「自己」的擴大和成長。人初千日家庭成員面對自己的「版權所有」人生,不需要和其他人進行無謂比較,甚至不用和過去的自己比較。孕育和滋養生命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最美麗的自我奇蹟,值得你全心愛上自己。
當然也不可否認,成為爸媽的過程是人生非常重大的變化,尤其女性經歷了孕產期的身心靈變動,可說是重生的轉捩點,可想而知會有些前所未有的失去和獲得。就像每個人生階段的轉換總有些蛻變的苦澀,在這個同是危機也是轉機的時點,如果沒有準備和被支持,的確很容易萌生一種因為養兒育女而失去自我的失落感。所以當你感受到排山倒海來的感受,不要逃避,正面接受與面對這些情緒,因為情緒本身是中性的,沒有對與錯,不需要否認一切;你可以滋養情緒,用你當年曾渴望你深愛的母親能成熟滋養你的方式。
具體做法是,當你感受到很大的情緒起伏,試著找面鏡子看著自己,用親近的人會呼喚你的方式,叫出自己的名字來:「嘿!○○○,看著我。」接著設法用明確的情緒字眼說出你的感覺,就像引導年幼孩子那樣:「你看起來有點受挫、有點困惑,也有點疲倦,這些都是你真實的感覺。」然後給鏡子裡的自己一個鼓勵的眼神:「不過,親愛的,我會和你一起度過,這些感覺只是因為你正經歷一段了不起的改變。成為媽媽這件事是妳人生中很不簡單的事件,我知道妳心裡還有個孩子,還有個少女,別擔心,她們還在,會跟我們一起往前走。」可以的話,伸手擁抱一下鏡裡鏡外的自己,讓「內在小孩」知道她和妳在一起很安全。
如果「內在小孩」因為曾受了傷想哭,讓她知道妳會像個成熟的母親般陪伴她,為她拭去淚珠,並告訴受傷的內在小孩,她沒有做錯任何事,更值得被認真地愛著。
一個曾在過去人生中某個階段嚴重受傷的內在小孩,若沒有獲得適當療癒,持續生活在成人身體裡,很容易轉向藉由不當方式尋求關注,像是心理學界常說的童年創傷對成年生活造成的負面影響,例如飲食失調、酒精藥物濫用、傷害他人或自己等。所以,我們需要和受傷的內在小孩和解,和不同階段的自己和解,讓人初千日的自己、童年的自己、少女的自己,知道他們的階段性任務已完成,祝褔嶄新的、更有成熟美的自己繼續在人生中走下去。而滋養自己孩子的人初千日並從中覺醒,就帶有這種療癒自己人初千日的效果。
.
以上文字取自
人初千日育兒全書:決定孩子一輩子生命品質的1000天
https://bit.ly/05100130-B
圓神出版.書是活的
Nuturer【人初千日】寶寶專家平台
.
已額滿_板橋免費公益講座_你還在獨自生悶氣嗎?--示弱的勇氣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39616727062187/
已額滿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飲食文化挪用 在 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 Youtube 的評價
✨ 新書推薦時間來囉! ✨
📚今天要介紹的書叫做——
《漫畫歐文字體の世界:零基礎秒懂,像認識新朋友一樣,入門25種經典字體》
這是一本讓「歐文字體」變身成 25 個迷人角色的有趣書籍!
它具有「四格漫畫 ╳ 字體解說專欄 ╳ 圖解年表」的特色,
可以讓讀者輕鬆吸收各種字體知識!
歡迎大家來和字體做朋友,讓自己輕鬆入門、升級美感!
有興趣的人趕快來這邊看看呦 👉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64883?loc=P_0005_001
#原點出版 #漫畫歐文字體の世界
-
✔︎ 成為七七會員(幫助我們繼續日更,並享有會員專屬福利):https://bit.ly/3eYdLKp
✔︎ 訂閱志祺七七頻道: http://bit.ly/shasha77_subscribe
✔︎ 追蹤志祺IG :https://www.instagram.com/shasha77.daily
✔︎ 來看志祺七七粉專 :http://bit.ly/shasha77_fb
✔︎ 如果不便加入會員,也可從這裡贊助我們:https://bit.ly/support-shasha77
(請記得在贊助頁面留下您的email,以便我們寄送發票。若遇到金流問題,麻煩請聯繫:service@simpleinfo.cc)
#BBC #蛋炒飯 #飲食文化挪用
各節重點:
00:00 前導
01:35 大家都在罵什麼?
04:00 蛋炒飯的歷史
05:17 BBC 為什麼不洗米?
06:24 BBC 到底是在煮飯,還是煮義大利麵?
08:05「飲食文化挪用」是什麼?
09:39 我們的觀點
11:13 提問
11:33 結尾
【 製作團隊 】
|企劃:蛋糕說話時屑屑請閉嘴
|腳本:蛋糕說話時屑屑請閉嘴
|編輯:羊羊、土龍
|剪輯後製:絲繡
|剪輯助理:歆雅
|演出:志祺
——
【 本集參考資料 】
→《BBC美食頻道》的蛋炒飯教學,算是「文化挪用」嗎?:https://bit.ly/319MPn0
→【文化探究】美味蛋炒飯:https://bit.ly/3aILmXK
→文化挪用 還是文化冒犯?:https://bit.ly/3ghodwO
→文化挪用不當 踩種族歧視紅線:https://bit.ly/34ftBhG
→台中市沙鹿區公所,沙鹿縣誌:https://bit.ly/3giv09r
→卓嘉健. (2011). 印度中菜統戰記 — — 印式中餐的食物政治 (A Story of Ideological War in Indian Chinese Food: Its Food Politics)
→唐魯孫. (2002).〈蛋話〉, 《酸甜苦辣鹹》. 台北:大地出版社
→逯耀東. (1987). 《只剩下蛋炒飯》. 台北:圓神
→葉多涵/別再挪用「文化挪用」了——為什麼我們不該再用這個詞?:https://bit.ly/2CIMxKt
→BBC Food 蛋炒飯之亂-別人炒飯你喊什麼燒?:https://bit.ly/2DZNSxb
→C Is for Colonialism’s Effect on How & What We Eat:https://f52.co/2YcxlNd
→Cultural appropriation: Why is food such a sensitive subject?:https://bbc.in/3aDIZWr
→Cultural appropriation: Why is food such a sensitive subject?:https://bbc.in/31bmEfx
→Gordon Ramsay's new 'authentic Asian' restaurant kicks off cultural appropriation dispute:https://cnn.it/2Eck7t1
→Inside the Preview of Gordon Ramsay’s ‘Vibrant Asian Eating House’:https://bit.ly/3iVKL81
→Pan, M. (2007). 從他鄉到故鄉:印度加爾各答Tangra客家社群的變遷與存續:https://bit.ly/34cKc5P
→Sankar, A. (2017). Creation of Indian–Chinese cuisine: Chinese food in an Indian city. Journal of Ethnic Foods, 4(4), 268-273.:https://bit.ly/3heMZiy
→So you think you know fried rice?Rice, eggs, and what else? Chinese fried rice: a history and deconstruction by Simmer.:https://bit.ly/2Q6mwYD
→The Fine Line Between Culinary Appropriation and Appreciation:https://bit.ly/3g7Htgk
→Who Owns A Recipe? Race, Food And The Debate Over Cultural Appropriation:https://bit.ly/329iRib
\每週7天,每天7點,每次7分鐘,和我們一起了解更多有趣的生活議題吧!/
🥁七七仔們如果想寄東西關懷七七團隊與志祺,傳送門如下:
106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二段111號8樓
🟢如有業務需求,請洽:hi77@simpleinfo.cc
🔴如果影片內容有誤,歡迎來信勘誤:hey77@simpleinfo.cc

飲食文化挪用 在 公民與社會.doc - 台東高中 的八卦
杜魯道的行徑是一種「文化挪用」(cultural appopriation),此詞通常指強勢文化的族群擅自使用弱勢文化的象徵物或符號,如服飾、飲食、歌舞等,但往往沒有考量該符號 ... ... <看更多>
飲食文化挪用 在 百靈果News:文化挪用與生酮飲食 - YouTube 的八卦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