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Guardian 英國衛報》
英國衛報在7日以「自身成功的受害者:為何台灣未能設法因應大規模新冠疫情爆發」A victim of its own success: how Taiwan failed to plan for a major Covid outbreak為題,評論報導點出儘管台灣先前有250天沒有發生任何本土案例。
但近期在台灣發生逾1.1萬例感染案例中,超過90%是在5月中以來染疫。台灣主要受三大因素,而在抗疫中失敗:
1)疫苗訂量不足、
2)錯估全球疫苗短缺形勢
3)和地緣政治影響。(指因中國大陸復星集團代理權爭議買不到輝瑞疫苗)
而且,因為疫苗不足,台灣全國接種疫苗的人口比率,不到3%。(指施打一劑)
●未能及時防範兇猛的英國病毒株
多位公共衛生專家表示,在病毒於全世界一波波擴散之際,台灣當局未跟上有
關新的變種病毒株的新知識、包括對抗空氣傳播必須通風的重要性。
*尤其大規模檢測的有效性。
一些人士認為,台灣已成為「自身成功的受害者」。
公衛專家、前副總統陳建仁表示,當局原先以為他們靠著接觸史追蹤系統和精確篩檢就已控制住疫情,但英國病毒株傳播速度更快,帶來挑戰,而且5月9日母親節又釀成超級散播事件。
●不願採取嚴格封鎖措施
衛報也指出,台灣當局顯然反對採取激烈的封鎖措施,而且屢次重新界定引發必須封鎖定義門檻。
振興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顏慕庸表示,從疫情大爆發以來,已有很大的改善,但他仍希望台灣能基於感染數和風險水準制定明確定對應的封鎖限制措施。
顏慕庸說,他仍擔心加護病房被增加的病患數壓垮,進而導致外溢至社區的風險,「這曾經發生在紐約市、義大利北部。你必須要停止傳播,就是要採用封鎖。一個必要、精心規劃的封鎖」。
●疫苗仍是當務之急
衛報指出,全球應對疫情的焦點仍是疫苗,但台灣在取得疫苗方面也面臨問題。
A victim of its own success: how Taiwan failed to plan for a major Covid outbreak
Once a poster child for blocking coronavirus, Taiwan failed to fully prepare a pandemic response or vaccination rollout
Coronavirus – latest updates
See all our coronavirus coverage
Helen Davidson in Taipei
@heldavidson
Mon 7 Jun 2021 09.19 EDT
Share on FacebookShare on TwitterShare via Email
While most of the world suffered through hundreds of millions of cases and millions of deaths from Covid-19, the 23.5 million people in Taiwan largely lived a normal life, thanks to a well-documented strong and early response that saw it go 250 days without a single local case. It lobbied for inclusion in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s decision-making body off the back of its undeniable success and expertise under the slogan “Taiwan can help”.
But now the tables have turned and the island itself is in need of assistance, after an outbreak that started among airline staff in April spread across the island. The government appears to have been caught short by something it thought would never happen: the poster child for outbreak prevention had apparently failed to fully prepare an outbreak response.
It has so far recorded more than 11,000 cases and 260 deaths, more than 90% of them since mid-May. Affected by inadequate orders, global shortages and geopolitics, it has vaccinated fewer than 3% of its 23.5 million people. The president, Tsai Ing-wen, on Monday gave a broadcast address from her office to assure a population at its second-highest alert level that 750,000 vaccine doses promised by the US would arrive soon.
‘We thought maybe we could contain this’
Multiple health and social experts told the Guardian that as the virus spread in waves worldwide, authorities hadn’t kept up with new scientific knowledge around virulent new strains, the importance of ventilation to combat aerosolised spread, the effectiveness of mass testing, or the examples set by some countries of locking down hard and early. Some felt Taiwan had become “a victim of its own success”, even complacent.
* 自身成功的受害者:台灣如何未能為大規模的 Covid 爆發做好計劃
台灣曾是阻斷冠狀病毒的典型代表,但未能為大流行應對或疫苗接種做好充分準備
冠狀病毒 - 最新更新查看我們所有的冠狀病毒報導海倫戴維森在台北
@heldavidson
2021 年 6 月 7 日星期一 09.19 EDT
雖然世界上大部分地區因 Covid-19 感染了數億例病例和數百萬人死亡,但台灣 2350 萬人在很大程度上過著正常的生活,這要歸功於有據可查的強有力的早期反應,該反應在 250 天內沒有發生一個本地案例。
憑藉其無可否認的成功和專業知識,它以“台灣可以提供幫助”為口號,遊說將其納入世界衛生組織的決策機構。
但是,在 4 月份航空公司工作人員爆發的疫情蔓延到全島之後,現在情況發生了轉變,該島本身需要幫助。政府似乎被它認為永遠不會發生的事情弄得措手不及:預防疫情的典型代表顯然未能充分準備好應對疫情。
迄今為止,它已記錄了 11,000 多例病例和 260 例死亡,其中 90% 以上是自 5 月中旬以來的記錄。
受政府疫苗採購不足、全球疫苗短缺和地緣政治的影響,它的 2350 萬人口中只有不到 3% 的人,接種了(一劑)疫苗。
週一,蔡英文總統在她的辦公室發表廣播講話,向處於第二高警戒級別的民眾保證,美國承諾的 75 萬劑疫苗很快就會到貨。
“我們想也許我們可以控制它”
多位公衛體系和社會專家告訴《衛報》,隨著病毒在全球掀起波瀾,當局沒有跟上關於新變種毒株的新科學知識。
*通風對抗霧化傳播的重要性、
*大規模檢測的有效性或示例。
一些國家早已地採取了嚴格的封鎖措施。但一些人認為台灣已成為“自身成功的受害者”,甚至自滿。
⋯⋯
在國內,黨派也攪渾了水,幾位專家告訴衛報,他們對公開批評廣受歡迎的政府和衛生當局(包括陳時中)必須持謹慎態度。
一位公衛專家說,他們覺得政府不願複製在中國看到的任何事情——比如野戰方艙醫院或封鎖——政治已經為判斷蒙上了陰影。
對於台灣以外的人或密切關注疫情的人來說,今天的台灣令人不安地懷舊,彷彿現在是2020年6月,而不是2021年。
全球防疫現在是關於疫苗。
但台灣也在這方面苦苦掙扎。 “我認為政府開始認真考慮 [疫苗] 太晚了,”全球臺灣醫學聯盟總幹事、前國家監察員委員Peter Chang 博士說。
“他們認為我們很擅長戴口罩,人們在保持社交距離方面非常自律,所以沒關係。”
許多早期在該病毒上取得成功的國家也一直在努力獲得和分發疫苗,但台灣面臨著額外的併發症,包括指責和中國地緣政治干預的實例。台灣聲稱中國阻止了與德國疫苗生產商 BioNTech 的交易,中國予以否認。
台灣防疫指揮中心CECC 告訴《衛報》,它正在盡最大努力控制疫情,但“公平獲得有效疫苗是結束全球 Covid-19 大流行的最終解決方案”。
日本已提供超過 120 萬劑疫苗,美國參議員周日飛往台北,宣布美國的捐贈,並強調美國兩黨對台灣的支持。
進入第 3 級警戒兩週多後,病例數並沒有顯著下降,週一警報再次延長,直到 6 月底。
陳時中部長認為 3 級已經足夠嚴格,並質疑政府實施更多措施的能力,但表示沒有足夠明確的信息,告訴一般人如何保護自己免受高比例的無症狀感染者和所謂的“隱形感染”者。
“你必須假設任何不與你同住的人都是潛在的攜帶者,”他說。 “在接下來的兩週左右的時間裡,不要與不和你住在一起的人在室內聚會。”
https://amp.theguardian.com/world/2021/jun/07/a-victim-of-its-own-success-how-taiwan-failed-to-plan-for-a-major-covid-outbreak
顯著水準定義 在 Emmy追劇時間 Facebook 八卦
這篇報導太值得看了,還去把SOGO案當時的立院公報抓出來。
2017年修法時,原本經濟部版本的公司法第九條,只是明確化公司登記時的偽造文書定義,以觸犯刑法偽造文書印文罪為準,而五名委員要求加入SOGO條款,如果在公司登記上偽造文書,主管機關可以主動撤銷公司登記,利害關係人也可以申請撤銷公司登記。
到這邊我都可以同意,因為SOGO案的確是出現了這些問題,是當時公司法無法解決的。但是不得不說這個修法給了主管機關過大的權力,讓主管機關可以介入經營權判定,這是非常危險的,等於主管機關得到在經營權之爭時可能配合某方吃掉公司的權力,我覺得這個權力太大了,後患會很多,現在只能靠公議去牽制主管機關。
但接下來就很精采,因為修法時SOGO已經被搶走,所以委員們要求加入回溯條款,柯建銘王美花不允許回溯,徐永明就罵經濟部是徐旭東所開:「如果現在還不能用條文面對SOGO,就會退回100年前,這樣還想迎接21世紀嗎!」
因為柯建銘王美花力擋,時力改成把第九條的認定範圍從被確定有罪的偽造公司登記,擴充到緩起訴案件也可適用,那這不是給主管機關更大權力?這種修法水準就是土皇帝差不多的水準,主管機關開不開心一個公司就砍掉或給別人經營,然後我們敢有意見就是護航民進黨、護航財團、資進黨。
回溯條款過不了,時力就加一個增訂第11條之1,股東只要覺得公司執行業務使他權益遭受損害,就可以要求法院介入判決。黃國昌主張,這是本於英美法的直接訴權概念,用以保障小股東。
事實上這條真的很沒水準,法條不知道需要構成要件嗎,目前的第11條長下面這樣,加什麼權益受損就去法院,這是胡鬧嗎,這根本沒有具體構成要件。本來你對主管機關的判決有問題就是去法院訴訟,本來就是這樣,這需要寫一個條文嗎?這不就是本國的訴訟體制嗎,你依法覺得哪一條裁定有疑義,提出訴訟,由法院裁定,這應該法學緒論等級的內容吧?沒有構成要件就說什麼事情都可以上法院,你要說你沒上過法緒誰相信,我實在不相信會有這種水準的修法。
「現在的公司法11條:
公司之經營,有顯著困難或重大損害時,法院得據股東之聲請,於徵詢主管機關及目的事業中央主管機關意見,並通知公司提出答辯後,裁定解散。
前項聲請,在股份有限公司,應有繼續六個月以上持有已發行股份總數百分之十以上股份之股東提出之。」
然後你們口中萬惡的柯建銘就回覆,立法院不能為個案修法,已經判決確定的案子,難道要靠修法解決一切,這是不可能的,時力版11-1就是偷渡回溯條款;「#現在大家都是拿打擊財團的口號,#在掩護對造。」
萬惡的柯建銘可能還真的說對了,這種法學緒論水準都沒有的修法,如果不是護航李恆隆,難道要承認自己法學水準很低嗎。
真是算了,手腳已經看破了,真的。大同吃了兩個跌停板,如果那個11-1過了,請問股東可不可以依照那個11-1去法院告獨董候選人呢?
報導原文,值得看:https://inanews.tw/archives/232875
顯著水準定義 在 半路出家軟體工程師在矽谷 Facebook 八卦
分享花費了許多心血,4 年多來的矽谷找工作系列、經驗文章、及人物專訪總結
矽谷-世界的科技之都,對很多有人又著莫大的吸引力, 在我來到矽谷之前, 我會幻想著到蘋果、Google、Facebook 的公司總部,一窺這些帶來世界性改變的公司的辦公環境及氣氛,並實際和在這些公司工作的科技人士交流。
自從我來到矽谷,在當時美國最大的太陽能公司 SolarCity 上班後,我開始把我的矽谷找工作面試經驗分享在我的半路出家軟體工程師部落格,分享的契機是有一些朋友對於我的半路出家轉職的經驗很有興趣,同時因為一些人不在矽谷,很想了解在矽谷的找工作經驗是怎麼樣的。
於是我在幾年內,陸續分享了在美國矽谷找工作經驗系列,一共寫了 12 篇原創文章,從我的總結找工作經驗分享、軟體工程師找工作需要會什麼程式語言、美國軟體工程師的面試流程、如何寫 LinkedIn 讓各公司人資或獵人頭主動找上你、到美國現在主要用什麼工作平台來找工作、面試要如何練習、及被錄取後要如何談判,找工作的常見 F&Q等等,以下是我這 12 篇文章:
1. 軟體工程師美國找工作經驗分享
2. 程式語言- 到底學哪個好?我想進Google,我沒學OOO,他們會接受我XXX語言背景嘛?
3. 簡介美國軟體工程師面試流程
4. 等待機緣- 我要如何被人資或獵人頭發現? 我要如何脫穎而出? LinkedIn重要嘛?
5. 主動出擊- 我要找工作了,現在美國都用什麼找工作?哪個網站平台能讓我有較多面試機會?
6. 軟體工程師面試準備- 面試要練習什麼? 找工作和練習的時間要如何平衡拿捏?
7. 被錄取了- 我該注意什麼,我可以談判要求多一點薪水、股票或假期嘛?
8. 矽谷找工作之常見問題 FAQ
9. 面試技巧及心得,如何有條理的說服面試官?
10. 如何到美國科技公司工作?
11. 英文履歷怎麼寫? 美國科技公司注重什麼?
12. 最有效得到面試的方式- 內部推薦: 尋找內推資源 & 歹晚郎互助網絡
這一系列的找工作文章,加起來有超過 10 萬以上人次的閱讀, 有許多讀者的互動、共鳴、及詢問,更激勵了許多讀者、採取相關的行動, 面試了美國的科技公司,來到了美國、或是矽谷。
在找工作系列之後, 我關注探討了一些全球科技業及軟體工程師的現況的文章。 從 “2017 年科技業全球薪水趨勢 (2019 更新)”中分享了矽谷雖然名目薪水是全球之冠,但在考慮物價及支出水準之後, 德州奧斯汀其實是實質薪水最高的地區,比矽谷高出近 50 %。 總結來說,全世界的科技業人員的薪水還是在逐年上升的趨勢中。
在 “矽谷流行指南:矽谷標準配備入門包”, 我介紹了目前矽谷比較知名的一些流行事物。 許多在我們矽谷習以為常的日常所見事物,對於不在矽谷的朋友也算是開了眼界,多了解矽谷的現況。
“有感 ”陳瑞聰之矽谷誰在一例一休?" 不知是哪個矽谷?”,則是因為當時台灣許多人因為陳瑞聰用矽谷來評論一例一休,我用我在矽谷的經驗提出的觀察。 矽谷這裡大家都很拼命沒錯,我覺得在美國,應該就是矽谷的步調最快、壓力最大,要和全世界人才競爭,大家都很有自覺努力。但就工作時間來說,但除了在像是在 Tesla 工廠需要 24 小時輪班的工人及工程師要 6 點換班上班,軟體工程師們的上班時間都很彈性。況且上位者不是應該帶領大家走出更好的路,讓大家工作生活更有品質嗎?矽谷這裡公司都是在比福利的,領導階層是不會(也不敢)公開的要大家長時間工作的。
“Is winter coming? 凜冬將至?”, 則是我閱讀了 Uber 早期投資人 Jason Calacanis 寫給他投資的 250 多個創業者的信,他預估接下來兩年市場會有 20~30% 崩盤的機率。我佐以其他例子,像是許多科技公司趕著上市從資本市場拿錢,上市後的公司估值沒有想像中高,表示市場可能正在冷卻。而我們關注產業、世界趨勢。如果整個市場都即將修正,我們可以參考過往歷史,提前準備,避免自己及家人陷入危機之中。
“選擇比努力重要” 則是看到我的前公司 Tesla 的裁員新聞有所感觸, 一位我所尊敬的前輩說過 "職涯的成功發展,選擇非常重要,做什麼產品,跟什麼人一起工作,比每天埋頭加班更重要。一次好的選擇能讓你領先同儕十年、二十年,一個差的決定,也能白白浪費一個頂尖人才數年的人生黃金時期。" 在我們職涯發展,切記不要終日低頭努力,也要抬頭觀察趨勢,做出對自我最好的決定。
而在 2019 年以來, 我也嘗試藉由直播訪問矽谷傑出的人物,由了解他們的生命故事,來給大家帶來更多啟發。
第一個直播是訪問擁有多經驗的矽谷產品行銷經理(Product Market Manager) ,同時也是知名部落客矽谷阿雅, 幾個重點像是許多時候大環境不好,我們需要更加努力。阿雅主動出擊和教授、校友聯絡、參加networking event 先做好功課查詢好有誰會去,還準備好企劃書呈現。 我在參加農業圖書館的 conference 時準備好和館長自我推銷等等。 很多時候機會是可以被創造出來的。
許多人常有疑慮說我不知道我可不可以做ABC...請就勇敢的去嘗試把!不管是轉領域、換工作、換大學專業、出國、你可以小小的在業餘時間嘗試、上課、做兼職、你做了一陣子就會知道你會不會想要真的百分之百的投入! 不管你做或是不做, n 年後你都會變老 n 歲, 不要 30 年後你後悔在 2019 年沒有做你現在有的念頭。
我不知道我的經驗會不會不夠? 公司不要我? 怎麼辦? ...我們也不知道阿,你可以試試看投履歷阿? 像我 2015 年請朋友內推臉書工程師職缺,早上內推完,下午就被拒絕了! 那我就知道我的經歷還不夠,達不到臉書標準! 之前有朋友說我都找不到工作怎麼辦? 我問了一下他投了幾個工作,他告訴我投了 10 來個!我 2012 年投了 800 多份履歷,2015 年找工作投了 180 幾個, 阿雅也提到她 2008 年投了 500 多份履歷, 如果你沒有投超過 100 份以上,先別說你還找不到工作阿!
和矽谷阿雅訪問的完整內容歡迎收看影片: https://www.facebook.com/PivotSoftwareEngineer/videos/255076742045622/
第二個直播訪問了矽谷的社會學家及 UX(使用者經驗) 研究員 Tiffany, 社會學的她目前在矽谷頂尖科技公司做使用者經驗研究員,她同時也是換日線的知名作者"葉蒂芬/出走社會學家的音樂之旅"。
她從醫療領域的 consulting 出發, 一步一步的走到 UX (User experience 使用者經驗) Researcher 的身分。 從訪談中,我了解到 Tiffany 做事情認真的一面。 她說, 在醫療器材公司的時候,如果她要訪問醫生,她會把所有可能相關會談到的期刊都讀過,並且把專有名詞都搞懂! 事情做到極致, 成功就只是時間的問題了。
在美國科技公司的 UX 團隊, 成員組成可能有社會學家、人口學家、經濟學家、心理學家, 大家用研究方法,來探詢使用者想要或是還沒想到的功能。
最後,學生時期,社團的朋友們在找工作的時候會幫忙很多,大家在學生時期多認識朋友交心,未來可能都會是你生命路上的貴人。 如果可以在學生時期多去實習的話,盡量多得到實習經驗,這可以幫助你快速判斷你是否想要做一件事情。
和 Tiffany 訪問的完整內容歡迎收看影片:
https://www.facebook.com/PivotSoftwareEngineer/videos/1100681920124093/
第三個直播訪問了女神學霸 PM Jackie, 她是 MIT 畢業的高材生,2011 年 MIT 林肯實驗室以她的英文名字,為火星附近編號 26424 的小行星命名。她的故事也被出版成書 “星星女孩遇見MIT:台灣洪瑀勇闖麻省理工學院的追夢旅程”, 她目前也是矽谷知名科技公司的 PM Manager。
她的經驗分享中告訴了我們,她是各很會為自己規劃目標,並且強力執行的人。 同時她很多生命的關鍵決定,像是在某個時間點做什麼實習, 錢不是最大的考量!每個經驗她都是為自己人生的終極大目標而決定的!
而矽谷的 PM , 有別於其他地方,注重 Business Plan 撰寫, 產品的方向規劃、用戶需求的痛點、各種分析。和 engineer、 researcher、 analyst、 data scientist、designer 等合作。如果想要往 PM 領域發展, Jackie 的建議多嘗試 & 多學習!網上許多資源的可以幫助你,像是Medium 上的文章, 還有也推薦 High Output Management 這本書。
和 Jackie 訪問的完整內容歡迎收看影片:
https://www.facebook.com/PivotSoftwareEngineer/videos/605409796634177/
第四個直播訪問了我的偶像大師士旗,大師是台灣政治大學畢業、清大碩士, 畢業後曾任職於趨勢科技、台灣 Yahoo 。 後來調來矽谷 Yahoo, 隨後又在 Spotify、 Netflix、及 Facebook 任職。 集各大亮點經歷於一身, 2017 年,因為看好區塊鏈的未來, 毅然決然辭掉 Facebook 總部工作, 加入台灣新創奮鬥。
大師分享了在工作上要勇於 Say no ( Focusing is about saying no),並勇於做決定 Ask for forgiveness, not permission,許多時候你的專案你就是最了解的人,不需要因為你的老闆或是其他資深人員的意見而動搖你的專業判斷。
大師找工作經驗算是一個奇蹟旅程, 調來美國的機會是剛好來美國 Yahoo 出差的時候聊到,剛好有缺就立刻面試。Spotify 是前 Yahoo 同事去紐約 Spotify 做事,推薦他一起去 (fun fact: 那時候近 30 歲的他將近是公司年紀最資深的員工)。Netflix 也是前 Yahoo 同事介紹, 認同要做原創內容(像是紙牌屋)所以加入,Facebook 是因為認同 Facebook 在前端領域的技術及新突破,想要加入在引領趨勢的公司。
而加入台灣新創則是剛好有學長聊到要做的新創, 因為認同公司的理念及目標,所以放棄在矽谷的累積回台灣一起加入。大師同時也希望可以有更好的環境可以讓年輕工程師發揮, 他們的公司也在盡一份心力提升台灣的軟體工作環境 ,其中一個例子像是希望每個加入 MaiCoin 或 AMIS 的工程師至少可以拿到 100 萬台幣的年薪。
和大師士旗訪問的完整內容歡迎收看影片:
https://www.facebook.com/PivotSoftwareEngineer/videos/2381514728798071/
第五個直播訪問了矽谷狂熱棒球魂的軟體工程師,同時也是鳥人球棒台灣負責人的麒仁。 麒仁大學念政治大學資管系, 畢業後先於仁寶電腦擔任軟體工程師, 並來美國 Carnegie Mellon 念碩士, 畢業先到矽谷 Oracle 擔任軟體工程師。 目前是 Workday 的軟體工程師。
除了軟體工程之外, 麒仁有一個熱愛棒球的心。 他週末都會參加灣區的棒球聯盟, 曾在棒球聯盟得到冠軍,之後更籌組灣區台灣棒球隊。 為了讓更多人用到好球棒, 他也在業餘時間幫忙推廣“鳥人球棒”。 蘋果日報今年還有訪問他的專題。
在訪問中他提到了許多棒球上的科技輔助,而他幫忙的鳥人球棒則是因為他一起在灣區打棒球認識的好朋友,鳥人球棒的創辦人想要拓展市場, 於是麒仁就開始幫忙台灣的部分。希望介紹美國的好球棒給台灣的職業、業餘、或是喜愛棒球的朋友。
他白天上班,晚上及週末忙棒球事物,他完美的讓大家知道夢想和工作是可以並存發展,如果你有想要達成什麼目標,你一定可以找到時間做到的!。
和麒仁訪問的完整內容歡迎收看影片:
https://www.facebook.com/PivotSoftwareEngineer/videos/2318037851743236/
第六個直播則是特別針對的主題,訪問前臉書工程師 Alexander 談如何成為頂尖的行動開發工程師。Alex 是前 Facebook 工程師, 也曾任職於 WhatsApp、 Tango、及 Instagram,目前是是全球最大同志交友平台 Grindr 的行動開發 VP。
訪問中我們先定義一流人才是是能幫公司把一個 app 從 80 分做到 100 分的人, 矽谷科技公司願意花大錢雇用這樣的人,因為一個成熟的 App 會遇到很多有挑戰性的問題,而頂尖的行動開發工程師可以在程式碼審核中把關,在架構上調整, 讓 app 可以持續進步。
頂尖的行動開發工程師常常有的特質是: 邏輯思維清晰、知道如何做有效率的溝通、有App 效能優化的經驗、善長解決棘手的問題、能夠做好審核程式碼、並且知道如何定義好個人及團隊的方向。
而挑選一個能讓自已快速成長的戰場則是讓人可以快速變成一流高手的秘訣。公司能提供的發展空間很重要,對於自已的 career path 在規畫的時候,須要注意自已做事的內容,是不是有持續的提昇自已的價值。另外,公司有發展、持續賺錢,有正向現金流,個人也才會相對的有機會發展。加入一間公司前可以仔細查看公司的商業模型/成長/高層的背景, 並多了解自已老板的背景,很多人做不開心是因為老板不懂自己的貢獻,自己被低估。
台灣的軟體業及行動開發近來有顯著的成長,希望各位軟體工程師都有找到方向,早日晉升頂尖的工程師。
和 Alexander 訪問的完整內容歡迎收看影片:
https://www.facebook.com/PivotSoftwareEngineer/videos/489210741639987/
未來的許多直播也在聯繫規劃中,希望藉由我一系列的工作文章、生活體驗、以及人物訪問,帶給大家更多矽谷經驗及成功故事啟發。
https://brianhsublog.blogspot.com/2019/07/SiliconValleySummary.html
顯著水準定義 在 顯著水準英文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萌寵公園 的八卦
定義 :, 拒絕了「實際上成立的虛無假設」之機率,即犯下「第一型錯誤」的 ... | 顯著水準英文,significance level中文,化學名詞-兩岸化學名詞- 雙語...顯著水準英文 ... ... <看更多>
顯著水準定義 在 顯著水準英文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萌寵公園 的八卦
定義 :, 拒絕了「實際上成立的虛無假設」之機率,即犯下「第一型錯誤」的 ... | 顯著水準英文,significance level中文,化學名詞-兩岸化學名詞- 雙語...顯著水準英文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