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來聊聊第三代試管
時事題
第三代試管
這兩天看到大家在報導志玲姐姐的事情
很多
隨便挑一篇
https://today.line.me/TW/article/OGwG1y?utm_source=copyshare
先說
我真心覺得不要這樣報人家志玲姐姐啦
給人家一些空間好嗎
即便是公眾人物也應該要有私人空間的
為了拼點閱率這樣搞
在這一件事情上
我個人是頗不以為然的
有所為有所不為
好嗎
大家加油。
好
既然都說成這樣了
那我們來討論科學問題
什麼叫第三代試管嬰兒?
用最通俗的講法
簡單說就是根據科技的演進
在試管嬰兒的技術執行上
為了增加成功率所做的調整
先說
什麼是試管嬰兒?
試管嬰兒
就是讓精子和卵子
經過體外受精之後
在實驗室培養成一定大小的胚胎
然後再將胚胎移植回子宮內的技術
而這就是所謂的
第一代試管嬰兒技術
這個從1970年代就開始了
第二代試管嬰兒技術
就是加上了精子卵泡漿內注射技術(ICSI)
也就是俗稱的顯微注射
跟第一代的精卵自由結合不同
在顯微鏡下抓著精子直接打到卵子裡面強迫中奬
第三代試管嬰兒技術
則是加上了胚胎著床前基因診斷技術(PGD/PGS)
也就是說當胚胎在體外發育到第三天(八細胞期)或第五天(囊胚期)時
透過胚胎切片將胚胎DNA取出進行基因檢測
確認正常之後再進行植入
關於PGS
目前認為的適用對象
*34歲以上之高齡產婦
*曾流產兩次以上
*屢次人工生殖失敗
*有染色體異常或染色體轉位之家族史
*想要避免胎兒染色體異常
好
今天聊到這裡
有問題可以在下面提出
我們之後可以繼續討論喔
參考資料由這裡去👇👇👇
https://reurl.cc/xyeWe
https://reurl.cc/MaW24
顯微注射是什麼 在 日本自助旅遊中毒者 Facebook 八卦
#新冠病毒打造喪屍細胞觸手注射毒液?
#你在寫科幻小說逆?
最近兩天一個新聞非常聳動,種種新聞標題紛紛出籠:
研究指病毒長出觸鬚感染健康細胞
電子顯微鏡照片曝光武漢病毒伸出「觸手」注射毒液
電子顯微鏡下驚人照片:中共病毒伸出「觸手」射毒
最新顯微圖曝光!觸手一碰如殭屍擴散
人體細胞感染新冠病毒後會長出帶毒液的觸角,進一步感染其他細胞
新冠病毒再進化! 恐伸觸手製喪屍病毒
主要描述大概是:研究發現,新冠病毒竟然再度進化,會令受感染的人體細胞長出多隻觸手(filopodia,又稱絲狀偽足),然後去接觸鄰近的健康細胞,並注入病毒毒液,令病毒擴散至全身;快速複製被研究人員形容「非常邪惡」。
這篇應該是從LA Times上一篇報導出來的
Inside the body, the coronavirus is even more sinister than scientists had realized
原報導就寫的很聳動,查了一下這個LA times的作者還是有30年資例的醫藥記者,包括形容為喪屍細胞,細胞會有很可怕的轉變,病毒的毒液等等....後來傳過來中文的報導,就越寫越像科幻小說。
研究本身:
Cell的原文,很硬的一篇(Cell是比較偏向基礎醫學的研究期刊,非常權威)
The Global Phosphorylation Landscape of SARS-CoV-2 Infection
簡單來說,這篇是以蛋白質體學(proteomics)的方式來研究新冠病毒感染人類細胞後的機轉,且從牽連到這個機轉的一個酵素找出有可能可以抗病毒的藥物。
張上淳老師今天在記者會的回答:
新的研究是看到受感染的細胞外觀的一個表現,還有是不是會造成更容易感染其他週邊細胞。在所有的病毒感染中,本來就是一個細胞受感染之後,病毒在這細胞中複製繁殖,然後破壞這個細胞,再把更多的病毒顆粒釋放出來,就會感染到週邊更多的細胞。這是所有的比較厲害的病毒,大概都是這樣的模式。至於這個細胞會怎麼樣變形,我想只是多了解他實際的狀況而已。
不過臨床上,病毒到底會造成多高比例的重症,多大比例會影響到多個器官,甚至多重器官衰竭,我們是否有藥物可以控制他,才是比較重要的。
(意思應該是他在電子顯微鏡下面長什麼樣子不是很有臨床意義吧。)
我不打算講解原本這篇非常基礎科學的文章,寫出來多半人也看不懂。我只說幾個新聞報出來的點:
1.新冠病毒竟然再度進化-->原文沒這樣寫,這是個新發現,不叫做再度進化。
2.會令受感染的人體細胞長出多隻觸手-->在原文中有提到,像是牛痘病毒,愛滋病毒,有些流感病毒,伊波拉病毒,馬堡病毒也有過類似讓細胞伸出觸手的發現。
3.被研究人員形容「非常邪惡」-->訪問原文中,領導研究的加州大學細胞及分子藥理學教授克羅甘(Nevan Krogan)說:「病毒很險惡( sinister),在殺死細胞前利用另一機制感染其他細胞。」其他病毒也有類似的觸手現象,但克羅甘表示細胞上看到的大量細絲生長,還有像樹幹的形狀向外伸展都很不尋常。
4.注入病毒毒液-->報導原文還真的這樣寫:viral venom。
這些觸手似乎會在別的細胞打洞,然後直接注入他們的病毒毒液到細胞的基因控制中心,然後造成另一個喪屍細胞。
The protuberances appear to bore into the cells’ bodies and inject their viral venom directly into those cells’ genetic command centers — thus creating another zombie.
但我在論文原文沒看到這麼多,我只有看到他們發現在觸手中有許多病毒顆粒,然後有些顆粒會到觸手的表面。前面這個敘述有點太腦補了。正常應該是伸出觸手表現病毒,然後病毒再從其他細胞的ACE受器進入另一個細胞吧。
5.病毒經過進化,已發展出「後備機制」繞過免疫系統-->這更詭異了,目前我沒有在英文報導中看到有人寫到免疫力。原論文中有一段是談免疫力,不過他是在說受感染細胞中製造細胞激素的蛋白質會被激活,而之前在流感,登革熱和SARS病毒如果抑制這些蛋白質的激活,會讓實驗老鼠存活,因為會避免產生細胞激素風暴。但在新冠病毒這個研究中,抑制這些蛋白質不但抑制了細胞激素的生成,也會直接抑制病毒生長。這是目前還不能理解的部分。
總之,原文中根本沒有提到可以繞過免疫系統的結論。
04b解讀:
1.這篇很基礎的研究最重要的重點是多了解了一個新冠病毒的致病機轉,且從而找出了許多可能有效的藥物。這是好消息!
2.其實病毒感染我們的細胞,毀掉原本的細胞,感染到另一個細胞,很多病毒都是這樣的呀。形容新冠特別邪惡,恐怖,除了想搶流量,我真的覺得沒別的目的。
我覺得這個學者可能是受訪希望自己的研究受到重視,受訪時用了病毒很險惡( sinister)這樣的形容。但這樣就讓後續的報導有點失焦了。
3.我每次看到形容病毒很狡猾都很出戲.....不是在寫抒情文,不需要用擬人法啦。新冠病毒的傳染途徑,無症狀的比例,發燒前就會傳染,可以引起很多症狀,這很多適應人類良好的病毒都一樣呀!到底是狡猾哪一國的....
4.我其實也能理解,美國的記者因為美國疫情嚴峻,很多人不在乎,所以想用這樣驚悚的寫法喚起很多人應該有的警戒吧。只是傳到我們這兒,我們要被喪屍病毒的新聞轟炸一會兒了。
5.出版在期刊Cell的原文論文非常硬,連結在留言中。如果我有解讀或是解說錯誤的地方,歡迎高人指正!
顯微注射是什麼 在 中央研究院 Academia Sinica Facebook 八卦
⚠️防疫期間⚠️在家也能看的臺灣史研究!
100年前這樣防疫......
#發生甚麼事
大正八年(1919),全臺爆發👾霍亂流行病。其中以臺北地區的疫情最為嚴重,死亡率高達80%。
當年,日人古董商木津丑之助從中國福州搭乘「湖北丸」抵臺後,感到身體不適,被收容於稻江醫院。經顯微鏡檢驗排泄物,確定感染霍亂弧菌。
然而,在木津丑之助就醫乃至被收容的過程中,疫情已逐漸在士林、基隆、大稻埕蔓延開來.....
____
這張照片是日治時期的「檢疫事務所」(本院臺史所收藏)⚠️故事繼續看下去⚠️
大正年間由警察👮♂️與醫師👨⚕️組成檢疫委員,實施戶口調查。一旦發現傳染病患者立即送往隔離醫院,對患者家屬也進行 #居家隔離。
______
#殖民政府做了什麼
日本殖民政府提出了相關防護措施,包含:#海港檢疫、#設置檢疫委員、#實施隔離、#成立消毒班本部、#交通管制、#加強檢疫、#預防注射 等。
______
#後來怎麼了
同年九月下旬,臺北廳的霍亂疫情逐漸平息。
十月後,臺北市街、基隆、金包裡(金山、萬里一帶)等地雖有偶發患者,然病菌感染力已減弱。
十一月四日,臺北廳下金包裡支廳最後一名霍亂患者痊癒,這波流行疾病疫情終告止息。
-\-\
資料來源:
👉日治時期傳染病與衛生教育圖像資料
http://archives.ith.sinica.edu.tw/collections_list_02.php…
👉更多中研院臺史所館藏選讀:http://archives.ith.sinica.edu.tw/collections_list.php
#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
#臺灣史上的防疫工作
#向第一線防疫及醫護人員表達感謝
顯微注射是什麼 在 顯微注射法、ivf醫學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八卦
在顯微注射是什麼這個討論中,有超過5篇Ptt貼文,作者DareJ也提到當初是因為外型煞到所以入手Yamaha FS115 他的車殼線條有點像W Motors Lykan ... ... <看更多>
顯微注射是什麼 在 顯微注射法、ivf醫學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八卦
在顯微注射是什麼這個討論中,有超過5篇Ptt貼文,作者DareJ也提到當初是因為外型煞到所以入手Yamaha FS115 他的車殼線條有點像W Motors Lykan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