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指考前那一夜,手腕嚴重發炎讓我整夜無法入眠】
https://www.dcard.tw/f/mood/p/391994
最近指考成績公布了
相信有的人考得很好,準備邁向生涯的另一個篇章
而有的人考得不好、正在思考重考或是轉學考的可能性
想分享自己幾年前的故事 希望沒有考好的人也不要氣餒
把握自己手上的每一分、都不要浪費 謹慎的填志願
也順便分享之前寫的有關轉學考的文章 給需要的人參考
https://www.dcard.tw/f/talk/p/246211
我明白
文字不僅僅是文字 而是這些歲月來 留在雪地上的足跡
而是無數個輾轉難眠的夜晚 枕上乾涸的淚水
我都明白 因為我也曾經歷過
高二那一年 身體得了一種怪病
某一天睡醒之後 右手突然不能動了 手腕紅腫熱脹痛
不能拿筆寫字、不能刷牙、甚至是連褲子都難以自己穿上
每天晚上睡覺的時候 都能感受到紅腫嚴重發炎的右手腕 隨著心跳的起伏跟著起伏
我無法入眠。
在大醫院看了醫生,看了骨科、復健科都找不到原因
止痛藥的劑量越吃越重 一邊做著物理治療
直到後來 止痛藥也沒有用了 只有坐以待斃 真的只有坐以待斃
那一陣子的生活品質幾乎沒有
幾個星期之後 我練會了左手刷牙、左手拿筆寫字、左手拿筷子、左手打桌球
幾乎變成半個左撇子了))笑
至於大腦的轉變就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這些日子來 有時候嚴重發炎,有時候發炎會好一些
共通點是右手幾乎跟殘廢一樣 還聽了骨科醫生的建議戴了外固定
外固定是一個可怕的東西 只需要兩三天就可以讓手完全殘廢
不能握東西、不能施力、手腕也不能轉、手上的肌肉完全退化
所以這一陣子我就只能用左手當成慣用手
這段時間是高二下 對 就是要努力準備學測的高二下
幸運的是 學測那兩天手還蠻安分的
而且我有努力做復健 勉強還可以用右手寫字只是寫的比較慢
( 練過左手寫字的人就能明白 雖然左手能寫字但是要跟右手一樣順還是有難度
而且用左手寫字的時候 腦部的運作是不一樣的 算數學、物理、化學都會跟用右手的時候不一樣
可能換成右腦思考 所以整個都不一樣了 )
然後學測沒有考得很好 申請就只填了台清交的電機系 想當然爾是沒有上
所以要走上指考的路
指考就沒這麼幸運了 從6月中旬開始 雖然有持續去做復健、吃藥
但是右手的情況急轉直下 止痛藥沒辦法壓住嚴重發炎的右手 也止不住痛
這樣念書的日子很難熬 很漫長 而且痛的時候精神難以集中
很高興我還是撐過這樣難熬的兩個星期 只是越接近考試 手的狀況就越糟糕
直到指考的前一天晚上 真的痛
無法入眠的痛 我無法入眠直到7/1的太陽照進我的房間
我要上戰場了。
是爸爸陪著我去考試的 因為手戴著外固定的關西 連水瓶都沒辦法開
提神的萬金油也是爸爸先幫我轉開 我才拿進去考場的
因為右手完全沒辦法寫字 我從頭到尾都用左手寫
就這樣 在晚上幾乎沒睡 和用左手考指考的情況下
我考差了,考得很差但似乎是預料之中的事情?
寄發成績單的那一天早上 爸爸拿著手機簡訊進來我房間
然後把手機留下 他就出去了。
而我雖然知道自己不可能考多好 但是成績單出來的成績還是比預期低了很多
雖然已經做好心理準備 但是真正要面對事實的時候還是讓人措手不及
我覺得意志消沉 我突然不知道我該怎麼辦了
我該怎麼跟自己交代?該怎麼跟爸爸、媽媽、老師們交代?
我的未來呢?我的未來怎麼辦?
做完補習班的落點分析之後 我就決定了
再繼續向下沉淪也不是辦法 必須打起精神來才行
也必須認真思考接下來該怎麼辦
我只剩下兩條路可以走
轉學 / 重考
而我最後選擇了轉學這一條路 也如願轉學到理想的科系
轉學成功之後的一段時間裡 手腕有漸漸恢復正常
所以我過了半年右手是正常的日子 也加入了系籃 繼續了我的籃球夢
但是 在大二下學期 手腕的狀況又開始急轉直下
大概是因為壓力大、生活作息不規律的緣故
這次比高二的那一次還更嚴重、時間更長
經由學長介紹、想說西醫看了這麼久都沒有顯著的效果 所以我去看了中醫
而中醫師有察覺到我的狀況異常、不是單純的骨頭或肌肉的問題
在掛了手外科、照過X光、MRI核磁共振之後
手外科的醫師建議我轉診到風濕免疫科 而大林慈濟醫院正好是這一科很有名的醫院
再給院長看過之後 確定是"陣發性關節炎" 是屬於自體免疫的疾病
是免疫系統會攻擊自己的關節、所以是無法根治的一種疾病
如果照顧不好的話、很可能會變成類風濕關節炎 、紅斑性狼瘡之類的自體免疫疾病
不過幸運的是 現在處在一個轉換期 或是說一個比較安全的時期
一切都在掌握之中 雖然可能會吃一輩子的藥、但是比起關節變形 這算是比較好的選擇吧))苦笑
我並不是一個宗教信仰者 但是我相信冥冥之中自有安排
我輾轉來到了嘉義念書 經由系籃的學長介紹的中醫師
然後找到了手外科的醫師 再找到風濕免疫科的專家
如果沒有這些 不知道還要多少年才找得出我的病因
也許那時候也已經變成類風濕關節炎 無法挽回了
所以我感謝現在的這一切 我愛我現在的生活 也努力把握眼前的機會
我覺得這一切都是早已安排好的 而我們能做的就是盡人事
把自己能做的做到最好 而且把握眼前的機會
剩下的就只有聽天由命了 相信總會有一個是屬於自己的地方
然後認真的面對每一天的日子
明天、不一定會更好 但是更好的明天一定會到來
給所有需要力量的考生們!!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0萬的網紅果籽,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肝衰竭—20歲城大女學生因急性肝衰竭不治 醫生提醒亂食止痛藥喪飲夏枯草都有機會增急性肝衰竭風險 日前有報道指一名20歲的女大學生自九月底持續發燒,入院後發現患有類風濕關節炎及肝炎,於11日確診急性肝衰竭,但因無法進行移植手術,結果直至昨日(13日)宣告不治。 肝衰竭分成急性及慢性兩種,成因...
類風濕關節炎治療分享 在 Dr 文科生 Facebook 八卦
不少讀者在澳洲生活或者將會移民澳洲,或許會對以下內容有興趣。
最近上了幾個COVID management的課,臨床上遇到不少COVID個案,跟同大家分享下澳洲COVID現時的情況
***以下內容只作參考、分享和討論用途,實際臨床治療請根據個別醫院的指引)***
【澳洲現時狀況】
主要爆發在於NSW,其他States每日確診數目前仍然為個位或雙位數,但Victoria有急速增長的潛力。所以地區的爆發個案以Delta為主。
NSW經歷兩個月封城後,並未能成功把Delta壓下來,現時每日400+個案,累積個案已8000+,ICU使用量約60+。全個NSW有約500到600張ICU病床,政府宣佈如有需要可double ICU病床數量。不過目前已有約11-14%的ICU被COVID病人佔用。未來兩星期及往後的兩個月專家預計每月確診數會升至1000+的四位數字。
為什麼封城好像沒用?很多專家有不同解說,可能是疫苗覆蓋率太低、部分民眾繼續馬照跑舞照跳開BBQ Party、封城以唧牙膏方式逐個Suburb逐個封、一年半後都仍然有人不肯戴口罩或戴不好個口罩、一年半後仍然可以出現院內交叉感染等等。
【臨床上我們學會了什麼?】
最新的研究仍然顯示重症大多是未接種疫苗的民眾,值得注意的是Delta除了傳播率更高外,似乎造成重症的機會比起original/alpha更高,特別是針對年輕群體。不過目前數據很多confounding factors,到底是因為年輕群體大多未打疫苗/未排隊打到疫苗,所以比較容易出現重症定還是delta的殺傷力比較大,相信過多幾個月有更多數據便會更清晰。
感染後一般的disease course是怎樣?
大約80%會是輕症、10-15%會是moderate to severe(大多需要住院治療)、5%是重症(Critical,或需要ICU)。Incubation period大部分3-5日就開始病發,delta似乎更短,但可長至14-21日不等。
具更高風險的群體為男性、長者、本身有心臟病、肺病、免疫系統不良、糖尿病(1/2型)、長期腎病、吸煙等等。
病發後通常day 5-8開始惡化,9-12日就開始peak,常見併發症有肺部、心臟、血栓、炎症性反應等等。
肺部如大家都相當了解,常見的為非典型性肺炎的bilateral peripheral lower zone pattern,但這種pattern亦在老人/COPD群體上的atypical bacterial pneumonia較為常見,所以並不能只靠CXR去判斷,CT Chest的話有更多defining features。不過早期病發的話,imaging未必好conclusive。歐美甚至現時澳洲,基本上你發燒或有呼吸道徵症都會幫你驗COVID。
心臟的話如任何病毒性感染,都有myocarditis的風險,同時如果嚴重的cytokine storm和multi organ failures的話,T2MI亦相當常見。臨床可疑的話ECG和troponin都不會少做。
血栓風險其實不低,如任何嚴重炎症性疾病或感染,COVID的PE風險視乎人種和Studies,都有差不多1-3%。歐美加澳等白人為主的國家以往多數有hospital policy, for any hospital admission > 24 hours都會建議打40mg SC enoxaparin作DVT prophylaxis,但有趣的是亞洲人血栓的風險其實低好多,亞洲地區甚少打prophylactic enoxaparin,但somehow日常都會照幫亞洲病人打,到底是否合適,就值得商榷。不過因為COVID,現時不少臨床建議感染COVID住院的話都打prophylactic enoxaparin。不過therapeutic enoxaparin (1mg/kg BD)就發現似乎對outcome沒有重大影響,更可能增加出血風險。
亦有個別指引建議如有臨床懷疑的話定期驗一驗D-dimer,但不少不幸染上COVID的病人都有underlying disease本身都會增加d-dimer,如果你d-dimer positive你都基本上要CTPA,但CTPA你照完1個COVID病人又要deep clean間房,下個照CT的病人便要等一輪,到底驗還是不驗,仍然是臨床上不簡單的選擇。
【目前治療的選擇】
目前有較多證據支持的藥物有Dexamethasone,類固醇似乎永遠不會令人類失望。NEJM鼎鼎大名的RECOVERY Trial發現6mg PO/IV daily可以減低重症患者28 days mortality,特別對於需要氧氣支援和插喉患者最為有用,亦可減小ARDS的機會。但對沒有氧氣需求的患者來說並無重大分別。所以輕症並不建議使用Dexamethasone
Remdesivir早期被譽為神藥,NEJM研究發現對輕症並無重大作用,但對中等至嚴重患者來說則有縮短住院時間的好處,特別在需要氧氣支援的患者上。但似乎對已插喉的患者身上無重大幫助,可能由於插喉已是最後手段而插得喉時抗病毒或許已非最重要的因素,而是應對那可惡的ARDS
Tocilizumab (IL-6 inhibitor),以往用在自體免疫系統炎症性疾病,如類風濕關節炎等。近一兩年在COVID的臨床研究其實都相當controversial,有些研究顯示有用,有些顯示無重大分別,但最近似乎又有新數據對於重症病人來說在控制cytokine storm上有不錯的效果。不過仍然需要更多數據、在使用時機和跟其他藥物配合上。
另外亦開始有研究使用Baricitinib (JAK inhibitor),跟Tocilizumab一樣,原是用在自體免疫系統炎症性疾病,如類風濕關節炎等。目前研究亦是似乎有控制cytokines storm,在重症上有正面效果。不過仍然需要更多數據、在使用時機和跟其他藥物配合上。
在美國亦有時會用到Regeneron的monoclonal antibodies,不過美國外的地方基本上都未引入,相信一來天價、二來貨量亦不足供應全球。有興趣可以自己google一下。
最後就是回歸病毒感染大多都是依賴支援性療法,人類到目前為止都仍然未有方法可以有效地殺死病毒,大多只能靠免疫系統,用藥物抑制病毒生成速度,讓免疫系統和抗體清除病毒。
於COVID治療中最常見的便是氧氣,如mild to moderate的一般只要nasal cannula支,大部分病人aim saturation >90%。但嚴重或重症時便要考慮high flow或NIV或插喉。不過NIV或插喉大多需要ICU支援,而插喉後比較麻煩的是好多時都wean不甩條喉,所以一般除非到最後階段都避免插喉,而當病人惡化到必須插喉時,Tocilizumab和Baricitinib似乎未有非常好的效果,可能已經miss the boat?這需要更多數據和研究
另外就是有趣的是intermittent prone position似乎對血含氧量有改善。不過到底對預後有無幫助就仍然未明。
今日暫時講到呢到,最近澳洲大爆發,作為前線醫生都遇到不少COVID病人,如果大家有興趣,下篇跟大家分享一下前線醫護面對的困難和壓力。
類風濕關節炎治療分享 在 Dr 文科生 Facebook 八卦
直線抽擊偽科學系列《五》 - 你知道嗎?亂叫病人停類固醇可能會害死他
文科生早排又不爭氣去睇了素人父母page,發現素人父母對類固醇有莫名奇妙的hatred並把類固醇的副作用無限放大。這種不負責任的言論或會令病人擔心而自行停藥,引致嚴重後果。
===========背景資料=========
類固醇大致分為兩大種
1. 糖皮質類固醇 (glucocorticoid)
2. 鹽皮質類固醇(Mineralcorticoid)
醫學界最常用的類固醇為糖皮質類固醇,因為他們具消炎、抑制免疫系統、調節糖、脂肪和蛋白質合成的效果。
類固醇是非常快速而且有效的藥物,所以在眾多疾病中都會使用。包括但不限於以下
1. 濕疹 (eczema)
2. 哮喘 (asthma)
3. 敏感 (allergy) 包括anaphylaxis
4. 慢性肺阻塞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5. 血液及腫瘤類癌症(hematological malignancy)
6. 免疫及風濕科疾病(rheumatological diseases) 例如類風濕關節炎、銀屑病、紅斑狼瘡、sarcoidosis、polymyalgia rheumatic、polymyositis、dermatomyositis等
7. 免疫及腸胃科疾病 (autoimmune GI diseases) 例如克隆仕症(crohn’s disease)和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
8. 腦外科手術
9. 腦水腫
10. 內分泌科疾病例如Addison’s disease, congenital adrenal hyperplasia
11. 急性眼科疾病例如虹膜炎(uveitis)
12. 下刪幾十種嚴重疾病
類固醇適用的疾病非常廣泛,在還沒有類固醇的年代,其實很多病人因病情無法控制而死亡
但如此有效的藥物當然少不了副作用
長期使用高劑量類固醇的常見副作用包括但不限於以下
1. 皮膚變薄
2. Cushing syndrome
3. 糖尿病
4. 高血壓
5. 骨質疏鬆
6. 白內障
==============================
醫學從來都不是零風險,如果有人向你推介零風險零副作用的治療(例如順勢療法),只是因為該療法沒有臨床效果。如果劑量低到不會對人體生理(physiology)構成任何效果,自然不會副作用。
大家需要明白的一點是,在21世紀的今日醫學雖然昌明,但仍有很多疾病是需要靠副作用頗大的藥去治療。風險與利弊的平衡在治病中尢其重要。
一個負責任的人在推廣一個治療的時候應該和病人探討治療的利弊風險以及不治療的風險。而不是隨便post一段不知名而且沒有科學根據的短片然後暗示類固醇是奇毒無比的藥物並引導病人停藥。
服用高劑量類固醇的病人忽然停類固醇你知道有什麼後果嗎?你不知道?那又為什麼隨便引導別人停?服用高劑量類固醇後「必須」慢慢地減劑量(taper off),因為腦部和腎上腺會突然失去類固醇後無法立即compensate,會引起腎上腺危機(adrenal crisis),嚴重或會死亡。
腦外科手術和腦水腫都常常會用類固醇dexamethasone。如果你建議病健不要服用類固醇,你有何高見去控制腦水腫?你知道腦水腫如果不控制會有什麼問題嗎?不知道?答案比埋你, potential herniation and death。
從來沒有人強迫病人要服用類固醇,醫生是根據臨床醫學實證的數據在平衡風險利弊後建議類固醇作治療。如果真的很抗拒類固醇當然可以跟醫生討論轉藥,但重點是要有監察下減劑量以保安全。
但是,這種荒謬的自然療法或順勢療法推廣者美其名為病人福祉著想,現實卻拿病人健康「搞飛」,但求有一兩句sound bite可以中傷一下西方醫學再推廣自己的自然療法。
拜託,別再把自然療法或順勢療法稱為醫生/醫師,你們這班敗類連行醫資格都沒有,你們的所作所為只是在危害病人健康和安全。
#醫學界敗類
#類固醇如果使用恰當是一隻好藥
#順勢自然療法從來都無效
#請停止危害病人健康
#不負責任的素人父母
—————————————————————————
如果喜歡文科生的文章的話請慷慨給個讚和分享給身邊的朋友,讓文科生更有動力寫文啊啊啊
記住把文科生set做see first就可以時常睇到文科生的小故事啊
類風濕關節炎治療分享 在 果籽 Youtube 的評價
|肝衰竭—20歲城大女學生因急性肝衰竭不治 醫生提醒亂食止痛藥喪飲夏枯草都有機會增急性肝衰竭風險
日前有報道指一名20歲的女大學生自九月底持續發燒,入院後發現患有類風濕關節炎及肝炎,於11日確診急性肝衰竭,但因無法進行移植手術,結果直至昨日(13日)宣告不治。
肝衰竭分成急性及慢性兩種,成因各有不同。急性主要是由藥物或肝炎病毒感染所致,但如果病人免疫力較差,亦可能會因感染甲型或戊型肝炎而引起急性肝衰竭;慢性肝衰竭主要是由乙型肝炎或肝硬化的疾病引起。早前本報曾訪問過港大醫學院外科學系名譽教授潘冬平分享肝衰竭資訊,他當時提到除了以上原因外,有部份中西藥物也可能會增加患上急性肝衰竭的風險。西藥方面,第一種為是止痛藥,較常見為必理痛或撲熱息痛;第二種同樣有消炎止痛作用,大多用於治療關節炎;第三種為主要醫治肺癆的抗生素。中藥則有常見的夏枯草、雷公藤、黃藥子及治療脫髮的何首烏。另外一些中成藥如牛黃解毒片或六神丸都有機會導致急性肝衰竭。
影片:
【我是南丫島人】23歲仔獲cafe免費借位擺一人咖啡檔 $6,000租住350呎村屋:愛這裏互助關係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XSugNPyaXFQ)
【香港蠔 足本版】流浮山白蠔收成要等三年半 天然生曬肥美金蠔日產僅50斤 即撈即食中環名人坊蜜餞金蠔 西貢六福酥炸生蠔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Fw653R1aQ6s)
【這夜給惡人基一封信】大佬茅躉華日夜思念 回憶從8歲開始:兄弟有今生沒來世 (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t06qjQbRIpY)
【太子餃子店】新移民唔怕蝕底自薦包餃子 粗重功夫一腳踢 老闆刮目相看邀開店:呢個女人唔係女人(飲食男女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7CUTg7LXQ4M)
【娛樂人物】情願市民留家唔好出街聚餐 鄧一君兩麵舖執笠蝕200萬 (蘋果日報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e3agbTOdfoY)
果籽 :http://as.appledaily.com
籽想旅行:http://travelseed.hk
健康蘋台: http://applehealth.com.hk
動物蘋台: http://applepetform.com
#果籽 #肝衰竭 #城大 #醫生 #涼茶 #止痛藥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WIuOL0oc2Y/hqdefault.jpg)
類風濕關節炎治療分享 在 罹類風濕關節炎行動受限早治療可改善 的相關結果
65歲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牟小姐分享,26歲發病的她,疾病來的又兇又猛,她記得剛生完小孩不到一年,身上大大小小的關節就出現劇烈疼痛、僵硬以及麻感覺,她甚至連帶小孩的力氣 ... ... <看更多>
類風濕關節炎治療分享 在 類風濕性關節炎不再難纏,病友別擔憂! - 康健雜誌 的相關結果
過去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藥物選擇性少,病患擔憂藥物副作用而諱疾就醫,導致病情拖延而殘疾;甚至有病患在治療過程中就須申請殘... ... <看更多>
類風濕關節炎治療分享 在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一天 -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 的相關結果
傳統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觀念,認為疾病本身是蠻良性的,藥物的副作用大; ... 藉由經驗分享讓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家屬及親朋好友能將心比心瞭解患者如何由身心痛苦的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