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目前5G市場仍是以ㄧ般消費者通訊服務為主,但未來出現專為企業創新的5G服務應用,例如智慧工廠、自駕車、遠距醫療、智慧農業、智慧零售及其他專用網路也是可以預期的。5G 專用網路目前仍處於早期發展階段,但許多設備商、監管機構和標準制定機構皆已做好準備,如德國已規劃將3.7GHz頻段用於專用網路,而日本亦保留4.5GHz和28GHz頻段供專網使用等。而台灣目前5G拍賣已完成,應加緊腳步不要在這一波5G浪潮下落後。
台灣的競爭國家韓國目前5G已上路,依據韓國科學技術情報通信部資料顯示,截至去年7月底,南韓5G行動用戶數已達191萬人,且自5月起,5G行動用戶數已連續成長3個月,每月超過50萬人。而因科技進步,現行的動態頻譜共用技術能有效降低電信業者總成本,允許電信業者透過軟體升級的方式,於現有設備同時運行LTE及5G網路,加速達成全國範圍5G覆蓋。然我國目前電信業者目前預估7月能夠上路,通傳會因督促如期進行。
5G用戶除了一般個人使用者外,企業用戶亦可透過垂直整合打造嶄新的商業模式,而各國在選擇發展垂直應用場域之領域時,多會先考量其國內所需之情況與特點進行重點發展,如美國農業、德國製造業、日本東京奧運等,以持續在特定產業享有世界領先的地位。芬蘭則擅於利用Nokia在網路設備製造的長期經驗,結合專網業者與設備業者共同在芬蘭機場、港口等重要交通建設發展專用網路,達到國際競爭力提升之效果,故相對於個人用戶,企業用戶亦有設立其企業專網的必要性,去年12月初行政院拍板定案5G專頻政策,確定將會在2021年到2022年之間釋出頻寬,讓企業得以專用頻率建立自己的5G專網,目前我國專業頻譜係預計是採申請制,NCC宜參酌各國法規加以協助我國產業的領導能力,另因企業專往釋出的頻段目前為警消使用,另關於5G專網的頻譜使用費亦尚未明朗,此部份NCC應盡速完成配套措施,確保企業專網建構的完善性。
隨著數位時代的興起,法律對於網路治理的主要問題也慢慢浮現,在缺乏國際一致性規範的前提下,各國基於主權所制定之法律,多少都有差別;此外,基於各國司法權之獨立,跨國界的網路行為其適用何國的法律及管轄的法院為何,皆為近年來受關注之議題。NCC日前表示愛奇藝、WeTV等平台在台灣根本從來沒有合法過,並且有跨部會分工取締中,目前業者伺服器都已離台,且也表示就算未來OTT專法通過也無法規管,政府應向社會大眾說明清楚,避免未來產生消費糾紛及法律訴訟管轄問題不清,讓人民權益受損。
頻段頻寬差別 在 許幼如的職場學習路 Facebook 八卦
台灣大哥大 郭宇泰
#inside未來日 #5G #郭宇泰 #台灣大哥大 #車聯網 #Humble #GartnerHypeCycle
5G 對生活有什麼影響?對創新有什麼趨勢與發展可以注意?要我預測未來是不行的,但希望可以看得出一些脈絡,跟各位分享我怎麼看的。從八零年代的行動電話,把大家從家裡的線束福解除了,九零年代的2G除了容量增加外也介紹了簡訊給這個世紀,兩千年代的3G是行動寬頻,讓網路不再受到網路線所束縛,3G剛出來的時候的效能是非常差的,當時我們一天到晚都在擴容,因為iPhone 出來後流量每年都得翻倍,這代表說需求一直在那裡只是沒有被滿足而已。從1G到4G的時代,是需求引領建置的時代,而在5G一個基本的地方是,可能不再是需求引領建置。
根據高通的預測,未來的美麗新世界是萬物聯網。其實有很多基本上不同的地方,例如從Nokia 2015年的說法,5G是無所不能,上天下地什麼都能做,但也是無所能。從那之後到目前的四年,當年的願景正要被轉換成實際的東西,根據這個願景從XR,智慧聯網,工業4.0,智慧家庭等等,5G引導萬物聯網後會帶來很不同的世界。
但實際是怎樣呢?未來的車子,穿戴裝置、機器人等等,5G是基礎能力,但不見得是可以看得到摸得到的東西。5G是個潛在內建的角色,是個推動者(enabler)。根據高通的分析,2035年的5G會有12.3兆美金的產值,不只是台灣媒體也是世界媒體。5G是中美貿易戰的點火點,是未來經濟國運所繫的國家級競爭。
5G的頻段使用與特點會是什麼呢?最常談到的就是下載一部4K電影從3~5分鐘到不到十秒,但這個數字常常有問題,而且更重要的是唯快不破真的是4G跟5G的重要差異嗎?目前有多少人看電影會下載?大部分人使用的是串流,而根據Youtube 的建議,HD的畫質只要5Mbps的流量就夠了。那為什麼需要5G?
從下載速度與遲延兩個角度,4G已經可以滿足絕大多數幾乎99%的應用,那為什麼需要5G? 飛躍的技術能力到底代表什麼市場,誰會出來,誰先誰後?新創者如何更省力地搭上這班車跟潮流接軌?
從3GPP制定的標準,可以看出他在跟哪些機構合作,走勢如何,以及未來大勢的分析。5G的第一版R15是支持了超大頻寬,並沒有超低遲延跟海量物聯網。3GPP這個機構也不是神,像我們在發展產品的時候也會先看市場的走向,超大頻寬只是目前市場的延伸,佔市場的99%,也比較容易做到。
如果我們把物聯網劃成金字塔,最底層的水表電表等等今天的4G IOT就可以支持,接下來的安全監控等,目前的LTE-M也可以支持,真正需要很大頻寬時候也可以用4G LTE即可。這些應用不但現在就可以支持,而且也還在開端,數量沒有多到需要海量連結。
那為什麼會有5G的標準呢?3GPP跟車聯網還有工業自動化的組織有密切的合作,所以R16甚至之後的標準,很多是為了他們打造的。
另外一個重要的差別是在1G到4G,都是人跟手機的關係,但是到5G之後,物品的連結比起跟人的連結更重要。商業模式也會從目前的B2C轉變到B2B,透過很多層後才到終端消費者。所以一班消費者感受不到5G在裡面的,雖然這些連結會因為有了5G有更強大的效應,但一般消費者是感覺不到的。以前行動產業是電信為主的事情,行動聯網後網路產業就有很大的角色,像是Over The Top (OTT) ,但在5G裡面不只是電信業網路業,跟很多產業都有關係。
過去在1234G時代,滿足了需求滲透率就會提高,台灣在4G時代的滲透率成長是全世界最快的,為什麼?因為需求已經在那裡了。5G時代就像門口有一塊耕地,用5G去施肥澆水,但不知道兩三年後會長出什麼來,現在有點像是用技術引領需求,可是會長出什麼我們不知道。
我常被問到未來的殺手級應用是什麼?我認為會有很多應用與平台在不同產業出現,每個產業的殺手級應用與平台都不相同。例如有穿戴式裝置,家庭裡面使用的音箱,ARVR的眼鏡,電線桿上面的裝置,它可能是安全監控等等等等,自動化駕駛,工業、無人機。。。會不會發展都有可能。
5G的佈建部分,我們從<3GHz開始,為了要有更大的容量會往更高頻率發展,但不要被尖峰速度騙了,因為實際應用會差異非常大。台灣剛開始會是3.5GHz的佈建比較踴躍,在戶外可以得到5G服務,但進了室內就很拼了,因此若創業者要做的應用根部建有關係,就要思考是戶外而已,還是室內外都有。若要做到室內外都有,就要想辦法補足使用者體驗,因為80%是室內使用。
另外從幾年前開始就有很多異質性網路的討論,理論上是現有的4G做大範圍覆蓋,小區域用3.5GHz,在特殊熱點用28GHz.重點是過去網路佈建是消費者需求為主,有人的地方就會去補,未來有人的地方還是會去補,但是企業工廠的需求是更重大的。而工廠裡面是沒有人口涵蓋率的,那裡的基站主要的目的是讓生產更有效率,會有很多生產機具感知器接到基站,Local gateway & application ,企業專網的應用跟雲跟邊緣計算是比較重要的需求。
企業跟消費者最大的差異是每個企業有自己的基礎設施,有自己的後端系統,所以電信業要有大量的客製化跟整合,需要跟後端連結。這跟做消費者市場不一樣,消費者市場已經在手機廠端整合好了,但企業客戶不一樣,電信業者要自己花很大力氣整合。
5G會帶我們進入很多的市場,數量不勝枚舉,若創業者進入某個市場但起不來是事倍功半的事情,哪裡有大順風可以讓創業者一躍進入龍門?車聯網跟工業自動化只是一個市場嘛?5G會促使不同產業的發展融合與突變,電信業者會接觸很多不熟悉的產業與企業,要如何了解他們目前的運營與痛點及問題何在,如何把5G跟其他東西帶入這個環境。而且其他東西可能是更重要的,5G只是個推動者,我如何讓他們做到以前做不到的更好的事情。
另外還有更多的技術,5G真的是選項嗎?為何不是選wifi呢?另外換機週期,就手機來說從1~2年到2~3年甚至更久;而跑到其他產業像是車子還有工廠機具,換機週期更久。我們作為顛覆創新者如何進入多個產業,遇到換機週期的開端。我認為我們在很多產業週期的開端,這有待各位做研究提出自己的結論。
以車聯網為例,這只是舉例,並沒有任何價值判斷。我只是想用我的思考方式,選個產業挖得比較深一點。車聯網Vehicle to everything, 包含車輛跟車輛的聯網(V2V),車輛跟基礎建設的聯網(V2I),車輛跟網路(Vehicle to network),車輛跟人員。應用場景可能有開車時候騎自行車的人靠近,另外還有人要超車等等。這只是車聯網一部分,但是車子會變成新的商務平台,我們可以注意到當自駕車變成Level5的時候不需要有人的進入,汽車會變成客廳、工作場所、甚至可以住在車上。但這只是發想的東西,在自駕車裡面,安全只是一小部分,還有很多商業模式可能從這裡發芽。
例如站在道德的制高點,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每年因為車禍傷亡超過一百萬人,根據統計有94%的意外是人為疏失。
另一個角度是從車輛共享平台像是Uber最不可靠的環節是駕駛人,即使我在台灣也常接到美國信箱詢問我要不要加入駕駛人,如果能把駕駛人這段都變成自動化該有多好。根據ABI的預測,到2030年時候每64人擁有一台車,但是這些美好真的只能靠5G嗎?
DSRC根據802.11p 發展了近十年的技術,在跟5G競爭到底V2X是用誰為基礎。歐盟跟美國還沒有決定,但中國似乎已經決定了要走5G。
根據ADI的統計,2030年的自駕車會取代500萬輛私家車,事故的部分目前的事故理賠$190B會因為自駕車進來只剩下$55B,另外90%的計程車也會因此失業。
根據Goldman的報導,2040年的時候Level4的自駕車才會達到20%的佔有率,換句話說初期可能會是在都市的時候用自駕車取代一般車。我們也可以看北美自駕車的銷售比率,2025年時候Level4也只有1%,所以若要選擇自駕車為發展市場,要注意市場到底會有多大。根據5G刺激的車業發展地圖來看,會以為是在看手機產業,有很多像是目前的網路公司,Google也會進來,傳統的車廠會有變成Dump Car笨載具的危險,因為車子已經變成一個平台。會有很多新舊廠商聯盟想要主導未來產業發展與產業鍊,像是5GAA跟5G-ACIA都在產生跟試圖對標準產生影響。
另外一個問題是,5G對不同產業的影響力有多大,到底是必要條件還是Nice to have? 例如就自駕車而言,有兩輛車,一輛是自己可以做99%的決定不用理他,另外一輛要不時的經過5G網路去聯網才能使用。你會選哪一台?我會選前者。因為5G的覆蓋率要到達很高是有大挑戰的,5G在自駕車產業上是協助性的角色,解決有個死角有台車忽然跑出來的狀況,是個錦上添花的想法。
很多產業調查都講過,應用平台與大數據是電信業最大的價值。電信業從傳統的電話網路提供者,也逐漸往上走,未來會漸漸往產業鏈發展才會有更多的營收。不只要把目前的收入抓住,也要看到未來更大的餅。
根據Gartner 的Hype Cycle,任何新東西出來走過的歷程是往上爬,越來越炒作,到達頂峰後很多幻想會破滅,往下掉,這之後有些會慢慢不見,但也有些會慢慢發展出來。我們可以看到5G之外,機器人、L4自駕車、L5自駕車與無人機、AR等等被連結的技術很多是會需要五年甚至十年以上的。
我的結論是雖然目前炒得很厲害,但5G絕對不是百米賽跑而是馬拉松。目前韓國跟美國很多消費者的反應進來,若明年再有個論壇,5G可能在Gartner的Hype Cycle中往下降,但發展絕不是短期的事情,因為是個長程賽跑。創業者要以平常心看待。
結論
5G跟4G最大的差異,要注意到的是5G可以額外為我們帶來什麼。
從創業者的角度,要看標準發展、看5G會覆蓋在哪裡、在你有興趣的領域發展的先後與順序如何。
有哪些生活應用場景?這很難講,因為是個B2B2222C的事情,未必感覺得到。
電信業如何透過5G跟各行各業更緊密結合?必須跨界結盟走出去,才能有機會有更大的營收。
QA
電信業盈利模式如何改變?終端跟著產業走,看要進什麼產業才會跟著改變。手機是消費者主導的東西,但其他領域很多是產業跟企業的東西。大問題是如何結合。
物流業會如何變革?物流業不需要5G就可以多做很多事情,主要是追蹤跟物流安排更有效率。
切入車聯網應用會有哪些新創共同加入?這還是個比較複雜的事情,目前需要做的是跟這些產業聯盟有共同接觸,找到電信業可能發展的商業模式。車聯網發展有條線是台灣會怎麼發展。
韓國為何可以做到百萬用戶?因為本來不賣吃到飽,5G開始賣吃到飽,而且補貼非常多。資費差異不大,最新手機還比較便宜。韓國電信商的策略是先用補貼的方式把用戶抓到5G,在使用應用把他們留在5G,未來再往其他地方發展。
除了基礎建設外還要推哪些服務?其實從4G開始就在推很多自己的OTT服務,這些可以做5G的基礎之一,舉例來說ARVR可以做工業也可以做消費者應用。在物聯網部分這幾年非常著力,跟很多不同產業的聯盟結盟,例如在路燈方面跟億光等等。因為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第一步是很謹慎小心的,要跟產業龍頭結盟才知道產業到底在做什麼,痛點效益效率到底有什麼我們可以往上走的。方針都差不多,但走出去的路大家可能不同。
頻段頻寬差別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八卦
美韓營運商 5G服務大車拚
04:092019/06/23
工商時報 資策會MIC資深產業分析師曾巧靈
2019上半年在行動通訊領域的重大事件,莫過於5G服務商用。在美韓營運商競相5G商用下,行動服務正式邁入5G時代。其中,南韓三大電信業者為取得全球第一的稱號,於2019年4月3日晚間11點,邀請演藝人員、運動選手等使用三星Galaxy S10 5G手機,同步開通5G商用服務,一般民眾的5G服務則於5日開始啟用。美國Verizon亦於4月3日宣布於芝加哥及明尼亞波里斯兩個城市開通5G行動服務,成為美國第一家5G行動服務業者。
5G服務啟用已將近3個月,但美韓兩國發展卻呈現差異,根據韓國科學技術情報通訊部統計,至4月底三家營運商5G用戶數已接近30萬,而美國Verizon卻在開通服務後不到2周時間宣布暫停5G收費。從影響行動通訊服務普及的三項要素包含訊號覆蓋、裝置及資費等觀察,可發現美韓營運商除在網路規畫與建設上存在差異外,在資費設計、裝置補貼上的思維亦有所不同。
訊號覆蓋範圍的大小
在網路規畫與建設方面,美國Verizon使用的是28GHz毫米波頻段,韓國三大業者則採用3.5GHz,在頻段特性上,毫米波頻段雖可提供更大頻寬,但傳輸距離更短,且幾乎無繞射能力,以達到相同覆蓋範圍的目標下,28GHz較3.5GHz需要更高密度的網路建設,即須投入更多設備、時間成本來布建網路。同時,針對美韓營運商的5G網路布建進度,以韓國第一大行動通訊服務業者SKT為例,5G服務開通時已於全國包含首爾、釜山等六大都市,及人口密集的百貨商場、學校,高速公路、機場等交通樞紐確保網路涵蓋,2019下半年預計將擴大覆蓋至全國地鐵、國家公園等地區;另一方面,美國Verizon目前僅於芝加哥、明尼亞波里斯兩個城市的部分地區提供5G訊號,2019年底計畫將開通全國30個都市的5G服務,在有限的訊號覆蓋下,將對於用戶服務體驗產生負面影響。
不同的資費設計思維
比較美韓營運商的5G資費,以美國Verizon及韓國第二大行動營運商KT為例,可觀察兩者在資費方案上的設計思維有所差異。美國Verizon的5G資費是以既有的4G吃到飽方案Beyond Unlimited與Above Unlimited為基礎,用戶可加價10美元升級5G服務,費率分別為60及70美元,兩者的差異在於Above Unlimited方案尚提供500GB的雲端儲存容量,並可以更低價格使用國際漫遊。Beyond Unlimited與Above Unlimited二方案升級5G服務後,除提供5G數據吃到飽服務,並有額外的無限4K影音串流數據外,基本上與4G資費方案內容無太大差別。
KT則以全新的思維設計5G資費方案,不再以語音通話分鐘數區分資費價格的,而是以數據流量與加值服務作為費率設計的主要元素。KT的5G方案分為5G Slim及5G Super Plan。5G Slim為平價方案,針對想嘗鮮5G服務,數據用量不大,且預算有限的用戶,月租費55,000韓元(約47美元),基本數據流量為8GB,超過後降速至1Mbps吃到飽。
5G Super Plan又可細分為三種方案,分別是80,000韓元(約69美元)的Basic、100,000韓元(約86美元)的Special、130,000韓元(約112美元)的Premium。5G Super Plan特色有三,第一為提供不降速吃到飽服務,第二提供用戶在185個國家享受免費無限數據漫遊服務,但有網速限制,Basic及Special為100kbps,Premium則為3Mbps,第三是依據資費等級可享受VIP服務、裝置保險及其他優惠。除基本資費方案外,KT亦提供多種資費促銷,如用戶加入任何一個為期兩年的5G Super Plan,就可以享受25%折扣,如果推薦一名家庭成員加入,可額外再享受最多25%折扣,折扣後價格比相同等級的4G資費價格還要便宜,是吸引用戶升級5G服務的一大利器。
裝置補貼方案成誘因
影響5G服務普及的另一重要因素為裝置,裝置選擇的多寡、價格的高低都會影響用戶採用5G的意願。在裝置選擇多寡方面,韓國營運商初期提供三星、LG等兩款智慧型手機,而美國Verizon除上述品牌外,另有摩托羅拉外掛式的5G背蓋供用戶選擇。針對5G裝置價格,營運商的補貼方案,是影響裝置價格高低的一大因素。美國Verizon目前提供新舊用戶100~300美元不等的促銷折扣;此外,也有舊換新方案,當用戶將指定機種的手機繳回,並購入新機時可享有最多450美元的折扣。
韓國營運商在5G裝端促銷方案部分,如SKT提供60~80%不等的折扣,降低用戶購入5G新機門檻,KT亦針對5G裝置推出Super Change方案,用戶只要加入任何一個5G Super Plan資費並購買5G手機,2年後將手機歸還,可以最多50%的折扣購入新機。此外,KT另針對三星Galaxy S10 5G推出手機租賃方案,租金較購買新機的分期付款每月便宜2,500韓元,1年後歸還不需再支付任何費用,但須在KT更換新機,等於以低於半價的折扣就能使用5G手機。
在5G服務普及上,除網路涵蓋將影響用戶體驗外,資費方案、裝置選擇與價格,也會影響消費者採用意願及美韓營運商對於資費設計、裝置補貼的思維,如美國Verizon偏向維持4G時代作法,韓國營運商則積極提供促銷吸引用戶升級,可做為未來營運商布局5G服務時的參考與借鏡。
附圖:KT針對三星Galaxy S10 5G推出手機租賃方案,租金較購買新機的分期付款每月便宜2,500韓元。圖/路透
資料來源: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90623000225-260204…
頻段頻寬差別 在 2.4G 的ax與n的差別請教 - Mobile01 的八卦
路由器標示速度,是以該頻段最大頻寬速度x 天線數= 該頻段速度的最大值例如,802.11n,2.4G,Intel的標準速度 兩根天線,設定20MHz頻 ... ... <看更多>
頻段頻寬差別 在 [討論] 關於4g和5g的問題- 看板MobileComm - 批踢踢實業坊 的八卦
如題
頻段和ca還算一知半解
但是一直搞不懂現在搞5g因此4g變慢的關係在哪裡
還有5g用戶越多會之後跟4g用戶互搶頻寬
所以現在用3g的會被4g的搶頻寬 是同樣道理嗎?
另外頻譜和頻段的差別
我的理解是
頻段=N1 N3 N78...... 而頻段底下則有頻譜
頻段像路線 頻譜像路線的寬度
所以電信業者標到頻段還要另外標頻譜 是這樣的意思嗎???
抱歉有查過資料
頻率 頻段 頻寬 頻譜 一直被這些名詞搞得霧煞煞
想一想 通訊這學問真的不簡單
--
幹 雷屁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8.161.106.76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bileComm/M.1600788141.A.EB8.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