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安 ◎ #驚雷
和她赤腳走一次
走一次她最後的一段路
那處的燈塔,有她昨夜絕望的身影
她釋出曾經呼吸的空氣
海面冒出幾個大小不一的氣泡
今夜,海上又撈起幾具無名的屍體
海水再度降溫 在吸盡它們的餘溫之後
校門外的磚塊
在大馬路蹲立,築起堤防
有些人在日常的街道被截查、盤問、毆打
有些人捍衛吃快餐的權利
換來一濯傾倒在地上的腦漿
行人仍猶豫在微雨之時是否舉傘
遮蔽雙目和潰退的黃昏
某些孤傲的槍彈不規則地
植入街道兩旁的窗戶
又固執地擊落火鳥
和屋內的麵包黴燒成共同的焦炭
海水依次湧進每條橫街窄巷
沒有被搧惑和號召。
而我只有一個卑微的願望:
平安回家、吻妳熟睡的額頭
跟妳說晚安
裝睡的人別再裝睡
在多霧的早晨
看不清被多次延誤的日出
2019.11.18
注:沉痛之詩
-
◎作者簡介
驚雷,生於香港。九十後,熱愛文學創作。作品散見於《聲韻詩刊》、《香港文學》、《自由副刊》、《乾坤詩刊》、《大頭菜文藝月刊》等。夢想出版個人電子詩集《行走的姿態》。
◎寫在前頭:
《80後十位香港女詩人:詩性家園》(2011)、《港澳台八十後詩人選集》(2013)、《香港新詩80後22家》(2017) 與《聲韻詩刊》第34-35期「香港青年詩人」專輯(2017),香港八十後詩人似乎被齊齊點名各占其位,進入學院的研究視域。除了行之有年透過香港青年文學獎的機制曝光外,過去十年來 #水煮魚文化 的《 #字花 》(2006-)、#石磬文化 的《 聲韻詩刊 Voice & Verse Poetry Magazine 》(2011-)與藝發局支持的《 #香港中學生文藝月刊》、《#香港小學生文藝月刊》及《 大頭菜文藝月刊 》(2015-)儼然成爲香港新生代詩人發表作品的園地,近兩年催生出了線上文藝傳媒平臺《 虛詞.無形》、《 Sample 樣本》與「 書寫力量 The Power of Words」的文學計劃。蟄伏在香港電台五夜講場節目的臉書社團「 五夜講場吹水處」許久,總會看到有人談論香港的閱讀人口不足、二樓書店的式微、推廣文藝的難處,若香港文學仍舊在其困境中展現其活力,那我們得問那現在二十多歲的九十後詩人們呢?
趙曉彤在《聲韻詩刊》第 24 期〈90後,詩天空──女詩人〉點名了 #黃潤宇、#沈行舟、#梁莉姿、#李嘉儀,而在我們四月的香港新生代詩選也點出了一些值得注意的詩人 #盧真瑜、#嚴瀚欽、#韓祺疇、#梁匡哲、黃潤宇,同時我們四月進行香港詩選的主題時,RTHK香港電臺 CIBS節目也推出了由九十後的梁莉姿、#李昭駿 與 #李顥謙 主持《 #香港文學十三邀 》( Diversity of Literature Organisations in Hong Kong,粵語發音) 來介紹香港文學團體,其中第十三集中也從90後的角度談論在台港兩地投稿的現況和屬於這個世代文學參與。如果《每天爲你讀一首詩》的期許是為台灣讀者發掘更多不同的詩人與作品的話,在來篇不乏許多斬獲各大文學獎與出書的詩人投稿的三百多首作品中,如果可以再推薦一位九十後的新生代詩人,那是―― 驚雷,而這也是我選擇這首詩的原因之一。
◎小編一尾賞析
由詩去銘刻歷史、記憶事件是這類社會詩的功用之一,在反送中運動初期許多詩人亦紛紛發表對於此一運動關懷的詩作,九十後詩人與反送中的相關詩作則較少人關注,不過在《聲韻詩刊》第四十八期的「#引渡」專題則有許多九十後的詩人針對反送中的母題書寫。我們得注意的是,為何是詩來承載這個事件,不是小說和散文等能夠更鉅細靡遺書寫紀錄的文類,除了篇幅較小能夠即時書寫傳播外,詩可以做到什麼和小說、散文不一樣的事,可以接著來看這首詩。
運動發生後,維港海濱時常會發現前幾日失蹤女子浮屍,而警方都以「#死因無可疑」結案,第一段詩人透過詩中敘事者模仿女子死前可能會遇到的情景,但又不指名身份,因而詩作對於身份的模糊則成為隱喻,當所有人面對這樣的情景時,在黑警的施虐下抗爭者最終都可能成為維港浮屍,敘事者經過女子生前的路途想像絕望的身影。
詩的場景從海濱移轉到街邊,理大、浸會、港大、中大無不在抗爭中槍林彈雨,面對布袋彈的學生也僅有磚頭得以反擊,詩人以「吃快餐」的譬喻來強調抗爭所爭取的僅是那如此日常簡單能夠讓市民「#免於恐懼的自由」,而換來只是使人肝腦塗地的鎮壓。舉傘的猶疑,也象徵著在這場運動中,仍有許多人猶豫是否齊同加入抗爭的行列。警民衝突也波及了街坊的生計、槍彈掃射也破壞了市容,不過抗議群眾如黑潮般不斷襲來,無人被蠱惑,群眾是為自由而感召而來。
詩作在在前三段的敘事時間都在晚上,而詩中不同的空間在同一個時間裡被凝縮,讀者於詩作所察覺到的敘事成為一種「共時」的場景,確切時間刻度在詩中的消除,使得讀者在解讀詩作詩可以認為詩句提到的事件可以發生在同一個時間,也可以是在分別的不同的時間,進而時間在詩中產生的歧異性為詩作本身構築詩意,這也是在時間調度上詩的技藝如何與散文、小說不同的原因。接著,第三段最後三句的敘事轉向,將場景拉回抗爭者的日常,抗爭者真正想要的只是:「而我只有一個卑微的願望:/平安回家、吻妳熟睡的額頭/跟妳說晚安」。
最後一段則突來一記當頭棒喝,猶移舉傘之人、夜裡熟睡的人,如同未覺醒之人,敘事者言道:「裝睡的人別再裝睡」,於覺醒之人每夜皆是難熬,「延誤的日出」在真正的自由到來之前,或許皆是永夜。聽日係何日?但係咁講,終有一日俾香港人盼到。
要為這首詩寫賞析,本質是極為矛盾的。其一是這首詩需要賞析嗎?詩人要說的不就在詩裡了嗎?我們還不夠明白香港這一年來在困境裡為自由付出的代價嗎?另則是,刊登寫這首詩賞析的同時,我是不是也觸犯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法》第三十八條,刊登詩作會不會陷投稿者於不義,甚至正在看這篇賞析的你或許也觸犯了國安法。但也是如此,我們更應記住這首「沉痛之詩」,詩之所以沈痛,乃是因「#我哋真係好撚鍾意香港!#我哋真係好撚鍾意民主自由!」
-
美術編輯:@arteditor053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驚雷 #九十後 #香港 #反送中 #國安法 #死因無可疑 #我哋真係好撚鍾意香港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0/08/blog-post_19.html
韓祺疇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八卦
野心 ⠀◎王柄富
⠀
後來更喜歡一些沒野心的事
安靜看港口另外一邊的人
撿拾瓶子,拆洗紗窗
看船收起長錨
鬆開短暫的早晨
讓齒輪動轉
起身煎蛋、煮粥
看指針擁抱後分離
自轉與公轉的各自
⠀
各自接受苦難、相信
忠誠必得善果
當教堂和廟宇共有的地契
被薄弱的安定
溶解在生活如巨大的藥罐子
⠀
繼續顧好一座海邊的小廟
作息規律、燒茶焚香
更多下午用來觀察神像
若真神也正低眉垂視
我以及更多的我
大概像蹲在廟階前的童年
看螞蟻抬起垂死的蚱蜢
看垂死的蚱蜢看螞蟻
自己人演戲
自己人看
⠀
⠀
-
⠀
2019第七屆金車現代詩網路徵文得獎作品
⠀
-
⠀
◎ 作者簡介
⠀
王柄富,1999年生於台北,現就讀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曾獲金車現代詩徵文、紅樓文學獎新詩組首獎。現為每天為你讀一首詩的編輯之一。在小令眼中屬於寶可夢裡的「『毛球』:據說為了保護自己,變得全身長滿了堅硬細小的體毛。有著不會放過細小獵物的眼睛。」技能是雷達眼。
⠀
-
⠀
◎ 小編小令賞析
⠀
八:第一句就用「後來」點出時序,再用「更喜歡」點出相較之前不同的變化。
薛:開局就有時間跟狀態的懸念去下勾子呢。
蔓:題目是「野心」但第一行就表態;狠踩更喜歡「沒野心」的界線。
八:等等,如果不論題目跟內容的創作先後,會直覺是一首滿直白的日常小品。
薛:可是從「看港口另外一邊的人」 直到「自轉與公轉的各自」,這八行的運鏡是有效果的嗎?
蔓:嗯,大概只會比較想針對「擁抱後分離」這句想一下。
八:想一下是怎樣?
蔓:會稍微出戲的意思,然後思考那句的精準度。
薛:其實滿喜歡這篇的企圖心。
八:什麼樣的企圖心?
薛:看他動用「撿拾、拆洗、收起、鬆開、轉動、起身、煎、煮、擁抱、分離、自轉與公轉。」以上這些不是很艱鉅或苦疼的身體感,除了親臨現場感,其實整段可以濃縮成作者想說:「更喜歡一些安靜的事」。而這些安靜的事,附加的身體感,是帶點沙(細微擊打在身,或附著在皮膚上的微刺摩擦),然後撒點鹽般(港邊的鹹、腥、柴油廢氣惡臭、蛋香、粥暖的氣味)之類的,簡單但很迷人。
⠀
蔓:可是看作者安排物質進場的順序:「港口、瓶子、紗窗、長錨、早晨、齒輪、蛋、粥、指針」再回到假設理解這首詩說「沒野心的事」,是否即為這些「安靜的事」?而「安靜」之所以能成立,是否源於作者的心理距離?或是想傳達給讀者在閱讀時候,最適當被安置的感受距離呢?
⠀
八:意思是說,只要內在狀態是沒有野心,其實整個世界全部都是安靜的嗎?
薛:不如往下看完再定論。
蔓:非常喜歡第二段的力道。可以從第二段點出作者認知的「有野心」的事。
八:也就是說遇上「共有的地契」、「薄弱的安定」、「溶解在生活如巨大的藥罐子」,,但只要回到前面所寫:「各自接受苦難」,而且仍然相信「忠誠必得善果」,只要不轉移信仰,就算一起溶解成藥罐子,也都全盤接受嗎?野心來自於擁護自身信仰?
⠀
薛:比較會介意的是「生活」,這是一個用到很容易無感的詞彙了。可是這裡有跨出一個新意:藥罐子。
蔓:感覺是把生活建立在薄弱的安定上吧,就好像兩個人同居很久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分,要分的時候又該怎麼分才好的感覺。
八:讀詩不要把自己的個人問題代入好嗎?
蔓:只是想順勢引導往下一段看嘛。它說:「繼續顧好……/作息規律……/更多下午用來……/我以及更多的我……/自己人演戲/自己人看」看它收尾多精準漂亮。
薛:算是一首零失誤的作品嗎?而且剛剛提到說這些安靜的事,好像撫平的檯面下其實波濤洶湧的恐怖:「共有的地契」,那種隨時不保,非得要賭一把的安定,像「垂死的蚱蜢」,被螞蟻抬起,那螞蟻又是指涉什麼呢?
蔓:「生活」吧,「生活如巨大的藥罐子」,彷彿什麼都能夠溶解成一體。
八:像教堂跟廟宇都一起被丟去填海一樣,毫無差別待遇。結果最大的野心來自被生活融解嗎?
薛:看這首詩,它從第一段安靜的、看似沒有野心的日常世俗開始邀請,第二段切入看似頗有野心,非得界線分明,否則懸置在空,不得安穩的與恐怖平衡共處磨耗;最後一段再切回敘述者自身,彷彿從前,就得到最初始的諭示:「自己人演戲/自己人看」自己從有意識的童年就開始參與生活的演出。無人能從中脫身,以至於前面提到「安靜的事」,看似是因為心理距離才能置身事外的輕鬆,實情卻是早已深陷其中,帶出一個日常中不為人知的輕鬆,合併現實與自身相關密切的生命經驗。
蔓:滿喜歡它用「觀察」一詞去對待神像,「觀察」相較於其他使用眼睛視覺的互動如:「凝視、注視、仰望、注目、凝望」等,覺得「觀察」一詞感受上似乎特別對等,反而拉出人跟神彼此互看的豐富層次感受。作為一首得獎的文學獎作品,不論走入教堂或廟宇,哪一個靈魂不是生活的忠誠信徒呢?生活是這麼巨大的藥罐子,有什麼不能治的呢?
--
美術設計:吉兒
圖片來源:小令
--
|#關於文學獎的不重要冷知識|
2019年金車現代詩首獎王柄富與2017年韓祺疇同為20歲獲獎,並列為歷屆金車最年輕首獎得主。
——小編Z
--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文學獎 #金車 #野心 #王柄富 #自己人演戲自己人看 #對話體賞析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3/20210323.html
韓祺疇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八卦
曆法 ◎韓祺疇
日曆上有你的晚年
至於你不敢違忤的所謂凶吉
早已無從稽考,只知道路邊的工程日夜如常
在不宜動土的日子裏,有滲水的牆壁
也有風化的門閂
等待著過期已久的探訪
撕去昨日,只有明天如期而至
你已不敢相信未來
但總要計算日子,也許不過
是米勺分厘的準繩
或者前去菜市場的時份
一一關乎你
未必可能到達的明天
兒女有你不得不諒解的繁忙
於是日子在寬恕中纖薄
窗外有聳立的高樓
而你總想到半露的棺材
日曆說到今天宜祭祀
社工又來探訪,但你分明記得今天不是日子
他們為你撕去一片過期的歲月
你便提醒自己年份的問題
還有身份證為你訂下的八十大壽
牆壁上的水跡如常
你愈發討厭流質的事物
譬如早餐的麥皮、滲水的牆壁,以及
日子之類
而你分明記得今天不是日子
工程的噪音成為辨別時間的指涉
有時你瞻望窗外的行人,想像自己
也被瞻仰着,曆法便是你生存的憑證
日曆說到今天宜婚嫁
於是你為六十年前的儀式
敬上一杯未竟的酒
明天因循而至
-
◎作者簡介
韓祺疇,畢業於嶺南大學中文系,現職教育副刊記者。作品散見港台各大文學刊物,作品〈曆法〉獲得「2017年金車現代詩網路徵文獎」首獎。
-
◎小編柄富賞析:
曆法,是計算日子的方式。新曆舊曆,標記著國定假日或者吉凶宜忌,是最具體的曆法,落實在日曆紙上、農民曆簿裡。更抽象主觀的曆法,則是人們各自的生活景觀,感受時間經過的方式,多少人就有多少種生活,也就有多少種的曆法,計算著心裡時間的痕跡。
這是一首由老年視角出發的詩。一位每日還讀著日歷的老人,居住在一個已經不需要日歷的工程時代,「只知道路邊的工程日夜如常/在不宜動土的日子裏……」敲敲打打,「也有風化的門閂/等待著過期已久的探訪」,老人每日看日曆、撕日曆,等待著約定的日子,一張一張地「撕去昨日」,卻「只有明日如期而至」,約定的人始終不來。
詩中把老人一天的所見所聽,他的生活空間連接到他的內心時間。我們總說,長大以後時間就會變得越來越快,或許那差別只是我們觀察時間的頻率變得更少了,詩中的老人不是,他所等待的事物,正與時間牢牢地綑綁在一起,於是他對日曆與所有時間的符號、象徵都萬分在意。約定的時間以及,生命剩下的時間,所以看到門閂他想起了等待的訪客,看到高樓他想到了棺材,半露著,像也在等待著他。
「今天不是日子」,時間既是期待亦成了限制,甚至為一種迷信:社工如果在不對的日子來到,約好要來的親人是否也會失約?身分證、早餐的流質食物、失修的牆壁,全部也都在提醒著他的時間走到了最後,而一切都在流逝。他就只能,只能對自己的曆法保有信仰。「曆法便是你生存的憑證」,如果心中的時間失去了規則,他也再難肯定自己的存在。所以仰仗著日曆上的宜忌,他要為值得的回憶舉辦儀式,「敬上一杯未竟的酒」。
最後,詩人以單句成段,讓末兩段之間的空白被放大到極致,敬完酒後,文字的沉默把情節──老人的命運推向了虛無,不論他最後的結局為何,「明天(都將)因循而至」。
這是一首好悲傷的詩,年輕的詩人以自己的同理想像,描繪出了這一位老人;相同的情事,卻真正屢屢發生在我們周遭。雖然我們的世界充滿了時差,雖然人人都擁有各自的曆法學,但希望讀完這首詩的你,可以多打電話,多多回家,好好與親人享有共時的溫暖,還有愛。
-
美術設計:�驀地
圖片來源:Unsplash
-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0/04/20200424.html
#曆法 #韓祺疇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香港詩選 #青年詩人 #今天 #明天 #家人